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作者:葛红卫;王鸿捷;沈莉;陈力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血站行业作为预防输血后肝炎而长期使用的一项检测项目,我国血站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对献血者ALT的初筛采用酮体酚法,复检采用赖氏法。随着血液检测自动化的应用和无偿献血法规的全面实施,许多血站已将ALT检测改为酶动力学方法,即使用大型全自动生化仪或全自动酶标仪进行ALT的自动定量试验。采血方式较以往也有所变化,并且产生了较高的ALT血液报废率。ALT异常血液报废率升高是否与以上改变因素有关。对此,笔者从方法相关性、人群差异、血液采集方法等方面对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

  • 单克隆抗体法、PCR-SSP法及 PCR-SSOP法在HLA-DR分型中的比较

    作者:毕?;廖灿;陈连周;傅茜;陈规划

    HLA-DR抗原的检测以往采用血清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单克隆抗体技术迅速发展,单抗逐渐应用于HLA分型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LA等位基因碱基序列探明,PCR-SSP、PCR-SSOP技术已应用于HLA分型中,现将常用的单抗法、PCR-SSP法、PCR-SSOP法分别对30例样本进行HLA-DR分型,从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实用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 梅毒微孔板法检测实验参数优化

    作者:朱家明;高东英;王梅华;李燕;刘彦;吴硕

    目前国内血站普遍采用TRUST纸片法对献血者进行梅毒筛选。该方法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但经验性强,无客观评价指标,更无法做到标准化,且效率低下。对此笔者对在微孔板上进行TRUST梅毒检测做了一些探讨。该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纸片法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 ELISA检测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实验报告

    作者:许秀文;徐进春;潘万秋

    目前国内供血者梅毒检验标准系采用非特异性血清试验TRUST或RPR,这些方法均为手工操作,肉眼判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假阳性[2],而进口梅毒特异性试剂价格昂贵,故不能适应采供血系统进行大样本检测。笔者用国产酶联免疫诊断试剂(双抗原夹心法)检测献血者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并同时对ELISA.TPHA.TRUST 3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梅毒血清学试验的方法学比较及对国产第一代ELISA 试剂的初步评价

    作者:张国忠;薛国章;林丽容;陈平;陈清容

    梅毒螺旋体一旦侵袭人体后,血清中可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筛查的血清学方法是检测非特异性抗体,主要试验有TRUST和RPR,而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TPHA、TPPA等,大多用于确证试验[1]。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均已克隆出梅毒螺旋体多肽抗原,用基因工程重组抗原研制的ELISA试剂盒已经面市[2、3]。本文旨在探讨上述几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并为国产ELISA试剂盒在临床的常规应用提供初步的依据。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室内质控初探

    作者:欧泽惠;张秀兰;陈小明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献血者健康检查重要项目之一。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站坚持开展ALT检测的室内质控,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 Rh D阴性血液冷冻血库的建立及意义

    作者:于琦;王同显;杨志夏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我国汉族人群Rh阴性者只占2‰~5‰,较高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也不过2%~5%[1]。为了及时向临床提供RhD阴性血液,青岛市中心血站于1996年9月开始对所采集的血液进行RhD血型普查,建立Rh血型档案,并于1999年5月开展了红细胞冷冻保存项目,建立RhD阴性血液冷冻血库,现将此冷冻血库的初步情况报告如下。

  • 外伤性脾破裂自血回输79例

    作者:杨尚伦;李德福

    为合理使用血源、减少输血反应。1993年1月~1999年10月,我院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腹腔积血回输7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口服冷沉淀物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修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华松;郭鸿

    冷沉淀是从新鲜冰冻血浆中提纯出来的血浆成分制品,除含有一些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还富含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 Fn)。近年来,已有其“生物胶”作用用于眼病治疗[4],笔者尝试用富含Fn的冷沉淀治疗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初步的试验和结果报告如下。

  • 金标试纸法与ELISA法检测无偿献血者HBsAg结果比较

    作者:任卫国;陈虹;王知秋

    我国正常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一般为10%~15%,在流动无偿献血现场采血时如何快速筛查出HBsAg阳性者,对节省血液资源十分重要,我站实施无偿献血流动采集1年多来的经验是应用金标试纸现场检测,筛除HBsAg阳性者,并与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金标试纸法现场快速筛查HBsAg的可靠性。

  • 纤维粘合蛋白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玲;刘欣;仉健林;马丽丽;解家英

    外阴白色病变又称外阴营养不良,是一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而难治的疾病,治疗方法较多,但均不理想,笔者采用纤维粘合蛋白(Fibronectin,简称Fn)局部封闭注射加外敷治疗患者94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口服葡萄糖酸钙预防机采血小板致枸橼酸钠中毒的效果观察

    作者:顾瑞芳;孙霄芳

    近年来,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因采集的浓缩血小板含量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机采血小板中,献血者时有枸橼酸钠中毒症状发生。笔者对24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服用钙剂与不服用钙剂分组对照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 血站采用TP-ELISA法筛查血液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夏卫;王浦南;曾锡新;姚锦炎

    RPR或TRUST试验筛查梅毒,因其为非特异性血清试验,故常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笔者通过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三试验的比较,对血站采用国产TP-ELISA试剂盒对血液进行梅毒筛查作了可行性探索,现报告如下。

  • 时间、温度对血液标本中ALT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远鹏;戴瑞娣

    对供血者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目前仍是对供血者筛选的重要项目之一,对于可能处于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的供血者,检测ALT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然而血液标本采集后如不立即检测,存放时间和温度对ALT检测结果有直接的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实验观察,报告如下。

  • 用PCR-SSP技术检测羊水中RHD基因

    作者:陈玫;胡荣花;梁晓华

    Rh抗原能够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及同种免疫,特别是RhD抗原在新生儿溶血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料表明,我国Rh溶血症由抗D引起者占61.5%[1]。抗-D免疫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RhD阴性妇女如果血清中存在抗-D,RhD的表现型在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中也显得十分重要。笔者根据已知的RH基因结构,采用PCR-SSP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序列,检测羊水中RHD基因,以便在胎儿出生前了解其RhD型,达到对HDN的预知诊断。

  •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区E2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感染者中E2抗体检测的意义

    作者:史宣玲;曹凤;季阳;杜勇;侯利华;王海涛

    目的对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区E2基因进行克隆与表达,并将纯化的E2蛋白用于对HCV感染者血清中E2抗体的检测。方法首先从HCV感染者血清中经随机引物反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E2区基因片段,然后克隆入原核表达系统pQE-30中进行蛋白表达、纯化,并检测表达蛋白的抗原性。结果获得一段具有正确读码框架的E2区基因,全长984bp,表达蛋白分子量为38kD。经与HCV感染者血清进行ELISA检测,证明其具有一定的抗原性。结论本实验为研究HCV外膜蛋白的基本特点、血清学诊断意义和HCV疫苗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

  • 机采血浆袋及管路内表面对血浆中HCV RNA吸附的初探

    作者:王群;瞿丽玮;郑岚;郎洁先

    目的探讨以聚氯乙烯(PVC)为主要原料的机采血浆袋及管路内表面对血浆中HCV RNA吸附性。方法用不同材料机采血浆袋保存低滴度的HCV RNA阳性血浆,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材料和不同采样点中血浆和管路内壁。结果除浆袋内血浆皆为阳性和涂硅管路内表面为阴性外,余三种PVC材料都从管路内表面检测到HCV RNA。结论 PVC塑料输血器材对HCV RNA有吸附作用,可作为输血器材材料选择的一个技术指标。

  • 中国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汕头株前病毒外膜区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庄文;肖泽斌;曹凤;贾桂芳;季阳

    目的了解来自中国汕头地区的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外膜区基因特点。方法设计4条引物,用PCR扩增出HTLV-Ⅰ汕头株(命名为HTLV-Ⅰ-WHP)前病毒的外膜区基因,进行测序,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各型HTLV-Ⅰ代表株进行比较、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获得HTLV-Ⅰ-WHP前病毒的完整外膜区核苷酸序列,共1466bp。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无缺失、插入。进化树的分析结果表明:HTLV-Ⅰ-WHP与来自日本、加勒比海的部分毒株接近,同属于世界群(cosmopolitan group)a亚型。结论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日本、加勒比海的HTLV-Ⅰ毒株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

  • 白血病患者抗原减弱1例

    作者:闫石;孙福军;王薇;张新德;付仁敏;陆荣;吴丽华;韩敬淑

    近我院收治1名急性白血病患者,入院后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现A抗原很弱,B抗原表达正常。笔者对其血型变化进行追踪观察,现报道如下。男性患者,58岁。以“乏力低热皮肤出血点半月余”为主诉,1999年4月20日入院治疗。临床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M2a)既往无输血史,于4月30日开始输血。输注AB型浓缩红细胞3次,共1000ml。(5名献血者),无输血不良反应。6月6日患者因Hb57g/L输注AB型红细胞400ml,无输血不良反应。此后患者因病情缓解一般状况较好,均未输血。从发病至今患者无黄疸,无肝脾肿大及血红蛋白尿。

  • 抗-D、抗-E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作者:曹文武;何俊;孙水冰;张瑞梅

    1 病例简介产妇,33岁,汉族,第1胎人工流产,无输血史,婚后妊娠4胎,均在生后3天内黄疸死亡。第5次妊娠,孕中无用药史,新生儿产后3h发黄,进行性加重而住院。化验检查:总胆红素291.00μmol/L,间接胆红素179.20μmol/L。患儿经用白蛋白,及输入50ml不携带RhD、E抗原的血2次等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

  • IgA型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交叉配血困难1例

    作者:浑守永;王玉芝;刘富然;游敏;刘明霞

    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各种原因引起的疑难配血,其中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IgG类免疫球蛋白增高引起的偶有报道[1],笔者于1998年10月28日遇到1例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IgA类免疫球蛋白增高引起的配血困难,现报告如下。

  • 街头无偿献血者HIV抗体阳性1例

    作者:丁义福;谈维;马贵明

    本中心1年前从街头无偿献血者中检出1例抗HIV-1阳性并获确认,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献血者,男,37岁,中原某省籍,1998年12月4日在本中心设在南京市街头的一献血点无偿献血200ml,献血号700008287W。献血前健康检查,其本人否认性病、艾滋病、肝炎等病史以及输血史、吸毒史,否认有婚外性伙伴。现场测血压18/12kPa,血型正定型为A型,血比重硫酸铜法测定为正常范围,金标法检验HBsAg(-)。

    关键词: 献血者 阳性 抗HIV-1
  • 急性白血病(M6)患者B抗原减弱、抗-A缺失1例

    作者:卞茂红;程越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42岁,1998年1月20日因脾大、脾亢在本院行脾切除术。术前备血,血型鉴定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B型。术中因采用了自身血回输,未输库血。同年10月8日因持续高热半月余,用常规治疗未见好转,且贫血严重(Hb 49g/L),入本院血液科。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急性白血病(M6)。申请输血时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B型,经血型血清学检查证实为B型,抗-A缺失。利用DA方案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但血型B抗原仍非常弱,抗-A缺失。1999年7月3日该患者因复发再次入院,申请输血时情况仍然如此。现报道如下。

  • 抗-C、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

    作者:杨毓明;骆水发;万丽萍;刘红超;邓曦

    1 病史摘要患者,汉族,男,67岁,1996年1月患上消化道出血在某医院输注AB型全血1200ml(3人份),无输血不良反应。1996年8月,患者自觉不适,检查血红蛋白为80g/L,在某医院申请输血治疗,输注AB型全血400ml(1人份),当时无输血反应。输注后第2天患者出现腰痛和血红蛋白尿等输血反应症状,立即转上级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等疗法,同时取血样送某中心血站作血型血清学检查,检出抗-C效价为16~32并配血1200ml,输注后无输血不良反应。现患者尿道损伤,出血严重,检查血红蛋白为60g/L而要求输血治疗。由于有过输血反应史,故前往我站申请交叉配血。

    关键词: 抗-c 抗-E 配血试验
  • 血浆置换抢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1例

    作者:初瑞雪;孟卫东;徐文莲;宋珍珠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在临床较为少见,利用血浆置换(PE)配合治疗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亦少见报道,现将本院利用PE救治1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情况报告如下。

  • 多发性骨髓瘤引起ABO血型的抗原减弱及抗体丢失2例

    作者:张循善;卫玉芝;李燕萍;许连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中往往出现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可能导致配血困难[1]。但笔者在临床配血时发现2例多发性骨髓瘤引起患者红细胞表面B抗原减弱及ABO血型抗体的丢失,现报告如下。

  • 自身冷凝素致ABO血型正向定型错误1例

    作者:彭新国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64岁,因乏力1年,发热数日来院就诊。体检:呈中度贫血貌,皮肤有散在出血点,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中度肿大。急查血常规、血型,以备合血。

  • 253名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姚宏静;闫石;韩敬淑;刘建国;时娟

    我国为全球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而经血液途径造成的肝炎正因其日益增多而越来越引起重视。为此,笔者在1998年间对253名血液病患者作了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检测,了解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脐血细胞成分及CD34CD38细胞含量分析

    作者:余梅贵;李维;王娟娟;欧阳熊妍;周志艳;邹晓萍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采用脐血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等疾病取得疗效[1,2]。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开始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等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由于研究方法、条件不同,所得结果差异较大。笔者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系统检测脐血细胞成分,并与相同条件下的成人外周血作比较;同时以流式细胞术为基础,建立了CD34CD38细胞的检测方法,分析脐血的细胞学组成和CD34CD38细胞的含量特点。

  • 4℃常规贮存下成人血和脐血的动态观察

    作者:徐树良;张益红

    为探讨4℃常规贮存条件下,红细胞的成熟、衰老情况,笔者对18份健康成人血,18份健康足月顺产婴儿胎盘脐带血中的网织红细胞进行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18份成人血液,采自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男女各9份,年龄18~25周岁,无菌采集于ACD保养液中。18份脐血,采自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健康足月顺产婴儿胎盘脐静脉血,无菌采集于含25mlACD保养液中,选取总量(100±20)ml者作检样。以上两种标本均置4℃标准贮血冰箱内保存。

  • 江苏地区献血者中TTV DNA的PCR扩增检测及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潘秀珍;单祥年;唐家琪;陶庆;郭恒彬;李先富

    TTV是新发现的DNA病毒[1],为了解TTV 的流行情况,笔者在不同人群中开展了TT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报告对江苏地区献血者进行TTV感染状况调查及对部分TTV感染株基因分析的结果。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采集 1999年5~10月期间,在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的职业献血者和无偿献血者195人。其中96人为ALT正常献血者,99人为ALT异常献血者。采集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分装后置-20℃备用。

  • 浙江省献血者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研究

    作者:王炜琴;童杰峰;赵小英;张晓红;张克奇

    卡波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KSHV),为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疱疹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是一种肿瘤病毒,先由美国学者Chang[1]在卡波氏肉瘤患者中发现。研究发现它不仅在卡波氏肉瘤患者中有很高的感染率,其它人群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因人群、国家、地区的差异其感染率有比较大的差异。为明确KSHV在我国浙江省人群中的感染情况,笔者作了如下调查。

  • 1003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作者:姜述华;王丽娟;马雪芹;韩萍

    我站组织无偿献血40416人次,其中出现反应者1003人次,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胸闷、出冷汗、脉细等。下面将探讨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1 病例简介1003名献血反应者均是无偿献血者,按常规每人采血200ml。发生的献血反应症状分为轻、中、重。其中876人为轻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121人属中型(除轻型症状外,尚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6人为重型(除轻、中型部分症状外,尚有神志模糊、意识障碍、抽搐、心音低钝、血压下降以及心率不齐,脉细速等)。反应者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均在数分钟后恢复常态。

  • 以国际标准化比率报告凝血酶原时结果的局限性

    作者:刘晓宇

    凝血酶原时(pothrombin time,PT)实验是临床血液学实验室重要的实验之一,主要用于临床检测组织途径凝血功能和口服抗凝药病人疗效的监测。PT结果的报告方式有多种,但近年世界各国专家推荐的方式有3种:时间秒,凝血酶原比率(prothrombin ratio,PR)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INR),时间秒表示PT测定结果比较直观,但影响因素较多,稳定性较差。PR是一种减少个别变异因素对PT结果影响的方法,它以病人的PT结果与正常人平均PT结果的比值来报告病人的PT值。PT值(s)和PR值没有考虑到凝血活酶试剂之间的灵敏度差异,而INR的数学模型包含了凝血活酶试剂的灵敏度——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ISI),因而克服了凝血活酶灵敏度的影响。临床上用INR是为了标化凝血活酶试剂,用统一尺度来表示PT测定结果,以便优化口服抗凝剂病人治疗剂量范围。尽管INR/ISI系统有许多优点,但要让世界各地的医院都接受它作为PT报告形式还是有困难。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麻州88家急诊医院,只有40家用了INR值来报告PT结果[1],53个美国实验室中有50%不知道他们所用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2]。归结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用INR报告PT结果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另外影响INR值准确性的因素还不仅仅是PR和ISI值。

  • 血液辐照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作者:金宗骧;田兆嵩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是指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不能清除输入血液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体内植活、增殖,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识别为非己物质,作为靶目标进行免疫攻击、破坏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该病发病率0.01%~0.1%;病死率高达80%~90%[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极易漏诊和误诊。本病常因感染而死亡,1965年首例报道一例严重免疫损伤的再障患儿输血后发生红皮病[2],此后逐渐对GVHD的认识加深,直到1970年才正式命名为TA-GVHD,并阐述了与器官移植后GVHD的不同之处。迄今国外已有TA-GVHD诸多报道,我国首例TA-GVHD于1991年由沈柏均报道,至今国内仅有个案报告。国外发现射线能灭活淋巴细胞活性,对其它血细胞功能损害甚小,从70年代开始用射线辐照血液,辐照血的用量逐年升高,1989年已占应用血液成分的10.1%[3],目前发达国家应用率已达30%~40%,被认为是预防TA-GVHD的唯一可靠方法。本文对TA-GVHD发病病因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预防处理(辐照血液)综述如下。

  • 两种ELISA试剂检测献血者血液HBsAg和抗-HCV结果比较

    作者:陈惠民;吴丽惠

    为提高血液质量,保证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福建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在献血者血液检测中使用进口试剂的通知》(闽卫医[1999]225号)。我中心血站用国产ELISA试剂和雅培珠式(ABBOTT)ELISA试剂对同一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和抗-HCV的初检和复检,发现两种试剂的阳性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为验证国产和ABBOTT试剂阳性结果的可靠性,笔者用两种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对所有阳性标本进行检测,并和两种试剂的阳性结果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 梅毒螺旋体TPN17重组抗原的表达及其在献血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杜兰英;庄辉;何军;周育森;王海涛

    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一些高危人群中更为严重。检测感染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性病实验室研究试验(VDRL)、荧光螺旋体吸收试验(FTA-ABS)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近年来国外开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ELISA)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1]。建立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关键是制备特异的梅毒螺旋体抗原。梅毒螺旋体不能体外培养,获得其自然抗原通常是从完整梅毒螺旋体中分离其抗原成分,制备相当困难[2]。因此,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梅毒螺旋体蛋白抗原是制备特异抗原的有效途径。TPN17蛋白(Treponema pallidum 17 kilodalton protein, TPN17抗原)是梅毒螺旋体重要的结构蛋白之一,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用基因工程表达梅毒螺旋体的TPN17抗原,并建立了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ELISA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中国汉族群体RhD(-)个体D基因和CE基因外显子多态性研究

    作者:徐群;张世训;张建业;司桂玲;宋永红;王玫;李京;王潍;聂向民

    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之后临床意义大的一个血型系统,也是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RhD阳性个体的Rh基因座位是由RHD和RHCE两个结构基因组成[1],这两个基因均含有10个外显子,而RhD(-)个体仅有一个RHCE基因[2]。值得注意的是RhD基因结构存在种族差异,东方人、非洲黑人RhD(-)个体与高加索人种 RhD (-)个体的基因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3,4]。笔者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特异性地扩增100名中国汉族RhD(-)个体的RHD基因,以探讨中国汉族RhD(-)个体的D基因结构,并与其他民族进行比较。

  • 酶转化红细胞的研究概况

    作者:付涌水;江朝富;肖露露

    通过生物医学的方法,可将A、B和AB型血转换为O型,血型转换有三种思路:“剃光头”,将红细胞表面糖链统统去除;“剃平头”,将A、B型红细胞表面糖链上比O型血多余的糖分子切除掉,使A、B、O糖链结构变得一致;“戴帽子”,则是采用适当的物质将红细胞包裹起来,避免抗原接触而造成的免疫排斥反应[1]。本文就“剃平头”,即酶转化红细胞的研究概况作一介绍。

    关键词: 红细胞 血型 转化
  •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在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作者:陈元锋;吴晓玲;马京香;张志传

    随着安全输血工作的社会化地位日益提高,安全输血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保证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实为当务之急[1]。由于记录可以证实特定的标准已被采用,因此记录成为质量保证体系重要的部分之一[2]。血液质量直接影响到输血安全,血液质量涉及到采血、化验、贮存等诸多环节,而各环节中血液的各项原始记录是血液质量的客观依据,所以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对安全输血工作尤为重要和必要。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