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血栓弹力图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的应用

    作者:王书锋;董晓峰;王艳;任磊;兰帅奇;曹伟娟

    目的 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的意义.方法 对本院确诊为肺癌的273例患者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住院治疗期间,进行TEG、凝血4项及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无血栓组;正常体检人员18名设为对照组,并比较3组凝血指标的差异情况.结果 TEG检测显示R值降低,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测项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的TEG检测中R值降低,显示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并发血栓的风险.

  •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二次冻融前后凝血因子的变化

    作者:宋春明;李晓华;王文经;刘奎民;郑婷婷

    目的 探讨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FFP)二次冻融前后,凝血因子间的差别,为规范临床操作,指导科学合理的安全输注血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30份病毒灭活FFP,37℃水浴融化后,于0h、6h、12h、24h 4个时间段置于-50℃血浆速冻柜冰冻,测定二次冻融前后凝血指标和类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变化情况.结果 病毒灭活FFP经各时段二次冻融前后,凝血指标中PT、TT、FIB变化不大,而APTT时间平均延长5.8%;FⅧ因子活性随着融化时间的推移,数值下降明显(P<0.01).结论 为保证凝血因子活性,临床科室应按照输血指征要求合理预定病毒灭活FFP,一旦水浴融化,应当立即进行输注,避免二次冻融.

  • 16GB浅静脉留置针在血细胞分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淑萍;周晔敏

    目的 探讨16GB浅静脉留置针在血细胞分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6年7月,本科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的患者76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16GB浅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对照组使用常规管路配置的钢针建立静脉通路.结果 实验组在分离过程中血流量符合要求,再次穿刺为0次,增加了穿刺部位的选择.对照组在分离过程中血流量符合要求,再次穿刺为7次,穿刺部位局限.结论 16GB浅静脉留置针在血细胞分离患者中的使用效果优于常规管路配置的钢针.

  • 血液成分质量控制关键指标的趋势分析

    作者:石洁;贾璐;段志倩;董瑞萍;郑建勇

    目的 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血液成分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整理2015年质量抽检频次规则为每月1次的7种血液成分质量控制数据,选取关键指标,采取制作折线图的方式,并设置警戒限和行动限,进行连续性趋势分析.结果 造成7种血液成分抽检结果未能100%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关键指标有容量、Hb、Hct、血小板含量、pH、Ⅷ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亚甲蓝残留量、血浆蛋白含量.除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符合率未达到每月75%抽检结果落在质量控制范围内的要求,其余血液成分的采集和制备过程均受控.结论 根据趋势分析图进行连续性趋势分析的方法适用于血液成分质控项目,为血液制品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借鉴.

  • 昆明地区体检人群输血传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和芳;马莎;俞娟;林俊;张虹;郑红梅;王静;李芹

    目的 通过对体检人群输血传播指标的检测,探究云南昆明地区第4、5组群输血传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本次研究材料取于2016年4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科223份体检人群的血液标本,充分离心后提取血清,在零下80℃保存.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血清输血传播病毒进行检测,阳性样品测序以后,对其同源性与系统进化予以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223份血清予以检测,并根据序列的测定与比对,明确了150份阳性标本,其病毒感染率为64.38%,第4组群检测出47份,其输血传播病毒的感染率21.08%;第5组群检测出77份,其输血传播病毒的感染率34.53%;混合感染9份,感染率4.04%.结论 获取了本地区第4、5组群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病学的有关数据,对输血传播病毒具有预防作用.

  • 关于固定献血者比例概念的应用和思考

    作者:张燕;常缨;赵凤绵;李文策;崔玉兰;张颖萍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血液中心近年来固定献血人群及采血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固定献血者比例概念的应用效果和实际意义,为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采血效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2016年河北省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人数、献血人次和献血量进行公式定义并提取数据,与对应年份献血总人数、总人次和总血量做比例测算,将有关数据做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近年来,河北省血液中心采血量逐年增长,固定献血者人数比例、人次比例和血量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幅各不相同,与总量增幅呈负相关性.结论 单纯以固定献血者人数比例为指标不能准确评价血液有效采集能力,以固定献血者献血量比例作为考量献血者保留效果和当地血液满足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实施核酸检测后重新评估献血者ALT的检测功效

    作者:王瑞;黄力勤;张婧;贾俊杰;冷婵;高楠;葛红卫

    目的 引入核酸检测后,重新评估ALT对血液安全的功效,为优化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1月-2015年12月近5年时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 495 863例无偿献血者进行ALT与乙肝标志物(HBsAg、HBV-DNA)、丙肝标志物(抗-HCV、HCV-RNA)检测结果分析,评估ALT在肝炎方面对于血液安全的功效.结果 1)ALT不合格献血者的乙肝检出率(5.950%)略高于ALT正常献血者(3.720%),ALT不合格献血者的丙肝检出率(1.386%)略低于ALT正常献血者(4.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60、156.04,P<0.01).2)ALT不合格献血者的HBV-DNA单阳性检出率、HCV-RNA单阳性检出率与ALT正常献血者均无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0.017、0.086,P>0.01).3)使用百分位数法计算3 642例献血者ALT95%界限为59 U/L.4)采用不同ALT判定界值(40 U/L、50 U/L、59 U/L),692例HBV-DNA单阳性献血者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x2=4.502,P>0.01)、16例HCV-RNA单阳性献血者均不能检出.5)ALT判定界值从40 U/L调整为50 U/L时,平均每年增加2.19%血液资源;如ALT判定界值从50 U/L提升至59 U/L,至少可节约74.11%单纯因ALT不合格的血液.结论 开展核酸检测以来显著提升了血液安全,ALT对降低输血传播风险的功效已极其有限,研究支持取消ALT检测.在目前政策下,可适当将ALT判定界值调整为59 U/L,在确保血液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资源.

  • HNA-3在中国3个民族中的分布

    作者:欧国进;王珏;纪欣;李晓娟;王胜蓝;刘忠

    目的 研究四川汉族,西藏藏族和凉山彝族中HNA-3的分布频率,并比较产生抗-HNA-3a的理论风险.方法 收集600例无偿献血员外周血标本,包括四川汉族献血者232例,西藏藏族献血者224例,凉山彝族献血者144例,采用PCR-SBT测序法对HNA-3进行分型.直接计数法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HNA-3a和HNA-3b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在四川汉族人群为0.65和0.35,西藏藏族人群为0.66和0.34,凉山州彝族人群为0.60/0.40,3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基因型HNA-3a携带者(HNA-3a/a及HNA-3a/b)和HNA-3b/b分别在四川汉族人群为0.89和0.11,西藏藏族人群为0.88和0.12,凉山州彝族人群为0.81和0.19,汉族HNA-3b/b携带者显著低于彝族(P<0.05).结论 彝族产生抗-HNA-3a的可能性比汉族和藏族大,汉族和藏族产生抗-HNA-3a的可能性相当,该数据为不同地区产生抗-HNA-3a的可能性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 青岛地区2006-2015年不同年龄段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

    作者:赵会霞;韩丽;王倩倩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分布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和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血液报废,保护血液资源,提高血液安全性.方法 收集近10年青岛地区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者相关数据.相关检测指标有:HBsAg、抗-HIV、抗-HCV、抗-TP、ALT及核酸检测.按不同年龄段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无偿献血者共985 790人次,总不合格率2.98%.不同年龄段献血者检验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55-60岁献血者阳性率低(0.92%),而25-34岁献血者阳性率高(3.87%).在男性各年龄组中,25-34岁组ALT阳性率高(3.77%),低的为55-60岁组(0.15%),有统计学差异(P<0.01).女性抗-TP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且25-34岁女性抗-TP阳性率高(0.64%).55-60岁献血者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各年龄组HIV的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年份的比较,不合格率在2009年高,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结论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可以选择性地针对25-34岁女性献血者进行献血前的抗-TP快速检测.定向加大对55-60岁献血者的招募力度,使其成为无偿献血的有力补充.应加大对25-34岁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和献血前筛查的力度以减少血液报废,加大对18-24岁献血者的招募和宣教力度以增加其在献血人群中的比例.

  • 医学生无偿献血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郑亚楠;龚茜;刘民

    目的 为了解医学生无偿献血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干预医学生献血行为,制订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0月通过自编问卷对赣南医学院1 02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医学生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及促进和阻碍无偿献血的原因等,共发放问卷1 020份,实收有效问卷971份.结果 医学生献血率为22.45%,男、女生献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生源地医学生献血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无偿献血的促进和阻碍因素为自身职业伦理意识、帮助他人等精神层面追求,或担心感染、身体不适等对自身的负面影响,以及优先用血等个人利益.影响医学生无偿献血行为的因素为:帮助他人、精神追求、在献血过程中完成相关检查、担心献血影响健康、学校缺乏宣传及缺乏无偿献血观念(P均<0.05).结论 医学生无偿献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医学院校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学生无偿献血意识.

  • 安阳市个体献血者与团体献血者感染及人群分布比较

    作者:冯娟

    目的 分析本地区无偿献血中个体献血者与团体献血者感染及人群分布特征,为血源招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5年66 407人次无偿献血人群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个体献血者占92.88%,团体献血者占7.12%;个体献血者与团体献血者比较,ALT不合格率、女性献血者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团体献血者平均年龄低于个体献血者6.91岁.结论 本地区团体献血者具有年龄低、学历高、女性参与率高、ALT不合格率低等特征,是固定献血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应把团体献血作为献血招募的重要发展方向.

  • 成都市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流失原因分析

    作者:赵玉伟;涂丽梅;傅雪梅

    目的 针对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的流失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减少献血者流失的对策.方法 查询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各奖项献血者的基本信息,对流失原因以问卷形式进行电话回访,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成都市2012-2013年度获奖献血者流失率为24.4%,流失献血者的性别及奖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40岁以下年龄段流失44人,占男性总流失人数的75.9%,女性40-50岁和30岁以下年龄段均流失7人,分别占各自年龄段流失人数的30.4%和35%;献血者“离开本市”22人,“血液检测不合格”16人,“献血前体检不合格”13人,“身体原因”8人,分别占总流失人数的28.6%,20.8%,16.9%和10.4%,是导致获奖献血者流失的主要原因.结论 成都市获奖献血者流失比例较高,应针对不同流失原因制定相应的招募保留策略以减少献血者流失,对建立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互联网+无偿献血”综合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赵冬梅;朱永宝;李雅静;黄潇;杨金本;戚海;陈莉;何路军;黄海龙

    把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有机融合搭建“互联网+无偿献血”综合管理平台,在采供血过程和献血服务已被广泛应用.我们就国内各采供血机构“互联网+无偿献血”综合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以推动“互联网+”管理模式在无偿献血中建立与应用.

  • 军民融合提高血液保障水平

    作者:谭春泽;杨雪;李聚林;傅明玮;刘丽娟;唐岸柳

    军民融合提高血液保障是合作双方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与能力为基础,保障医疗临床用血需求与安全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采供血和血液管理活动.我们主要采取共建献血屋、联合应对突发事件与季节性缺血和偏型与其他临床紧急用血清况,双方紧密配合、互通有无并加强血液管理、积极推广安全血液与自身输血等血液保护新方法和新技术,强调科学合理用血等内容与方式,近10年来,共同有效应对8起重大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防范季节性缺血与临床紧急用血等能力增强,相互调血明显减少,异体输血率下降.2014-2016年,本院每台手术红细胞用量从0.819 8(11 753/14 339)U减少至0.564 9(9 545.5/16 896)U,全院每输血人次拥有红细胞量从0.967 2(11 753/12 151)U升至1.070 4(9 544.5/8 917)U,输血不良反应从0.17%(34/19 979)减少至0.10%(15/14 976)(人次/袋),战备血液储存与军队血液卫勤保障工作也圆满完成.地方血站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民融合提高血液保障水平确实可行,并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 二例类孟买型血型的血清学鉴定及输血实践

    作者:谢进荣;吴维华;金月林;杨文勇

    目的 探讨类孟买型血型血清学鉴定方法及输血应对措施,为类孟买型鉴定和输血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吸收放散试验、血型物质中和抑制试验、微柱凝胶法等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患者、献血者ABO、H、Lewis血型及配血.结果 2例患者及2例献血者红细胞上常规方法未检测到ABH抗原,吸收放散试验能检测到ABH抗原,唾液分别测出ABH物质,1例Lewis血型检测为Le(a-b+),另外3例Lewis血型检测为Le(a-b-),其中2例证实为类孟买型OhA-分泌型,另外2例证实为OhB-分泌型.病例1能与普通B型相配合,病例2不能与普通A型相配合,但分别能与同型OHmA和异型OHmB相配合.结论 类孟买型的正确鉴定及采取与合适的血液相配合输注,甚至与异型孟买型相配合输注,是类孟买型输血的必要应对措施.

  • 一例类同种抗-D抗体鉴定及输血效果评估

    作者:于建;向东;刘曦;李志强

    目的 通过确定患儿血清中存在的不规则抗体的性质及效价,配合型输血,以评估其输血疗效.方法 应用试管法检测ABO及RhD血型,使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抗球蛋白法对患儿血清及放散液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鉴定,并测定血清中抗体的效价.结果 患儿血型为“O”CcDEe,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类同种抗-D,其血清中抗体效价为8.随着给予患儿输注RhD阴性红细胞输注剂量与次数增加,患儿血红蛋白值逐渐增高,类同种抗-D效价逐渐减低.结论 应根据类同种自身抗体特异性,选择输注其对应抗原阴性红细胞,才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性与有效性.

  • 客机运输对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魏少平;李柱;雷慧芬;祁术元;王洪波;刘娟;樊凤艳

    目的 探讨客机运输对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质量及保存期限的影响.方法 保存了10、21、32 d的保养液为MAP配方的悬浮红细胞各6袋,每袋红细胞制备时均分为2袋,分别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保存了10、21、32d的红细胞依次分3批次进行实验.实验组血液分别搭乘播音-737客机往返飞行3h,期间经历2次起降.对照组血液到达机场后直接返回医院,放置于本科室储血专用冰箱保存.前2批血液分别在飞行结束后及红细胞保存d28、d 35无菌取样15 mL进行血细胞计数、红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悬浮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钾离子(potassium,K+)和乳酸(lactic acid,LA)浓度检测.第3批血液分别在保存d21、28、35无菌取样进行上述指标检测.结果 每批次实验结果均显示随着悬浮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其上清中FHb、钾离子和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时间延长显著降低;红细胞计数结果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保存10、21、32 d后经历3h大型飞机运输的悬浮红细胞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客机运输3h,期间起飞降落均为2次,对保存10、21、32 d的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及保存期限均未产生明显影响.

  • PK7300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性能使用前确认

    作者:王霞;潘彤;刘军;杨文玲

    目的 以Beckman PK7300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为例,对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的性能的适用性进行确认.方法 1)依据厂家推荐和其他实验室经验选取孵育温度、标本红细胞浓度、标准红细胞浓度、试剂加入量、稀释标本加入量及判定方法等6项参数,与孵育时间、标准抗血清稀释度及标本血浆稀释度等3项待确认参数,同时通过匹配试验进行确认.2)使用血型已知的标本和正反不符及RhD(-)的特殊标本进行特异性、灵敏度的确认.3)通过与现用微板法进行平行检测进行一致性及可疑率的确认.结果 1)确定本实验室的佳参数:标准抗血清稀释度为1∶40、标本血浆稀释度为1∶2.5及孵育时间为60 min.2)使用确认后的参数对3 930份ABO血型已知的标本进行检测,判读正确率均>95%,70份RhD(-)及4份正反不符标本的判读正确率均为100%.3)与微板法的比对,检测结果的一致性>95%,系统检测的总体可疑率<2%.结论 待确认的3项主参数与其它参数所构成的检测系统的特异性、灵敏度、一致性及可疑率满足到临床试验要求.

  • 无偿献血者HCV核心区氨基酸置换情况分析

    作者:林红;邵雷;胡文佳;王金花;朱珊珊;陈慧;朱绍汶

    目的 研究感染HCV的无症状献血者基因型和1b基因型的核心区氨基酸置换情况.方法 用巢式PCR方法扩增91个HCV RNA阳性献血者标本,根据直接测序得到的序列用Mega6.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基因型和氨基酸置换情况.结果 在78个测序结果清晰的样品中,66个为基因型1b(84.6%),其他基因型为1a(1,1.3%)、2a(7,8.9%)、3b(2,2.6%)和6a(2,2.6%).62个1b样品的核心区蛋白(aa68-120)发生17处氨基酸置换.第70位R70Q、R70P和R70H各1例;第91位L91M置换非常普遍,为87.9%.结论 本研究中献血者感染的HCV基因型主要为1型,尤其是1b为优势基因型.首次发现中国献血者感染的HCV核心区蛋白的氨基酸置换具有独特性.

  • ABO新生儿溶血病放散试验异常结果原因的体外模拟实验探讨

    作者:马春娅;杨璐;付丽辉;张晓娟;于洋;陈麟凤;汪德清

    目的 探讨A(或B)型新生儿在新生儿溶血病放散试验中放散出抗-B(或抗-A)的原因.方法 采用体外模拟实验:取O型孕妇血浆2 mL经2-Me破坏后分别与A(或B)型红细胞2mL 37℃孵育lh,分离红细胞和血浆,分离出的血浆再用2 mL A(或B)型红细胞完成2次吸收,检测红细胞吸收前后血浆的IgG抗-A和抗-B效价;对吸收后红细胞做56℃热放散,检测放散液中的抗-A和抗-B.结果 O型血浆用A型红细胞2次吸收后,抗-A效价下降至0,抗-B效价下降1-4个滴度;O型血浆用B型红细胞2次吸收后,抗-B效价下降至0,抗-A效价下降1-2个滴度;第1次吸收后的Ac和Bc放散液均检出抗-A和抗-B,第2次吸收试验后的Ac放散液只检出了抗-B,Bc放散液只检出了抗-A.结论 新生儿溶血病放散试验A(或B)型新生儿放散出的抗-B(或抗-A)为低效价抗-AB.

  • 血液质量控制检测项目试剂盒的选择及室内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作者:王洪;张玉红;刘玉振

    目的 评估血液制品中甘油、上清蛋白、血浆蛋白、游离Hb以及亚甲蓝检测试剂盒的可行性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方法 选择市售生化试剂盒,自制室内质控品并制定质量控制范围,分别用分光光度计和生化仪器同时对血液制品中的甘油、上清蛋白、血浆蛋白、游离Hb以及亚甲蓝检测进行检测,甘油检测采用GPO-PAP酶比色法,上清蛋白采用邻笨三酚红比色法,血浆蛋白采用双缩脲比色法,游离Hb采用Trinder比色法,亚甲蓝采用萃取比色法.结果 选出5种试剂盒并建立了室内质控范围;甘油、上清蛋白、血浆蛋白、游离Hb以及亚甲蓝2种仪器比对检测结果均相近(P>0.05);甘油、上清蛋白、血浆蛋白、游离Hb以及亚甲蓝用分光度计各检测48人份,其高值分别为2.12 g/L、2.40 g/L、63.8 g/L、1.09 g/L、0.31 μmol/L.结论 血液质量控制项目可采用试剂盒可在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检测,简单可行,建立室内质控,确保结果准确性.

  • 732例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结果不确定的分析

    作者:张坤莲;黄旭颖;周助人;李丽春;章旭;李晓丰;李剑平

    目的 探讨ABO血型检测结果不确定的原因.方法 对2010-2016年应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结果不确定的732例血样进一步采用手工试管盐水法、吸收放散试验等血清学试验及血型基因分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717例(97.95%)采用试管法进一步检测能够确定ABO血型,其中抗-B减弱457例(62.43%),抗-A减弱171例(23.36%);不规则抗体115例(15.71%),确认抗-M 18例(2.45%)、抗-E 1例(0.14%)和抗-Le(b)1例(0.14%).15例经血型基因分型检测确认ABw33型1例(0.14%)、Ax13B型1例(0.14%)、Bw型5例(0.68%)、Be1 型2例(0.27%)、cisAB03型2例(0.27%)、cisAB06型1例(0.14%)、B(A)型1例(0.14%)、A型类孟买1例(0.14%)及ABO* 004等位基因表达弱A抗原1例(0.14%).结论 抗-B、抗-A减弱及不规则抗体是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正反定型不符的主要原因.沈阳地区中国人群中B亚型多于A亚型.对于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的ABO血型不确定的标本应用手工试管法及血型基因分型方法检测联合分析能够准确鉴定ABO血型.

  • Diego血型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西安地区多态性分布研究

    作者:左琴琴;王红;吴大洲;毛娟;徐华

    目的 建立降落PCR技术检测Diego血型基因的方法,并对西安地区献血者Diego血型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建立Diego稀有血型库.方法 建立了降落PCR检测Diego血型基因的方法,并采用抗-Dia和商品化基因分型试剂盒进行验证,以及基因测序做进一步确认.对西安地区1068名献血者提取基因组DNA,进行Diego血型基因分型.结果 建立了检测Diego血型基因的降落PCR方法,用此方法共检测到Di(a+b-)1例,Di(a+b+) 52例,Di(a-b+)1 015例,未检测到Di(a-b-)样本.献血者中Dia抗原的表达频率为0.049 63,Dib抗原的表达频率为0.999 06.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降落PCR技术检测Diego血型基因的方法,并对西安地区献血者的Diego血型进行筛查和分析,获得其多态性分布数据.

  • 六种HIV酶免血液筛查试剂的评价

    作者:刘宜仲;陈爱华;彭佛喜;黄守民;张煜;刘艺庆;杨甦;钟瑜;王瑛琨

    目的 探讨血站实施HIV核酸检测后酶免ELISA试剂如何进行取舍,与核酸检测形成良好互补,降低HIV检测风险.方法 应用艾滋血清盘对试剂灵敏度、特异性进行评估,使用室间质评血清进行比对;同时采用2遍酶免1遍核酸检测的方式对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平行检测,筛查反应性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确认.结果 质评结果均为100%,血清盘检测6种试剂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其中1种试剂为95%,其余为100%,2种酶免试剂对无偿献血标本平行筛查时发现1例窗口期标本无法被其中1种试剂检测出.结论 试剂整体符合检测要求,但不同厂家试剂检测水平有一定差异,血液筛查试剂选择时应对检测试剂进行综合评估,以选择临床检测灵敏度较高产品为佳.

  • 在1名幼儿及其家系中发现538C>T变异新B等位基因

    作者:徐秀云;刘昕;周菁;童小燕;艾丽萍;王芳;舒锦;卢娟;徐子恒;万贝妮;周根水

    目的 对1名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患儿及其家属做ABO血型血清学鉴定和基因检测以弄清原因.方法 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患儿ABO血型,以PCR-SSP方法对患儿做ABO基因及ABO血型B亚型基因分型鉴定,并对ABO等位基因直接测序;后对患儿做家系调查.结果 血清学检测:患儿ABO血型为ABx亚型;ABO基因测序并将结果与NCBI网站数据库中ABO血型基因序列比对:患儿除有1个正常的A102基因外,还存在1个未见报道新的点突变型(538C>T)B型变异基因,该位点变异使得基因产物B糖基转移酶第18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转变为半胱氨酸,使抗原表达减弱,改变了血型表现型;家系调查:患儿父亲、奶奶、姑姑都拥有相同的新型B变异基因.结论 首次在中国汉族儿童中发现1例新的538C>T变异B型等位基因,该B变异基因具有家族遗传性;而且当它与O基因等位共存时,血清学表现型为正常B型,当它与A基因等位共存时,血清学表现出ABx亚型.

  •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及分析

    作者:任明;陈国安;沈钢;杨茹

    目的 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 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结果 共筛选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115例,其中抗-HLA-Ⅰ类69例(60.00%),抗-HPA 3例(2.61%),抗-HLA-Ⅰ类和抗-HPA 43例(37.39%);46例抗-HPA阳性标本中,单一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2例(47.83%),其中抗GPⅡb/Ⅲa6例(13.04%),抗GP Ⅰa/Ⅱa 10例(21.74%),抗GPⅣ6例(13.04%),多个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4例(52.17%).结论 抗-HLA-Ⅰ和抗-HPA是导致血液病患者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策略提供依据,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本院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及问题分析

    作者:李小薇;范秀;刘娟;李翠莹

    目的 自体输血的应用可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传播疾病,且能有效避免同种免疫反应,应受到重视.方法 2013-2015年本院储存式自体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初步分析2015年4个外科科室储存式自体血的应用,同时统计自体血报废率.选取2015年1-12月择期手术患者216例符合储存式自体输血指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术前储备自体血,手术过程中或术后仅输注自体血患者135例为观察组;术前未进行自体血储存,手术过程中或术后输注异体血患者81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住院日等资料,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储存式自体输血共采集756例,采集自体血1 385 U,主要分布在普通外科(340/756,45.0%)、血液科(176/756,23.3%)、泌尿外科(122/756,16.1%)及妇产科(46/756,6.1%),占90.5% (684/756).3年储存式自体血报废率约为6.6%(91.5 U/1385 U).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20.38±8.868 vs 23.23±11.718,P<0.05).其中泌尿外科患者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17.28±5.575 vs 24.16±:14.546,P<0.05).结论 对于手术出血量较少(≤800 mL)的择期手术患者而言,储存式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备血方案,可缓解血液紧张对手术的影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因此,应加大储存式自体输血的宣传与推广,另需重视其报废情况.

  • 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田艳;赖冬;董婉妮;林姝婷;熊泳梅;姬长甫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血液输注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本院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后大出血患者122例,将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7例为A组,只用凝血四项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5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4项和血栓弹力图各指标水平变化,创伤性凝血病的阳性率,输血后的预后情况及输血量的差异.结果 在输血后A组和B组患者凝血指标APTT (s)、PT(s)、FIB(g/L)和TT(s)的平均水平(35.82±8.58,34.82±8.58)、(12.22±2.57,13.22±2.16)、(2.82±1.33、2.56±1.25)和(15.49±4.01、14.62±3.85)都比输血前有明显改善(P<0.01);A组病人输血后好转率66.7%高于B组的47.7% (P<0.05),而手术后渗血时间(30.68±22.76)h和病死率15.8%低于B组的(39.73±25.59)h和32.3%(P<0.05或P<0.01);A组患者TEG检测创伤性凝血病的阳性率73.7%高于凝血4项检测的阳性率28.1%(x2=17.36,P<0.01).在用血方面,A组红细胞(U)和血浆(mL)的使用量(6.93±5.16,700±604.53)明显低于B组(12.38±9.01,1032.86±846.56)(P<0.05或P<0.01);而血小板(治疗量)和冷沉淀(U) (0.89±0.80,16.31±12.80)高于B组(0.37±0.77,8.69±11.85) (P<0.01),A组用血总量低于B组.结论 TEG不仅能针对性指导创伤后大出血病人的血液输注,还能更有效地改善病人预后并节约血液资源.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

    作者:陈晶晶;李静;王明民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在本院确诊,接受治疗并进行血小板输注的30例SFT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7.5岁.通过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患者PT、APTT、TT变化,分析输注血小板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状况;测定血小板输注前1h和输注后24h外周血血小板的数量,计算PPR和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患者输注血小板24 h后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APTT、TT时间显著缩短;随着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结论 SFTS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无效率明显增高;非免疫性因素可能对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有较大影响.

  • 红细胞储存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王子;查占山;钱宝华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红细胞储存损伤的国内外文献,从储存红细胞的理化性状、生物代谢、献血者个体差异、血袋与保存液不同、白细胞去除等红细胞储存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介绍了红细胞储存损伤的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红细胞储存损伤热点问题“新”“老”红细胞有无差异,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没有1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新”“老”红细胞.后提出了研究红细胞储存损伤的重点应该放在红细胞的疗效上,而不是单纯的延长保存时间等,为红细胞储存与相关疗效的研究提供了一定指导意义.

  •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导读

    作者:陈辉;徐健;郭瑾;曾嘉;郭永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有关规定,提高献血者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新近发布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的指导意见[1],为献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持续改进奠定了基础.现就该标准制定的科学、伦理学和法规依据、起草原则、起草过程、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做一简介.

  • 临床输血患者Rh血型表型分布及罕见DCCEE表型的研究

    作者:许亚莉;吴继博;徐华;左琴琴;王宝燕;王军阳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患者Rh血型表型的分布特征.方法 用抗-D、抗-C、抗-c、抗-E及抗-e的试剂分别与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凝集反应,明确Rh血型表型分布特点.结果 18 114例患者中,其中RhD阳性18 010例,RhD阴性104例.各表型的构成情况为:DCCee 7427例(占41.00%),DCcEe表型6 634例(占36.62%),DCcee表型1701例(占9.40%),DccEE表型1 390例(占7.67%),DccEe表型644例(占3.56%),DCCEe表型108例(占0.6%),Dccee表型86例(占0.47%),DCcEE表型19例(占0.10%),DCCEE表型<0.01%;dccee表型50例(占0.28%),dCcee表型41例(占0.23%),dccEe表型6例(占0.03%),dCcEe表型4例(占0.02%),dCCee表型<0.02%.结论 RhD阳性患者以DCCee和DCcEe这2种表型为多见,RhD阴性患者以dccee和dCcee这2种表型为多见.

  • ssDNA适配体阻断FcγR介导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桢;徐华;周华友;张印则

    目的 验证ssDNA适配体阻断RhD抗原-抗体的结合,进而阻断FcγR介导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能力.方法 0.2%红细胞悬液分为三组:实验组(加入经ssDNA处理过的RhD IgG单克隆抗体)、空白对照(未处理的红细胞悬液)、阳性对照(加入未经ssDNA处理的RhD IgG单克隆抗体).37℃孵育30 min.洗涤后加入1∶500的羊抗人IgG Alexa Fluor 488荧光抗体,37℃,30 min.洗涤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单层试验收集6人份外周血单核细胞于37℃混合培养1h,洗去未贴壁细胞.以2∶1体积加入不含荧光抗体的三组红细胞,培养1.5h后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镜下观察500个单核细胞,计算平均吞噬指数.结果 流式结果显示,阳性对照荧光强度为3 166.33±172.55,而实验组荧光强度仅为307.00±45.18,与空白对照组(287.33± 30.50)无显著性差异.MMA实验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单核细胞平均吞噬指数(7.20± 1.48)》Cut-off值(0.35),结果为阳性;试验组的吞噬指数(0.07±0.12)低于Cut-off值,结果为阴性.结论 ssDNA与RhD抗体结合后可使RhD抗体丧失与RhD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以至于红细胞不会被致敏,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红细胞RhD膜蛋白提取与固相化方法的研究

    作者:章昊;徐华;周华友;张印则

    目的 提取红细胞RhD膜蛋白并将其固化至乳胶微球以获得固相化RhD蛋白靶分子.方法 采集3份志愿者全血标本,分别使用Yared MA法提取浓缩红细胞、试剂盒法提取浓缩红细胞及血影细胞膜蛋白的方法提取标本红细胞RhD膜蛋白,通过蛋白质定量检测及免疫印迹试验评价不同方法的提取效果.将不同方法提取出的RhD蛋白固化至乳胶微球,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抗原活性.结果 RhD膜蛋白浓度(mg/mL)分别为(n=3):0.24±0.04(Yared MA法提取浓缩红细胞)、4.82±0.09(试剂盒法提取浓缩红细胞)和4.31±0.39(试剂盒法提取血影细胞)与浓缩红细胞上的RhD膜蛋白浓度(mg/mL).免疫印迹试验:Yared MA法从浓缩红细胞提取的RhD蛋白仅有1条RhD特异性条带;试剂盒法从浓缩红细胞提取的RhD蛋白无特异性条带,从血影细胞提取的RhD蛋白有2条RhD特异性条带.流式分析(n=3):Yared MA法提取的浓缩红细胞样品与试剂盒法提取的血影细胞样品、浓缩红细胞样品的荧光强度分别为:98.00±12.53、92.67±10.69、50.00±13.89.结论 Yared MA法提取出的RhD膜蛋白固化于乳胶微球可获得RhD蛋白纯度及抗原性较佳的固相靶分子.

  • 用于RhD抗原流式细胞检测的固定透化方法评价

    作者:李桢;徐华;周华友;张印则

    目的 寻找具有回收率高且适于RhD抗原荧光检测的红细胞固定透化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4%甲醛、4%多聚甲醛、2%戊二醛对红细胞进行固定,同时采用4%甲醛-Triton X-100、4%多聚甲醛-Triton X-100、2%戊二醛-Triton X-100对红细胞进行透化固定,未处理红细胞作为对照.冰上固定20 min,洗涤后计算红细胞回收率.在各组红细胞中加入1∶128的RhD IgG单克隆抗体,同时设组内空白对照,37℃孵育30 min.PBS洗涤3次后加入1∶200的FITC荧光抗体,37℃孵育30 min,PBS洗涤3次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2%戊二醛及2%戊二醛-Triton X-100 2组的回收率分别为72.83%与72.80%,高于对照组(58.32%),甲醛及多聚甲醛2组的回收率在4.00%左右,远低于对照组.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固定剂的荧光本底均高于未处理红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甲醛与多聚甲醛会减弱RhD抗原荧光强度,而戊二醛不影响RhD荧光强度,戊二醛-Triton X-100可增强RhD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结论 2%戊二醛-Triton X-100固定透化法不仅可得到较高的红细胞回收率,且RhD荧光检测的灵敏度也得到提升,是荧光检测RhD抗原较理想的固定透化方法.

  • 建立D抗原免疫刺激T细胞活化模型的研究

    作者:李桢;徐华;周华友;张印则

    目的 了解RhD抗原免疫刺激途径,建立D抗原免疫刺激活化的模型.方法 选取RhD血型不同的供者,采用红细胞与单个核细胞直接混合培养,以及DC细胞负载RhD抗原后与单个核细胞混合培养2种实验方案,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量.结果 RhD(-)个体的DC细胞负载D抗原后,可以有效活化RhD-个体的CD4+和CD8+T细胞,而直接混合培养方式则不能.结论 本研究采用DC细胞负载RhD抗原的方法,成功诱导了RhD(-)个体的T细胞活化和增殖,验证了RhD抗原的胸腺依赖性抗原特性,建立了D抗原免疫刺激T细胞活化的模型,可以用于输血免疫的研究.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