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

中国循环杂志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중국순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2.8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3614
  • 国内刊号: 11-221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盛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永娜;李拥军;姜红岩

    目的:评价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64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72小时的IL-6和CRP及第14天的超声心动图,根据IL-6浓度将患者分成高IL-6组和低IL-6组,比较两组间心室重构各指标.结果:高IL-6组CR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重构(LVRM)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与低IL-6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室壁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L-6与血清CRP、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室壁瘤、心室重构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血清CRP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室壁瘤、心室重构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无显著相关性.CRP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心肌梗死后72小时高水平IL-6和CRP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呈正相关,血清高CRP浓度是预测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凝血纤溶标志物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冀萍;刘怀军;阎锡新;张聪敏;吴雅丽;关继涛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标志物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急性PTE患者[其中大面积PTE(大面积PTE组)15例,次大面积PTE(次大面积PTE组)21例]及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的血浆凝血NFDA1烷(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D-二聚体,并比较PT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PTE患者大面积PTE组及次大面积PTE组血浆D-二聚体、TXB2、TXB2/6-Keto-PGF1α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大面积PTE组血浆D-二聚体、TXB2、TXB2/6-Keto-PGF1α值明显高于次大面积PTE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PTE患者经溶栓和抗凝治疗后1周血浆D-二聚体、TXB2及TXB2/6-Keto-PGF1α值较治疗前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浆6-Keto-PGF1α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有上升趋势.结论:检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急性PTE患者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临床意义.

  •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指标的变化及福辛普利的干预作用

    作者:闫继锋;解金红;陈玉善;刘志华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指标的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福辛普利干预的影响.方法:5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福辛普利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福辛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福辛普利10 mg/d,入院后当天和治疗后2周采血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与活性、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心力衰竭患者血浆PAI-1含量与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P均<0.01);治疗后2周福辛普利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浆PAI-1含量与活性明显降低(P均<0.01),t-PA活性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心力衰竭时血浆纤溶活性降低, 福辛普利治疗可改善其纤溶活性,对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有重要意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薇;房爱萍;吴世慧;展英华;王雪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诊断胎儿心脏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疑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孕妇2 600例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检出胎儿心脏异常20例,检出率0.77%.其中CHD17例(0.65%),心脏肿瘤1例(0.038%),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0.038%),心包少量积液1例(0.038%).经引产尸体解剖证实11例,产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7例,失访2例.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产前检出胎儿心脏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胎儿心胸或心腔比率异常及胎儿心脏四腔观异常是胎儿CHD的主要声像图表现.

  • 83例缩窄性心包炎临床诊疗分析

    作者:刘永太;严晓伟;朱文玲

    目的:分析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4年2月经手术确诊的缩窄性心包炎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病因、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缩窄性心包炎患者83例.平均年龄35.5岁.②所有患者均存在上腔静脉系统压力升高的表现.③48.2%和9.6%的患者在住院前和入院时曾被误诊.④超声心动图诊断缩窄性心包炎者占96.4%.⑤病因:结核占79.5%,2000年以后非结核性病因有显著增加.⑥治疗:术后死亡率7.2%;出现术后并发症者占36.1%.接受手术治疗者65.1%出院时心功能有改善.⑦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术后心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手术方法,术后心功能,术前存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结论:注意上腔静脉系统压力的升高有助于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缩窄性心包炎的有效的方法.结核仍然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首要病因.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过氧化氢酶的变化以及海捷亚的干预效果

    作者:何毅;陈卿;杨金云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以及海捷亚的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海捷亚组30例(海捷亚每日1次,每次1片,无效者2周后改为2片)和对照组(非洛地平2.5 mg,每日1次,无效者2周后改为5 mg)30例,治疗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血清CAT的活力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海捷亚组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中CAT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中CAT的活力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1),但海捷亚组血清CAT治疗前后差值较对照组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海捷亚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外,还能够增加患者的CAT活力,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防止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

  •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钾电流的研究

    作者:张标;佟琳;曾晓荣;刘智飞;杨艳;周光纪;张兆强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内向整流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的变化,探讨两种离子通道电流变化在心房颤动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并比较19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组)和18例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窦性心律组)心房肌内向整流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的大小.结果:在-60 mV~-120 mV时,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绝对值增大,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绝对值降低.其中在-100 mV时,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从窦性心律组的(4.01±1.01) pA/pF (n=18)增大到心房颤动组的(8.94±1.26)pA/pF (n=19,P<0.001);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从窦性心律组的(24.57±0.77) pA/pF (n=18)降低为心房颤动组的(13.38±1.03) pA/pF (n=19,P<0.001).结论:心房颤动时,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绝对值增大,乙酰胆碱敏感钾电流密度绝对值降低,两种电流的改变可能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 尾加压素Ⅱ在心脏重构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作者:戴红艳;葛志明

    尾加压素Ⅱ作为目前为止哺乳动物中有效的血管收缩剂,除具有血管舒缩活性、心脏变力、变时作用外,新近研究发现其在心脏重构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靶点: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

    作者:谢湘竹;赵水平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作为高密度脂蛋白(HDL)受体,能与HDL结合,参与HDL胆固醇酯的选择性摄取和代谢,以及介导游离胆固醇在脂蛋白和细胞之间的双向运动,并通过多种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起保护性作用.体内SR-BI功能的分析不仅证实了SR-BI在HDL代谢中的重要性,而且也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 低分子量肝素致血小板减少一例

    作者:熊长明;何建国;柳志红;程显声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15年,加重1年于2004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症状逐渐加重,外院诊断肺栓塞.近一年症状明显加重,2004年10月在当地医院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药名不祥)抗凝治疗,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降至2.9万/mm3,停用低分子量肝素后血小板逐渐恢复.

  • 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合并冠心病一例

    作者:黄维义;严丽;彭永权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0余年,活动后心悸、胸闷2年入院.10余年前曾在当地医院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但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年前始感活动后心悸及胸骨后闷压不适,休息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查体:血压122/72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正常,心浊音界向左下轻度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局限、柔和的连续性杂音.活动平板试验显示下壁心肌缺血.X线胸片显示肺血稍多,心影轻度增大,心胸比率0.50.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腔稍大,心脏瓣膜形态及活动正常,房室间隔连续性好,未见异常血管交通.

  • 雾化吸入万他维治疗肺动脉高压一例

    作者:任艺虹;盖鲁粤

    1 临床资料老年女性71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右心衰竭于2004年11月30日住院,有20年高原生活史,40年慢性咳嗽咳痰史,无外伤史,无长期卧床和盆腔及下肢静脉栓塞史,无明确肺梗塞史,无结缔组织病史,无左心功能不全及先天性心脏病史.

  • 肥厚型心肌病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顽固低频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陈旭华;张慧敏;吴海英;倪新海;惠汝太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13年前体检时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肌肥厚".因反复晕厥3次,当地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2003年以"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阵发性室速"第一次收入我院.

  • 核糖核酸干扰抑制心肌细胞KCNJ2基因表达

    作者:李凡东;张海洲;邹承伟;雷印胜;范全心;李红昕

    目的:构建抑制大鼠心肌细胞KCNJ2基因表达的真核表达质粒,应用RNA干扰技术观察其抑制心肌细胞KCNJ2基因表达的情况,为生物起搏器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5个针对大鼠心肌细胞基因KCNJ2 mRNA的干扰位点,构建含5个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6-1kir2.1.实验组:乳鼠心肌细胞转染pEGFP6-1kir2.1质粒,阴性质粒对照组:转染PEGFP6-IC,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转染大鼠心肌细胞后72 h,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 Western-blot,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RNA干扰(RNAi)抑制KCNJ2基因表达的效果,并观察细胞搏动频率变化.结果:实验组心肌细胞KCNJ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转染后72 h实验组搏动频率增加,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之间搏动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RNA干扰技术可用于抑制大鼠心肌细胞KCNJ2基因的表达,为生物起搏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机制研究

    作者:张峻;陈纪林;顾晴;关婷;陈曦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影响,并探讨抗血小板治疗抑制CD40-CD40配体(CD40L)系统的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阿司匹林组(n=10)、氯吡格雷组(n=10)、抗血小板药物合用组(n=10)和抗CD40L抗体组(n=8).另取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健康雄性近交系C57BL/6小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炎性指标及血小板表达CD40L的水平,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CD4+T细胞与CD40L表达的百分率.结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表达CD40L,降低可溶性CD40L、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少斑块部位巨噬细胞、CD4+T细胞和CD40L的表达,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P<0.05);对可溶性CD40L和血小板CD40L表达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强于阿司匹林(P<0.05),其他方面两药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用药,作用叠加(P<0.01~0.05),对斑块的影响相当于抗CD40L抗体的疗效(P>0.05). 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通过抑制CD40-CD40L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斑块,两药联用,作用更强.

  • 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我国新生儿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整体水平

    作者:胡盛寿;沈向东

    新生儿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这方面国内的专业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外科临床,各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更加密切,使外科医师面临着以往未曾有过的机遇和挑战.某些传统观念和技术正面临淘汰,而新的东西则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和把握.本期特别推出先心病外科专栏,集中介绍国内几家大的心脏中心在新生儿和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新进展和经验体会.

  • 马凡综合征一家系分析

    作者:杨诗锋;黄力;杜金行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2岁,因反复咳嗽、咯痰、喘息、胸闷伴双膝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2个月前因感冒后发病、咳嗽、咯大量黄痰、喘息、胸闷、心慌,活动后表现明显,曾在外院给予抗炎及镇咳、化痰处理后,咳嗽、咯痰症状略好转,但仍喘息、胸闷,后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患者既往有过敏性哮喘30年,有马凡综合征家族遗传史,四代人7人发病.

  • 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直视手术136例

    作者:王大成;李鹏;朱建宝;高毅;张华;刘文龙

    1 临床资料2001年11月~2005年1月我科共进行心脏不停跳手术136例.男72例,女64例.年龄3~57岁,体重9~65 kg.其中房间隔缺损6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1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6例,肺动脉瓣狭窄13例,左心房粘液瘤9例,二尖瓣病变6例,心胸比率0.57~0.72.

  • 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朝霞;强华;马爱群;程华;周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介质CD40-CD40L参与了其发生发展.本研究比较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冠心病不同类型、冠状动脉造影不同病变类型程度以及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sCD40L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心力衰竭的进展(3)心室重构在心力衰竭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续1)

    作者:祝善俊

    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研究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认识到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础是心室重构,心室重构是心衰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决定因素,而且不一定与病因有关.心室重构是一种自身不断发展过程.然而,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亦表明,经过药物干预,心室重构的过程可以缓解,甚至逆转.因此,目前新的治疗目标针对心室重构的发生机制,来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及改善预后.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迎龙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ype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是胚胎期圆锥动脉干发育畸形,圆锥部旋转运动和吸收异常所致的一种婴儿期常见的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占出生儿童的1/2100~1/4500,占先心病患儿的7%~8%,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例TGA患儿出生.

  • 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苏肇伉;白凯

    随着对新生儿及婴幼儿生理及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先心病的治疗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早期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对挽救患儿生命,改善生存质量极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几种严重威胁新生儿及婴幼儿生命的复杂先心病及其手术治疗方法的进展做一概述.

  • 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大会概览(待续)

    作者:

    据<中国医学论坛报>31卷40期22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报道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学术大会于9月3-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举行.

  • 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一年经验回顾

    作者:胡盛寿;王小启;刘迎龙;李守军;沈向东;王旭

    目的:回顾分析过去一年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结果.方法:2004年5月~2005年5月我院新生儿手术临床资料.手术共完成21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大动脉转位(TGA/IVS)1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大动脉转位(TGA/VSD)2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Taussing-Bing)1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2例(心下型及心上型各1例);肺动脉闭锁(PAA)3例.分别行动脉调转术(ASO)16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2例,改良Blalock-Taussing手术3例(其中肺动脉瓣闭式扩张术2例).结果:全组存活18例,死亡3例,死亡率14.3%.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为冠状动脉壁内走行,术后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术后因肺部感染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准确认识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是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提高围手术期治疗的关键.

  • 169例右心室双出口外科治疗的早期结果

    作者:沈向东;马维国;李守军;阎军;王旭;刘迎龙;胡盛寿

    目的:分析右心室双出口(DORV)外科治疗的早期结果.方法:2000年1月~2004年9月,169例DORV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双心室矫治术103例(60.9%),单心室矫治术50例(29.6%),姑息手术16例(9.5%).结果:全组住院死亡20例(11.8%),双心室矫治、单心室矫治和姑息手术的死亡率分别是14.6%(15/103)、4.0%(2/50)和18.8%(3/16).死亡率由2000年的19.5%降到2004年的7.9%.19例(95.0%)死亡病例为DORV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全组7例(4.1%)因并发症做二次手术.结论:DORV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根据患者的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指征,并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 Ross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郑哲;胡盛寿;宋云虎;王浩;叶瓒凯

    目的:观察Ross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的中期临床结果.方法:1998年3月至2003年11月我院完成的24例Ross手术病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34岁,平均(13.96±5.76)岁,所有患者均以主动脉病变为主,其中主动脉瓣二叶化畸形12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自体肺动脉移植于主动脉瓣位,并行冠状动脉原位移植,同种肺动脉瓣移植于肺动脉瓣位.所有患者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间4~78个月,平均(34.2±20.1)个月,均存活,没有感染、栓塞和再次手术.自体肺动脉瓣(新主动脉瓣)平均流速为(1.46±0.49)m/s,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1例.同种肺动脉瓣(新肺动脉瓣)平均流速为(1.73±0.99)m/s,1例跨瓣压差超过80 mmHg(1 mmHg=0.133 kPa),2例中度反流.结论:Ross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获得较好的中期疗效,尤其对不适合瓣膜成形和瓣膜置换术的儿童型主动脉瓣膜病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78例动脉调转手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闫军;崔彬

    目的:回顾总结近年来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78例患儿行动脉调转术,其中室间隔完整型[或含小的室间隔缺损(VSD)]大动脉转位(TGA),为室间隔完整型组30例;<6个月的VSD型TGA和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VSD(简称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0例;>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VSD型TGA和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4例;矫正型TGA为矫正型TGA组4例.平均年龄(8.55±14.84)个月(2天~11岁).合并主要畸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7例,肺动脉瓣轻~中度狭窄7例,肺动脉瓣重度狭窄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肺动脉瓣下隔膜1例,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镜面右位心1例.在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 ml/(kg·min)]体外循环下完成动脉调转术,合并畸形者同期矫治.结果:全组病死率为14.1%(11/78).其中室间隔完整型组、<6个月VSD型组、>6个月VSD型组和矫正型TGA组病死率分别是13.3%(4/30)、15.0%(3/20)、12.5%(3/24)、25.0%(1/4).67例患者痊愈出院.平均随诊13.5±7.9(0.5~5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紫绀消失,活动量增加,发育正常,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调转术是解剖矫治TGA、Taussig-Bing畸形及矫正型TGA的首选术式.对年龄较大(>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复杂畸形同期矫治以及一期姑息术后的二期动脉调转术患儿,手术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 42例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体会

    作者:陆进;李仲智;李晓峰;郭志和;高国庆;张玉龙

    目的:总结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3月至2005年3月,我院共完成4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治疗,男33例,女9例,年龄18天~3岁,平均(4.3±3.2)月,体重3.2~11 kg,平均(5.4±1.2)kg.心上型27例,心内型10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2例.所有患者均由超声心动图确诊,11例行心导管检查,3例心下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6例心上型采用左心房顶部入路.结果:死亡4例,死亡率9.52%(3例心上型围术期死亡,1例心内型术后1年因肺静脉回流梗阻死亡).3例心下型无死亡.心律失常7例中,6例为心上型双心房横切口,1例为心内型.随访39例,随访时间1月~10年,存活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可由超声心动图确诊,必要时辅以心导管检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新生儿及婴儿期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心上法矫治心上型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2046例婴幼儿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庄建;张镜方;陈欣欣;陈寄梅;岑坚正;丁以群

    目的:探讨婴幼儿期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结果和经验.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2 046例3周岁以下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进行总结.年龄为1天~36个月(平均16.6个月),其中12个月以下784例(38.3%).体重为1.3~15.5(平均为8.2)kg,其中≤5 kg者347例(17.0%).1 796例在体外循环(CPB)下手术,其中28例在CPB过程中未阻断主动脉.250例在非CPB下手术.结果:2 046例中住院死亡121例,病死率5.9%.<12个月9.3%(73/784),其中<1个月新生儿26.7%(12/45)、1~3个月15.0%(16/107)、4~6个月13.3%(26/196)、7~12个月4.4%(19/436);13~24个月3.8%(24/640);25~36个月3.8%(24/622).结论:随着婴幼儿期手术的大量开展,对具有手术适应证患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时机已可不受年龄和体重限制.加强对3个月以下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期危重复杂病例的研究,可望使整体手术住院病死率进一步下降.

  • 新生儿和小婴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发展和优化

    作者:苏肇伉;徐志伟;王顺民;朱德明;徐卓明;丁文祥

    目的:回顾新生儿(年龄≤28天)和小婴儿(28 天< 年龄≤ 90天)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在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发展,对常见复杂先心病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和时机及围术期生命器官保护提出优化方案.方法:109例新生儿和193例小婴儿患复杂先心病而接受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年龄水平和手术阶段将资料按等级分组对照,A组:10例,为新生儿手术第一阶段;B组:19例,为新生儿手术第二阶段;C组:80例,为新生儿手术第三阶段;D组:10例,为小婴儿手术第一阶段;E组:31例,为小婴儿手术第二阶段;F组:152例,为小婴儿手术第三阶段.新生儿和小婴儿病种分布中大动脉转位多,分别占66例(60.6%,66/109)和67例(34.7%,67/193).结果:总住院死亡60例(19.9%,60/302),新生儿24例,小婴儿36例.A组、B组和C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0.0%(4/10)、57.9%(11/19)和11.2%(9/80).D组、E组和F组的死亡率分别为70.0%(7/10)、29.0%(9/31)和13.2%(20/152).F组患儿中大动脉转位和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手术死亡率均明显高于C组.结论:对于复杂和危重先心病应该积极采取早期手术措施,并要求有急诊手术的观念.通过优化手术方法和强化围术期生命器官的保护以提高手术生存率.

  • 16例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临床报告

    作者:苏俊武;罗毅;程沛;李玲;张辉;李磊;刘虎;吴永涛;伊放

    目的:探讨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诊治方法.方法:自1993年3月~2004年11月共收治16例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患者,其中11例为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包括合并动脉导管未闭9例、法乐四联症及室间隔缺损各1例;5例为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法乐四联症4例,室间隔缺损1例.4例未手术,12例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下行根治术.结果:16例中外科手术12例,10例治愈出院,手术死亡2例,1例术后24天死于呼吸衰竭,另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随访2月~9年,结果良好.结论:一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易于漏诊,外科手术效果良好.

  • 年龄超过3周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婴儿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李守军;杨研;胡盛寿;刘迎龙;沈向东;吴清玉

    目的:讨论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婴儿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的婴儿共14例,平均年龄(74.6±50.8)天,平均体重(4.49±1.02)kg.合并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13例,动脉导管未闭11例.9 例行一期动脉调转术,5 例行分期动脉调转术.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0±41)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5±22)min,12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对于年龄超过3周的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患儿,参考术前超声和术中测压情况合理选择一期和分期行动脉转位术,治疗效果满意.

  • 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对肺动脉发育的影响

    作者:郭健;刘迎龙;王强;杜茗

    目的: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患儿的治疗通常采取分期手术,姑息性手术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可以促进细小肺动脉的发育.方法:为了评价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对患儿及其肺动脉的影响,分析了2000年~2002年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患儿6例,均行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间隔9~25个月后再次入院行根治术.术中均在家属知情下取小块肺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增加肺血的姑息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由平均0.71增加到0.83(P<0.05);血红蛋白浓度由平均150.83 g/L降至134.83g/L(P>0.05);红细胞压积从47%降至 41%(P>0.05);体表面积由平均 0.45 m2 增加到 0.57 m2(P<0.05);肺动脉指数由平均102.86 mm2/m2 增加到156.68 mm2/m2(P<0.05).肺动脉指数与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和面积百分比无显著的相关性.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在二期根治术前与正常对照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小动脉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前与正常对照中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肺小动脉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二次根治术前与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姑息性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对左右肺动脉及肺小动脉发育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患儿的发育也有明显改善.

中国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