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중국뇌혈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影响因子: 1.0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921
- 国内刊号: 11-51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 6个月.术后随访 17~ 29个月,平均 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 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 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 80万~ 290万 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 100万 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 6个月,平均随访 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2%,死亡率为 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3%,病死率为 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1.27,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目的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 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 453例分为四组. A组: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140例; B组:脑血管畸形 (AVM) 100例; C组: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 120例; D组:脑梗塞、脑血管狭窄、脑缺血 9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全身麻醉 (咪哒唑仑+普鲁泊福+异氟烷+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 )和其他麻醉,同时应用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压宁定用量及给药前,手术开始、术中 30 min、 60 min、手术结束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453例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与给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脑血管畸形患者年龄为 (30± 14)岁,比其他各组患者年轻 (P<0.01). 结论气管内插管静脉十吸入复合全麻安全、可控性好.
-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
目的探讨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 1997年 7月至 2002年 7月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165例,男 97例,女 68例.年龄 32~ 74岁,平均为 58岁.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 2~ 24 h.尿激酶以 1~ 1.2万 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 50万~ 130万 U,平均 85万 U. 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 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 2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30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 14例,大脑中动脉 2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 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 19例. 10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 105例 ,并发脑出血 6例,消化道出血 13例. 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小,疗效好,见效快,是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
特发性大脑中动脉夹层三例报告
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病规律和影像学特点. 方法比较 3例大脑中动脉夹层患者的 MRI、脑血管造影结果及 1例尸体解剖资料. 结果 3例患者均以频繁脑缺血起病,其中 1例患者的病情进行性加重,后死亡.另外 2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 1例尸体解剖证实为大脑中动脉夹层, 2例患者经动脉支架治疗后效果较好. 结论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病较少见,对于原因不明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应首先想到此病,并给予积极治疗.
-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盗血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目的通过对盗血现象的分析,完善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诊断,并应用盗血指数( SI),评估 AVM的盗血程度. 方法应用 AVM非供血动脉血流的低流速、高阻力特点,进行逆向推导的逆向诊断法;并对 16例经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 DSA)证实的颅内 AVM的 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供血动脉及其相邻非供血动脉的 Vm供 /Vm邻比值和相应的 SI值进行相关分析,并尝试比较 SI与 AVM大小的关系. 结果通过逆向诊断将 Vm供 /Vm邻比值,同相应 SI值进行相关分析, r=0.66,p=0.000,n=42; SI与动静脉畸形大小呈正相关趋势( r=0.48,n=12), p>0.05, 无显著意义, SI大小可能与 AVM的类型、大小和血管发育程度等有关. 结论 AVM的盗血现象应作为 TCD重要的诊断条件之一,分析 TCD的 SI值大小,结合 DSA检测结果,可以对 AVM的类型、血管床的发育情况和大小进行分析判定.
-
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甘露醇与尼莫通联合应用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方法将 60只 SD大鼠随机分成 5组,每组 12只. A组:假手术组; B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 C组:甘露醇组; D组:尼莫通组; E组:甘露醇与尼莫通合用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 TUNEL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数目. 结果 (1)B组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分别为 (0.54± 0.11)μ mol/g蛋白及 (46.6± 11.0)个 /高倍视野; A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 (0.19± 0.03)μ mol/g蛋白及神经细胞凋亡数目为 (1.1± 0.6)个 /高倍视野 (P<0.01); (2)C、 D、 E组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 (0.32± 0.07)μ mol/g蛋白、 (0.29± 0.04)μ mol/g蛋白及 (0.24± 0.02)μ mol/g蛋白,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分别为 (30.8± 9.2)个 /高倍视野、(25.7± 9.6)个 /高倍视野及 (15.5± 4.7)个 /高倍视野,均低于 B组 (P < 0.05). (3)E组分别与 C、 D组大鼠比较,疗效显著 (P <0.05).结论甘露醇、尼莫通及两药合用均可通过下调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发挥其脑保护作用,两药合用效果更佳.
-
重症卒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4例重症卒中患者血清 TNF- α在发病后 24h、 3d、 7d、 14d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 30名健康人进行了比较. 结果 34例患者血清 TNF- α含量于 24h内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P<0.01.卒中患者 TNF- α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7d达到高峰. 结论 TNF -α等细胞因子在脑源性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征 (MODS)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TNF -α水平的变化对 MODS的早期预测和干预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将 120只 SD成年雄性大鼠行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后,随机分为经颅电刺激治疗 1、 2、 3、 4、 5、 6周治疗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 10只.分别于治疗后第 1周至第 6周末以横木行走试验 (BWT)评价大鼠的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活性. 结果术后第 1周,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 BWT均低于 2分.至第 3周两组大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大鼠为 3.7分± 0.8分,对照组大鼠为 2.7分± 0.5分.至第 6周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到术前的 95%,而对照组仅恢复到术前的 56%.治疗组的大鼠从第 2疗程末缺血性半影区星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阳性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大鼠高 (P<0.05),细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变长,原纤维增多,免疫染色明显加深. 结论经颅电刺激可以直接兴奋大鼠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增强,促进中枢神经元轴突发芽并形成新的神经联系,使兴奋从大脑皮质传导到骨骼肌的整个运动系统.从而改善脑急性梗死瘫痪肢体运动功能.
-
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
患者男, 33岁,因顽固性持续头痛,阵发性加剧 3年,伴恶心、呕吐加重半年 ,于 2003年 7月 18日入院. 2000年 5月出现不明诱因头痛,疼痛始发于左上颌窦处,继之双眼胀痛,并向两颞侧放射,后扩散至整个头部.头痛剧烈持续约 1~ 2 h,每日 2~ 3次,须服止痛药方能止痛. 2002年 8月出现左眼睑下垂、视物成双影, 1周后出现左眼外展障碍,诊断为"偏头痛,左动眼外展神经麻痹".上述症状持续 45 d,治疗后好转,但仍头痛.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6例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TCCF)系指由于外伤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本身或其分支发生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短路.其发生率约占全部颅脑外伤患者的 1.0%~ 2.5% [1],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脑血管性疾病中的难题之一.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技术和材料的迅速发展, TCCF的首选治疗应是血管内介入栓塞,这已成公论 [2,3].从 1997年 3月至 2003年 7月我们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16例 TCCF患者,全部治愈,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
应用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诊断外伤后迟发性大脑中动脉痉挛四例
2001年 5月至 2003年 7月,我院应用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MRA)诊断外伤后迟发性大脑中动脉痉挛 4例.现报道如下.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时滤网装置对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卒中、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 (NASCET)、欧洲颈动脉粥样硬化试验 (ECST)和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试验 (ACAS)等 3项国际前瞻性随机试验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CEA)能够有效预防重度症状性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卒中.
-
积极稳妥地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与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医疗费用数以百亿元计,国家和个人负担均沉重.脑血管病中 75%~ 9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此,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是我国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
-
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病变的处理思考
2004年 2月 15日晴 上午值班医师报告 417- 2床患者昨夜急诊入院,怀疑基底动脉血栓,已行动脉内血栓溶解术.今天早晨眩晕症状消失,但出现双枕叶多点灶性出血,患者双眼视力减退.我心里一惊,这不是一周前联合查房时讨论的那例颅内外多发动脉狭窄的患者吗?当时讨论的场面历历在目.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