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중국위생정책구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4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2982
- 国内刊号: 11-56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journal.healthpolicy.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代涛
- 类 别: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我国公立医院混合所有制可行性探讨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但是作为向社会提供具有公益性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如何与社会力量合作,如何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疗服务,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改革难度.本文围绕我国公立医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公立医院不宜参考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实施混合所有制,为解决公立医院数量过多和存在的治理及内部管理问题,可考虑社会化治理改革,将其转变为一种新型医院制度形式的特殊法人.
-
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分类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立足当前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建立新的公立医院分类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提出了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分类改革的政策建议:应建立新的公立医院分类管理制度,将公立医院分为公益型、准公益型、经营型三类,配套完善相应财政投入补偿机制、财务运行管理方式、社会融资管理机制、人事管理运行制度和绩效薪酬管理制度,分类指导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
上海市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医药分开试点对门急诊用药行为的影响
目的:分析和评估医药分开政策对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医生门急诊用药行为的影响.方法:从医保角度,对4家试点医院和3家对照医院的医生门急诊用药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注射剂使用率、基本药物使用率差异不明显,抗菌药使用率试点医院明显低于对照医院;平均每张处方药品费用试点医院高于对照医院,但是处方率试点医院低于对照医院.结论:医药分开政策尚未对医生的用药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从医生及患者的用药习惯、药品供销的利益链及医药分开试行范围分析可知,促进医生合理用药仍需综合多方措施.
-
医方因素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的影响——基于黑龙江省27家公立医院的调查
目的:以黑龙江公立医院为例,了解医方视角下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的认知.方法:选取黑龙江省5市15家市级公立医院及各市所辖的12家县级公立医院员工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 737份,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认为医患关系非常和谐的仅为8.2%,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对不和谐的认知分别为58.1%与53%.平均每天在岗时间超过8小时的员工对医患和谐程度的评价偏低(95% CI l.385 ~2.138);认为身边同事经常会出现药品回扣现象的员工对医患和谐认知更低(95% CI 1.050~1.720).结论:公立医院员工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认知整体偏低,其中三级医院为显著;在岗时间、开回扣药品、认为政府投入不足等是医患和谐程度的影响因素.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增进医患沟通与医德医风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和谐医患关系.
-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及其配置公平性研究
目的:从数量、质量和配置公平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的现状,并探讨人才队伍建设中现存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我国2009年和2014年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及其变化,采用基尼系数评价我国2009年和2014年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配置情况.结果:2009-2014年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量下降了2.5%,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下降了4.1%.人员素质方面,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从2.8%上升至4.9%,本科学历的比例从22.7%上升至29.3%,高级职称人员占比略有增加,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从12.5%上升至14.5%;年龄结构方面,45岁以上人员占比从40.2%上升至42.0%,呈现老龄化趋势;人员配置方面,2014年全国有22个省级行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低于编制标准.从公平性角度看,各省级行政区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水平存在差异,按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在0.2左右,公平性好,按地理面积配置基尼系数在0.55左右,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结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队伍老化、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
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流动现状,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制定适宜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6个省18个县(区)296家乡镇卫生院2012-2013年人员流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2012-2013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总体流动率由9.67%上升至13%,流入人数多于流失人数;流入人员多为应届毕业生,入编率为47%;流失人员大多为编制内技术骨干,且流失率逐年上升,“低进高出”问题凸显.其主要原因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条件与岗位吸引力之间、激励机制建设与人员职业发展之间、卫生院转型与医务人员价值认同之间以及流入人员与流失人员职能补充之间矛盾突出.结论与建议:建立适宜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保证人员“进得来”;建立激励性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卫生院人员积极性;强化政策支持,保障人员的稳定性;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强化团队服务.
-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医改背景下乡村医生发展研究
目的:对新医改背景下乡村医生的发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对30名乡村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对乡村医生工作的发展及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经过三级编码,终梳理出与乡村医生发展相关的108个概念、18个范畴、7个主范畴和3个核心范畴,形成新形势下乡村医生的发展作用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医改部分政策挤压、乡村环境需求变迁以及乡村医生素质能力三条脉络.结论:在多重政策的挤压下,乡村医生的待遇降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加之乡村医生群体自身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不足,难以满足乡村环境变迁对乡村医生在职业素养、角色、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导致乡村医生流失严重,数量减少,发展陷入困境.因此,需对新医改背景下的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改革完善,同时通过乡村医生的引进、培养等机制提高其服务能力,促使乡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
-
乡村医生激励机制路径分析
目的:识别对乡村医生产生激励作用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可能的路径机制进行分析,为提高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提供参考.方法: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通过路径分析法,梳理出对乡村医生产生激励作用的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因素.结果:对乡村医生激励机制产生作用的因素主要是生存因素、尊重因素和自我实现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495、0.183、0.095,安全因素、社交因素不直接影响乡村医生的受激励程度,但通过生存因素、尊重因素和自我实现因素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结论:通过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提升基本药物补助等,健全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降低其工作环境的医疗风险等措施,完善乡村医生的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
我国农村居民自评健康状况与报告行为实证研究
目的: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以及自评健康报告行为进行测量,检验自评健康指标的可靠性与稳健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了3省1 80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共有5 849名农村居民纳入分析.使用世界价值观调查表中的自评健康状况问题,EQ-5D量表以及中国一般人群健康效用值积分体系,分别测量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状况和潜在健康状况,并利用两者的系统测量误差反映报告行为.采用卡方检验与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特征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与报告行为的差异性.结果:农村地区女性、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小学及以下低学历水平、离退休、无业或失业、低收入水平、患有多种慢性病人群中,自评健康状况为“好”的比例相比其他人群更低,这部分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状况报告行为也更加悲观.结论:我国农村居民自评健康状况与报告行为变化趋势一致.自评健康指标在测量健康水平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健性.罹患合并症的慢性病患者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老年人群需要得到更多支持与关注.低收入水平对报告行为的负效应强于其他收入水平.健康行为与自评健康和报告行为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挖掘.
-
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居民调查资料(n=273 688),测量指标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和过去一年内住院情况.剔除无效数据之后有效样本量为188 697,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自评健康存在明显的社会人口学差异,女性、老年人、低收入、城市(相比于农村)和西部(相比于东中部)居民自评健康等级较差;自评健康状态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居民的客观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良好的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较好.结论:加强对重点人群(如女性、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健康状况的关注;改善健康相关行为方式,减少可控的危险因素,诸如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是改善居民自评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
非正式照料对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费用上涨,老年人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愈演愈烈.为了寻求减轻老年人医疗负担的新路径,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Ⅳ-Tobit模型,考察非正式照料对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照料对老年人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可见,非正式照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
目的:通过调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1 648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运用聚类分析、x2检验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养分离”养老机构中,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好、入住时间越长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越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未婚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较差;上缴费用越多、公办公营型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评价较好.结论:应该加强养老机构内医疗服务场所建设,促进公办民营、民办民营型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发展,改善老年人的就医环境,帮助其获得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
药品价格指数在医保支付标准中的应用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取消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医保目录内药品以医保支付标准进行支付.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形成医保支付标准,因此收集和整合药品市场价格信息成为实施这一政策的关键.药品价格指数可以整合药品市场价格信息,反映药品价格的变化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医保支付标准制定的需求,明确应当以分位价格指数的方式制定医保支付标准.通过介绍德国参考定价来具体说明利用分位价格确定医保支付标准的做法,并且引入不同的药品价格指数来分析药品价格变化的原因,为医保支付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
实验室诊断类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国际经验及启示
实验室诊断类项目定价是理顺整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和回顾政策文件,总结归纳了国际实验室诊断类项目定价策略和方法,简要介绍了基于资源消耗的相对价值参数法(RBRVS)、成本定价法、卫生技术评估法以及区域价格比较法,并在回顾梳理2000年至今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关键政策和重要节点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实验室诊断类项目定价的原则和依据.此外,本文就实验室诊断类项目较其他医疗服务项目的特殊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我国现行医疗服务定价和调价机制上的问题和操作上的困难,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实验室诊断类项目成本和价格相关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定价体系等建议.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