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중국소아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4/R
- 国内刊号: 王晓茵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口服美林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目的口服美林与消炎痛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35例早产儿PDA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17例给予口服美林治疗,B组18例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美林16例PDA(94.1%)闭合,消炎痛组10例(61.1%)闭合,美林组PDA闭合率明显高于消炎痛组(P<0.025).在副作用方面,美林组仅1例(5.9%)有少量胃出血,而消炎痛组10例(55.6%)分别并发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胃出血(2例),IVH 1例,肾功能损害(4例),低血糖、低钠血症(1例);明显高于美林组(P<0.005).结论口服美林治疗早产儿PDA不仅疗效优于消炎痛,而且副作用少,安全系数高.
-
ITP患儿治疗中血小板骤降的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量骤降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7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72例ITP患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81.9%(59/72).其中RSV阳性率为29.2%(21/72);CBV阳性率为19.4%(14/72);MP阳性率为15.3%(11/72).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27.7%(20/72).结论 ITP患儿治疗过程中,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应注意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
IL-13、SccAg与毛细支气管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及免疫球蛋白E(IgE)与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36例毛支患儿、26例哮喘患儿、40例肺炎患儿及33例正常儿童血清IL-13、SccAg及IgE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13(104.91±18.05)ng/L及SccAg(2.49±0.38)ng/mI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85.15±17.98)ng/L,(2.30±0.34)ng/ml及正常对照组(77.27±18.16)ng/L,(2.29±0.34)ng/ml(P<0.05),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毛支发作期患儿血清IgE水平(370.91±69.26)kU/L显著高于缓解期(189.46±70.36)kU/L(P<0.05),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1.66±70.17)kU/L(P<0.05).(3)毛支发作期患儿血清IL-13、SccAg及IgE水平显著低于哮喘发作期(147.00±23.78)ng/L,(3.01±0.37)ng/ml,(659.52±70.51)kU/L(P<0.001).(4)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13、SccAg及IgE水平显著高于肺炎组(80.74±18.08)ng/L,(2.31±0.35)ng/ml,(152.87±66.91)kU/L(P<0.05).(5)毛支患儿发作期血清IL-13水平与SccAg、IgE及SccAg与IgE水平呈正相关(r=1.001,P<0.01;r=1.000,P<0.01;r=0.9853,P<0.01).结论(1)IL-13、SccAg可能在毛支的发病机制中起免疫调控作用.(2)毛支可能存在与哮喘相似的发病机制,但不是典型哮喘的前驱表现.
-
一氧化氮和高频通气联合应用抢救小儿重度呼吸衰竭
吸入一氧化氮(NOi)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当今一些新的抢救重度呼吸衰竭(呼衰)的方法,被子经常规通气支持无效的呼衰病例,这些技术的单独应用近年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和报道,但这些技术的联合应用在国内外仅有少量实验研究报道.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联合应用这些技术对重度呼衰患儿的呼吸支持质量,我院PICU自2002年开始联合应用NOi和HFOV用于难治性呼衰的抢救治疗,现将6例患儿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
肝素并低分子右旋糖酐对危重新生儿血清D-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应用超微剂量肝素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92例血清D-二聚体阳性的危重新生儿进行观察.方法92例患儿血清D-二聚体阳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剔除自动放弃治疗9例,共观察83例:其中1组(43例)应用超微剂量肝素(肝素组),肝素剂量:10 u/kg,皮下注射,开始为q 8 h,1~2d改为q12 h至血清D-二聚体转阴为止;2组(40例)应用超微剂量肝素(肝素剂量同前)同时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低右组),低右组用量为5 ml/kg,普通速度静脉点滴,每天1~2次至血清D-二聚体转阴为止,在治疗期间每天复查血清D-二聚体一次至血清D-二聚体转阴为止.结果两组危重新生儿在治疗的第2天血清D-二聚体转阴率无明显的差异,第3天、第4天肝素低右组的新生儿血清D-二聚体转阴率明显高于肝素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危重新生儿病死率比较,肝素低右组的病死率较肝素组低,分别为12.50%和30.22%.结论超微剂量肝素加小剂量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更快的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逆转重危新生儿的病情,提高重危新生儿抢救成功率.而D-二聚体持续阳性者,病死率较高.
-
危重新生儿血糖变化的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在应激状态下血糖变化的特点.方法 106例危重新生儿入院后立即采取动脉血同时检测血糖和血气,分成低血糖组和高血糖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15.09%和16.04%,低血糖以早产低体重儿多见,高血糖多见于足月儿,且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危重新生儿更应重视高血糖的发生,治疗时应同时降低血糖和纠正酸中毒.
-
10kg以下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呼吸管理策略
目的总结1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术后呼吸管理的经验,探讨防止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对策.方法收集2001年12月一2003年12月我院行10 kg以下先心病伴肺高压46例,体重2.6~10kg,年龄2~30月,全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39例(84.8%).术后全部采用SIMV模式辅助呼吸.结果46例患儿中,8例气管分泌物培养+涂片阳性,4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为霉菌感染,3例肺不张,1例气胸.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3~75 h,死亡1例.结论由于小婴儿先心病合并肺高压术后呼吸道管理不同于大龄儿童,合理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控制肺高压,能缩短呼吸机辅助时间,减少并发症.
-
足月儿窒息后12小时内脑氧合及血容量变化
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窒息后12 h内脑血容量及氧合的变化,探讨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近红外光谱仪监测29例有出生窒息史的新生儿的脑氧合血红蛋白(HbO2)、脱氧血红蛋白(Hb)、总血红蛋白(HbO2+Hb)、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2)的连续动态变化,并与同期无出生窒息史的7例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于出生12 h内,无窒息组及轻度窒息组患儿脑血容量及氧合状况比较稳定;而重度窒息尤其合并HIE的新生儿脑血容量及氧合有下降,于出生9 h左右低,后有回升趋势.结论窒息后合并HIE的新生儿出生9 h内脑皮层及皮层下脑白质的灌注及氧合逐渐减低.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并呼吸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100例,并呼吸衰竭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并呼吸衰竭24例,除常规抗感染、对症、给氧等综合治疗外,加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照组50例,并呼吸衰竭21例,只采用常规治疗.临床观察喘息、气促、紫绀、肺部哮鸣音及痰鸣音好转情况、血气分析动态检测、需要人工吸痰的次数及住院日.结果治疗组患儿在喘息、气促、肺部体征及血气分析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需要人工吸痰的次数明显减少,住院日缩短,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
-
早产儿机械通气不同脱机模式的呼吸力学评价
目的从呼吸力学的角度评价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不同脱机模式的优劣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Bicore CP-100呼吸监测仪测定21例早产儿在IMV、SIMV、CPAP模式、脱机拔管前及拔管后20 min等条件下的呼吸力学的变化.结果 CPAP 3 cmH2O时WOBp明显高于SIMV、IMV组,有显著性差异;脱机后患儿每分呼吸功(WOBp)明显降低,与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PAP模式下0、1、2、4 h WOBp明显改变,4 h与0 h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脱机模式下WOBp存在差异,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以低频率的SIMV、IMV模式较为适宜,而CPAP模式不适合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
-
新生儿换血术后血生化代谢的变化规律探讨
目的探讨全部换血术对败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血气、电解质、生化代谢的影响.方法检测37例次新生儿换血前后的血气、电解质、生化代谢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清钠、血清钙与血浆渗透压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换血术后纠正低钠血症8例,高钠血症1例;纠正低血浆渗透压11例,高血浆渗透压1例;纠正低钙血症5例,新增低钙血症5例.低钾血症15例,术后未完全纠正,新增1例低钾血症.纠正高血糖5例,新增6例高血糖.无低血糖或高钙血症发生.术后胆红素、尿素、肌酐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降低.结论在适当的呼吸支持下,采用新鲜枸橼酸抗凝血(72 h内)换血治疗,对新生儿血气酸碱平衡、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影响较小.严密监测血电解质及血糖,及时处理低钙、低钾血症和高血糖症,有助于新生儿平稳度过高危期.
-
牛磺酸治疗早产儿全静脉营养胆汁淤积的疗效
目的观察早产儿应用全静脉营养后是否出现胆汁淤积,并探讨牛磺酸治疗胆汁淤积的效果.方法将小于33周的早产儿分为甲乙两组,均行全静脉营养,甲组应用牛磺酸治疗,乙组未应用牛磺酸治疗,并与大于33周早产儿及足月儿对照,入院后第1、7、14、21天采血测定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结果入院后第14、21天甲乙两组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高于大于33周的早产儿及足月儿,各时段甲乙两组3项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较长时间全静脉营养可致胆汁淤积,牛磺酸对胆汁淤积治疗无明显效果,表明全静脉营养导致胆汁淤积原因的复杂性.
-
新生儿窒息肺动脉压力变化的无创性动态监测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彩色脉冲多谱勒超声于生后24 h内、3、7及12~14 d分别检测了30例窒息新生儿及25例正常新生儿左/右心室射血前期、左/右心室射血时间及其比值的变化,并依此推算肺动脉压力.结果窒息与正常新生儿肺动脉压力在24h内分别为肺动脉舒张压(55.1±17.3)mmHg对(15.0±3.0)mmHg,肺动脉阻力(14.2±3.9)mH/(L·min·m2)对(5.3±1.3)mmHg/(L·min·m2),肺循环阻力/体循环阻力比值(0.84±0.47)对(0.27±0.20),差异极显著,P<0.01.至生后1周末,两组婴儿上述各指标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肺动脉高压是新生儿窒息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在生后1周内应重视对窒息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检测.多谱勒超声心动图简便、无创,适于观察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变化.
-
心跳骤停两次、心肺复苏成功一例
我院曾于2003年12月5日,收治一例肠套叠、大段肠坏死、中毒性休克患儿.手术中曾两次发生心跳骤停,总共历时34 min,使用肾上腺素10次,抢救成功.出院后随访至今仍然存活.
-
急性重症支气管肺炎并肝脓肿一例
患儿,男,2岁10个月,因发热、咳嗽、喘3天,加重伴嗜睡1 d入院.入院前在外院诊断"肺炎",静滴"青霉素钠240万单位、地塞米松4 mg、喜炎平0.4"3 d.既往健康.入院查体:体温36.4℃,呼吸40次/min,脉搏150次/min,神志清晰,精神萎靡,嗜睡,抱入病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及黏膜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面色晦暗,双眼睑无水肿,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淡红,干裂,无发绀.咽充血,双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轻度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50次/min,心音稍低钝,节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稍膨隆,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末端温,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克、布氏征(-),巴氏征(-).血常规:WBC 4.4×109/L,L 0.4,N 0.55,RBC 4.53×1012/L,Hb127 g/L,PLT147×109/L.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左肺纹理模糊,可见小斑片状模糊影.入院诊断:急性重症支气管肺炎.
-
昏迷七十二天的病毒性脑炎患儿抢救成功一例
患儿,女,10岁,因发热伴头痛、呕吐4 d,兴奋多语、烦躁不安1 d入院.查体:T 36.3℃,P 95次/min,R 26/min,BP120/75 mmHg,体重38kg.烦躁不安,谵妄,答不切主题,神志恍惚,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无渗出物,颈部无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软,右中腹可扪及8 cm×5 cm大小包块,活动度好,表面光滑,无触痛.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均可引出,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跟、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阴性.
-
肺水通道蛋白与肺损伤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一组对水特异通透的膜蛋白.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发现11种AQPs,分布于肺组织的AQPs主要有4种(AQP1、AQP3、AQP4、AQP5),分别表达于肺组织的不同部位,可能参与出生时肺泡液体的吸收及急性、亚急性肺损伤时肺水容量的调节及气道湿化.本文就有关水通道蛋白在肺组织的分布、功能及与肺损伤的关系作一概述.
-
新生儿低碳酸血症
1低碳酸血症的病理生理研究当某些原因引起过度通气,导致PaCO2低于正常值的下限时,称为低碳酸血症(hypocapnia/hypocarbia),新生儿PaCO2的正常值为35~45 mmHg,低碳酸性碱中毒是呼吸性碱中毒的同义词.
-
发热、腹泻、皮疹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入院第1天.住院医生:汇报病史.患儿1岁,女.以发热、腹泻3d,皮疹2 d为主诉入院.患儿3 d前进食后呕吐2次,呈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发热38~39℃,大便为黄色糊状或黄绿色稀水样,无腥臭味,每日次数增加至8次,进食量明显减少,哭吵,家长自行予服小儿退热片、消食止泻等中药2d,情况无明显好转,且胸部、背部、四肢出现细小红色皮疹.入院当日患儿哭吵无力,口干,食欲极差,大便黄绿色稀水样,次数增加至10余次,曾去附近私人诊所予输液2瓶(具体药物不清楚),但症状未改善,下午尿量减少.患儿G2P2足月顺产,人工喂养为主,按时预防接种.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
-
常用的几个规范词
关键词: -
第六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研讨会纪要
-
2005年本刊各期重点
关键词: -
危重患儿的体液电解质紊乱及其诊治
广义的危重症体液电解质紊乱应包括神经-内分泌、自分泌及酸碱、血糖、水、电解质、渗透压异常所致的内环境紊乱.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危重症的水和电解质紊乱给予讨论.
-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水电解质检测特点与急救处理
1病例患儿,女,5个月,因腹泻12 d,无尿6 h,抽搐1次于2003年12月21日3时40分抱送入院.患儿于1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初为黄糊状,3~4次/d,偶有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伴低热.于当地诊所和某医院治疗,病情有所缓解,腹泻减少,呕吐停止.
-
重度哮喘患儿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内皮素(ET)是近年来从血管内皮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的生物活性多肽,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现已证明,ET-1不仅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而且气管、支气管黏膜、肺血管及肺泡上皮也含有ET.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而且是强烈的支气管收缩剂[1].近年来研究发现ET-1在肺内含量高,并与某些心肺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测定了58例哮喘儿,24例正常儿ET-1水平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希冀从免疫学角度探讨ET-1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肺疾患患儿体位与动脉血氧分压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肺疾患的患儿体位与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及护理中何种体位能够达到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的目的.方法在21例患有不同程度肺部病变的患儿中,采用自身对照法,在相同的辅助通气条件或其他方式的氧疗下,分别在仰卧位、胸片显示肺疾患的轻侧卧位及重侧卧位,各在体位更换后的1 h内,经桡动脉取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分别记录动脉血氧分压的数值,每例均取数值3次.结果体位能够影响动脉血氧分压的数值,通过数值的比较,说明肺疾患的患儿采取疾患的重侧卧位的体位,利于动脉血氧分压的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疾患的轻侧卧位与重侧卧位比较,P<0.01,说明重侧卧位优于轻侧卧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疾患的小儿重侧卧位优于轻侧卧位,动脉血氧分压有提高,在护理实践中可以加以应用.
-
CPAP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并肺炎心衰、呼衰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CPAP对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炎心衰、低氧型呼衰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6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炎心衰、低氧型呼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CPAP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纠正缺氧、改善呼吸、治疗心衰竭、缩短肺部哕音吸收时间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合适压力的CPAP对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炎心衰、低氧型呼衰疗效肯定,方法简单,未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
-
立止血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32例
目的观察立止血局部和全身同时给药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诊断为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立止血0.5 KU经胃管内注入,同时用立止血0.5 KU静推,根据出血情况,每日各1~2次,连用1~3 d;对照组加用止血敏125 mg+10%GS30~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5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组止血效果比较,经Ridit分析,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所需止血时间(用中位数表示)分别为1.5 d、3 d.结论立止血是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多项生化指标变化及其临床分析
为观察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多项生化系列指标变化,我院从2003年1-12月共收集了43例哮喘患儿血清标本,测定其多项生化指标,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洛赛克辅助干预危重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患有各种危重疾病的新生儿,因胃肠功能衰竭而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很高,导致新生儿大量失血甚或休克,为此,我科采用洛赛克胃管内注入预防因上述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小儿多脏器功能障碍时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胃肠道不仅是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靶器官之一,而且也是MODS的始发部位及促进全身MODS发展的动力器官[1],因此胃肠功能障碍在MODS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其发展至胃肠功能衰竭并阻断其他器官相继序贯性衰竭,对MODS的转归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收治的135例伴有胃肠系统功能障碍的MODS患儿作临床分析,以探讨小儿MODS时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
尿系列酶测定对新生儿硬肿症肾功能的评价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尿系列酶的改变作为评价肾小管功能的指标.方法检测新生儿硬肿症尿系列酶NAG、GAL、GGT、ALP、LDH活性,与正常组进行对照,同时检测血BUN,Bcr作为肾小球功能的指标,中、重度硬肿者与尿酶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尿酶NAG、GAL、ALP、LDH酶活性在新生儿硬肿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1),GGT酶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不同程度新生儿硬肿症时尿酶NAG、GAL、ALP、LDH均出现统计学差异;肾功能血BUN、Bcr值增高与尿酶间存在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尿酶NAG、GAL、ALP、LDH活性不同程度升高,表明不同程度新生儿硬肿症肾小管功能受累,当肾小球功能受损时,其与肾小球功能受损成正比.
-
奥斯他韦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奥斯他韦(达菲)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效果.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2月及2003年12月-2004年2月我院内科门诊临床拟诊流行性感冒,病程在2 d以内的患儿,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同时每组抽25例患儿,做咽拭子病毒分离,观察发热、咳嗽、鼻卡他/鼻塞等症状变化.治疗组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奥斯他韦(达菲),4mg/(kg·d),每日2次口服,疗程5 d.结果病毒病原学检查:治疗组分离出甲3型流感病毒¨例,乙型流感病毒9例.对照组分离出甲3型流感病毒20例,乙型流感病毒4例.奥司他韦(达菲)治疗组退热平均时间为(2.08±0.59)d,咳嗽消失平均时间为(4.67±1.42)d,鼻卡他/鼻塞消失平均时间为(3.08±0.91)d.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未做病原学的拟诊流感患儿用奥司他韦(达菲)治疗,与分离出病原学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奥司他韦可用于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进一步证明,按照中华医学会<流行性感冒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临床诊断标准,拟诊流行性感冒的患儿用奥司他韦治疗(达菲)同样有较好的疗效.
-
新生儿大血管栓塞及尿激酶治疗的探讨
2002年12月-2003年4月,我科先后诊治了4例患大血管栓塞的新生儿.其中左股动脉、右股动脉、右掴动脉、左股静脉栓塞各1例.分别采用总量20~30万单位尿激酶治疗.其中3例痊愈,1例好转(因其他原因自动出院),有效率达100%.
-
小儿感染性休克合并中毒性脑病的液体治疗
休克合并脑组织受损和出现脑功能损害表现时被称之为中毒性脑病.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脑病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其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并无自身感染,故不同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脑病在治疗方面均为对症治疗,包括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控制惊厥、改善神经细胞功能以及生命支持等.其中液体疗法是控制颅高压和脑水肿的一项重要措施.液体疗法涉及全身各个组织脏器的内环境,对于中毒性脑病重点应放在如何改善中枢神经细胞及其内环境,降低脑细胞水肿和颅内压,为防止神经细胞进一步受损和促进神经和脑功能的恢复创造合适的环境.
-
低钠血症并脑水肿的液体治疗
低钠血症是指血钠低于135 mmol/L,低钠血症只表示血清中钠的浓度减低,不等于体内钠的总含量降低.临床分为:(1)缺钠性低钠血症;(2)稀释性低钠血症;(3)消耗性低钠血症.发生于48~72 h内的低钠血症被称为急性低钠血症,尤其当血钠<120 mmol/L时则为(急性)重症低钠血症.急性低钠血症时,水通透血脑屏障的方向取决于血液的渗透压及其与脑细胞的细胞外液的差异.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水分子即向血管外流动.反之,则从脑细胞外液向血管内流动.所以,低钠血症伴脑水肿主要发生于低张性低钠血症,尤其是体液含水量正常或增多的稀释性低钠血症.48~72 h内发生的低钠血症因脑细胞不能充分发挥代偿机制,从而导致脑水肿的产生.
-
低氯性碱中毒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低氯性碱中毒为代谢性碱中毒的一种类型,在儿科重症抢救室较为常见.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有较大危害,除引起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外,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它多发生于危重患儿,并多在其他疾病基础之上(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常为原发病所掩盖,而且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因此又极易被忽略,常常由于不能及时诊断与恰当治疗而使病情迁延或加重.
-
失血性休克小容量复苏治疗进展
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心脏输出量减少,脏器血流灌注不足;氧供减少,微循环紊乱,造成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尽早进行液体治疗是失血性休克复苏的重要措施,通过补充液体达到恢复血容量,维持循环功能,保证器官、组织灌注和氧供的目的.等渗晶体溶液和胶体溶液大量输注是临床常采用的失血性休克复苏方法,但是其易导致肺水肿等不良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渗溶液复苏可以迅速改善循环功能,增加血流灌注,减轻组织损伤,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MODS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脏器保护作用.本文就小容量复苏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
高渗血症的液体治疗
各种危重症都是对患儿机体的严重损伤和刺激.在应激原和损伤因子(stress factor)如创伤、感染、烧伤、手术、缺氧、失血等强烈刺激下,内分泌系统能协助维持机体的自稳性,但内分泌反应又可加重应激时的代谢紊乱.此外,在抢救过程中,纠正体液酸碱失衡、渗透性脱水剂的应用、腹膜透析、肠外营养等治疗手段采用较多,稍有不当也易造成医源性高渗性损害.近年对危重患儿的血渗透压、血糖浓度监测发现,高渗血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5%,高血糖发生率大约为70%,其中肾功能衰竭、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更易发生.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7 | 01 02 04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2 03 04 |
1994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