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添加羧化壳聚糖采血后即刻分离制备血小板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健娣;张涛;康炜

    目的 探讨使用甲壳素衍生物—羧化壳聚糖即刻分离制备血小板的可行性,寻找血液成分分离新方向.方法 随机选取大连地区献血者40名,当日成功献血时同步采集全血10 mL,分成实验组,自然沉降对照组和离心对照组进行实验.从阿拉丁试剂公司购买水溶性壳聚糖,用血液保存液Ⅱ配制成(0.25~2.0) mg/mL不同浓度溶液,按1∶4比例加入到2 mL全血中,静置4h,观察血液分离速度,计数血浆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观察血小板聚集现象及红细胞形态变化;在适壳聚糖添加浓度的红细胞中加入适量红细胞保存液予以4℃保存,35 d保存期内检测溶血率.结果 加入1.0~2.0 mg/mL浓度壳聚糖的实验组血液分离速度均明显快于自然沉降对照组,血浆中均仅存微量红细胞,富血小板,35d时无明显溶血,同离心对照组.结论 壳聚糖可以用于采血后即刻分离富血小板血浆.

  • 比较分析国产与进口两种HIV酶免试剂对无偿献血者筛查结果的差异性

    作者:徐利强;倪修文;李建华;孙健琦;毛惠娜

    目的 比较分析国产和进口2种EIA-HIV试剂对无偿献血者HIV1/2初筛结果的差异,探究减少1遍酶免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嘉兴市2009-2014年无偿献血者2种EIA-HIV1/2初筛试验阳性结果和WB法确认试验的检测数据,分析初筛试验与确认试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初筛试验S/CO值和确认试验结果间的关联性.结果 国产和进口试剂的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58/万和12.43/万,确认阳性预测值分别11.84%和9.1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1.11,P>0.05);国产和进口联合检出阳性率为1.37/万,确认阳性预测值为82.86%,与单一试剂检测结果比较,均有差异性(x2国产=94.04,P<0.05和x2进口口=124.86,P<0.05);S/CO值≥6.0时,国产和进口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55%(29/31)和87.50%(28/32).结论 国产和进口试剂EIA-HIV1/2之间无差异性.

  • 质量统计方法在降低血液报废中的实践

    作者:王海红;李浩孺;傅海军;金秀国

    目的 为提高采供血效率,持续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 通过运用血站质量管理中的质量统计方法监控血液报废趋势,以柏拉图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及占比,按照二八原则对血液报废主要原因进行鱼骨图分析,进而采取质量改进和纠正、预防措施从而持续降低血液报废率.结果 经历年持续以质量统计方法监控、分析血液报废趋势,持续纠正预防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明显降低了血液报废率,血液报废率由2006年的11.3%降低到2015年的2.5%.结论 运用质量统计方法监控、分析血液报废趋势,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采供血效率.

  • 临床输血学教学中引入实践课程的探索

    作者:戴健敏;姜晓星;陈瑞明;傅启华

    目的 评价在临床输血学教学中引入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 对我校2013、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以及2012级、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输血学教学中引入实践课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通过引入参观上海市血液中心的实践课程,检验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均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得以巩固加深,实践课程的开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结论 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临床输血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 血站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关亮

    无偿献血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血液质量与安全的要求高、血液的储存期有限、献血不是人的必需行为、无偿献血宣传存在特殊性等.而目前的无偿献血工作又存在着整体滑坡、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工作本身很脆弱等问题.面对诸多困难,需要我们从行业自身做起,理清无偿献血工作思路,要有责任担当和认真严谨的态度,同时脚踏实地地做好宣传工作.

  • 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法学及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任亚娜;周国平;王中英;张影仁;赵勤英;钱开诚

    目的 实验探讨NAT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挑选2012年-2014年ELISA无反应性NAT反应性献血者,获其知情同意后召回收集血样.先进行常规ELISA(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NAT(HBV-DNA、HCV-RNA和HIV-RNA)检测.若均为无反应性的,再继续进行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法补充试验(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抗-HCV、抗-HIV).结果 召回献血者30人,经检测仍为ELISA无反应性NAT反应性的11例,拟建议永久屏蔽;ELISA、NAT均为无反应性的19例,化学发光法检测89.5%为抗-HBc和/或抗-HBe反应性(12例抗-HBc、抗-HBe均反应性,5例抗-HBe反应性).抗-HBc或抗-HBe反应性存在感染风险,拟建议永久屏蔽.2例所有项目均无反应性,拟建议可以考虑归队.结论 NAT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但为血液安全考虑,应建立1个谨慎的适合中国人群的NAT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

  • 3种方法检测O型血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分析

    作者:周晔;刘业;蒋天舒;陈波;刘银;唐晓峰

    目的 应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经典试管法同时检测夫妇ABO血型不合的0型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探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检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的界值.方法 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经典试管法平行检测0型血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结果 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以1∶128为界值与试管法1:64比较,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检测0型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的临床参考值应设为≥1∶128.

  • 初次成分献血者健康教育路径设计与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孔福仙;冯晴;孔福珠;黄晓华;骆海燕;廖蓉仙;郑悦

    目的 设计并评价初次成分献血者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基层采供血机构健康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初次成分猷血者2 9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对照组按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实施健康宣教.比较2组献血者的一般情况,路径实施前后成分献血知识知晓率,2组献血者的固定、重复献血人数、人次和献血频次等.结果 2组献血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实施前后献血者成分献血知识知晓率由26.3%上升为84.3%(P<0.01);观察组、对照组固定献血人数比例分别为40.2%、26.7%(P<0.01);固定献血人次比例分别为79.2%、66.4% (P<0.01);观察组总献血频次3.8次、固定献血者献血频次7.4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次和6.4次.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初次成分献血者健康教育路径符合初次成分献血者健康教育需求,在献血者保留、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中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准化模型在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中的探索

    作者:刘晋辉;李殷芳;吕豪;潘凌凌;徐健

    目的 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建立“标准化模型”,规范开展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和上岗能力.方法 以“标准化模型”建模,开展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标准化模型的岗位培训考核.2016年7月-2017年6月,以标准化的培训学习材料和培训标准进行集中培训,由全省集中培训师资库的专家进行授课,以标准化的理论测试和实践操作的合格标准进行评判,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和监督.结果 1年期间全省采供血机构共参加集中培训356人,参加理论测试379人,实践操作考核合格339人,总合格率89.4%,两次考试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类人员合格率为85.1%,Ⅱ类人员为98.7%,Ⅲ类人员为94.8%,Ⅱ类和Ⅲ类的合格率高于I类(P<0.05).结论 通过标准化模型的应用,促进教育培训资源标准化,进行规范的培训考核,严格掌握考核评估标准,将有利于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 三种血红蛋白分析仪的性能评价

    作者:徐蓓;杨剑豪;周筱嫣;邱颖婕

    目的 对URIT-12、HemoCue Hb301、CompoLab TS3种血红蛋白分析仪进行性能评价.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标本对仪器的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 URIT-12、HemoCue Hb301、CompoLab TS 3种血红蛋白分析仪的低值批内精密度分别为1.46%、1.45%和1.32%,中值批内精密度分别为1.43%、0.56%和1.49%;低值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86%、1.74%和1.81%,中值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94%、1.62%和1.32%,高值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45%、1.95%和1.78%;以Beckman Coulterr Ac·T 5diff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作为为对比基准,URIT-12、HemoCue Hb301、CompoLab TS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y=0.960 2x+3.201 3,R2=0.9734;y=1.112 1x-6.767 9,R2=0.990 7;y=1.031 5x+0.634 7,R2 =0.980 3.结论 3种血红蛋白分析仪批内、日间精密度较好;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相关性好,可用于献血前的体检.

  • 抗-C、e同种抗体合并抗-e类同种自身抗体的鉴定及交叉配血

    作者:周建华;施旭斌;孙泉

    目的 通过对1例同时产生了类同种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患者的抗体分析及鉴定,了解Rh血型系统中同种抗体、简单特异性自身抗体和类同种自身抗体的血清学特征,从血清学上对三者进行区分,以便采取更适合的红细胞成分输血策略.方法 采用筛选细胞和谱细胞、以不同方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抗体筛查及鉴定.采用患者Rh抗体类似特异性对应抗原阴性的O型Rh ccDEE的献血者细胞、添加低离子液(LISS)的吸收方法,对患者吸收后的血清、红细胞放散液进行抗体鉴定.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 患者Rh分型ccDEE,直抗阳性.血清抗体鉴定为IgM类的抗-C、抗-e和IgG类的抗-e(不排除抗-Ce可能性).吸收后血清抗体鉴定为IgM类的抗-C、抗-e(不排除抗-Ce可能性)和IgG类的抗-e.放散液抗体鉴定为IgG类的抗-e.结论 对患者红细胞Rh表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以及分别对患者血清、吸收后血清及放散液抗体特异性进行综合分析,可区分出同种抗体或类同种抗体.而采用添加低离子液(LISS)的方法可更好的吸收低亲和力抗体.

  • 核酸检测系统检测无效原因分析

    作者:丁威;吕蒙恩;吴丹霄;吴亚玲;王代荣;王晓娟;祝宏

    目的 回顾自2016年以来,本实验室使用3种核酸检测系统检测献血者血液标本时出现的检测无效情况,分析其原因以采取措施提高核酸检测效能.方法 统计Roche Cobas s201系统自2016年1-12月,Procleix Tigris 系统自2016年1-9月,Procleix Panther系统2016年9月-2017年3月的检测无效测试数和类型并分析.结果 Cobas s201,Tigris和Panther系统的无效率分别为0.90%(402/44 838),4.01%(2 960/73 835)和1.34%(1 093/81741),3种检测系统的检测无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仪器的无效率之间,除Roche Cobas s201和Panther 1404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仪器相互之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故障、试剂自带校准品检测失败、操作失误、样本质量等都是造成检测无效的原因.结论 仪器故障和试剂校准品检测失败等是造成无效的主要原因,检测无效结果的产生与不同的检测系统有一定相关性.

  • 速冻设备与速冻时间对制备冷沉淀质量的探讨

    作者:傅国英;徐雪梅;江素君;吕豪

    目的 探讨速冻设备与速冻时间对制备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MBF21速冻机与三洋-30℃低温冰箱对制备后冷沉淀分别在30、50 min时间段进行速冻;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不同设备、不同时间冰冻的冷沉淀中凝血因子F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判断是否符合冷沉淀质量要求.结果 2种设备30 min内速冻的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均符合要求,合格率100%;FⅧ活性测定速冻机合格率97.5%,低温储血冰箱速冻的合格率62.5%,2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种设备50 min速冻的冷沉淀,部分纤维蛋白析出,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合格率均在50%以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Ⅷ活性测定符合率明显降低,速冻机符合率为35%、低温储血冰箱符合率为12.5%,2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速冻机能使冷沉淀快速速冻,使冷沉淀质量更有保障;凝血因子FⅧ是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温度升高活性不断降低,制备时尽量缩短在冰箱外放置的时间,才能保证冷沉淀质量要求.

    关键词: 冷沉淀 速冻 时间 设备
  • 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的研究

    作者:杜晓明;陈安心;陈丽萍;孔福珠;钱江;何星;庄顺宏

    目的 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 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 厌氧培养在单采血小板细菌筛查中的作用

    作者:朱立苇;徐健

    目的 分析增加厌氧培养是否降低血小板细菌污染引起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培养检测系统对9 758份单采血小板进行需氧、厌氧培养,调查单采血小板厌氧培养的细菌检出率、检出时间、检出细菌的种类以及临床输注后的反应.结果 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0.06%(6/9 758)和0.16%(16/9 758),增加厌氧培养使细菌污染检出率从0.06%增加到0.16%,提高了2.6倍.其中有10份血小板样本仅在厌氧培养中检出的细菌,检出的细菌以疮疱丙酸杆菌等厌氧菌为主,检出时间为(96.8.±-18.21)h,检出时均已临床输注,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增加厌氧培养可提高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检出率,但是本研究中厌氧瓶未在血小板发放使用前出现阳性信号.在目前我国逐步开展血小板细菌检测的情况下,可参考北美洲和中国香港的模式首先开展需氧培养以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引起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

  • 血液和血液标本全程冷链运输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探讨

    作者:郭文艳;吴一平;王拥军;徐健

    目的 探讨血液和血液标本全程冷链运输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方法 对体系文件、血液运输人员资质、运输的信息化流程、运输设备、监控平台等建立血液和血液标本运输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模拟血液和血液标本运输的实际情况,通过采供血场所与采供血机构之间的运输、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运输、采供血机构之间的血液调度运输,从温度实时记录功能、报警功能、配送和定位功能三大方面来验证血液和血液标本运输质量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结果 血液运输箱探头的显示温度与实际检测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极端环境温度条件下,放置适量的冷源,血液运输箱的长保温时限可达42 h;当温度超过标准、开箱、标本颠倒时,平台会发出报警;并可通过监控平台直接完成配送和预约.结论 立足于互联网+监控平台而建立的血液和血液标本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以使所有的冷链活动都处在一个可控、可视、完全透明的系统内,运行有效且适合本中心工作.

  •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输血学PBL教学调查与分析

    作者:姜晓星;戴健敏;陈瑞明;傅启华

    目的 对开展临床输血学PBL教学的检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了解PBL教学在临床输血学教学中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的方式.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4名教师以及89名本科学生,进行PBL教学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教案和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 学生对于教案和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主要的建议是缩短课时设置.评分计入总评并与教师评分互相参考的情况下学生的投入程度更高,评价更客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输血PBL教案撰写不宜过长.注重评价的价值和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 采血不足量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作者:孙蕴华;马庆;向东;杨洁;方燕萍;张晰

    目的 通过对无偿献血采集过程中发生采血不足量原因的分析,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更好地保障医院临床用血.方法 汇总2014年1月-2016年12月3年的采集量,以及发生采血不足量的各种原因,做为研究对象,采取针对性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 针对发生采血不足量的原因采取对员工培训,加强与献血者沟通等措施,采血不足量现象从2014-2016年呈逐年下降趋势,所占比例从0.29%下降至0.20%.结论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静脉采集技术,加强宣传做好献血者沟通及服务,缓解献血者情绪,为献血者营造温馨、和谐、有序的献血氛围,有助于减少采血不足量的发生.

  • 杭州地区临床用血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作者:潘凌凌;陈秉宇;周华平;沈健;陈江天;徐健

    目的 了解杭州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现状.方法 调研在杭州的14家三甲医院、5家三乙医院、5家二甲医院、4家二乙医院、7家未分类医院的输血科(血库)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情况,采用现场填写《医疗机构输血工作相关基本情况调查表》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建立、输血科软硬件建设、输血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接和使用等;现场考核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临床用血知识,并对反馈的《调查表》数据汇总和做统计分析.结果 调研组专家现场填写《医疗机构输血工作相关基本情况调查表》100%(35/35)回收;在输血文书管理执行情况方面,各类(级)医疗机构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患者输血前临床表现评估以三甲医院得分高,输血后临床疗效评估以二甲医院得分高,医生输血记录完整性以三乙医院得分高;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血知识考核情况得分,三甲医院、三乙医院以及二甲医院明显优于二乙医院和未评级医院(P<0.05);抽查的350份输血病历,考虑分析输血前后的实验室指标,病历有效率70.57% (247/350);各类医疗机构的内科、外科在输血指征(Hb指标)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浙江省各级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及输血科(血库)建设和管理尚需加强.尽快出台全省临床用血管理与输血科(血库)建设基本标准及考核细则,通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及输血专业知识的上岗培训,有助于实现临床用血管理的规范化.

  • 构建献血者监测系统阻断输血传播HIV的策略

    作者:王拥军;周华平;陈安心;胡伟;孟忠华

    目的 了解浙江省无偿献血者中HIV流行情况和风险因素,探讨阻断输血传播HIV策略.方法 通过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收集汇总2007-2016年浙江省12家采供血机构5 950 755(人)次无偿献血者HIV标志物筛查结果的资料,统计分析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流行率、传播途径以及,以及采供血机构保密性弃血与献血者屏蔽中与HIV相关的原因.结果 近10年浙江省无偿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约0.15%(9171/5 950 755),由2007年的0.29%(1 539/523 326)降至2016年的0.11%(675/637 414),HIV流行率约为0.015%(864/5 950 755),由2007年的0.006%(31/523 326)增加至2016年的0.017%(111/637 414).感染者依据性别或献血次数划分,男性占90.5%(782/864),首次献血者占75.7%(654/864);按年龄划分21-30岁者占58.9% (509/864);传播途径中,性接触占89.7%(775/864),男男同性传播占比51.7% (447/864),男男同性传播的90%(402/447)是学生感染者;按受教育程度划分,高中学历者占49.9%(431/864)、引起保密性弃血的原因:“多个性伴侣”占45.2%(508/1 123)、“性病史”44.0%(495/1 123)和“男男同性接触”6.6%(74/1 123);保密性弃血献血者和未要求保密性弃血献血人者HIV和梅毒感染率、流行率分别为0.267%(3/1 123)vs0.014%(861/5 949 632)、0.356%(4/1123)vs0.099%(5 861/5 949 632)(P<0.05).献血者被永久屏蔽原因:“多个性伴侣”占31.7%(89/281)、“性病史”24.9%(70/281)和“男男同性接触”26.3%(74/281);但其中约有0.005%(281/5 950 755)的人隐瞒实情,再次到其他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结论 浙江省无偿献血者HIV流行率逐年递增,现行HIV初筛阳性献血者永久淘汰制度不合理.构建区域性联合屏蔽为主的献血者监测系统可以有效阻止潜在的高危献血者在异地献血.

  • 基于人文关怀的无偿献血者护理

    作者:刘苗苗;江玉君;李建华

    目的 总结无偿献血者人文关怀献血过程的经验.方法 2017年3月1日-2017年3月31日街头固定献血点实施人文关怀血液采集281人次,调查满意度,及再次献血意愿.与同期未干预采集的168名献血者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182名既往献血者中,64.5%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人员较之前专业,更值得信赖.78.2%被调查者认为工作人员对献血者的沟通能力较之前有所提高.281名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仅为0.71%,所有献血者均愿意再次参加无偿献血.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无偿献血中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有利于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升献血满意度,更有效的保留献血者.

  • 采血车无偿献血者献血认知及动机分析

    作者:唐河山;冯子阳;牟显尧;吴春燕;王子;钱宝华

    目的 探讨上海市街头无偿献血现状,了解献血者的献血动机、认知及是否有过二次或多次献血,以达到改善无偿献血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为无偿献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6个月的问卷调查、采血车现场询问等多种方式,调查387名车上无偿献血者及436名室外预动员对象,调查其献血认知及是否愿意献血等问题.结果 真实反应了上海市广大市民及外来工作人员在无偿献血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认知、态度及其献血的动机等.结论 广大市民中不少人对于献血可能造成身体影响认识有误,动机也多样化,加大对广大市民无偿献血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对无偿献血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 华东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S区变异分析

    作者:蒋菲菲;吕蓉;李敏;赵阳;林洪铿;钱榕

    目的 了解安徽、福建、江西三地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情况,探讨HBV基因分型特征及S区氨基酸变异特点.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5月安徽省血液中心、2013年6月-2013年11 月、2014年3月-2014年12月福建省血液中心、2013年6月-2013年9月江西省血液中心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阴性(HBsAg-)、核酸HBV鉴别试验阳性(NAT+)的102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抗-HBc检测,同时应用巢式PCR方法对这些标本进行HBV S区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 6软件进行HBV基因分型及S区氨基酸突变分析.结果 在安徽省血液中心123 046例无偿献血者中筛查出21例HBsAg-NAT+无偿献血者标本,OBI感染率为0.017%(21/123046),其中76.2%(16/21)为抗-HBc阳性,这21例标本中,15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8例B型,7例C型;福建省血液中心HBsAg-NAT+无偿献血者标本共51例,76.5%(39/51)为抗-HBc阳性,其中16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14例B型,2例C型;江西省血液中心HBsAg-NAT+献血者标本共30例,80% (24/30)为抗-HBc阳性,其中4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1例B型,3例C型.35例扩增产物的OBI标本中,74.3%(26/35)出现HBV S基因MHR区氨基酸置换突变,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病毒“α”决定簇区域.结论 安徽地区无偿献血者OBI感染率为0.017%,福建及江西地区也有一定OBI感染;成功扩增HBV S区的OBI标本中,抗-HBc阳性率为安徽73.3%、福建93.8%、江西100%;B型为主要HBV基因型;HBV S基因MHR区变异,尤其是HBsAg“α”决定簇区置换突变,可能是OBI形成原因之一.

  • 嘉兴市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回告及保密性弃血现状分析

    作者:张瑜;李建华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保密性弃血的现状,为保障血液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6年受理的15例在本血站要求保密性弃血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原因分析与人群特征调查.结果 嘉兴市无偿献血保密性弃血人数为15例,比例为0.011%,其中14例要求保密性弃血的献血者4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为阴性,1例为抗-HIV检测阳性,18-30岁之间的未婚男性是保密性弃血的主要群体,再次献血者有高危行为或病症献血者相对较少.保密性弃血原因以高危行为(27%)和不洁性史(20%)为主.结论 献血者献血后的良心回告对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必须做好回告工作人员的培训,拓宽回告途径,加大宣教力度,强化献血前的征询工作并为献血者提供一个私密的进行保密性弃血的环境.

  • 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CV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静;林红;周春;朱绍汶;蒋昵真;邵雷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近10年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为制定经血传播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京地区2007-2016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抗-HCV检测结果,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3 817份标本中抗-HCV检测阳性共计1 931例,阳性检出率为0.27%.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率较低,建议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宣传招募低危人群献血,建立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

  • 杭州市采供血与临床用血需求情况比较分析

    作者:陈江天;潘凌凌;徐健;苏健;王争杨;毛燕娇;胡伟

    目的 比较分析杭州市2011-2016年采供血与临床用血需求情况,提出有关对策建议.方法 选取2011-2016年杭州市有关采供血表征指标和在杭所有医院血液需求表征指标的有关数据,对2类指标增长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采供血表征指标数值2012年低,之后逐年提升(2015年略有波动);血小板采集、供应量年均增长分别为8.09%和8.47%,其余指标增长相对平缓;2016年千人献血率达到18.28‰;同期采供血机构人员数量基本稳定.2)2011-2016年在杭所有医院血液需求表征指标均保持较快速增长.在杭医院数年均增长10.65%,2016年较2011年累计增长65.87%.床位数、门急诊人次数、住院人次数年均增长分别为10.21%、6.09%和11.40%.住院人次数增长率超过门急诊人次数增长率.医院从业人员数保持年均近10%增长.3)临床用血需求增长明显大于采供血增长.结论 加快采供血机构建设步伐,保持和医院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和健康教育促进,促使更多献血适龄人群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加强采供血机构人员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薪酬和激励机制.

  • 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初筛ALT活性效果评价

    作者:何博;黄晓斌;戚艳萍;苏玮;陈小光

    目的 评价初筛献血者ALT活性的应用效果.方法 比较2个采血点同一时期分别采用ALT初筛的复检不合格率和不采用初筛的不合格率,比较ALT干式生化法和速率法结果的相关性,并探讨各影响因素与ALT之间的关系.结果 采用ALT初筛献血者复检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不进行初筛者(P<0.05),干式生化法和速率法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3,P<0.05),体质指数(BMI)、饮酒、睡眠、运动、糖尿病史、肝脏病史是ALT活性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LT初筛可大幅度减少复检血液ALT不合格报废率.

  • 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研究

    作者:倪修文;徐利强;李建华;孙亚云;毛惠娜;吴瑾惠

    目的 研究分析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OBI)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方法 采用常规的ELISA(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扩增技术(NAT)对本中心52 69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联合筛查,对NAT+标本做进一步鉴别检测病毒类型;收集HBsAg-/HBV-DNA+的标本再另选3种不同的HBsAg酶免试剂盒定性检测,并选用化学发光对HBsAg和抗-HBs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QPCR)进行HBV核酸病毒载量测定;再结合血清学乙肝三系标志物、追踪检测和一般流行病统计学资料(性别、献血次数和年龄)来进一步分析研究OBI的血清学及病毒学相关分布情况.结果 共确认47例OBI感染者,OBI流行率为0.89‰(1∶1 121),窗口期(WP)2例(1∶26 349);HBsAg、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6种OBI血清学模式,抗-HBs定量>100 mIU/mL的标本占27.66%(13/47),抗-HBc+占91.49%(43/47),HBV-DNA核酸定量范围(4.10-1.82)×103 (IU/mL)(中位数15.83),5例阳性对照HBsAg+/HBV-DNA+病毒载量范围(61.47-1.28)×104 (IU/mL)(中位数538.15),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OBI感染率高(P<0.05),多次献血者与首次献血者OB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P<0.05).结论 OBI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以抗-HBc+为主要血清学表现形式;NAT可以检出OBI,缩短窗口期,有利于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 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的人口学及献血行为特征分析——基于2006-2015年的浙江省献血人群数据

    作者:胡秋月;徐健;李显文;瞿先国;胡伟

    目的 通过比较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不同人口学及献血行为特征,分析影响重复献血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保留初次献血者的召回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浙江省采供血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2.0)的2006-2015年浙江省3 226 571例全血献血者数据.结果 浙江省2006-2015年重复献血者比例为30.8%,男性占57.8%;25岁以上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71.7%的男性重复献血者60-79 kg,52.2%女性重复献血者50-59 kg;40%重复献血者首次献捐献400 mL;71.6%的重复献血者在0.5-2年内再次献血,其中40.8%为0.5-1年.结论 重复献血的人口学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职业、文化程度、首次献血量.精准召回人群特点:年龄26-45岁,职业稳定,首次献血400 mL,70-89 kg的男性,55kg以上的女性.间隔0.5-2年内召回干预为佳,其中0.5-1年佳.

  • 2009-2014年全国无偿献血不同献血模式简要分析

    作者:马杰;于萍;孟庆丽;范亚欣;梁晓华

    目的 调查2009-2014年全国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不同献血模式占比变化趋势,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表,分别对31个省、自治区350家采供血机构2009-2014年各年的无偿献血方式、献血量和献血人次进行统计,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全国无偿献血捐献模式仍以个人无偿捐献为主,且有逐年下降趋势,该趋势自2009年以来即保持连续下降.团体无偿捐献和互助无偿捐献所占的比例则在2009年以来逐年递增的基础上,继续上升,至2014年捐献人次所占比例已分别达到了25.42%和3.70%.结论 全国无偿献血捐献模式仍以个人无偿捐献为主,团体无偿捐献占比上升,对团体献血工作慎重发展、稳步推进、规范管理、有序组织,从而保证团体献血模式健康发展,并发挥其重要的补充作用.

  • 杭州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无偿献血情况分析

    作者:李殷芳;刘晋辉;潘凌凌;金志坚;徐健

    目的 探讨杭州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无偿献血情况,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方法 对2016年杭州市30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加无偿献血的数据,和普通人群的献血比例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2016年杭州市普通人群献血161 328人次,比例为1.82%,高于2016年全国平均献血人口比例(1.05%).在杭医务人员总的献血比例为9.54%,远高于普通人群,其中省级、市级和民营医院的献血比例分别为10.20%、6.11%和15.42%.结论 不同类型医院的献血比例存在一定差异,而医务人员献血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

  • 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不规则抗体的调查

    作者:蔡茵;曹斌;周喆;王中英;王莉;郑岚;周国平

    目的 对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不规则抗体进行常规筛查,在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同时,也为寻找一个适合于血站大规模常规开展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盐水介质与微量板木瓜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824 072例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 824 072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 246例,阳性率1.51‰.结论 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不规则抗体,可有效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盐水介质与微量板木瓜酶法相结合的方法是适合血站大规模常规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有效方法.

  • 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林杰;黄国永;刘燕飞;林碧;孙锫锋;潘婧婧;陈李;叶峥嵘

    目的 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HTLV)在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2016年3-11月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72 417人的HTLV-Ⅰ/Ⅱ抗体进行筛查,有反应性的标本进行双孔复检,复检仍有反应性的标本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WB)确认.结果 ELISA方法筛查抗-HTLV反应性23例,经WB实验确证9例,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TLV感染率为0.01%(9/72 417).结论 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HTLV感染,但现阶段HTLV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

  • 临床应用洗涤红细胞的调查分析

    作者:廖蓉仙;傅国英;吴少云;徐雪梅;吕豪

    目的 调查分析2014-2015年衢州地区洗涤红细胞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有效地应用洗涤红细胞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衢州地区8家二级及以上医院洗涤红细胞的用量、输注病例的疾病分布、输注前血清学检测等情况.结果 2015年衢州地区洗涤红细胞用量比2014年增长了39.07%,增幅是红细胞类用量增幅的24.4倍,增幅主要集中3医院;血液病、恶性肿瘤和慢性肾病是输注病例的主要诊断,分别占输注病例的63.49%、19.05%、12.70%;输注前血清学检测项目各家用血医院开展情况标准不一.结论 洗涤红细胞的优点逐步被临床医生所认识,但也切不可经验性应用,用血医院应重视临床输血前综合评估和规范输血科血清学检测是提高该成分性价比的关键.

  • 海宁市无偿献血人群结构分析与招募策略

    作者:冯晓林;毛莎莎;林达;黄希

    目的 了解本市无偿献血人群的结构分布,改进宣传招募的措施,提升招募效果.方法 收集2010-2015年本市参加无偿献血者的资料,采用全样本统计描述分析.结果 无偿献血人群以男性为主,占58.01%;年龄以18-34岁青年为主,占63.75%;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占66.60%;本市户籍居民献血偏少,占43.48%;职业以工人、学生、职员、自由职业、不明职业为主,占83.69%;献血1次占多数,占73.26%;街头献血率逐年下降;400 mL献血率稳步上升.结论 献血人群分布存在性别、年龄、职业、户籍、文化程度等显著差异,只有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招募策略和宣传方式,才能不断壮大无偿献血队伍,保障临床用血需求.

  • 2007-2016年上海市无偿献血情况分析与对策

    作者:张统宇;胡军;陆奕;何江江;王玮;陈鑫;徐茹怡;邹峥嵘

    本文通过对2007-2016年上海市全血募集总量、募集模式结构以及20家大型医疗机构用血患者属地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了上海10年来血液募集的走势情况,结合医疗机构手术人次数、床位数增长情况,综合分析上海血液募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今后的一些措施作了简要的阐述,希望探索适应上海医疗卫生发展特点的血液募集机制,缓解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

  • 900份临床输血病历合理性调查分析

    作者:陶佳莹;钱蓓蓓;张艾佳;刘晓艳;毛佩敏

    目的 调查医院输血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合理因素,不断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方法 从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有输血治疗的病历中,依据住院号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900份,调查每份输血病历中输血有关记录完整性,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内科输血指南”结合患者体征,对常见成分血如红细胞、血浆、及冷沉淀等输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抽取的病历中手术科室583份,非手术科室317;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临床输血病历合理率存在差异,非手术科室的合理率高于手术科室(x2=7.723,P=0.021),非手术科室合理率为93.8%,而手术科室仅为88.0%;900份输血病历中4种血液成分输注合理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4.767,P<0.001).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合理率高于手术科室;900份病历中有55份记录不合格,主要是输血后评估不全、未记录输血反应.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临床输血病历相关记录不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613,P=0.032).结论 部分医师掌握输血适应证欠佳,对于用血前评估及输血后疗效评价重视不足,存在输血不合理,且以手术科室明显,不重视输血病历书写,医院应加强输血管理不断提高输血的科学性、规范性.

  • 血站质控实验室人员能力评估探讨

    作者:邱颖婕;杨剑豪;徐忠

    目的 结合质控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对于人员能力评估的要求,对质控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定期能力评估.方法 通过建立评估方案,包括评估项目、评估频次、合格标准等,有效实施该项工作.结果 2015-2016年对9名工作人员进行了2次评估,4个检测项目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评估合格率为100%,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员工之间差异较大.结论 根据评估结果,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和培训,有效促进人员能力提升和确保实验室检测质量.

  • 孕妇血栓弹力图正常值参考范围的建立

    作者:唐浩;傅云峰;桂嵘

    目的 建立评价孕妇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TEG)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 按照怀孕与否与体检结果将166名孕妇和64名未孕健康妇女分别纳入怀孕组和非怀孕(对照)组,检测其TEG值、传统凝血指标值;分析比较2组妇女TEG各参数,对存在差异的参数建立参考值范围.进一步分析足月妊娠对TEG结果的影响;对孕妇传统凝血指标与TEG检测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孕妇和健康未孕妇女的传统凝血指标和TEG检测结果存在明显不同,根据结果建立的新的TEG参考范围:R 3.9-7.5 min,K 1.0-2.4 min,α57.6°-74.9°,MA 55.7-75.7 mm,LY30 0-0.56%,CI(-0.97)-3.6.足月妊娠对TEG结果无明显影响.除LY30外,孕妇TEG其他参数均与传统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一般人群的TEG参考值范围不适用于孕妇;建立起的孕妇TEG正常值参考范围可应用于临床.

  • HLA抗体的产生与孕妇妊娠次数关系的研究

    作者:代凤;王锐;胡梦思;刘志伟

    目的 研究HLA抗体的产生与孕妇妊娠次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9日-2017年3月31日在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登记待产的24-28周85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外周血血样,利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检测孕妇血清中HLA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共检出HLA抗体阳性孕妇67例,抗体阳性率为7.8%.334例首次妊娠的孕妇中,有15例HLA阳性的,阳性率为4.5%;216例无流产史的两次或以上妊娠的孕妇中,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6.5%;107例有一次流产史的孕妇中,有10例阳性,阳性率为9.3%;223例有两次及以上流产史的孕妇中,有28例阳性的,阳性率为12.6%.妊娠次数与HLA抗体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二次及以上妊娠的孕妇HLA抗体发生率高于首次妊娠的孕妇.

    关键词: 妊娠 HLA抗体 流产史
  • 幼儿罕见Ax14亚型血清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刘昕;周菁;徐秀云;童小燕;王芳;艾丽萍;舒锦;何丽娜;徐子恒;万贝妮;周根水

    目的 对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幼儿标本进行血清学鉴定和基因检测分析.方法 常规血清学检测,PCR-SSP进行ABO基因初步分型,再使用ABO血型-A亚型基因分型试剂盒进行A亚型分型鉴定.结果 血清学结果显示标本正定型为A型(抗A:1+w),反定为O型(Ac2+,Bc4+);PCR-SSP A亚型分型鉴定结果显示标本基因型为Ax14/O2型.结论 疑难血型鉴定有时需要结合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才能准确定型,此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标本表型为Ax,其基因型为Ax14/O2.

    关键词: ABO血型 Ax亚型 PCR-SSP
  • 核酸扩增法检测细菌的方法研究及其在浓缩血小板制品细菌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刘宇宁;王迅;费丹娜;郝旭赞;符沙鸥;贾尧

    目的 建立符合自动化检测要求的核酸扩增法检测细菌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检测.方法 对细菌DNA提取方法进行自动化改造,使用不同菌株评估改良后的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100例手工浓缩血小板的检测.结果 对细菌DNA提取方法进行改造,满足了自动化检测的要求,该方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灵敏度分别可达10、150、65、15 CFU/mL.使用灭菌水检测50次,均未发现非特异性检测产物.该方法和细菌培养方法同时能从100例手工浓缩血小板中检出1例细菌阳性标本.结论 细菌基因组16S DNA检测方法能快速灵敏地检出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的污染细菌,应用于手工浓缩血小板检测能获得与细菌培养相同的效果.

  • 标本放置时间对成分献血者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作者:冯子阳;祝丽双;唐河山;钱宝华

    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时间.方法 选取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标本50例,分别于0h、0.5h、1h、3h、6h通过sysmex xs-500i血常规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血液标本放置0h血小板计数偏低为(224.8±16.3)x109/L,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6 h血小板计数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在标本采集后即刻检测较放置0.5-6 h检测结果偏低,为保证单采血小板质量建议在标本采集后0.5-6 h进行血小板计数.

  • 中国4个民族人群ABO血型系统基因型研究

    作者:严云青;王志良;徐恒仕

    目的 建立可直接应用于献血者和病人疑难血型分析的ABO血型精确分型的方法,为安全输血、器官移植、骨髓移植配型等提供精准可靠的临床参考指标.方法 对中国4个民族178名志愿者的ABO血型进行血型血清学分型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检测,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吻合度.结果 对这四个民族血型差异吻合度进行检验的结果(P>0.05),表明这4个民族血型分布上无差异.结论 中国4个民族178名志愿者ABO血型的血型血清学结果与分子生物学结果相吻合,且在血型分布上无差异.

  • B等位基因新突变导致AB弱表型

    作者:王静;游国岭;叶星晨;顾萍;潘秋辉

    目的 对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Diagnostic Grifols,S.A公司的DG Gel Confirm卡、Neutral卡、Coombs卡以及WADiana/8XT Compact Analyzer全自动系统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该患者ABO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第1-7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序列.结果 患者红细胞与抗B反应为弱阳性表型,即在凝胶卡中呈双群(DP),试管中呈混合视野(MF);而与抗A反应均为强阳性.DNA测序发现患者ABO基因存在9个变异,第6外显子的297A>G杂合突变,第7外显子的467C>T、526C>G、657C>T、703G>A、796C>A、803G>C、829G>T、930G>A8处杂合突变,其中829G>T为新变异.根据Blood Group Antigen Gene Mutation Database数据库,该患者为A102/B101血型弱表达.结论 B等位基因的新变异是造成A102/B101基因型中B弱表达的主要原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深入了解血型表型和基因型的特点,为正确制定临床输血策略提供依据.

  • B糖基转移酶p.R168W突变导致Bel亚型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龚淞颂;邹纬;李芳;王钰箐;雷航;王学锋;蔡晓红

    目的 对B糖基转移酶R168W突变导致Be1亚型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免疫血清学、ABO基因型SSP-PCR检测及直接测序患者及其家系成员ABO基因第6、第7外显子测序.构建3D分子模型,并就GTB蛋白突变对结构影响进行预测.结果 经吸收放散试验在患者红细胞上检出弱B抗原,血清中未检测到抗-A、检出抗-B;患者女儿血清学结果呈正常B型.SSP-PCR结果证实患者及其女儿ABO血型基因型为O1/B和B/B型.对ABO基因第6、第7外显子测序,患者及其女儿带有c.502C>T突变,即Bel03等位基因,导致氨基酸置换R168W.分子模建与分析提示突变可能降低了蛋白结构的稳定性,影响了B转移酶的总体活性.结论 ABO基因c.502C>T突变通过减低GTB的稳定性导致患者出现Bel表型.

  • 针对影响因素细化的vWF抗原与活性检测参考范围的建立

    作者:李莉莉;邹纬;许冠群;张利伟;沈韵;许林敏;蔡晓红;王学锋

    目的 对本院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探讨ABO血型以及年龄、性别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与活性检测的影响,按影响因素分类细化vWF抗原与活性检测参考范围.方法 对本院患者247例随机选择的无出凝血异常临床表现,且常规凝血象实验室检查正常的外科手术患者,运用免疫比浊法测定vWF抗原(vWF:Ag)、vWF活性(vWF:Act),同时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并应用统计方法比较A、B、O、AB不同血型、性别和高(≥40岁)、低年龄组(<40岁)之间结果的差异.结果 不同血型人群vWF:Ag水平分别为:A型:98.5-142.00,B型:97.90-160.30,O型:82.13-125.45,AB型:103.00-135.80.不同血型正常人群vWF:Act水平分别为:A型:76-130.14,B型:78.06-144.3,O型:60.89-116.11,AB型:88.99-124.09.O血型组vWF:Ag和vWF:Act均低于非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组vWF:Ag和vWF:Act低于高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和女性组vWF:Ag和vWF:A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此得出各组vWF抗原(活性)的参考范围.结论 血浆vWF抗原与活性水平检测受ABO血型和年龄的显著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建立的细化的参考范围有利于更精细地诊断VWD以及预判患者vWF水平相关的出血与血栓风险.

  • 抗-C伴随自身类抗-e的鉴定

    作者:皮兰敢;何章勇

    目的 分析在院患者住院期间产生的抗体特性.方法 通过进行红细胞抗体筛选、鉴定,检测不同时间段抗体变化,高速毛细管离心法分离患者红细胞测定Rh表型等多种方法对抗体特性进行多方面的探究.结果 抗体产生初期检出同种抗-C和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然后自身抗体成熟为有特异性的抗-e.在住院时间段内抗-C效价均较低(<4).结论 抗体的鉴定尽可能在方法学上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找到真正相合的血液.

  • 室温放置时间对新鲜冰冻血浆质量参数的影响

    作者:陈会欣;王顺

    目的 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脱离冷链后血浆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将待测新鲜冰冻血浆设为1个对照组(室温下放置0h)和5个实验组(实验1组、2组、3组、4组和5组,室温下分别放置0.5、2、4、8和12 h),分别检测各组PT、INR、APTT、Fbg、AT、FⅧ∶C、FⅤ、蛋白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实验4组和实验5组血浆中的FⅧ∶C、AT、PC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但各实验组中的APTT、PT、INR、Fbg和FⅤ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水浴融化后在室温放置时间超过8 h,其包含的抗凝成分(包括AT、PC)及促凝成分(凝血因子FⅧ∶C)均减少,但在室温下放置12 h内其APTT、PT、INR、Fbg和FⅤ测定值无明显变化.

  • HLA-DRB1基因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刘强;唐绮;余薇;李国良

    目的 研究HLA-DRB1等位基因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SBT方法对102例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与201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例组中HLA-DRB1* 0405(1.980 4%)(x2=12.477 0,P=0.000 0,OR=16.367 3)*0803(4.2573%) (x2=30.6898,P=0.000 0,OR=36.454 5)* 1101(5.545 9%)(x2=4.471 2,P=0.034 5,OR=1.903 8)* 1201(1.481 6%)(x2=8.591 9,P=0.003 4,OR=12.151 5)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0.124 5%、0.124 5%、3.031%、0.124 5%);OBI病例组中HLA-DRB1* 0701 (2.230 8%)(x2=5.585 5,P=0.018 1,OR=0.417 7)、* 1301 (0.245 4%)(x2=4.5137,P=0.0336,OR=0.1474)、*1302(0.4914%) (x2=11.3691,P=0.000 7,OR=0.000 0)、*1312(0.245 4%) (x2=5.019 8,P=0.025 1,OR=0.136 5)、*1501(4.257 3%) (x2=10.763 1,P=0.001 0,OR=0.000 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5.105 5%、1.630 2%、3.803 7、1.756 7、9.671 7%).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中HLA-DRB1*0701、*1301、* 1302、* 1312、* 1501有显著性差异(P<0.05,OR<1)可能为OBI的保护基因.HLA-DRB1*0405、*0803、*1101、*1201可能为OBI的危险基因(P<0.05,OR>1).

  • 不同血容量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筛选条件分析

    作者:徐爽;吴洁玲;黄文君;刘鑫;范亚欣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容量献血者机采血小板产品的聚集情况、血小板含量、机采循环血量等分析,得出不同血容量的机采献血者上机的合适条件.方法 随机选取本中心307名合格的机采献血者,通过献血者相关指标研究献血者的循环血量、血容量PBV、性别、采前Ph、HCT、PCT,机采血小板的聚集与采集时间的关系;不同血容量、不同血小板计数分组的机采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不同血容量分组的血小板收集量,循环血量的比较.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分析x2检验、t检验等.结果 1)采前PLT、PBV、HCT越低,采集时间越长,而性别和PCT与采集时间无关;采集时间越长,机采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性越高.2)低血容量组和低血小板计数组,机采血小板聚集率较高.3)机采献血者的血容量越高,其机采血小板的收集量越多,循环血量越少.结论 根据不同血容量献血者体检的各项指标,进一步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化机采方案,尤其对血容量较低的献血者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提高血小板采集的质量.

  • 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及预后判断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周煜宗;张琦;齐祺;朱鑫方;夏荣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回顾性的分析本院2014-2016年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50例,根据首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后d5复查血常规结果,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范围为增长组(27人),血小板计数未达正常范围为降低组(23人).分别比较分析2组输注前和输注后24h内血小板相关系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改变,同时计算24h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结果 24 h CCI>4.5增长组有21例占77.78%,降低组有11例占47.83%;输注前血小板相关参数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输注后,增长组Pk,PDW,MPV和P-LCR明显高于降低组(P<0.01);其中输血前后数据相比较增长组MPV,P-LCR全部增高,降低组MPV,P-LCR则全部降低.结论 血小板参数检测特别是MPV和P-LCR的改变趋势对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试验对指导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中的意义

    作者:胡晓燕;朱鑫方;陈诚;张琦;夏荣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试验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指导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8位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TEG检测指导输血组(实验组)和凝血试验指导输血组(对照组),分别就两组的输血率、不同成分血的输血量及输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TEG和凝血试验指导心脏手术围术期用血率的比较,发现试验组指导冷沉淀25.9%和新鲜冰冻血浆33.3%的输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5%,而血小板的输注率57.4%却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4%;两组红细胞的输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红细胞的输注量试验组(3.6+1.6)明显低于对照组(5.8+1.9),试验组指导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输注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再次出血率方面,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指导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输血可减少血液制剂的使用量,并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优于常规凝血试验指导的用血,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出血量,对指导临床成分输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多发性骨髓瘤伴高黏滞综合征和肾功能损害患者行血浆置换术序贯化疗临床观察

    作者:高菲;王佳;欧焘;谢万春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PE)序贯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伴高黏滞综合征和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20例多发性骨髓瘤伴高黏滞综合征和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病例,随机均分为PE联合化疗组(PE+化疗组):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行PE,置换3次/[(2 600±580) mL/次、间隔1d]后序贯VAD方案(长春新碱0.5 mg持续静脉滴注12 h,阿霉素10 mg持续静脉滴注12 h,地塞米松40 mg qd 1-4)化疗;单纯化疗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VAD方案治疗.比较2组在2周期治疗前后的球蛋白(GLB)、血沉(ESR)、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指标.结果 高黏滞综合征相关症状龈血/鼻衄,头昏和肢端麻木,PE+化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PE+化治疗组、对照组GLB(g/L)分别为80.0±19.6vs30.0 +10.5,85.5±21.5 vs 53.5±16.0 (P<0.05);Cr (μmol/L)分别为359.0±30.5 vs 105.0±25.0,362.0±39.6 vs 190.0±43.0(P<0.05);ESR(mm/h)分别为80.0±22.5 vs 12±0.6,83.0±23.6 vs 30.0±3.6(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还原粘度(mPa/s)高切分别为16.2±2.1vs 8.5±0.6,15.8±2.0 vs 12.8±0.8 (P<0.05),中切分别为19.0±0.5 vs 10.8±0.6,20.0±0.6 vs 15.2±0.8 (P<0.05),低切分别为50.3±2.9vs 28.1±1.2,52.7±3.5 vs 40.2±3.5 (P<0.05).结论 MM伴高黏滞综合征和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先行PE序贯化疗的近期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无血手术策略疗效分析

    作者:李松;乐爱平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无血手术策略的可行性,以应对血液资源紧张现状,提高临床科学用血水平.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心胸外科和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60例,根据患者围手术期用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无血手术实验组(n=69)和输血治疗对照组(n=91),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及GCS评分,术前至术后3d血红蛋白(Hb)、术中至术后3d胸腔积液引流量、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阻断时间、ICU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再次插管和2次手术指标,以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无血手术策略的疗效.结果 1)2组患者年龄、体重及GCS评分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Hb、术中至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阻断时间、再次插管、2次手术和ICU天数间差异亦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血手术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和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无血手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且可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手术治疗中推广应用.

  • 贮存式自身输血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文婷;郑妍;魏华;穆士杰

    目的 探寻贮存式自身输血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本院进行贮存式自身输血的12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及自体血回输情况.结果 127例供者共采集自体血70 550 mL,仅2例出现轻度献血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127);采集骨髓血100 159mL.117例供者骨髓血采集前WBC(27.02±8.21)×1010/L、Plt(213.19±62.42)×109/L、RBC(4.31±0.44)×1012/L、Hb(131.53±14.53) g/L,自体血回输后1d WBC(35.85±9.08)×1010/L、Plt(188.34±50.24)×109/L、RBC(4.02±0.41)×1012/L、Hb(122.60± 13.48) g/L.自体血回输后1d造血干细胞供者WBC明显高于采髓前(P<0.05),Plt、RBC、Hb明显减低(P<0.05).结论 贮存式自身输血能节约血液资源,防止输血相关疾病发生,可应用于造血干细胞供者.

  •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新鲜单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杨丽云;吴承高;刘威;李松;杨鹃;邹娟;乐爱平

    目的 通过冰冻单采血小板与新鲜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年8月-2016年12月血小板输注病例资料2 035例,并筛选出456例纳入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根据输注血小板种类分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组(A组,n=199)和新鲜单采血小板组(B组,n=257).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A、B两组病例分别占43.6% (199/456)、56.4%(257/456);A、B组间性别、年龄和内科、外科病例构成比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199例A组病例共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 275U,其中121例内科病例输注量占60.9%(1 385/2 275),78例外科病例输注量占39.1%8(890/2275);疾病分布中血液系统疾病输注量占49.2%(1 120/2 275),妇产科疾病输注量占10.6%(240/2 275),肿瘤放化疗疾病输注量占6.2%(140/2 275);ABO血型分布构成比分别为0型25.9%、A型22.9%、B型20.7%、AB型30.5%;3)A、B两组病例输血前、后Plt计数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输血前和输后24 h Plt计数、差值、24 h CCI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A、B两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6.9%、76.7%,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内科及外科病例疗效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外科病例有效率(84.6%)高于B组外科病例(75.3%);B组内科与外科病例间疗效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内科与外科病例间疗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病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率(15.4%)明显低于内科病例(28.1%);5)A、B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4.7%,输血死亡率均为0,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冰冻单采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与新鲜单采血小板具有同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广泛用于临床,特别是在外科止血疗效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反复输注或血小板输注无效病例应优先使用新鲜单采血小板.

  • HPA基因多态性及其等位基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玉梅;徐恒仕;王志良

    目的 探讨HPA基因多态性及其等位基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50例本院收治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50例血小板输注有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HPA基因多态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供患双方HPA分型相合率显著降低(4.00%vs82.00%,P<0.05);血小板恢复百分比显著降低[(11.91±3.23)%vs (31.56±7.38)%,P<0.05);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显著降低(6.84±2.27 vs 16.38±1.92,P<0.05).2组患者HPA等位基因(HPA1-6,9,15)均以纯合子aa为多见.但观察组HPA-2等位基因为aa、ab、bb的分别有37、8、5例,对照组分别有48、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A-3等位基因为aa、ab、bb的分别有33、9、8例,对照组分别有46、3、1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HPA-15等位基因为aa、ab、bb的分别有35、8、7例,对照组分别有47、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血小板供者HPA等位基因(HPA 1-6,9,15)均以纯合子aa为多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HPA-2,3等位基因为aa、ab和bb的血小板恢复百分比、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逐步下降(P<0.05).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与HPA基因多态性有关,等位基因型b可能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 贮存式自体输血在1026例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周吉成;谭彬宾;黄俏莹;谢春梅;梁春峰;韦喜敢

    目的 探讨贮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择期手术进行PABD的1 0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进行PABD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①我院进行PABD的手术科室主要是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及肝胆外科,分别占同期择期手术患者的5.97%、4.90%、3.78%、3.76%及3.55%;②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及肝胆外科择期手术异体RBC输血率,PABD组分别为5.66%、2.51%、4.89%、0及4.88%,非PABD组分别为25.46%、28.58%、24.77%、10.62%及17.54%;③术前血红蛋白<120 g/L组异体RBC输血率显著高于(120-129.9) g/L组、(130-139.9)g/L组及≥140 g/L组(7.65% vs 2.44%、3.66%及2.70%,P<0.05).结论 ①综合医院开展PABD主要以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及肝胆外科为主;②Hb水平<120 g/L的择期手术患者异体RBC输血率高;③需要改良PABD才能使患者从PABD中获益.

  • 血液中同种抗体的固相化筛查及其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

    作者:杨启修;韩莎莎;杨颖;张嘉敏;闫伟;朱自严

    目的 对随机献血者及临床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抗体进行固相化联合筛查体系.方法 将单层混合多人份血细胞分别固定在U型微孔板中,制备出固相化抗体筛查体系.然后对随机献血样本2 150例及临床输血患者输血后样本440例血浆中是否含有相应抗体进行检测,并分析对对输血后效果的影响.结果 随机献血者样本中抗体筛出率为:红细胞抗体53例(2.5%),血小板抗体22例(1%),淋巴细胞抗体13例(0.6%),中性粒细胞抗体55例(2.6%);临床输血患者输血后样本中抗体筛出率为:红细胞抗体31例(7%),血小板抗体38例(8.6%),淋巴细胞抗体24例(5.5%),中性粒细胞抗体43例(7.5%),混合抗体(包括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体)115例(26.1%).223次(22.8%)输血后产生疑似不良反应,其中133例(约60%)检出抗体阳性.结论 血细胞抗体固相化筛查体系可应用于临床输血前及输血后抗体检测.固相化检测体系灵敏度高于试管法血清学检测与流式细胞术.抗体的存在对输血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 肝移植围手术期输血的综合评估

    作者:陈波;刘银;刘业;林艳;周晔;唐晓峰

    目的 评估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血液制剂输注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119名肝移植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病种)分组,分析患者围手术前、术中和术后24h的凝血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情况.结果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各血液制剂的输注量各项指标:按患者年龄、性别分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按临床诊断的不同分组,各诊断组(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等)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相近(P>0.05);而悬浮红细胞(U)分别为8.4±11.9、16.2±15.7、18.1±13.5,冰冻血浆(U)分别为8.2±7.1、18.1±15.6、18.2±17.9,冷沉淀(U)分别为9.5±8.2、17.1±16.318.5±16.4等(P<0.05);各诊断组围手术前、术后即时PT(s)分别为15.6±3.8、24.6±4.1,APTT(s)分别为44.3±5.8、84.9±9.2,TT(s)分别为20.4±4.5、40.1±6.2,及Fib(s)分别为2.6±0.8、1.3±0.9,(P<0.05);而各诊断组间患者围手术后24 h PT、APTT、TT及Fib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临床诊断不同的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制剂的输注方案选择的科学、安全、合理对肝移植成功率及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各时间段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评估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具有指导作用.

  • 产科输血风险及其对术前备血方案的影响

    作者:潘毅俊;周皓君;王玲;张颖;朱星宇;吴江

    目的 分析产科不同病种与围术期输血需求的关系,探讨产科择期手术的术前备血方案,以利于合理安排用血计划.方法 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产科2013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16 232名择期手术病例,比较年龄、术前诊断、手术类型、术前备血量、术中用血量、超计划用血量、用血和超计划用血比例等,进行手术用血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455名患者使用了1 610单位红细胞,分别占备血人次的2.80%和备血量的4.87%,151名患者手术中超计划使用了500单位红细胞,分别占用血人次的33.19%和用血量的31.06%,胎盘因素、异位妊娠、胎儿因素占用血人次比和用血量比的前三位,分别为32.32%和59.58%、6.52%和10.30%、5.88%和9.12%,均高于或接近平均值两倍.结论 重视产前诊断与产科手术用血风险的关联,对于合理制订用血计划,指导术前血液准备,确保产科手术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围手术期输血对骨科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作者:唐晨;齐祺;杨懿岚;夏荣;张琦

    目的 分析骨科围手术期用血情况以及输血对术后病情转归的影响,以期为骨科围手术期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骨科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用血情况相关病史资料.结果 共收集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201例,其中未输血患者为90例,输血患者为111例(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L,17例;非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L,94例).输血组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3.09±16.37)g/L低于非手术组(115.79±13.68)g/L,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组(12.012±8.36 d)高于非输血组(16.14±10.47d),分析术后感染情况显示在未输血组感染率为1.11%,而输血组感染率为15.32%,其中在17例大量输血患者中就有9例发生了术后感染(52.94%).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不利于骨科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恢复,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因此骨科围手术期应严格参照输血指征并加强患者血液管理以降低围手术期用血概率,以利于术后疾病恢复.

  • 血型、性别及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关系的探讨

    作者:袁慧铭;邓永乐;陈志龙;胡锋;程超;谢珏

    目的 探讨与分析血型、性别、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关系.方法 对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5 745名输血患者进行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统计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阳性率,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血型、性别、输血次数的关系.结果 5 745名输血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08名,总阳性率约1.87%.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型无明显相关性,与性别有相关性,女性阳性率明显比男性高,此外与输血次数呈正比.结论 输血等免疫因素刺激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概率越大,对于需反复多次输血治疗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抗体阳性患者给予配型血小板输注治疗,从而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 输血量对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和结局的影响

    作者:陆元善;张继秋;孙伟文;董建名;范骏翔;陈绍恒;王莉莉;余文芳

    目的 分析输血量对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出院前结局的影响,为推行患者血液管理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住院期间进行输血治疗患者数据资料,回顾性分析输血量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前结局的影响.结果 不同输血量患者之间的住院总天数、住院费用及扣除术前待床日住院天数(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输血量与住院总天数、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7、0.497、0.290(P<0.01);与红细胞制剂输注量相比,血浆类制剂输注量与住院总天数、住院费用、住院天数的相关性更强(P<0.05);死亡病例的输血总量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病例输血总量(P<0.01),其血浆和冷沉淀的输注量也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病例(P<0.01).结论 输血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结局有影响,血浆类制剂的输注影响更大.

  • 肝移植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于术中出血的影响

    作者:乔郑磊;吴擘颋;蒋密;戎瑞明

    目的 系统评价氨甲环酸在肝移植手术中血液保护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NKI、VIP、CBM(均从建库至2017年5月),收集所有氨甲环酸用于肝移植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4篇文献比较了术后出血量,各研究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94%,P<0.05),氨甲环酸与安慰剂相比,能减少术出血量[SMD=-1.95,95%CI(-3.21,-0.69)],P<0.05].2)4篇文献报道了输注红细胞量,结果显示氨甲环酸能减少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SMD=-0.43,95%CI(-0.74,-0.11)],P<0.05];3篇文献报道了比较了术中血浆输注量,1篇文献报道了安慰剂组比氨甲环酸组术中血小板输注情况,结果表明氨甲环酸不能减少术中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量.氨甲环酸与安慰剂以及其他抗纤溶药术后再次手术、术后出血、肾功能不全、血栓、感染、死亡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增加.结论 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红细胞输入量,是1种安全有效的抗纤溶止血药物,限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上的局限性,本系统评价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不同血液病患者出血风险度的对比分析

    作者:胡文静;周荣富;张瑞生;张红梅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血液病患者出血时PC与相关因素,计算PC处于各暴露等级时的出血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江宁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计算不同血液病的出血风险度.结果 5类血液病对低PC的耐受性相比:AA与ITP能耐受较低的PC水平;MDS与AML(M3除外)较易出血;ALL易出血.讨论 当血小板资源紧缺时,应优先考虑给ALL、MDS与AML患者输注,保证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AA与ITP患者,可适当降低血小板输注阈值,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承高;杨丽云;刘威;胡飘萍;李松;邹娟;杨鹃;肖昆;黄雯;乐爱平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利用自主开发的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并搜集到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血液内科诊断为allo-HSCT的153例病例,根据病例纳入的排除标准纳入其中90例病例资料为回顾性分析对象,以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作为阈值分为输注血小板≥6个治疗量的观察组38例和输注血小板<6个冶疗量的对照组52例,比较2组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预处理前患者Hb、ANC、Plt、SF、血小板植活时间、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等临床观察指标,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供受者HLA配型、预处理前Hb、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均较为相近(P>0.05);预处理前ANC(×109/L)为1.24±0.57 vs 3.36±1.33、Plt(×109/L)为43.55±68.29 vs1 26.62±84.73、SF(μg/L)为2 351.05±1 587.96 vs 1000.96±362.97、供受者ABO血型配型不合(例)为15 vs 10、血小板植活时间(d)为16.84±2.47vs 12.73±1.65、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治疗量)为8.37±1.50vs3.63±1.12(P<0.05).2) 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SF、供受者ABO血型配型、血小板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为allo-HSCT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预处理前ANC和血小板植活时间是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血小板植活时间为独立危险因素,其越长预示血小板输注需求量越大;预处理前ANC为独立保护因素,其越大预示血小板输注量则越小.

  • 信息化临床输血申请单在新常态下输血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张萍;王卫东;阎妍;王影;梁珊珊;王忠利

    目的 探讨信息化临床输血申请单在新常态下输血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 988份普通临床输血申请单和信息化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审核合格率,以及两者各阶段时间节点相关性.结果 8 616份普通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审核合格率为76.9%,医嘱到发送时间(20±8) min,输血科收到时间(90±48)min;8 372份信息化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审核合格率为99.2%,医嘱到发送时间(3±1)min,输血科收到时间(2±l)min.结论 信息化临床输血申请单更适合临床医生操作并更有效.

  • 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

    作者: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

    1 为更好地救治创伤患者,第一时间挽救患者生命,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输血医学理论,本分会组织上海部分输血医学专家探讨并达成《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简称本共识).2 本共识仅针对创伤患者抵达医院急诊科后所开展的紧急抢救治疗时段的临床血液输注治疗.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

    作者: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为患者自身抗体引起红细胞破坏的1种溶血性贫血.AIHA发生率3/(100 000·年),多数为温抗体,少数为冷抗体.《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红细胞输注前必须做血型鉴定(ABO,RhD)、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3项试验,而AIHA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不仅凝集自身红细胞,也凝集所有供者红细胞,故给输血前鉴定试验造成一定干扰;另一方面在多次输血免疫刺激后,AIHA患者体内可产生同种免疫性抗体,此类抗体由于患者同时存在自身抗体而容易被掩盖,故对于AIHA患者的输血前鉴定试验要在排除干扰抗体的前提下进行.自身抗体分3种:IgG型温抗体型,37℃活跃;IgM型冷抗体型,<20℃活跃;冷一热抗体(D-L抗体)型,<20℃致敏红细胞,升温与红细胞分离.

  • 紧急抢救时ABO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

    作者: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

    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所导致出血症状的主要措施,也是当今临床血液病、肿瘤和外科手术等的重要支持疗法.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血小板膜上的A、B抗原,以及1965年Aster提出血小板ABO不相容输注患者的血循环中血小板恢复程度低于同型输注的患者以来,血小板治疗性输注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每年的血小板输注量已达1 000万U.

  • 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

    作者: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

    出血性疾病(以下简称出血病)在临床实践中非常常见,应用正确的诊疗措施,对患者的救治非常关键.本分会结合上海的临床用血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临床一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达成本共识,现推荐给与输血相关机构参考或采行.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