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人工神经网络在放射诊断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在图像识别方面表现出优秀智能特性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越来越引起放射科医师的注意,在放射诊断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文献综述,以供参考。1 人工神经网络1.1 人工神经网络概念和特点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模仿生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构成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或计算机,这是由多个非常简单的处理单元彼此按某种方式连接而形成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是靠其状态对外部输入信息的动态响应来处理信息的。神经网络的特点:①固有的并行结构和并行处理;②知识的分布存储;③高度的容错性;④自适应性;⑤综合推理能力即联想力[1]。
-
MR介入临床运用
MR成像具有良好空间、时间和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多平面多功能成像和无放射线损伤、无造影剂副作用等优点,越来越成为临床发展介入技术的重要手段,并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1 MR成像系统1.1 闭式和开放式MR设备 Mueller等[1]1986年首先提出在肝肿块中运用MR成像导引活检或抽吸细胞学的概念,并做了临床试验。紧接着,Lufkin[2]等将该技术早运用于人体头颈部活检,逐渐该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乳腺,脑,纵隔,腹部和肌肉骨骼等全身各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初期这些技术都是运用传统的闭式MR成像系统,术者不能充分接触患者,没有超声和CT导引方便,限制了其临床运用。直到1995年,新的开放式MRI仪应运而生用于临床[3],恰好完成了MR介入由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开放式MR成像系统能使医生直接接近病人,床边图像显示,可结合各种介入和外科器械,成像质量高,同时灵活控制成像方向和层面,即时反馈介入治疗过程的全貌。目前,开放式MRI仪的生产已成为国外MR开发和研制的主流方向。
-
胎儿复杂先天性畸形产前超声诊断治疗新进展
随着产前胎儿超声、彩色多普勒的普遍开展,经阴道、经会阴等探测途径的增加、经验的积累,一些复杂的先天畸形在妊娠期、甚至妊娠早期得到诊断。羊水抽吸或胎盘绒毛取样染色体分型、卵磷脂与鞘磷脂比率、孕妇α-胎蛋白测定及胎儿超声心动图应用等辅助下,可以对胎儿进行较全面的评价。有助于产科、超声以及小儿外科大夫评估预后、解答咨询、决定是否中止妊娠或作剖腹产、作胎儿外科手术或生后及早手术治疗。而有些胎儿囊肿、积水病变在出生前可以消失,因此,有必要多次超声随访。现就近来若干新进展分述如下: 泌尿系畸形(UTA):Chavlotte等对99例UTA的妊娠结局、生后诊断及远期的肾功能作了连续性研究。28例中止妊娠,32例胎儿死于围产期。21例生后肾功能良好,4例一般,2例差。12例生后正常者,实为胎儿期一过性肾积水。45例妊娠作了胎儿染色体分型,20%异常。
-
子宫肉瘤影像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超声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全部病例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病理对照。结果 23例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1.48岁,临床三大表现:盆腔肿物、子宫出血、腹疼,肿物大于6cm,占69.5%,内部回声不均,无旋涡状结构,肿物内有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肿物周边血流信号显示率100%,内部血流信号显示率87%,低阻力血流信号56.5%。结论子宫肉瘤有本身的超声特征,应重视它的鉴别诊断。
-
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
肌肉骨骼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体层摄影,CT及MRI等。无论那种方法,其应用价值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发现病变的有无;②病变的定位;③尽可能明确病变的性质;④明确病变范围及分期以帮助拟定治疗方案,观察和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检查方法的另一个角度是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参考有关文献对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的显示及诊断能力方面作如下比较:1 恶性骨肿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1.1 平片主要表现浸润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瘤骨或瘤软骨形成,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
-
电子束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肺内孤立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电子束CT在肺内单发性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32例周围型肺癌与18例良性病变分别进行电子束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周围型肺癌主要表现为肿块分叶、边缘毛刺、胸膜凹陷及空泡征;良性病变多为无分叶、边缘光滑锐利肿块。但部分良、恶性病变CT征象重叠,仅凭形态学表现难以鉴别。平扫周围型肺癌平均CT值45HU,良性病变平均CT值51HU,无明显差别。增强后周围型肺癌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31HU;良性病变轻度强化,CT值平均增加8HU。结论电子束CT在肺内孤立性肿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目的探讨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29例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均作CT扫描,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分析其CT表现。结果 CT诊断正确率为93.5%(27/29)。它易于显示病变的特征,对骨质破坏、骨膨胀、硬化缘、出血、骨间隔、钙化及软组织肿块等均能很好的显示。结论根据CT扫描的特点及表现,大多数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可作出正确诊断。
-
肾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分析
目的探讨彩超对肾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观察不同病理类型、大小不等的肾恶性肿瘤,测量血流速、流量并按特点分型。结果 51例肾恶性肿瘤中,多血管型33例占64.7%,少血管型10例占19.6%、极少血管型8例占15.7%。瘤体大小及血流特征为:透明细胞癌,瘤体(6.9~9.5cm)内血管增多、增粗呈分叉状或网状,流速60~104cm/s;颗粒细胞癌,瘤体大者5~7cm,小者<2.5cm,血管少或极少,呈点状血流束,流速50~80cm/s;肾母细胞瘤,瘤体(>10cm)内血管多扭曲呈蚯蚓或峰窝状,流速达160cm/s;肾盂癌,瘤体大者3~5cm,小者<2.5cm,血管少或极少,呈星点状时隐时现,流速20~70cm/s。结论 CDFI可显示不同类型的肾肿瘤,瘤体内血管数量及分布不同,CDFI各项测值有助于肿瘤的分类诊断。
-
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超声检查分析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在诊断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中的价值。方法 23例腹内疝术前全部经B超和X线检查,后经手术证实,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以局限性或弥漫性肠管扩张,局限性和弥漫性腹腔内积液,梗阻部位肠管壁增厚,肠管返折挤压为特征;②超声诊断腹内疝所致肠梗阻较X线检查敏感和特异(P<0.01和P<0.05)。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
高频超声诊断肋骨肋软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例,均为胸部外伤所致肋骨肋软骨骨折,其中男36例,女2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6岁。以第一肋骨上方的锁骨和第二肋软骨水平的胸骨面为骨骼扫查标志。分辨肋骨、肋软骨的序数。使用仪器为德国Siemens公司产的Versa Plus全身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为5~10 MHz。所有资料存入安科公司产ASG340超声工作站进行分析。
-
正常成人腰椎侧隐窝CT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腰椎侧隐窝的形态和侧隐窝狭窄症的诊断。方法测量计算100例腰椎侧隐窝的前后径与椎管前后径,侧隐窝面积与椎管面积及其比率,观察其相互关系,采用多元相关性检验。结果侧隐窝的大小与同层面椎管大小呈显著正性相关,正常成人腰椎侧隐窝与椎管前后径的比率为24.05±0.87(%);面积比率为7.32±0.48%。结论利用CT比率测定法判断侧隐窝狭窄,克服了片面强调侧隐窝前后径大小的局限性。
-
阴茎海绵体造影对静脉性阳痿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阴茎海绵体造影对静脉性阳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98例罂粟碱实验阴性患者进行阴茎海绵体造影,对比观察造影结果。结果正常组:两侧阴茎海绵体呈均匀高密度显影,边缘光滑,对称,海绵体之间见一条状、宽窄一致的低密度影,为海绵体间隔,尿道海绵体未见显影。病变组:I型:浅层静脉系显影8例(8.2%);Ⅱ型:中层静脉系显影31例(31.6%);Ⅲ型:深层静脉系显影18例(18.4%);Ⅳ型:混合性静脉系显影41例(41.8%)。结论阴茎海绵体造影是诊断静脉性阳痿的可靠方法,可准确显示静脉瘘的部位,指导临床治疗。
-
左房M型超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左房M型超声指标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获取左房M型超声图像,在左房排空早、晚期测算主动脉后壁运动斜率Eslope,Lslope及左房缩短分数FSg,FSa;采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测取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E、A及E/A比值,测取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采用智能声学定量技术测取左室舒张早、晚期及全舒张期充盈量(EDFV、LDFV、DFV)。结果冠心病患者按E/A比值分为三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①E/A≤1组患者IVRT明显延长,FSg,Eslope,EDFV显著减小,FSa,LDFV显著增大,DFV及Lslope改变无统计学意义;②1
-
脑囊虫病的CT分期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其病程不同,感染数目和部位不同,以及机体反应的差异,因此,其临床症状与CT表现极为复杂多样。现根据400例脑囊虫病的诊治过程,分析其CT分型分期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4年6月至1998年12月我院CT诊断的400例脑囊虫病,男218例,女182例,发病年龄3~71岁,平均30.5岁。病程短半月,长9年,平均2.1年。全部病例均经囊虫免疫学检查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其中3例囊虫性小脓肿,1例大囊型和2例脑室内囊虫经手术病理证实。使用GE900HP型CT机,单纯平扫212例,平扫加增强188例。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分四型: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1]。根据囊虫病的病理过程分为五期:活动期,退变水肿期,死亡肉芽肿期,钙化后遗症期和混合期。
-
肺动脉高压457例患者右心导管检查死亡13例分析
我们自1990年1月至1997年6月,对457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心导管检查,13例患者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受检肺动脉高压患者457例,男241例,女216例。年龄1~53岁。死亡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17岁。1.2 分组及术前情况根据原发病及心导管检查结果分为: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组(PPH):21例。8例有较明显的活动性胸闷、气促,其中2例伴发晕厥,经治疗好转。②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组(HPH):29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74例,室间隔缺损VSD16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8例。心内膜垫缺损29例,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ASD 5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141例有反复咳嗽等呼吸道症状。③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艾森曼格氏综合征组(ESMPH):137例,其中ASD 22例,VSD 97例,心内膜垫缺损10例,PDA 5例,VSD+PDA 3例。97例有反复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
神经原性高血压与左椎动脉成袢的影像探讨
近年来,外科治疗神经原性高血压为高血压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左椎动脉形态异常改变可引起高血压病的认识是一种新观点,我院进行了30余例神经原性高血压的外科减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有关椎动脉造影片168例,结合临床有无原发性高血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68例,男86例,女82例。年龄17~73岁,平均47岁。有高血压病者42例(除外其它有明确原因之继发性高血压不在其内)。所有病例均行右股动脉穿刺,6.5F股脑动脉导管插管左椎动脉造影,其中45例有右椎动脉造影,136例有颈内动脉造影,32例双肾动脉造影行数字减影或在岛津800mA机器下操作,投照距离1.5m,照片速度2张/s×3s,椎动脉取正面汤氏位,侧面取标准侧位,重点观察汤氏位之椎动脉形态、大小。
-
双功超声对介入放射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评价
我院近2年来对193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其中48例进行双功超声检查对其疗效进行观察评价如下:1 资料与方法 48例子宫肌瘤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年龄小32岁,大50岁。患者采取常规消毒,采用SWLDINGER’S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选用外科手术用10号丝线制成2~3 cm长的真丝线段为栓塞微粒(高压消毒)经导管注入子宫动脉再次进行血管造影,证实一侧子宫动脉已完全阻断,术后3~5天同法行另一则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采用Acuson 128型及Aspen加强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探查子宫及附件,并记录子宫、宫壁、宫腔、肌瘤、双侧附件及子宫动脉、肌瘤内血管及子宫内螺旋动脉的血流情况,子宫肌瘤体积按公式:(4)/(3)πabc(cm)3计算,其中a、b、c分别为肌瘤3个径线的半径值。评价标准:栓塞治疗后6个月。显效:子宫及肌瘤缩小≥20%。月经量明显减少,两侧子宫动脉及子宫肌瘤内血流信号消失。有效:子宫及肌瘤缩小<20%,月经量减少,两侧子宫动脉血流信号消失,子宫肌瘤内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无效:子宫肌瘤未见缩小,子宫动脉及肌瘤内仍见丰富血流信号。
-
B超对产后胎物残留诊断的价值(附158例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笔者自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共检查了158例临床疑产后胎物残留的产妇,此158例产妇均在我院分娩,分娩时临床发现胎盘娩出欠整并行徒手剥离术或胎盘娩出时无小叶缺损但有部分表面粗糙。产后4~5天遵医嘱前往我室进行超声协诊,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为28.9岁。采用Aloka-620及Aloka-14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经腹扫查,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宫内情况及双侧附件区有无包块,认真测量各径线。
-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磁共振、电生理表现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目的观察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磁共振和电生理表现及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定,并进行3~36个月随访,检查脊髓MRI、体感诱发电位(SEP)等,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因部分病人确诊前应用VitB12,有时VitB12浓度无法作为诊断依据,脊髓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能敏感地显示病灶部位。结论脊髓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能客观地提示病变部位及治疗前后的变化,对SCD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附11例报告)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7~72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7例小于17岁。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经临床及放疗前后MRI检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或消失而证实。扫描采用Philip's-Gyroscan T5-Ⅱ型0.5T超导型磁共振仪。使用头颅线圈,常规行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部分辅以冠状位扫描。采用SE序列T1加权图像:TR/TE=500~550/20ms;TSE序列T2加权图像:TR/TE=2500~3500/80~150ms;层厚3~7mm,间隔0.3~0.7mm,NSA 2次,矩阵205×256。11例全部行Gd-DTPA增强扫描。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特征。方法本文收集临床确诊的DAI共35例,均作了常规MRI检查。结果 35例中共发现72个病灶,其中包括大脑白质40灶,小脑2灶,基底节区2灶,胼胝体12灶,大脑脚12灶,脑桥2灶,延髓2灶。MRI征象为T1WI小片状或条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 MRI对评价DAI很有价值,T2WI尤为重要。
-
小脑半球脑梗塞的MR诊断
目的分析小脑半球脑梗塞的MR表现,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例,行MR矢、冠、轴位扫描,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并行治疗后复查,观察其MRI表现。结果①由于小脑半球的供血来源不同,可出现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及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塞,其中后者常见;②于MR矢、冠、轴位像上可清楚看到病灶的边界;③MR上表现为长T1,长T2沿血管分布区异常信号,经临床治疗后,复查可见病灶缩小;④小脑半球脑梗塞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塞。结论 MR对小脑半球脑梗塞的影像表现较CT优越,观察清楚,诊断明确,同时可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追踪观察。
-
眼球内病变的CT及MRI诊断
目的研究眼球内病变的CT和MRI诊断。方法收集临床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39例,行CT及MRI扫描。结果恶性肿瘤23例,良性肿瘤5例,视网膜脱离5例,先天发育异常4例。结论 CT及MRI不仅能发现眼球内病变,还可揭示其特点,基本能得到正确诊断。
-
胸部结节病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的研究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疾病,可见于肺,淋巴结,皮肤,眼,扁桃体,腮腺,肝,脾,肾,胃肠道和骨关节等部位,90%以上累及胸部。本文共收集44例以胸部为主的结节病,通过CT扫描技术,对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大小,分布进行研究,以求发现一些规律以与结核及肺癌等鉴别。1 材料与方法 本组44例中男14例,女30例,年龄从24~69岁,平均47.9岁。其中8例经病理证实,包括6例经淋巴结活检,2例经皮肤结节活检。其余36例经临床检查,除外结核、肺癌等其他疾患,并用激素治疗1~3个月后复查,胸片及CT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均有明显缩小及消失。所用CT机包括西门子DR3型及PQ-2000型。技术条件为层厚8mm,层距8mm,自肺尖至肋膈角连续扫描,其中5例加做CT增强扫描。18例有1~3次CT复查,随访期长达3年。以上CT片均由两位以上主任医师诊断,并按美国胸部协会确定的淋巴结分布区域列表显示(表1),对淋巴结大小从0.5cm以上及1.0cm以上分别计数(见表2,3),并按各区数与全部总淋巴结数相除得到各区淋巴结发生百分比,以显示各区淋巴结出现机会。并结合肺内表现,按美国结节病分期法,分别定为0,1,2,3期。
-
螺旋高分辨率CT对肺内结节定性诊断价值螺旋高分辨率CT对肺内结节定性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高分辨率CT扫描(HRCT)对肺内孤立结节性病灶(SPN)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5例肺内结节病变(2.5cm),术前做了常规螺旋CT扫描与病灶局部HRCT扫描,有手术、病理结果,重点对病灶位置、病变形态、大小、边缘、内部结构等征象的显示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与常规螺旋CT扫描比较,HRCT扫描在显示病变特异性征像(病变轮廓、病灶内部结构等)方面敏感性为90%以上。结论 HRCT扫描检查对肺内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有很高价值。
-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小儿颅脑外伤除引起血肿等损伤外,在婴幼儿患者中以外伤性脑梗塞相对多见。笔者分析44例经我院诊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儿的脑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以及CT检查的价值与限度。1 材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自1993年3月至1999年6月间在我院就诊的外伤后脑梗塞患儿44例,男27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岁16例;1~2岁20例;2~3岁2例;3~4岁3例;4岁以上3例。外伤后24h以内行CT检查者11例;1~5天20例;5~30天9例;1个月以上2例;时间不详者2例。复查CT平扫1次者16例;复查两次者4例。采用Picker IQ型CT机,以OML线(眶耳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基底节区梗塞灶加扫5mm薄层,不合作的患儿采用口服镇静剂6.5%水合氯醛1~1.5ml/kg。
-
宫内妊娠残留物的超声诊断分析
本文报告我院近1年来经B超诊断宫内妊娠残留5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51例受检者年龄22~45岁,平均28岁,人工(药物)流产37例,中期流产10例,足月及过期妊娠分娩4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流产后(或产后)下腹部持续性疼痛49例,阴道不规则出血50例。本组患者经超声检查后均行刮宫术,对刮出物肉眼不能明确诊断的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使用HP尖端彩超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前膀胱适度充盈,经下腹部扫查显示子宫,多切面仔细观察子宫内膜及宫腔内异常回声。检查时间为产后2~48天。
-
不明原因头痛增加其它部位CT扫描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增加副鼻窦、颈椎CT扫描对诊断不明原因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颅脑CT扫描结果阴性的头痛患者增加副鼻窦螺旋CT扫描,并做模拟内窥镜,其中67例还增加颈椎CT扫描。结果发现副鼻窦炎35例,副鼻窦肿瘤2例。颈椎椎体病变55例,横突孔变小7例。结论增加副鼻窦和颈椎CT扫描,可提高不明原因头痛的确诊率,有利于及时发现副鼻窦、颈椎病变,也有利于临床诊治头痛。
-
儿童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学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学(1H 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8例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和6例对照组儿童进行了1H MRS检查,对两组间各代谢产物峰下面积比的均值进行t检验。结果病例组NAA/Cr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Cho/Cr比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mI/Cr和mI/NAA比值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P<0.01);mI/Cr比值升高是MLD的显著特征;CD的NAA浓度较对照组升高,而Cho浓度减低。在MRI表现正常的病例和MRI未受累的部位亦可探及明显的MRS改变。结论 1H MRS可以无创地观察脑白质营养不良脑内异常的生化代谢改变,且它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先于MRI发现脑内病变,有助于病变的确诊和鉴别诊断。
-
甲状腺肿块的超声诊断(附129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病人来自我院1985年9月至1999年9月各类甲状腺手术的129例住院患者,男28例,女101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3.8岁。仪器为惠普-200实时超声仪,探头频率5~7.5MHz,仔细观察腺体内回声,占位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数目、回声类型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周边血管有无扩张及压迫,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必要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使甲状腺下极上升以免漏诊。对疑有外伤性血肿,引导临床进行肿块穿刺明确诊断和治疗,发现问题测量,摄片,记录,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给予明确诊断。2 结果(见表1)3 声像图表现3.1 弥漫性甲状腺肿两叶对称性肿大(包括峡部)轮廓,呈等回声24例,低回声1例误诊为甲状腺炎。
-
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SPECT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与磁共振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人脑缺血性病变(SICVD)的特点,分析SPECT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rCBF)对S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SICVD患者均接受rCBF及脑MRI(部分行MRA)检查,比较rCBF与MRI的检查结果。结果①与MRI相比,rCBF更敏感地显示大脑各叶皮质的缺血性病变,较好地显示基底节核团的病变,对小脑、脑干及皮层下白质、内、外囊病变显示不良。老年人颞叶缺血比较多见。②rCBF因可敏感地显示枕叶病变而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病变(VBI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MRI结合,为VBID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③部分患者存在缺血性病变区域的相应血管病变。结论 rCBF与MRI结合,可更全面反映SICVD。
-
类风湿腕关节的X线与磁共振影像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腕关节的X线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1例正常人的腕关节X线片和MRI,SE序列T1WI和T2WI及Gd-DTP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X线平片示8例患者均有腕关节软组织肿胀,6例骨质稀疏,骨囊状破坏,并节间隙窄,2例无异常改变;MRI示8例均可见不同程度范围的血管翳,滑膜炎及韧带,肌腱损伤,而骨皮质破坏无法观察。结论 MRI在提供病变炎性过程,如滑膜炎,关节积液,肌腱滑膜炎等的变化优于X线片;对早期和活动期关节敏感性高,是很用的诊断方法。
-
产道隐蔽性血肿的超声诊断价值C
目的探讨超声在产道隐蔽性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产道血肿均经二维超声检查,其中18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全部病人均进行了超声随访,观察血肿吸收情况。结果产道血肿发生在宫颈6例,宫旁2例,腹膜后4例,耻骨联合处7例,宫颈切口处6例。结论超声诊断产道血肿准确率高、简便无损、并可随访观察血肿吸收情况以及超声引导下血肿穿刺治疗,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
螺旋CT三维四维重建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自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从颈椎CT扫描的患者中,选出临床症状较典型的38例,将采集的数据传入工作站。这38例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7岁。临床表现有颈肩部疼痛反复发作,头痛、头晕、耳鸣,单侧或双侧上肢及下肢发麻、无力,有两例有行走困难,经手术后症状缓解。使用Picker 2000SV CT机及Voxel Q工作站,扫描条件间距2.0mm,层厚3.0mm,螺距1.25,电流250mA,电压120kV,扫描后再用1.0mm间距重建,扫描范围于C1~C7,扫描后将重建的数据传入Voxel Q工作站,在View-mode软件包中行3D和4D-Angio重建,选择对诊断有用,对临床指导意义大的层面拍片打印,部分做为文件保留。
-
儿童恶性骨肿瘤的MRI及CT诊断
本文仅就MRI、CT在儿童恶性骨肿瘤诊治中的作用予以讨论。1 资料及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今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儿童恶性骨肿瘤15例,肿瘤分布见表1,并与儿童期常见的嗜酸性肉芽肿4例鉴别。男11例,女8例。年龄5~15岁。单独行MRI 9例,CT 3例,同时行MRI及CT的有7例。MRI采用PHILIP 0.5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采用T1WI、T2WI、STIR及增强扫描,CT采用GE Sytec 4000全身CT扫描仪,进行平扫及增强。
-
化脓性肺癌1例误诊报告
患者男,48岁,职业,农民,主因咳嗽3个月,胸痛,胸闷月余,咳血半月余,多为鲜红色血痰而就诊。 X线检查,胸部后前立位片显示,右肺中上野中外带可见一6cm×7cm×8.5cm大小圆形肿块影,密度均匀一致,边缘光滑整齐,周围无毛刺,同侧肺门部阴增大,右上纵隔明显增宽,呈一局限性向肺凸出之半圆形阴影。右侧位片显示该肿物位于右肺上叶尖段和后段。体层摄影片显示:肿物接近后外侧胸壁,与胸壁相交呈锐角,右上叶支气管中断,肿物外后下缘,可见凹脐与分叶状改变(图1~3)。X线诊断为肺肿瘤并建议在透视下行活组织检查。 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抽出脓液约30ml,镜检报告为满视野脓细胞,临床诊断为肺化脓症。 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两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又改换其它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两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日趋恶化,即转胸外科,开胸探查显示纵膈内广泛淋巴转移灶,故未能实施病灶切除。术后两周,根据患者亲属的要求自动出院,三周后死亡。
-
超声诊断宫腔内骨骼残留2例
患者1,女,27岁。因人工流产术后1年半,继发不孕就诊,应用3.5MHz探头经腹部超声检查见子宫下段宫腔内一条状强回声,约1.4cm×0.5cm×0.3cm,诊断为宫腔内骨骼残留,经刮宫取出一长约1.5cm的胎儿骨骼组织,为股骨。 患者2,女,35岁。因人工流产术后1年,下腹不适,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应用6.5MHz探头经阴道超声检查见宫腔内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团,多为条状及片状,大者约1.3cm×0.3cm,诊断为宫腔内骨骼组织残留(图1)。在B超监视下刮宫取出多块胎儿骨骼组织,为上肢骨及掌指骨,与宫腔粘连较重。 讨论钳刮术为妊娠12~16周常采用的人工流产方法,由于操作不当有时可引起胎儿骨骼残留于宫腔内,以长骨多见。长期残存于宫腔内可引起宫腔内粘连、不孕症、阴道流血等并发症。其超声表现为宫腔内一个或数个强回声团,以条状多见,可伴有声影。残留骨较多或与宫腔粘连时,应在B超引导下刮宫,以全部清楚残留骨骼。
-
胫骨中心型原发骨纤维肉瘤1例
患者男性,40岁。右下肢疼痛、肿胀半年。疼痛呈持续性,近二个月症状加重而入院。体检:右小腿中段皮温略高于对侧,皮色如常。前方见一5.0cm×8.0cm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晰,较硬。无波动感及血管杂音,触痛明显,血尿便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沉38mm/h。X线表现:右胫骨中段见一约10cm近椭圆形囊状骨质破坏区,边缘不整,前外方皮质破坏、中断,有一锥形软组织肿块影,其内无死骨及钙化。无明显骨膜增生(图1)。X线诊断:右胫骨中段恶性骨肿瘤。病理诊断:右胫骨纤维肉瘤。
-
超声检查盆腔炎性包裹性积液误诊卵巢囊腺瘤1例
患者女,34岁,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坠胀痛,疼痛呈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腰酸,无发热、发冷、体温升高等症状。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血象正常,于盆腔左侧扪及一大小约9.0cm×8.0cm的囊性肿物。临床以:盆腔肿物,左侧卵巢囊肿并蒂扭转行B超检查。 超声所见:膀胱充盈良好,子宫大小正常,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光点均匀,宫内环位置正常,于左侧附件区见一大小约9.3cm×8.8cm的液性暗区,其形态规则、壁完整、厚约0.5cm,其内可见条索状的分隔,暗区内透声好,右侧附件区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左侧卵巢囊腺瘤。术中所见:于子宫左侧见一大小约9.0cm×9.0cm的囊性肿物,其前方与大网膜、上方与横结肠,后方与小肠肠管、下方与子宫均粘连,左侧输卵管全部包裹于囊肿内,双侧卵巢大小正常。行囊肿开窗术,见囊内液体呈淡黄色、清亮,囊后壁见迂曲输卵管,修剪多余囊壁。经病理诊断为:炎性肉芽组织。
-
原发性腹膜后血管瘤囊变伴出血1例
患者女,61岁。无意中发现右中上腹包块3周就诊。查体:右季肋部可扪及一约10.0cm×7.0cm×5.0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基底固定,质稍软,无压痛。 B超检查:右肾与胰头之间见一异常回声区,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大约9.0cm×5.4cm。诊断:腹膜后囊实性占位。CT平扫:腹膜后下腔静脉与右肾之间见一具有包膜的囊实性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等低密度影中似见更低密度,并可见散在斑点样钙化(图1)。十二指肠受压前移,右侧上段输尿管受压,近端扩张,右肾盂积水。增强扫描: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
例1 患者男,26岁,1998年9月10日负重时左大腿肌肉拉伤,感局部疼痛,当时未行检查和治疗。后因左下肢逐渐肿胀并感到疼痛加剧,并于1个月后来我院就诊。彩超显示:左侧骼股静脉内径较对侧增宽,髂外静脉内可见一大小约43mm×11.5mm的不规则增强回声团,压之不瘪,其远端静脉内径16mm,近端静脉内径10mm,强回声团内未见血流信号(图1)。超声诊断:左侧髂外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经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治疗28天后,患者左下肢仍有浮肿并疼痛不适,超声显示:左侧髂外静脉及股静脉内均可见增强回声团,分布欠均匀,内可见散在点状血流回声,大隐静脉代偿性扩张。出院后继续予阿司匹林及丹参等药物治疗。5个月后复查彩超显示:左下肢髂外静脉内仍可见不规则增强回声团,其近端静脉内径10mm,远端静脉内径8mm,彩色血流纡曲通过强回声团。超声诊断为左下肢髂股静脉血栓部分再通。
-
B超诊断输尿管囊肿(附2例报告)
输尿管囊肿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先天性疾患,用Aloka SSD-620型,东芝SSA-240B型超声实时诊断仪诊断本病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例1男,2岁,排尿后滴沥两年,加重伴尿痛一月。入院前一月患儿出现尿痛、排尿即出现哭闹。超声检查发现:右肾窦光点分离约1.0cm,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约0.5cm,下段扩张约1.0cm,于膀胱开口处呈囊状膨出,大小约2.0cm×1.5cm,壁薄(图1),排尿后体积缩小;左肾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均正常。超声诊断:右肾轻度积水,右侧输尿管扩张伴下段膀胱开口处囊肿。手术所见:膀胱黏膜光整,右侧输尿管下段膀胱开口处渗出成囊肿,直径约4.0cm,仅有一针眼状小孔排尿。病理诊断:右侧输尿管囊肿(囊肿壁为移行上皮),灰白色囊壁组织1.0cm×1.0cm,囊壁光滑。
-
横膈横纹肌肉瘤1例
患者男,55岁。主诉为右上腹疼痛伴发热、乏力、进行性消瘦2月。胸片见右膈上偏外侧不规则形块影。与膈肌不能分辨。胸部透视见肿块与膈肌随呼吸上下运动,考虑:①盘状肺不张;②肺良性肿瘤。CT平扫见右膈顶上方见前后走行的“哑铃”状软组织密度肿块,轮廓清楚,外缘有棘样突起,下界与膈关系密切,密度均匀,CT值为30~40Hu,其内侧肺野可见较粗引流血管影。膈下肝组织CT值为55Hu(图1)。CT诊断:膈肌肿瘤。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膈肌中外1/3处,大部突向胸腔,与肺底胸膜粘连,下缘与肝顶部分粘连,肿块大小12cm×6cm×5cm。病理诊断:膈肌横纹肌肉瘤。
-
腹壁慢性脓肿引起尿频1例
患者,男,51岁。因1周前在无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阵发性、略有胀痛,偶尔发现下腹正中有一团块而入院。入院时体检:脐下略偏左侧扪及软组织肿块,质略硬,不移动,有压痛。皮肤外观及体表温度无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见:脐正中腹壁见624mm×300mm×400mm,偏低无回声,无包膜,边界不清,周边不规则,见少量增强光带。CT平扫:脐下平面略偏左侧腹壁内600mm×550mm×400mm软组织块影,中心密度尚均匀,CT值38.6HU,肿块前缘与腹肌粘连,分界欠清,后缘边界模糊(图1)。 手术病理诊断:(腹壁)纤维脂肪组织化脓性炎。
-
CT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1例
患者男,53岁,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腹部查体未见异常。B超示膀胱多发肿瘤,静脉肾盂造影示双肾及输尿管未见异常,膀胱下壁见充盈缺损,边缘凹凸不平,随即行膀胱CT扫描见膀胱内高密度造影剂充盈,膀胱前壁、右侧壁及左侧壁多处沙丘样增厚,与正常膀胱壁呈钝角改变,CT值53Hu,厚度0.2~1.0cm不等,大病灶断面为3.0cm×1.0cm。膀胱镜检查示膀胱黏膜血管增生,腔内可见小血块及絮状物,膀胱壁多处隆起,大病灶位于右侧输尿管附近呈菜花状,伴有滤泡水肿,表面无破溃出血。
-
经动脉灌注健择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动脉灌注健择(盐酸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方法 13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动脉灌注健择治疗。治疗后观察肿瘤改善情况及临床受益反应(CBR)。结果 PR 1例(7.7%),NC 3例(23%),SD 3例(23%),6例无法评价。Kaplan-Meier法计算6个月累积生存率为46.88%,频数分布法计算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中位进展期为2.69个月。临床受益率为30.76%(与文献相比P<0.001)。结论无论对于初治或化疗无效的病人,动脉灌注健择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受益反应;并能有效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
介入治疗作为小肝癌综合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作为小肝癌综合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直径≤3cm、在治疗过程中18例曾选用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7例手术患者术后复发。2例发生远处转移。Kaplan-meier法计算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手术是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切除后肿瘤复发是影响小肝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预防术后复发是延长生存期理想的措施,亚临床复发的早期发现是提高复发后生存率的关键。介入治疗是小肝癌综合治疗方法中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
-
小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附42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用介入法治疗42例小肝癌,并用COX回归模型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①42例小肝癌肝动脉造影显示26例肿瘤血管丰富,37例有肿瘤染色,其中34例为结节状染色。②用Kaplan-Meier法计算42例小肝癌介入治疗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7/42),74%(31/42),51%(21/42)。③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分型和肿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显著影响小肝癌的介入疗效。结论①小肝癌的诊断依据除肿瘤血管外,重要的是结节状肿瘤染色。②小肝癌的介入疗效显著,应成为一项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
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Ⅱ期切除的疗效
目的探讨不能切除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Ⅱ期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经1~6次TACE治疗后获Ⅱ期手术切除,其中22例手术切除后再行TACE治疗。化疗药物选用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甲酰四氢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结果 TACE治疗后有效率(CR+PR)为55.6%,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0%、82.3%、70.9%、53.2%、53.2%。结论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肿瘤缩小后Ⅱ期切除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Ⅱ期切除后肝内复发转移再行TACE治疗仍能获得较好疗效,延长生存期。
-
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近期疗效。方法经影像学判断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或不能手术切除的中心型NSCLC患者20例行前瞻性术前BAI。BAI后行手术切除。结果 BAI治疗前后TNM分类改变5例,其中N下降1例,5例均有T改变;临床分期下降2例。PR 8例,缓解率为40%,其中鳞癌6例,腺癌2例;NC 12例,其中腺癌1例,其余为鳞癌。BAI前后肺不张改善的9/12例(75%);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或受侵改善的6/15例(37.5%);纵隔淋巴结肿大缩小的12/18例(66.67%)。结论 BAI作为NSCLC,尤其是鳞癌的术前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与其它辅助治疗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特殊的NSCLC新辅助化疗形式。BAI后CT扫描尚不能完全反应残存肿瘤及肿瘤坏死、纤维化等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具有局限性。CYFRA21-1及动态增强MRI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疗效监测方法。
-
影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远期疗效的因素——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为主的多模式治疗
目的评价影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的多模式治疗)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曾采用TACE在内的多模式治疗的8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选择15个变量,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结果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在肝内侵犯范围、肿瘤直径、组织类型及TACE次数有显著意义(P<0.05)。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中位生存期为45个月,1~5年生存率分别为:77.06%、63.31%、51.69%、23.19%、14.59%。单纯TACE组总的生存率,长于手术+TACE组(P<0.05)。结论多因素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均包含了肿瘤在肝内侵犯范围和肿瘤直径两项因素,说明此两项指标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多模式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
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兔VX-2肝肿瘤模型疗效的螺旋CT评价
目的用螺旋CT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方法 24只兔分为三组,单纯灌注化疗7只、化疗性栓塞8只、生理盐水9只。分别于介入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行螺旋CT扫描,计算不同介入治疗后肿瘤增长率。结果单纯灌注化疗、化疗性栓塞、生理盐水治疗后1周肿瘤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0.88%、75.45%、350.96%。术后2周肿瘤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83.49%、237.99%、845.43%。结论化疗性栓塞治疗兔VX-2肝肿瘤疗效优于单纯灌注化疗,单纯灌注化疗优于生理盐水。螺旋CT扫描是评价兔VX-2肝肿瘤介入治疗的理想方法。
-
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技术与评价
目的评价团注跟踪造影技术在下肢血管疾病的应用。方法使用SIEMENS COROSKOP 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数检查了10例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其中的4例还进行了常规DSA。结果本法一次注射造影剂可跟踪显示一侧下肢动脉的全程。结论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技术较其它方法获得的信息量大,造影剂用量少,检查时间短,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
磁化传递对比成像技术及初步应用
磁化传递对比成像(magnetization transfer contrast;MTC)技术,可以有效地调节组织对比、提高图像质量,改善病灶显示。本文简要介绍MTC的成像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成像中的初步应用。1 材料与方法1.1 检查病例颅内肿瘤41例,出血性脑梗塞5例,21例颅脑血管成像和颈椎检查31例,志愿者20例颅脑检查。1.2 检查仪器和方法 1.0T型超导全身MR扫描仪和头部正交线圈,操作和分析软件版本为Update Numaris 3,Version B31A。除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加行MT脉冲前后横断位SE-T1WI扫描,成像参数前后保持一致,肿瘤患者0.1mmol/kg Gd-DTPA强化后配对横断位T1WI扫描。脑血管成像先后扫描用和不用MIC的3D-TOF-MRA,脊柱检查患者矢状位T2*WI(2D-FLASH)加扫应用MTC序列。扫描参数见表1。
-
肿瘤多野等中心放疗中MR模拟定位的方法及效果观察
为了提高疗效,减少肿瘤放疗后的副反应,自1996年4月以来,我们利用MRI对88例全身各部位肿瘤进行放疗定位,取得较满意效果,本文报告定位方法及疗效观察。1 材料与方法 全组88例,男72例、女16例,年龄8~81岁平均58岁。其中颅内肿瘤18例、鼻咽部肿瘤8例、食管肿瘤29例、肺部肿瘤25例、腹部肿瘤5例、股骨肿瘤2例、腰椎转移瘤1例。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Advantage RP 0.5T MRI机扫描定位。用美国Varian2100C直线加速器进行多野等中心照射治疗。体表标志的制作:根据扫描中MRI对脂肪信号显示的固有的特异性,我们采用鱼肝油注入细塑料导管作为定位的体表标记。
-
下肢外周血管疾病诊断DSA和MRA(MobiTrack)的应用及选择
目的比较DSA和MRA(Mobi Track)对外周血管的成像作用,探讨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方法对15例因各类病因引起的下肢外周的血管闭塞、狭窄的患者进行DSA和MRA检查。结果 MRA可无创性一次显示外周动静脉血管,DSA对动静脉显示需分次穿刺造影,对需介入治疗的部分患者需分次进行,9例患者MRA发现的9处病灶与DSA结果完全相同,但DSA有二处显示胫前动脉二级分支的狭窄,MRA未见显示。结论 MRA是一种无创性动静脉成像方法,对外周性血管疾病应做为首选和基本检查方法。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