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Journal of China Pediatric Blood and Cancer 중국소아혈액여종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小儿血液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51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66/R
  • 国内刊号: 司英健 王焕民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朝阳区樱花东街2号中日友好医院内
  • 曾用名: 中国小儿血液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中国抗癌协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去甲斑蟊素诱导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李晓辉;王亚君;陈丽丽;宋飞飞;张剑白

    目的 研究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在体外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Jurkat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CTD和(或)10 mg/L的长春新碱(VCR),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Jurkat细胞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测定NCTD及VCR两种药物作用于细胞72 h后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p53及survivin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NCTD及VCR作用组细胞形态出现不规则,胀大、变形现象明显,分布稀疏,大量细胞死亡,两者在相同时间点上对细胞的影响无明显差别.MTT法检测结果表明:NCTD增殖抑制作用呈现时间-浓度依赖关系,佳浓度及时间在20 mg/L,作用72 h时.NCTD与VCR两者对Jurkat细胞均有抑制作用(P<0.05),两者的抑制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联合可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P<0.0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表达p53及survivin基因,结果显示NCTD组p53基因表达较对照组细胞株明显上升(P <0.001),相反survivin基因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1) NCTD抑制Jurkat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浓度依赖关系;(2)NCTD与VCR对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两者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且两者联合可增强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3)NCTD促进Jurkat细胞株细胞凋亡、抑制增殖的机制可能与上调p53基因表达量及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量有关.

  • 10例伴TLS-ERG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林巍;谢静;郑胡镛;张元元;吴颖;范佳;漆佩静;郜慧芳;张瑞东

    目的 探讨TLS-ERG融合基因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及总结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断急性白血病且TL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危险度评估及预后.结果 150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检测出10例(0.6%)伴有TLS-ERG融合基因,其中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8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4例.6例ALL患儿中,免疫分型:4例为普通B淋巴细胞表型,1例为前B淋巴细胞表型,1例为带髓系标记的B淋巴细胞表型;危险度评估:2例为标危,4例为中危.4例AML患儿中,3例为AML-M2型,1例为AML-M5型.ALL患儿按照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进行化疗,6例均在诱导缓解期达到完全缓解,按照化疗方案规律治疗,定期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均小于1×10-4.4例AML患儿中,2例患儿在第一疗程ADE(阿糖胞苷+柔红霉素+依托泊苷)化疗第21d复查骨穿提示未缓解,放弃治疗;1例患儿完成第一轮ADE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按照化疗方案完成两轮ADE、MIT+ AR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CLASP(阿糖胞苷+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复发,后放弃治疗;1例患儿第一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后经过2疗程ADE、MIT/ARA、CLASP后骨髓细胞学完全缓解,TLS-ERG融合基因仍阳性,故行父亲6/10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今.结论 TLS-ERG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阳性率低,但在ALL及AML患儿中均可发生.根据本中心资料,该融合基因对于ALL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影响不大,但伴有TLS-ERG融合基因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该融合基因发生率较低,单中心资料有限,故需要多中心更大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

  • 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体外调控小鼠血管瘤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的初步比较

    作者:彭威;宁慧婷;徐仙赟;许露;温俊程;温霆宇;马靓雯;何晓东;刘潜

    目的 通过比较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普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参考.方法 体外培养EOMA细胞,取对数生长期EOMA细胞,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用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和关托洛尔作用EOMA细胞,分别干预24h.通过连续光谱多功能酶标仪在570nm和630nm波长处测定以上质量浓度下光吸收值.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观察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对EOMA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随着两种药物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两种药物在相同浓度时对EOMA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普萘洛尔组细胞存活率低于美托洛尔组.两种药物作用24h后,EOMA细胞凋亡数量与药物浓度呈正比;在药物浓度≥50μmol/L时,普萘洛尔组EOMA细胞凋亡数量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美托洛尔作用24h后,不同浓度组对EOMA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相同浓度普萘洛尔,无明显诱导细胞凋亡作用(P>0.05).结论 与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相比,选择性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物美托洛尔并不能有效抑制小鼠血管瘤内皮细胞(EOMA细胞)体外增殖及诱导其凋亡.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血管瘤的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丙戊酸联合伏立诺他增强阿糖胞苷对人Dami白血病细胞株杀伤作用的机制研究

    作者:薛露;何永艳;王玥;马翠;武双双;李春怀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联合伏立诺他(SAHA)增强阿糖胞苷(Ara-c)对人Dami白血病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学机制.方法 设空白对照组、Ara-c组、VPA组、SAHA组、VPA+ Ara-c组、SAHA+ Ara-c组,VPA+ SAHA+Ara-c组,分别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Dami白血病细胞,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PI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RT-PCR方法检测转录因子GATA-1、胞苷脱氨酶(CDA)及脱氧胞苷激酶(DCK)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VPA和SAHA共同联合Ara-c用药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VPA联合Ara-c组及SAHA联合Ara-c组,各组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Dami细胞经过VPA和SAHA处理后均出现细胞周期阻滞现象,主要阻滞在G1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VPA和SAHA联合用药组G1期细胞所占比例高于SAHA组(P<0.05),与VP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VPA组、SAHA组、VPA和SAHA联合用药组GATA-1和CDA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VPA组DCK mRNA表达水平高对照组(P<0.05)、SAH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VPA和SAHA联合用药组DCK mRNA表达水平高于VPA组和SAHA组(P<0.05).结论 VPA联合SAHA可增强阿糖胞苷对Dami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DCK的表达,从而增加阿糖胞苷体内活性代谢产物所致.

  • 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meta分析

    作者:许露;刘海金;陶超;彭威;黄海金;阎金龙;徐仙贇;何晓东;刘潜

    目的 探讨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对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现状,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及参考.方法 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14年6月的所有关于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利用上述检索策略共检出76篇相关文献,终纳入文献8篇.(1)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组效果高于安慰剂组/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01).(2)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组疗效和口服普萘洛尔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41).(3)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组全身不良反应少于口服普萘洛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2).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疗效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无显著差异,全身不良反应相对更少.

  • 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单中心疗效分析

    作者:鲍亮;吴南海;吴敏媛;杜宏;潘虹宇;员菡子;栾佐

    目的 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单中心疗效,为改进该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ALL患儿,接受了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果及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结果 100例中低危ALL 49例,中危23例,高危28例.诱导缓解率97%.化疗期间发生严重感染24例(24%),并发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6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TRM)8例.本组病人的2年和5年累积复发率均为(12%±0.04),2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OS)均为(83%±0.04),2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均为(79%±0.04).低危组与高危组间OS差异有显著性(x2=12.026,P=0.001);低危组与高危组间EFS差异有显著性(x2=14.291,P=0.000),中危组与高危组间EFS差异亦有显著性(x2=5.356,P=0.021).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是诱导期严重感染所致TRM、疾病复发以及病人治疗途中失访.结论 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儿童ALL完全缓解率高、复发率低,降低诱导期严重感染所致TRM,减少高危疾病复发,并改进高危病人综合管理以使病人能接受完整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 白血病阶段的小细胞亚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菁;张永红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白血病阶段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相关进展.方法 对一例白血病阶段的ALK阳性的ALCL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岁男童因淋巴结肿大24 d入院,院外按淋巴结炎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时患儿高热,精神差,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81.99×109/L.根据病理、FISH、骨髓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检查确诊为小细胞型ALCL的白血病阶段,合并高细胞因子血症.给予血浆置换使患者一般状态得到改善后立即给予化疗,期间合并骨髓抑制及感染,家长放弃治疗.结论 小细胞病理亚型的ALCL侵袭性强,可以合并白血病,易和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小细胞肿瘤相混淆,需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患者可合并高细胞因子血症,致病情危重,治疗风险大.

  • 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脓毒症时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水平的研究

    作者:宁海萍;蓝丹;李新叶;高宗燕;李琳迪;李登峰

    目的 研究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状态合并脓毒症时的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处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状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无感染14例,脓毒症14例.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EF浓度,比较两组PBEF水平,分析PBEF与临床常用感染指标CRP、PCT的相关性,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时PBEF在脓毒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PBEF浓度为(5.526±1.548) ng/mL,无感染组PBEF浓度为(5.184±1.295) ng/mL,两组PBEF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536).脓毒症组PBEF与其他常见炎性指标CRP、PCT无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159和0.311).结论 中性粒细胞缺乏状态合并脓毒症时PBEF水平无明显改变,可能与外周血中合成和分泌PBEF的细胞减少相关,PBEF是否可作为感染指标应用于临床有待进一步探讨.

  • 先天性“自愈性”恶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作者:李瑶芸;王丽;廖桂萍;陈俊宏;冯琪荣;尹晓林

    病例资料患儿,女,生后3个月时主因“全身皮疹、反复发热伴贫血、血小板减少3个月”住入我院.患儿在外院出生时发现头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分布粟米至黄豆大淡红色及紫红色斑丘疹和丘疹,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1%、红细胞4.85×1012/L、血红蛋白164 g/L、血小板273×109/L;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四项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和单纯疱疹病毒)均大致正常,诊断“皮肤瘀斑”,予抗感染、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5d,皮疹消退后出院.2个月前洗澡时再次发现面部、四肢、腹部及腰背部紫红色斑丘疹,到当地医院住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5.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4.3%、红细胞2.85×1012/L、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13×109/L;超敏C反应蛋白16.86 mg/L;大便常规:红细胞3+,脓细胞2+,隐血阳性;大便培养、血培养阴性;血清白蛋白19.6 g/L,余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四项、免疫功能(T、B、NK细胞)未见明显异常.胸片、头颅MRI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余未见异常.皮疹结痂脱落皮屑病理检查:可见较多真菌孢子.入院后开始反复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面色苍白进行性加重,肝脾渐增大,腹部出现新增出血点,伴疱疹并解粘液血便.

    关键词: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机选择及采集效果预测方法

    作者:闫岩;李斯丹

    自1985年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T)开始进入临床以来,由于其具有收集方便,操作简单,几乎没有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造血免疫功能恢复快,肿瘤细胞污染少,感染出血并发症少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及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
  • 甲基化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相关性

    作者:张艳超;任立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引起的血液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极其复杂.随着基因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人们发现表观遗传学改变(如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基因印记、基因沉默等)与ALL的发病有着莫大关系,其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1].Dr.Nordlund.J.等[2]还发现,DNA甲基化有助于对小儿ALL的分型进行补充,其研究结果为白血病的来源及转化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
  •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研究进展

    作者:黄东生;张谊

    横纹肌肉瘤(rhabdomysarcoma,RMS)是儿童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约占儿童肿瘤的6.5%左右,其发病率在小儿颅外肿瘤中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后居第3位[1].头颈部是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RMS的35%~45%左右,多见于眶周、眼睑、鼻咽及腮腺区[2].RMS对化疗及放疗均敏感,但外放疗对骨骼发育及外观的影响较显著[3].随着化疗及放疗的应用RMS的缓解率已大大提高,但外放疗副作用较大,尤其是对于头颈部RMS的患儿,骨骼发育及面部畸形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4].近年来,采用病灶局部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结合CT验证技术应用于头颈部RMS的治疗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关键词:
  • 儿童淋巴瘤诊治进展——第57届美国血液会议(ASH)淋巴瘤部分的介绍

    作者:金玲;段彦龙;郑胡镛

    第57届美国血液会议(ASH)于2015年12月5日-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召开,其中儿科继续教育部分涉及淋巴瘤专业有两个专题:儿童及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靶向治疗进展及如何提高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指数.

    关键词: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