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临床用血的信息化管理——高医经验

    作者:张肇松;叶其镕;吴永超

    输血安全是临床治疗患者安全的重要目标之一,当1位患者需要输血时,从医师开立医令到血库核发血制品,再到护理人员执行把血制品输注到患者身上,这一输血的过程繁复,牵涉了多种医疗专业,包括医师、护理师与检验师等,且患者输血时也常出现输血的副作用,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 2012:我国采供血的热点及其影响

    作者:朱永明

    所谓热点,不仅应当有广泛关注性,更应有启迪和导向性;梳理认识是为了明确方向、正确行动

  • 澳门捐血者中低铁蛋白发生情况的追踪研究

    作者:许萍;李国斌;吴军民;欧淑芳;何启桂

    目的 了解近年来澳门特区捐血者因血色素不合格而暂缓捐血的百分率逐年上升原因,以及捐血次数和频率对本澳捐血者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2268(人)份捐血者的静脉血样,检验全血计数和血清铁蛋白,对检出的294名低铁蛋白捐血者中可追踪的118人跟进研究.结果 1)首次捐血者的低铁蛋白发生率为3.3%,非常规捐血者为6.7%,常规捐血者为18.6%;2)男性低铁蛋白发生率随过去1年捐血次数增加而上升,女性低铁蛋白发生率在过去1年不同捐血次数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于21个月追踪的118名低铁蛋白捐血者个案中,82.4%男性及57.1%女性常规捐血者铁蛋白已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分别为8.5个月(254 d)及8.1个月(244d).结论 常规献血者的低铁蛋白发生率较非常规及首次献血者高,且与献血频率相关;血色素不宜作为唯一评估捐血者铁储备状况的指标.

  • 夯实管理基础 健康快速发展——中华骨髓库的管理和建设状况综述

    作者:洪俊岭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华骨髓库)始建于1992年3月,由于资金、技术和组织机构不到位,到2001年时入库总数据只有3万份血清学结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直到2001年中国红十字总会重新启动了中华骨髓库的建设,中华骨髓库的管理和建设才迎来了转机.

  • The REDS program in China:a collaboration on blood safety with Chinese blood centers and Johns Hopkins Medicine

    作者:Paul M. Ness

    The Retrovirus Epidemiology Donor Study (REDS) was established in 1989 with funding from 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 ( NHLBI )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initial program coordinated activities in five large US blood centers in San Francisco,Los Angeles,Oklahoma City,Detroit,and Baltimore with a coordinating center Westat in Rockville MD.

    关键词:
  • 台湾的无偿献血招募和管理

    作者:叶萍

    台湾血液基金会目前是台湾唯一的捐供血机构,是1个非政府(NGO)、非营利(NPO)的民间组织.自1974年创立以来,捐血量由当年的3817U(1 U=250ml)逐年成长,在1991年首度突破捐血量100万U(共捐得血液1066082U),并超越全民捐血率5%的国际门槛(捐血率为5.18%),迈入血液事业先进国家和地区之列,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台湾的医疗用血也达到100%由自愿无偿献血供应的目标.到2011年的捐血量为2583183U.

  • 中国输血传染HIV、HCV和HBV的残余风险评估

    作者:王憬惺

    HIV、HCV和HBV是3种受关注的可通过输血传染的病毒,世界各国都把其列为血液筛查的必检项目.对这3种病毒通过输血传染风险的评估,无论对卫生行政部门输血安全管理的决策、临床医生根据利弊平衡原则掌握是否给患者输血,以及拟接受输血的患者对输血风险的知情同意,都是重要的基础数据.REDS-Ⅱ项目中国分项目近年完成的相关研究,已对我国在目前血液安全措施条件下通过输血传染HIV、HCV和HBV的残余风险做出了评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输血传染 HIV HCV HBV
  • Approaches to HBV transfusion safety

    作者:Jean-Pierre Allain

    Hepatitis B virus (HBV) has been a concern for transfusion safety for many years.After the discovery of HB surface antigen as a marker of infectious HBV in 1970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says to detect it,blood safety improved considerably.Over the past 40 years HBsAg assays have improved in bot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eaching a detection level of 0.1 ng/ml.

    关键词:
  • Ensuring blood component quality

    作者:Diana Teo

    IntroductionThe primary aim of every blood service is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care of patients and to ensure safe and effective blood products.Translated into the production of blood components,this requires the blood service to ensure potency,efficacy,and purity of the final product.

    关键词:
  • 我国血站核酸检测及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李金明

    我国血站血液核酸筛查,根据卫办医政函[2010]22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0年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0年6月开始在全国进行试点.目前核酸检测试点工作已运行了2年的时间,本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单位由2010年的15家增加到目前的40余家,检测数量已>300万人份.

  • 创伤性凝血病与输血

    作者:田兆嵩

    创伤性凝血病(coagulopathy Of trauma)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以往认为创伤凝血病是在液体复苏后发生的,近年研究显示,在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患者伴有凝血病,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病患者的4倍.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三联征".

    关键词: 凝血病 创伤 输血
  • Transfusion trigger:how low can you go?

    作者:Jeffrey L. Carson

    Approximately 12 million red blood cell (RBC)200 cc units are transfused annually in the China and about 85 million RBC units worldwide.Yet,there is widespread variation in transfusion practice.1,2 The most likely reason is that there has been limited high quality evidence to guide transfusion.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publication of several important clinical trials that expand the data informing the transfusion decision.

    关键词:
  •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in New Zealand

    作者:Peter Flanagan

    New Zealand is a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country set in the Pacific Ocean.It has a land mass of 268000 square kilometres and comprises two main islands.The country is geologically unstable with significant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risks.The country has a population of just over 4.4 million and communities are often isolated particularly so in the mountainous South Island.

    关键词:
  • 现代化血液中心总体建设方案研究

    作者:刘江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血站面临血液供应、血液安全、工作效率、控制成本、绩效管理改革等诸多挑战,《现代化血液中心总体建设方案研究》课题尝试将物联网、自动化、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手段与血液管理工作全面融合,在我国采供血机构的现有硬件基础设施和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动识别、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技术、智能控制和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的价值,设计流程科学、管理规范、布局优化、智能自动的现代化血液中心总体建设方案;通过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并建立1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血液管理模式,全面提高采供血全过程的管理能力与质量水平,提升我国血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关键词: 血液中心 现代化
  • 1种用于分析疾病相关ABO抗原丢失的染色体杂合性缺失方法

    作者:许先国;应燕玲;洪小珍;蓝小飞;马开荣;陈舒;朱发明;吕杭军

    目的 建立1种9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的分析方法,以解释因ABO基因附近染色体的LOH导致的疾病相关ABO抗原丢失现象.方法 在9号染色体长臂和短臂上共选取13个微卫星位点,其中10个位点(D9S1677、D9S289、D9S1776、D9S1682、D9S290、D9S164、D9S1818、D9S1826、D9S158、D9S1838)位于ABO血型基因近端,平均间距5.52 cM;另3个位点(D9S1858、D9S171、D9S1843)位于ABO基因远端,平均间距39.3 cM.分别设计合成FAM和HEX荧光标记引物,优化PCR扩增后,以聚丙烯酰胺凝胶毛细管电泳,通过GeneMapper软件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观察染色体LOH发生情况.结果 13个微卫星位点均得到了较好的PCR扩增效果,PCR产物长度在75~273 bp之间,各位点均有较高的杂合度,适合于微卫星片段长度分析.13个位点可在2个泳道中进行双荧光同步分析,各位点不同等位基因间互不干扰.分别对1例正常血型标本和2例血液病相关的ABO抗原变异标本(包括口腔黏膜DNA和外周血DNA)进行微卫星分析,正常血型标本的口腔DNA和外周血DNA未发现染色体LOH现象.而2例ABO抗原变异标本,与口腔黏膜DNA相比,外周血DNA均存在不同程度的LOH现象,表明ABO抗原丢失可能源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9号染色体LOH现象.结论 建立了1种基于微卫星不稳定分析的9号染色体LOH方法,可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ABO抗原丢失标本分子机制的研究.

  • HPA和HLA已知型的血小板供者库建立及应用

    作者:陆萍;沈彤;沈伟;凌冰;冷闻彪;孟妍;范文明;管珏;黄晨佳;杨军;周国平;刘达庄

    目的 开展血小板同型或配合性输注是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良策.为此建立一定规模的HPA和HLA已知型血小板资料库,为临床提供匹配的单采血小板,是血小板输注安全有效的保障.方法 对所有供者库单采血小板进行ABO、HLA-A、B及HPA1-6,15基因分型.根据ABO、HPA同型和HLA同型或HLA交叉反应组相同(CREG)配型策略,编制数据库软件,建立上海市单采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结果 上海市血小板供者库至今已接受80人/次患者查询,共有78名患者找到合适的供者.HPA和HLA的CREG相同配合率为97.5%.其中50名患者接受了单采血小板的同型(或配合型)输注,47名输注有效(24 h血小板回收率>20%).其中更有15名患者同型输注疗效明显,24 h回收率>80%.结论 建立血小板供者HPA和HLA Ⅰ类抗原基因分型资料库,为患者提供HLA和HPA、ABO匹配的单采血小板,可以降低PTR的发生率,是解决免疫性PTR的根本手段.

    关键词: Hpa HLA 血小板供者库
  • 新等位基因HLA-B*56∶21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李鑫;丁镌;侯玲;刘杰

    目的 确认HLA新等位基因HLA-B* 56∶21并分析其有异常反应格局的核苷酸序列.方法 标本DNA抽提采用美国Tiangen试剂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PCR-SSOP)进行HLA分型,发现1个与HLA -B*56相关的异常基因,使用DNA测序分型技术(PCR-SBT)直接测定其基因序列,并分析其与接近的HLA-B* 56∶ 05∶02和HL4-B* 56∶07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 新基因与所有已知的HLA-B等位基因序列均不相同,与HLA-B*56∶05∶02基因序列相比在第2外显子有6个碱基发生替代,导致5个氨基酸发生改变;与HLA-B*56∶07相比,在第2外显子序列仅有2个碱基被替代,第3外显子序列有6个碱基被替代,也导致5个氨基酸发生改变.结论 发现1个新的HLA-B等位基因,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56∶21,新等位基因HLA -B*56∶21与HLA-B* 56∶ 05∶02、HLA-B* 56∶07均有很高相似性.

  • 湖南地区汉族健康人群HLA-B*27基因多态性调查

    作者:谢毓滨;张钢;曹丽群;李涛

    目的 调查湖南地区汉族健康人群中HLA-B* 27基因多态性.方法 对3488名湖南汉族健康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进行HLA -B基因测序分型,对HLA-B* 27健康携带者亚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488名湖南汉族志愿捐献者中,共检出HLA-B*27基因健康携带者99名,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2.84%,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99名健康携带者中,共检出HLA-B*27基因亚型6种,其中以HLA -B*27∶04为主(68/100),其次是HLA-B* 27∶05(18/100),HLA -B*27∶06(7/100),HLA-B* 27∶ 07(3/100),HLA-B* 27∶ 02 (2/100),HLA-B*27:24(2/100).结论 湖南地区汉族健康人群HLA-B* 27基因亚型以B*27∶04、B*27∶05为主.

  • 117名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章旭;刘显智;李剑平

    目的 研究调查辽宁地区RhD阴性个体的分子机制及RHD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用间接抗球蛋白方法(IAT)确认RhD阴性个体,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扩增RHD基因特异性的外显子1~10,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同时用特异性Rh盒子进行RHD基因的纯合性测定.结果 在117名RhD阴性个体中,84例(71.80%)RhD阴性个体完全缺失RHD基因,23例(19.66%)RhD阴性个体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8例(6.84%)携带RHD-CE-(2-9)-D2融合基因,2例(1.71%)携带RHD 711 delC等位基因.完全或部分含有RHD基因的个体均含有RhC抗原.结论 辽宁地区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和不同的遗传背景,主要以RHD基因完全缺失为主,其次部分缺失和无缺失,并存在其他稀有基因型.

  • 检出罕见的抗-Dia及抗-E联合抗体1例

    作者:李维;廖红文;段恒英;许瑞珺;刘曦;向东

    目的 鉴定1名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方法 通过抗体筛查试验和谱细胞确认试验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 检测其为罕见的抗-Dia+抗-E联合抗体.结论 随着国内民族间交往和通婚的增加,Diego血型系统的临床价值问题也应随之受到重视.同时,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是避免发生迟发型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保证.

  • 红细胞稀有血型筛选、建库与应用

    作者:朱自严;王晨;叶璐夷;郭忠慧;李勤;王攀;贺云蕾

    目的 通过在献血者中筛选稀有血型,获得针对高频血型抗原组表达阴性的稀有表型,解决临床稀有血型血液供应困难的难题.方法 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项目中,通过国内13个省级血液中心的联合,利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我们开展了针对Duffy,Kell,Kidd,MNS,Gerbich,Diego,Yt,Lutheran,Colton,Ok以及ABO,Rh血型系统中高频抗原的筛选.在血清学筛选试验中,采用了适应于高通量的微量板法和改良的抗球蛋白法.这些方法在简化经典的间接抗蛋白试验的同时,又适用于血型自动化检测的需术.在这些血型系统稀有血型筛选中,有10多种稀有血型是通过筛选稀有等位基因的方法来完成的.通过组建多个多重PCR体系,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针对k,s,Fy(a-),Co(a -),Yt(a-),Di(b-),Kp(c-),Kp(b-),Js(b-),Ok(a-)稀有等位基因的检测.由于单个实验室通常无法同时获各类稀有表型DNA作为分子诊断的实验对照,我们采用了定点诱变技术(SDM),通过环状诱变PCR方法,制备了各种稀有表型等位基因突变点片段,以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稀有血型的对照.结果 在2008~ 2010年期间,参于项目的各单位共筛选献血者稀有血型135多万人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浙江、江苏、成都血液中心筛选汉族献血者130万人次,新疆、内蒙、广西、昆明血液中心筛选少数民族献血者5万多人次.共获得各类稀有血型1000多例.其中包括极为罕见的Ko、Rhnull、Wr(b -)等稀有表型.众多新的血型等位基因和存于中国人群中的特殊遗传模式被发现.同时,也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Yt(a-),Co(a-),Lu(a-b-)等稀有表型.2011年1月,中国稀有血型专业网站开通,通过信息发布、在线查询和BBS论坛讨论,进一步有益于稀有血型的信息交流与技术的推广.在近2年的临床稀有血型输血应用中,共有>4000 ml的稀有血液被用于临床抢救与治疗.结论 开展稀有血型筛选并建立全国性的稀有血型信息网络对解决临床稀有血型输注困难是有效的途径.扩大筛选的范围与增加筛选与验证的体系有助于中国稀有血型库的壮大.

  • 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位点检测对移植早期GVHD的诊断价值

    作者:邵媛;丁浩强;叶欣;夏文杰;徐秀章;邓晶;王嘉励;陈扬凯

    目的 探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位点检测对移植早期GHVD的诊断价值.方法 10名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前和移植后1、3、5、7、9、11、14、30 d采用STR检测的方法,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其中7名患者STR基因位点检测,从初的供者基因嵌合状态到30d后1次检测,都是完全独立植入.另外3名患者嵌合状态从初为零到无法检出,均有GVHD的发生.结论 STR基因位点检测反应供者基因植入的情况,提示患者复发和GVHD的发生,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STR GVHD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LA-G表达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尹建平;张义成;刘胜洪;游泳;江梦天

    背景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花费大量精力致力于研究移植排斥与存活相关的机制,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的了解依然缺乏.自从上世纪90年代发现HLA-G在诱导母亲与胎儿耐受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以来,研究HLA-G作用于异体移植的观点已经得到有力支持.一些研究报道已经证实,同种移植中HLA-G的出现以及可溶性sHLA-G的血清/血浆水平的增加与更好的移植耐受,并增加移植物的存活都有相关性.目的 本研究确定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浆sHLA-G水平和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膜HLA-G表达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关系.方法 225名首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依据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活性,分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组(acute GVHR)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组( chronic GVHR),分别为96名和129名.健康献血者95名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法分析单核白细胞膜HLA-G(mHLA-G)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HLA-G(sHLA-G)含量.ROC曲线评价sHLA的临界值与预判GVHR活性的相关性.RT-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分析HLA-G mRNA表达和蛋白一致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2名移植患者皮肤组织HLA-G表达状态.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在acute GVHR组和chronic GVHR组都有低表达.急性组外周血中单核细胞CD14+ mHLA-G1+细胞占(45.53±17.32)%,而慢性组中只有(10.22%±5.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LA-G5表达水平在急性组有显著性增加.sHLA-G5预判急性GVHR的佳临界值是253.9 μg/L,有很高的诊断准确度.12名acute GVHR患者中10名皮肤组织HLA-G表达阳性.RT 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急性GVHR组的血浆sHLA-G5水平显著高于慢性组.结论 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浆sHLA-G5水平的临界值253.9μg/L可用于预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对宿主的急性排除反应.单核细胞CD14+ HLA-DR- HLA-G+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该细胞将可能用于移植排除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 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HLA-B*07∶10的HLA-A,-B,-C,-DRB1,-DQB1 5座位单体型研究

    作者:纪欣;王珏;杨刘;陈雪黎;罗玫;纪婷婷;陈强

    目的 了解中华骨髓库四川分库中HLA-B* 07∶10的HLA-A,-B,-C,- DRB1,-DQB1 5座位高分辨单体型构成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在中华骨髓库四川分库2010~2011年入库数据中,查询含有HLA-B* 07∶10的标本,补充其HLA-C,-DQB1高分辨资料;采集家系进行5座位高分辨分型,推导其单体型.以HaploStats查询该单体型在全球的分布.结果 筛选到含有HLA-B* 07∶10的标本16例.这14名捐献者均携带单体型HLA-A* 02∶ 01-B*07∶ 10-C*07∶02-DRB1* 03∶01-DQB1* 02∶01;另2例标本包含HLA-A*02∶ 01-B*07∶ 10-C* 07∶02,但HLAⅡ类不含有DRB1*03∶01-DQB1* 02∶01.HLA-A*02∶ 01-B* 07∶10-DRB1* 03∶013座位单体型仅在奥地利常见(P >0.001).结论 HLA-B*07∶10在四川骨髓库汉族人群中有独特的分布,其单体型以HLA-A* 02∶01-B* 07∶10-C* 07∶02-DRB1* 03∶ 01-DQB1* 02∶01为主.

  • 2011年度全国采供血机构及部分医院输血科血型血清学室间质控结果分析

    作者:沈伟;王健莲;向东

    目的 分析2011年度上海市血液中心发放的全国血型血清学室间质控品返回的回执结果.方法 采用国际血型参比实验室(iBGRL)建立的国际血型血清学室间评分标准,对参评的74家血站及医院输血科血型实验室的回执进行评分,计算各项试验的准确率,并通过Z检验(标准统计量检验法)进行满意度统计.结果 全国血站血型室及部分医院输血科的ABO定型准确率为99.76%,RhD定型准确率为100%,抗体筛选准确率为93.52%,抗体鉴定准确率为93.41%,交叉配合试验准确率为89.85%;实验室结果评价满意率为94.24%,其中血液中心为97.56%,中心血站为97.05%,医院输血科为88.46%,地区级检测中心为100%.结论 本次室间质评在ABO/Rh血型定型中,绝大部分单位的结果统一,在抗体筛选和鉴定中,仍有一部分的单位抗筛漏检或者抗体鉴定错误.在交叉配血中,对于献血者直抗阳性的细胞交叉配血过程中,由于各个单位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不同,导致出现迥异的结果.总的满意度,血液中心的免疫血液学水平高于中心血站和医院输血科.

  •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广州地区RhD阴性献血者基因分型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姬艳丽;魏玲;张润青;骆宏;王贞;赵阳;莫春妍;罗广平

    目的 采用新型Rh血型系统的MLPA检测试剂盒,对广州地区收集的200名RhD阴性献血者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传统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RhD阴性献血者进行RhD表型鉴定.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LPA检测试剂盒对收集的200名RhD阴性献血者进行RHD基因分型.对于不能明确分型的标本,进行RHD基因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在200名RhD阴性献血者中,采用MLPA方法对196名进行了明确的基因分型.其中,127名为RHD基因缺失(占63.5%);仅检测到包含RHD1227A突变的DEL等位基因有41例,其中38例包含杂合等位基因,其余3例包含纯合等位基因;仅检测到RHD (1-2)-CE (3-9)-D (10)等位基因的有23例,其中19例杂合,4例纯合;3例包含2种不同的RHD等位基因(1条为RHD (1-2)-CE (3-9)-D (10),另1条为RHD1227A);其余2例分别包含杂合的DFR-2(RHD-CE(4) -D)及弱D15型(RHD845A)等位基因.在其余4例直接测序分析的标本中,2例包含杂合的RHD711 delC突变;1例1条等位基因为MLPA检测到的包含RHD1227A突变的DEL等位基因,另1条为包含711delC突变的RHD等位基因;其余1例的1条等位基因为MLPA检测到的RHD (1-2)-CE (3-9)-D (10),另1条为包含新突变的RHD等位基因(1154G >T,385Gly> Val).结论 MLPA检测试剂盒是适用于中国人群的1种快速、有效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方法,能够对中国人群常见的各种RHD基因型进行明确分型,适用于参比实验室相关疑难标本的基因分型检测.也可应用于中国人群常见的Del表型检测,使Del表型患者不必再输注RhD阴性血液,节约稀有的RhD阴性血液资源.

  • 潍坊地区RhD(-)用血现状分析和调控

    作者:张庆武;肖玉华;张庆利;王夕刚

    目的 建立RhD(-)临床用血库存与供应的动态平衡,让受血者使用安全有效的血液.方法 将20005~ 2007年潍坊市RhD(-)临床用血,按血型分布、招募形式、库存结构、临床用途和库存周期5种结构形式进行现状分析,在2008~2009年实施了综合调控方案,并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了实施前后效果分析.结果 招募形式、库存、临床用途和库存周期4种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型分布结构特征2组均与本地区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有把握好Rh(D)阴性血液的招募、库存、制备和应用等各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结构平衡,才能降低因招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的用血风险,避免过多依赖冰冻血液造成的血液利用率低下、临床疗效不佳等现象.

  • 媒体应对技巧和策略在献血宣传中的应用

    作者:杨海英;栾玲峰;张丽娜;谢惠敏

    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方便及可信度高等优势而备受青睐.因此,媒体应该成为献血宣传工作的重要渠道,我们在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中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以新闻工作者的眼光,围绕无偿献血主题,探索公众心理.通过无偿献血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为大众新闻人物与社情民意新闻事件搭建平台;让无偿献血者担当“特色演员”宣传无偿献血政策方针、献血知识和献血后感受等现身说法;利用媒体优势增强无偿献血宣传效果,引导社会舆论,推出“平民英雄”,赢得社会支持,营造“无偿献血、奉献爱心”舆论氛围;同时运用突发性事件有针对性地陈述事实,直切主题,正确、客观、批评和报道敏感问题,用科学事实答疑释惑,消除人们对献血的疑虑,促使广大健康适龄公民满怀爱心,欣然献血.本文以新闻媒体的眼光、特征、目的阐述对无偿献血宣传工作的认识,并介绍了采供血机构如何定位媒体,如何与媒体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如何应对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等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 媒体 策略 献血宣传
  • 桂中地区暂缓献血者调查分析

    作者:陈承益

    目的 通过对参加无偿献血的暂缓献血者的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了解暂缓献血者流失的原因,掌握流失献血者的特点,以便提高无偿献血宣传的针对性,确保持续改进献血服务的有效性,建立一支稳定血源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暂缓献血者填写的健康征询表上的个人信息,并结合面对面和电话问询导致暂缓献血的原因,加以分类.结果 暂缓献血者结构特征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存在差别,职业以农民工、产业工人和学生为主,高中以下学历占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1~45岁居多,城市高于农村.结论 暂缓献血者流失严重,高达74.8%(1661/2220).

  • 广州市高校无偿献血工作5个转变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陈锦艳;何军;蓝琴;杨廉尊;林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施行以来,高校学生一直成为各地无偿献血的重要力量.随着无偿献血的不断发展,这一群体的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适应临床用血需求和这一群体的变化,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高校无偿献血工作实现了“献血工作日常化、献血组织管理区域化、献血宣传人才队伍专业化、献血队伍管理精细化以及献血服务社会延伸化”等5个模式的转变,高校无偿献血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 高校 无偿献血
  • 对亲友互助献血有关问题的思考—基于武汉的工作实践

    作者:陈国安;陆华新;杨家宏

    亲友互助献血是《献血法》所倡导的献血方式,也是国家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明确要求,是自愿无偿献血和应急解决临床供血的一种途径,但当亲友互助献血成了不少地方采供血“淡季”的救命稻草时,随之会遇到许多问题.武汉市从实施到暂停亲友互助献血的历程中遇到一些值得思考和反省的问题.我们从6个方面阐述了实施亲友互助献血存在的问题,同时从3个方面提出缓解血液紧张状态的措施,希望以此引起同行的关注并对制定政策的人员有所参考.

    关键词: 互助献血 无偿献血
  • 浅析采供血工作中社会信用风险控制

    作者:周玉玲

    我们从当前我国无偿献血发展现状,通过分析采供血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意识淡薄以及信用风险响应处理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如下应对措施.1)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适合无偿献血工作特点的社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制定风险监控措施和制度.包括社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2)加强采供血机构信用自律,培育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严格的失信行为惩戒、医德医风考核评价和培训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化管理流程,以及人性化的献血后服务,提升采供血机构在社会上的信誉度.3)建立社会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建立具有预警、监测快速反应的网络系统,真实、全面、持续、口径统一的反映采供血机构社会信用记录信息,对信用主体和事态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二是明确社会信用风险责任管理部门,建立其与政府、医疗单位、媒体等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和公布渠道.三是推进信息公开化.采供血机构应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制度,界定信用信息的合法公开与合理使用范围,建立以社会大众、献血者、受血者需求为导向的办事公开目录,畅通交流渠道.四是把组织动员政府公务人员、医务人员、企事业公职人员带头参加无偿献血,和大力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团体无偿献血应急队伍,作为社会信用风险转移的途径和方法,保证临床用血需求.4)实现对献血者的承诺.妥善处理好《献血法》实施前后及其过程中,无偿献血者优待用血政策的有效对接.处理好全国各地用血优待政策不一至,使献血者在异地用血中产生模糊和质疑等问题.5)发挥法律法规的调节作用.首先加强内部职工的法制教育,教育职工知法守法.其次采供血机构也要拿起法律这个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社会公众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在法律框架下,履行采供血机构的职责.总之,无偿献血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受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因素以及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社会舆论等采供血机构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影响很大,仅依靠采供血机构建立社会信用控制来预防、降低和化解风险的发生和扩大是不够的.必须要争取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形成合力,给无偿献血以正激励,才能大限度地规避社会信用风险危机,远离“血荒”.

  • 灾害后响应献血号召的初次献血者保留

    作者:文秀琼;黄毅;李聚林;姚富柱;吕运来;铁木尔;美黑丽;王憬惺;Hua Shan

    2008年5月12日,一次严重的地震袭击了中国四川.许多人为灾区第1次献血,这样的行为使我们不禁发问,这些初次献血者能否在将来成为重复献血者?有文献报道,一般来说灾难(如9 ·11事件对于美国)和事故对于献血行为有短期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刺激确实对于血液供给也是短期的.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不能意识到我们需要重复的献血去持续不断的补充血液供应.

  • 中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作者:李慧文;杨宝成;朱为刚;卢亮;杨舒琴

    目的 建立全国性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网络,推广由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志工)参与的献血宣教招募模式.保障志愿无偿献血活动健康持续发展.方法 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在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Volunteers for Blood Donation,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Shenzhen Branch)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总队(Volunteers for Blood Donation,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及其分支组织,在多次无偿献血者中招募和培训无偿献血志工,使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网络覆盖到自然村和社区,完善无偿献血志工和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引导志工在定期无偿献血的基础上,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和社区发挥身份优势开展无偿献血和血液科学宣教和捐献者招募、保留、召回及捐献陪伴等志愿服务,并对志工的工作情况加以记录、统计、考评和总结表彰.结果 深圳经过12年的努力建立起了能献血、能宣教、能招募、保留效果好的无偿献血志工和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实现了自愿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含机采血小板)的目标,1次献血400 ml者达80%以上,再次自愿无偿献血者达50%以上,创建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的理想模式,深受各地同行赞赏.目前已有100多个城市展开.结论 建立以多次无偿献血者为主体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组织,引导有多次献血经历的志工参与献血和血液科学的宣教和捐献者招募等志愿服务活动,是保障自愿无偿献血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实现了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无偿献血活动发展的夙愿,值得大力推广.

  • 面向社会群体的培训教育及评估

    作者:李向国

    目的 坚持对社会群体进行献血及献血科普知识等的培训和宣传,普及献血知识,提高公众献血认知,逐步改变献血行为,不断壮大献血志愿队伍,保障血液供给,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工作的长效机制.方法 一是对各大中专院校推选出义务宣传员的定期培训,及随后他们在校园开展宣传教育;二是每年新生入学后2~3次知识讲座、各校“艾滋病防治”健康宣传教育项目合作教育讲座;三是与医院联动开展“告受血者书”活动;四是对无偿献血志愿者进行分级培训,每期培训后组织他们利用电话、网络、面对面等各种形式开展招募,通过以上四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后及时开展时间场次不等的献血活动,以被招募者参加献血为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结果 1)2006 ~ 2011年在各院校经过培训宣传和动员后参加献血的人数(开展献血活动共计131次,献血12 473人,平均95.2人/次)远大于随机献血的人数(随机献血活动161次,献血5748人,平均35.7人/次).2)经过教育宣传招募两次献血的献血者从2006年2471人,占总献血人数11.9%上升到了2011年的8934人,占总献血人数24.1%,6年间增长了3.6倍.而经培训的志愿者进行招募并献血成功的人数,从2006年643人上升到了2011年4568人,6年间增长了7.1倍.3)2007年开展告受血者书活动第1年招募患者家属亲友献血者215人,至2011年达到2623人.结论 通过实施面向社会群体培训教育和培训后的献血活动及时开展,提高了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改变了一些公众无偿献血行为、行动、价值观,从无偿献血层面影响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变革运动.不断壮大了无偿献血队伍和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培训和教育形成了一支有学生、献血志愿者、医务工作者等组成的无偿献血招募的宣传师资队伍.摸索和建立了一套无偿献血宣传招募行之有效工作方法和抓手,推动了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

  • 1种血细胞分离机预测采集后血小板计数的评估

    作者:周倩;于晓燕;范静;刘丽娟;蔡艳;高东英

    目的 评估献血者血小板采后计数实际测量值与AMICUS血细胞分离机估算值之间的差异和符合性,以期验证本中心血小板采集程序的安全性.方法 625名献血者分别在单采前、采后即刻、采后30 min、1h留取1ml静脉血标本,动态观察单采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从而比较采后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Amicus采后即刻,估算值与实测值正相差14.04×109/L;采后30min,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7.23×109/L;采后1h,估算值与实测值计负相差9.4×109/L.结论 采后即刻、采后30 min、采后1h,“预测采后血小板数”的95%置信区间均大于100×109/L,证实依照现行采集标准,使用Amicus采集血小板,将预测采后估算值作为安全捐献指标,就目前本中心的血小板采集程序而言是安全可靠的.

  • 合肥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的调查

    作者:吴君胜;尹萍

    目的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使献血者招募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探索一条适合本市且卓有成效的无偿献血工作途径,确保本地区临床用血需要.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在合肥市中心血站街头和站内采血点参加无偿献血的样本,结合网络查询献血者详细资料以及无偿献血者登记表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合肥市无偿献血者当中男、女性别比为1.45∶1;18 ~45周岁无偿献血者占96.0%,大学本科以上人数占24.42%;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数占58.32%;农民献血者仅占献血人数仅占1.63%;少数民族献血者仅占总献血人群的4%.结论 合肥市无偿献血人群存在性别差异、青年是本市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主要力量,献血者文化程度较高,固定献血者比例较低,农村人口的无偿献血工作有一定潜力.

  • HBV感染者红细胞膜CD35分子表达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彭明喜;张哲;汤晓娴;许德义;王峰

    目的 观察人体红细胞膜CD35和血液中CIC在HBV感染时的变化,探讨红细胞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HBV感染者102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膜CD35+-E(%)和CD35-GMFIR,采用C1q -ELISA法测定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组红细胞膜表面CD35+-E(%)和CD35-GMF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无症状感染组红细胞CD35+-E(%)、CD35-GMFIR,血清CIC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CD35+- E(%)与CD35-GMFIR呈正相关(r=0.896,P<0.01);CD35+-E(%)、CD35-GMFIR与CIC呈负相关(r=-0.862、r=-0.795,P<0.05).结论 HBV感染者红细胞CD35分子表达水平和血清CIC浓度能较灵敏地反应出乙型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红细胞膜CD35有助于HBV的清除.

  • 献血者血液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及血清学筛查策略的探讨

    作者:王卓妍;陈立;龚晓燕;宋美兰;任芙蓉;王全立

    目的 探讨1种ELISA试剂检测HBsAg 1种试剂检测HBV核酸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留取新创和BIOMERIEUX ELISA双试剂检测判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418份,应用诺华或罗氏核酸检测试剂进行核酸检测,ABBOTT化学发光试剂进行补充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对ELISA单试剂阳性NAT阴性的标本用ABBOTT HBsAg中和试剂进行HBsAg确证试验,并对HBsAg确证阳性标本进行追踪并进行相关检测进一步加以确证.结果 616份标本中ELISA双试剂阳性为49.0% (302/616),BIOMERIEUX单试剂阳性为5.7%(220/616),新创单试剂阳性为15.3%(94/616);BIOMERIEUX单试剂阳性标本中,31份标本核酸检测为阴性、ABBOTT HBsAg确证为阳性,也即在616份不合格血液中,有5.0%(31/616)的HBsAg确证阳性的标本被新创HBV ELISA试剂漏检且不能被NAT检出;新创单试剂阳性标本中,2份标本核酸检测为阴性、ABBOTT HBsAg确证为阳性,也即在616份不合格血液中,有0.5%(3/616)的HBsAg确证阳性的标本被BIOMERIEUX HBV ELISA试剂漏检也不能被NAT检出;对34份HBsAg确证试验阳性的血液进行乙肝两对半分析,其中除4份标本未做检测外,其余21份为抗-HBc和抗-HBe阳性,3份为抗-HBc和抗-HBe阳性,1份为抗-HBc阳性,1份为抗-HBs阳性,1份为抗-HBe和HBeAg阳性,1份为抗-HBs和抗-HBc阳性,2份为抗-HBs、抗-HBc、抗-HBe、及HBeAg均阴性,即共有26份抗-HBc为阳性.34份HBsAg确证试验阳性的血液中共追踪成功12名,其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与原始标本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不矛盾.结论 实施核酸检测后,去掉2种ELISA试剂中的任何一种均存在一定的漏检.是否去掉一种ELISA试剂以及去掉哪种ELISA试剂,需要各血站进行适当的风险效益分析评估.

  • 1种血液核酸筛查系统的应用评价

    作者:黄成垠;蒋昵真;朱绍汶;孙俊

    目的 依据常规检测结果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有效拆分率(拆分阳性数占总混样阳性数的比率)、“假阳性”率(拆分阴性数占总混样数的比率),对COBASs201核酸检测系统进行应用评价.方法 对酶免分析(EIA)阴性、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进行确认和随防,观察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计算试验的有效拆分率及“假阳性”率.结果 应用罗氏COBASs201系统,采用6混样(pool)检测,阳性pool再进行拆分检测的模式,常规检测EIA阴性标本115373份,总pool数为19356个,阳性pool数为166个,检出104份核酸阳性标本,有效拆分率为62.7%,“假阳性”率为0.32%.经确认及献血者追踪,“窗口期”HBV感染者1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91例;“窗口期”HCV感染者1例;“窗口期”HIV感染者1例,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罗氏COBASs201血液核酸检测系统在本实验室运行良好,检测结果可靠.

  • 核酸检测中HIV病毒载量对内质控扩增的影响

    作者:余谨;毕昊;陆华新;王先广;赵磊;沈钢

    目的 评估酶联免疫法的窗口期HIV血样.方法 将酶联免疫法阴性标本采用六混样用2种试剂进行平行核酸检测,在检测出阳性标本后,亦用2种试剂对其拆分进行单管核酸检测.结果 10个月内共筛查16769例酶联免疫阴性标本中,核酸检测出1例HIV阳性标本,罗氏一代试剂由于该标本病毒载量浓度过高体现出抑制作用,罗氏二代试剂未显示出抑制作用.结论 目前现行开展的检测技术仍有安全隐患,为进一步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开展核酸检测可以提高临床用血质量,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中男男同性HIV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张亚南

    目的 回顾性调查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中男男同性HIV感染情况及WB带型分析,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体检征询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长沙市2010年1月~2012年6月无偿献血者314551份血液标本及其人口流行病学资料,采用ELISA初筛检测,反应性标本用蛋白免疫印迹(WB)进行确认.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6月共检出抗-HIV阳性献血者80例,其中30例为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占所确诊感染HIV的37.5%,近2年来通过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HIV的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WB检测结果中gp160、gp120、gp41、P66、p24的阳性率均为100%,P39、P55条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结论 近年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中MSM人群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大多以18~30岁未婚者,文化程度以大专或以上为主,且以首次献血者居多,隐蔽性强.通过MSM途径与异性性接触或其他途径感染HIV的WB带型并无明显差异.

  • 血液筛查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检测初步研究

    作者:刘强

    目的 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再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和“两对半”检测,提高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缩短窗口期,保障血液检测质量.方法 采用ELISA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并使用核酸检测ROCHE COBAS S201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同时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2467份,经两遍ELISA检测HBsAg阳性标本94人份,再对于22273份ELISA阴性标本再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有39人份检出为HBV DNA.结论 核酸检测阳性39人份中HBsAg阳性标本8人份,其中有两例拷贝数较高,并且为HbsAg、HBeAb、HBcAb阳性.核酸检测在采供血机构血液筛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天津市无偿献血者HBV、HIV和HCV核酸检测分析

    作者:王霞;潘影;李娜;谢月娜;姚娜;李凤园;于洋;杨文玲

    目的 了解天津市健康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窗口期”患者的发生率,对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标本进行HIV、HBV和HCV核酸检测的可行性评估.方法 从无偿献血人群血浆中提取HIV、HBV和HCV核酸,采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进行检测,同步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IV、HBV和HCV抗原或抗体.结果 53431份献血者血标本中检测出HBV“窗口期”标本25份,检出率0.047%;未检测出HIV,HCV“窗口期”标本.结论 核酸检测可有效的检测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HBV和HCV的“窗口期”标本.天津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HBV的“窗口期”潜在感染的危险,应考虑在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进行核酸检测.

  • ELISA检测与NAT在血液筛查应用中的互补性研究

    作者:曾劲峰;郑欣;许晓绚

    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与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应用中的互补探讨.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深圳市血液中心采集的70584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用ELISA检测方法对血液传染性指标HBsAg、抗- HCV、抗- HIV、梅毒螺旋体、ALT进行检测,另外采用NAT检测技术对上述献血人群的HBV-DNA、HCV-RNA、HIV - RNA进行单人份平行核酸检测.从中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并对2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70584例标本中血清学检测及ALT不合格人数共计1309例,不合格率为1.71%.检出ELISA阴性,HBV-DNA呈阳性41例,检出率为5.9/万.HIV-RNA检出1例.结论 NAT与ELISA的血液筛查检测互补作用主要体现在1)病理生理过程互补:检测窗口期的长短主要由检测对象的生理属性来决定,而非检测方法缺陷.2)检测方法学互补,由于检测方法学的不同使得NAT检测技术的检测灵敏度明显高于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3)ELISA对变异及亚型的检出概率与NAT对突变及基因型在检测概率相互补充.

    关键词: ELISA NAT 阳性反应
  •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之研读

    作者:郭永建

    卫生部于2012年6月7日公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1](以下简称《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并将于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卫医发[1999]第6号)(以下简称《临床用血办法1999年版》).深入学习、理解和实施《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既是医疗机构,也是血站当前的1项重要工作.现将《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研读体会整理如下,与输血界同仁交流并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 医疗机构 用血 管理
  • 采供血机构各类业务岗位人员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安万新;梁晓华;高勇;孟庆丽;张丽;潘凌子

    目的 通过对全国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各类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情况的调研,制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各类业务岗位人员设置的初步方案和设想,并为制定全国输血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工作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全国各采供血机构(其中:省会城市血液中心32家,市地级中心血站325家)2011年全血采集量、机采血小板采集量、检测标本数以及采供血各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情况.结果 32家血液中心拟采集10吨全血平均设置18.14名体采业务人员;采集10000个治疗量血小板平均设置13.02名机采业务人员;检验30000份样本数需设置4.39名检验人员;需要6.35名工作人员完成10吨血的成分制备与包装;需要3.04名发血人员发放10吨血液制品;需要2.29人完成对10吨血的质控和质管工作.325家中心血站完成上述工作的人员设置情况为:22.37、26.60、7.05、9.17、5.30、3.79.采血量不同的5组采供血机构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情况也有很大差别.结论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员素质、专业知识结构和规模管理效益等因素,在完成相同工作量情况下血液中心和采血量大的采供血机构采供血各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数量明显低于中心血站和采血量相对少的采供血机构所设置的人员数量.

  • 血液辐照仪的辐射状况监测及分析

    作者:倪波;朱立苇;王拥军;孟忠华;吕杭军

    目的 对血液辐照仪不同位置、不同距离进行γ辐射剂量进行检测以及对操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加强对放射人员的防护管理及人员健康.方法 采用1)451P型γ辐射环境巡测仪对辐照仪不同位置进行环境检测.1)热释光剂量仪检测操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结果 1)开机状态,辐照仪0.05 m处大剂量为0.84μSv/h,平均剂量为0.69μSv/h,1 m处平均剂量为0.36 μSv/h.关机时0.05m处平均剂量为0.21 μSv/h.2)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连续4年的检测,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值为0.168 mSv/a.结论 近年来血液辐照仪将成为各级血液中心(血站)的必备设备,血液辐照仪日常使用是安全的,应注重其环境和个人辐射剂量的监测.

  • 构建血液一体化管理,保障供需动态性平衡

    作者:朱跃国;曹海亮;陆奕;杜玥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血液供应紧张的势态,结合上海地域实际,分析介绍上海如何创新工作机制,由线性单一的结果工作模式向立体多元的社会管理模式转变,打破以往的由单纯供方努力转向有序的双向联动,构建起“血管”(采)到“血管”(用)规范管理体系,在对影响血液库存高低的季节性客观因素、人群献血意愿的主观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判的基础上,致力于采供血与临床用血的供需动态平衡,并对“献、采、供、用”重点工作措施进行阐述交流.

  • RFID技术在血站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袁曜;孟雅娟;高东英;戴云

    血液作为公共卫生家庭中一个特殊的成员,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多种疾病传播的渠道,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的常见疾病大都难以治愈.为了避免不规范采血、袋装血液管理混乱或输血不当等导致的疾病传染或医疗事故,加强血液信息化流程管理、保障用血安全已势在必行.目前,RFID技术运用在血站行业还不是很广泛,但已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通过了解RFID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进而分析探索RFID技术在血站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推动建设血站物联网信息化的目的.

  • 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TC)室间质评项目经验总结

    作者:王迅;徐忠;邱颖捷;贾尧

    目的 总结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项目的经验,以进一步做好室间质评工作,提高国内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和血液筛查水平.方法 对已经开展的3次CITIC室间质评活动分别从运作方面以及结果反馈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将国内参评实验室的质评结果与国外参评实验室进行比较.结果 一共有59家国内采供血机构先后报名参加了CITIC室间质评活动.国内17家有影响力的采供血机构成立了CITIC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CITIC项目运行及重大事项的决策.CITIC项目秘书处和工作小组为参评实验室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项目运行1年半时间内,组织召开了CITIC项目管理委员会会议1次、工作会议及培训2次,为参评实验室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针对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国内参评实验室在报告中出现不可接受错误结果的频率(以每参评实验室计算)分别为1.61%、1.61%、2.50%(除第2次试运行抗-HIV样品外)和0.00%,明显较国外参评实验室(分别为6.45%、4.74%、6.96%和17.28%)低.但国内实验室有较多的离群值出现.国内外实验室NAT不可接受错误结果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2.58%和21.48%,二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TIC室间质评项目的组织运作比较成功,国内采供血机构的检测水平较国外实验室高,但尚需进一步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在血液筛查中应做到精益求精.

  • 2009~2011年陕西省血液中心感染性职业暴露分析与策略

    作者:王文;赵晓华;曹晓莉

    目的 增强采供血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做好采供血机构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预防.方法 对陕西省血液中心2009~2011年感染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科室、不同岗位、工作环节、不同身体部位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频率,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结果 感染性职业暴露呈上升趋势,发生率采血护士高于其他岗位、采血车高于站内献血室、左手发生高于右手及其他部位、感染性职业暴露以针头刺伤为主,留样环节显著高于其他环节.结论 将职业暴露管理纳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用质量管理理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以管理;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方法,重点预防采血车的针刺伤;采供血机构应加强献血屋的建设,宽敞、布局合理的环境设施可有效避免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 滤白FFP与滤白CRP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及蛋白含量的研究

    作者:张坤莲;李晓丰;吕延中;李晓宁;刘显智;马莉;李长清;李剑平

    目的 分析滤白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滤白去冷沉淀血浆(CRP)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总蛋白(Tp)的含量,为我国制定滤白FFP及CRP中相应成分含量标准提供支持数据.方法 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滤白FFP及滤白CRP,随机留取40例滤白冷沉淀制备前后的血浆样本,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全自动酶标仪分别测定FⅤ、FⅦ、FⅧ、FⅨ活性及Fib、Tp含量水平.结果 滤白FFP与CRP中FⅤ、FⅦ、FⅧ、FⅨ活性(%)及Fib、Tp含量(g/L)分别为:(79.89±16.9,63.37±17.54)、(120.98±45.51,81.22±23.78)、(86.65±22.69,23.52±4.87)、(77.53±12.39,67.59±12.23)及(2.25±0.56,1.58±0.28)、(67.94±8.39,47.43±6.19),两组观察指标统计分析P<0.01.结论 滤白CRP中的FⅤ、FⅦ、FⅧ、FⅨ活性及Fib、Tp含量较同源滤白FFP中相应成低.滤白CRP不具备滤白FFP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我国制定滤白CRP临床应用指南提供了实验数据.

  • 洗涤红细胞制备保存工艺的确认

    作者:曾四海;黄可君;胡文娟;何博;车胡毓

    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制备(保存)洗涤红细胞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原料血液经离心后,使用G4去除上清和白膜层,向原袋中注入100 ml/U NaCl注射液;再次离心后,去除上清并向母袋中注入100 mL/U氯化钠注射液,重复操作2次;第4次去上清后向母袋中注入50 ml/U红细胞保存液,混匀后置4℃贮摁冰箱保存.结果 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清除率、蛋白清除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洗涤红细胞保存4周后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不超过1g/L.结论 采用本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可以保存四周时间.

  • 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作者:邓琼;张素芳

    目的 探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便降低报废率,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 统计2008~ 2011年血液报废情况并分析报废原因.结果 报废血液成分中,主要是冰冻血浆占80.16%,依次是全血,悬浮红细胞,冷沉淀.12235袋血液报废原因以脂肪浆为主,其次为破袋渗血、容量不足、溶血、凝块、颜色异常等.结论 脂肪血是血液成分报废的主要原因,员工应定期培训,加强献血前咨询和招募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脂肪血的采集,较少血液报废.成分制备过程也是导致血液成分报废的因素之一,提示各环节应加强管理,可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情况,节约血液资源.

    关键词: 成分制备 血液 报废
  • 核黄素光化学法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灭活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莉;张博;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

    目的 研究核黄素光化学法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抑制作用,探讨该方法对淋巴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实验组:从随机采集的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将其悬浮于核黄素终浓度为100 μM的自体血浆中,注入PVC袋,在波长为420 nm的可见光下照射,总照射剂量为40 J/cm2;对照组:使用相同来源的淋巴细胞,悬浮于不合核黄素的自体血浆中,不进行光照处理.用植物凝集素(PHA)同步刺激两组淋巴细胞,用Br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计算核黄素光化学法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使用Annexin V-PE细胞凋亡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经过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的实验组淋巴细胞对PHA刺激的增殖抑制率为(94.69±7.61)%;实验组淋巴细胞接受PHA刺激后,细胞因子IFN-γ、IL-10和IL-12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分别降低了(89.54±22.75)%、(77.83±22.3)%和(88.57±15)%,IL-4的分泌量较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绝大多数淋巴细胞发生了凋亡,其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或坏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核黄素光化学法能够抑制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和一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同对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该方法有望成为预防TAGvHD的新途径.

  • 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王红;吴瑕;钟锐;贺曾;曹晔;何语良;陈洁;刘嘉馨

    目的 联合多家采供血机构开展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研究,为制定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RP法或BC法由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 16 U 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随机用A、B两种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评价过滤前后血小板的质量和功能,共完成202例研究.结果 汇集血小板数≥2.4×1011个的共147例,其中A组77例,B组70例.A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2.90±0.45)×1011vS(2.60±0.43) ×1011,(176.45±135.67)×106 VS(1.00±2.29)×106;B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2.80±0.36)×1011 VS(2.40±0.37)×1011,( 175.76±147.84)×106 VS(0.30 +0.72)×106.汇集血小板数<2.4×1011个的共55例,其中A组29例,B组26例.A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1.71±0.39)×1011 VS( 1.43±0.42)×1011,( 65.85±110.97) ×106 VS(3.7±3.98) ×106;B组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分别为(1.79±0.48) ×1011 VS(1.42±0.46)×1011,(70.63±145.55)×106 VS( 1.45±2.66)×106.A、B两组过滤前后pH值、血小板低渗休克、CD62p阳性表达率和聚集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PRP法或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进行汇集、过滤,可有效去除白细胞,且过滤前后血小板功能无显著变化,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本研究为制定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 中国市场人凝血因子Ⅷ质量分析

    作者:张学俊;叶生亮;杜晞;谢亦武;曹海军;王宗奎;李长清

    目的 考察了5种、11个批次的中国市场人凝血因子Ⅷ(FⅧ)制品,分析相关制品的成份.研究对国内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估,为建立新的制品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S公司人FⅦ、CSL Aleviate、+公司人FⅧ、L公司人FⅧ和Bayer Kogenate(@)FS,通过FⅧ测定进行制品活性评估,通过FⅡ、FⅤ、FⅦ、FⅨ、FⅩ分析杂质蛋白含量,用3种不同蛋白测定方法测定制品总蛋白含量;初步评价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活性,并用非还原和还原SDS-PAGE电泳分析纯度.结果 不同制品在活性检测、蛋白含量测定和电泳纯度评估中均有不同的表现差异.结论 不同的工艺制备流程导致不同的制品质量;凝血因子类制品测定不同的方法、设备和检测试剂盒都对数值造成不确定性;甘氨酸影响Bradford法总蛋白含量测定,目前考察的几种FⅧ的关键性质量参数-比活性均大于WHO高纯度(10 IU/mg)和2010版中国药典(1IU/mg)的要求.

  • 输血申请与输血病历评估体系建立及其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探讨

    作者:黄建云;魏亚明;胡永红;邓晖;陈小洁

    目的 通过制定临床科学合理输血申请与输血病历评估体系并用于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评价,探讨在临床用血紧张的情况下,提高输血质量,节约临床用血的措施.方法 通过建立和执行严格输血申请审批、临床输血申请合理性评估,及输血后输血病历归档与评估制度,总结分析8年间医院住院患者人次、手术例数与临床用血量的关系,不断完善细化医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制度.结果 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制度执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年间在住院患者增长98.55%及手术例数增长97.61%的情况下,临床用血量仅增加9.57%,手术科用血量下降12.12%,住院患者人均输血量下降44.82%,手术患者人均输血量下降47.27%.红细胞用量上升8.52%,血小板用量上升27.50%,冷沉淀用量升高25.5倍,血浆用量下降15.19%.结论 通过制定和完善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建立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体系,达到对临床用血进行科学调控和规范管理,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和使其临床疗效佳之目的.

  • 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CV基因分型与病毒滴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杰庭;戎霞;熊华平;许茹;黄珂;王敏;付涌水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6a亚型与病毒滴度的关系.方法 从2009年11月~2011年8月收集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阳性标本527份,对其进行HCV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对核酸阳性的标本采用罗氏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CV test进行病毒滴度的定量检测,以及采用NS5B基因扩增和直接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的鉴定.对于标本的病毒滴度与基因分型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527份抗-HCV阳性标本中,299份标本成功获得病毒滴度和分型结果.HCV 1型(1a+1b)、2型(2a)、3型(3a +3b)和6型(6a)的比例分别为48.8%,8.7%,12.4%和30.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病毒滴度存在显著差异(F=6.675,P<0.01).HCV 1型和6型的平均滴度分别为6.04,6.15 log10 IU/ml,均高于2型和3型(平均滴度分别为5.66和5.49 log10 IU/ml).结论 HCV 1b和6a是广东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流行的主要亚型.HCV 1型(1a +1b)和6型(6a)的病毒滴度显著高于2型和3型.HCV 6a在广东地区的流行和传播可能其较高病毒滴度有关.研究HCV基因分型与病毒滴度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广东地区HCV的防控策略以及各亚型治疗方案的制定.

  • 血浆置换在神经内科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吴炜;肖玉;王志敏;贾淑君;何喜友;刘志生;杜雪冰;周柏发;刘元波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在神经内科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3月~2012年5月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神经内科89名患者(男性55例,女性34例),观察每次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根据所患疾病类型与严重程度,置换次数在4~6次/人,共416人次,每次置换血浆量1500~3000ml.血浆置换治疗期间过敏反应为常见,共69次;其次为心脑血管症状,共12次;输血后枸橼酸盐中毒反应6次,早出现于置换2个循环后,迟在置换结束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过程中;另有低血压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2次,均出现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结论 1)没有致死病例;2)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症状较轻,经及时对症治疗后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血浆置换治疗神经内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安全的.

  • 器官移植中的输血治疗策略

    作者:胡丽华

    器官移植已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佳方法之一,输血是其中重要的支持治疗措施之一.在制定输血方案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需要和输血目的,在充分权衡输血利弊前提下,在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血液成分制品及其剂量,以下简要介绍器官移植患者输血治疗原则.

    关键词: 器官移植 输血 策略
  • 危重患者红细胞输注现状调查

    作者:谭斌;韩冰;王立新;陈龙;梁茜;秦莉

    目的 调查分析危重患者红细胞输注的合理性、真实效力以及与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年4~6月ICU 504名危重患者病历及输血资料,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以转出ICU或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 危重病患者的红细胞输注合理率仅占33.9%,输血组与非输血组年龄构成比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053,P>0.05);输血组死亡率(34.5%)高于未输血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47,P<0.05);输血组住ICU天数(14.5±16.4)d长于未输血组(6.7±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45,P<0.05);但本研究并未能排除患者的基础疾病状态等其它混杂因素对患者转归的影响,因此只能说明输血与患者转归有关,却不能证明因果联系.结论 输血与危重患者的转归相关,危重患者红细胞输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 个体化输血治疗与电子交叉配血

    作者:赵树铭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1个重要手段.临床输血关注的是安全、及时和有效.现有的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已发展到采用第4代ELISA和核酸技术,使得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已大为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从控制病原体感染的角度已达到极高水平.而输血安全从红细胞血型相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为目前临床仅仅要求ABO和Rh(D)相容性输血.如果能扩充到其它血型抗原系统的相容性输血,则更可能减少输血产生同种抗体的几率和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真正达到个体化输血治疗的目的.临床输血治疗的效果还与是否及时输血密切相关,因此,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精确的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为基础的电子交叉配血更能快速实现临床的紧急输血.

  • 《海南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条例》修订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陈雪峰

    2012年1月11日,是1个具有历史意义及难忘的日子,海南省第四届人大常委会27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海南省卫生事业以及输血行业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它的诞生与输血事业息息相关,标志着我们的工作将有新的开始、新的起点、新的展望.我省输血行业开展采供血工作将有一定的法律保障,这也将对我省乃至全国输血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全国各地不断出现采供血困难,行业内对现有的献血法(条例)进行修改的呼声较高,"修改"已经成为大家共识,希望通过修订全国或者当地的法规,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创造条件改变或扭转现有的局面[1,2].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韩小改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脑外伤后视神经萎缩、脑瘫和下肢静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2例,TBI 4例,TBI后视神经萎缩1例,脑瘫3例,下肢静脉闭塞4例,脐血采集前经产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各项检测指标均为阴性.分离脐血后MSCs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内或局部一次性或分次注射.干细胞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评价.结果 脐血MSCs治疗脊髓损伤2例,1例有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治疗TBI 4例,2例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例感觉基本恢复,肌力Ⅲ级,1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PVS评分由5分提高到8分.治疗脑外伤后视神经萎缩1例,患者鼻侧盲区有视力恢复,治疗3例脑瘫痪者,2例患者肌张力恢复明显,1例患者IQ评分增加,运动功能改善,4例下肢静脉闭塞患者皮温均接近正常,下肢水肿均减轻,感觉明显恢复.MSCs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6/15例)、头痛(3/14例)、腹胀(1/14例);1例于蛛网膜下腔内注射时出现双下肢麻木、脑膜刺激征.结论 脐血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TBI、TBI后视神经萎缩、脑瘫、下肢静脉闭塞等疾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 关于统一规范献血者职业分类的重要意义探讨

    作者:李浩;喻琼;杨雅康

    对无偿献血者的职业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对在无偿献血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职业类别人群制定献血招募策略,以及实现采供血信息联网后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现状:我们经过对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GB 18467-2011)、卫生部医政司的"采供血信息采集软件"(血站部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各地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的职业分类对比,发现日前我国对献血者的职业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自行其是,政出多门,相差很大.存在问题:在制定献血者职业分类时思路不清,目的性不强;对献血者职业分类普遍显的较粗;对献血者职业的命名不统一;一些没有统计价值的职业(甚至不是职业)也被列入;类似或有职能重叠的职业同时出现;没有对献血者职业分类的填表说明等.

  • 输血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

    作者:王文敬;李婷婷;张玲;黎诚耀

    目的 高质量输血医学学历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基本素质,进而提升输血医学行业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根本保障.方法 以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年本科专业资源为依托,结合高质量的国内与国际输血医学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先进理念的教学模式,特别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与技术,补充专业教学内容,突出先进性,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输血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以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果 从全校公共基础课入手,注重临床专业课程(执业医师考试科目)与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结合,遴选26门课程进行学习;强化4门输血医学专业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使得核心课程模块可以满足输血医学相关领域中临床型和技术型两类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挖掘国内优秀资源,聘请血液中心、医院输血科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结合各自优势整合在输血医学专业课中,开展专题内容讲授.同时,聘请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输血医学领域著名专家,以远程教学模块形式,在《输血技术学》和《临床输血学》的课程之上,独立地开展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教学工作.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在选修课模块中,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从校5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遴选出10门课,以带动我校输血医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实验课程设计了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实践教学以培养输血医师和输血技师为基本目标,安排学生在教学医院进行42周的临床实习和10周的血液中心(血站)技能实习.结论 明确南方医科大学输血医学专业为临床医学的一个方向,大限度促进了专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初步制定了符合我国输血医学专业岗位需求的输血医学本科高等教育方案,使毕业生获得考取临床医师执照资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输血医师的临床输血治疗或指导合理用血能力,以及输血技师的专业背景和特长,进而适应日益提高的输血医学岗位或继续教育要求.

  • 核酸检测标本运输模式的探讨

    作者:徐忠;邱颖婕;章怿;章舜玮

    目的 探讨使用自制的标本运输箱运输核酸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按献血屋标本运输模式和标本长途运输模式2种不同的要求,在两种规格的标本运输箱中,放入标本和保温剂,观察在45℃的环境中,标本运输箱的保温时间.结果 在45℃的环境中,标本运输箱可保持2℃~8℃的温度范围3~6h.结论 本中心自行研制的标本运输箱能满足核酸标本运输的要求.

  • 深圳临床用血管理及工作建议

    作者:杨宝成;张印则;张艳艳;周丹

    目的 为了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促进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方法 开展了3次临床用血病历调查以查找不合理用血的问题;成立了深圳市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市级、各区级及各医院临床用血专家组以明确各职责范围;举办了市级不同类型临床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编写《临床输血基本知识》、《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等小册子,以方便临床;不定期对临床用血医院进行合理用血专项检查;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六统一”规范化管理.结果 实现了卫生局、市血液中心、医院医务科、输血科“四方互动”联合管理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局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合理用血知识普遍提高;临床不合理用血情况初步改善.结论 临床用血在发展医院血库工作、建设地方血站、倡导无偿献血、严格血液筛查和检测等各项工作均不断完善的同时,加强医院临床合理用血的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