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and Plastic Surgery 중국미용정형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7040
- 国内刊号: 21-154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颅骨缺损的临床修复进展
目前,临床上颅骨缺损修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材料,自体骨修复仍是颅骨重建的金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颅骨修复材料不断出现,颅骨修复新材料的研发和支架-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将是未来颅骨重建的发展方向.笔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颅骨缺损领域的临床修复文献,对其修复方法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总结.
-
CO2剥脱性点阵激光与1550 nm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研究现状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虽不危及生命,但常累及颜面部,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压力,影响身心健康.近年来,点阵激光技术的出现为激光治疗技术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已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新方法.笔者对剥脱性点阵激光与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在治疗痤疮瘢痕上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为临床上痤疮瘢痕的激光治疗提供参考.
-
面部整形术与躯体变形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目前随着对美的追求及自身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面部整形术.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术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除了与客观因素有关外,还可能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与形象相关的强迫障碍为主的障碍,该人群对美追求完美,常出现对术后效果不满意,影响预后.所以在临床上应重视躯体变形障碍的发生.可以借助量表工具提高躯体变形障碍的识别率,及时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但是,对于躯体变形障碍的筛查和治疗方面,也需要大样本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人群.
-
水动力吸脂技术在吸脂及脂肪注射术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吸脂手术的发展和流行,各种辅助吸脂技术孕育而生,不同吸脂技术均有其优缺点.水动力吸脂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辅助吸脂技术,笔者现将水动力技术在吸脂及脂肪注射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水动力辅助吸脂是利用高压扇形薄层水流切割、松解脂肪细胞,并利用负压技术,同时将脂肪与液体吸出的技术.临床研究显示,与传统负压吸脂相比,水动力吸脂具有组织损伤小、吸脂效果精确、手术时间少及术后瘀斑和疼痛较轻等优点.水动力吸脂采集的脂肪应用于脂肪移植的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仍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及体外实验证实其具有更高的脂肪存活率.
-
颞部注射填充术的进展及并发症防治
颞部是人类外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相貌美丽与否.笔者通过对人体颞部解剖、注射填充材料及并发症防治等3个方面的梳理总结,较系统地阐述了颞部注射填充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展望.
-
透明质酸注射导致失明机制研究及防治策略
针对应用注射填充方法进行面部美容所产生的严重并发症——失明,进行了分析评述.评价并推荐了当前临床的救治原则和方法;以“溶酶注射”和血管扩张为主要救治手段,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师对失明原因与机制的理解,并对注射剂引起失明的基础研究的紧迫性进行了呼吁.
-
透明质酸软组织注射的并发症预防——王炜观点——供课题研究参考
透明质酸作为一种软组织填充剂,于2003年12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2008年,被中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整形美容临床.笔者于批准后多次将Restylene透明质酸用于面部年轻化.在早期应用中,笔者常将透明质酸和2%利多卡因混合注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多次将透明质酸用于面部年轻化注射,年使用数万人次.
关键词: -
脂肪抽吸术后结合射频改善腰腹部形态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脂肪抽吸术后结合射频对腰腹部形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对7例腰腹部脂肪堆积的患者行脂肪抽吸术,术后1个月开始对吸脂区域采用射频治疗仪辅助治疗,每次间隔2周,5次为1个疗程;随访3个月,评估疗效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 腰腹部脂肪抽吸后形态快速改善,松弛皮肤明显紧致,术后术区皮肤软化,局部凹凸明显减轻,并发症较少,患者的满意率较高.结论 采用脂肪抽吸术后结合射频治疗可以快速高效地改善术区皮肤和腰腹部形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
目的 探讨采用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上睑下垂126例(177只眼)患者采用局部麻醉,行重睑术切口,适度分离切口下唇眼轮匝肌后,显露睑板上缘,沿眶隔后壁分离并确定提上睑肌腱膜后,行折叠,并固定于睑板上缘,调整双眼至对称后缝合皮肤.结果 本组共126例(177只眼)患者,术后随访3~18个月.128只眼为满意(睑缘弧度符合生理性,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 mm,双眼基本对称);38只眼为基本满意(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3mm);8只眼为矫正不足(角膜上缘遮蔽>3 mm);3只眼为过度矫正.结论 采用提上睑腱膜折叠矫正方法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具有损伤小、容易操作、术后重睑自然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组织发生、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ALM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在水平生长期异形的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进展期则浸润真皮深部.通常肿瘤细胞核大、可见核仁,染色质较粗,胞质嗜酸性,其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表型:HMB45、Melan-A、S-100、CK、Ki67均呈强阳性.结论 ALM主要见于无毛发被覆的肢端部位,如手掌、足底和甲下区,是黄种人与黑种人较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ALM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
静置法纯化脂肪颗粒行面部移植的经验体会
目的 探讨静置法纯化脂肪颗粒行面部注射移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5例先天或后天性因素导致的额部、颊部、眶周、颏部、颞部等部位凹陷及形态不良的患者,抽取大腿内侧脂肪颗粒,进行静置、纯化等处理,超量20%—30%多层次、多隧道均匀注射于面部标记区域.每例患者注射移植1~3次,每次间隔3~6个月.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照片,脂肪吸收情况及患者自我评价等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25例患者共86处注射移植部位,随访3 ~ 24个月,无脂肪液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静置法纯化脂肪颗粒行面部注射移植填充凹陷、改善面部轮廓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
-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60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病理检查对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正确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
高位SMAS联合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悬吊在面中部除皱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种相对微创的面中部除皱技术,并分析高位SMAS联合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提升对面中部老化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121例患者实施高位SMAS联合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悬吊,于颞部发际缘设计切口,在颧弓以上范围沿SMAS浅层剥离,将下垂的颧脂肪垫、SMAS和眼轮匝肌悬吊于颞深筋膜,去除多余的皮肤组织,使下垂的面部组织维持长期的提升效果.结果 本组121例患者术后随访6周至1年,均取得了面中部年轻化的效果;术后恢复时间较短,未发生面神经损伤、面部皮下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瘢痕较隐蔽.结论 高位SMAS及颧脂肪垫和眼轮匝肌的复位,是面中部年轻化的关键.皮下层的安全剥离避免了面神经分支的损伤.该方法对面中部除皱效果较显著,皮下分离安全,且具有简便、效果持久等优点.
-
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组织形态学观察
目的 观察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咬肌纤维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集60例双侧下颌骨肥大伴咬肌肥大患者的左侧和右侧咬肌标本,共120份.将60份未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咬肌标本作为对照组,60份已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咬肌标本作为实验组.两组标本均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两组咬肌纤维的基本结构,测量其横截面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未发现两组咬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发生改变,两组咬肌纤维横截面面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纤维横截面面积在第12周时减小程度大,之后减小趋势放缓,第24周时,与第12周时的面积基本一致.结论 A型肉毒毒素能诱导人咬肌萎缩,在注射后第12周时萎缩程度大,之后无明显变化.
-
不同程度脱发患者优势供区内毛发差异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脱发患者后枕部优势供区内毛发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150例雄激素性秃发患者,按脱发程度将其分为3组(每组50例),利用毛发检测分析系统对后枕部优势供区进行拍照,并计算各组平均毛发密度、平均毛囊单位密度、平均根单比值、平均毳毛所占比例、平均毛发直径.结果 第1组(脱发程度为Ⅰ~Ⅲ级):后枕部平均毛发密度为(129.8±12.0)根/cm2,平均毛囊单位密度为(67.7±7.1)个/cm2,平均根单比值为1.93±0.17,平均毳毛比例为(3.56±2.10)%,平均毛发直径为(0.092±0.009)mm.第2组(脱发程度为Ⅳ、Ⅴ级):后枕部平均毛发密度为(129.4± 14.2)根/cm2,平均毛囊单位密度为(66.7±6.6)个/cm2,平均根单比值为1.95±0.22,平均毳毛比例为(6.09±3.23),平均毛发直径为(0.090±0.012)mm.第3组(脱发程度为Ⅵ、Ⅶ级):后枕部头发平均毛发密度为(119.0±15.0)根/cm2,平均毛囊单位密度为(65.8±8.2)个/cm2,平均根单比值为1.79±0.21,平均毳毛比例为(7.08±3.54)%,平均毛发直径为(0.078±0.008)mm.结论 脱发程度越重,后枕部毛发变化越明显,表现为毳毛所占比例增加,毛发密度减少,根单比值降低,毛发变细,直径减小.
-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小面积微创吸脂手术麻醉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小面积微创吸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双上臂、面颊部、腰腹部吸脂整形手术的患者各2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A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每组30例.观察麻醉前(T0)、麻醉后2 min(T1)、注射肿胀液时(T2)、手术开始2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SpO2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静脉麻醉镇痛与镇静效果,并观察术中呼吸抑制、肢体活动、喉痉挛、清醒时间、呛咳、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相比,B组麻醉时MAP和HR下降较A组更显著(P< 0.05);SS组在麻醉维持期间MAP和HR较B组高(P< 0.05);T1 ~T3时间点,B组MAP和HR低于A组(P<0.05);T4时间点B组MAP和HR高于A组(P<0.05);A组患者的清醒时间较B组长(P< 0.05);RR组呼吸抑制、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较A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配合局部肿胀麻醉在小面积微创吸脂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时间长,术中呼吸抑制少,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TSG-6对兔耳瘢痕形成过程中MMP-2、TIMP-2表达及瘢痕修复的影响
目的 建立兔耳创面修复瘢痕模型,探讨在瘢痕形成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和瘢痕修复的影响.方法 参照Morris方法,建立兔耳创面模型,设计实验组,注射TSG-6;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检测各组瘢痕指数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来评价瘢痕增生情况.同时检测MMP-2及TIMP-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瘢痕指数及Ⅰ、Ⅲ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MMP-2的表达较多,对应的TIMP-2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6可以抑制瘢痕增生,可能是增多瘢痕组织中MMP-2表达来实现的.
-
一种同系异体异位心脏与皮瓣同期移植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 构建一种简单可靠的同期心脏联合皮瓣移植小鼠模型,探讨复合组织与内脏器官联合移植后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方法 取供体C57小鼠心脏及腹股沟皮瓣移植至受体C57小鼠颈部.获取供体心脏血管蒂主动脉时,保留其右侧颈总动脉分支,供体心脏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别与受体C57小鼠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连接;获取供体腹股沟皮瓣的营养血管分别与供体心脏的右侧颈总动脉及受体左侧颈总静脉相连,即将供体颈总动脉作为血管桥,连接供体心脏与皮瓣.术后每天观察、记录皮瓣与心脏的存活情况,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同系移植物存活时间大于100d.平均手术时间为(193.6±7.8) min,其中心脏热缺血时间为(14.4±1.7) min,皮瓣热缺血时间为(28.0±4.2) min.术后第100天,组织学检查显示,心肌、皮瓣组织细胞完好,无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我们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简便可靠的同期小鼠心脏联合皮瓣移植模型,可用于复合组织与内脏器官联合移植的相关实验研究.
-
面部注射美容致局部皮肤并发症的救治
目的 探讨面部注射美容后局部出现皮肤红肿、血运障碍甚至坏死救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2例面部注射美容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血运障碍、坏死的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技术进行护创、清创、防瘢痕治疗.结果 对132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112例患者对效果满意,无瘢痕遗留仅有轻度色素沉着,16例患者遗留轻微瘢痕,4例患者瘢痕增生伴局部组织缺损.结论 在面部注射美容术后出现皮肤损伤的处理过程中,整形外科技术的运用对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透明质酸面部注射填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治疗体会及分析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面部注射填充术后血管并发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了20例透明质酸注射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就诊时间均在注射4h以上.早期由于经验不足,对6例患者采取单纯透明质酸酶局部注射溶解治疗(单一治疗组),后期对14例患者采取透明质酸酶溶解+血管活性药物+高压氧治疗的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组),分别对两种治疗方法的创面愈合时间及瘢痕形成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一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0.0±2.2)d,综合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7.5±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治疗组瘢痕形成率为(27.0±3.6)%,综合治疗组瘢痕形成率为(16.0±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质酸酶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对透明质酸面部注射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微创注射填充安全操作管理规范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指南(2015版)》在救治透明质酸注射后并发血运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微创注射填充安全操作管理规范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指南(2015版)》指导透明质酸注射填充后并发急性血运障碍患者的救治.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对35例面部透明质酸注射填充后并发急性血运障碍的患者,按照指南流程酌情给予切开减压、高压氧、抗炎、溶栓、抗凝、扩血管等对症治疗,大程度地挽救缺血过渡区.并观察记录局部皮肤改善情况,对救治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31例患者未遗留皮肤缺损及创面,2例患者仅有轻度色素沉着,1例患者单侧鼻翼轻度缺损,1例患者瘢痕愈合.结论 眉间、鼻唇沟及鼻背均为注射填充的危险区,极易发生血管内注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微创注射填充安全操作管理规范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指南(2015版)》能系统、规范、全面、有效地指导局部血运障碍的救治,值得临床参考.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