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HBsAg-TP双联金标在献血者初筛中的应用

    作者:柯苑;傅强;姚慧兰;马贵明

    目的 献血前进行梅毒的筛查以降低血液不合格率,节约血液检测成本,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 采用HBsAg-TP双联金标进行献血者初筛.结果 献血者梅毒抗体不合格率由2011年的0.58%下降至0.18%.结论 使用HBsAg-TP双联金标可以避免选择大部分的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且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广大采供血单位献血者初筛.

  • 血站条形码扫描常见异常分析

    作者:景俊丽;李永铭;张淑贤;张伊娜

    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成的平行线图案,供人们直接识读或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人数据使用.由于其具有可靠性强、效率高、构造简单、成本低、易于制作、灵活实用的优点,目前在国内血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对条形码的识别主要使用条码扫描器,常见条码扫描器类型分为光笔、CCD、激光3种.本中心于1995年开始使用条码扫描器,通过多年来的使用,针对处置条形码扫描异常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血站 条形码 扫描
  • 一种制备小剂量血液新方法的探讨和应用

    作者:丛培芳;任少敏;朱霞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小剂量血液分装方法,简化操作,建立小剂量血液库存,方便临床急诊需要.方法 从原料血液、制备方法、制备时间等方面对小剂量血液传统分装方法与新型分装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新型小剂量血液分装方法简化操作步骤,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小剂量血液库存建立.结论 新型小剂量血液分装方法优于传统方法,是建立小剂量血液库存的基础,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小剂量血液.

  • 对洗涤红细胞质量控制项目删除白细胞清除率的探讨

    作者:纪云鹏;朱红芹;蔡莉

    洗涤红细胞一般是指用大剂量生理盐水洗涤保存期内的全血、悬浮红细胞等,以去除80%的白细胞和98%的血浆蛋白,保留至少70%的红细胞,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GB18469-2001)对此有严格的规定[1].但2012年5月11日《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颁布后,规定从201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标准取消了对白细胞清除率的要求,对红细胞蛋白含量和上清液蛋白含量有了明确规定,同时增加了溶血率<0.8%的规定[2].江苏省血液中心在2012年7月按照国家新版标准的要求,结合卫生部同期颁布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对血液从采集、检验、成分制备、到放行出库等各个环节的SPOS进行了调整和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质量管理科在对洗涤红细胞进行质控抽检时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2012版新标准删除了2001年旧版标准中“白细胞清除率≥80%”的规定,这导致在洗涤红细胞制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现报道如下.

  • 青海省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雷登平

    目的 为全面了解全省临床输血医院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现状,进一步规范本省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工作.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12月,对本省90家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现状调研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调研内容包括:输血前知情同意制度贯彻情况,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开展情况、急诊患者输血前检测情况,检测的项目、方法、结果判读方式、是否建立检测原始记录,是否开展室内质控、是否参加室间质评等.结果 所调研的90家医院均开展了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均建立和实施了输血前知情同意和《输血治疗同意书》签字制度.所选择的检测项目不尽相同,全省共出现5种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模式.调研中2家医院未对急诊患者检测输血前传染病指标,也未在输血前采集检测标本.免疫学项目的检测,95.6%的医院用ELISA方法,其中59.3%用仪器判读试验结果,并建立了原始记录,40.7%的医院仍用肉眼判读试验结果,且无相应原始记录.90家医院中58.9%医院开展了室内质控,仅有18.9%医院参加了室间质评.结论 本省临床输血医院通过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实施输血前知情同意,对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的感染状况,有效减少输血相关医疗纠纷、职业暴露均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项目、方法、结果的判读方式,是否建立实验原始记录、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值得探讨和规范..

  • 医学生无偿献血知信行问卷的编制

    作者:龚丽;那建华

    目的 编制一套信效度高,可以有效测量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调查问卷,为采血机构提供了解医学生献血动机的有效测量工具.方法 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面对面访谈等基础上进行问卷项目的编制与筛选.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139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医学生知信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5,未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医学生知信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8.问卷条目的平均内容效度比(CVI)为0.88.结论 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医学生无偿献血知信行现状测评工具.

  • 石家庄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情况调查

    作者:李雅静;吴丽娟;贾捷;孟宪哲;常缨

    目的 了解单采血小板流失献血者的基本情况及流失原因,制定下一步招募计划,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方法 使用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SHINOW9.0统计查询功能,对3571名流失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流失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女性流失率高于男性(,=25.05,P<0.01),年龄段以18~25岁流失率高(X2=188.06,P<0.01),职业以军人和学生的流失率高(X2=325.95,P<0.01),仅献血1次后就流失了的献血者占66.76%.流失原因主要是献血者工作忙忘记了、与献血者联系失败、现在在外地工作生活、身体或年龄原因、有不愉快献血经历、认为血站利用血液牟取暴利而拒绝献血、交通不方便等.结论 重视新献血者招募的同时,应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加强献血者信息的及时更新工作,实行到期提醒服务,树立良好的血站形象,对于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 安阳市2004~2013年无偿献血者性别年龄变化趋势研究

    作者:武丽娟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变化规律,调整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献血者策略,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方法 通过统计2004 ~2013年安阳市无偿献血人群数据,并分年龄组研究献血者性别和年龄的变化.结果 安阳市献血人数逐年增加,男性献血者始终多于女性,并且男女献血比例差距进一步拉大.献血者平均年龄增加6.3岁,主力献血人群由2004年的18~25岁年龄组变为36~45岁年龄组;18 ~25岁及46 ~55岁2个年龄组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率始终处于低,26 ~ 35岁年龄组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率始终处于高,平均达到4.28%.结论 调整宣传策略和招募方式,鼓励更多年轻的女性加入到献血者队伍中来,探索从年轻人开始建立1支长期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是保障临床用血的有效途径.

  • 血站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风险防范

    作者:刘丽

    目的 分析1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探讨防范对策,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 应用《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资料,统计本站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发生的15名职业暴露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部位、方式、暴露分级、暴露源、紧急处理、暴露后对工作人员的血清免疫学检测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职业 暴露发生率高职业是护理人员占66.7%;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占60%;发生职业暴露后93%的职业暴露者按正确的方式进行紧急处理,7%的暴露者不能正确执行紧急处理流程,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后医生建议干预用药,该暴露者权衡利弊后,拒绝预防用药.追踪结果显示:我站员工暴露后血清免疫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出现感染病例.结论 通过增强防范意识、缓解工作压力、保护易感人群、改善工作场所操作环境、规范工作流程、正确处理意外暴露可以减少职业暴露危险,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 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松;宋任浩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前检查的重要意义.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1 ~2013年41 925例预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结果 1)2011 ~2013年预输血患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分别为13.48%、2.42%、0.055%和3.98%,总感染率为19.9% (8 358/41 925).抗-HIV和抗-TP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P<0.05),抗-HCV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男性HBsAg、抗-HIV和抗-TP阳性率高于女性(P<0.05).HBsAg和抗-TP阳性率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5);3)受检患者中,职员的感染率高于工人、农民等,肿瘤患者的感染率高于血液病、创伤等患者,重症感染的患者的感染率高于大量失血、凝血异常、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患者,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院输血前患者抗-HIV和抗-TP阳性率上升趋势明显,输血前感染检查对于了解预输血患者的身体感染状况以及输血感染的责任认定具有重要意义.抗-HCV阳性率下降可能与卫生管理的加强有关.

  • 献血环节缺陷管理及对策

    作者:吴佩红;张翠萍;王兴国;黄少华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过程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改进措施,减少人为差错发生率,杜绝献血环节缺陷发生,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 分析本站2010 ~2012年度献血环节发生的人为差错,提出减少发生人为差错的方法.结果 33 053份血液采集过程中,出现187例人为差错,差错率0.57%.结论 为防止血液采集过程中人为差错的发生,杜绝差错,血站应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责任心,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培训和质量督查,选用改进工艺的一次性采血耗材,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有效.

  • 肿瘤患者贮存式自体输血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作者:陈铃;龚由伟;庞永慧;冯茜茜;阙子文;韦夏

    目的 探讨贮存式自体输血的管理手段的有效性.方法 通过院内医护人员培训和对患者及其家属广泛宣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管理控制办法.结果 本院1年来开展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105例,采集自体血液294 3mL(147 U),自体输血占全院同期围手术期用血量的,7.31%,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0%,采血不良反应率为1.3%.结论 本方法与措施供大型医院尤其肿瘤专科医院自体输血医疗管理参考借鉴和推广应用.

  • 低效价IgM抗-Lea鉴定一例

    作者:杨璐;陈麟凤;于洋;王彦;刘洋;汪德清

    1946年Mouram[1]早描述了抗-Lewis(后来称之为抗-Lea),该抗体可凝集25%英国人的红细胞;其后Andresen发现抗-Leb[2].通常Lewis血型系统的抗体效价及亲和力低,在日常工作中容易漏检.2013年本院发现1例血清中存在低效价抗-Lea的患者,现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女,56岁,汉族,山西人,因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5年,加重1年于2013年9月13日人院,诊断为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欲行双膝关节置换术,常规申请备血,经检测发现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对照三系抗筛细胞反应格局疑似抗-Lea,但用十六系谱细胞鉴定时发现该患者血清与十六系谱细胞反应结果均为阴性(介质为Diana的抗球蛋白卡),无法鉴定其特异性,故选用多厂家抗人球蛋白卡进行抗体鉴定.

  • 一例IgG-Hro联合抗体的鉴定及相关输血探讨

    作者:龚福利;左琴琴;吴大洲;王满妮;徐华

    目的 对1例D--表型个体中发现的抗体进行鉴定,探讨其临床输血的策略.方法 采用盐水和乙醚吸收放散试验对患者红细胞Rh抗原进行检测,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并用10个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再用血清吸收放散试验进一步鉴定其特异性,并做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D--型样本血清中检出IgG-Hro联合抗体,效价为512.结论 有IgG-Hro抗体的患者包括需换血的新生儿,要找到合适的血液非常困难,因此,建立并完善中国稀有血型库与国际接轨是解决临床对稀有血型血液的迫切需求.

  • 单采血小板分离机夹子松动致血小板凝集一例

    作者:孙振秀;王海英;许雷;赵会霞

    单采血小板采集原理是利用血液成分不同的密度梯度,通过离心的办法来分离和收集血小板.日常采集血小板过程中单采血小板冲红[1]或解聚不良[2]现象时有发生,但本中心的该例献血者标本出现的血小板凝集报道少见,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献血者,男,58岁,以往曾捐献单采血小板34次,机采血量56个治疗量,既往采集情况良好,无血小板解聚不良史.

  • RCPA国际血型室间质评结果的初步分析

    作者:刘毅;郑凌;吴敏慧;薛敏;马玲;刘衍春

    目的 分析4年来参加RCPA国际血型室间质评项目的检测结果.方法 采用血清学试验方法,对RC-PA提供的19批标本,进行血型抗原、抗体的鉴定,血液配合性试验等.结果 从反馈的19次质评结果看,本室的配血试验差错较少,正确率为94.74%,该项的试验能力可以肯定.而在抗原、抗体的筛查、鉴定、甄别等方面,则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在参与试验的国际400余个血型参比实验室中,本室整体水平属中上.结论 “RCPA-QAP项目”对于血型参比实验室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湖北骨髓库汉族人群HLA-B* 15多态性分析

    作者:邹洁;沈钢;朱远雁;强文;李王霞

    目的 检测湖北骨髓库汉族捐献者HLA-B* 15高分辨基因型,了解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PCR-SBT的分型技术,对3 325名汉族捐献者进行HLA-B高分辨基因分型;基于等位基因频率,采用Hi-erarchical Clustering算法对各人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 325例分型结果中,HLA-B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共检出16种HLA-B*15等位基因和8种血清学特异性,基因频率排在前5位的是:B* 15∶01 (0.047 67),B*15:02(0.045 56),B* 15∶11 (0.016 09),B* 15∶ 18(0.009 92),B* 15∶ 27(0.009 32).在B* 15等位基因家族中,表达B62抗原的B*15等位基因多态性强,共检出7种等位基因,共占47.15%;表达B75抗原的等位基因B* 1502、B* 1511和B*1521共占41.85%.我国南方和北方汉族人群在基因频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如等位基因B*15∶02的频率在北方和南方人群中分别为0.017 8和0.096 69.尽管湖北汉族与我国南方汉族聚为一族,但在基因频率上表现出从北到南的过渡形态.结论 在湖北骨髓库汉族捐献者中HLA-B*15等位基因水平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和特有的分布特征;湖北汉族具有典型的我国南北人群交流的特征.

  • 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及HLA-Ⅰ类混合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检测

    作者:陈扬凯;邓晶;徐秀章;夏文杰;叶欣;丁浩强;刘静;曾四海;邵媛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混合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检测方法.方法 提取1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TR患者的DNA 200 μL,通过PCR-SSP方法做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和HLA抗体,用Luminex试剂盒检测HLA-Ⅰ类抗体特异性,以MAIPA法鉴定HPA抗体特异性.结果 患者HPA基因型为1aa、2ab、3bb、4aa、5aa、6aa、9aa和15bb;HLA-Ⅰ类抗原为HLA-A* 02、A* 33,HLA-B* 46、B*58;从患者血浆中检出GPⅡ1b/Ⅲa及HLA-Ⅰ类抗体.该患者的PTR是由GPⅡb/Ⅲa及HLA-Ⅰ类混合抗体引起.结论 对于反复输血的患者,输注ABO、Rh(D)同型、HLA和HPA交叉配型相合的相容性血小板,可有效减少PrR的发生.

  • 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冰冻血小板质量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涛;周俊;晋晶;刘景汉;李卉;周武;王淑英

    目的 探讨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泳冻血小板聚集、一氧化氮(NO)’量和膜糖蛋白分子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n=12):新鲜液态血小板组(对照1组)、冰冻血小板组(对照2组)、加有GSNO的冷冻血小板组(实验组).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冷冻血小板聚集率,用硝酸酶还原法检测NO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冷冻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结果 血小板聚集率(%):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35.47±2.93vs24.43±3.07(P <0.05);NO浓度(μmol/L):对照1组与实验组分别为31.59±16.88 vs 45.64±6.31(P<0.05),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22.16±6.38vs45.64±6.31(P <0.05);膜糖蛋白分子CD42b(%):对照1组与实验组分别为90.46±6.65 vs 78.32±12.54(P <0.05),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76.94±15.66vs78.32±12.54(P >0.05);膜糖蛋白分子CD62P(%):对照1组与实验组分别为12.74±9.64vs26.34±9.97(P <0.05),对照2组与实验组分别为31.72±8.20 vs26.34±9.97(P >0.05).结论 GSNO增加了冰冻血小板NO的浓度,抑制血小板在贮存过程中的聚集,有望作为冰冻血小板的保护剂.

  • 自分化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帕金森病的研究

    作者:李美霖;杨慧

    目的 观察自分化法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rBMSCs)向大鼠纹状体内移植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SDrBMSCs以不换液、不外加任何诱导物质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SDrBMSCs及用普通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分化情况,制作大鼠PD模型,设SDrBMSCs移植组、rBMSCs移植组(PD大鼠12只/组),向PD大鼠纹状体内植入SDrBMSCs或rBMSCs(1×106个/只),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在纹状体部细胞体内存活迁移能力,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HPLC)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DA)含量,同时设PBS模型对照组(PD大鼠12只/组)做比较.结果 SDrBMSCs培养至第4代21 d移植入PD大鼠纹状体内,在无外源干预的情况下,表达nestin、β-tublinⅢ、DCX和MAP2,而同样条件移植入rBMSCs的PD大鼠仅表达少量的nestin;SDrBMSCs或rBMSCs移植入大鼠纹状体内后均可在体内存活、迁移并与周围组织整合.SDrBMSCs移植组PD大鼠在移植后28 d能表达GFAP,并有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的现象,使纹状体内DA含量提高,但与移植后14d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PD大鼠的旋转行为以移植后56 d时改善为明显(P<0.05),旋转降至移植前的55.02%.rBMSCs移植组PD大鼠在移植后28 d可表达GFAP,也有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的效果(P<0.05),但纹状体内DA含量明显低于植入SDrBMSCs的效果(P<0.05).结论 SDrBMSCs脑内移植后主要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极少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与rBMSCs相比对PD大鼠模型有明显治疗作用.

  • 北方汉族人群血小板抗原1~6、15系统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周丹;张印则;李大成

    目的 了解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PA-1~6、15系统的基因多态性及分布差异.方法 采用Luminex结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SSO)方法对904名籍贯为北方汉族的深圳市机采血小板无偿捐献者做HPA-1~6、15系统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有疑问的标本及罕见抗原(如HPA-1 b/1b、2b/2b、4a/4b等)做进一步确认.结果 本组北方汉族人群来自河南、陕西、山东、黑龙江、吉林5个省,以HPA-3、15基因型的杂合度高,杂合度约在50%左右,HPA-1、2、4、5、6以a/a纯合子为主(88%以上),将北方这5个地区汉族人群的HPA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两两比较,在HPA-2、5、6、15系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吉林、陕西和山东汉族人群HPA-2a/2b基因型频率为0.027 8、0.1159、0.110 3,同时HPA-2b基因频率为0.013 9、0.058 0、0.055 1;吉林和黑龙江汉族人群HPA-5a/5b基因型频率为0.0741、0.007 5,同时HPA-5b基因频率为0.037 0、0.003 8;山东、陕西和吉林汉族人群HPA-6a/6b基因型频率为0、0.029 0、0.037 0,同时HPA-6b基因频率为0、0.014 5,0.018 5;黑龙江、河南和吉林汉族人群HPA-15b/15b基因型频率为0.270 7、0.188 6、0.185 2,同时HPA-15b基因频率为0.530 1、0.4478、0.425 9(均为P<0.05),符合Hardy-Weinbery遗传定律.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HPA-1~6、15分布不论基因频率还是基因型频率都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较南方汉族人群更为明显.

  • 人血白蛋白低温乙醇工艺中脂蛋白的残留分析

    作者:范加金;杨列清;冯卫国;林锋;菅长永;井金荣

    目的 分析本公司用低温乙醇工艺从合格原料血浆到人血白蛋白成品分离过程中脂蛋白的残留量.方法 使用日立7600-ISE(2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原料血浆、分离过程、纯化过程以及人血白蛋白成品留样检测.结果 所检测的几种脂蛋白经过组分Ⅰ+Ⅱ+Ⅲ、组分Ⅳ分离过程基本被去除,经进一步纯化后制品中脂蛋白残留量为零.结论 本公司生产的人血白蛋白成品未检测出残留脂蛋白.

  • 南京地区汉族人群Ytb血型抗原基因频率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妍;马玲;陈宝安;刘衍春

    目的 调查分析南京地区部分汉族人群Ytb血型抗原基因频率.方法 随机选择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2012年7月~2013年7月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2 015名无偿献血者全血标本,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SSP)检测Ytb血型抗原基因.结果 2015例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检测出Ytb+标本8例,抗原基因频率为0.002.结论 Ytb抗原在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表达频率很低.

  • 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作者:张丹;刁荣华;王世春;徐小敏;张强;赵树铭

    目的 分析本院近10年来血浆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4~2013年收治入院有输注血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将10年数据分为2组,对照组为2004~ 2008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94 226例,实验组为2009~ 2013年病毒灭活血浆500 138例,观察2组间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数为31和49例;平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是0.15%.结论 临床输注的病毒灭活血浆制剂是安全有效的.

  • 体外诱导生成血小板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俊

    血小板在机体的出凝血和炎性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输注可以及时止血,并有效减少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1].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临床血小板输注越来越普及,但由于其生理结构导致无法长期保存,且临床用量较大,医院常会出现血小板不足的情况,特别是稀有血型的紧缺问题[2].这些临床血小板紧缺问题,迫使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制造血小板的方法.利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生成血小板成为众多研究学者的研究热点,试图通过这种方法体外生成血小板产品,克服其来源不足和传播疾病的危险,为血小板相关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1个新的途径.本文将体外诱导生成血小板的研究方法简要综述如下.

  • 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韩婷婷;刘鱼;李玲;刘忠

    由于多种病原体可以经输血传播,并可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各国采供血机构均对HIV、HBV、HCV等病原体进行常规检测.但是试剂灵敏度,窗口期,病毒变异,静默感染等原因,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的漏检,因此经过常规检测的血液仍存在传播这些病原体的残余风险.评估残余风险有利于明确各国传染性输血风险,提供筛查策略改进及检测方法改良的基础数据,因此对于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国家均开始进行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的研究.但是残余风险评估方法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因此,本文拟对各国研究采用的输血传染性残余风险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进行综述,为研究开发更科学的残余风险评估模型或方法提供参考.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作者:卓孝福

    在开展临床输血的早期,人们就已经观察到肺部存在输血反应.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输血相关非心源性肺水肿以各种名称被广泛报道,1983年Popovsky等[1]已经创造了“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这一术语,但是直到1999年英国“输血的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结果公布后,TRALI才获得广泛的认同.FDA统计显示,2007~ 2011年报告的输血相关死亡中,TRALI占43%,为输血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刚[2-3].在多个国家实施了仅用男性血浆和筛查白细胞抗体等预防TRALI策略后,都确实显著降低TRALI发病率[4-5].但是迄今为止,TRAU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将可能的TRALI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 我国首届输血医学本科毕业生培养情况分析

    作者:李婷婷;王文敬;张玲;黎诚耀

    本文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输血医学专业首届本科生培养概况及毕业就业情况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结合输血医学领域各类单位和部门需求设置的临床医学(输血医学方向)本科专业,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其毕业生在近几年相对其他行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同时也说明由于目前我国输血医学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因而需优化输血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质量,促使输血医学专业更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为我国输血医学行业进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国内外血站分离血浆利用概况

    作者:王娅;李长清;杨汇川;刘忠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严重紧缺,而血站富余分离血浆无法进行再利用而面临报废的困境,宝贵的血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而很多国家和地区均采用自行加工或委托加工等方式将血站分离血浆用于血液制品生产.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血站分离血浆的利用概况,可对我国血站富余分离血浆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用于血液制品生产提供参考.

  • 输血支持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胡涛;李君惠;刘嵘;师晓东;曹静;张蕾;李娟娟;钟笛箫;范玮

    目的 评价分析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儿移植期间输血的需求量以及血型转换的规律.方法 收集本院血液科2007年5月~2014年2月28名allo-HSCT患儿的资料,包括原发病、移植类型、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脱离输血时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研究分析儿童allo-HSCT过程中成分输血与供受者血型配对的关系.将所有接受移植患儿,根据供受者血型分为血型相合组、主侧不合组及次侧不合组.结果 28名allo-HSCT患儿中,26例植入成功,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3.12±1.57)d,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2.58±2.48)d,2名移植失败者为白血病未缓解移植患儿.26名allo-HSCT成功患儿中ABO血型相合13例、主侧不合10例、次侧不合2例,Rh血型不合1例.成功移植的13名血型相合患儿,平均在+(21.231±9.610)d脱离输注红细胞,10名ABO血型主侧不合患儿,平均在+ (27.100±7.172)d脱离输注红细胞(P<0.05).血型主侧不合组红细胞输注量多于血型相合组,但数据离散度大(P>0.05),2组比较血小板输注量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植入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儿童allo-HSCT中,供受者血型配合情况影响输血量及脱离红细胞输注时间;ABO血型主侧不合的alloHSCT脱离红细胞输注时间明显延长.

  • 儿童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作者:粟亚丽;马晶晶;雷素华;杨雪;陆晓茜;朱易萍

    目的 评价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本院2010年6月~2014年4月拟行自体PBSCs移植的50名患儿及17名健康儿童PBSCs供者,经G-CSF动员后、使用连续流动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的auto-MNC程序采集PBSCs;对采集获得的CD34+细胞数做有效性评价,通过观察采集前后血液成分所受影响和采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做安全性评价.结果 共采集67名儿童的PBSCs97例次,其中男性39人(56例次)、女性28人(41例次);中位年龄9岁(2~18)岁;中位体重28.5(11 ~70) kg,≥30kg者32人(45例次),<30 kg者35人(52例次).采集成功率,1次占56.7% (38/67)、2次占41.8% (28/67)、3次占1.5%(1/67),平均采集(1.45±0.53)次.获得TNC细胞(221.82±260.94)×108个、CD34+细胞(115.55±167.09)×106个,CD34+细胞均≥2×106/kg;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依次为枸橼酸盐反应65.56%(59/90)、进液低压报警13.33%(12/90)、空气报警7.78% (7/90)、低血容量5.56% (5/90)、穿刺部位出血5.56% (5/90)、红细胞预灌注分离管路时漏血2.22%(2/90).结论 应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儿童PBSCs是安全有效的.

  • 儿科重症监护室成分输血应用情况分析

    作者:王鸿武;林丽敏;杨汉华;陈秋蓉;刘思征;冯学永;林广裕;马廉

    目的 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本院2011 ~2013年PICU成分输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PICU近3年收治患儿2 598例(危重组:2 111,极危重组:487),成分输血732例,危重组输血率为22.7%(479/2 111)、极危重组输血率为52.0%(253/487);治愈好转率输血组高于未输血组(P<0.05).2)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丙种球蛋白、血浆、人血白蛋白,分别占59.50%、11.76%、9.38%;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3)输血的病因前3位为重症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分别占39.15%、20.59%、13.33%,输血成分主要为丙种球蛋白、血浆、人血白蛋白;4)丙种球蛋白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重症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及免疫性疾病;血浆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脏器功能衰竭合并凝血功能障碍、重症感染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和原发性出凝血疾病;人血白蛋白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重症感染(主要为重症脑炎)、脏器功能衰竭(严重低蛋白血症)和中毒意外.5)输血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0.70%,其中输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2例,输血浆、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各1例,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均缓解,完成输注.结论 成分输血是儿科危重症治疗的重要手段,患儿危重程度越高,输血率越大,合理输血对改善HCU患儿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有着重要的地位.

  • 160名早产儿成分输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庄静文;邱晓燕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60例早产儿成分输血治疗及血液制品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早产儿住院期间接受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的次数、用量与感染、贫血、黄疸、出凝血功能异常等临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60例早产儿中接受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共93例,约占58.1%.部分早产儿同时接受多种或单种多次血液制品输注.输血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胎龄小于32周早产组接受成分输血几率高于其他胎龄组(P<0.01),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成分输血几率高于其他体重组(P<0.01).各种输血成分中以红细胞应用多,共60例次;其次为白蛋白,46例次;血小板应用率低,2例次.各种临床影响因素中贫血60例,发生率37.5,感染34例,发生率21.3%,黄疸32例,发生率20.0%,出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消化道出血20例,发生率12.5%.结论 早产儿住院期间接受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应用与其住院日呈正相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成分输血几率越高.所有成分输血中以红细胞应用率高.相关临床影响因素中贫血常见.

  • 儿童红细胞悬液输注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

    作者:雷素华;马晶晶;罗小莉;康冰瑶

    目的 探讨儿童血液科患儿输注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高输血患儿的安全性以及护士对输血风险的防范能力.方法 对本科2010年1月~ 2013年8月输注红细胞悬液的住院患儿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第1次输注红细胞悬液者929人,第2次及以上输注红细胞悬液者747人,共计3 478例次,发生输血反应30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86%,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7例(56.67%),过敏反应13例(43.33%).第1次输注红细胞悬液者输血反应6例(0.97%),第2次及以上输注红细胞悬液者输血反应24例(0.32%).第2次及以上输注红细胞悬液者与第1次输注红细胞悬液者比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血液科患儿输注红细胞悬液不良反应表现为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输血次数有关.

  • 做好假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是血站的责任

    作者:周国平;谢云峥;王迅;任亚娜;朱永明

    随着自愿无偿献血不断深入和血液检测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血液安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检测方法、试剂和标本质量等技术限制,以及人为差错等原因,血液筛查出现假反应性结果依然不能完全避免.血站有责任建立有效、可靠的假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程序,以消除因假反应性结果对献血者的名誉和权益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