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地震造成的失血性休克伤员手术中的输血护理

    作者:姜兰;熊碧君;安虹;董磊;陈燕;田潇潇

    "5.12"汶川8.0级地震所造成的众多伤员中,有不少出现了失血性休克,这类伤者的特点是伤情重、失血量多、急需手术救治,紧急手术是挽救其生命的关键,而迅速、有效、合理和安全的输血治疗,对手术救治成功非常重要.现将本科在救治地震致失血性休克手术中输血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调剂血液库存管理的回顾分析

    作者:达果;陈迎春

    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规定:血站应当制定紧急灾害应急预案,并从血源、管理制度、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等方面保证预案的实施,在紧急灾害发生时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1]而在紧急灾害发生后如何保证调剂血液处在冷链控制中运输、及时入库、合理储存、准确发放,避免血液报废,则是采供血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中心曾先后(分批)接收来自北京、河北、太原、广州的调拨血液和长沙、株洲、湘潭、贵州的赈灾血液,调剂发放了绵阳市中心血站的库存血液(部分血液来源于江苏),确保了临床及时安全用血,并保证了血液无过期报废.现就应急调剂血液库存管理总结探讨如下.

  • 血液样本每批次大检测量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万浬科;李文;傅雪梅;刘胡敏;李小春;杨群身;王乃红

    "5.12"汶川大地震后,血液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血液样本也急剧增加.在2008年5月13-15日,检验科每天进行3个批次的检测,共检测样本5016份.

  • 特大地震致严重挤压综合征8例的输血疗效分析

    作者:李翠莹;顾建文;杨涛;甘新宇;黄菲;宋建

    目的总结特大地震致严重挤压综合征的输血治疗经验.方法 对8例不同程度挤压伤输注的悬浮红细胞及输注量进行分析,观察输血疗效,输血前后Hb变化,组织渗血情况.结果 2例分别行截肢及脑出血手术治疗,输血量较少,红细胞无效输注率低,渗血及时控制,预后良好;6例分别行坏死组织切除清创术或截肢术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输血量大,红细胞无效输注率高,出血渗血严重,愈后差.结论 严重挤压综合征患者的输血量与其预后呈负相关.

  • 41名地震伤员的输血治疗观察

    作者:李忠俊;王卫东;陈特

    目的分析救治汶川大地震伤员的输血疗效.方法观察41名地震伤员的输血治疗情况,检测伤员输血前后的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41名地震伤员输全血和/或红细胞悬液400-6 400ml,平均输血量1 233ml,血浆200-9 600ml,平均输血浆1550ml.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前后伤员RBC、Hct明显升高,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血钾水平稍有下降(4.64±0.67)mmol/L vs4.06±0.30 mmol/L,P>0.05).结论输血治疗是地震伤员的重要救治手段.

  • 特大地震灾害期间医院血液需求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程勤侦;田伟;赵晓嘉

    目的探讨"5.12 761和15 119 U,较上年同期1 240、8 810、7 096U分别增加70.2%、44.9%和113.1%,Rh阴性血和冷沉淀更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06.9%、385.8%,血小板则比上年同期减少5.3%;B型全血、红细胞悬液和血浆需求量血型构成比分别是17.6%、22.7%和25.3%,O型3种血液需求量血型构成比分别是49.9%、35.6%和38.8%,A型和AB型3种血液需求量血型构成比变化不明显.灾区医院救治伤员全血、红细胞悬液和血浆需求量由灾初短暂急剧增加,到中、后期明显减少,分别减少到灾初需求总量28.8%(86单位)、13.0%(329U)和55.1%(370 U).结论特大震灾发生后,医院血液需求的种类及数量需求都快速增加, 尤其以Rh阴性血液和冷沉淀需求量增加更为显著,救治伤员期间血小板需求量变化不明显,且灾区医院血液需求量的明显变化直接与医院毁损等因素相关.

  • 相变保温材料在血液长途运输中的应用

    作者:叶东;栾建凤;朱培元;姚根宏;严京梅;汤时杰

    目的探讨以相变保温材料作为悬浮红细胞长途运输保温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在分别装有悬浮红细胞5.12袋,于运输途中火车停站时观察运血箱中温度.结果在近72 h的运输过程中,悬浮红细胞的温度始终维持在1-7 ℃,达到运输红细胞的温度要求.结论利用该相变保温材料可有效保障72h以内血液运输的温控要求.

  • 3种不同运输方式对红细胞悬液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范娅涵;肖瑞卿;李兵;蒋天伦;黎儒青;林武存;赵树铭

    目的探讨飞机、火车和汽车远距离运输对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随机从经飞机、火车、汽车运输的保存了约20 d的红细胞悬液中各取10 U,作为3个实验组;以未经运输的库存20 d的红细胞悬液10 U作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H、Na+、K+和Cl-的浓度,用三波长比色法测定FHb,用血气分析仪检测PO2,并测定红细胞无氧糖酵解率和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各组指标间的差异;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红细胞的形态.结果 无氧糖酵解率,飞机、火车2运输组分别为(42.9±5.67)%和(42.2±3.1)%,明显低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4±5.9)%和(70.1±7.8)%];FHb在飞机和火车运输组中分别为(1.37±0.21)和(1.28±0.41)mg/ml,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0.37±0.05)和(0.31±0.03)mg/ml]; LDH含量和Na+浓度,飞机、火车2运输组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飞机运输组PO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其红细胞渗透脆性也明显增加;火车运输组K+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Cl-浓度则各组均无明显变化.电镜下,飞机、火车2运输组的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边缘不整齐,并有聚集现象;汽车运输组的红细胞多数保持正常形态,少数红细胞呈球形或边缘不整齐;对照组红细胞形态正常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均匀混悬.结论 血液运输方式明显影响血液质量,路况良好的汽车运输方式在一定情况下更优于飞机和火车运输方式.

  • 225例地震伤外科手术用血调查

    作者:郑剑桥;吴文知;谭斌;熊辉;赖巍;秦莉;张兰

    目的调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救治汶川地震伤员手术用血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5.12%),另有27.56%的地震伤员未使用FFP.FFP输入量与RBC输入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2=0.8547,P<0.05)结论 华西医院地震伤员手术用血属于少量或中等量用血,相对于RBC用量而言,FFP的用量可能偏多,规范血浆的使用,提供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将是血液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

  • 应急调剂血液的质量管理及保障措施探讨

    作者:高加良;郑家生;何毅;习燕;田莉;文远蓉;王乃红;杨群身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本中心当晚成立了血液应急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应急采血预案[1,2],组织和实施本地区的血液采集供应工作;卫生部医政司血液管理处紧急调剂了国内部分血液中心(血站)约 4828U红细胞和2 156U血浆急援四川,在中心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下,实现了四川地震灾区的血液供应和质量保证.

  • 突发事件中采供血应急处置评估

    作者:王锐;魏平;周知祥;李东;唐荣才

    2008年5.12日深夜紧急部署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全国卫生系统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紧急动员起来,将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求未受灾地区卫生部门要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做好救援物资准备工作".在抗震救灾期间,江苏省血液中心通过启动"中心灾害、突发事件、血液救援、采供血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既保证了南京地区部、省属及部队等医疗机构临床供血工作的有序进行,又支援灾区的血液需求,全面提高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抗震救灾采供血应急处置评估,分析在突发事件中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此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机制.

  • 突发大地震时的采供血应对工作

    作者:文净平

    医疗救护是挽救生命、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而输血治疗则是医疗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如何在保证充足且安全的血液供应的同时又防止血液积压浪费是对采供血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为保证灾区随时可能的血液调配及本地区的血液供应,同时防止血液采集过多而过期报废,现将本站应对大地震的采供血经验和感悟,与同行共同分享和探讨,以便今后采供血机构更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 抗震救灾血液应急保障的经验及思考

    作者:常缨;李雅静;何路军

    举国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是继唐山大地震32年后对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又一次巨大考验,我中心受卫生部医政司血液管理处的指令,有机会参与到为灾区提供应急救治血液支援的工作中,是对血液中心采供血应急保障预案的一次难得的实战演练.回顾整个应急响应过程,既有值得发扬之处,提供给全国同行权作参考,也有亟待完善的不足,希望共同探讨:我们的应急保障预案是否真正考虑到位呢?

  • 地震灾区的血液应急保障模式

    作者:马晓军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是空前的,也对地震灾区的采供血系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庆幸的是处于震区的几家临床采供血机构未分布于地震断裂带,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躲过了毁灭性的灾难.本站所在的广元市属重灾区,距重灾区青川100公里,在特大灾害的强烈冲击下,站内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部份采供血设备受损.在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采供血应急预案,大限度的保证了本地区的临床应急用血.

  • 建立完善特大突发事件无偿献血应急机制的思考

    作者:邓天奎

    我国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蓬勃发展,基本保证了临床用血需要和输血安全,但是在建立完善特大突发事件无偿献血应急机制方面尚需探索与完善.面对2003年"非典",2008年初南方雪灾,以及"5.12"汶川8.0级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无偿献血的应急机制受到了严峻考验.本站在上述特大突发事件期间均开展了确保本地用血和援助供血的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特大突发事件无偿献血应急机制是保障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树立无偿献血公益事业品牌的重要保证.

  • 地震期间应急采供血质量管理对策

    作者:傅雪梅;高加良;杨群身

    2008年5.12日,四川省汶川县突发8.0级特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政府、部队和全社会民众快速反应组织救援,公民踊跃献血.成都血液应急保障工作作为本次医疗救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障震后伤员救治用血,降低病死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突发公共事件时的血液采集和供应

    作者:黎儒青;董树虹;赵树铭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现有手段极难预测,危害公众健康及生命并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事件,其具有难预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破坏性极强及现有手段难以有效防御等特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主要有地震、风暴、飓风、龙卷风等.从"汶川"地震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对人类社会救援和保障体系的极大考验,其中医疗救治的反应速度和救治水平又是有效控制和减少突发事件次生灾害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突发事件中,数以万计的伤病员几乎在同一时刻集中产生,伤情多以外界不可抵御力量伤害所致,病种纷繁复杂,但大多数情况下伴随有机体大量的失血,病员表现出失血性休克等危重症状,如何及时、足量、高质量的完成血液供应就成为救治伤员、挽救生命的关键.本文以此次汶川地震为例,简要总结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血液采集和供应.

  • 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血液保障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作者:郭晓明;文秀琼;黄梅

    汶川大地震是近百年来全球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受灾人数多、救灾难度大的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重灾区,绵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灵活应对地震的紧急救援工作和堰塞湖次生灾害等复杂情况,确保了临床急救用血的采集、供应和安全.现就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 手术室成批地震伤员的输血管理

    作者:杨小蓉;徐淑芳;王红

    "5.12日-5月25日本院地震伤手术共836例,其中有389例术中输血.面对成批地震伤员,手术成批地进行.为挽救伤员生命,许多伤员一到医院即刻推进手术室手术,来不及办理入院证及交叉配血试验等,此种状况给术中输血造成安全隐患.护理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而带来终生遗憾[1].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加强了手术室成批地震伤员的输血管理,未出现差错事故.现将成批地震伤员的输血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总结如下.

  • 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血小板采集保障探讨

    作者:吴次宁;孟文

    紧急医学救援是在灾害发生后以降低受害者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的的医疗救治过程.在紧急医学救援中,充足的血源保障是医疗救援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2008年我省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在瞬间使几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残,用血量骤然增加,成都市血液中心作为四川唯一的血液中心,也是离重灾区近的血液中心,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提供血液的重要任务.地震发生后,中心立即启动了应急采血预案,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车辆调配、献血者分流和预约、耗材的准备和补充、血液的采集、检验、贮存和配送等方面作出了快速有效的安排,保证了灾区的用血需要.下面就本次抗震救灾中机器采集血小板工作作一回顾,探讨进一步完善灾害医疗救援工作中机器采集血小板的工作.

  • 抗震救灾应急预约献血登记工作及思考

    作者:陈颜;王乃红;傅雪梅;杜鹃

    "5.12、13日不足2d,中心血液库存量已迅速达到近2万 U.由于血液储存期短,血液库存已能满足当时抢救地震伤员的需要,为防止血液采集过多而可能出现的后期报废,中心决定从5月14日开始限采,15日暂时停采.面对公民的献血热情,中心迅速通过现场和媒体发布感谢信并宣讲停采血液的原因,并吁请广大有意献血的公民保留爱心,成为"流动血库",一旦灾区伤员需要时再捐出热血;与此同时,中心启动了自愿献血预约的登记工作,保留预约献血者.从5月14日起开始预约登记,5月15日组织人员将登记信息录入电脑,到5月23日恢复采血,共预约登记65783人,团体400多个.

  • 危重地震伤患者长期输血的护理1例

    作者:杨小蓉;伍林飞;廖兰

    "5.12"汶川8.0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我院ICU病房于2008年5月17日收治1名危重地震伤患者,截止2008年7月22日,经过67d的治疗和护理,特别是术前术中术后共计20d的长期输血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患者病情已平稳,目前处于康复之中,现将输血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地震致颅脑外伤192 h后救治中的输血治疗1例

    作者:李翠莹;周虎田;宋建;张利

    本例中的伤者为"汶川大地震"中的奇迹幸存者,掩埋188h被发现,192 h后得到简单救治,196h后运送至灾区野战方舱医院急救.后经专家远程会诊,发现有颅脑出血症状,及时空运至本院治疗.入院后进行了手术及一系列的综合治疗,终救治成功.输血治疗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现报告如下.

  •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野战条件下血液的储存

    作者:王海林;栾建凤;刘卫;常奎忠;陈燕;李萍;薛文成;段万玲

    目的探讨抗震救灾过程中(近似野战条件下)血液储存的有效办法.方法 将简易标准运血箱作为储血设备,用相变蓄冷剂和冰快作为冷源控温,外加棉被包裹保温,每6h观察帐篷内温度和储血箱内温度,每24h更换相变蓄冷剂及冰快.结果 在高温(40℃)、高湿(80%)的环境下,储血箱内温度维持在(4±2)℃;箱内温度与箱体摆放的位置无关,箱内红细胞的容量与箱内温度有关;相变蓄冷剂和冰的冷冻质量与维持较长时间的标准温度有关,单用相变蓄冷剂,不加冰就可控制箱内温度;21人32次输注用该方法保存的108U红细胞(长储存30d),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简易标准运血箱可作为野战条件下的储血设备.

  • 长途运输对地震应急血液质量的影响

    作者:彭涛;肖洁;朱国标;甘新宇;许敏

    目的研究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时间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抗震救灾期间调入本科的40份红细胞悬液和10份自采红细胞悬液分别在保存期末测定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RDW)、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K+浓度、pH值和细菌培养.结果 所有受检的红细胞悬液均符合质量标准,但与自采的红细胞悬液相比,经长途运输的血液,其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输时间长的血液质量下降明显.结论 对于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血液的调动,应该尽可能地缩短其运输时间,如果距离遥远应采用空运方式运输.

  • 抗震救灾大批量血液样本的ELISA自动化检验效果观察

    作者:李文;李小春;徐研;张青;徐香兰;胥天宇;郑磊;万浬科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距地震重灾区近的血液中心-成都市血液中心于当天晚上8:00在全国率先紧急启动了应急采血预案

  • 住院地震伤员临床用血分布及血液种类和数量的特点分析

    作者:程勤侦;练正秋;田伟;赵晓嘉

    目的探讨医院救治地震伤员不同科室用血分布及血液种类和数量的特点,为医院今后应对灾害确保救治伤员用血需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 统计2008年5.12日-28日集中救治地震伤员期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不同科室用血种类和用血量分布并与上年同期进行对比,运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处理和分析各组数据并做图.结果 医院救治伤员期间输血科室主要集中在ICU、骨科、外科,依次占输血总人数的31.5%、30.2%和17.1%;全血和红细胞悬液输注总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533.3%和119.3%、血小板输注总量下降82.9%,冷沉淀和血浆输用总量分别为18 U和14 U,上年同期冷沉淀和血浆未输用;手术和非手术输血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为增长347.6%和下降59.0%;输用红细胞悬液、全血、冷沉淀、血浆和血小板依次占输血总量的87.6%、4.1%、3.9%、3.1%和1.3%.结论 医院在救治地震灾害伤员期间,不同科室临床用血种类和数量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医院应根据收治地震伤员数量和血液输用特点,对红细胞悬液等血液成分制品及时储备或补充,以备紧急救治时快速向临床科室提供.

  • 地震伤员后期治疗临床用血分析

    作者:肖瑞卿;黄梅莓;戚超;蒋天伦;黎儒青;林武存;赵树铭

    目的了解地震伤员后期临床用血特点及分布,更好地指导突发事件的血液贮备,保障及时有效的血液供应.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地震后期外送的147名伤员进行临床用血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地震伤员中共有76名临床用血,占收治伤者的51.70%,大多数为手术治疗时用血.平均用血红细胞和血浆用量超过1 000 ml和1 500 ml,以A和O型者为多.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较少.结论 地震突发事件后伤者后期临床用血主要发生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红细胞用量较大;由于伤情多有挤压伤,其血浆用量也较大.应做好应急预案,保障足够的血液供应.

  • 1109名地震伤住院伤员的临床用血分析

    作者:肖洁;朱国标;彭涛

    地震伤是一种严重自然灾害性伤害,除发生大量骨折、颅脑损伤和软组织伤外,还可能引发一部分伤员因长时间物理挤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对于地震伤的救治,除了手术治疗外,输血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为了解地震伤员的用血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科学用血,也给输血科血源储备提供合理依据,我们对本院"5.12"汶川大地震后收治的伤员临床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 汶川地震后灾区医院和后方军队总医院伤员临床用血情况调查

    作者:张利;彭涛;朱国标

    早期输血是救治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1],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不仅必要而且要求及时.我们调查了"5.12"地震中距重灾区较近的一线医院和本院输血科的用血情况,比较他们用血的异同,期望可以为以后灾难伤病员的救治提供一些参考.

  • "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地区的成分献血

    作者:洪缨

    2008年5.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截至6月10日,地震已造成近7万人遇难,37.4万人受伤,近1.8万人失踪.现将成都地区成份血采集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抗震救灾 成分献血
  • "5.12"大地震后成分血制备应急管理效果分析

    作者:雷宇;杨群身;傅雪梅

    目的总结地震期间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献血时保证成分血制备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地震前后本站血液成分制备的相关数据.结果地震后3d制备红细胞悬液6204U,工作量是平时的4倍,Rh(-)解冻红细胞和冷沉淀的制备量也比平时增加;离心破损率(0.49%)、热合渗漏率(0)和脂血报废率(3.39%)与平时没有差别.结论 科学、合理、求实地抓好突发事件预案的落实工作,可保证紧急状态下血液成分的制备工作及成分血质量.

  • 地震灾害对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作者:严军雄;黄露;伍武彪

    2008年5.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后,全国上下开展了各项抗震救灾工作,各省市迅速形成了无偿献血热潮[1-3].

  • 抗震救灾期间成都市应急献血者人群结构变化分析

    作者:汪彦

    了解"5.12日及2007年同期本中心的无偿献血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 红细胞血型抗体与输血安全

    作者:池泉;郭永建;田兆嵩

    溶血性输血反应(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HTR),是较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即使在临床输血管理比较规范的国家,如英国,HTR(不包括因受血者身份识别错误所致的HTR)仍占全部输血不良反应的8.4%[1].国内至今尚未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控体系,因而缺乏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但根据我国目前的临床输血管理现状,可以推断HTR的发生率可能不低.HTR的发生,将影响患者病情和输血疗效,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另一方面,对HTR的担心和在血液选择上的困惑,也可能导致一些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输血治疗.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至关重要.我们对红细胞血型抗体(以下简称抗体)与HTR、抗体检测和血液选择等问题加以概述,希望能为临床输血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 应急状态下的紧急血液保障和血液安全

    作者:郑忠伟;蔡辉;王槊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已成为医疗救护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国输血医学事业近年来快速的发展,决定了现有的血液保障体系的职能已不止是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而是提出了如何在非正常状态下,尤其是在突发性灾害、战争等应急状态下,保障血液的紧急供应及输血安全,并建立完备的血液应急预案和反应机制等具体问题.现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卫生行政部门和采供血机构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应急状态下的紧急血液保障和血液安全作如下阐述.

  • 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处理

    作者:谭庆芬;崔徐江

    1 病例摘要患者,男,76岁,有多次输血史,2006年3月曾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贫血,Hb 低 44 g/L,骨髓穿刺检查显示有继发性贫血、增生性骨髓象,但Hb无异常,DAT(-),骨髓铁染色内铁40%,外铁±.2008年1月患者困头晕、乏力、心悸、气促再次住院,彩超检查显示肝脾轻度肿大,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乙状结肠炎、直肠炎和腔隙性脑梗塞,查对贫血原因不明;为纠正贫血,输注RBC 10 U,输血后未发现即发性和迟发型溶血反应,Hb从5.12/L,Plt 163×109/L,Hb 48 g/L;该院予输血治疗,申请输血时,经医院血库用聚凝胺方法配血主侧、次侧均不合,遂送本中心进

  • ISO/IEC 17025:2005质量管理体系与2个规范相互整合的意义

    作者:朱为刚;邬旭群

    深圳市血液中心于2004年正式获得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现已更名为中国合格评定的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授予的实验室认可资格,并严格按照认可标准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1]运行实验室认可质量管理体系.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相继正式实施后,我们对现行质量管理体系作了必要的修订,将2个规范的具体条款与ISO/IEC 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并实施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现将整合过程中的取得一些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 信息窗

    作者:

    关键词:
  • 战斗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一线的军队血液保障尖兵

    作者:李芳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血液保障救援机制,根据地震灾区伤员救治工作需要,由沈阳、济南、南京、成都军区及第三军医大学等军队采供血机构迅即筹集了>100万ml的血液,并预约1万名献血者作为流动血液储备,加强精确血液保障能力.在震后24 h内,首批10万ml急救血液已从从解放军重庆血站调拨运抵成都;紧急调用我军自己研制的简易运血箱,发往承担输血救治伤员任务的各单位;而且在这次抗震救灾血液保障救援行动中,运用我军自主研发的运血装备和保温材料,解决了血液长途运输的温度保持及血液质量控制难题.

  • 挤压伤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及目前的治疗手段

    作者:Michael Sahjian;Michael Frakes;伍明俊;郑忠伟

    挤压综合症,也叫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于1910年由德国作者首先报道,他们发现埋地建筑墟下的士兵被救出后通常出再以下症状:肌肉疼痛、四肢无力以及棕色尿.

  • 灾后挤压性损伤的应对

    作者:Mehmet S.S;Raymond V;Norbert L;柳胜华;王志红;阎路敏;肖小璞

    灾难几乎不可预测,更不要说阻止.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龙卷风和滑坡)和人为灾害(如战争、矿难和恐怖袭击)造成人的重要器官受伤,可引起当场死亡.而灾难后期人员死亡原因,则通常是由于横纹肌溶解导致挤压综合征而造成.挤压综合征是除了外伤以外,常见的地震后死亡原因.挤压伤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少数能够被逆转的威胁生命的肾损伤并发症之一.挤压综合征影响到人体很多器官,除了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问题,还引起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衰、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和心理创伤等.因此,了解挤压综合征并制定适当的救治措施,不仅对肾病专家和外科创伤专家是重要的,而且在肾病专家介入之前,对面临挤压伤患者的内科医师、心脏病专家、精神病专家、外科医师、麻醉医师、重症监护医师和非专业人士也是重要的.

  • 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

    作者:Jason Smith;Ian Greaves;章俊;阎路敏;杨航;刘爱民

    由肌肉损伤所造成的症状和体征并不局限于受到挤压的部位.这种损伤具有系统性表现,统称为挤压综合征.虽然对挤压综合征还很难有一个有效准确的定义,但在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后遗症的基础上,对该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已达成了普遍共识.因此,在近的一次专题讨论会[1]上,将其定义为:"挤压伤是由挤压造成的直接损伤.挤压综合征是由于压力或打击等原因造成的肌肉细胞损坏的系统性表现".这个定义不涉及挤压的持续时间或存在的相关症候学.很明显,几种不同类型的挤压伤之间存在类似处.对挤压伤普遍的描述是:由于自然灾害(例如地震)、采矿、工业意外、战争或任何其它情况造成的房屋倒塌和房屋残体坠落引起的患者的损伤.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例如,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1990年伊朗地震和1995年日本地震,均出现了大量挤压综合征患者.这些伤员可能长时间被困,主要表现为下肢损伤,上肢损伤相对较少.躯干部分的挤压伤往往是致命的,并导致挤压综合征,但幸存者也有介绍.另外,部分自我意识发生改变的患者,也会因自身重量造成局部挤压而导致挤压综合征,如药物过量患者或中风患者.后一种情况,即当肢体遭受一股剧烈而短暂的压力后,例如肢体被重型车辆碾过,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也会发生.挤压综合征与劳累型热射病造成的综合征类似,但又截然不同.

  • 地震伤亡率的影响因素

    作者:Susan M. Briggs;马莉;林方昭;肖小璞

    1 自然因素1.1 余震 地震很少单发生.大多数地震发生后会伴随很多的余震,有些地震会出现前震.余震是一个以弹性回跃形式持续的过程,有可能跟主震一样强烈.36%的余震会发生在主震后的第1个月内.余震通常是以有序和稳定的速度衰减,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震动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如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Northridge地震,主震达到6.7级,虽然没有发生前震,但是在主震后立即有余震发生,并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震区发生了超过14000次的余震.

  • 克什米尔震灾中救治挤压综合征伤员的经验教训

    作者:R Vanholder;A van der Tol;M de Smet;王丽洁;章俊;肖小璞

    灾害往往是突发性事件,常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灾区居民可能会无家可归、受伤甚至死亡.虽然有些灾害是人为造成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地质和气象灾害.近年来,东南亚海啸、卡特里娜飓风以及克什米尔大地震均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和/或波及范围广,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大灾不仅导致即时的人员死亡,还有许多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重伤员.

  • 成都市地震灾害应急采供血措施及效果

    作者:王乃红

    2008年5.12日到6月15日,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了地震伤员的救治用血.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 不同采浆周期对单采血浆供浆者健康的影响

    作者:杨亚婷;蹇远勇;黄敬;刘文芳;魏宪义;朱德燕;高玲

    单采血浆行业为血液制品提供原料血浆,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规定的单采血浆周期为2周,已执行20多年,长期单采血浆实践表明这一采浆周期对供浆者健康不会造成影响.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食物质量和营养摄入较10年前有较明显的改善[1].目前欧美一些国家的血浆采集周期为1周甚至更短,为此我们对国内外采浆周期作了调查,分析并探讨在我国缩短采浆周期的可行性.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