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Ped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 중국소아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4/R
- 国内刊号: 王晓茵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儿童中的适用性评价
目的 旨在比较基于血肌酐及血清胱抑素 C(Cys C)的公式评估儿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儿肾小球滤过率(renal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准确性及适用性.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科住院的CKD患儿.应用11种评估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评估值(eGFR),同时采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作为金标准计算标准肾小球滤过率(sGFR).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比较各公式的准确性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及Cys C与sGFR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609例患儿,其中CKD 1期332例(男211例,女121例),CKD 2期165例(男99例,女66例),CKD 3期70例(男43例,女27例),CKD 4期22例(男13例,女9例),CKD 5期20例(男16例,女4例).这11种评估公式均存在过高或过低估计sGFR,相对而言,CKD-EPI公式及Filler公式在中国儿童CKD评估中准确性较高.血β2-MG及Cys C与sGFR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 -0.478和r= -0.585,P<0.01).结论 血β2-MG及Cys C均可反映肾功能,CKD-EPI公式及Filler公式较其他公式更适用于评估中国CKD儿童肾功能,但仍存在过高或过低估计sGFR.收集大样本,开发适宜我国儿童的GFR评估公式仍是目前亟需完成的任务.
-
不同能量喂养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不同能量喂养对PICU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状态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入住PICU的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高卡奶组和普通奶组,每组20例患儿,分别应用高卡蔼儿舒奶及普通蔼儿舒奶喂养,通过体格测量、实验室指标、营养风险筛查及静息能量消耗测定等进行营养状态研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情况、营养状态、心功能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高卡奶组患儿出院时营养不良评估情况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奶组出院时中重度营养不良比例较入院时明显增高,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37,P=0.042).普通奶组患儿出院时中重度营养不良比例比高卡奶组高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0,P=0.167),且两组患儿出院时营养风险筛查及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卡奶组患儿出院时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明显高于普通奶组(P均<0.05).高卡奶组能量供给及喂养适当病例数亦较普通奶组明显增加(P均<0.05).两组各9例行心脏手术,术前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发热时间高卡奶组低于普通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9,P=0.027).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不良及喂养不足发生率高,营养风险比率高,在不增加心脏负荷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能量供应可以改善患儿营养不良状况及临床转归.
-
瑞芬太尼在小儿术后镇痛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患儿镇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提供合适的用药参考剂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ASAⅠ-Ⅱ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250例随机单盲分为5组:RF1组50例予瑞芬太尼1 ~3 μg/(kg·h) + 咪达唑仑2 μg/(kg·min)静脉维持;RF2组50例予瑞芬太尼3~6 μg/(kg·h) +咪达唑仑2 μg/(kg·min)静脉维持;RF3组50例予瑞芬太尼6~9 μg/(kg·h) +咪达唑仑2 μg/(kg·min)静脉维持;SF组50例予舒芬太尼0.08 μg/(kg·h) +咪达唑仑2 μg/(kg·min)静脉维持,M组50例予吗啡维持剂量20 μg/(kg·h) +咪达唑仑2 μg/(kg·min)静脉维持.于术后1 h、4 h、8 h、12 h、24 h 进行面部表情疼痛评分(FPS)、Ramsay镇静评分,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乳酸、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时需追加镇静药物的例数、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1)与M组相比,RF1组、RF2组、RF3组及SF组患儿在术后1 h、4 h镇痛满意度显著升高(P均<0.05);RF2组和RF3组在术后1 h、4 h、8 h时间点镇痛满意度较RF1组显著升高(P均<0.05).(2)与M组及SF组相比,RF1组、RF2组、RF3组在术后4h、8h、12h心率及血压波动较小,血流动力学更稳定;(3)M组发生低血压及需临时追加镇静药物人次明显增多(P<0.05),RF3组发生呼吸抑制的概率高(P=0.06).(4)术后各时间点5组血糖、乳酸、血清皮质醇水平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1)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且瑞芬太尼血流动力学更稳定.(2)瑞芬太尼3~6 μg/(kg·h) +咪达唑仑2 μg/(kg·min)可使术后患儿达到满意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为小儿术后镇痛镇静的安全理想药物组合.
-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儿童幽门螺杆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儿童消化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有指征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儿共130例,入组120例,年龄3~17岁.胃镜直视下取胃窦黏膜2块,并吸取胃液.一块组织黏膜行病理学检测,另一块组织黏膜与胃液一同行PCR检测,用UreC、HP-16s、CSTP三对引物同时进行HP检测,用Cag750和Cag595两对引物同时检测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结果 胃镜检查检出上消化道溃疡28例(23.33%),病理学方法检出HP 26例(21.67%),PCR方法检出41例(34.17%),PCR检查HP检出率明显高于病理学方法H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9,P=0.031).通过病理学方法检测HP,有消化性溃疡和无消化性溃疡的患儿标本分别检出14例(50.00%)和12例(13.04%),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5,P<0.001);通过PCR检测 HP,有消化性溃疡和无消化性溃疡的患儿标本分别检出16例(57.14%)和25例(27.17%),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2,P=0.003);通过PCR检测CagA,有消化性溃疡和无消化性溃疡的患儿标本均检出7例(25.00%比7.61%),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0, P=0.012).结论 PCR法可以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HP及其CagA基因;取胃黏膜及胃液同时行PCR检测,可提高HP检出率,建议PCR法和病理学方法结合作为儿童HP的检测方法.
-
急诊39例儿童严重过敏反应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诊科儿童严重过敏反应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急诊抢救室接诊的39例严重过敏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1.29,年龄4个月~12.5岁.食物性过敏(19/39,48.7%)和药物性过敏(18/39,46.2%)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诱因.30例患儿(30/39,78.9%)在暴露于过敏原后30 min内发病,注射药物过敏起病快,共12例(12/14,85.7%)在10 min内发病.皮肤和黏膜受累为常见临床表现,共35例(35/39,89.7%);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受累(26/39,66.7%)和呼吸系统受累(23/39,59.0%);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3例(3/39,7.7%).36例患儿(36/39,92.3%)使用了肾上腺素肌注抗过敏,其中只有25例(25/39,64.1%)首选肾上腺素,仍有14例(14/39,35.9%)首选糖皮质激素.结论 儿童严重过敏反应起病急、进展快、表现多样、可危及生命,医务人员应早识别、早治疗.大腿外侧肌注肾上腺素是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首选用药.
-
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儿童心室电风暴——附五例报告
目的 心室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是临床的极危重症且治疗难度大,本文拟探讨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儿童ES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我院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5例ES患儿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儿均顺利植入起搏电极,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均无并发症;5例患儿心脏起搏后ES得到有效控制;4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ES患儿起搏时间48~72 h后成功撤离临时起搏,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儿成功完成了后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治疗.结论 ES有极高的致死性,电除颤和电复律是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首要措施.但过度频繁使用电除颤和电复律易致心肌损伤,同时加重患儿的恐惧,导致ES恶性循环.心脏临时起搏可以有效控制儿童ES发作,且临时起搏电极的植入成功率高,并发症极少,值得临床推广.
-
神经性厌食合并重度营养不良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神经性厌食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2016年11月在我院确诊的1例神经性厌食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anorexia nervosa"和"severe malnutrition"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1月至2017年5月以来的相关文献,系统性复习神经性厌食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患儿女,11岁,因"纳差、进行性消瘦3个月,加重4 d"入院,3个月中体重从40 kg下降至入院前22.5 kg.住院期间低体重21.5 kg,身高157 cm,BMI 8.7 kg/m2;入院时呈全身恶病质,伴多器官功能损害:心肌受损、肝功能不良、骨髓抑制、血管性紫癜、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电解质紊乱.患儿接受肠外营养逐渐过渡到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生长激素、甲状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多系统支持治疗,住院65 d,出院时已恢复自主进食,体重增至27 kg,出院后4个月随访体重40 kg,BMI 16.2 kg/m2,且一般情况良好,开始恢复上学.结论 神经性厌食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病死率极高,佳的肠内外营养摄入联合抗精神药物、多种促生长激素和家庭情感支持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
试管新生儿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镜面右位心一例
患儿,男,20 min,主因进行性呼吸困难20 min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双胎之大,胎龄33周,因其母"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畸形(F1胎儿心脏畸形);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妊娠33周G1P0臀位/臀位"于2017年3月20日在我院产科剖宫产娩出,生时羊水、胎盘、脐带正常,生后患儿哭声微弱,心率80次/min,心音弱,四肢皮肤青紫,经清理呼吸道、保暖、正压通气等处理后,患儿呼吸仍急促,心率上升不明显,皮肤青紫好转, Apgar 评分1 min 6分,5 min 7分,急诊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关键词: -
小于胎龄儿的喂养策略
小于胎龄儿的喂养问题是新生儿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这些患儿易并发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因此临床上常延迟肠道喂养;而生后长期禁食反而不利于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本文将对小于胎龄儿的开始喂养时间、增加喂养量、母乳喂养、喂养方法及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
新生儿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的并发症及防治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重要的心肺功能支持技术,是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心肺衰竭的终治疗方法.ECMO能使机体在脱离或部分脱离自身肺的情况下,通过体外气体交换暂时替代肺功能和心脏部分功能,为呼吸或心脏功能恢复创造时间窗.1974年ECMO首次应用于新生儿,救治了许多新生儿危重症,但是新生儿ECMO应用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包括机械相关并发症、出血、血栓栓塞、溶血、颅内出血、神经发育障碍、肾功能不全、胃肠道并发症、感染等,均会影响ECMO治疗效果.远期随访发现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时监测、认识并发症,并做出相应处理可改善预后.
-
血管加压素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血管加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九肽激素,既往主要用于治疗中枢性尿崩症及消化道出血.近年来发现,小剂量使用血管加压素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液体管理、减少儿茶酚胺类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在血管舒张性休克、心肺复苏、心血管手术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正性肌力药物的选择使用与争议
正性肌力药物较为普遍地应用于各种心力衰竭与休克,本文对洋地黄类药物、儿茶酚胺类药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钙增敏剂及新型正性肌力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与争议进行评述,旨在指导临床更好地合理选择和应用正性肌力药物.
-
儿茶酚胺类药物是否有利于内脏灌注
儿茶酚胺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主要作用是升血压和(或)增加心肌收缩力.而休克的治疗目标是维持组织灌注和改善氧代谢,理想的血管活性药物问题仍是充满争议的.儿茶酚胺类药物究竟能否改善内脏灌注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文中将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或肾上腺素等临床常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及其组合对内脏灌注是否有益.
-
不同循环障碍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危重儿童循环障碍的识别和治疗始终是儿童重症医学的重要内容.改善循环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是关键.不同的循环障碍类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尽相同.充足液体复苏后的低血压和器官低灌注,启用血管活性药物.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的关键是明确治疗的目的.尽管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很复杂,了解休克的病理改变,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研究的现状对临床比较正确地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很有帮助.
-
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的受体分布特点与选择
血管活性药主要包括血管加压药、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通过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和非肾上腺素能受体来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通过对心肌的直接作用(有无正性肌力作用)和对血管张力的直接作用(收缩或扩张血管)分为强心扩张血管药(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强心收缩血管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单纯收缩血管药(去氧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单纯扩张血管药(硝普钠).血管活性药的选择要根据临床病理生理状态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剂量,减少潜在不良反应.
-
儿茶酚胺类药物在休克救治中的不良反应
儿茶酚胺类药物是休克救治中的重要一环,其佳目的是维持患者血压的同时增加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改善微循环,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儿茶酚胺类药物常常是把"双刃剑".因此,关注每个药物获益的同时兼顾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可能是寻找佳方案的关键.
-
儿科急诊室建设与管理专家建议解读
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共同制定的《儿科急诊室建设与管理专家建议》,是根据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等特点,面对儿科急诊量大、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现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原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1] 等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儿科急诊现状的实际需求,经全国儿科急诊专家共同讨论和反复修改而成.目的是推动儿科急诊学科的发展,规范儿科急诊的布局、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急诊服务与质量、确保患儿安全、提高儿科急诊救治能力.同时,有利于医疗机构重视儿科急诊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儿科急诊条件,有利于稳定儿科急诊专业技术队伍,对促进儿科事业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儿科急诊室建设与管理专家建议
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等特点,所以儿科急诊量大、病情重、病死率高.然而,儿科急诊与成人相比,就诊条件、抢救流程、技术措施等有许多不同.为规范儿科急诊工作,确保质量与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原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1]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儿科特点,制定儿科急诊室建设与管理专家建议,供各级医疗机构参考,推动儿科发展.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7 | 01 02 04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2 03 04 |
1994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