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多糖应答基因对神经元细胞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元细胞中脂多糖应答基因(LRG)的表达对细胞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神经元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给予体外类缺血再灌注处理,采用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细胞中LRG基因的表达.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分为空白组、空载质粒组、过表达组、非特异小干扰RNA(siRNA)组、沉默组,过表达组/沉默组转染LRG基因过表达质粒或siRNA,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经类缺血再灌注后的生长状况,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活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再分为阴性对照组、过表达组和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利用20 μmol/L LY294002抑制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正常功能,MTT法分析过表达LRG基因的细胞体外生长状况,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细胞中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类缺血再灌注处理显著降低细胞中LRG基因的表达(P<0.05).过表达LRG基因可显著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在体外的存活(P<0.05),而沉默LRG基因则降低细胞的存活(P<0.05).同时,过表达LRG基因上调细胞中pAkt的表达而沉默LRG基因则下调pAkt的表达(P<0.05).抑制神经元细胞中PI3K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的存活率(P<0.05),并且提高细胞中活化caspase 3的表达(P<0.05).结论 在神经元细胞中过表达LRG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降低细胞在类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
-
重症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导致重症缺血性脑卒中(sI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既往病史、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象等指标,以及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与分类.结果 143例IS患者中,sIS患者82例(57.3%),轻症者61例(4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S组和轻症IS组间既往脑卒中史、房颤、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OR=3.39,95%CI为1.384~8.29),房颤(OR=6.67,95%CI为2.20~20.25),三酰甘油降低(OR-1.31,95%CI为1.04~2.73)与sIS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房颤、既往脑卒中史及三酰甘油水平降低是导致s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兔高脂血症与炎性反应因子的关系
目的 观察高脂血症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关系,探讨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20只雄性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HFD),每组各10只.给予HFD组兔高脂饮食,给予正常饮食组正常喂养.于高脂喂养前以及高脂喂养后4、8、12周进行血脂、hsCRP、TNF-α及ECP水平测定.结果 HFD组兔高脂饮食4周、8周、12周血清总胆固醇(t=6.59,t=10.93,t=17.88,均P=0.000)、低密度脂蛋白(t=6.59,t=10.86,t=15.07,均P=0.000)水平较正常饮食组增高,形成高脂血症.与正常饮食组比较,4周、8周、12周时HFD组TNF-α(t=40.13,t=41.57,t=57.10,均P=0.000)及ECP(t=9.82,t=23.04,t=14.94,均P=0.000)水平升高.4周、12周时HFD组hsCRP水平较正常饮食组升高(t=5.62,P=0.025;t=2.40,P=0.029).结论 高脂饮食可使兔血清炎性反应因子hsCRP、TNF-α及ECP表达上调,高脂血症可能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炎症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
糖皮质激素受体α对预测多发性硬化患者激素反应性的价值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α(glucocorticoid receptorα,GRα)对预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激素反应性的价值.方法 使用ELISA法检测19例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平均GRα浓度;于治疗前、治疗后28 d对患者行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测定7例患者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a substance,IC50)并与19名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有效组MS患者平均GRα浓度显著高于治疗无效组[(131.94±76.28)ng/106细胞vs(56.98±25.28)ng/106细胞,P<0.05].MS患者治疗前平均GRα浓度与IC50间呈负相关(r=-0.826,P<0.05).结论 GRα对MS患者的激素反应性存在一定预测价值,可能成为预测MS患者激素反应性的新指标.
-
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4例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狭窄≥70%)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等相关资料.结果 (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28例(82.4%).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次为高脂血症22例(64.7%)、高血压18例(52.9%)、糖尿病15例(44.1%)、吸烟11例(32.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例(5.9%);(2)DSA检查发现符合入组条件并行支架治疗单纯颈动脉狭窄22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例,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6例,共置入支架40枚;(3)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血管狭窄由术前的平均(80.8±8.8)%降至术后的(3.7±8.2)%(P<0.01).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期死亡及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支架治疗1周后症状、体征消失.术后随访6~48个月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脂多糖应答基因对神经元细胞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神经元细胞中脂多糖应答基因(LRG)的表达对细胞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神经元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给予体外类缺血再灌注处理,采用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细胞中LRG基因的表达.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分为空白组、空载质粒组、过表达组、非特异小干扰RNA(siRNA)组、沉默组,过表达组/沉默组转染LRG基因过表达质粒或siRNA,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经类缺血再灌注后的生长状况,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中活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再分为阴性对照组、过表达组和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利用20 μmol/L LY294002抑制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正常功能,MTT法分析过表达LRG基因的细胞体外生长状况,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细胞中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类缺血再灌注处理显著降低细胞中LRG基因的表达(P<0.05).过表达LRG基因可显著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在体外的存活(P<0.05),而沉默LRG基因则降低细胞的存活(P<0.05).同时,过表达LRG基因上调细胞中pAkt的表达而沉默LRG基因则下调pAkt的表达(P<0.05).抑制神经元细胞中PI3K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的存活率(P<0.05),并且提高细胞中活化caspase 3的表达(P<0.05).结论 在神经元细胞中过表达LRG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降低细胞在类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
关键词: 神经元细胞 脂多糖应答基因 1-磷脂酰肌醇3-激酶 活化蛋白激酶B 再灌注损伤 -
SDF-1α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等四种细胞的体外趋化性观察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SDF-1α在体外对骨髓间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星形胶质细胞、N9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 实验分趋化实验和趋化阻断实验.趋化实验时,将上述4种细胞分别加入到迁移板上室,实验组下室分别加入30 ng/mL、50 ng/mL、100 ng/mL、1000 ng/mL的SDF-1α,对照组下室加入DMEM培养液,观察细胞迁移情况,计算各组各种细胞的迁移指数并进行比较.趋化阻断实验时,将4种细胞与抗CXCR4多抗共孵育后分别加入到上室,其余操作同趋化实验,比较抗体封闭前后细胞的迁移指数.结果 趋化实验中,实验组30 ng/mL、50 ng/mL、100 ng/mL浓度组MSC迁移指数(1.88±0.03;2.54±0.01;2.26±0.03),以及30 ng/mL、50 ng/mL、100 ng/mL、1000 ng/mL浓度组N9小胶质细胞迁移指数(分别为1.68±0.02、2.04±0.02、2.29±0.03、1.87±0.01)和中性粒细胞迁移指数(分别为2.36±0.07、3.04±0.05、3.48±0.04、2.63±0.05)大于对照组(P<0.01),各浓度组星形胶质细胞迁移指数(分别为1.01±0.03,1.01±0.01;1.02±0.02;1.00±0.02)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趋化阻断实验中,30 ng/mL、50 ng/mL、100 ng/mL浓度组MSC抗体封闭前迁移指数(分别为1.88±0.03 vs.1.02±0.00;2.54±0.01 vs.1.04±0.01;2.26±0.03 vs.1.01±0.03),以及30 ng/mL、50 ng/mL、100 ng/mL、1000 ng/mL浓度组N9小胶质细胞抗体封闭前迁移指数(分别为1.68±0.02 vs.0.99±0.02、2.04±0.02 vs.1.02±0.03、2.29±0.03 vs.1.05±0.01、1.87±0.01 vs.0.96±0.06)、中性粒细胞抗体封闭前迁移指数(分别为2.36±0.07vs.1.07±0.01、3.04±0.05 vs.1.11±0.03、3.48±0.04 vs.1.14±0.05、2.63±0.05 vs.1.09±0.03)均高于抗体封闭后迁移指数(P<0.01).结论 趋化因子SDF-1α在体外对MSC、N9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且这种趋化作用可能是通过CXCR4受体介导的.
-
神经影像辅助下双侧大脑前动脉分布区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研究-附4例病例报道
目的 借助现代神经影像方法探讨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分布区梗死可能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头MRI、MRA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动脉硬化及血管变异是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因.发病机制包括颅内动脉到ACA的栓塞、动脉到动脉的栓塞等.血管变异包括双侧ACA共干、一侧ACA发育异常或闭塞等.结论 脑血管影像分析有助于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
关键词: 双侧大脑前动脉分布区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机制 -
莲房原花青素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性障碍的改善作用
目的 观察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 采用东莨菪碱致小鼠记忆障碍模型,以行为学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指标观察LSPC对小鼠记忆障碍的作用.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LSPC可缩短东莨菪碱所致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潜伏期,减少游泳距离;跳台实验结果显示,LSPC可延长其平台停留期,显著减少错误次数;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LSPC能显著抑制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论 LSPC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之一是基于对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高表达HSP70大鼠C6细胞瘤苗体外抗瘤时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观察高表达热休克蛋白70(HSP70)C6细胞瘤苗激活的SD大鼠脾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瘤机制.方法采用经诱导高表达HSP70的灭活C6细胞作瘤苗,体外刺激大鼠脾细胞进行肿瘤杀伤试验.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其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FCM)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杀伤瘤细胞的变化.结果(1)经瘤苗刺激的大鼠脾细胞对C6细胞的杀伤率较直接用灭活C6细胞刺激的脾细胞或未受任何刺激的新鲜脾细胞显著增高.(2)行肿瘤杀伤试验时FCM检测到亚二倍体峰,电镜发现靶细胞受攻击后出现染色质浓聚于核膜边缘,呈境界分明的块状或月形、半月形小体,或整个细胞核固缩成块状物,电子密度高,核膜、胞膜完整,或可见到凋亡小体,部分见髓鞘形成.有些效应细胞坏死.结论介导靶细胞凋亡可能是高表达HSP70的C6细胞瘤苗主动免疫抗瘤效应的一个重要机制.
-
白细胞介素-2基因佐剂对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D DN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佐剂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糖蛋白D(gD)DNA疫苗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表达HSV-Ⅰ gD基因的DNA疫苗质粒IRES-gD 以及HSV-Ⅰ gD与IL-2 基因共表达的重组质粒IRES-gD-IL-2分别注入BALB/c 鼠股四头肌,检测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情况,并于第3次注射后14 d用滴度100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的HSV-1病毒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 IRES-gD 组和IRES-gD-IL-2组均可刺激小鼠产生抗HSV-Ⅰ gD 的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增加而升高,IRES-gD-IL-2组小鼠产生的抗体及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IRES-gD 组,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L-2基因佐剂可促进HSV-Ⅰ gD DNA 疫苗诱导抗体的产生,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