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

中国循环杂志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중국순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2.8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3614
  • 国内刊号: 11-221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盛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体外循环中体循环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

    作者:晋炳申;建伟;吴海军;王盛;王洪刚;付秀贞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手术中体循环血浆内皮素-1(ET-1)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方法:16例心脏病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1、3、5分,分别取升主动脉根部血及冠状静脉窦血,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10分,停CPB时分别取上、下腔静脉血和升主动脉根部血,测定血浆ET-1含量.结果: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1、3、5分,冠状静脉窦血和升主动脉根部血血浆ET-1水平无显著差异;停CPB时下腔静脉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P<0.05),也显著高于同时点升主动脉根部血血浆ET-1水平(P<0.05).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10分,两者无显著差异;CPB期间上腔静脉血和主动脉根部血血浆ET-1水平无显著升高,两者也无显著差异.结论:CPB手术中体循环血浆中升高的ET-1主要来源于腹部脏器,而不是心肌组织.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内皮素-1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及手术适应证(摘要)

    作者:孟强;吴清玉;王东进;杨秀滨;李巅远;花中东;凤伟;王小启;北京市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优点是在心脏手术中不阻断心肌的供血,减轻心肌的冷缺血和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但术中易出现气栓和术野不清,影响精确操作.1996年3月至2000年5月,109位患者在我院施行心脏不停跳心脏畸形矫治手术,手术疗效满意.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21例临床分析(摘要)

    作者:刘永刚;张妍;周旭晨;方唯一;徐立庆;马义丽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指冠状动脉局部管径扩大超过邻近正常段或其管径大于病人大血管直径的1.5倍.老年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本文仅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瘤样扩张的病人的临床预后及治疗方案选择作一分析.

  • 间歇二次谐波、脉冲反转显像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少文;吴胜楠;董少红;林钟文;梁旭;吴瑛;胡雪松

    目的:评价间歇二次谐波、脉冲反转显像心肌声学造影(MCE)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经静脉MCE,用半定量方法评估心肌血流灌注,参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技术对48例冠心病(冠心病组)和22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进行研究.MCE用左心室16段划分法进行心肌造影计分(MCS):回声均匀性增强,显影时间≤90秒为1分;显影延时(>90秒),回声低淡不均匀为0.5分,缺损为0分.结果:以冠脉直径狭窄≥50%为标准,MCE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5.9%,特异性91.5%,阳性预测值93.6%,阴性预测值81.8%,准确性88.2%.MCS与冠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r=0.17).结论:MCE能准确地判断冠脉病变的部位,检出直径狭窄≥50%的冠脉病变,并能反映心肌血流灌注,但其显影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无相关.

  • 三磷酸腺苷负荷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玉峰;王士雯;刘玲玲;李继福;王树春;高莉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负荷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在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患者62例,依临床特点及SPECT显像分为2组,单纯心肌缺血组22例及心肌梗塞伴缺血组40例.ATP按0.28 mg/(kg@min)的速度匀速泵入共5 min行SPECT检查,观察PTCA前后心肌各心室壁节段放射性异常积分及靶心图缺损范围的变化.结果:ATP负荷SPECT检查副作用轻、消失快,耐受性好;PTCA术后放射性异常积分降低及靶心图范围缩小说明近期缺血改善明显;术前心肌灌注显像示缺血严重、范围广的心室节段,其相关血管多为"罪犯”血管;PTCA术后3~6个月,10例患者发现再缺血,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再狭窄发生.结论:ATP负荷SPECT为评价冠心病患者PTCA疗效及探测术后再狭窄的安全而准确的方法并有助于术前选择病变血管.

  • 硝酸甘油介入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识别

    作者:吴凌震;马依彤;张爱伦;汤宝鹏;程祖亨;茹仙古丽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NTG)介入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存活心肌、指导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把握适应证及判定PTCA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行PTCA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术前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NTG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术后1周、2个月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采用4点积分法半定量分析99mTc-MIBI的摄取.根据放射性异常程度不同将受累心肌节段分为心肌存活节段,部分心肌存活节段、心肌无存活节段.结果:NTG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存活心肌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它们分别为85.0%、88.5%和84.9%.PTCA后心肌存活节段和部分心肌存活节段放射性异常积分明显降低,心肌无存活节段未见显著变化.结论:NTG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能显著提高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对急性心肌梗塞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判定及指导临床适应证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一个半心室矫治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闫军;罗新锦;许建屏;吴清玉;萧明第;刘迎龙

    目的:评价一个半心室矫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3年7月~2000年8月,1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了一个半心室矫治术.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9±4.4(1.2~16.0)岁,体表面积0.65±0.32(0.42~1.48)m2,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0.78士0.10(0.55~0.90).该组患者三尖瓣环Z值-5.11士2.17(-0.5~-6.8),肺动脉Nakata指数为194.4士60.4 mm2/m2.所有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出现乳糜胸.所有患者发绀明显减轻,顺利出院.出院时经皮血氧饱和度0.95士0.05(0.84~0.99),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一个半心室矫治术为部分右心室功能不全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术后早期效果良好.这种手术还可以作为双心室矫治术不成功时的应急手段,减低手术风险.

  • 法乐四联症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岩;吴清玉;戴汝平;杨有优;何沙

    目的:明确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对法乐四联症(简称法四)诊断的准确性,以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心脏病理改变的直观反映.方法:取连续20例年龄大于5岁,常规检查诊断的法四患者,对比其EBCT所见与术中探测的结果,并验证三维重建图像的准确性.结果:EBCT 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对心脏的病理改变,包括主动脉骑跨程度、室间隔缺损(VSD)的位置,EB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95%.EBCT所测VSD、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右心室流出道局限性狭窄处直径与术中实测结果比较经t检验P>0.0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合并畸形如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EBCT具有明显的优势.20例均获得满意的三维重建图像,此可详尽、准确地反映心血管的病理改变,并可多角度、任意层面地进行观察.结论:EBCT用作法四的术前诊断,其结果精确、可靠.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心血管病变可获近似病理解剖的效果.

  • 肝素包裹冠状动脉内支架(摘要)

    作者:吕安康;沈卫峰;张继盛;张大东;张宪;郑爱芳

    1资料和方法对象自1997年11月~1999年11月间,置入该类支架4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3士12岁.19例为心肌梗塞,23例为心绞痛.支架术选用与参照血管直径相同Wiktor GX或Jostent肝素包裹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以8~12大气压进行扩张.手术成功标准:残余狭窄≤30%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术前和术后常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术后不予抗凝剂.观察指标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塞、再狭窄和再次介入性治疗).

  •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作者:沈向东;张露莎;宫路佳;常勇男;李波;吴清玉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总结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连续7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3~12月(平均9月),体重4~10 kg(平均7 kg),全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57例、肺动脉瓣下8例、肌部流出道4例、膜周干下混合型1例.67例用补片修复,3例直接缝合.结果:全组均存活出院,无重要的手术并发症,心功能和健康状况恢复良好.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室间隔缺损对心肺功能和健康已造成损害以及缺损难以自愈的患儿均应在婴儿期手术修复.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摘要)

    作者:易岂建;钱永如;朱冰;王莉佳

    1 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1995年9月~1999年12月住我院28例心力衰竭(CHF)患儿,男19例,女11例,年龄2~13(平均6.0士2.5)岁;诊断标准参照1985年全国小儿青岛会议制订的"小儿心力衰竭标准”.原发病为扩张型心肌病6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7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例;其中心功能(NYHA)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7例;病程6个月~9年(平均18.5士20.3个月),全部患儿采血前3周均未用免疫制剂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或阻滞剂;另设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男女各10例,年龄2~14(平均6.5士3.2)岁.超声心动图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所有参数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

    作者:张峻;陈纪林;赵秀文;关婷;吴永健;袁晋青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相应变化.方法:选择行PTCA的患者20例,于手术前1天、术后4、12、24、48、72小时和手术后第5天取血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结果:PTCA术后12小时FPA较术前增高(P=0.01),并于术后24小时达到峰值(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此后逐渐降低,于术后第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PAI-1活性、tPA活性和PAI-1/tPA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PTCA术后凝血系统被激活,应加强抗凝血酶的治疗.

  • 三磷酸腺苷剂量与抑制房室结前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战军;杨海玉;于世龙;曾秋棠;陈志坚;张家明;毛奕

    目的:评价三磷酸腺苷(ATP)剂量与房室结(AVN)和房室结双径路(DAVNP)前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经心内电生理研究证实有DAVNP征象,且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患者20例为组Ⅰ.同期无DAVNP征象的患者14例为组Ⅱ.测定两组的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周期(WENAVN)及组Ⅰ的快径、慢径和组Ⅱ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ERPAFP、ERPASP和ERPAVN).在心房起搏下给予递增的ATP剂量.结果:组Ⅰ、组Ⅱ及两组的WENAVN分别与阻断各自前向传导所需的ATP剂量呈负相关(r=-0.58,P<0.01;r=-0.67,P<0.01;r=-0.58,P<0.01).组Ⅰ的ERPAFP、ERPASP及组Ⅱ的ERPAVN与阻断各自传导所需的ATP剂量亦呈负相关(r=-0.75,P<0.01;r=-0.41,P<0.05).结论:房室结前传功能越好,前传ERPAVN越短,阻断其传导所需的ATP剂量就越大;ERP是影响快径和慢径对ATP抑制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变化的初步研究(摘要)

    作者:彭享胜;曹林生;周澎;刘坚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舒血管活性肽,对病变的心脏有代偿性的保护作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能使有症状的二尖瓣狭窄病人的短、长期症状及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通过测量PBMV术前、后静脉血浆ADM浓度值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分析二者的关系,来探讨ADM在二尖瓣狭窄中的作用和意义.1 资料与方法对象:20例行PBMV的二尖瓣狭窄病人,年龄36±8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5例;正常对照12例,年龄35±7岁.

  • 动脉粥样硬化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及抗氧化治疗的关系

    作者:李崇剑;徐耕

    本文就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涵义、LDL氧化修饰形式、受体识别与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及抗脂质过氧化治疗的关系作一综述.

  • 心血管疾病的核因子-кB活化及其意义

    作者:吴强;李隆贵

    核因子-κB是一种可调控多种细胞基因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在适当情况下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可望为心血管疾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进展

    作者:杨艳敏;谭慧琼;朱俊

    病毒性心肌炎(VMC)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展可能与初始的病毒感染介导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细胞的凋亡有关.VMC及DCM的急性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能改善预后及左心室功能.应用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对DCM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益.

    关键词: 心肌炎 心肌病 治疗
  • 心脏脂肪瘤二例误诊分析

    作者:石峻峰;杨跃进

    1 临床资料例1 患者男性,42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年,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因病情反复,于2000年3月7日入我院.查体:未见异常.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向上抬高>0.1 mV,I、aVL导联ST段对应下移,酷似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改变,但心电图始终无动态衍变.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室早).X线胸片:左前肋膈角见一长条索状致密影与心脏膈面紧密相连.超声心动图: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结构、心包腔内均未见异常.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狭窄性病变.心脏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平扫轴位示:前肋膈角区、心包外膈面与膈肌间脂肪明显增厚、成瘤块,CT值为-100.拟诊为:心包外脂肪瘤.(

  • 急性肺栓塞合并妊娠溶栓成功一例

    作者:熊长明;程显声;陈白屏;钱杰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因胸闷、气短3月,加重7天于2000年3月15日入院.患者1999年12月5日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持续约10分,醒后自觉胸闷、气短,活动耐力减低,当地医院肺动脉造影证实:双侧肺动脉主干内血栓栓塞,给予尿激酶30万U静脉溶栓,每天1次,共7天,症状明显好转.于2000年3月8日胸闷、气短症状再次加重,平地行走50米即感呼吸困难.患者末次月经是2000年1月16日.入院查体:血压95/70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22次/分,呼吸急促,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左小腿周径32 cm,右小腿周径31cm,双下肢无肿胀、压痛.动脉血气:pH值7.459,氧分压62.9 mmHg,二氧化碳分压25.5 mmHg,HCO-318.3 mmol/L;心电图示:SⅠQⅢTⅢ,V1~6、V3R~5R导联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舒张末内径55 mm,右心房内径52 mm,主肺动脉内径34 mm,肺动脉收缩压81.3 mmHg.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左肺尖后段、前基底段、外基底段缺损,后基底段稀疏;右肺尖后段、中叶、下叶稀疏或缺损.左下肢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入院诊断:①急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②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妊娠9周.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100 mg静脉溶栓,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检查:血压105/70 mmHg,心率75次/分,呼吸频率18次/分.动脉血气:pH值7.441,氧分压91.8 mmHg,二氧化碳分压31.8 mmHg,HCO-321.3 mmol/L;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舒张末内径41 mm,右心房内径43 mm,主肺动脉内径33mm,肺动脉收缩压51.3 mmHg,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与溶栓前相比肺灌注明显改善.

  •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右下肢节段性感觉障碍一例

    作者:李淑云;张荣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头晕、胸闷1年、阵发性胸痛1周于2000年2月8日入院.1年前发现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查体:血压140/90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8次/分,律齐,主动脉瓣第二音大于肺动脉瓣第二音,未闻及杂音.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示:4分~6分时Ⅲ、aVF、V5、V6导联ST段下移≥0.05 mV,Ⅲ、aVF导联T波倒置.血糖5.6mmol/L,血总胆固醇5.8 mmol/L,血甘油三酯1.68 mmol/L.于2月17日经右股动脉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股动脉穿刺顺利,用碘普罗胺(优维显)370共70 ml.术中无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术后穿刺部位弹性绷带压迫,平卧位.返回病房后,患者感右下肢剧烈疼痛、异常难忍.查体:足背及足跟动脉搏动良好,皮肤颜色正常、皮温正常.给强痛定2 ml肌肉注射无效,杜冷丁50 mg肌肉注射后略有好转.术后3小时将弹性绷带稍放松,疼痛立即减轻;术后8小时完全松解弹性绷带后,疼痛消失.但随之右下肢以膝关节为中心上下约20~30 cm皮肤麻木,触、痛觉消失,膝反射消失,次日发现上楼行走困难.考虑弹性绷带压迫不当所致股神经损伤,给予维生素B1、B2、B6治疗,并配合神灯局部照射,逐渐好转.5天后麻木感消失,痛、触觉恢复,膝关节活动自如,膝反射正常,痊愈出院.

  • 同型半胱氨酸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影响

    作者:薛冠华;张纪蔚;张柏根;袁静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内皮细胞,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6孔细胞,每孔内皮细胞数为每毫升2.5×105个细胞.加入Hcy,测定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细胞培养液中t-PA和PAI-1的含量.结果:Hcy可引起内皮细胞形态的损伤,并使其分泌t-PA和PAI-1在1 mmol实验组、2.5 mmol实验组作用24小时后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5 mmol实验组Hcy作用4、8小时后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cy影响内皮细胞分泌t-PA与PAI-1的平衡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关键词: 半胱氨酸 内皮细胞
  • 氧自由基在心肌保护第二窗中的作用

    作者:冉擘力;司良毅;何国祥

    目的:证实短暂、重复缺氧后即刻产生的氧自由基是否诱导了24小时后心肌抗氧化酶等保护蛋白增加而引起心肌延迟保护.方法:在大鼠培养心肌细胞缺氧预适应模型上,设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预适应组、外源性超氧阴离子处理组(外源性O-/2处理组)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处理组(SOD处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预适应后即刻和24小时末心肌细胞外源性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量、热休克蛋白72(HSP72)表达及-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及心肌细胞存活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预适应后即刻O-/2产生量在缺氧预适应组和外源性O-/2处理组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缺氧复氧组和SOD处理组无显著变化;相反,缺氧预适应后24小时前2组O-/2的产生量较缺氧复氧组和SOD处理组显著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2组HSP72和SOD比后2组增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NOS活性及谷胱甘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丙二醛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前2组各指标降幅和增幅分别较后2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适应后即刻,除O-/2的产生量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暂、重复缺氧产生的氧自由基能增加心肌抗氧化酶活性及诱导HSP72表达而产生心肌延迟保护.

  • 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塞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周惠云;兰曦;梁一鸣

    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旨在探讨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去心交感神经组(A组)与保留心交感神经组(B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的QTd,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对两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置假手术组(C组)作为对照.结果:C组在手术前后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去心交感神经前QTd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去心交感神经后QTd较前明显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MI后B组QTd大于A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AMI前后QTd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AMI后QTd大于AMI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组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AMI的新西兰兔模型中,B组QTd显著大于A组,且更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AMI后QTd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新世纪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展望

    作者:钱方毅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近20年来,抗高血压药物疗法取得了重要进展.新的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降压药不断问世,至今可供选用的降压药已50余种,从而拓宽了治疗的范围,提高了疗效。

  • (4)对M细胞的认识现状

    作者:张存泰;陆再英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心肌细胞特别是心室肌细胞在电生理特性上是均匀一致的,常作为合体细胞来看待.但新近研究表明心室肌中层细胞(midmyocardium cell,M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别于心内膜下(Endo)、心外膜下(Epi)心肌细胞,使心肌各层的电活动呈非均一性,而复极的不均匀更为突出,特别是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呈现显著差异[1,2].M细胞的发现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从而为理解某些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复极有关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3)心内多电极标测技术的进展

    作者:姚焰;王方正

    传统的心内电生理标测技术需要插入多根与心腔内膜相接触的导管电极并对心律失常逐点进行标测,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些发生于心房或心室的、尤其是非持续性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现有的心内标测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除了操作时间和放射照射时间较长之外,其标测定位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均不能令人满意,其结果是导致对于这些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失败率和复发率亦较高.另一方面,传统标测手段所获得的是二维心内电图,与心脏实际的电活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增大了对复杂心电活动进行准确理解的难度.

  • 浅谈临床实践与学习方法

    作者:刘国仗

    由于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进步,近30年来临床医学尤其是心血管医学飞速发展,一些疾病发病机制阐明,新型药物使用,治疗和诊断技术应用,不断改变临床医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及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利用越来越便捷的诊断手段,实属必要.然而临床医学仍是一门经验科学、实践医学,只有通过反复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才能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在处理病人时既要利用这些越来越便捷的诊断手段,更多情况下要凭籍自己与他人的经验、根据病人的特点,作出正确诊断,提出治疗原则.

  • 等长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影响

    作者:张新军;章茂顺;高志芬;王家良

    目的:通过等长(握力)运动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探讨等长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影响.方法:分别观察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等长运动前后心率、血压及血浆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其中高血压组经硝苯地平治疗4周,再次进行等长运动试验.结果:两组试验对象在等长运动后,心率、血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的增加较运动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后高血压组的血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显著,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等长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有激活作用;经硝苯地平治疗后血压虽有下降,但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却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提示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激活更为明显.

  • 3 156例原发性高血压脂肪分布与大动脉缓冲功能关系研究

    作者:倪永斌;张维忠;王宏宇;吴美枝

    目的:研究肥胖和局部体脂分布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缓冲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 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根据体重指数将其分为非超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并按腰臀围比值分为中心性肥胖组和非中心性肥胖组,应用法国产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Complior测量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分析比较体重指数和腰臀围比值(≥0.95者认为是中心性肥胖)与脉搏波速度的关系.结果:体重指数和脉搏波速度不相关,而女性腰臀围比值和脉搏波速度呈正相关(r=0.220,P<0.0001).女性中心性肥胖组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非中心性肥胖组,有极显著差异(11.96 m/s vs.11.06 m/s,P<0.001),在校正年龄、身高、收缩压、心率、体重指数和脉压等影响因素后,两组间仍有极显著差异(11.61 m/s vs.11.24 m/s,P<0.0).但男性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性肥胖是影响大动脉缓冲功能的重要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李莉;谢晋湘;刘力生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有关,及睡眠结构特点和对降压药物的反应.方法:门诊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前或停服降压药2周后,同步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和夜间多导睡眠检查,选出非杓型和杓型血压者各15例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呼吸紊乱指数、睡眠结构和对药物降压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呼吸紊乱指数(P<0.001)、微觉醒次数(P<0.05)、深浅睡眠期(P<0.01,P<0.05)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对单纯药物降压没有明显效果.结论:SAS引起患者微觉醒次数增多,形成片断睡眠,是非杓型血压原因之一,单纯药物治疗不能改善这些患者增高的血压.

  • 血小板CD63、CD62P含量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分层关系的初探(摘要)

    作者:罗助荣

    血小板CD63、CD62P含量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分层关系的初探(摘要)罗助荣研究表明,血小板的异常活化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含量,以初步了解血小板CD62P、CD63的含量与高血压分级、危险度分层的相关性,旨在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 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作者:史军;刘国树

    目的:通过伊贝沙坦(国产)与缬沙坦(合资)的对比研究来评价伊贝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3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双盲分为两组,经口服安慰剂2周后,分别每日口服1次伊贝沙坦75~150 mg(伊贝沙坦组)或缬沙坦80~160 mg(缬沙坦组),治疗4周,观察用药前后坐位血压、心率变化,对比用药前后血生化、血尿常规检查结果,记录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伊贝沙坦组舒张压降低13.3±8.7 mmHg(1 mmHg=0.133 kPa)缬沙坦组舒张压降低16.5士9.3 mmHg.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压下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心率变化、血生化及血尿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出率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伊贝沙坦75~150 mg,每日1次,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

    关键词: 伊贝沙坦 高血压
  • 伊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黄洁;李一石;孙兴昌;张朝阳;高润霖;戚文航;唐树德;邱慧丽

    目的:评价伊贝沙坦(irbesartan)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37例坐位舒张压(SeDBP)95~115 mmHg(1 mmHg=0.133 kPa)[根据1993年<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前舒张压水平分成轻(95~104 mmHg)、中(105~114 mmHg)和重(>115 mmHg)三类]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150 mg每日1次)和贝那普利(benazepril)组(10 mg每日1次).于4周末SeDBP≥90 mmHg者剂量分别加倍,继续服用4周.于安慰剂期末及治疗2、4、6、8周测诊室血压、心率并记录症状、体征;试验前后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效率伊贝沙坦组81.2%,贝那普利组7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伊贝沙坦组及贝那普利组SeSBP/SeDBP均下降,其中2、4、6、8周伊贝沙坦组SeDBP的下降幅度大于贝那普利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4周P<0.05,2、6、8周P均<0.01).贝那普利组咳嗽5例,发生率8%.结论:伊贝沙坦150~300 mg/d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率近似于贝那普利10~20 mg/d,但耐受性好于贝那普利.

  • 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及临床干预治疗

    作者:赵玉杰;周聊生;娄兹谟;邢启崇;李建;刘建华;王清;李莹;玄军;刘志福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及临床干预后的变化.方法: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患者60例为胰岛素抵抗组,非胰岛素抵抗患者30例为非胰岛素抵抗组,正常对照30例为正常对照组,行心率变异比较后将胰岛素抵抗组患者随机分成胰岛素抵抗A、B 2组各30例,胰岛素抵抗A组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胰岛素抵抗B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分别治疗4周.结果:药物治疗前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和正常对照组心率变异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胰岛素抵抗A组胰岛素水平及心率变异指标改善不显著;胰岛素抵抗B组胰岛素水平及心率变异指标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较好地改善了血胰岛素水平及心率变异各项指标,其效果优于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

  • 福辛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和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红漫;许其;黄庆荣;何银华

    目的:评价福辛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以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影响的机制.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30例和吲哒帕胺组30例.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诊所血压(CBP)、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变化,并对CBP和RAS、血压水平与内皮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血压水平显著下降,福辛普利组收缩压从160士14 mmHg降至149±13 mmHg,舒张压从96±7mmHg降至84±6 mmHg,吲哒帕胺组收缩压从161±16 mmHg降至154±14 mmHg,舒张压从94±6 mmHg降至85±7 mmHg,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01).福辛普利组血浆一氧化氮升高,肾素活性上升,内皮素下降,血管紧张素Ⅱ下降,醛固酮下降,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01),吲哒帕胺组上述参数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福辛普利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福辛普利降压同时能改善动脉内皮功能,降低RAS活性.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研究(摘要)

    作者:石丹;梁晓萍;梁海南;廖习清;孙保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研究(摘要)石丹梁晓萍梁海南廖习清孙保东本研究旨在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血清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常文静;陈曦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环磷酸腺苷(cAMP)对Ang Ⅱ 1型(AT1)受体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的稳定性及心肌细胞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3天以内SD乳鼠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加刺激因子)、A组(加入放线菌素D 5μg/m1)、B组(加入Forskolin及IBMX各30μmol/L);C组(加入放线菌素D 5μg/ml、Forskolin及IBMX各30μmol/L),与刺激因子作用后,提取细胞RNA,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测定AT1受体mRNA含量.结果:AT1受体mRNA半衰期约在4.9小时,Ang Ⅱ、放线菌素D单独或共同作用心肌细胞6小时AT1受体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AT1受体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AngⅡ、Forskolin+IBMX分别或共同作用心肌细胞144小时,使其蛋白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33.3%(与对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92.8%(与对照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和105.0%(与对照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ngⅡ不改变AT1受体mRNA的稳定性,cAMP可以抑制AngⅡ长期作用引起的心肌细胞蛋白含量的升高.

  • 心血管病学新进展--来自第六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报道

    作者:吴永健

    第六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2000年11月25~29日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将过去每5年召开1次改为每2年召开1次后的第一次会议,也是20世纪的后一次盛会.尽管这次会议距上次会议仅有2年的时间,但会议报道所反映出的我国在心血管病方面的进展却是令人可喜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流行病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势态,了解我国心血管病的发展趋势及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研究的重要方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所组织的"九@五”课题对过去20年9组人群的危险因素的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0年成年人群的体重指数、超重率、血清胆固醇水平男女均显著提高,提示我国人群低体重指数、低血清胆固醇的特点已在改变,高血压的水平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前10年显著升高,后10年稍有下降,吸烟率虽逐步有所下降,但在男性仍在60%以上.广州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对该地区35~59岁的自然人群分别于1983~1984年和1993~1994年进行了血压及吸烟率的调查,发现10年间收缩压升高了5.4~6.4 mmHg(1 mmHg=0.133kPa),舒张压升高了2.3~4.0 mmHg,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人群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体重指数.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还就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腰围的增粗,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水平呈进行性升高,如腰围在80 cm以上,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的敏感性为72.6%,特异性为60%.北京安贞医院对11个省市队列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男女二性LDL-C的均值分别为2.65 mmol/L和2.70 mmol/L,南北方无差别,但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LDL-C在2.60 mmol/L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升高,57.3%~67.9%的病例发生在目前建议的"理想水平”或"合适范围”.LDL-C升高同时合并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者,冠心病的发病率男女分别增加3倍和2倍.COX回归显示,LDL-C每升高1 mmol/L可使男性冠心病发病率增加35%,缺血性脑卒中增加33%.研究资料还显示,总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与出血性脑卒中呈"U”型相关.69%的个体具有1项以上的危险因素,个体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随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而成倍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3种危险因素聚集预测冠心病的作用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聚集预测脑卒中的作用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汉中心血管病研究所对血压偏高的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补钾补钙的一级预防的结果表明,补钾补钙后血压下降了5.9/2.8mmHg,单纯限盐组血压下降了5.8/2.8mmHg,而同时期对照组血压反而升高了1.3/2.3 mmHg,盐敏感者补钾补钙血压下降得更为明显.另一项人群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是对北京房山农村人群进行的为期10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结果显示1991~1999年干预区人群血压、吸烟率和饮酒率均呈下降趋势,但血脂水平呈上升趋势,提示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健康宣教对控制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生是有效的.血脂的控制不令人满意,研究显示我国高脂血症控制的总达标率仅为24%,与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要求相去甚远.

  • 关于高血压新诊断标准的应用

    作者:

    在本刊近期有关高血压临床试验的来稿中,入选对象的高血压标准诊断仍有继续沿用既往国内外制定的旧标准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资料的总结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全世界已有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这就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WHO/ISH)制定的标准和我国高血压联盟同年提出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这一诊断标准是近20年全世界医学家进行高血压基础研究和大量临床试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有了重大的修改和提高,因而更为科学、合理和先进,对提高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现再次将这一标准摘录于下,供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进行高血压临床试验设计的医师参考应用.

  • 《中国循环杂志》被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循环 生物
中国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