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

中国输血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중국수혈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2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49X
  • 国内刊号: 51-13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2-1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输血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王憬惺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五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献血者体验、采集效率及产品纯度初步比较

    作者:姜博;相平;魏延民;高志刚;刘军

    目的 比较MCS+、COBE Spectra、Amicus、COM.TEC和Spectra Optia 5种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过程中,每种机器的采集效率、产品纯度以及用户体验.方法 自2014年11月20日-2016年4月25日,献血者被分成5组,每组12例,分别使用5种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B-MC的采集.所有献血者均是定期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固定献血者.所有献血者采集前不使用动员剂.在采集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献血者的状态.60例献血者的采集时间为2-3 h,总循环血量为5-8 L,终产品体积为100-120 mL.采集完成后,所有的终产品进行五分类血常规检测.根据公式,计算不同分离机采集PBMC的效率和采集产品纯度,然后进行比较.(采集效率=产品PBMC数/单采全程处理PBMC数;单采全程处理PBMC数=[(采前血常规PBMC浓度+采后血常规PBMC浓度)/2]×(处理总循环血量-ACD量);产品PBMC纯度=产品PBMC数/产品白细胞总数).结果 经过方差分析,5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效率比较,F=1.8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种血细胞分离机产品纯度比较,F=8.7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使用5种机型的献血者均未出现献血反应.结论 5种血细胞分离机PBMC采集效率差异不大,产品纯度有明显差异.献血者使用不同血细胞分离机均无明显献血反应.

  • 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的制备质量和效率评价

    作者:周丽;余晋林;吴伟珊;梁凤珍;卓创近;朱业华

    目的 评价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的制备质量和效率.方法 将400袋新鲜冰冻血浆按照不同规格随机分为手工虹吸法组(简称手工组)和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组(简称自动组).测定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照质量要求计算符合率,采用SPSS12.0做统计学分析.以每小时人均制备量为效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Ⅷ因子含量均值的比较,3种规格(2.0U、1.5U和1.0U)自动组分别为(130.64± 16.91) IU/袋、(103.89±32.44)IU/袋和(72.35±18.37)IU/袋,手工组分别为(87.61±15.33)IU/袋、(65.43±11.18) IU/袋和(49.54±10.24) IU/袋(均P<0.05);Ⅷ因子含量符合率(95% CI)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99.17%(97.5%-100%)、100%(100%-100%)、100%(100%-100%),手工组分别为82.50%(75.6%-89.4%)、85.00%(73.4%-96.6%)、82.50%(70.2%-94.8%)(均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值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254.26±73.10) mg/袋、(204.32±64.54) mg/袋和(139.44±30.64)mg/袋,手工组分别为(184.89±35.58) mg/袋、(150.42±35.82) mg/袋和(120.75±25.24) mg/袋(均P<0.01);纤维蛋白原含量符合率的比较,3种规格自动组均为100%(100%-100%),手工组分别为92.50%(87.7%-97.3%)、95.00%(87%-91%)、92.50%(84.0%-100%),仅2.0U规格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每小时人均制备量,3种规格自动组分别为19.32袋、22.47袋和28.17袋,平均为21.25袋,手工组分别为7.95袋、10.81袋和12.82袋,平均为9.12袋.结论 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其符合率均显著高于手工虹吸法,制备效率高,节省人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影响不同血细胞分离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数量的关键因素初探

    作者:陈蓓怡;高志刚;王雯;刘军

    目的 探讨5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献血者各个因素对采集的影响,并探讨五种机型的采集效果.方法 分析献血者体重、采集产品体积、处理血量、采集循环数、采集所需时间、采前白细胞数、采前红细胞数、采前红细胞比容、采前血红蛋白含量、采前血小板数、采前淋巴细胞绝对值、采前单核细胞绝对值、采前单个核细胞绝对值13个因素对采集的影响.结果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应关注献血者采前单个核细胞绝对值;MCS+血细胞分离机,应关注献血者采集产品体积和采前单个核细胞绝对值;COBE血细胞分离机,应关注献血者采前单个核细胞绝对总值;COM.TEC血细胞分离机,应关注献血者单采前淋巴细胞绝对值;Optia血细胞分离机,应关注献血者处理血量和采前淋巴细胞绝对值.结论 了解不同血细胞分离机的影响因素,并在采前进行评估,有助于提高PBMC的采集质量.

  • 可比性验证与线性评价方法在生化分析仪确认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王拥军;潘凌凌;韩浙东

    目的 探索可比性验证与线性评价方法在血站新购进的生化分析仪性能确认中的应用.方法 按EP15-A2和WS/T 407-2012要求,运用进行线性评价、可比性验证方法对新购4040+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确认.结果 精密度CV值和比对偏差均小于6%,与说明书一致,可以接受;测定项目预期值与测定值相相关性良好(回归系数为1.000 232),在可接受范围内,检测结果呈一阶线性;与检验科性能和准确度已证实且长期参加室间质评成绩优秀的检测系统比对,相关系数r2为0.998,结果偏倚在CLIA· 88规定的范围内.结论 可比性验证与线性评价方法对血站新购进的生化分析仪进行性能确认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

  • 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在血液运输中的应用

    作者:高施俊;马莉;聂晓绚;马庆

    目的 选用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对血液冷链运输进行温度监控,通过更为经济、便捷的方法直观地监控血液冷链过程受控的情况,确保血液冷链运输的安全,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1].方法 血液冷链运输箱中按要求在红细胞类血液制品周围放置水质冷媒,同时放入经与校准合格温度计对比合格的温度记录仪和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在外环境为30℃下,放置4h.读取温度记录仪的数值,观察标签颜色变化情况.结果 读取温度记录仪数值,均在2-10℃之间,符合血液运输的要求.观察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未发生超温时的颜色变化,与温度记录仪的读数相比较,结果无差异.结论 采用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可有效、直观地了解血液冷链运输过程的温度变化情况.不可逆温度监控指示标签具备超温后产生不可逆的颜色变化,可作为原始记录的依据.

  • 不同外环境温度对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保温效果的影响

    作者:马庆;杨洁;邱颖婕;徐建平;李晓刚;张晰

    目的 在不同外环境温度下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内温度变化的变化规律.方法不同的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中分别放置经20-24℃环境预温的生理盐水袋,保持插电状态.同时,放入经过计量部门校准合格的温度记录仪.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分别在温度为≥43℃、2-8℃和20-24℃的外环境中放置,并读取温度记录仪的数值.方法 不同的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中分别放置经20-24℃环境预温的生理盐水袋,保持插电状态.同时,放入经过计量部门校准合格的温度记录仪.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分别在温度为≥43℃、2-8℃和20-24℃的外环境中放置,并读取温度记录仪的数值.结果 在6h内,LX-18X和LX-18Z两种型号的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在极端温度下的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且均能满足冷链运输的要求.当常温时,外环境温度对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的保温效果影响小,箱内温度能平稳维持,波动较小;当遭遇高温或低温的极端温度时,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的保温效果在可控范围内受到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随时间的累计而变大.结论 在极端环境温度时,电子生物温控保温箱能达到血液冷链运输的要求.

  • 普通TEG与快速TEG检测结果比较

    作者:刘娜;于昌;纪宏文;马丽;张继雁;马祖轩;高旭蓉;齐虹美;张颖;王欣

    目的 比较普通TEG和快速TEG此2种检测结果是否具有等效性.方法 本院2016年4月-7月的249例患者同步行普通TEG和快速TEG检测,以普通TEG组中R值和快速TEG组中ACT值在参考值范围之内判断为“阴性”,参考范围之外判断为“阳性”,进行一致性分析;同时比较2种方法的K值、Angel角和MA值间的相关性.结果 普通TEG组中R值和快速TEG组ACT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种检测方法的K值、An-gel角和MA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通TEG组中R值和快速TEG组中ACT值间有很好的一致性;而2种方法得到的K值、Angel角、MA值其相关性均较弱,提示2种方法需要各自的正常值范围.

  • 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质量评估

    作者:于晓燕;曼斌;白洁;刘丽娟;张燕燕;周倩;贾延军

    目的 通过比较3种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所采集到的单采白细胞样品,及经处理后得到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质量,为选择佳血细胞分离机机型和采集参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别使用,3种不同品牌的血细胞分离机Fenwal Amicus、Spectra optia、MCS+ 9000采集了20人次的外周血白细胞细胞.单采结束后对样品进行血细胞计数检测,并分离其中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分类检测.结果 3种机型所采集到的单采白细胞样品中所含的WBC总数无统计学差异,但是Fenwal Amicus所采集的产品中混入的血小板却明显少于其他2种机型,而MCS+ 9000在采集白细胞时会混入更多的红细胞,MCS+9000所采集到的单采产品含有更多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而Fenwal Amicus所得到的嗜碱性粒细胞明显高于MCS+9000.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单采产品中分离出的PBMC和单核细胞绝大多数都是活细胞,主要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而粒细胞的含量很少.Baxter Amicus组终得到的PBMC总数和T淋巴细胞总数高,而单核细胞细胞总数则三者差异不大.结论 3种机型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过程都比较顺利,所得到的单采白细胞样品和分离得到的PBMC质量差异不大,符合预期目的,都可用于健康志愿者的白细胞单采.

  • 核酸筛查中混检阳性拆分单检阴性血液标本的HBV残余风险分析

    作者:周磊;刘颖;邓雪莲;邹亚轩;周璐;王新梅;臧亮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混样反应性拆分单检无反应性血液标本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评估应用不同原理核酸检测(NAT)血液筛查系统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荧光探针法(Cobas TaqScreen MPX Test,V2.0)以6人份混样模式做定性检测HBV/HCV/HIV,混检反应性标本行拆分单检,采用TMA检测平台(Ultrio Plus/Ultrio Elite)对拆分无反应性的标本进行单检.TMA NAT平台得到的反应性标本再分别重复联检3遍,同时应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4遍6人份混样检测和4遍单人份检测,并用罗氏电化学发光作为第3方试剂,对标本乙肝血清学5项进行检测,以确认HBV感染情况.结果 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中心MP-NAT方法共检测9 689 pool(57 86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混检呈反应性的有88 pool,经单人份拆分检测,其中拆分实验结果呈无反应性的有24 pool(141份标本),拆分阳性率为72.73%.141份标本用TMA联检实验复检,4份标本呈反应性.将4份标本分别重复4遍MPX-6 NAT,结果均为无反应性;4份标本又进行4遍ID-NAT实验,仅有2份标本呈反应性(S018001 1/4,S018002 3/4),其余2份标本仍不能重现反应性结果.Tigris和Panther NAT系统对该4份标本分别重复3遍HBV/HCV/HIV联检实验,结果显示,Tigris系统有2份标本呈反应性(S018002 3/3,S018004 1/3);Panther系统中,也有2份标本检测结果呈反应性(S018001 2/3,S018002 1/3).仅1份标本不可重现核酸反应性.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可见,4份标本的A-HBc均为阳性;2份标本A-HBe为阳性(S0 18002,S018004);2份标本HBsAg为阳性(S018001,S0 18004).结论 核酸筛查中混样阳性拆分单检阴性血液标本有输血HBV感染残余风险,对这部分标本的结果判定需慎重对待,防止漏检,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 中国5所医院红细胞输注情况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李舟;刘鱼;Jeffrey Carson;D Zaccaro;Michelle Yuan;Marian Sullivan;孟婵;秦莉;周小玉;李捷;廖群;刘静;蔡伟;吴秉婷;Ling Shi;Paul Ness;王憬惺;Shan Hua

    目的 调查参加研究的5所医院红细胞输注指征,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以及与红细胞输注相关的其他临床因素,对临床红细胞输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5家医院的血库信息系统查询2013年全年住院患者中首次红细胞输注病例,并从中随机选择1000例收集相关数据,病例不满1 000例的医院的全部病例纳入研究;将所有数据按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发症、是否手术、红细胞特征以及Hb水平进行区分.根据主要疾病诊断将病例属于6大诊断组的病例分出,选择在同一时间段入院且在相同诊断组的未输血病例为作为对照,进行临床队列研究,对输注前Hb水平及其他红细胞输注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从约5 000例红细胞输注患者中选择出属于6个诊断组的病例1 356例,对照病例1 201例,外科患者(病例数/对照数)包括骨科手术组(312/216);普外科手术组(367/332);内科患者包括实体瘤(230/232);消化道出血(212/221);心血管疾病(87/77);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00/101).Hb水平与手术患者和内科患者的红细胞输注均具有相关性.手术患者中,Hb为(70-90)g/L患者组相对于Hb>100g/L患者组,输注红细胞的OR值(95%可信区间)为27.0(13.9-52.7),内科患者中该OR值为71.5(37.8-135.4).外科患者红细胞输注只与红细胞输注前Hb水平相关;内科患者中主要诊断、不同医院以及年龄>75岁等均是进行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因素.心血管疾病患者组相对于实体瘤患者组进行红细胞输注的OR值为2.5(1.2-4.9),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组与消化道出血患者组相对于实体瘤患者组进行红细胞输注的OR值分别为0.4(0.2-0.6)和0.5(0.3-0.8).其中46%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前的Hb<60 g/L.结论 红细胞输注前Hb水平是与红细胞输注相关的因素.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包括年龄、心血管疾病、主要诊断等仅与内科患者的红细胞输注相关,与外科患者红细胞输注无关.比较西方国家红细胞输注标准[输血前Hb:(70-80) g/L]与中国红细胞输注标准(输血前Hb:60g/L)的临床研究将为科学合理的红细胞输注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 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分析

    作者:陈岑;朱文钦;叶丽琴;褚晓凌

    目的 分析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改进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的保留.方法 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对福建省血液中心2016-2017年期间发生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级和献血相关性评估,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再次献血的影响,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单采血小板共计17 207人次,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73例,发生率3.33%,类型包括血肿(77.66%)、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R)(13.26%)、枸橼酸盐反应(6.63%)、神经刺激(0.70%)、手臂疼痛(0.70%)、其它(0.52%);均为非重度不良反应;与献血相关性的评估分级分别为1级占88.83%,2级占10.12%,3级占0.70%,4级占0.35%.血肿发生率方面,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01),不同性别、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85.84%.VR的发生率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反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18-23岁组发生率高,女性高于男性,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01),反应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59.21%.枸橼酸盐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01),不同年龄段的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反应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44.74%.结论 总体来说,女性、初次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于VR,要更多的关注年轻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有较大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改进采集过程服务,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保留.

  • HBsAg-/HBV-DNA+献血者的血清学与核酸定量检测的研究分析

    作者:倪修文;徐利强;李建华;孙亚云;吴瑾惠;毛惠娜

    目的 研究分析HBsAg-/HBV-DNA+献血者的生物学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遍酶免检测为阴性,核酸扩增试验(NAT)检测阳性,并经鉴别检测阳性的HBsAg-/HBV-DNA+标本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5例献血者HBsAg+/HBV-DNA+作为对照组,选用3种不同的HBsAg酶免试剂盒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检测,同时对乙肝标志物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HBsAg和抗-HBs含量;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核酸定量检测;对HBsAg-/HBV-DNA+献血者进行追踪分析,并对所有检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总筛查45 551份献血者血液,确认乙型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 42例,流行率为1∶1 085;窗口期(WP)2例.3种不同EIA-HBsAg检测44例HBsAg-/HBV-DNA+标本均呈阴性;发现OBI的6种血清学模式,分别为:抗-HBs+、抗-HBs+/抗-HBc+、抗-HBs+/抗-HBc+/抗-HBe+、抗-HBc+/抗-HBe+、抗-HBc+和标志物全阴,抗-HBc出现的阳性率为92.9%,以抗-HBs+/抗-HBc+模式的21例为多,无HBeAg阳性检出.核酸定量检测实验组范围(1.82-20.27)× 103IU/mL,对照组范围(1.28-61.47)×104IU/mL,2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比较,以4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OBI感染率高(P<0.05),重复献血者与首次献血者OB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抗-HBc+是OBI血清学主要表达形式,NAT可有效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

  • 献血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作者:陈锦艳;欧阳剑;柯蓉蓉;许颖莹;谢桂芸;郑晓晓;梁华钦;黎世杰;付涌水;贝春花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法及半结构访谈法构建调查问卷,确定了27个与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相关的条目,采用Likert 5级量表分别按等级赋值1-5分.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对通过本中心申报,获得2015-2016年广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及2014-2015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的献血者展开完全随机的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结果 总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87.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可用7个因子解释:献血服务满意度、无偿献血政策、献血的益处、亲密关系者支持、无偿献血宣传、面对献血阻力的态度、献血相关知识,其平均得分分别为3.92、2.24、4.42、3.57、3.27、4.37和3.12.结论 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献血目的更倾向自身内在动机;做好献血服务,保护好献血者的内在动机和爱心,是重要的保留和维护措施.

  • 我国献血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现状

    作者:高波;周源;李永铭;吴南;庞霄;张旸;马海莉;马伟;黄霞;侯玲;尤榕;田志彬;黄泽;郭成城;邱艳

    目的 了解我国献血不良反应(以下简称献血反应)管理现状,推进我国haemovigilance(HV)工作,为解决大陆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结果中发现各血站之间献血反应监测数据差别较大的问题提供借鉴经验,开展此调研工作.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制定调研表,调研表包括8个内容,由我国大陆执业比对工作组秘书处发放至63家成员单位,对反馈信息汇总分析讨论.结果 共收到44家血站(含18家血液中心和26家中心血站)的反馈信息.多数采供血机构监测献血反应依据的是内部标准;数据采集方法、记录格式、归档方式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多数血站回访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但回访程序不同;对献血反应数据的分析、利用和改进工作缺乏统一的程序和负责人;各血站配备预防和处置献血反应所使用的急救、采血、体检和改善采血环境的物品差异较大.结论 建立我国特色的HV统一规划和管理系统,有助于改善献血反应的管理水平,提高献血服务质量.

  • 年轻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观察

    作者:沈元红;马荣钠

    目的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action,VVR)的观察,了解年轻献血者VVR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干预手段减少VVR的发生.方法 观察并记录了7 359例18-22岁的在校大学生献血者献全血时发生VVR的情况,收集了发生VVR者的性别、年龄、BMI、献血史、VVR的程度、VVR的发生时间等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7 359例18-22岁的学生中,有482例发生VVR,发生率为6.55%,VVR的发生与性别、年龄、BMI无关,但其程度与其发生时间呈显著相关(x2=19,57,P<0.001),且VVR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采中及采后5 min内(占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3%,49.8%),较严重VVR的发生主要集中在采后0-10 min.同时,观察提示初次献血者较重复献血者的VVR程度显著增强(x2=5.11,P<0.05).所有VVR在采取平卧位、饮用糖盐水后均可迅速完全缓解.结论 年轻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如果能在采血后保持5-20 min平卧位观察,献血前适量饮用糖盐水,将大幅度减少VVR的发生.

  • 重复献血行为意向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作者:潘凌凌;许燕;胡伟

    目的 建立具有较高信效度的重复献血行为意向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影响重复献血的相关因素,制定初次献血者召回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构建框架,通过文献研究、开放式讨论、焦点小组条目池评分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从态度、行为控制认知、主观规范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识别、筛选评价指标.结果 经15位专家两轮评审,对二级指标进行增加和删减,后筛选出35个指标.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重复献血行为意向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重复献血者献血动机评价研究的工具.

  • 中国5地无偿献血者HCV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付萍;Liao Dan;吕运来;张洪斌;何伟兰;黄梅;文秀琼;马红丽;何涛;柯玲;吴秉婷;刘鱼;何苗;Liu Jing;Don Brambill;王憬惺;Paul Ness;Shan Hua

    目的 了解我国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方法 采用2种不同ELA试剂对2013年6月-2016年12月我国5家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进行常规筛查,抗-HCV单试剂或双试剂筛查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MP HCV Blot 3.0进行确证检测.分别估算首次献血者的HCV流行率及重复献血者的HCV发病率,并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体、不同献血类型之间HCV确证阳性率.结果 在1 276 544人次献血样本中,有3 855 (0.30%)为抗-HCV ELISA初筛反应性,其中只有30.18%(904/2 995,)确证为抗-HCV阳性.本次研究中,首次献血者总计648607人次,其中1080份样本确证为抗-HCV阳性,即首次献血者HCV流行率为166.56(156.04-177.08)/100 000人次,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均与HCV确证阳性率相关.重复献血者总计627 937人次,其中126份样本确证为抗-HCV阳性,即重复献血者HCV发病率为13.04(9.55-17.81)/100 000人次,其中重复献血者抗-HCV确证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0.02% vs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我国献血者HCV仍处于较高水平流行状态.尽管现在NAT已成为我国血液检测的常规检测项,但仍需持续有效地对我国输血HCV传播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同时,新的规范中规定可采用1种或2种EIA进行筛查,本意是为了提高检测敏感性,但本研究中EIA筛查阳性样本如此低的确证阳性率提示其特异性差,可能会造成许多合格的献血者丢失.因此,优化献血者HCV筛查策略将有助于防止血液浪费.

  • 无偿献血者HTLV筛查模型的研究

    作者:李玲;何流;谢金镇;宋秀宇;周娟;朱帮强;欧山海;刘忠

    目的 分析厦门地区无偿献血者HTLV感染特征,建立1种新型的经济有效的筛查模型.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厦门中心血站所有无偿献血者标本,用ELISA法进行抗-HTLV筛查,ELISA反应性标本用蛋白印迹法(WB)做确证实验,确定是否为真阳性.收集确证阳性献血者人口特征信息,分析其特征并建立新的筛查模型.结果 2014-2017年共筛查献血者标本201 362份,初筛反应性标本270份,4年的流行率分别为0.21%、0.07%、0.14%和0.13%.经WB确证实验检测,20份标本确证为抗-HTLV阳性,确证阳性率分别为0.008 7%、0.008 5%、0.012%和0.010%.20位确证抗-HTLV阳性献血者全部为首次献血者.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建立1个新的筛查模型,在常规筛查的地区,可以只对首次献血者筛查HTLV.

  • 2016-2018年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结果分析与展望

    作者:徐蓓;杨剑豪;邱颖婕;章舜玮;傅剑敏;邹峥嵘

    目的 对2016-2018年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88 066袋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上海市血液中心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共88 066袋(2种单采设备分别为Amicus和MCS+),接种于BPA(需氧瓶)使用Bact/Alert 3D 240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检测,并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等分为2个阶段统计分析.结果 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结果显示:1)2个阶段初始阳性率OR值为0.73,确认阳性率OR值为15.45,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OR值为0.44,不确定阳性率OR值6.76,P均<0.05.2)确认阳性在2种单采设备出现比例,P>0.05.3)所有细菌的平均检出时间短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败血泛菌、头状葡萄球菌、短小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属、人型葡萄球菌.结论 通过对2016-2018年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检测项目,能有效的控制细菌污染发生,减少因细菌感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为提高细菌检测捕获率,以及更好的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提出以下改进方向:优化检测方法,提升细菌检测效率.建立血液安全监测体系,完善评估与回告机制.

  • 浙江地区献浆人群中总唾液酸水平的分析

    作者:李鸫;叶生亮;刘凤娟;候明霞;杜晞;王宗奎;胡云刚;马莉;李长清

    目的 分析浙江地区献浆人群中高唾液酸含量的血浆,为后期利用其做原料,筛选并制备高唾液酸含量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用酶法检测来自浙江磐安海康单采血浆站448份正常献浆者血浆中总唾液酸含量.结果 AB血型女性血浆中唾液酸水平(50.75±7.29 mg/dL)明显高于A型(47.10±5.96 mg/dL) (P<0.01)以及O型女性(47.06±6.48 mg/dL) (P<0.05).但是,不同血型男性之间血浆唾液酸含量无明显差异.年龄对唾液酸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女性45岁以后,血浆中唾液酸含量会随年龄增大而升高(依次为46.39±6.27 mg/dL,47.73±6.15 mg/dL,49.70±6.82 mg/dL),但是男性未表现这种趋势.结论 浙江地区不同血型和年龄献浆员血浆中总唾液酸含量差异显著,血型和年龄对女性血浆中唾液酸含量影响较大.

  • 血站采供血相关设备配置情况分析

    作者:孟庆丽;秦秦;林华;郭家琛;范亚欣

    目的 探讨采供血设备的配置情况与分布特征.方法 将2018年7月31以前购置的采供血设备,按照分类和科室汇总,计算占比情况.结果 本中心采供血相关设备60余种,1042台.设备数量以体采科占比多39.1%,其次是检验科(13.2%)、机采科(11.J%)和成分科(9.1%).<1万元的设备主要分布在体采科20.5%,>100万设备仅在总务科、输血科、血型室和检验科有分布.冷冻冷藏设备、专用仪器设备和其他设备的占比分别为18.0%、41.8%和40.2%.进口设备占36.1%,国产设备占63.9%.购置10年以上的设备有29.6%在用.结论 血站设备的配置和构成具有设备种类少,但同类设备的数量较多的行业特殊性.随着全国采供血工作的深入开展,血站设备的配备和管理会更加规范化和精细化.

    关键词: 血站 设备 分布
  • 提升偏远地区血液可得性和血液供应效率的应用研究

    作者:金秀国;王海红;傅海军;郑小凡;方宁;孟忠华;李浩孺

    目的 为提升偏远海岛地区的血液可得性和血液供应管理效率.方法 依托舟山市医疗卫生专网(ZHIW)、医院信息系统(HIS)和血站血液信息系统(BIS)研发物联网血液冷链监控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血站和偏远海岛医院的红细胞悬液储存和运输冷链.建立血液冷链和红细胞悬液收回相关SOP.对储存于偏远海岛地区医院的红细胞悬液,在过期日前约15d,根据医院的退血申请审核血液冷链状况以决定收回红细胞悬液与否.符合血液冷链要求的红细胞悬液收回后再发放给血站附近医院使用.收集2009-2016共8年,物联网血液冷链监控信息系统应用前、后,4个偏远海岛医院红细胞悬液供应相关数据并统计分析.结果 自2013年物联网血液冷链监控信息系统应用4年来,4个偏远海岛地区(人口均>7万)医院红细胞悬液有效库存均增加,应急采供血物联网应用前4年8次减少到物联网应用后4年1次,减少87.5%,血液可得性明显提升.红细胞悬液过期报废也分别由1 819 U下降到430 U,下降76.4%;红细胞悬液过期报废率则分别由27.25%下降到6%,4家医院物联网血液冷链监控信息系统应用前后红细胞悬液过期报废和报废率的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追溯收回再发放红细胞悬液的临床应用未见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升血液可得性,解除偏远地区血液供应的瓶颈,同时保障血液冷链安全,从而提升血液供应管理效率.

  • 天津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调查

    作者:李代红;刘伟

    目的 通过对天津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对输血科(血库)建设与临床输血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天津市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对89家医疗机构的输血科(血库)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及督导检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各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能较规范地开展临床输血工作,但存在不均衡现象.在输血科(血库)建设方面:1)输血科工作人员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2)部分输血科(血库)设备匮乏、陈旧、数量不足;3)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数量较少;4)大多数输血科目前除了常规工作外,并未根据临床需要和单位实际开展输血治疗工作和特殊实验室的检测.在临床输血管理方面,输血相关制度相对完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还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结论 输血科建设、人力资源配置、输血信息化管理、输血质量控制工作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等,因此,应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和完善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 条码选择式保密性弃血程序的实施和评价

    作者:邓雪莲;于志军;刘健娣;王琳

    目的 建立CUE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价标准,并评价条码选择式保密性弃血程序(confidential unit exclusion,CUE)对风险行为献血者的排除效果.方法 设计新型条码选择式CUE并应用于采血现场;对血液筛查反应性标本进行确认实验;对弃血者进行电话回访以明确弃血原因.比较CUE实施前后保密性弃血的发生率,比较CUE阳性组(弃血组)和阴性组(临床输注组)间确认的HIV和TP感染阳性率的差异;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学历和献血次数的分布差异.结果 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参加CUE的献血者共有8 315人,弃血者23人,其中有明确风险行为者7人(占弃血者30.4%).CUE的实施效率由之前的0.002%提高到0.28% (P<0.05),CUE阳性组的HIV、TP总阳性确认率4.8%高于阴性组的0.68% (P<0.05).阳性组中的首次献血者占比73.9%高于阴性组(P<0.05),文化程度分布2组间有明显差异,但年龄、性别无差异.结论 建立的CUE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价标准能够有效评价CUE的实施效果;条码选择式CUE程序在排除高风险人群、确保血液安全方面有明确的效用.

  • 外埠调入血液接收和发放流程优化的实践

    作者:张伟东;方春燕;寇晨峥;张娟;刘艳;朱江

    目的 明确外埠血液接收和发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外埠调入血液接收和发放流程优化方案”,通过实践检验该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从外埠调入的8个批次的血浆,分别按照固有发放流程和优化后的发放流程进行接收和发放,比较二者调入量、库存周转时间和日均周转量等指标.结果 外埠血液接收和发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各地的血液标识互不兼容,血液调出方血液信息不能够被调入方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识别,更换标签会延长血液的运转周期、加重偏型、影响库存安全、存在差错风险、冰冻血浆转换标签难于粘贴牢固容易脱落.流程优化前后的外埠血浆库存周转时间分别为28.5±14.3 d和5±1.4d,日均周转量分别为75.7±34.6袋和444.1±211.2袋,周转效率得到了极大改善.结论 通过对外埠调入血液接收和发放流程优化的实践,大大缩短了血液的运转周期、杜绝了换签带来的差错风险,节约了人力资源和耗材成本,可有效降低血液库存风险,提高库存安全性和临床保障效率.

  • 宁夏采供血机构输血装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宋丽娟;樊荣;李可今

    目的 通过对宁夏5所采供血机构装备的调查,了解宁夏无偿献血服务的供需现状和血液质量保证能力,以此对输血装备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方法 借助中国输血协会装备委对全国各省市采供血机构输血医学装备现状调查契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表格,对宁夏血液中心和4个中心血站进行填表和电话核对调查.结果 截止2017年10月,宁夏5所采供血机构共拥有装备373台,其中,集中化检测装备27台和质量抽检装备7台,近3年平均年采血量25.37吨、年采血人次67 094人,宁夏血液中心从事集中化检测样本67 094人份、血制品质量抽检104袋/月.结论 宁夏5家采供血机构设备装备近3年调查数据显示,宁夏采供血机构装备从数量上严重滞后于2010年的江西省2-3倍,并且,各地市级血站的设备现代化程度远不及血液中心,建议:宁夏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各采供血机构的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宁夏公共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力争以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 应用互动式临床用血监管模式提升医院用血质量

    作者:王文婷;穆士杰

    目的 探讨互动式临床用血监管模式的建立对提升医院用血质量的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临床用血监管微信群、开通临床用血咨询服务电话、临床用血在线审核培训等方法开展互动式临床用血监管,分析互动监管模式应用前后医院的临床用血质量.结果 通过互动式临床用血监管模式的开展,输血申请合格率由84.36%提升至96.98%,输血适应证符合率由83.58%提升至95.67%,输血病程记录合格率由73.08提升至96.83%;红细胞人均用血由0.357 U下降至0.325 U,台均用血由0.611U下降至0.538 U.结论 应用互动式临床用血监管模式,可有效调动临床医护人员合理用血积极性,提升医院用血质量.

  • 采供血从业人员流失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汤静儿

    目的 分析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配置和流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相关改善途径.方法 以广州血液中心为案例,调研人员配置和流失率.结果 2017年编内人数(260人)比2007年(175人)增长48.57%,2017年编外人数(147人)比2007年(81人)增长81.48%;2011-2016年的新增编外人员流失了59.42%.结论 人员流失原因包括行业的工作压力,组织和制度因素造成的岗位安排不公以及文化因素造成的沟通不足等.

  • 血站内部审核实践与思考

    作者:邱红钦;温涛

    目的 回顾2014年-2017年本中心内部质量审核情况,分析不符合项分布情况及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内部审核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年度集中式审核、滚动式审核、专项审核与集中审核相结合及滚动式审核与集中式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结果 2014-2017年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共发现一般不合格项、观察项及建议项222项,其中2017年在“3组织与人员、4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1记录”等3部分共发现28个不合格项或问题,有较多薄弱环节,存在改进机会.结论 通过改进审核方式,提高了审核的深度和广度,挖掘深层次的质量隐患和质量偏差,提出了质量体系审核的风险规避的方法,提升了内部审核的有效性,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血细胞回输仪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作者:陈扬;穆士杰;李颖;阮哲;崔颖

    目的 探讨Cell Saver 5+血细胞回输仪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应用CellSaver 5+血细胞回输仪对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单采红细胞术治疗,共行红细胞单采术治疗7次,去除浓缩红细胞量共计约700 mL.结果 红细胞单采术治疗后,患者红细胞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浓度(Hb)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使用Cell Saver 5+血细胞回输仪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能迅速减少患者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缓解临床相关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白塞氏病难治性外阴溃疡1例

    作者:黄红梅;方勇飞;蒋天伦;邹庆华;王泽蓉;喻荷莲

    目的 报道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白塞氏病难治性外阴溃疡的临床经验.方法 局部溃疡面先行换药处理.将与患者同血型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用1 mL注射器皮下注射入溃疡面四周,1次/2日.将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与凝血酶粉-钙剂按(10∶1)制成的凝胶覆盖于溃疡面,并用无菌纱布块覆盖.交代注意事项.结果 2017年5月17日采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左侧大阴唇约2×3 cm的深在性溃疡,5月22日溃疡面痊愈,疼痛消失.6月15日患者左侧小阴唇出现1×1cm的新溃疡,继续采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6月20日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患者未诉不适.结论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白塞氏病难治性外阴溃疡效果明显,暂无不良反应.

  • 血浆置换抢救妊娠导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作者:夏爱军;党娥;陈晓鹏;尹文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在抢救妊娠导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使用血浆单采机于患者入院后单采血浆,1次/d,连续3d,同时补充等量新鲜冰冻血浆和(或)血浆代用品.置换前24 h,置换1次、2次、3次及治疗后24 h、48 h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患者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完成治疗后,同治疗前进行比较,血小板计数由6× 109/L升至70× 109/L,红细胞计数由2.03× 1012/L升至2.83×1012/L,血红蛋白由64g/L升至91g/L,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血浆置换能迅速改善妊娠导致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病变,减少血小板聚集性消耗,安全有效.

  • Kidd血型基因多态性位点连锁突变及作为快速分型分子标记的探讨

    作者:梁爽;苏宇清;章昊;梁延连;吴凡;洪文旭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Jk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Jka、Jkb抗原表型的关系,寻找其规律性,作为Kidd血型快速分子分型的标记.方法 选取183份血液标本,其中174来自于中国深圳地区汉族健康无偿献血者,另外还包括3例Jk(aw+b-)以及6例Jk(a-b-)标本.首先,采用尿素溶解试验与血清学方法鉴定Kidd表现型.然后,扩增Jk基因第4-11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片段,进行DNA测序,比对测序结果寻找SNPs,并分析其与表型的关联.结果 1)经DNA序列分析与表型比对,发现在183例标本中,无论何种Kidd表型,intron 7-68与exon 9 838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置换始终一致,表现出明显的连锁突变特征.2)在这183例标本中同时发现,Kidd血型的Jka和Jkb抗原多态性与这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之间也具有明显规律:80例Jk(a+b+)标本全部检测出Jk基因intron 7 (-68C/T)与exon 9(838G/A)基因型;40例Jk(a+b-)则是intron 7 (-68C/C)与exon 9 (838G/G)纯合突变;相反,所有的Jk(aw/-)标本,包括54例Jk(a-b+)、3例Jk(aw+b-)与6例Jk(a-b-),则表现为intron 7(-68T/T)与exon 9(838A/A)纯合突变.结论 我们使用DNA测序技术对Jk基因的分子背景进行研究,发现了intron 7-68与exon 9 838两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连锁突变特征,及其与Kidd表型的一致性规律.我们提出了1种血型分型的新思路:通过对大量筛查,找出与表型呈现出明确规律性的SNPs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对其进行单一性检测从而达到对血型快速分型的目的.

  • 保存期间试剂红细胞血型相关膜蛋白抗原性研究

    作者:赵俸涌;李勤;郭忠慧;张嘉敏;刘李栋;刘曦;向东;朱自严

    目的 研究红细胞膜蛋白抗原稳定性随保存时间变化.方法 D抗原、Fya抗原、Jka抗原、在保存节点(0、14、28、42 d),对上述红细胞血型抗原抗原性进行检测.结果 在标化后的抗体范围,使用国际标准抗体,应用流式细胞术,在42 d检出对比组之间的D抗原抗原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下降11.3%;P<0.05);42 d时,应用微柱凝胶卡,使用国际标准品(下降33%)、单克隆IgG-D(下降66%)、IgM-D(下降26%),检出对比组之间的D抗原抗原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Fya抗原抗原性检出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下降33%,P<0.05),Jka抗原抗原性未检出,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验室应定期对谱细胞进行质控,对于弱抗体的检测宜使用较新鲜的谱细胞或新鲜细胞进行检测及确认.

  • PMA活化THP-1的巨噬细胞分化标记特征分析

    作者:杨颖;李勤;张嘉敏;赵俸涌;杨启修;叶璐夷;朱自严

    目的 了解佛波酯-12-肉豆蔻酸酯-13-乙酸酯(PMA)分化的THP-1(人单核细胞白血病肿瘤细胞)上巨噬细胞标记特征,评估其作为人源巨噬细胞的替代品的可行性.方法 用PMA诱导分化THP-1细胞72 h(活化组),并同步分离随机健康O型献血者的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其中一部分PBMC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培养7 d(7 d PBMC),而未处理的THP-1作为未活化组,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这4组细胞的CD14、CD16、HLA-Ⅰ、HLA-DR等细胞表型,并分析Fc受体CD32、CD32b的组成;并用已知含人源HLA-Ⅰ、Ⅱ类抗体、抗-E、健康献血者血浆各1份以及6种未确定抗体特异性但免疫血液学试验检出疑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浆与活化THP-1和新鲜PBMC细胞共培养,观察CD14、CD16、HLA-Ⅰ、HLA-DR等变化;制备O型IgG致敏红细胞和非致敏红细胞,分别用活化THP-1和PBMC细胞与致敏、非致敏红细胞共培养,进行单核细胞单层试验(MMA).结果 观察到THP-1细胞未活化组为CD14+ CD16-,活化组为CD14+CD16+d,缺乏PBMC中CD14-CD16+以及非经典CD14+hCD16+,后者在7 d PBMC中明显增加;未活化THP-1表达HLA-Ⅰ类、CD32分子,但HLA-Ⅱ类和CD32b较弱,在PMA刺激后这些抗原或标记分子均升高.发现活化THP-1细胞CD14、CD16分子可被人源性血浆吸附而致下降,而6例未确定抗体特异性的血浆有4例明显降低HLA-Ⅰ类表达.活化THP-1和PBMC均可成功作为单核细胞单层试验的反应细胞,诱导红细胞调理性吞噬.结论 THP-1可替代人单核巨噬细胞作为人源PBMC来源单核巨噬细胞的替代,细胞群落比较少;但是需要注意其与PBMC来源单核巨噬细胞的不同,并具有HLA抗原特异性,因此其应用范围可能比较局限.

  • 可作为细胞治疗制品的CD8调节性T细胞的体外诱导扩增方法

    作者:孙娟;霍小娜;杨懿铭;蒋雪玉;朱蓓蓓;李振华;谢如锋;高跞;刘李栋;范华骅;朱永明;杨洁

    目的 建立1种可用于细胞治疗制品的CD8调性T细胞(CD8+ Reularory T cell,Treg)的体外诱导扩增方法,并检测所获Treg细胞性质及功能的稳定性.方法 通过免疫磁珠从人外周血PBMC中分选出CD8+T细胞,在抗人-CD3/CD28磁珠与外源性IL-2激活下,联合使用不同组合的诱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和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多克隆诱导扩增出CD8+Treg细胞,比较不同诱导组CD8+Treg细胞扩增能力、表型、细胞内因子分泌、抑制功能等情况,筛选出合适的诱导组细胞,进行体外多轮重刺激扩增并检测其功能及性质的稳定性.结果 对不同组CD8+Treg细胞扩增数量、表型、细胞内因子分泌情况分析得出:TGF-β1和雷帕霉素联合诱导组细胞高表达Foxp3和CD103,扩增能力强,对同种异基因CD4效应T细胞抑制功能可达90%以上、炎性因子IL-2和IFN-γ分泌细胞比例低、在炎性条件下不分泌IL17A和分泌很低量的IFN-γ.体外进行四轮重刺激,扩增倍数低可达10000倍,且扩增所获Treg细胞活性高,Foxp3表达稳定,各轮抑制功能无显著差别.对Treg抑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Treg通过竞争性消耗内源性IL-2起到部分抑制功能.结论 CD8+Treg细胞体外扩增诱导方法的建立将填补了目前CD8+Treg培养方法上的空白.体外大量扩增的CD8+Treg细胞具有治疗自身免疫病、GVHD等疾病的应用潜力,可作为1种细胞治疗制品运用于临床.同时,通过利用原本在输血中废弃的PBMC,诱导出功能稳定的CD8+Treg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液的利用效率和促进了成份输血的进程.

  • RHCE* ce(308C>T)突变型等位基因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王贞;贾双双;廖志坚;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目的 建立Rh血型系统RHCE* ce(308C>T)突变型等位基因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筛查携带该等位基因的个体,并对其RhCE血型抗原进行鉴定分析.方法 针对RHCE基因c.308C>T突变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MGB探针,采用已知携带该突变位点的标本作为阳性对照,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800例RhD阴性标本、1 000例RhD阳性标本以及400例D放散型标本进行突变筛查,同时随机抽取200例标本进行RHCE基因外显子2直接测序.对筛查出携带该突变型等位基因的标本进行RHCE基因外显子2测序确证,同时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基因检测结合测序方法对其进行Rh血型基因型鉴定,并进行Rh血型血清学检测.此外,采用6种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对Rhc抗原的表达进行血清学鉴定,并采用4种抗-c进行Rhc抗原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成功建立RHCE* ce(308C>T)等位基因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该方法从800例RhD阴性标本中筛查出2例携带该突变型等位基因标本,RHCE基因外显子2测序结果证实存在杂合点突变(c.308C>T,p.103Pro>Leu),但在RhD阳性及D放散型标本中未检出此突变.此2例标本的Rh抗原表型均为CCdee,基因型均为Cde/cvde[cv表示RHCE*ce(308C>T)突变型等位基因].该2例标本的Rhc抗原血清学和流式细胞检测均为阴性,而RhC抗原表达正常.结论 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RHCE* ce(308C>T)等位基因检测快速准确,该等位基因可导致c抗原不表达.

  • 富含血小板的白膜在保存期内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承琳;张锡敏;崔靖怡;康娜;纪蓉蓉

    目的 探讨在24h内,随着时间的变化,富含血小板的白膜内的保存状态对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10袋400 mL健康成人全血采集6h内分离出富含血小板的白膜,每袋白膜(40-60 mL)平均3份,分别按采集时间6h、12h、18h分组,放置在22℃温箱保存.用流式细胞仪分选PMN并测定吞噬、活性氧的分泌和凋亡功能.结果 1)吞噬功能:6h组和12h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6h组比较,12h组、18 h都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P<0.05).2)活性氧:6h组、12 h组、18 h组两两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凋亡(凋亡和坏死):12h组和6h组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8 h组和12h组比较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h组和18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上升(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凋亡都在12h后开始出现变化,采集时间在12h后的白膜制品应尽早输注.吞噬功能可以更敏感的反应PMN的功能变化.

  • 重组SIRPα1的体外表达及其在红细胞CD47-SIRPα信号通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叶璐夷;杨启修;夏荣伟;荀春志;赵俸涌;张嘉敏;李勤;王晨;向东;朱自严

    目的 获得野生型信号调节蛋白α1(SIRPα1)功能结构域重组蛋白,以用于研究正常或异常红细胞的吞噬和清除中CD47-SIRPα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全基因合成人源野生型SIRPα1 IgV结构域编码区;将合成片段构建入携带组氨酸(His)标签的pET-21a大肠杆菌载体,获得重组表达载体.使用大肠杆菌BL21 (DE3)细胞体外表达重组SIRPα1,并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重组SIRPα1;采用基于ELISA的红细胞结合试验评估2名Rh缺失表型献血者与正常Rh表型个体对照在红细胞结合水平的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CD47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纯化获得野生型重组SIRPα1.成功建立了基于ELISA的红细胞结合试验方法并应用于评估重组SIRPα1与红细胞的结合.伴随CD47表达量的明显降低,Rh缺失表型个体的红细胞和正常个体相比,其与重组SIRPα1的结合能力下降.结论 CD47-SIRPα信号通路可能在Rh缺失表型红细胞的清除中发挥了作用.

  • KIR3DL3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白血病的关联研究

    作者:蔡思齐;邓志辉

    目的 了解中国南方汉族人群KIR3DL3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组,n=13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ALL组,n=141)以及健康无关志愿献血者(对照组,n=306)的血样(3组均为南方汉族),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本实验室设计的引物对KIR3DL3全部外显子进行测序分型,用As-sign 4.7.1软件判定基因型.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2个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检出的每个KIR3DL3等位基因做差异性分析.结果 AML组、ALL组和对照组分别检出了12、14、16种等位基因.ALL病例组和对照组中KIR3DL3*004和*028等位基因的检出比例分别为12.77%(18/141)vs1.63%(5/306)与11.35%(16/141)vs 3.27%(10/306),(Pc<0.05).AML病例组中检出的各等位基因的检出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本组人群携带的KIR3DL3* 004、*028等位基因为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发生ALL的易感因子.

  • 中国人唾液血型物质与FUT2、FUT3基因多态性初步研究

    作者:金沙;郑皆炜;沈伟;范亮峰;谢军华;刘曦;姜跃琴;陆琼;向东

    目的 分析36例中国各地区健康随机人群的FUT2、FUT3及唾液ABH血型物质效价,计算FUT2、FUT3基因型检出数量及频率,唾液血型物质效价,比较不同FUT2、FUT3基因之间唾液血型物质的效价.得到FUT2、FUT3基因对于唾液血型物质效价高低的影响,并尝试探索2个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方法 采用中和抑制试验检测唾液中的ABH血型物质.采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FUT2、FUT3基因.计算不同FUT2、FUT3基因型唾液血型物质的均值和SD值,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FUT2、FUT3基因之间唾液血型物质的效价.结果 36例标本中,FUT2基因测序检出SeSe、SeSew、SewSew,未发现se基因单倍型.FUT3基因测序检出LeLe、Lele、lele.唾液血型物质效价n分布在-2.2-15.5之间(2n).结论 Se基因对于唾液血型物质效价影响较大,Se基因能够影响个体体液中血型物质的分泌,无论纯合或杂合,影响力无显著差异.而Le基因的影响力远小于Se基因.

  • 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的HBsAg阴性血液HBV感染的确认

    作者:邓雪莲;李婷婷;郭笑寒;周磊;臧亮;梁晓华;Daniel Candotti

    目的 对单个标本核酸检测呈初始反应性(Initial reactive,IR)但鉴别试验为无反应性,即所谓的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NAT non-reproducible reactivity,NAT NRR),且HBsAg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感染的确认.方法 采用Ultrio plus(盖立复)进行单个标本核酸检测(Individual donation nucleic acid testing,ID-NAT).应用超高速离心技术(25 0000 gx3 h)与靶向HBV基因BCP/PC、PreCore/Core、pre-S/S和S区段的高灵敏度巢式PCR检测相结合的超离体系对12mL NAT NRR血浆标本进行HBV DNA确认,以获得HBV基因序列作为HBV DNA确认的标准;同时与采用2次联检和1次鉴别试验的推荐流程的确认结果进行比较.NAT NRR标本补充电化学发光法(ECL,罗氏)的HBsAg,抗-HBc和抗-HBc检测.结果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共筛查标本77 556份,检出HBsAg-/NATNRR标本85份(0.11%),其中有79份标本进行了确认试验.超离体系确认出HBV感染标本43份,推荐流程确认出32份.配对比较显示超离体系明显优于推荐流程(McNemar test,P<0.05):有48份(60.7%)标本至少被1种流程确认,其中27份(34.2%)标本同时被2种流程确认,16份(20.2%)标本单独被超离体系确认,超离体系未能确认的5份(6.3%)标本被推荐流程确认.HBV感染确认组和未确认组间抗-HBc+(92%和80%)和抗-HBs+(42%和55%)的占比无统计学差异,但确认组抗-HBs定量值的分布(中位数22 IU/mL,范围10-1 000 IU/mL)明显低于未确认组(P<0.05).在HBV感染确认组中鉴别出血清学阳性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献血者45位(94%)、血清学阴性OBI献血者1位,2位献血者因未能跟踪而疑似HBV窗口期感染.结论 加大核酸提取的血浆体积并结合以高灵敏度巢式PCR的方法能够确认60%的HBsAg-/NAT NRR标本存在HBVDNA.NAT NRR现象与病毒载量极低的OBI有关,抗-HBc检测可有助于此类HBV感染献血者的排除;HBV DNA低水平感染构成了血液安全的潜在风险,对NAT NRR献血者进行屏蔽是防范此类风险的合理措施.

  • 献血者Mia和Mur血型研究及1例GP.Vw结合子的检出

    作者:孙爱农;李乔;向东;段生宝;吴泳伦;廖艳婷;方育如;郑晓兰

    目的 了解Mia和Mur血型抗原的关联和差异性,研究单克隆抗-Mia特性,评估通过抗-Mia检测目前时髦的Mur血型可靠性.方法 以微量板盐水法用单克隆抗-Mia和人源抗-Mur平行筛查当地献血者红细胞上的Mia、Mur抗原,试管法复查,异常结果标本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抗-Mia用微量板法、微柱凝胶卡法、试管法确认其性能.结果 在中山市1 789名献血者中,Mia阳性114例占6.4%(114/1 789),Mur阳性112例占6.3%率(112/1 789)(P>0.05);Mia、Mur血型抗原同时阳性112例,同时阴性1 675例,只有剩余2例异常且均为Mia+Mur-,后被确认为含有GYP.Vw基因的GP.Vw表型(红细胞Vw+ Mia+),发生率0.11%(2/1 789);发现1例罕见的GP.Mur纯合子;建立了中山地区献血者Mia和Mur同时兼有的稀有血型库;该单克隆抗-Mia为IgG性质,在盐水和抗球蛋白中均有活性,文中的抗-Mia和抗-Mur不适合于立即离心法,它们检测对应抗原的孵育时间不能少于10min.结论 中山地区献血者Mia和Mur血型抗原频率表达密切关联(≥98.2%),有条件地区开展输血前检查时,应该检测供、受者血液Mia或Mur血型;单克隆抗-Mia检测Mia血型可代替Mur血型筛查,以做到同型输注,提高输血安全性.

  • 熔解曲线分析法用于RHD1227G>A基因分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霓;周世航;邵林楠;于卫建;张开立;刘铭

    目的 建立用于RHD 1227G>A基因分型的熔解曲线分析法.方法 设计合成RHD 1227G>A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和公共引物,并在2条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5'端加上不同长度的GC序列.在实时PCR反应后,进行熔解曲线分析,依据PCR产物熔解温度的差异,对RHD 1227G>A基因分型.将建立的熔解曲线分析法与常规的PCR-SSP法比较.对于2种方法检测结果不符的标本,进行RHD基因第9外显子测序,确定该标本为RHD 1227G>A基因型.结果 应用熔解曲线分析法对84例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其中RHD 1227A+/G-32例,1227A-/G+ 22例,1227A+/G+6例,1227A-/G-24例.发现2例标本熔解曲线法检测的基因型为1227A+/G-,而PCR-SSP法检测结果为1227A +/G+.经基因测序证实这2例标本结果是1227A+/G-.结论 用于RHD 1227G>A基因分型的熔解曲线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优于常规的PCR-SSP法.

  • 产科大出血患者成分输血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凌;熊婷;谢娟;陈春如;姚韵;周小玉

    目的 分析产科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输血情况,为产科危重症患者合理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本院共71例产科大出血患者的血液成分的输注情况、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和部分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结果 产科大出血患者的病例数和输血总量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14年和2015年只有13和14例,输血总量为(37.4±17.0)U和(40.1±18.9)U,2016年达到高,病例数有27例,输血总量更是达到(57.7±34.7)U;而血小板的输血量2014年和2015年是(10±0)U和(20±12.2)U,2016年却下降到(15±8.3)U,2017年只有(11.7±3.7)U,有逐年降低趋势;其中,78.9%患者是前置胎盘,15.5%是产后出血;产次≥2次患者的输血总量大于产次<2次的患者,切除子宫患者的输血总量大于未切除子宫的患者,前置胎盘患者的输血总量大于其他疾病患者(P<0.05),而不同年龄、BMI以及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输血总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9例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了血栓弹力图(TEG)检测,TEG各参数值中MA值、Angle角和CI与患者的输血量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是-0.63、-0.51和-0.53(P<0.05),K值与输血量呈正相关(P<0.05),R值与输血量不相关(P>0.05);2016年和2017年分别有13例患者采用了介入止血疗法,分别占全年产科大出血患者总人数的48%和76%.结论 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导致危重症产妇增加,要求输血科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血液资源,TEG检测可以给妇产科医生输注血小板提供指导作用,介入止血疗法等节血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产妇术中异体输血量.

  • 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输血相关信息的调研分析

    作者:毕晓琳;李宁;范亚欣;马晓露;高艳;王广杰;赵乙洁;王晓旭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为加强单病种患者血液管理、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输血评价标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收集大连地区2家三级甲等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75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输血组(45例)和未输血组(230例);收集275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常规(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输血比例为16.4%,患者人均用血量0.6±1.6 U.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Hb、术后Hb、术后Plt、术前APTT、术前Fbg、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Hb和术后Hb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006、0.002、-0.012和-0.014(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成正相关,与术前Hb和术后Hb呈负相关.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通过采取提高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量、规范手术操作、开展血液保护等有效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 输血相关微嵌合体的进展

    作者:崔颖;包汝娟;穆士杰

    输血相关微嵌合体(transfusion-associated microchimerism,TA-MC)是由输血引起的同种异体细胞稳定持续存在的异体暴露.TA-MC与创伤后的输血有关,但涉及的深层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TA-MC的新的诊断方法、TA-MC的免疫耐受机制、影响TA-MC产生的因素及MC的临床意义.

  • 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工艺及输注安全性

    作者:洪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量逐年上升,我国单采血小板(APC)占主导地位.2018年3月,全国取消互助血小板捐献,APC采集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全血分离机、血小板5d保存袋、血小板专用白细胞滤器、无菌连接装置、血小板汇集袋、血小板保存液、病原体灭活技术等,使得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WBPC)品质不断提升.血液是献血者捐献的生命礼物,全血中的血小板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采供血机构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现综述国内外WBPC的制备工艺,如何小化不良反应,大化安全性和质量,及国外血小板输注血液预警系统数据.

  • 山东省血液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探讨

    作者:张新童;石晓阳;石磊;张谦;黄均磊

    本文依据国家卫生计生信息化顶层设计,坚持全省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建设原则,积极探索山东省血液信息化发展思路,为无偿献血事业提供有力信息保障.全省血液信息化建设思路是:在认真分析山东省血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全省血液信息化总体方案设计,以标准和规范制定为先导,以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建立应用集成门户和大数据平台为重点,实现业务统一集成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大数据的挖掘应用,提高无偿献血管理服务水平.

  • 浙江血液云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孔长虹;徐烨彪;裘君娜;王翠娥;金立明;冯晴;胡伟

    血液信息平台是区域血液信息资源汇聚的枢纽,是血液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是目前血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本文基于浙江血液云平台的建设实践,介绍了浙江省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血液信息云平台的设计思路、技术架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为区域血液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和示范应用.

  • 血站血清学实验室质量指标回顾性分析初探

    作者:杨洪岗;张珺珂;蔡薇薇;段友斌

    目的 通过复试/初试阳性率、室内质控失控率、设备故障率等质量指标的分析,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方法 采用2016年4月-2018年3月ELISA试验数据.统计各试剂复试/初试阳性率,对<50%的试剂进行原因分析;统计室内质控失控率,按失控原因分类统计室内质控失控次数和构成比,利用Pareto图分析失控原因;统计设备故障率,按故障原因分类统计设备的故障次数和构成比,利用Pareto图分析故障原因.结果 12种ELISA检测试剂中有6种试剂复试/初试阳性率<50%;室内质控失控率为1.2%,失控的主要原因为设备;设备故障率为0.58次/1 000标本,故障原因主要为洗板单元.结论 阶段性回顾性分析实验室质量指标,可发现实验过程的变化趋势,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

  • 参加CITIC血液成分细菌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云光

    目的 为提高实验室对血液成分细菌污染的检测能力,评价BacT/ALERT 3D微生物监测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观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可比性,促进实验室的持续性改进,更好地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法 按常规检测方法、设备和试剂,对CITIC血液成分细菌检测室间质评样品进行接收、接种,结果上报,并对检测结果与CITIC参考结果及全国同行参评实验室组间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室2016-2018年间CITIC质评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参考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2.86%;阳性样品中出现反应性信号时间SDI值分布的优良率为92.59%,不合格率为7.41%;项目失控(漏检)的原因,主要为极低浓度细菌的“教育型”阳性样品漏检所致.结论 参加CITIC血液成分细菌检测室间质评活动,有助于规范试验人员各环节的操作,识别细菌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对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进行持续性监控,以提高实验室对血液成分细菌检测的检测能力.

中国输血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