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产妇ABO血型抗体效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作者:张婵;梁格为;李琦;陈婉璐;程瑜静;彭慧玲

    目的 比较传统试管法与2种抗球蛋白检测卡,检测IgG抗-A、抗-B效价水平的方法学差异与结果差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需要检测ABO血型抗体效价的920例O型产妇的送检血标本,采用试管法、微柱凝胶卡武法及惰性玻璃珠介质柱凝卡式法,对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 以效价为256做为临床参考界值,惰性玻璃珠介质柱凝卡式法阳性的人数共有261人;以128为临床参考界值,微柱凝胶卡式法阳性的人数共有265人;以64为界,试管法大于临床参考值的人数共有248人.结论 卡式法比试管法具有灵敏度高,结果易于判读、保存的优势.但高灵敏度并不意味着高的HDN判断率,检测结果应与临床指征综合分析,才能有效的减少和杜绝HDN的误诊.

  • 福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检测情况分析

    作者:周晓真;江伟梅;林洪铿;任本春

    目的 了解福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情况,分析不同性别人群的感染差异,探讨梅毒抗体确证结果与初筛反应性强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2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对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筛查,筛查为反应性时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福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2010~ 2013年梅毒抗体确证阳性率分别为0.39%、0.40%、0.47%和0.52%,均值为0.44%.在所有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阳性率为0.43%,女性阳性率为0.46%.2013年ELISA筛查为双试剂反应性的482份标本中430经TPPA确证阳性,初筛反应性标本S/CO> 15时阳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流行情况呈上升趋势,不同性别献血者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梅毒抗体初筛与确证结果的符合率随初筛检测反应性强度的增强而升高.

  • 福州地区2006-2013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作者:赖东生;吴建忠;曾嘉;严伟

    目的 探讨近年来福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年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进和完善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福州地区2006-2013年全部自愿无偿献血者(601 913人次)年龄等相关信息,采用全样本统计描述分析.结果 福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人群中,18-25岁年龄组献血者比例从2008年的56.53% (42 605/75 372)持续下降至2013年的37.19%(30 805/82842),其他年龄组则呈小幅增长趋势;18-25岁年龄组中,女性献血者占51.68%(155 184/300 297),略高于男性献血者(48.32%,145 113/300297),其他年龄组中女性献血者占比依次为33.95%(47515/139 959)、38.74%(41 896/108 134)、37.95% (19 624/51 708)和26.72%(485/1 815),均明显低于男性献血者;高校献血点、城区街头献血车、城区固定献血屋、单位团体、郊县街头献血者中18-25岁年龄组的比例依次为98.21% (75 865/77 246)、48.02%(117 529/244728)、47.01%(72 762/154 778)、23.70%(10 153/42842)和21.61%(7 181/33225);郊县街头36-45岁年龄组的献血者比例为36.03%(11 971/33225),约为城区街头的2倍;全血献血者中18-25岁年龄组的比例51.28%(283 490/552 813)高于成分献血者34.23%(16 807/49100),其他年龄组则相反;血液检测项目HBV和TP检测不合格率随着献血者年龄组增大而升高,到36-45岁年龄组呈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结论 福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年龄在不断变化,青年献血群体呈下降趋势,提示要适时调整献血者招募策略.

  • 成分血手工制备人员针头刺伤原因调查及对策

    作者:关晓梅;梁世艳;张玉春

    目的 探讨成分血手工制备人员针头刺伤的原因,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危害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17名参加成分血手工制备工作的人员在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发生针头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有8名工作人员被针头刺伤,发生率47.06%,总计发生针头刺伤次数13次,平均1.62次/(),女性占87.50%;针头刺伤主要发生在穿刺连接病毒灭活耗材的环节.结论 防护并不能从源头消除危害,改进制备方式势在必行.

  • 献血车夏季夜间进乡镇开展献血招募的效果评价

    作者:朱晓莹

    目的 探讨献血车夏季夜间进乡镇开展献血招募对提高血液采集量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1~2013年7~8月夜间采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乡镇夜间献血招募的效果.结果 2011 ~2013年7~8月夜间乡镇平均每次采血量20.3U,比城区多11.8 U;乡镇夜间献血者献血前征询和体检初筛不合格占总献血人数的18.3%,明显低于城区不合格率40.0%;乡镇夜间初次献血者比率80%,明显高于城区初次献血者比率36.3%.结论 献血车夏季夜间进乡镇献血招募效果优于城区,有助于缓解夏季高温血液短缺的状况.

  • 自身因素及外部因素对无偿献血者再次捐献行为影响差异的研究

    作者:屠小明;陆雅文;赵轶伦;戴宇东;傅强;胡晓雯;林振平;蔡旭兵

    目的 探索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对无偿献血者重复捐献行为影响的差异,为针对性地制订干预策略,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依据.方法 以心理学中保护动机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编制调查问卷,在江苏省4市开展问卷调查.采用U检验比较献血认知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重复捐献血行为与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080份,其中有512人(47.4%)献血1次,568人(52.6%)献血≥2次.献血者对终身免费用血的献血量及2次献全血之间时间间隔的知晓率分别39.9%和68.6%.来自献血者自身的采血感受,自我效能与捐献次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6和0.222,来自外部的周围人态度,用血奖励与捐献次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8和0.008.除用血奖励外,相关系数假设检验的P值均<0.05.结论 无偿献血者对献血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和主观感受是促成个体参与无偿献血的主要因素.献血者对用血奖励了解程度不高.现阶段在加强献血知识宣传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采血环节的服务质量.

  • 急性失血患者输血病历质量缺陷调查分析

    作者:肖洁;朱国标;李翠莹;于丽君

    目的 通过对输血病历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提高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输血水平.方法 对本院2011~2013年急性失血患者输血病历抽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统计,评估输注合理性及书写规范性.结果 共抽查780份急性失血患者出院输血病历,涵盖18个临床科室.其中输注合理病历占67.3%;基本合理20.6%;不合理12.1%.书写有缺陷占69.4%;无缺陷30.6%.结论 对输血病历进行评估分析,定期检查输血病历合理性、规范性、完整性,并实施公示、通报等监管措施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工作内容.

  • 无偿献血者献血动机及招募策略

    作者:赵轶伦;陆雅文;屠小明;陈家应;蔡旭兵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无偿献血者献血动机的研究,针对无偿献血的积极动机、消极动机以及相对应的无偿献血者招募策略问题,阐述了研究现状和结论.

  • 青岛“11·22”事故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运行分析与探讨

    作者:丛培芳;王明民

    通过对青岛2013年“11·22”特别重大事故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及其运行回顾,分析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运行的关键节点,探讨突发事件应急采供血保障的黄金时段,为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采供血应急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 抗-Jkb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

    作者:徐秀云;周根水;童小燕;刘昕;董梦媛

    Kidd血型系统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病例不多见,本院发现1例因母亲多次妊娠导致产生抗-c和抗-Jkb,在第4胎时由抗-Jkb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新生儿,女,出生3d,体重2.6 kg,系第4胎2产,出生后全身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在当地市级医院就医,检测总胆红素516 μmol/L,间接胆红素497 μmol/L,经蓝光和白蛋白、黄疸茵陈颗粒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当天晚上转入本院,问及母亲孕产史:第1胎正常男孩,第2、3胎均在1个月左右流产,本胎孕早期(1~3月)有先兆流产现象,且无输血史,考虑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可能性大,送检标本至本科.

  • 川芎嗪对术中回收血的红细胞形态、ATP酶活性和携氧功能的影响

    作者:罗艳霞;马武华;陈鸶;王可佳;吴财能

    目的 评价川芎嗪对术中回收血红细胞质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连续46名择期拟行脊柱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23):于回收血液前30 min静滴川芎嗪4 mg/(kg·人),并在用于抗凝的装有肝素生理盐水内加入川芎嗪,使其浓度为0.1 mg/mL;对照组(n=23):给予同实验组患者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比较2组回收红细胞的形态和异形红细胞的百分比,检测ATP酶活性、pH值和计算50%氧分压(P50).结果 实验组红细胞形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异形红细胞占百分比(%)分别为19.2±4.4 vs 26.1±3.9(P<0.05),ATP酶活性(μmolpi·gHb-·h-)分别为6.8±0.6 vs6.1±0.4(P <0.05),P50值(mmHg)分别为25.5±3.6vs 26.0±4.1(P>0.05)和pH分别为7.34±0.10 vs7.35±0.08(P>0.05).结论 川芎嗪对术中回收红细胞的形态和ATP酶均具有保护作用,且能保持红细胞正常的携氧功能.

  • 自体血回输对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魏明;刘佳;涂玲;梁颖红;龚艳杰;张宜花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2年10月择期心脏手术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对照组术中全部输异体成分血,分别于入手术室(术前),术后d1、5检测2组患者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d1 CD3+、CD4+、CD4 +/CD8+、NK细胞分别为(0.701 2±0.085 6)、(0.374 8±0.0 58 9)、(1.64±0.23)、(0.152 4±0.059 8)和(0.6 329±0.081 6)、(0.302 3±0.067 5)、(1.23±0.28)、(0.134 2±0.045 2),均较术前的(0.779 6±0.112 4)、(0.4462±0.080 1)、(1.73±0.24)、(0.213 4±0.065 2)和(0.7 63 2±0.089 5)、(0.453 2±0.070 1)、(1.65±0.31)、(0.186 9±0.054 7)明显减少(P<0.05);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5观察组CD3+、CD4+、CD4+/CD8+,NK细胞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d7CD3+、CD4+、CD4 +/CD8+、NK细胞分别为(0.589 7±0.070 2)、(0.276 8±0.051 2)、(1.01±0.32)、(0.121 4±0.056 9),仍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自体血回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异体血输入者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快.

  • 1727份公共库脐带血的质量分析——附23份库存脐带血干细胞解冻质控分析

    作者:王秋实;马良艳;张晋;佟海侠;王殿昌;段小晶;吴思梦;袁哲;王哲

    目的 评估公共库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质量及脐血库用于质控的血样是否能够正确反应实际血袋内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方法 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按照Rubinsten标准分离入库保存的1 727例合格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集落培养法计算造血干细胞数量,血细胞计数仪计数细胞数量、应用气相液氮系统深低温冷冻造血干细胞.分析入库细胞总数(TNC)的影响因素,以及与CD34+总数、集落形成单位(CFU-C)总数的相关性;对冷冻时间>24个月的23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解冻后,分析解冻前后血袋、冷冻麦管内和冻存管内的细胞数、CFU-C产率、CD34+百分比、活细胞比率,并推算血袋内TNC、CD34+细胞数、CFU-C总数.结果 1 727份脐带血平均血量为(96.62±20.41) mL,入库TNC、CD34+总数、CFU-C总数分别为(9.88±2.54)× 108个、(2.76±1.85)×106个、(11.05±7.72)×105个,CD34+总数和CFU-C总数与TNC相系数均为0.49,CD34+百分比与CFC产率相关系数为0.80.23份解冻脐带血冷冻前后血袋、冷冻管和冷冻麦管内WBC(×109/L)分别为28.03±8.01、22.55±6.56、20.43±5.23,TNC(×108)为10.74±3.33、58±2.90、7.78±2.28、7.97±2.73、台盼兰拒染率(%)99.0±0、83.04±6.21、78.9±6.56、80.43±6.01 (P <0.01);冷冻前和解冻后血袋、冷冻管,冷冻麦管的CFU-C产率(/105)分别为159.9±45.8、149.2±37.4、91.6±35.8、155.0±41.2,冷冻管内CFU-C产率明显下降(P<0.05);冷冻前和解冻后血袋、冷冻管,冷冻麦管的CFU-C总数(×105)分别为159.9±45.8、149.2±37.4、91.6±35.8、155.0±41.2,解冻后冷冻管内CFU-C总数下降明显(P<0.05);血袋、冷冻管和麦管内的小细胞数量(×108)分别为3.92±1.40、3.95±1.77、3.86±1.46、4.05±1.52,CD34+总数(×106)为3.23±1.84、3.02±1.88、3.12±1.85、3.62±3.07.结论 公共库入库的1 727份脐带血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解冻后检测分析发现,脐带血冷冻后丢失的细胞以成熟的粒细胞为主,冷冻解冻后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符合临床应用标准.

  • B(A)血型的血清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附2例报告

    作者:李翠莹;田力;肖洁;黄菲;甘新宇;徐弘;李靖薇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2例罕见的B(A)血型,并进行家系调查.方法 应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表型,应用PCR方法扩增2例先证者的ABO基因第6、7外显子,PCR产物采用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其基因型.结果 血清学方法鉴定2例先证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正定型AB型,H抗原表达强,反定型血清中存在抗-A1,初定为AwB亚型;经过测序后发现2例均含有O02等位基因,且B等位基因在第7外显子存在700C>G突变,证实其为B(A)02等位基因.先证者2的儿子和母亲都携带B(A)02等位基因,而先证者1的2个儿子都未携带B(A)02等位基因.结论 2例血清学特性类似AwB亚型的先证者经进一步基因型鉴定为罕见的B(A)02/O02型.B(A)受血者输血一般可用O型或B型洗涤红细胞,B(A)血型献血者一经确定后可作为红细胞稀有血型库的特殊献血者保留.

  • 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HP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利娟;罗建明;黄小花;欧丹艳;宾琼;韦清华

    目的 了解HPA-1~6、15系统基因多态性在广西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分布情况,探讨儿童慢性ITP与HPA-1~6、15系统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儿童慢性ITP患者46例(ITR组)和正常健康儿童48例(对照组)进行HPA-1~6、15共7个抗原系统基因分型.结果 ITP组HPA-2、15系统基因频率明显异于对照组(P<0.05),其中HPA-2a及HPA-15a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HPA-2b及HPA-15b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其余系统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间的未发现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HPA-2、15抗原系统多态性可能与儿童慢性ITP的易感性有关.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应用于无偿献血者筛检的评价

    作者:谭春泽

    目的 评估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技术(HCV-cAg ELISA)应用于无偿献血者筛检的价值.方法 用HCV-cAg EIISA检测试剂(考核试剂)及间接法抗-HCV检测试剂(参考试剂)分别对22 000(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二者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以HCV RT-PCR法检测结果为终判定标准;对所得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考核试剂和参考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约登指数及漏检率分别为98.46%(64/65)vs 78.46%(51/65)、99.99%(21 934/21 935) vs 99.89%(21 911/21 935)、98.46% (64/65) vs 99.99%(21 934 /21 935)、0.004 6%(1/21 935) vs 0.11% (24/21 935)、0.984 5vs0.783 5、1.54%(1/65) vs 21.54%(14/65).结论 HCV-cAg ELISA检测较间接法抗-HCV ELISA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缩短了窗口期,降低了假阳性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检中具有应用价值.

  • C658T位点突变的FUT1基因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和特征

    作者:何保仁;申卫东;周燕;吴国光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人群中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α1aFUT)基因C35T、C658T突变的等位基因特征.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PCR-SSP)对1 464名广西地区壮族献血人群和419名南宁市汉族献血人群的血液标本作FUT1基因的C35T、C658T突变检测.结果 广西壮族献血人群中35C/C纯合子比例为57.51% (842/1 464)、35 C/T杂合子比例36.41(533/1464)、35T/T纯合子比例6.08%(89/1464),658C/C纯合子比例为99.25%(1 453/1464)、658C/T杂合子比例为0.75%(11/1 464);汉族人群相应为58.95%(247/419)、36.99%(155/419)、4.06% (17/419),100%(419/419)、0(0/419).结论 C658T突变为广西壮族人群FUT1基因的特征.

  • 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对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洪金全;陈志远;张进萍;刘炜峰;翁培清;何荷番

    目的 探讨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39名胃癌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及其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并根据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分为输血组18名(Hb< 100 g/L、输血量2-6U)、未输血组21名(Hb> 100g/L).结果 术前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比例和CD4+细胞/CD8+细胞比值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d5,2组患者的外周血CD3+、CD4+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仅CD8+细胞比例差异不明显(P>0.05);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患者外周血CD3+细胞比例(%)为53.32±2.61 vs 62.10±2.47、CD4+细胞比例(%)为27.91±1.58 vs37.91±1.60、CD4+/CD8+细胞比值为1.41±0.15 vs 1.81±0.17(均为P<0.05).输血组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4 U与<4U的患者术后d5外周血CD3+细胞比例(%)为47.16±3.55 vs 59.67±2.52、CD4+细胞比例(%)为24.99±2.60 vs 33.85±2.43、CD4+/CD8+比值为1.20±0.18 vs 2.26±0.24(均为P<0.05);输血组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4U的患者与未输血组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比例和CD4 +/CD8比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可以影响胃癌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 185例新生儿围术期输血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亮;陈贝贝;崔洁;唐文

    目的 了解肠切除肠吻合术新生儿术中输血现状、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2013年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剖腹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新生儿病历资料185例,按照是否有术中输血,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可疑的影响因素进行组间比较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生儿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贫血严重程度新生儿术中输血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96例,输注率为51.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b浓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新生儿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中度贫血、轻度贫血、非贫血新生儿术中输血未能明显改善预后.结论 术前Hb浓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新生儿术中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术中轻度、中度贫血对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影响,可不予输血治疗.

  • 外科患者术中用血质量管理成效分析

    作者:乐爱平;李建林;陈世彪;杨丽云;杨鹃;吴承高;李松

    目的 分析外科患者术中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成效.方法 针对医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并利用信息化手段统计医院2010~2013年外科患者手术台次、输血手术台次、异体及自体输血手术台次、术中异体用血量和台均异体用血量、手术等级等指标,以分析术中用血质量管理指标与用血趋势.结果 1)2010~2013年外科患者手术台次呈递增趋势,而异体输血手术台次率、手术异体红细胞用量、台均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用量、异体血浆与红细胞用量比均呈负增长趋势.2)2013年外科患者手术台次,较2011年增长了30.41%,而异体输血手术台次与比率、台均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用量,及血浆与红细胞用量比分别降低了5.56%、1.81%、28.57%、26.32%、51.90%;术中自体红细胞输注率、异体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合理率均呈递增趋势,2013年达到预期质量管理目标,分别为80.0%、96.50%、91.82%.3)手术等级与术中异体输血率间有相关性(r =0.14,P<0.001),手术等级越高,术中异体输血率增高(P<0.001);不同年份间术中异体输血率存在差异,二级以上手术术中异体输血率呈下降趋势(P<0.001).结论 医院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和术中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科学、有效、安全用血水平,保护了血液资源.

  •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型延迟转化——附1例报告

    作者:关晓珍;孙晓琳;张晓娟;冯倩;贾菲;杨鑫;于洋;汪德清

    目的 通过对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型延迟转化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此类患者血型延迟转化的机理和治疗手段.方法 对患者移植术后(15 ~211 d)进行ABO血型连续监测;患者开始输注血浆治疗至血型完全转化为供者型期间,进行效价监测.结果 患者于移植术后211 d血型完全转化为供者型;血清抗-A效价降至2、抗-B效价降至4.结论 血清中存在的高效价抗A、抗B抗体导致供者红细胞遭到破坏是导致血型未转化的根本原因.通过血浆连续置换的治疗手段可取得良好效果.

  • 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邵树军;郝宝岚;董晓锋;叶昱坪;郝新建;王艳

    目的 通过比较相合输注组和随机输注组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配型试验对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600名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64名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相合输注组和随机输注组,检测2组患者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相合组血小板配型次数与相合的关系.结果 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64名(阳性率10.6%),血小板配型在4~6人次时,相合比例高达到56.3%;相合输注组患者与随机输注组相比,CCI值和PPR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小板,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 规范化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的应用研究

    作者:毕晓琳;李宁;于宇;于卫建;叶萍;高艳;汪艳;杜斌;韩放

    目的 研究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规范我市输血相容性检测程序.方法 对我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共计1 000份病例,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实施前后的差异.结果 实施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后,在检测前准备、检测过程控制以及血液发放阶段,不合格率均明显降低,各项指标经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规范化输血相容性检测路径的建立,使我市医疗机构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对保证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亚甲蓝灭活血浆病毒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红苹;赵树铭

    探讨亚甲蓝灭活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通过查询国内外亚甲蓝病毒灭活技术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现有研究认为亚甲蓝能有效灭活血浆病毒,虽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案例,但与未灭活血浆发生几率相似.总之,临床应用亚甲蓝灭活血浆病毒是安全有效的.

  • RHCE基因和RhCcEe抗原研究进展

    作者:易品;黎诚耀;邵超鹏

    RHCE基因编码RhCcEe抗原,与RHD基因一样,RHCE基因也存在许多基因变异体并形成许多RhCcEe抗原变异体,这些变异体可导致血清学抗原鉴定或基因分型出现一些假阳性或假阴.

  • 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小板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世春;黄梅莓;赵树铭

    人类多能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二者均可以在体外无限增殖及实现向巨核系分化,从而产生血小板,现已成为研究血小板生成的有力工具,尤其是特定疾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更是研究血小板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的重要工具.随着血小板体外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种基因相关的血小板疾病发病机制可以得到明确.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血小板也可作为临床用血的重要来源.

  • 输血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作者:孔令魁

    为应对医学信息爆发性增长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医学教育先后进行了2次重大的教育变革,伴随着课程整合和输血医学综合教育目标编撰的完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诞生了1门独立的学科——输血医学以及其后的亚学科儿科输血医学,新学科的建设促使美国的临床合理用血走在了世界前沿.欧洲对输血医学教育和临床输血实践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借助循证医学手段开展的临床科学合理输血的系统性回顾研究已经取得收获.中国的输血医学的学科建设已经起步,但现阶段尚只能更多依附于检验医学,在学制、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和系统性人才评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明显滞后,未来任重道远.

  • 正确理解凝血机制与凝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同显;杨志夏

    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是临床常用的凝血试验,在了解患者凝血状态、指导临床输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体外凝血试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体内凝血过程,体内凝血过程与血小板和组织园子细胞是密不可分的,正确理解凝血机制和凝血试验结果对指导临床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 抗-D产生与HLA-DRB1基因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大洲;王满妮;周丹;左琴琴;徐华;周华友;张印则

    目的 研究抗-D产生与HLA-DRB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挑选297名汉族志愿献血者,采用PCRrSSO反向杂交Luminex高分辨分型技术对其进行HLA-DRB1基因分型,同时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RhD、C、c、E、e抗体检测;并以2012年中华造血干细胞库HLA分型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抗体组与对照组相比,DRB1* 07∶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P<0.05),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间的差异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B1* 07∶01等位基因可能与RhD抗体产生有关.

  • 基于RhD蛋白Aptamer筛选技术的随机ssDNA次级文库制备条件的优化

    作者:张印则;周丹;吴凡;苏宇清;梁延连;李大成;徐华;周华友

    目的 优化筛选RhD蛋白DNA-aptamer的ssDNA次级文库制备条件.方法 对影响dsDNA扩增的主要参数(退火温度、循环数、模板用量、引物用量等)进行优化,在确定dsDNA扩增条件已优化的基础上,进而优化上、下游引物用量比例及扩增循环数,确定不对称PCR制备ssDNA的佳条件.结果 不对称PCR扩增的佳条件为:上游引物终浓度为1 pmol/μL,上、下游引物浓度比例为20∶1,退火温度为59℃,循环数为30-35.结论 制备条件优化后,经过不对称PCR扩增可获得浓度高、纯度好的ssDNA次级文库.

  • 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RHD变异型克隆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利萍;贺晨;吴大洲;左琴琴;叶世辉;周华友;张印则;徐华

    目的 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RHD变异型克隆,克服RHD变异型克隆难以获得的问题.方法 提取总RNA并反转录后,扩增获得RHD和RHCE混合cDNA,从克隆质粒中筛选RHD;根据弱D12、弱D25和弱D33的特异性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反应,诱导目的基因突变,DpnI酶处理PCR产物,转化后测序验证.结果 克隆测序的结果显示,质粒中分别存在830A、341A和520A的突变,证实已经通过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成功获得了弱D12、弱D25和弱D33的克隆.结论 通过基因定点突变可以改造野生型RHD-cDNA,获得变异型的RHD-cDNA,为血型研究打开新的路径.

  • 汉族、维族和藏族Del型检测及Rh表型分布特征

    作者:余明明;闫清雅;卢旭玲;李慧;刘思景;刘持翔;晁艳;陈蓉;张印则

    目的 使用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对Del型个体D抗原相对定量;研究部分汉族、维族和藏族RhD(-)人群Rh表型分布特征;研究部分汉族Del型个体Rh表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IgM单克隆抗体鉴定Rh表型,改良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确认RhD(-)标本,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检测Del型.结果汉族、维族和藏族RhD(-)个体Rh表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4,P<0.05);维族和汉族、维族和藏族RhD(-)标本Rh表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031,P'<0.05;x2 =21.761,P'<0.05),但汉族和藏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7,P'>0.05).汉族和维族RhD(-)个体在Cc表型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57,P<0.05).222例随机非血缘关系汉族RhD(-)标本检出Del型43例(19.37%),55例随机非血缘关系维族RhD(-)标本检出1例Del型(1.82%),7例藏族RhD(-)标本未检出Del型.汉族Del型阳性个体中携带RhC抗原比例(93.02%)远远高于Del型阴性个体中携带RhC抗原比例(25.14%),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618,P<0.05).结论 吸收放散微柱凝胶法可以检测Del型及对D抗原进行相对定量;中国汉族、维族和藏族RhD(-)人群Rh表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Del型与RhC抗原存在关联.

  • 血液筛查的可靠性及其证明

    作者:王迅;伍晓菲;向东;朱永明

    为保障血液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血液筛查实验室已建立了包括室内质量控制(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S)在内的一系列质量控制技术.QC主要通过监测检测的精密度来确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可靠性,EQAS主要通过不同实验室间的比对,监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发现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偏差.QC和EQAS从不同方面监控检测质量,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其结果和结论能为血液筛查结果准确可靠提供证据.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

    作者:卓孝福

    虽然在1983年Popovsky等[1]已经创造了“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这一术语,但是直到1999年英国“输血的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结果公布后,TRALI才获得广泛的认同[2].美国FDA统计显示,2005-2011财政年度每财年TRALI死亡病例数占输血相关死亡人数的30%-65%,TRALI是输血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3,4],也是输血相关发病常见的原因之一[5,6].TRALI发病急,不易辨别,部分病例病情重,迫切需要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理;但是目前尚未引起我国广大临床医生和输血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临床上得不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 参加CAP室间质评提升输血相容性检测能力

    作者:彭涛;赵国华;赵维齐;刘敏;李喜莹;周冬燕;于晶晶

    目的 通过参加CAP室间质评JAT项目验证本室输血相容性检测能力.方法 ABO/Rh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采用卡式间接抗球蛋白法(IAT)和盐水试管法,抗体鉴定和交叉配血均采用卡式IAT法.结果 JAT-01~JAT-06标本的ABO血型分别为A、O、B、A、AB、O型,Rh血型分别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抗体筛查JAT-01、JAT-03、J AT-04为阳性,余为阴性.抗体鉴定JAT-01有抗-K和抗-E双重抗体,JAT-03有抗-c,JAT-04有抗-D.以JAT-06作为献血者分别与JAT-01 ~ JAT-05标本进行交叉配血,主次侧均相合者仅1例,其余交叉配血不合.结论 CAP对本室上报的所有结果均予以认可,成绩为“GOOD”,提升了输血相容性检测能力,尤其是处理疑难抗体的能力,将促进本室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标准化,保障此类患者的输血安全.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