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Science(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의학전연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超急性期不同等级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急诊就诊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超急性期(发病3小时内)不同等级医院就诊于神经内科急诊的卒中患者分布情况.对象和方法 自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和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超急性期内就诊于神经内科急诊的卒中患者,统计两家医院患者年龄、性别、不同病因所占比例和静脉溶栓情况.结果 两家医院全部卒中就诊患者及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无显著差异[(65.4±11.9):(66.2±14.5), P=0.708],[ (69.0±11.8):(68.0±13.2),P=0.603];性别比例存在差异[(男∶女(53∶56) vs.(204:101),P=0.001],[男∶女(29∶27) vs.(125∶61),P=0.040];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51.4%∶61.2%,P=0.089)和全部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总数](77.1%∶69.7%,P=0.173)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并且为第一位就诊的原因.TIA所占比例(25.7%∶8.6%,P<0.001)存在显著差异.两家医院溶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0%∶20.7%,P<0.001).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0.2%∶25.0%,P=0.318)以及其他病因(2.8%∶5.3%,P=0.310)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不同等级医院就诊的神经内科急诊卒中患者,均以缺血性卒中为主,但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溶栓比例显著高于二级甲等医院.应重视在不同等级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开展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的现状和需求.
-
炎症在冠状动脉钙化中的作用
血管钙化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疾病,在人类的冠状动脉中非常常见.事实上,它在人类20岁时脂肪纹形成之后即可出现.既往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钙化的严重程度与粥样斑块负荷及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关.长期以来,冠状动脉钙化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退行性病变.而新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示,冠状动脉钙化极可能是一个主动的调节过程.目前诊断冠状动脉钙化的方法有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 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电子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多排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而对于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既往已有许多证据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其临床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近的研究提示炎症过程也有可能影响冠状动脉钙化,从而提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之类的炎性标记物可能部分反映冠状动脉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迹象,并有可能提供心血管危险的详细信息.本文回顾冠状动脉钙化与炎症之间的联系,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关注冠状动脉钙化的炎症机制,从而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对冠状动脉钙化的研究及治疗策略.
-
MicroRNAs在血管新生及其疾病中的作用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在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如创伤愈合、缺血性心肌病、恶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血管新生的调节机制逐渐被揭示,微小RNA (microRNAs,miRNAs)的研究为人们认识这一重要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miRNAs,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应激反应等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miRNAs在血管新生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评估及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脑、脊髓、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局灶性、短暂性、反复性是其发作的特点.由于发作后不遗留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TIA往往不会引起患者、家属或一些临床医生的重视.但是,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增高,研究报道[2,3],TIA发作2天、7天、30天、90天后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分别为:3.5%、5.2%、8.0%、9.2%.作为卒中的一种预警,对TIA患者进行适当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
新型抗凝剂与华法林在卒中预防中的疗效、安全性和成本效果的比较
卒中已成为中国成人的第一死因[1],每年新发卒中病例250万人[2].心房颤动(房颤)是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3].近半个世纪以来,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一直是预防心源性卒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华法林在用药过程中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并且起效慢,受多种药物食物的影响以及治疗窗狭小等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华法林的临床应用,给房颤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鉴于此,新型抗凝剂的研发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经过三期临床试验验证的新型抗凝剂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4]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5]和阿哌沙班[6].本文将在疗效、安全性和成本效果三方面对新型抗凝剂和华法林进行阐述.
-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2],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是第一位的致残因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大约为2‰,高于欧美,与日本相近.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为150万,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约为600万~700万,约40%的患者会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会留下严重的残疾.约70%~8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由于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
-
抗栓治疗对脑出血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影响
临床医生对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抗栓(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够较为规范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是对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出血性卒中患者如何应用抗栓治疗尚有很多疑问,例如既往有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患者应用抗栓或抗凝药物是否有可能引发进一步出血?抗栓药物能否促进首次ICH的血肿扩大?既往ICH并具有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应用抗栓药物预防IS的利弊如何等,这些仍是临床医生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
201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解读
2011年9月澳大利亚心脏基金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心脏病学会于2011年7月更新了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1](以下简称该指南).该指南共引用了376篇参考文献,添加了2006至201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对2006年CHF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现对该指南做简要解读.
-
2011加拿大高血压教育计划解读
2011年,由63位临床高血压专家和统计学家组成的加拿大高血压教育计划委员会(Canadian Hypertension Education Program,CHEP)在检索和分析了2010年8月以前发表的所有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后,对血压检测、高血压诊断、心血管危险性评估和治疗领域指南进行了更新[1].其中,两项近期研究结果,ACCORDBP研究(the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2]和ACCOMPLISH研究(the Avoid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rough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Living with Systolic Hypertension)[3]糖尿病亚组结果的公布,更为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和急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是对2011年CHEP高血压指南更新内容的解读(以下简称本指南).
-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自动的电子血压计正在进入家庭.家庭血压监测已成为血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国、欧洲与日本相继制定了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我国家庭血压监测的研究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尚不能完全根据我国相关研究的结果制定指南.但随着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管理意识的迅速提高,许多家庭不仅已拥有自动的电子血压计,而且已在进行家庭血压测量.为了促进家庭血压监测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家庭血压监测进行适当规范,因此,参考国外有关指南并经广泛、深入的讨论,制定本共识文件.就血压计的选择与校准、血压测量的频率(次数)与时间(天数)以及家庭血压的正常值等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
"医疗质量万里行·降压在行动"是卫生部医政司和中国医师协会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决定在"医疗质量万里行"的整体活动框架下开展的一项专题活动.活动的英文名称为"Optimize BP Control In Practice",旨在优化高血压病治疗策略,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项目针对医生开展培训,并由医生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和管理,从而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达到优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有效实现高质量的降压,提高降压的医疗质量的目的.
-
关注总体心血管危险,更多获益:2009年欧洲高血压指南(2007)再评价的启示
2009年10月欧洲高血压学会公布了欧洲高血压指南(2007)再评价[l],结合ADVANCE、HYVET、ACCOMPLISH和ONTARGET等临床试验的结果,在高血压亚临床器官损害评估、高血压降压目标、联合降压用药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学术观点.其中,关注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危险,完善亚临床器官损害的筛查进行早期干预是本次指南再评价的亮点之一.
-
2011特发性震颤新版临床指南解读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文献报道有30%~5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有家族史[1],,呈不完全外显性常染色体遗传.ET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总体趋势是家族性ET发病年龄较早,而散发性ET的发病较晚.Louis等[2]的研究认为,ET的发病年龄可能呈现两个高峰:40岁之前占42.2%,60岁之后占57.8%;以往认为ET临床表现呈良性过程,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按发生的频率可以累及上肢、头、下肢、声音、舌、面和躯干[3],此外不造成其他严重病变,因而该病又称良性特发性震颤.
-
急性心力衰竭防治应与急诊科联手规范诊疗:2011美国心脏协会急性心力衰竭处理科学声明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已成为流行性疾病,发病率高(2009年在美国人群中发病率为2%),死亡率高(与肿瘤疾病相当),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急性发作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出院后AHF患者事件率仍居高不下[1-5].在此背景下,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表了2011 AHF处理科学声明,对AHF处理的现状、重点及未来展望做了详细总结,现将其重点内容做一解读.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
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虽然很多,但经循证医学证实确切有效的疗法只有四种:卒中单元、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开始的正规康复.卒中单元不是单一的治疗手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实际是一个组织化管理的过程[1,2],药物治疗是整个卒中急性期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青年外伤性心肌梗死1例
我们报道1例青年外伤性心肌梗死患者7年的自然病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左心室明显扩大,收缩功能显著下降.该病例对于指导我们今后对外伤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外伤性冠状动脉损伤存在自愈可能,但早期血运重建有助于预防心肌重构.
-
"虎眼征"对诊断Hallervorden-Spartz病的意义
Hallervorden-Spatz病(HSD)是由于铁代谢障碍导致Fe3+在苍白球、黑质、红核等部位内沉积所引起的一种罕见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具有很强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理特异性的表现为含铁色素聚集,神经轴索肿胀,神经元脱失.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受累为主,以姿势和步态异常、肌张力增高和不自主运动为起始症状,常见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晚期出现构音、吞咽困难、锥体束征和智能障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类型.头颅MRI T2加权像可见苍白球和黑质呈低信号,并在双侧苍白球前内侧低信号的背景上对称出现高信号,即"虎眼征".目前尚无明确的生化指标可以帮助诊断该病,脑MRI T2加权像出现"虎眼征"对HSD的生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个体化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脑卒中居于全球疾病死亡率第三位,致残率第一位,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80%.虽然国内外均有规范化治疗指南,但由于脑卒中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个体差异,临床疗效并不满意,提示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需要实施个体化治疗.起病2周内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其特异性治疗主要为溶栓、抗血小板治疗(脑栓塞的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但部分具有抗凝禁忌患者还需抗血小板治疗)、脑保护、康复以及二级预防等.急性期有效的治疗与卒中预后、复发密切相关,本文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主要环节个体化治疗的现状以及今后的方向作一综述.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所面临的问题
已经明确,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国,颅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广泛的患者群,血管内介入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血管狭窄的治疗,这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新手段是目前神经科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
建立组织化脑卒中急救体系的重要性
急性脑卒中早期规范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995年美国NINDS试验显示:对3小时时间窗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能够增加13%非依赖患者生存[1].2004年Hacke[2]在Lancet中报道美国、欧洲、意大利溶栓治疗2775例患者的研究显示:早期治疗有效性的OR值:治疗时间窗0~90分钟,OR:2.81;时间窗91~180分钟,OR:1.55;时间窗271~360分钟,OR:1.15,充分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良好预后与时间相关.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
2008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