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중국약리학여독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
- 影响因子: 1.1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3002
- 国内刊号: 11-1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新型黄芩苷金属离子配合物对Kv1.4和Cav3.2离子通道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型黄芩苷(BC)金属离子钴、铜和镍(Co2+,Cu2+和Ni2+)配合物(BMC)对Kv1.4和Cav3.2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稳定转染法获得分别装载各种离子通道(hERG,Kv1.2,Kv1.3,Kv1.4, Kv1.5,Kv1.6,Kv1.7,Kv1.8,Kir1.1,Kir2.1,KCNQ和Cav3.2)的HEK293细胞或者CHO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BC及BMC(BC-Co,BC-Cu和BC-Ni)对各离子通道的影响。全细胞膜片钳法检测不同浓度BC-Co和BC-Cu对稳态表达Kv1.4和Cav3.2离子通道的细胞上离子通道电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各离子通道的CHO细胞或HEK293细胞模型。BMC对各离子通道均有一定影响,尤其对Kv1.4和Cav3.2的影响为明显。BC-Co,BC-Cu和BC-Ni(10μmol·L-1)对Kv1.4的抑制率分别为91%,76%和-10%,对Cav3.2的抑制率分别为43%,57%和-14%,表现为金属离子的类效关系。BC-Co对Kv1.4和Cav3.2的IC50分别为1.69和0.81μmol · L-1;BC-Cu对Kv1.4和Cav3.2的IC50分别为1.66和0.58μmol·L-1。结论 BC-Cu和BC-Co对Kv1.4和Cav3.2离子通道有浓度依赖性地明显影响。
-
氯吡格雷在化学诱导小鼠结肠炎相关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Clog)对结肠炎相关结肠癌(CAC)形成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Clog 12.5,25.0和50.0 mg · kg-1组。CAC模型组首先1次ip给予氧化偶氮甲烷(AOM)10 mg·kg-1,1周后,每天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1周+生理盐水2周〕3个周期建立CAC模型。自给予2.5%DSS饮用水起,Clog 12.5,25.0和50.0 mg·kg-1每天ig给药1次至模型建立结束。记录小鼠的体质量,临床症状,小鼠结肠肿瘤的数目和大小,HE染色评价肿瘤的异型性。在CAC小鼠早期炎症阶段,测量小鼠的结肠长度,HE染色和Ki67染色分别评价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和结肠组织上皮细胞的增殖水平。在肿瘤形成与发展阶段,Ki67染色评价结肠组织上皮细胞增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趋化因子(C-X-C结构域)配体2(CXCL2)及其受体CXCR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Clog 12.5 mg·kg-1可缓解小鼠的临床症状,减小结肠肿瘤平均直径(P<0.05),降低肿瘤异型性(P<0.05)。在CAC早期炎症阶段, Clog 12.5 mg·kg-1可缓解小鼠临床症状(P<0.05)和体质量下降(P<0.01),增加结肠长度(P<0.01),减轻结肠组织炎症损伤(P<0.05),降低上皮细胞增殖水平(P<0.05);在CAC肿瘤形成与发展阶段,Clog 12.5 mg·kg-1可降低结肠组织上皮细胞增殖水平(P<0.05),减少结肠组织TNF-αmRNA水平、CXCL2和CXCR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Clog可缓解CAC早期炎症阶段的炎症发展,抑制结肠肿瘤的形成。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减少CXCL2与CXCR2的表达有关。
-
醋酸铅对人和小鼠瞬时受体电位A1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醋酸铅对瞬时受体电位A1(TRPA1)通道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内钙荧光成像系统检测原代培养的小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上TRPA1(mTRPA1)通道和外源性表达在HEK293细胞上的人源TRPA1(hTRPA1)和mTRPA1通道介导的细胞外钙内流;应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记录外源性表达在爪蟾卵母细胞上的hTRPA1通道介导的电流。结果醋酸铅3.0和10.0μmol·L-1对TRPA1介导的小鼠DRG神经元外钙内流的抑制率分别为(36.7±4.1)%和(79.4±3.1)%;醋酸铅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爪蟾卵母细胞上hTRPA1通道介导的电流,醋酸铅0.3,1.0,3.0,10.0和30.0μmol·L-1对+80 mV处电流的抑制率分别为(1.0±0.7)%,(11.6±0.8)%,(57.7±3.2)%,(93.6±2.6)%和(93.2±2.7)%,其IC50为2.4μmol·L-1。结论 TRPA1通道是铅的内源性作用靶点,低浓度醋酸铅可抑制TRPA1通道。
-
氯吡硫磷染毒撤除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毒性的延迟效应
目的:探讨低浓度氯吡硫磷(毒死蜱,CPF)染毒撤除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毒性的延迟效应。方法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经CPF 10和30μmol·L-1连续染毒72 h,或连续染毒48 h后更换无CPF的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运用CCK-8试剂盒检测海马神经元的存活;用神经元核(NeuN)、5-溴脱氧尿苷(BrdU)和βⅢ微管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不同发育阶段神经元数量。结果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经CPF 10和30μmol · L-1连续染毒72 h,与正常对照组相似,未检测到明显神经元死亡;而CPF 10和30μmol·L-1连续染毒48 h撤除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细胞破裂、突触断裂现象,且海马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5),神经元的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BrdU和βⅢ微管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CPF 10和30μmol·L-1染毒撤除后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毒性具有延迟效应。
-
中毒患者生物检材中卡马西平及其代谢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CBZ)在中毒患者不同生物检材中的主要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方法通过收集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1例CBZ中毒患者服用CBZ约6 h后的胃液、血液及尿液,以未服用CBZ的正常人体液作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用NIST98谱库检索系统对所得质谱图进行图库检索,并根据质谱裂解规律及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图谱解析,鉴定CBZ代谢物结构,推断其代谢途径。结果在CBZ中毒患者胃液中检出亚氨基茋(M1)1种代谢产物,血液中检出M1、9-甲基吖啶(M2)、9-丙基-9,10-二氢化吖啶(M4)及未知代谢产物M3共4种代谢产物,尿液中检出M1、M2、M4、吖啶(M5)、吖啶酮(M6)、9,10-二氢吖啶(M7)、10,11-环氧卡马西平(M8)、9-吖啶甲醇(M9)、10,11-二羟卡马西平(M10)、2-甲基-吖啶酮(M12)、4-甲基-吖啶酮(M13)及未知代谢产物M3和M11共13种代谢产物。M3和M11代谢产物结构仍需进一步分离及鉴定。在胃液、血液和尿液中,CBZ的代谢物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且仅极少量以原药形式在尿液中排出。结论经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和图库检索,筛查鉴定出中毒患者体内CBZ的13种代谢产物,并推断其代谢途径。
-
全氟异丁烯染毒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经全氟异丁烯(PFIB)染毒后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改进的组织块种植法分离培养大鼠PMVEC,细胞经鉴定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5个PFIB染毒组(n=3)。正常对照组为静息状态细胞;染毒组行PFIB暴露(浓度200 mg·m-3,持续5 min)染毒后0.5,1,2,4和8 h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ELISA检测TNF-α,IL-1β,ICAM-1,MMP-2和MMP-9含量,明胶酶谱法分析MMP-2和MMP-9酶活性。结果①依据细胞生长的形态特征、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和植物凝集素结合实验鉴定,采用肺组织块原代培养法获得的细胞均符合PMVEC的特征。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VEC经PFIB染毒后2 h细胞裂解液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4和8 h明显回落。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变化趋势与细胞裂解液中TNF-α变化趋势类似,仅发生时间稍滞后。③PFIB染毒后PMVEC激活并合成IL-1β的时间稍滞后于TNF-α,但达峰与持续时间与TNF-α相似。④PFIB染毒后PMVEC培养上清液中ICAM-1含量持续保持于较低水平。⑤PFIB染毒组细胞裂解液中未检测到MMP-2活性,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MMP-2含量与活性。PFIB染毒组的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均未检测到MMP-9表达与活性。结论 PFIB染毒刺激存活的PMVEC合成并释放大量TNF-α,IL-1β,MMP-2和结合型ICAM-1。
-
三七根总苷对电压依赖性钙离子和钾离子通道的作用
目的:探讨三七根总皂苷(RPNS)对电压依赖性钙离子和钾离子通道的作用。方法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检测RPNS 0.01,0.06,0.1,0.6,1及4 g·L-1对表达在爪蟾卵母细胞的Cav1.2的作用;检测RPNS 1 g·L-1对Cav2.1,Cav2.2,Cav3.1,KCNH2,KCNQ1,KCNQ1/KCNE1及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的作用。结果双电极电压钳实验表明,RPNS对Cav1.2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其EC50为0.048 g·L-1。与细胞对照组相比,RPNS 1 g·L-1对Cav1.2,Cav2.2和Cav3.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峰值电流的抑制率分别为(57.1±8.6)%,(17.2±0.7)%和(50.2±7.7)%(P<0.01);对BK通道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对其峰值电流激活率为(37.9±2.7)%(P<0.01);对Cav2.1,KCNH2,KCNQ1和KCNQ1/KCNE1通道无明显作用。结论RPNS明显抑制Cav1.2和Cav3.1,激活BK通道,但对Cav2.1,Cav2.2,KCNH2,KCNQ1及KCNQ1/KCNE1无明显作用。
-
满天星异荭草苷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满天星异荭草苷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满天星异荭草苷5,10,20,40,80和160μmol·L-1作用于HepG2细胞24,48和72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满天星异荭草苷5,10和20μmol·L-1作用细胞48 h,检测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作用24 h,荧光探针H2DCF-DA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胱天蛋白酶3,8和9的活性,RT-PCR检测Bcl-2和Bax mRNA的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Bcl-2,Bax和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结果满天星异荭草苷浓度依赖性地(5~160μmol?L-1)抑制HepG2细胞存活,作用24,48和72 h时IC50分别为62.7±9.1,47.2±11.4和(18.2±7.5)μmol?L-1。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满天星异荭草苷5,10和20μmol?L-1能明显提高LDH水平和细胞凋亡率(P<0.05),10和20μmol?L-1可显著促进ROS的产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增强胱天蛋白酶3和9的活性;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表明,满天星异荭草苷能明显降低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但升高Bax mRNA和蛋白表达(P<0.05),降低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P<0.05)。结论满天星异荭草苷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该作用与线粒体凋亡途径密切相关。
-
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中药药理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组是一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人类健康、农业、生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其中,肠道微生物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征)等有关。中药常作为补益药而长期大量服用,其口服进入胃肠道后,肠道菌群可影响中药药理和毒理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况、常用的检测技术及其与何首乌所致肝毒性、黄芩直接作用于肠道、泽泻所致肾毒性及小柴胡汤所致肺炎等为代表的几种毒性作用间的关系。
-
GADD45α在遗传毒性检测中的分子原理及研究进展
GADD45α作为细胞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等调控,在多种因素诱导的细胞应激及DNA损伤应答调控网络中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多种转录因子和蛋白参与GADD45α基因的转录调控。GADD45α蛋白通过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在基因组稳定性相关的细胞应答调控中发挥作用。基于GADD45α的细胞调控特性构建的遗传毒性检测系统被应用于外源化合物的体外遗传毒性评价,为遗传毒性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GADD45α在遗传毒性检测应用中的分子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信号转导及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复发率高、易转移和化疗耐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临床研究发现,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肝癌干细胞(CSC)或肿瘤起始细胞的存在或残留。本文将重点围绕肝CSC特点,主要临床表征,自我更新信号通路Wnt/β联蛋白、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3、NANOG、膜联蛋白A3/Jun激酶和四跨膜蛋白L6家族成员5/CD44讨论,并针对信号通路中潜在靶点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以期为寻找选择性靶向肝CSC自我更新信号的药物提供依据。
-
环境药理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药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环境药理学是一门深入探讨环境中药物来源及其转化的新兴学科。研究发现,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可通过制药工业、医院、农业生产等多个途径进入环境。环境中的药物不仅可影响生态系统导致细菌产生耐药,还能影响生物膜菌群平衡。环境中的药物还可通过诱导基因表观遗传学的变化,从而使机体易受疾病的侵害。内分泌干扰物的富集则可干扰人类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我国对环境药物产生污染的关注刚刚起步,环境药理学的学科发展有助于阐明药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我国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
新思路·新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思路研讨会”于2016年8月5日在山东省滕州市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永祥教授主持会议,刘建勋教授和李林教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围绕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创新中药研发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本文整理了部分专家关于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创新中药研发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