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血浆外观目测比较色板的制作和应用

    作者:徐忠;邱颖婕;杨剑豪

    目的 为确保对颜色偏红的血浆判断有明确的方法和指标,避免不合格的血浆发往临床,制作了血浆外观目测比较色板.方法 将多人份混和血浆混合后分装,在血浆中定量加入不同量的血红蛋白,使得6个血浆袋中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0.05 g/L、0.10 g/L、0.15 g/L、0.20 g/L、0.25 g/L、0.29 g/L.拍照后制作成因溶血造成血浆外观异常的比较色板,工作人员将疑似溶血的血浆与比较色板进行目视比对,颜色深于0.25 g/L(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判断该袋血浆不合格.结果 共使用该比较色板对136 215袋血浆外观进行判断,其中发现疑似溶血的血浆为238袋.对238袋疑似血浆进行游离血红蛋白和总胆红素的检测.其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0.25 g/L的有43袋,游离血红蛋白浓度<0.25 g/L的有195袋.结论 该比较色板对于日常判断血浆异常外观起到重要作用,但造成血浆颜色异常的原因不止溶血一种,可进一步完善比较色板的制作.

  • 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应对策略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苗苗;钱晔;曹春霞;江玉君

    目的 探讨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特点和应对策略,更好的满足团体献血需要.方法 嘉兴市中心血站2015年7月共进行11次团体献血,人数939人,其中6次进行献血工作前,中,后的干预,采集472人,观察献血反应情况.5次不干预,采集467人,观察献血反应情况.结果 干预组采集472例,发生献血反应4例(0.85%),常规组采集467例,发生献血反应26例(5.57%),并且干预组献血反应均为轻度.干预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09,P<0.05).发生献血反应的30例献血者,主要诱因仍为心理因素14例(46.67%),其次为空腹5例(16.67%)和过度疲劳6例(20.00%).结论 本文探讨的团体献血者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团体献血反应的发生,更好的服务团体献血工作.

  • 武汉地区献血人群转氨酶异常升高原因探讨

    作者:杨茹;李刚;姚立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献血人群转氨酶(ALT)异常升高的原因.方法 街头初筛ALT值≥100 U/L的献血者填写《献血者转氨酶异常升高调查表》,对调查表进行分析,对其中不名原因的献血者血浆标本进行HBV、HCV、HEV的检测.结果 189名ALT值≥100 U/L的志愿者中,142名为非病理性因素导致,12名为病理性因素导致,35名为不明原因异常升高.非病理性因素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劳累、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熬夜和饮酒,BMI值高于正常标准的占69.01%.病理性因素中,病毒性肝炎及肝脏疾病仍是主要因素.35名ALT值不明原因异常升高志愿者中,1例抗-HIEV IgG反应性标本.结论 武汉地区献血人群导致ALT异常升高的主要是非病理性因素,应加强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宣传.BMI对ALT值的影响应引起重视.ALT是否适用于减少血清学及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输血性传播病毒的风险仍有待观察.

  • 媒体视角下“无偿献血”宣传情况分析——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框架为例

    作者:毛伟;廖群

    在无偿献血的普及过程中,大众媒体宣传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公众对无偿献血及其政策在态度上产生偏移,这对大众媒体宣传模式的革新形成挑战.本文借用传播学中的框架分析理论,对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在“无偿献血”议题上的宣传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大众媒体“无偿献血”议题报道模式化仍较为严重,过于情感输出,而忽视基础科学知识的告知与普及.本文认为,大众媒体需要打破模式化报道框架,从事实告知和情感共鸣两方面回应公众舆论,增强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同.

  • PRDM9多态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王玲;袁方;代东发;梁飞;刘楠;龙娟;赵晓;运松;奚永志

    目的 探究PRDM9多态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直接测序技术与DNA单克隆测序技术,对116名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CML患者(CML组)和111名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的PRDM9多态性做DNA序列测定分析;对比CML患者与健康人群的PRDM9多态性分布差异,并通过卡方检验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在对照组中共发现了7种PRDM9等位基因,其中已命名的有PRDM9-A、B、C、L3及L7,另外2个为新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X1和X2.CML组中共发了10种PRDM9等位基因,除5个已命名等位基因与对照组一样,还发现了5个新等位基因X1、X2、X5、X12及X13.CML组与对照组中PRDM9-A及B等位基因分布为分别为68.10%vs83.78%,19.40% vs9.91%(P <0.01),AA基因型分布为41.38%vs71.17%,AB基因型分布为33.62%vs15.32%(P<0.01).此外,PRDM9基因多态性分布在中国汉族与欧洲及非洲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PRDM9多态性与CML具有关联性,A及AA是CML发生的保护等位基因及基因型,B及AB是CML发生的易感等位基因及基因型.PRDM9基因多态性分布具有人群特异性.

  • 儿童患者RhD弱阳性变异体的初步分析

    作者:李萌;李亭;杨云乐;马玲;刘衍春

    目的 对RhD弱阳性儿童患者进行RhD变异体检测分析.方法 用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及盐水试管法进行RhD血型初筛;微柱凝胶抗球法进行弱D确认试验;确认试验RhD弱阳性者进行PCR-SSP及RHD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 RhD初筛阴性46例(0.38%),确认实验检出弱阳性4例(8.7%);4例RhD弱阳性标本经基因检测,1例1227A杂合子(Del型),1例DⅢa型,2例弱D15型.结论 Del型也可能被血清学方法检出;RhD弱阳性患者中抗原数量减少者较多;针对RhD阳性红细胞是否产生需进一步研究.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与aGVHD的关系

    作者:唐伦;颜红菊;高蕾;刘耀;张诚;高力;张曦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20名接受allo-HSCT患者在移植-7d和+7、+14、+28、+56、+100 d等6个时间点血清IL-1β、IL-7、IL-8、ST2、vWF的含量;其中发生了aGVHD的10例为aGVHD组,另外10例系选择同期未发生aGVHD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非aGVHD组).结果 aGVHD组与非aGVHD组比较,血清ST2含量(灰度值):移植后+7d为5 475.77±1 681.21vs 3 362.06±1 360.19,+56 d为6 249.04±2 535.93vs 3571.62±945.45(P <0.05);IL-7含量(灰度值):移植后+28 d为3 152.35±746.12vs 1 905.81±860.52,+56 d为3 140.05±772.05vs 1 816.16±804.56,+100 d为3 560.24±906.78vs 1 902.56±697.48(P <0.05);IL-1β含量(灰度值):移植后+56 d为4 154.16±1 358.11 vs 2 894.74±1 126.18(P<0.05);其余各检测时间点这3种血清标志物及IL-8、vWF水平6个检测时间点2组相近(P>0.05).结论 allo-HSCT后aGVHD患者的血清IL-1β、IL-7、ST2含量高于未发生aGVHD者,该3项指标有助于aGVHD的诊断和干预.

  • 血浆乳糜颗粒的形成与脂蛋白(a)的关系研究

    作者:赵广超;栾建凤

    目的 探讨检验合格的献血者血浆中出现难融化脂肪颗粒的原因.方法 设实验组:27份在冷沉淀制备过程中出现较多白色脂肪颗粒的血浆;对照组:27份在冷沉淀制备过程中未出现白色脂肪颗粒的血浆.检测2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等脂质指标;将按献血者标准检验合格的不同脂蛋白(a)含量的240(人)份患者血浆设为研究组,快速冰冻保存后分别在4℃和37℃条件下冻融,分析脂蛋白(a)含量与难融脂肪颗粒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献血者的脂蛋白(a)值(mg/L):实验组与对照组为140.740 ±75.376 vs 82.410±57.713(P <0.05);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2组检测结果相近(P>0.05).研究组中脂蛋白(a)含量> 300 mg/L组,在4℃ 及37℃时的难融脂肪颗粒明显增加(P<0.05或<0.01).结论 献血者血液中脂蛋白(a)水平与其血浆中难融化脂肪颗粒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

  • RhD抗体ssDNA适配体的筛选与鉴定

    作者:庄乃保;吴凡;苏宇清;梁延连;徐华;周华友;张印则

    目的 获得具有拮抗RhD抗体能力的特异性核酸适配体.方法 利用SELEX技术,从体外合成的82nt随机单链DNA文库中,筛选出与RhD抗体特异结合的核酸适配体.采用荧光标记法检测核酸适配体与RhD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及特异性,并对中和RhD抗体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的4个核酸适配体解离常数达到nmol/L水平,其中3号核酸适配体特异性强,其次为1号,而2号与4号无特异性.1号与3号核酸适配体联合使用,浓度分别为50 pmol/L时,可完全中和RhD抗体.结论 利用随机单链寡核苷酸文库成功获得与RhD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所获得的核酸适配体具有拮抗RhD抗体的能力.

  • CCK-8检测新鲜脐带组织中细胞活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素萍;王震;王超;王永珍;吴学忠;周学勇;杨宏友;吕蓉

    目的 探索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试剂检测新鲜脐带不同大小与数量组织中细胞活性,选用合适的组织块大小与数量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以获得佳的细胞数量与细胞活性.方法 临床获取新鲜脐带加工处理剪切成1/8组织块大小,重量为(0.045±0.001)g,采用CCK-8检测试剂盒检测新鲜脐带组织块活性,对CCK-8试剂的剂量、加入试剂后孵育时间、脐带组织块剪切大小与数量等做了比较与分析,并在6孔板中加入3块不同脐带组织块大小(1/2组、1/4组、1/8组)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对3组生成的细胞数量和细胞活性做了实验研究.结果 新鲜脐带组织块剪切成厚度为0.5 cm左右环形组织块的1/8组织块大小,重量为(0.045±0.001)g,24孔板内脐带组织放置3块,CCK-8试剂浓度为15%,于37℃下孵育7-8h为检测新鲜脐带组织块活性的佳检测条件;6孔板中加入3块不同脐带组织块大小(1/2组、1/4组、1/8组)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3组中培养生成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但3组中培养生成的细胞数量,其中1/8组与1/2组或1/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每克组织块生成的细胞数量多.结论 CCK-8试剂盒可用于准确地评估新鲜脐带组织中细胞活性.

  • 血型开米拉家系的遗传学研究——附1例报告

    作者:刘培燕;董永;韩斌;朱于莉;冯智慧

    目的 对1例ABO血型鉴定困难的个体及其家系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阐述其遗传机制.方法 对先证者及其家系,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检测;PCR-SSP进行ABO基因分型;并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确定其单倍体型;通过HLA分型、STR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对其家系基因遗传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先证者血清学结果为A3 B3型,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ABO基因,HLA-A、B、DR基因及多个STR位点存在2个以上等位基因.结论 先证者血型为罕见的开米拉血型,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清晰的阐释其家系遗传特点.

    关键词: ABO 开米拉 HLA STR
  • 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大鼠血糖和电解质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震;尤国兴;王波;李鹏龙;赵莲;周虹

    目的 比较不同血浆代用品对大鼠血糖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10只/组),使用琥珀酰明胶(GEL)、羟乙基淀粉200(HES200)、羟乙基淀粉130 (HES130)、羟乙基淀粉40(706)和右旋糖酐40(Dex40)分别行重度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剂量为94.76 mL/kg,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基础值、血液稀释结束和血液稀释后1h的血糖和电解质浓度.结果 动脉与静脉的血糖、钾离子和钙离子浓度(mmol/L)分别为7.50±0.50 vs6.87±0.57(P<0.01)、3.72±0.18 vs3.68±0.21(P <0.05)、1.368±0.039 vs1.289±0.08(P <0.01);动脉与静脉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mmol/L)分别为142.0±1.4vs143.4±1.7(P <0.01)、105.06±2.26 vs106.08±2.96(P <0.01).GEL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结束后血糖浓度明显上升(P<0.05或<0.01),HES130和706组在血液稀释1h血糖浓度明显上升(P<0.05).Dex40组在血液稀释1h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GEL、HES200、HES130和Dex40组在血液稀释1h后钙离子浓度明显上升(P<0.05或<0.01).血液稀释引起各组氯离子浓度明显上升(P<0.01),同时GEL组的氯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结论 血浆代用品制备ANH的大鼠模型,其血糖和电解质发生紊乱,血液稀释后Dex40引起血钾异常升高.

  • 茵陈蒿汤调控红系定向分化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研究

    作者:李慧;代喜平;周华友;晁艳;刘持翔;于艳涛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对红系定向分化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与抗-H作用.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茵陈蒿汤24、48、72 h对红系定向分化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采用Annexin V/PI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药各实验组作用于红系定向分化K562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茵陈蒿汤作用不同时间后,对Hemin诱导红系定向分化的K562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且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越强.其中以100 mg/mL浓度茵陈蒿汤作用72 h抑制作用强.3个凋亡实验组比较,茵陈蒿汤组对Hemin诱导红系定向分化的K56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1.570±0.101)%、总调亡率(4.050±0.066)%低,而抗-H组早、晚、总凋亡率高;抗-H+中药组早期凋亡率(9.960±0.085)%、晚期凋亡率(1.930±1.139)%和总凋亡率(11.89±0.137)%低于单纯抗-H组(F=13 035.543,P<0.05),其中晚期凋亡率(1.930±1.139)%低,低于茵陈蒿汤组(2.480±0.062)%(F=1 735.360,P<0.05).结论 茵陈蒿汤对Hemin诱导的红系定向分化的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3个凋亡实验组均对红系定向分化K562细胞有凋亡作用.茵陈蒿汤组凋亡率低,抗-H组凋亡率高.抗-H+中药组晚期凋亡率低,提示茵陈蒿汤可抵抗抗-H毒性作用,使细胞存活,且两者有一定协同抗凋亡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关键词: 茵陈蒿汤 增殖 凋亡
  • Th17和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作者:高勇;宋月;韩姝坤;范亚欣

    目的 研究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名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外周血中Th17及Treg细胞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6、IL-23、IL-17和TGF-β的浓度.结果 输注无效组患者输血后Th17细胞、IL-6、IL-23和IL-17水平较输血前明显升高(P<0.05),Treg细胞和TGF-β水平较输血前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组患者Th17、Treg、IL-6、IL-23、IL-17和TGF-β水平无改变(P>0.05).结论 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Th17、Treg、IL-6、IL-23、IL-17和TGF-β水平变化,这些原因可能参与红细胞输注无效免疫发病过程.

  • 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稀有血型Lu(a-b-)表型筛查及分子遗传背景研究

    作者:莫春妍;姬艳丽;王贞;付涌水;罗广平;王文敬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Lu(a-b-)表型的频率;通过检测Lutheran血型系统编码LU基因和In(Lu)表型相关红细胞转录因子编码KLF1基因,了解Lu(a-b-)表型的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运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5 000名广州地区无偿猷血者的Lub抗原进行筛查,对筛选到的Lub阴性个体,用抗球微柱凝胶卡进行Lu(a-b-)表型确认,扩增Lu(a-b-)表型先证者LU基因15个外显子和KLF1基因3个外显子并进行测序,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测序结果.结果 在广州地区5 000名无偿献血者中筛选到2名Lu(a-b-)表型先证者.测序结果显示,2名先证者LU编码基因编码区及邻近内含子区域未发现任何杂合或纯合突变,进一步分析KLF1基因,发现先证者1携带KLF1基因外显子2的c.895C >G (p.His299Asp)杂合突变,先证者2携带KLF1基因外显子2的c.519_526dupCGGCGCC(p.Gly176Argfs*179)杂合突变.结论 Lu(a-b-)表型在广州地区献血者中的频率约为0.04% (2/5 000).2例均为In(Lu)表型,其表型形成机制与KLF1基因突变相关.

  • 无偿献血者抗-HCV筛查与RIBA补充实验情况的综合分析

    作者:钟江;陈文霞;刘玉姣;王军;蔡健

    目的 评估献血人群抗-HCV ELISA试剂的初筛效果、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补充实验)和HCV RNA核酸检测的情况,以探索无偿献血人群抗-HCV的筛查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5月31日-2015年1月20日118 350例标本,采用2个不同厂家抗-HCV ELISA初筛试剂检测,初筛有反应性的标本(S/CO≥0.75)采用RIBA的方法进行补充实验,RIBA补充实验不确定结果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2种初筛酶免试剂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64.6%,阴性符合率为99.9%,总符合率为99.9%.北京万泰抗-HCV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阳性标本93.3%分布于S/CO≥10.0以上,上海科华抗-HCV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阳性标本91.3%分布于S/CO≥7.0以上.2种初筛试剂单边阳性的结果中,RIBA补充实验总阳性结果的比例为2.7%,不确定结果的比例为18.4%,阴性结果的比例为78.9%,北京万泰试剂单边阳性对应有2例RIBA阳性结果,上海科华试剂单边阳性对应有1例RIBA阳性结果,2种试剂检测性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初筛单边阳性及RIBA补充实验结果为不确定的标本核酸检测均为阴性.RIBA阳性标本条带分析结果中,Core、NS3、NS4.1、NS4.2、NS5条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4%、33.9%、14.9%、2.4%、13.4%;RIBA不确定结果中,仅有Core、NS3 2种条带,比例为49.2%、50.8%.结论 在献血人群中抗-HCVELISA试剂检测存在生物学上的假阳性,一定程度上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初筛试剂,辅以RIBA补充实验,对于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在抢救并发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许靖;高利臣;饶丽娟;粟艳林

    目的 分析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Plt)在抢救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7月全部17例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后出血病例.通过对产前、抢救前及抢救成功后2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Plt计数的分析,判断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所缺乏的主要凝血成分,同时分析各类血液成分输注在修复凝血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入组研究的17例患者,输注红细胞制品17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例,输注冷沉淀13例,输注血小板8例.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均在抢救早期进行输注,血小板输注时间相对滞后.结果 入组病例抢救前PT、APTT、FIB和Plt数值均较产前有改变.抢救前APTT延长达到输血临界值(参考区间中值1.5倍)的有13例,其明显高于Plt降低至输血临界值(<50×109/L)的2例(P<0.001);抢救前与抢救成功后2h凝血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显示,反映凝血因子指标的APTT和FIB变化分别有统计学差异(t=4.09,P<0.01;t =5.88,P<0.01;),而Plt无统计学差异(t=1.28,P=0.22).结论 产后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因凝血因子消耗性缺乏所致.及早输入足量含有各类凝血因子的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是重建凝血功能的关键.

  • C反应蛋白与骨折手术术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爽;苏适;邢小丹;曾荣祎;刘凤华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与骨折手术术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5年1月,接受骨折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输血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自体输血组51例和异体输血组52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输血前后的患者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并对CRP水平与输血并发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异体输血组患者输血后CRP水平为(18.9±7.2) mg/L,与输血前(8.2±6.4)mg/L相比较显著升高(t=4.251,P<0.05);异体输血组术后3d测定全血CRP水平为(12.7±4.2)mg/L,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但与输血后24h内CRP水平相较仍有所下降(t=2.268,P<0.05);自体输血组C反应蛋白水平在输血前后无统计学差异(F=0.084,P>0.05).异体输血与自体输血相比,输血后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明显差异(t=-3.545,P<0.05;t=-3.545,P<0.05).51例自体输血组患者中共发生3例输血并发症(5.88%),52例异体输血组患者中并发症感染11例(1.15%),2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3,P<0.05),异体输血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变化趋势与CRP水平一致,经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异体输血组的CRP水平与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s=0.569,tr--2.673,P<0.05).结论 异体输血C反应蛋白水平与骨折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C反应蛋白可能对骨折术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及其评价

    作者:乔显森;王同显

    严重创伤患者常因大量失血和并发创伤性凝血病而需要大量输血,需要大量输血患者的早期预测和识别重要且困难,本文介绍5种大量输血预测模型,并对其应用进行评价.

  • 血小板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世春;赵树铭

    血小板在止凝血、炎症发生、伤口愈合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血小板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了解这些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已鉴定出4 000余种血小板蛋白质,它们属于各种亚蛋白组,如血小板膜及骨架蛋白组、血小板源性微粒,或来自静息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或病理条件下蛋白组学的变化.明确血小板活动过程中蛋白组学的变化对血小板体外生成、血小板贮存损伤、相关疾病早期诊断和筛选药物的治疗靶点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血小板拓展应用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单桂秋;林放;张爽;唐艳姣

    传统上血小板制品的临床应用是通过静脉输注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并维持毛细血管的完整性等.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创性地将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用于创伤修复治疗,随之PRP拓展应用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尝试相继展开,学者和商家竞相开发研制的相应专用设备也逐步应用于整形外科、心脏外科、颌面外科、骨外科、烧伤、眼科和急慢性创面组织的修复重建等领域.实际上PRP只是血小板制品之一,是血小板1种早期的基本应用方式,其临床应用的便捷性在于可以直接注射到病变部位.

  • 英国孕产妇出血管理系列指南主要推荐及其启示(二)——《存在红细胞抗体孕妇管理指南》

    作者:张爱;郭永建

    英国皇家妇科产科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新近发布的《存在红细胞抗体孕妇佳管理指南》(佳实践指南65号)(以下简称《指南》),针对存在红细胞抗体妇女的妊娠前咨询、抗体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妊娠期间抗体监测、输血时血液选择以及宫内输血和新生儿换血等方面的问题,给出了50多条推荐意见,并附有常见红细胞抗体、妊娠期间抗体筛检时机与频率和管理路径的附录[1],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部分将《指南》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 输血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初探

    作者:汪强;高蕾;颜珂;姚萍;刘爱民;刘忠

    为培养具有较高社会适应性及专业扎实的输血医学研究生人才,北京协和医院输血研究所按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输血医学研究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具体从4个方面摸索——1)培养质量的保证:建立输血医学导师梯队,引入“双导师制”;优化生源结构,根据学科背景择优录取;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2)教学管理的保证: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教学环节的管理以制度来约束;优化培养方案,规范中期考核,并将中期考核成绩作为第二导师选择的依据之一.3)质量监督的保证: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评估体系为蓝本,建立输血医学系内部评估系统;通过专家评估,学生评估和导师自评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4)教育信息反馈的保证:建立输血医学研究生毕业信息收集反馈系统,获取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学科建设——构建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初步框架,并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中逐渐自我完善,对于输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 富血小板血浆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单桂秋;张卫

    富血小板血浆是新鲜全血经离心制备而成的血小板浓缩物.眼表疾病泛指损害角结膜眼表正常结构与功能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PRP研究的深入及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国外将PRP用于治疗眼表疾病及其他眼科疾病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为很多难治性顽固性眼疾提供了治愈及改善的希望,但国内研究较少.现从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方法、组成成分及作用机制和其在眼科中的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给有关学者一些启示.

  • 短波紫外线灭活血小板中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爽;单桂秋;马静;吕品;周谋;林放

    目的 建立短波紫外线(UVC)对血小板悬液中伪狂犬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灭活的实验方法,探讨UVC法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以伪狂犬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为试验病毒,Vero细胞为培养细胞,用病毒感染细胞,制备病毒增殖液;用SSP+盐溶液替代血浆重悬血小板;含不同浓度核黄素的血小板SSP+悬液分别以不同辐照剂量的UVC照射,通过细胞感染试验评价灭活效果,筛选佳灭活条件.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UVC处理前后血小板的计数.结果 短波紫外线对血小板病毒灭活作用显著,单面辐照强度为4.32 mw/cm2,照射30 s能使血小板SSP+悬液中伪狂犬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滴度均下降超过4个对数级;照射1min,伪狂犬病毒全部灭活(下降5.38个对数级),辛德毕斯病毒全部灭活(下降4.59个对数级),UVC处理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P<0.05;UVC联合核黄素,在相同的照射时间下,添加核黄素组与单独使用UVC组对病毒滴度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辐照剂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核黄素组血小板计数降低较无核黄素组降低缓慢,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VC法可有效灭活血小板中伪狂犬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SSP+盐溶液替代血浆重悬血小板进行UVC照射,能大大缩短病毒灭活时间,提升灭活效果;UVC联合添加核黄素对病毒灭活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但提示对血小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富血小板血浆对痤疮动物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叶露露;单桂秋;马静;吕品;唐艳姣;张卫

    目的 建立兔耳痤疮动物模型,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兔耳痤疮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油酸和痤疮丙酸杆菌菌液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兔耳痤疮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分为PRP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异维A酸乳膏阳性对照组(7只/组),于各组兔耳痤疮皮损处外涂PRP、生理盐水和异维A酸乳膏,1次/d,连续治疗14 d,取兔耳痤疮处皮肤组织活检,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外用油酸涂抹和痤疮丙酸杆菌菌液注射14 d后,兔耳皮肤外观和组织学观察呈痤疮样改变,与人类痤疮相似;3组动物治疗14 d,根据疗效组织病理学判定标准对结果判定:PRP组3例痊愈,4例明显好转;异维A酸乳膏组5例痊愈,2例明显好转;生理盐水组1例明显好转、5例好转、1例无效(P<0.01).结论 PRP对兔耳痤疮动物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与异维A酸乳膏有着相近的治疗效果.

  • 富血小板血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作者:吕品;叶露露;单桂秋;马静;程飚;周谋;唐艳姣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索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简称“改良K-B法”)来进行PRP体外抑菌的实验,设置红霉素溶液阳性对照药,贫血小板血浆(PPP)为阴性对照药,后测定抑菌圈直径.结果 PRP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敏感性,在纸片扩散法实验中的抑菌圈直径为(15.37±0.747 0)mm,与PP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抗生素药敏实验等级划分的判断标准,PRP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属于高敏.结论 PRP对痊疮的主要致病菌座疮丙酸杆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 一种化学发光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评估

    作者:朱为刚;曾劲峰;李彤;许晓绚;邬林枫;杜丹丹;刘衡;王立林

    目的 通过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核酸(NAT)检测相比较,评估国产化学发光(CLIA)试剂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艾滋检测上的表现.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核酸检测以及化学发光法分别对2 163份无偿猷血者血样进行平行检测,艾滋反应性标本采用免疫印迹进行确认,乙肝表面抗原化学发光法结果与血液中心结果不相符者,重测3次,重测结果仍不符者采用罗氏以及雅培表面抗原定量检测进行验证,分析比较结果.结果 2 163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通过ELISA与NAT检测,共有3例艾滋和21例乙肝为反应性.CLIA检测,共有4例艾滋和9例乙肝为反应性,艾滋有1例标本不相符,乙肝有13例不相符.经确认,艾滋反应性标本全为阴性,13例乙肝不相符结果中,12例为阴性,1例为血液中心漏检.结论 国产化学发光法在艾滋与乙肝的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有效缩短窗口期,减少漏检,值得推广.

  • 核酸检测试剂cobas MPX v2.0降低输血HBV残余风险的评估

    作者:朱为刚;王立林;聂冬梅;古醒辉;许晓绚;崔秀娟;王丽芬;池振鹏;李雪梅

    目的 评估新一代核酸检测试剂cobas TaqScreen MPX Test,v2.0(MPX v2.0)应用于献血者血液HBV筛查中降低输血残余风险的效果.方法 对5 165例血清学无反应性标本以6人份混样模式,分别采用试剂MPX v2.0与MPX v1.0(对照)做平行核酸检测;对2种(代)试剂检出的反应性标本进行追踪.以CAP/CTM核酸定量检测系统做核酸鉴别试验、电化学发光法做乙肝血清学5项检测、QPCR法测定HBV载量、巢氏-PCR法做HBV基因分型.结果 MPX v2.0与MPX v1.0的拆分阳性率分别为66.7%(10/15)vs75.0% (9/12).2种试剂共检出14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核酸鉴别试验结果均为HBV DNA反应性;2种试剂阳性符合数(率)为5/9个(55.60%),阴性符合数(率)为5 151/5 156个(99.90%),总符合率为99.83% (5 156/5 165) (P>0.05).随访3个月时有5例MPX v1.0HBV DNA反应性,7例MPXv2.0HBV DNA反应性;MPX v2.0与MPX v1.0追踪检测的HBV DNA结果与初次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5.00% (6/8)vs50.00% (3/6).结论 MPX v2.0核酸联合检测试剂较上一代试剂可有效降低HBV输血残余风险,适合血液筛查.

  • 一种国产HCV RIBA试剂性能评价

    作者:曾雪珍;孙亚纯;孙元璋;崔秀娟;古醒辉;许晓绚;曾劲峰;王立林

    目的 评价国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重组免疫印迹(HCV RIBA)试剂在检测anti-HCV阳性献血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国产RIBA试剂对107例进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出的抗-HCV阳性样本进行补充实验.平行HBV/HCV/HIV三联单样本核酸定性检测HCV RNA,对RIBA试剂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RIBA阳性检出率50.47% (54/107),RIBA阳性样本中HCVRNA检出率为59.26% (32/54).随着RIBA结果中条带数增加,HCVRNA检出率增加.RIBA试剂NS3抗原条带检出率高(90.91%),33例HCVRNA阳性样本NS3均为阳性,阳性符合率100%,两者中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s =0.486,P<0.01),52.85% NS3阳性样本未检测出HCV RNA(37/70),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82,P<0.001).22例RIBA阳性/HCV RNA无反应性样本中2例HCV RNA定量检测阳性,另一进口抗-HCV酶免检测试验结果阳性.结论 国产RIBA试剂作为检测献血者HCV感染补充实验具有一定应用价值.RIBA可疑结果可以检出部分极低载量HCVRNA样本.

  • 《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输血》一文介绍

    作者:王丹

    近期,《Transfusion》杂志在线刊载了我科投稿《Blood transfus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Korean War in China》[1]一文,福建省输血协会郭永建理事长及《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蔡辉主任嘱咐我将该文成文过程及相关背景做简要介绍.鉴于有关文献资料来源有限,加之笔者才疏笔拙,不当之处请专家多批评指正.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