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拉萨市B型血和O型血长期出现偏型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德吉卓嘎

    目的 探讨拉萨市长期出现B型、O型血源紧张的原因,确定应对措施,以指导血液中心采供血工作及保障临床用血.方法 对拉萨市2010年1月-2015年5月所有无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及血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西藏拉萨市2010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共有23 811人次无偿献血者,其中藏族5 080人次、汉族18 710人次,其他民族21人次;血型以O型血为主,有8 564人次,占35.97%,其次是B型血,有7 655人次,占32.15%;拉萨市藏汉2族献血者中,A型、B型、O型、AB型血型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2.01,P<0.01);拉萨市区医院2010年1月-2015年5月临床用血量以B型及O型血为主,分别占33.40%、36.77%.结论 拉萨市2010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无偿献血者ABO血型中,B型及O型血所占比例都低于各自临床用血量所占比例,是血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提高藏族人群无偿献血比例,建立采供血安全机制是解决拉萨市B型及O型血液长期紧张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 血型 偏型
  • 血栓弹力图检测在毒蕈中毒肝损伤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丽琼;沈俊;徐路琼;杨梅;欧海;贺坤华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毒蕈中毒肝损害型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凝血功能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凝血功能与毒蕈中毒预后的相关性,从而评估血栓弹力图(TEG)在急性毒蕈中毒肝损害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24 h前未使用过干扰凝血状况药物的毒蕈中毒肝损害型患者16例,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11例),入院2h内同时抽取常规凝血试验、血常规、TEG血样,所有患者均进行枸橼酸化高岭土(CK-TEG)检测,对于R值明显延长患者加做肝素酶对比检测(CKH-TEG).结果 死亡组PT、APTT、TT明显延长,FiB、Plt明显降低,CK-TEG的R值、K值延长,CI负值明显增大,与存活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KH-TEG的R值、K值、MA值、CI负值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肝素酶对比检测提示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结论 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应用TEG可动态监测其凝血状态,R值明显延长应及时进行肝素酶对比检测,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 间隔期为2周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的观测及变化分析

    作者:郑翠萍;陈元振

    目的 单采血小板间隔时间由4周缩短至2周,探讨频繁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间隔期缩短至2周,并且每年献血24次后对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10月,间隔2周采集1次血小板,1年捐献血小板24次的献血者,观察分析每次捐献前外周血血常规参数.结果 58名献血者间隔2周捐献1次血小板,24次捐献前外周血血常规有一定的波动.Plt和RBC,第1次与第24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Hb和WBC,第1次与第24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短至2周后,献血者血常规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需要增加观察的时间,以确保献血者的安全.

  • 重庆地区Rh阴性血清学表型分布调查

    作者:张巧琳;李维;王芳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Rh阴性血清学表型分布.方法 采用微板快速检测法对本站2015年1-12月份129 315份献血者标本进行RhD抗原初筛;初筛阴性者采用木瓜酶法和间接抗球蛋白法进行确认;确认阴性者用盐水试管法对Rh因子C、c、E、e进行表型鉴定.结果 129 315名献血者中共确认RhD阴性603例,其中A型135例(22.39%),B型170例(28.2%),O型170例(28.2%),AB型128例(21.23%);Rh表型频率ccdee(49.92%)>Ccdee(39.47%) >CCdee(6.97%)>ccdee(2.82%) >CcdEe(0.83%).结论 通过微孔法等技术可检测和建立RhD阴性稀有血型库并明确其表型.

    关键词: Rh血型 抗原 输血
  • 献血者满意度调查对采供血工作的影响

    作者:贝孟辉;李丽颜;曾雅静;钟炽辉;何子毅;陈庆恺

    目的 分析献血人群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调整工作方法和策略,为无偿献血队伍的招募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通过现代血站管理系统进行献血者满意度调查和电话回访收集反馈信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献血人群总满意率达97.82%,重复献血者的不满意率高于初次献血者(P<0.05),献血者反馈的问题以对服务态度和采血岗位的不满意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对再次敲血意愿的影响较大.结论 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采血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提高献血者满意率,并促进无偿献血队伍的招募和发展.

  • 银川地区2013-2015年血液报废情况分析

    作者:张伟;郑国琴;韩海年;李玉军;李平

    目的 分析银川地区2013-2015年血液报废情况.方法 统计银川市2013-2015期间的采集量,血液报废的原因及相应数量,分别统计出不合格血液比例,整体分析,为本站降低血液报废率提供有力依据.结果 2013、2014年检验因素导致的不合格血液报废率高于非检验因素,2015年非检验因素导致的不合格血液报废率较检验因素高.非检验因素中脂肪血浆报废率较高,检验因素中TP、HBsAg报废率较高.结论 本站报废率较低,加强初筛前的献血征询工作有助于降低脂肪血浆的报废率;严格控制采血点HBsAg快速试纸条的反应时间,在采血点开展HBsAg和TP联合快速检测,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

  • 2009-2015年六盘水市全血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向顺珍;陈洋;向燕;邹丽娟;安邦权

    目的 了解六盘水市中心血站全血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以便制定更好的防控措施,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对2009-2015年贵州六盘水市中心血站74 892份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抗体常规检测,初筛阳性者再行确认实验,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献血史、职业等的相关性.结果 2009年以来六盘水市中心血站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整体比较呈明显上升趋势(X2=17,P<0.05),但HIV抗体确认阳性率上升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2010年低9.5例/10万,2014年高为56例/10万.74 892名献血者确认HIV抗体阳性26人(占34.7/10万),其中HIV感染率街头固定献血点(43.3/10万)明显高于单位高校(10.3/10万)(X2=4.50,P<0.05),初次献血(99.1/10万)明显高于再次献血(9.30/10万)(X2=35.30,P<0.05),男性(54.2/10万)明显高于女性(17.6/10万)(X2=7.20,P<0.05),随着献血者年龄增长面呈明显下降趋势(X2=6.70,P<0.05),从单位公司人员、工人、自由职业、服务员到农民而呈明显上升趋势(X2=35.60,P<0.05);外市未婚高于本市已婚,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于高中及以上学历,但无统计学差异(X2=0.48-1.57,P>0.05).结论 贵州六盘水市中心血站献血人群HIV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外市固定献血点的较年轻的低学历未婚男性农民初次献血者感染率为高,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 采供血机构血液检测关键设备维修后性能验证方案

    作者:刘炜;刘艳春;王芳

    目的 探讨建立采供血机构血液检测关键设备维修后性能验证方案.方法 把维修的设备分为3种情况,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标准,验证顺序设计为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室内质控4个验证步骤.验证的内容结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于2012年9月发布的临床免疫学、临床化学和输血医学领域的应用说明5.3.1.5条款.根据检测设备的系统属性,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和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为定性试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定量试验,全自动血型仪为鉴别试验,选择可行性方法制作维修后性能验证流程图.结果 关键设备维修后的性能验证,定性试验的设备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和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可通过设备的校准.定量试验的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通过项目定标,质控品检测结果在允许范围内.鉴别试验的设备全自动血型仪通过留样再测.结论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对设备进行确认工作,根据所用设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实施相适应的方法进行性能验证.

  • 采供血机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作者:李志涛;李贝贝

    目的 采供血机构的运营涉及到成本管理和社会效益评价,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作用,及时反映和纠正无偿献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 根据血站“一法两规”进行机构设置和质量管理,构建一套符合采供血工作流程的内部审计体系.结果 采供血机构强化内部审计在单位经济活动中的监督管理和服务作用,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开展专项审计和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合同、基建、经济责任等日常审计工作.结论 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改进工作流程,有效节能降耗,促进采供血机构加强无偿献血资金的管理.

  • 浅谈军队血站实施血液采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红梅;蒋天伦;陆华;刁荣华;喻荷莲;王世春;赵树铭

    目的 探讨军队血站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后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回顾血液采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统计分析血站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献血者满意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报废率及血液报废原因构成比的结果,从而了解所取得的成效.结果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后献血者对采血工作的满意度由质量控制前的96.03%提高到99.22%;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1%低于控制前0.77%;血液报废率3.23%低于质量控制前4.91%,但血液报废原因所占比分析,其乳糜血和转氨酶(ALT)导致的血液报废比例较以前偏高.结论 血液采集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后能有效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液报废率,同时也能提高献血者对血站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成果显著.但因乳糜血和ALT导致的血液报废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则提示在实施质量控制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献血前的相关知识,以减少因献血者饮食、休息等因素导致的血液报废.

  • RhCE复合抗体的鉴定及特征分析1例

    作者:谭金哲;赵丽娟;黄春妍

    目的 探讨Rh血型系统CE复合抗体的鉴定及其特征.方法 对1例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的患者,做Rh表型分型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采用微柱凝胶卡做抗体鉴定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同时对Rh复合抗体的特征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Rh表型为DCcEe,血清中存在单一的Rh血型系统CE复合抗体,为抗-ce(抗-f、抗-RH6)复合抗体.结论 患者红细胞上缺失ce复合抗原,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产生了针对ce复合抗原的抗-ce复合抗体,而这种抗-ce复合抗体与单纯的c或e抗原均无反应性,只与ce复合抗原有反应性.

  • 广州地区人群中RHD*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的鉴定及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作者:王贞;温机智;张润青;罗广平;魏玲;骆宏;姬艳丽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人群中RHD* 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的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RhD变异型标本,采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RhD血型,抗球蛋白凝胶卡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用RhD抗原表位检测试剂盒(D-Screen)检测RhD抗原表位;此外,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CE抗原;采用多重连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MLPA方法无法给出检测结论的标本,进行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的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发现3例RhD变异型标本,直抗阴性,初步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Rh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RhD抗原epD6.6、epD8.2和epD9.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无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呈弱阳性凝集反应;RHCE抗原分型1例为CCee,其余2例为Ccee;RHD基因的MLPA基因分型显示其基因型为正常的RHD/d(即未鉴定出其携带的突变型RHD等位基因),后续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7外显子携带c.960G>A(p.Leu302Leu)同义突变,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结论 首次在广州地区人群中发现了RHD* 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并进行血清学抗原表位和基因型检测,其血清学表现为部分D.

  • Mur血型抗原抗体调查及应用研究

    作者:孙爱农;段生宝;易峰;廖艳婷;丁少华;曾劲峰;何子毅;古锦萍;钟展华;李勇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人群抗-Mur发生频率、性质和来源以及Mur抗原的分布;建立献血者Mur稀有血型库服务于临床用血.方法 以微量板的盐水法和聚凝胺法对广东省中山、深圳、江门、东莞、惠州市34 419名献血者做抗-Mur筛查,用抗-Mur做红细胞Mur抗原筛查,部分标本采用固相免疫吸附试验(SP IA)筛查.结果 本组筛查对象共检出抗-Mur 48例,占0.14%(48/34 419),其中IgM占79.2%(38/48),IgM+ IgG占16.7% (8/48),IgG占4.2% (2/48);献血者抗-Mur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山患者抗-Mur频率为0.17%(5/3010),与献血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中山地区,Mur抗原在献血者、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7.31%(128/1 752)vs7.14%(80/1 120),P>0.05,献血者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7.7%(72/931)vs6.5%(33/504),P>0.05;本组Mur阳性者均为汉族,其中广东省籍贯占66.7%(70/105);建立了中山地区献血者Mur稀有血型库;SPIA技术从2 541份血浆标本中检出4例抗-Mur.结论 SPIA可以检出37℃活性有较高临床意义的抗-Mur,广东地区献血人群Mur血型抗体、抗原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RhD血型抗体、抗原发生频率,不规则抗体检测应增加Mur阳性筛选红细胞,供受血者均应检测Mur血型是否相合,以进一步提高输血免疫安全性.

  • 混合浓缩血小板在1种国产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质量研究

    作者:贺曾;韩玎玎;钟锐;张学俊;李燊;周洋;李伟楠;桑培培;刘嘉馨;王红

    目的 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U约30 mL) 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振荡保存,共完成10例(袋);分别于滤除白细胞前、后以及保存d1、d3、d5、d7观察涡流现象,检测pH值、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低渗休克(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ATP含量、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1个成人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86.7±1.6)%,HSR(3.87±12.75)%,剩余白细胞数(0.15±0.15)×106个,滤除白血病前、后血小板pH值、HSR(%)和CD62p阳性率(%)分别为7.00±0.17 vs7.06±0.16、66.96±12.35vs 63.22±8.26、28.94±14.25 vs 31.60±16.77,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106.2±23.5 vs 106.5±20.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 104.8±19.0 vs 106.5±18.6(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发生变化:保存d1及d5(有效保存期末)的pH值、HSR(%)、CD62p(%)及ESC(%)分别为7.27±0.12 vs7.13±0.21、62.28±6.93 vs 65.53±8.23、30.27±9.06 vs 34.45±14.23、14.28±2.01 vs 8.55±4.12,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92.2±6.1 vs 86.3±23.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为93.2±6.7 vs 44.5±41.6.ATP(μmol/1011个血小板)、乳酸(mmol/L)、葡萄糖(mmol/L)分别为5.40± 1.66 vs4.97±1.01、8.35±2.94 vs 13.87±2.97、24.55±1.53 vs 20.75±2.04.结论 浓缩血小板经混合、滤除白细胞后放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保存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临床单采血小板的补充.

  • 云南汉族和蒙古族人群中KIR3DL1基因功能性亚型分析

    作者:贾杰;孙浩;林克勤;黄铠;马绍辉;黄小琴;褚嘉祜;杨昭庆

    目的 分析汉族和蒙古族人群中KIR3DL1功能性等位基因的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民族和地理环境因素与KIR3DL1等位基因分布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PCR-SSP法检测云南地区360例汉族和108名蒙古族、内蒙古地区48名蒙古族的KIR3DL1功能性等位基因,比较KIR3DL1功能基因亚型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分布特征.结果 在云南的蒙古族和汉族之间,低表达等位基因KIR3DL1* 007的携带率分别为45.54%和30.56%,KIR3DS1* 013分别为3.70%和23.89%,分布有显著差异;在云南和内蒙古的蒙古族之间,无表达等位基因KIR3DL1* 004的携带率分别为7.14%和37.50%,低表达等位基因KIR3DL1* 005分别为2.86%和16.67%,功能等位基因分布有显著差异;高表达等位基因型KIR3DL1* 001和*016在云南和内蒙古民族人群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KIR3DL1基因功能亚型的分布在不同民族之间、以及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呈现明显差异,KIR3 DL1功能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与民族源流相关,并可能与环境选择因素相关.

  • 基于转录介导扩增的单人份核酸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尹丹;毕蕾静;黄秀琳;刘东;田耘博;王芳;李维

    目的 探讨基于转录介导扩增(TMA)技术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在重庆地区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对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采集的128 973(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2次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和HIV-1 p24抗原(国产试剂为第3代,进口试剂为第4代),同时采用基于TMA原理的ID-NAT行HBV/HIV-1/HCV 3项联合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而NAT反应性的标本用配套的试剂做NAT鉴别检测.结果 本组中NAT反应性标本共计885例,反应性率0.69%(885/128 973),其中ELISA和NAT均为反应性的标本528例,ELISA非反应性而NAT反应性的标本为357例,NAT单反应性率0.28%(357/128 973).对NAT单反应性的标本的鉴别检测:HBV DNA反应性114例,HIV-1RNA反应性3例,未检出HCV RNA呈反应性的标本,鉴别反应性率为32.77%(117/357).对3例HIV-1 RNA鉴别为反应性献血者的追踪随访:均被证实为窗口期感染.结论 基于TMA技术的NAT检测将HBV DNA反应性和HIV窗口期血液成功阻断,说明在血液筛查中开展NAT检测的必要性和其对于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意义.

  • 广州地区伊朗献血人群CD36表型筛查及基因型鉴定

    作者:王嘉励;刘静;丁浩强;徐秀章;邓晶;邵媛;陈扬凯;夏文杰;陈大伟;叶欣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伊朗籍献血者CD36表型及基因型.方法 对2016年在广州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53例伊朗人献血者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血小板和单核细胞上CD36抗原的表达.对CD36抗原表达异常者提取DNA,采用PCR-SBT测序做CD36的基因型鉴定并做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本组伊朗人群的CD36抗原表达异常率7.55% (4/53),其中2例的CD36抗原在血小板上表达含量低,1例为血小板和单核细胞上均无表达(即CD36 Ⅰ型缺失),1例为单核细胞上CD36表达量低,由此得出CD36缺失表达的频率为1.89% (1/53).PCR-SBT法分析:CD36抗原表达异常4例的CD36基因型中,血小板上低表达CD36抗原的2例发生基因突变,分别是exon 10-975T/G和exon11 del CTA,且均为新的基因突变;2例CD36基因型正常.结论 本组伊朗献血人群里CD36抗原表达异常者中存在新的基因突变,其对CD36抗原表达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认证.

  • 西安地区献血人群MNS血型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彭进;梁延连;徐华;冯秋菊;钟楠楠;殷彦;王军阳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人群MNS血型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随机选取陕西西安地区献血人群200(人)份血样,以血型血清学鉴定其MN和Ss表现型;同时提取全血中的DNA,对血型糖蛋白相关基因GYPA的内含子(intron)-2、3及外显子(exon)-2与GYPB的exon-3 (B4)序列扩增后测序;分析本组人群MNS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并与不同地区人群的M基因各型的构成比作比较.结果 本组人群的MN、Ss血型血清学定型与基因测序分型结果完全一致,其中M、N、S、s基因频率分别为0.467、0.533、0.053和0.947,MG、MT基因频率分别为0.415和0.052;本组人群M基因各型的构成比与北京和深圳人群不同;GYPA intron-2的第59与60位碱基处插入T,发生率为20.5% (41/200).结论 西安地区献血人群MNS血型基因具有多态性,对这种多态性的了解有助于本地区临床科学、合理输血以及开展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献血者HIV RNA窗口期标本的追踪和随访

    作者:李维;尹丹;毕蕾静;刘东;韩治国;张蕾;秦伟斐;欧阳熊妍

    目的 对处于HIV RNA窗口期的献血者做追踪、随访和验证.方法 分别使用第3、4代酶联免疫试验(ELISA)方法(试剂)、免疫印迹试验(WB),以及核酸检测技术(NAT)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对在血液筛查中检出的1例献血者HIV窗口期不同时间(根据献血者的配合度间隔4-8 d)的血液标本做追踪和随访检测.采用ELISA方法以双试剂检测抗-HIV;同时采用全自动NAT单检分析系统,对该例血液标本做了HBV、HCV、HIV 3项NAT联检和鉴别试验.结果 该例献血者标本首次检测:ELISA抗-HIV非反应性,NAT定性试验反应性;随后NAT定量试验和抗-HIV确认试验(WB)也同为阴性.采用双试剂ELISA和WB确认方法对献血者追踪、随访检测4次,至3周后确认为血清学抗-HIV转阳,获得到了1个完整的血清学转化结果.结论 首次追踪、随访检测得以确认1例重庆地区病毒载量较高的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NAT检测有利于阻截该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的血液流向临床.

  • HBeAg阳性孕妇及其婴幼儿HBV感染特征分析

    作者:郑欣;周姗;李婷婷;张玉明;曾劲峰;黎诚耀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孕妇及其婴幼儿垂直感染HBV的生物特征与发展预后.方法 对收集到28例HBeAg阳性孕妇及其28例婴幼儿进行乙肝5项血清学检测,采用常规病毒核酸检测(NAT)、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QPCR)、巢式PCR扩增S基因的分子检测手段确认HBV DNA存在与基因分型,并追踪随访婴幼儿感染预后情况.结果 28例HBeAg阳性母亲,75%(21/28例)为大三阳HBV感染模式(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毒载量范围显著高(P<0.05),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占72%);28例HBe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有28.57%(8/28例)出现HBV感染,其中5例为HBsAg阴性/HBeAg阳性、3例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该8例婴幼儿其母亲均为大三阳HBV感染,故本研究中大三阳母亲其婴幼儿HBV感染率为38.09%(8/21).追踪随访3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婴幼儿,100%(3/3)出现HBeAg/HBV DNA均转阴而自然康复.通过比较分析发现,HBV DNA载量> 106 IU/mL乙肝孕妇组的婴幼儿HBV感染率显著高于病毒载量<106 IU/mL孕妇组(P<0.05).另外获得6例HBsAg阳性孕妇脐静脉血,有50%(3/6例)出现HBeAg/HBV DNA阳性.结论 HBeAg阳性母亲群体垂直传播HBV风险性较HBsAg孕妇高,对于大三阳感染模式的高病毒载量孕妇更是如此;HBeAg可经胎盘传递给新生儿,但HBsAg阴性/HBeAg阳性婴儿在12月龄前HBeAg可转阴,而HBsAg阳性/HBeAg阳性婴幼儿感染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 添加硝普钠对储存红细胞内凋亡相关micro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姚慧青;解绪红;魏亚明

    目的 探寻储存红细胞添加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后红细胞内特定micro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了解体外添加NO对与红细胞衰老、凋亡相关的micro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 3(人)份血样来自健康无偿献血者血液制备的悬浮红细胞,滤除白细胞后均分为4℃储存20 d红细胞组(储存组)和4℃储存20d红细胞添加1μmol/L SNP组(SNP组);对2组标本用基因芯片检测,根据差异倍数≥2或P≤0.05 2个条件,以火山图筛选出差异基因,并结合已有文献报道从中筛选出与细胞衰老、凋亡相关的microRNAs作RT-qPCR验证.结果 基因芯片检测:SNP组与储存组比较,发现有69个上调基因和52个下调基因;RT-qPCR验证试验:筛选出与细胞衰老、凋亡相关的13个microRNAs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体外添加NO供体SNP后储存红细胞内microRNAs的基因表达有变化,但NO短期内不影响与红细胞衰老、凋亡相关的microRNAs表达,显示其对红细胞的寿命可能无影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输血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车辑;戴萍;沈欣;常莹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输血的特点、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筛选适用于临床术前评估患儿输血风险的指标,以期为患儿提供精细化输血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份于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病历资料300例.按照年龄分组:0-12M组,1-3岁组,3岁以上组.将可疑的影响因素进行组间比较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组患儿输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300例患儿中,238例接受术中输血治疗,输血率为79.33%.0-12M组输血率为95.45%;1-3岁组输血率为82.02%;3岁以上输血率为29.82%.logistic分析显示,0-12M组,体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是该组患儿输血的影响因素;1-3岁组,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是该组患儿输血的影响因素;3岁以上组,体重、术中出血量是该组患儿输血的影响因素.结论 结合先心病患儿的用血特点及各年龄组输血影响因素,可综合评估患儿术中输血风险,实现患儿术前个性化备血方案.

  • 全子宫切除术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分析

    作者:蔡娟;朱正荣;宋金凤

    目的 回顾分析本院妇科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金子宫切除术输血治疗现状和特点.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本院行妇科全子宫切除术的病例,统计其中围术期输血病例,分析不同术中出血量、不同手术方式等输血情况及特点,比较组别间输注红细胞的量及输血前后指标变化.结果 本院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输血率20.1%,术前输血量占66.3%,平均红细胞输注量(3.8±1.9)U,平均红细胞输注量术前>术中>术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输血病例不同术中出血量平均RBC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指征的比较:输血率、术前输血率及术前输血量,Hb<80 g/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方式比较:术中出血量以开腹全切多,腹腔镜全切次之,阴式切除少;术中后输血率有差异,术中术后平均RBC输注量无差异.不同输血量的比较:各组之间输血前后Hb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院全子宫切除术输血指征把握较好,输血疗效较好;应选择恰当手术方式,积极开展微创手术,减少异体血输注.

  • 骨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强;王秋实;徐昕;王大南

    目的 采用国际标准回顾性研究骨科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类型、严重程度等特征.方法 基于电子病历系统调查我院骨科病房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住的所有输血患者在调查期间进行的每一次输血事件,统一按照国际输血协会2011年《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分别对每一次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输血相关性分级和严重性分级评估.结果 共297例患者进行了793次输血,56次输血事件经专家评估为输血不良反应事件,总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或58.7/1 000 U;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19次,局部过敏反应9次,输血相关呼吸困难8次,输血相关低血压4次,全身过敏反应1次,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1次,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1次,不可分类的输血并发症13次;56次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中,与输血肯定相关17次,很可能相关5次,可能相关34次;54次(96.4%)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严重性1级,1次严重性2级,1次严重性4级.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在骨科病房是常见的,存在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冷藏保存血小板应用研究展望

    作者:杨江存;景媛媛;马婷;孙杨

    血小板输注在外科创伤治疗、大失血抢救、凝血功能障 碍的纠正及各种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救治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连大众媒体也不时以“患者大出血急需血小板 救命”、“产妇羊水栓塞大出血急需血小板”这类题目来吸引 眼球.由于血小板在大出血抢救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目前 在体外又无法合成,而只能靠献血者捐献获得,并且现在常 规采用的血小板保存方法22℃振荡保存期限过短(≤5 d),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临床血小板供应短缺,加之血站当下 普遍未用全血手工制备血小板,使得全血分离后悬浮红细胞 内的血小板未得到有效利用,以至出现了“临床血小板供应 短缺而血小板原材料却白白浪费”这样中国特有的“奇葩”.

  • 英国孕产妇出血管理系列指南主要推荐及其启示(七)——产前出血管理指南

    作者:梁惠兰;余卓丽;马春会;黄懿;郭永建

    产科出血包括产前出血(antepartum haemorrhage,APH)和产后出血(PPH).前文已介绍了英国妇产科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产后出血预防和管理指南(第2版)》的主要内容[1-2]列;现将RCOG的《产前出血管理指南》[3](以下简称《指南》)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 4℃冷藏保存血小板的代谢变化

    作者:杨江存;袁军;孙杨;马婷;胡兴斌;王文华;谢昕昕;张小乐;顾顺利;陈萍;尹文

    目的 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代谢情况,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到d1、d3、d5,3个时间点时采集血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血气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和低渗休克反应率.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在保存7d内pH、Na+、Ca2+、Cl-值无明显变化(P>0.05),22℃振荡保存血小板pH、Na+、Ca2+、Cl-、PCO2 、PO2 、Lac、HCO-3、ctCO2 、Gap(K+)保存5d内均有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保存d5时,22℃保存血小板的pH值明显低于4℃保存血小板,而LDH和Lac值明显高于4℃保存(P<0.05).LDH、pH、K+、PCO2、PO2、Lac、HCO-3、ctCO2 、Gap(K+)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4℃冷藏保存5d内血小板低渗休克恢复率变化不明显(P>0.05),而22℃保存血小板HSR恢复率d5与d1相比降低53.77%.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代谢方面比较,冷藏保存血小板具有代谢慢、乳酸产生少、pH降低慢及葡萄糖消耗低等特点,4℃冷藏保存血小板10-14 d时仍有一定的HSR恢复率.就血小板代谢数据比较,4℃冷藏保存血小板建议保存10-14 d.

  • 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

    作者:宋耀军;孙杨;马婷;尹文;王文华;谢昕昕;陈萍;张小乐;杨江存;王秋实

    目的 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为冷藏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价分析不同保存时间的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保存到d1、3、5时,对相同血样制备的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血小板计数从(10-30)×109/L纠正到100× 109/L以上,4℃冷藏保存血小板到7-14 d时,同样达到纠正目的.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d5的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纠正后的TEG-MA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达到纠正效果.结论 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5d的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从血小板计数到TEG-MA值均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 4℃冷藏保存血小板计数与形态学变化

    作者:杨江存;顾顺利;孙杨;张雅丽;马婷;胡兴斌;谢昕昕;王文华;陈萍;景媛媛;张小乐;尹文

    目的 对比分析4℃静置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变化,为研究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4℃静置冷藏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3、5、7、10、14、21的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对照组)于保存到d1、3、5、7、10的5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常规计数、瑞斯染色涂片及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 4℃静置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21 d内和22℃振荡保存5d内,血小板计数变化均不明显(P>0.05).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的MPV和PDW值5d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增大趋势(P<0.05),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4 d内MPV及PDW无明显变化(P>0.05).瑞斯染色涂片显示,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保存到21 d血小税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血小板胞质致密均匀、着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数近圆形、大小不等,有少许血小板聚集.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显示血小板胞质稀松、着色较浅,数量较少.扫描电镜下4℃冷藏保存到10 d时,血小板明显活化、聚集成团,血小板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长伪足形成.而22℃振荡保存到7、10 d时血小板数量较少、有聚集、部分周围出现空晕,形态近圆形,无明显伪足、活化不明显.结论 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0-14 d与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5d相比,其血小板计数、细胞形态、血小板膜及胞质结构均优于22℃振荡保存.

  • 4℃冷藏保存血小板功能变化

    作者:杨江存;高英;孙杨;马婷;尹文;仝小宁;王文华;谢昕昕;陈萍;张小乐;刘凤华

    目的 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c℃振荡保存血小板的功能变化,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照组)在保存到d1、d3、d5、d7,4个时间点进行采集血样,采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保存条件下血小板进行检测.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血栓弹力图指标在7d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A值储存d3起逐渐降低,但储存到21 d时,仍在正常值范围内.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5项指标在保存5d内出现低凝趋势(P<0.05).4℃冷藏保存血小板保存d1后血小板大聚集率均>50%,高于22℃振荡保存(P<0.05),血小板保存到d5,COLL和ACA诱导的大聚集率在4℃冷藏保存时仍保持在80%以上,而22℃保存在d5时点,4种诱导剂的聚集率均低于5%.4℃冷藏保存10-14 d时,4种聚集率虽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22℃保存d5时的聚集率(P<0.05).血小板表面活化的PAC-1(活化的Ⅱb/Ⅲa)和CD62P (P-selectin)在4℃冷藏保存到d10-14时仍有大量血小板处于中晚期活化状态,22℃保存到d5时呈现高度晚期活化状态.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较22℃振荡保存血小板具有较好的聚集、止血功能和较高的活性,可在体外保存10-14 d.

  • 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

    作者:韩宇枫;杨江存;马婷;孙杨;尹文;谢昕昕;王文华;宋耀军;陈萍;胡兴斌;张小乐;李淑萍

    目的 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 手工汇集(10人份)血小板200mL等分为2× 100 mL,分别于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共计制备5×200 mL,等分后放置4℃冷藏冰箱和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等指标对比、评价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4℃冷藏保存血小板(简称4℃血小板)或22℃振荡保存血小板(简称22℃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保存1、3、5d时,4℃血小板组和22℃血小板组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失血模型纠正,Plt(×109/L)从20-27分别升至127-161 vs 128-160(P>0.05),TTEG-MA值(mm)由12.7-14.4分别升至45-51 vs 47-50,TEG-R值(min)由27.7-9.9分别升至4.4-4.3 vs4.5-4.7(P>0.05).保存7-14 d,4℃血小板组:Plt(×109/L)由18-27纠正到162-161,TEG-MA值(mm)由8.8-14.5纠正为46-43,TEG-R值(min)由24-13纠正为5.5-5.2(P<0.05).结论 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4℃冷藏保存血小板作用于体外大失血模型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了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