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jmit.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坤成 姜玉新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小儿真菌性胆管炎1例

    作者:贺声;刘锐;徐涛

    患儿男,4岁,以"间断性腹痛1年,加重伴头痛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儿1岁时患过鹅口疮,左侧面部皮疹2年,外用抗真菌药好转,停药后复发,迁延不愈.否认肝炎、结核、寄生虫病史.

  • 超声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四瓣化畸形1例

    作者:王琳;刘建新

    患者男,80岁,因"心前区不适,活动后加重"入院.超声心动图:主动脉根部增宽(31 mm),升主动脉近段增宽(39 mm),主动脉瓣舒张期时呈"口"字形(图1),关闭时呈"田"字形(图2),回声明显增强,开放受限,关闭时可见缝隙;肺动脉增宽,主干内径30 mm.

  • 小细胞肺癌髓外硬膜下转移1例

    作者:尚婧莹;时惠平;李德昌;于梅艳

    患者男,32岁,因"右肺上叶中心型小细胞癌放、化疗后1年,右颞叶及双额叶多发转移,全脑放疗后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胯部疼痛20天"人院.疼痛以右侧为著,夜间加重,伴尿潴留、右下肢麻木无力.查体:双侧髋关节压痛明显,叩击痛强阳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引起冠状窦夹层2例

    作者:陈少伯;岳继华;姜铁民;梁国庆;赵季红;李玉明

    病例1:男,60岁,因"劳力性呼吸困难6年,加重4个月"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和冠心病史.查体:血压130/70 mmHg,双肺底少许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2次/分,律不齐,心音低钝,双下肢轻度水肿.ECG:心房纤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肝豆状核变性表现为肝硬化和肝内"肿瘤"1例

    作者:胡迪;彭芸;张楠

    患儿男,6岁,以"阵发性呕吐并便秘伴低热8天,腹痛、腹胀逐渐加重"入院.生化检查示间接胆红素升高.上腹CT:肝脏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调,肝表面凹凸不平,肝内多发高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晰,大2.60 cm×1.80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随后趋于与肝实质强化程度相同.

  • 木村病1例

    作者:孙玉今

    患者男,51岁,因"左侧颈部反复出现肿块10个月"入院.查体:左下颌下隆起,皮肤色素沉着,可触及大小约5 cm×4 cm的肿块;左侧耳下区触及大小约1.5 cm×1.5 cm肿块;质地均软,界限清楚,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口内见腮腺及颌下腺导管,无红肿,挤压腺体有清液渗出.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7.81%.

  • 上肢神经纤维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罗飞;王琰;李巍

    患者男,75岁,以"右肘部内侧发现肿块8年,近期增大明显"就诊.查体:双侧上肢无疼痛、酸胀、远端麻木或无力,右肘部内侧见一隆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皮肤无色素沉着,无溃烂,位置固定,无压痛.

  • 超声容积断层成像诊断肺癌腹壁转移瘤1例

    作者:朱隽;陈林;陈悦

    患者男,56岁.因扪及右中腹壁肿块1周至当地医院就诊,行腹壁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腹壁肌层浸润或转移性低分化恶性肿瘤.5个月后于我院接受PET/CT检查,右上肺见FDG代谢异常增高团块影,考虑原发性恶性病变可能性大;肝内多发低密度灶伴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转移性病变;全身多处骨转移性病变,右上臂及右大腿见FDG摄取异常增高软组织密度灶,考虑转移性病变;右肺门FDG代谢增高淋巴结,转移性病变不除外.

  • 超声诊断不典型肝包虫病1例

    作者:刘利勋;裴新平

    患者女,38岁,以"义诊时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包块"入院.患者来自肝包虫流行区,有牛、羊、犬密切接触史,无不适主诉.入院查体无阳性发现.

  • 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

    作者:张海涛;阮洋;王景宇;王淑清

    患者女,50岁,排尿后不适2个月,尿液呈淡粉色,口服抗感染药物后缓解,症状间断出现,并伴排尿后异常稀薄分泌物.查体:右下腹可触及实性肿物,质韧,活动度可,大小约4.00 cm×3.00 cm.免疫组化:P53(90%+)、Ki-67(60%+)、CEA(NS).超声示膀胱前上壁可见一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内部回声不均匀,向膀胱外突出(图1).CDFI示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呈动脉频谱.病理诊断:脐尿管黏液腺癌侵及膀胱壁肌层,分期为ⅢA.

    关键词: 脐尿管 腺癌
  •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作者:丁炎;陈雷;赵新美;邹新农;吴鹏西

    患者女,62岁,因"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10天"入院.超声检查:膀胱内见实质不均匀性回声团块,大小约4.6 cm× 5.0 cm,边界清晰,内部及周边见彩色血流信号,提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肌纤维母细胞瘤可能.CT:膀胱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图1),大小约4.5 cm×4.0 cm,平扫30 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图2),动脉期58 HU,延迟期73 HU,静脉期71 HU,提示膀胱占位.

  • 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非同步化与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关系

    作者:段星星;陈文娟;朱文晖;何静波;李皓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非同步化与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关系.方法 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4周组、手术8周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大鼠左心室非同步运动.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心肌MMP-9表达.结果 ①随着时间推移,心功能逐渐下降,手术大鼠左心室非同步指标逐渐延长而假手术组大鼠的变化不明显.②手术4周组和手术8周组大鼠心肌MMP-9的表达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且手术8周组MMP-9的表达高于手术4周组(P<0.05).结论 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非同步化程度与心肌MMP-9表达程度密切相关.

  • 经动脉超声导管印压检测犬梗死心肌硬度

    作者:邓辉胜;郭睿;黄晶;王志刚

    目的 探讨经动脉导管超声印压检测梗死心肌硬度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与心肌胶原含量和I/Ⅲ型胶原比值的关系.方法 将18只犬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n=9)及假手术组(n=9),通过股动脉或颈动脉途径插管,将7F超声印压导管送入左心室,印压测量左心室前壁和心尖部硬度,并测量相应区域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积分光密度(IOD)和I、Ⅲ型胶原CVF比值(CVF I/CVFⅢ).结果 心肌梗死组前壁,心尖部心肌硬度值分别为(140.69±30.71)kPa、(49.08±6.17)kPa,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9.31±4.62)kPa、(34.18±6.50)kPa,P<0.05].两组犬前壁心肌应力和相关形变均呈线性关系(心肌梗死组Y=138.17X,r=0.90,假手术组Y=18.69X,r=0.84,P均<0.05).梗死组前壁、心尖部心肌CVF、IOD、CVFI/CVFⅢ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介入超声印压能够区分活体犬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之间的硬度差异.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超声诊断与人乳腺珠蛋白基因检测

    作者:王倩;米成嵘

    目的 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中人乳腺珠蛋白基因(hMAM)的表达,探讨超声对诊断ALN的价值及hMA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超声发现的10例乳腺癌患者的23枚ALN作为试验组,术前对其标记,术后对离体标本行常规病理及hMAM mRNA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以6枚无乳腺癌病史患者的颈部或ALN作为对照组.结果 10例乳腺癌组织的hMAM均呈阳性;23枚淋巴结中病理阳性率26.09%(6/23),hMAM表达阳性率78.26%(18/2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枚对照组淋巴结病理为反应性增生或正常,hMAM表达均阴性.结论 超声可以实时观察ALN并预测其良恶性;hMAM的RT-PCR检测可显著提高乳腺癌ALN转移的检出率.

  • 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的制备

    作者:王红红;冉海涛;王志刚;张亚萍;郝兰

    目的 探讨共价结合与静电吸附法连接超声微泡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效率,制备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正电荷氨基化超声微泡(MB-NH2).以双乳化法制备负电荷PLGA纳米微球(NP),并用碳二亚胺法活化NP表面的羧基,得到活性PLGA纳米微球(NP-COOH).分2组连接超声微泡与纳米微球:静电组(MB-NH2+NP)、共价静电协同组(MB-NH2+NP-COOH).在光镜下不同时间点观察连接效果.结果 48 h后光镜下静电组超声微泡表面光滑,周围未见纳米微球聚集;共价静电协同组超声微泡表面不光滑,周围布满数量不等的小圆形的纳米微球,呈花环状.结论 在共价结合与静电吸附的协同作用下,可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 CT仿真内镜诊断离体猪小肠隆起性病变

    作者:杨冬生;赵新斌;刘志勇;赵鹤亮;史继国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技术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取离体猪小肠标本,于内壁模拟高度分别为<5 mm及5~10 mm、直径2~15 mm、形态各异的隆起性病变,并行MS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CTVE成像,比较不同大小、高度的模拟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 随着模拟病变直径、高度的增加,CTVE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和粗一致性均升高.对于高度<5 mm而直径11~15 mm、高度为5~10 mm而直径为6~10 mm以及直径11~15 mm的模拟隆起性病变,CTV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CTVE对于直径和高度均>5 mm的小肠隆起性病变检出的准确率较高;与病变直径相比,病变高度对CT仿真内镜检出的准确度影响更大.

  • MSCTA诊断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作者:张进;王新文;苏秀琴;马天云;于世平

    目的 探讨MSCTA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6只杂种犬建立犬急性SMA栓塞模型.分别于栓塞前及栓塞后行DSA、MSCTA检查.对原始CT图像采用MIP及VR技术进行重建.以DSA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IP、VR两种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SMA栓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只犬均成功建立急性SMA栓塞模型.MSCTA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至二级分支.采用MIP技术的诊断敏感度为96.40%,特异度为90.50%,VR技术的诊断敏感度为92.85%,特异度为90.50%.两种后处理技术诊断SMA栓塞的特异度、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A简便易行,能准确诊断犬急性SMA栓塞.

  • 不同浓度超声微泡结合共聚物P85对人肝癌细胞HepG2基因转染的影响

    作者:张喜君;李开艳;崔贤;胡良军;陈云超

    目的 不同浓度超声微泡造影剂(MB)结合共聚物P85后联合一定强度超声(US)辐照,初步摸索适人肝癌细胞HepG2质粒转染及表达的MB浓度.方法 以人肝癌细胞HepG2为研究对象,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质粒为报告基因,添加共聚物P85和不同浓度的MB后进行脉冲多普勒US辐照.24 h后台盼蓝染色评价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评价细胞的基因转染率.结果 MB浓度在30%时达到较理想的转染率(22.14±3.06)%,且细胞存活率无明显下降(55.73±3.32)%.添加MB后基因转染率均较pEGFP+P85+US转染率高.结论 MB与共聚物P85结合同时给予US辐照可增强基因转染率,且在MB浓度为30%时达到较理想的转染率.

  • 兔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CT灌注参数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郭成伟;张奕;李新云;曹希明;郑君惠;梁长虹

    目的 观察兔肝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CT灌注参数的演变规律及与肝脏酶学指标(AST、ALT)的相关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4组(0.5 h、2.0 h、6.0 h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I/R组结扎肝左叶血供60 min后恢复,制备I/R模型.各组分别接受全肝CT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检查结束后,经下腔静脉取血样,测定AST、AL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AP在0.5 h组显著降低(P<0.05),而在2.0 h组急剧升高(P<0.01);HPP在各I/R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LP在0.5 h、6.0 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R各组HPI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均<0.01);各I/R组血清AST、ALT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ST与HPI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5,P<0.05);ALT与HAP、HPI、HPP均有相关性(r=0.418,P<0.05;r=0.767,P<0.01;r=-0.674,P<0.01).结论 通过CT灌注参数,能够动态监测兔肝I/R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缺血
  • MRI鉴别诊断椎管内结核瘤、转移性肿瘤及神经纤维瘤病

    作者: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方维东;欧阳羽;吴景全

    目的 分析椎管内结核瘤、转移瘤以及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椎管内结核瘤、10例椎管内转移性肿瘤、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经临床随访证实,均接受MR平扫,20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椎管内结核瘤和转移瘤位于颈、胸、腰段多个节段,脊髓内外均有,主要位于髓外硬脊膜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主要位于腰段马尾神经周围,颈、胸段脊髓表面见少许结节病灶.3种病变均为多发结节,呈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有明显强化.部分椎管内结核瘤病灶分界欠清,与硬脊膜紧密相连、融合,邻近硬脊膜明显增厚强化、脊髓均见程度不等的片状异常信号,其中5例马尾神经可见增粗、强化.椎管内转移瘤病灶之间分界清楚,未见明显融合,8例邻近硬脊膜者可见轻一中度强化,10例脊髓可见程度不等的片状异常信号,2例可见马尾神经增粗、强化;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分界清楚,邻近硬脊膜、马尾神经未见增厚和强化,脊髓未见异常信号.结论 MRI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椎管内结核瘤与转移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 CT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

    作者:朱建国;杨亚芳;刘斐;唐继来;沈世田;田俊;顾生荣;万谦;史永平;朱成红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I)和MR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I联合DWI检查,扫描结束后,经CT灌注软件和Funtiontool软件进行评估,统计各参数值.结果 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脑灌注(Perfusion)、强化峰值(PE),达峰时间(TTP)、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血容量(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灌注值(rP)与相对CBV值(rCBV)具有显著相关性(r=0.721,P<0.05);rCBV与相对ADC值(rADC)具有相关性(r=0.476,P<0.05).结论 CTPI各参数中,以TTP值和PE值的变化能敏感地反映出急性梗死时血流动力学变化.rCBV与rADC共同反映梗死脑区的病理变化特征,具有本质上的相关性.

  • 观察精神发育迟缓患者的脑局部一致性

    作者:李伟兰;于春水;宋明;宋茜;齐悦彤;李莹;蒋田仔

    目的 通过比较精神发育迟缓(MR)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差异,观察MR患者静息状态下局部脑活动变化.方法 利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0例MR患者(MR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采用SPM8和RES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两组之间ReHo值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R组左额中回、额下回、颞上回和岛叶、右中扣带回、后扣带回、缘上回和顶下小叶ReHo值显著减低,左枕中回和楔叶、右枕中回、楔叶和舌回、右楔前叶、左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ReHo值显著增高.结论 静息状态下,MR患者高级脑功能区局部活动减弱可能是智力低下的神经基础;而初级脑功能区局部活动增强可能反映了补偿性效应.

  • 白血病治疗相关的颅脑并发症MRI表现

    作者:陈皓;洪楠;孙超;权光南

    目的 探讨白血病治疗相关颅脑并发症的MRI表现,分析其可能原因.方法 24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白血病患者接受颅脑MR检查,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随访后变化,并结合白血病治疗过程及并发症诊治过程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 MRI发现24例患者均有颅脑并发症,其中17例存在2种或以上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2例,脑梗死2例,脑白质脱髓鞘病变12例,脑萎缩17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6例,真菌感染4例.其发生可能与化疗药及骨髓移植后免疫抑制有关.结论 化疗药的神经毒性和移植后免疫功能受抑状态是导致白血病颅脑并发症的重要原因.MRI是诊断和随访这些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 磁敏感加权成像相位值评估阿尔茨海默病脑内铁沉积

    作者:李思瑶;何慧瑾;冯晓源;周碧婧

    目的 采用SWI技术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脑内铁含量的差异,并探讨相位值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对23例AD患者(AD组)及18名健康老年人(NC组)进行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位SWI,扫描范围自双侧颢极至齿状核.在所得相位图上测量各脑区的相位值,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比较AD组各脑区相位值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NC组相比,AD组双侧海马、苍白球、尾状核、黑质、右侧额叶皮质及左侧壳核相位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左侧壳核的相位值与MMSE评分具有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3,左侧海马的相位值与MMSE评分相关系数为0.44.结论 相位值可作为评价AD患者脑内铁沉积异常的敏感而有效的手段.左侧壳核相位值与AD疾病进展关系密切.

  •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HRCT及MRI表现

    作者:李勇;赵景武;王振常;鲜军舫;李静;杨本涛;刘中林

    目的 探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HRCT及MRI表现.方法 对19例外伤致盲患者的HR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19例患者均接受HRCT检查.19例中,16例存在34处视神经管壁骨折,以神经管内侧壁及下壁骨折多见,3例无骨折;视神经管邻近结构骨折共77处,包括眶尖部眼眶骨折23处,蝶骨大翼近眶上裂、眶下裂处骨折15处;蝶骨平台近视交叉沟处骨折11处,蝶窦侧壁骨折2处,眶壁前部、额窦及上颌窦窦壁骨折26处;13例患侧视神经局部较对侧增粗.②10例患者接受MR检查,14处视神经局部信号增高,其中眶内段6处、管内段5处、颅内段3处.③19例患者均接受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13例在术后7天内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改善.结论 外伤后行视神经管HRCT检查可明确视神经管与邻近结构的骨折情况,而MRI对显示视神经具有优势,尤其对无视神经管骨折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MRI有利于病变的及早检出.

  • 三维时空关联成像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牟赛辉

    近年来三维超声广泛应用于胎儿心脏成像研究.本文对现有的三维时空关联成像技术的研究成果、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高频超声诊断小腿疾病的应用进展

    作者:柳展梅;吕海霞;赵新宇;张颖

    随着高频超声的问世及超声宽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医学在骨科和运动医学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往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X线、CT和MRI,与之相比,高频超声检查具有实时、便捷、无创、无辐射的优点,在功能状态下能够良好显示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结构,因而成为骨骼肌肉系统疾病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本文就高频超声在小腿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声辐射力弹性成像:弹性成像的新发展

    作者:王彬

    弹性成像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定征手段在过去20年里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静态/准静态弹性成像难以从体外对体内通过机械方法进行有效施压,近年来研究者专注于新的远程"触诊"手段,即声辐射力弹性成像.本文对三种主要声辐射力弹性成像方法,即谐波运动成像、脉冲声辐射力成像和剪切波弹性成像的研究进行综述.

  • 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研究进展

    作者:魏秋菊;蔡爱露;王心田;刘雨函;陈骊珠;孙微

    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及其他畸形,与多种遗传综合征相关,准确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可为临床诊断遗传综合征提供可靠依据.寻求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来显示胎儿胼胝体及胼周动脉,准确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估是近年来国内外产前超声研究的重点.随着三维超声在胎儿检查中的成熟应用和分析软件的不断更新,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诊断已不再局限于二维超声.本文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亚宁;时高峰;杜煜

    目的 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比较MS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3例,分别进行MS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MR对T1-2分期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SCT(P<0.05);MRI对T3、T4分期的敏感度与MS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常规MRI和DWI三种扫描方法诊断淋巴结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6.60%、58.49%、73.58%.DWI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高,分别为92.31%和88.24%,与组织病理结果具有中等相关性,Kappa值为13.927(P=0.001).MSCT和常规MRI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无相关性,Kappa值分别为1.128(P=0.288)和1.585(P=0.208).结论 在结直肠癌T分期方面.MRI较MSCT具有一定优势;DWI能更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

  • 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定位机械性小肠梗阻移行带

    作者:崔磊;龚沈初;黄胜;何伯圣;何玉泉;何书

    目的 与CT轴位图像对比.评估64层螺旋CT MPR技术对机械性小肠梗阻(SBO)移行带的定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2例机械性SBO患者的CT图像.首先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阅片确立移行带,作为评估的标准.然后由另2名影像医师(医师A、B)分别独立阅读CT图像(首先阅读轴位图像,1个月后阅读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并进行可靠性评分(1分:可靠性弱;2分:可靠性中等;3分:可靠性强),记录阅片评估时间.比较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可靠性评分及阅片时间.结果 医师A单独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确定梗阻移行带的准确率分别为82.69%和96.15%(χ2=7.00,P=0.0082),医师B分别为78.85%和86.54%(χ2=4.00,P=0.0445).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可靠性评分分别为2.46±0.67和2.65±0.69(t=3.48,P=0.001),医师B分别为2.40±0.72和2.71±0.57(t=4.76,P<0.001).医师A阅读轴位图像和MPR图像的时间分别为(298±47)s和(304±42)s(t=0.70,P=0.49),医师B分别为(210±39)s和(224±52)s(t=1.46,P=0.15).结论 较之CT轴位图像,MPR图像可提高机械性SBO移行带的定位准确率和可靠性,且阅片耗时无明显变化.

  • 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表现及与CECT、MRI、MRCP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温欣;王学梅

    目的 探讨胆管细胞癌(CCC)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CEUS表现.比较超声、增强CT(CECT)、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归纳57例CCC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的具体表现,并且对行CEUS检查的4例病灶造影剂灌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普通超声、CECT、MRI、MRCP以及联合CEUS后超声对CCC的诊断价值.结果 57例病灶以肝门型居多,部分伴发肝内胆管扩张,少数可见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病灶多表现为血流不丰富的低回声,尤以肝门部和肝左叶者明显.肝门部病灶多伴发胆囊结石,肝右叶者多伴发肝内胆管结石,肝左叶者伴发胆囊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比例各半.4例CEUS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或等增强继而快速减退呈低增强并持续整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普通超声、CEUS、CECT、MRI及MRCP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CC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有一定规律可循,普通超声联合CEUS可降低漏、误诊率.

  • 同时性多发原发癌治疗前的18F-FDG PET/CT显像

    作者:周文兰;钟锦梅;吴湖炳;王全师

    目的 探讨对同时性多发原发癌患者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显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治疗前同时性多发原发癌患者11例.均接受全身18F-FDG PET/CT检查,通过诊断试验法计算PET/CT检查的灵敏度.结果 治疗前11例同时性多发原发癌患者中,7例(7/11,63.64%)肿瘤来源于消化系统;共检出病灶25个,包括食管7个、胃部4个、结肠5个、直肠2个,肺部4个,喉部2个,骨髓1个,其中18个(18/25,72.00%)肿瘤起源于消化系统.PET/CT诊断灵敏度为88.00%.假阴性发生在肺泡细胞癌、黏液腺癌及微小病灶;假阳性发生在腺瘤性息肉.2例无症状查体者PET/CT检查发现多发原发癌,其中1例接受5次PET/CT检查,PET/CT随访无肿瘤复发.3例患者在明确原发灶、寻找转移灶过程中发现第二原发癌.结论 PET/CT在同时性多发原发癌的发现及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 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永寿;张琪;曹永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与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1例患者的68个肝肿瘤病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超声弹性成像采用5级评分法作为诊断标准:a、b诊断为良性,c~e级诊断为恶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肝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9.59%、73.68%、77.94%;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79%、84.21%、88.24%;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84 oA、89.47%、91.18%.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检查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肝肿瘤的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具有互补作用.

  • 超声造影误诊肝脏局灶性病变原因分析

    作者:魏凌琳;陈晓宇;叶真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不典型CEUS特征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与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不符的2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CEUS特征,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21例CEUS检查误诊患者中,9例病理诊断为恶性病灶,其中8例为肝细胞癌(HCC),1例为肝转移癌,CEUS均误诊为良性病灶;12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灶,其中3例为结节性肝硬化伴脓肿或坏死,3例为肉芽肿伴坏死,3例为血管瘤,1例为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例为炎性假瘤,1例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EUS将其中10例误诊为恶性病灶,2例误诊为不同病种间良性病灶.结论 提高对少见病的认识,加深对各类相关分子学科知识的理解,仔细观察回放动态图像,综合分析造影过程各时相的特点,结合常规超声及临床检查结果,必要时行穿刺活检,可提高CEUS诊断的准确性.

  • CT诊断高位急性阑尾炎

    作者:温锋;孙巍;梁宏元;毛晓楠;郭启勇

    目的 分析高位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探讨CT诊断高位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和临床、CT随访证实的高位急性阑尾炎21例.采用16排CT扫描机进行急诊腹部平扫检查,扫描范围分别为上腹、上中腹、中下腹和全腹.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21例中,14例(14/21,66.67%)首次腹部CT检查诊断为急性高位阑尾炎;5例结合二次中下腹CT检查诊断急性高位阑尾炎,24 h内正确诊断高位急性阑尾炎19例(19/21,90.48%).盲肠高位合并阑尾高位型6例,阑尾过长高位型15例.CT表现为阑尾增粗伴有壁增厚、阑尾粪石、阑尾周围脂肪层条索影或渗液、阑尾周围炎、结肠炎;间接征象包括盲肠和结肠内、后侧壁增厚、系膜模糊,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增大,回盲部反射性肠郁积.结论 高位急性阑尾炎以阑尾过长型多见,其中单纯型、阑尾周围炎等轻症病例多见.上中腹或全腹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化;邹强;刘佩芳

    目的 探讨DWI和动态增强成像(DCEI)在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TACE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DWI及DCEI检查的HCC患者20例(39个病灶),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大小、ADC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相对强化率(rER)的差异,分析TACE后ADC值下降/升高与动脉期或门脉期rER升高/下降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TACE后病灶的直径[(6.61±3.22)cm]较TACE前[(6.26±3.17)cm]增大(P<0.001),ADC值[(1.27±0.29)×10-3 mm2/s]较TACE前[(1.17±0.30)×10-3mm2/s]升高(P=0.003).动脉期rER(0.69±0.38)与TACE前(0.73±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门脉期rER(1.21±0.36)与TACE前(1.27±0.3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TACE后病灶ADC值的下降/升高与动脉期rER的升高/下降不一致(P=0.001),与门脉期rER的升高/下降保持一致(P=0.118).TACE后门脉期rER升高病灶的ADC值[(1.29±0.28)×10-2 mm2/s]与TACE前[(1.24±0.21)×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TACE后门脉期rER下降病灶的ADC值[(1.26±0.30)×10-3 mm2/s]较TACE前[(1.12±0.34)×10-3mm2/s]升高(P=0.004).结论 HCC病灶的ADC值与其门脉期血流灌注存在一定的关系,可用于评价TACE治疗HCC的疗效.

  • 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在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作者:董政;张文辉;李猛;冯卉;张新力;周艳贤;陈敏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Q)技术诊断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应用VTQ技术对61例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肝组)和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进行检测,分析VTQ与肝功能、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对VTQ值与临床检验指标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中,VTQ值与胆碱酯酶(CHE)、血清白蛋白(ALB)呈负相关,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呈正相关性,其中CHE对VTQ值影响大.肝硬化组VTQ值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P<0.01).以VTQ≥1.22 m/s区分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鉴别效能为0.726(95%CI:0.637~0.803,P=0.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5%和62.30%.结论 VTQ在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多普勒超声评价克罗恩病活动性的价值

    作者:郑凯;黄敏;郑家驹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及病变段肠壁内动脉在评估克罗恩病(CD)活动性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Harvey-Bradshaw指数(HBI)将33例CD患者分为活动组(n=16)和静止组(n=17),采用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定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血流,能量多普勒超声对病变段肠壁内血流进行半定量Limberg评分,评价疾病活动性,比较两组问多普勒超声参数,并将其与相应C反应蛋白(CRP)及HB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在活动组与静止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病变段肠壁内血流Limberg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舒张末期流速与CRP呈正相关(r=0.602,P<0.001),与HBI无显著相关性;阻力指数与CRP(r=0.676,P<0.001)、HBI(r=-0.415,P=0.020)呈负相关;肠壁血流Limberg分级与CRP(r=0.587,P<0.001)、HBI(r=0.498,P=0.003)相关性较好.结论 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评价CD活动性的可靠工具,指导临床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对病变随访和疗效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 胆囊穿孔伴肝脓肿的超声造影表现

    作者:唐少珊;黄丽萍;解丽梅;刘守君;富崴;王鹏

    目的 探讨CEUS诊断和鉴别诊断胆囊穿孔伴肝脓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的患者,术前接受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前后在显示胆囊形态、穿孔部位和大小、炎症波及肝脏范围及显示病灶内血供的能力.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4例患者中1例囊壁局部"缺损",3例囊壁局部显示模糊;2例胆囊内伴结石.4例胆囊旁肝实质内均见包块,边界模糊;3例呈中、低混合回声,1例呈囊、实混合回声.2例胆囊旁可见积液.4例于CE[JS动脉期均可见胆囊壁强回声带局部中断,清晰显示"缺损"部位和大小.肝内包块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均质蜂窝样略高增强,伴少许无增强区,门脉相造影剂减退,表现为不均质低增强,呈肝脓肿增强模式.结论 CEUS可通过显示胆囊壁的"缺损"及肝包块的血流灌注模式,对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患者进行准确诊断,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 正常成人胃左静脉解剖及变异的MSCTA评价

    作者:宋兵;李彩英;刘增品;赵林;白文元

    目的 采用MSCTA评价正常成人胃左静脉(LGV)的解剖及变异,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上腹部或全腹部增强扫描正常的234名成人,采用MIP、VR和MPR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对门静脉和LGV图像进行重建,观察LGV正常解剖及变异,并按照其汇入门静脉系部位不同分为A、B、C、D四组.在汇入点2 cm以内测量LGV大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4名受检者中.11名(11/234,4.70%)LGV未见明确显示,其余223名(223/234,95.30%)LGV均清晰显示,汇入部位包括(A~D组):门静脉主干(108/234,46.15%)、脾静脉(72/234,30.77%)、门脾角(34/234,14.53%)、门静脉左支(9/234,3.85%).正常成人LGV大内径为(4.74±0.84)mm,95%可信区间为4.63~4.85 mm.A、B、C、D四组间大LGV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以客观显示LGV解剖及变异,为临床诊断LGV病变提供参考.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壁厚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房宾;武志峰

    目的 分析各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管壁厚度的变化,评估管壁厚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为1~4级COPD的患者各15例,共60例(COPD组)和15名正常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均在1周内分别接受64层MSCT扫描和PFT肺功能检查,在与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垂直层面图像上测量支气管壁厚度,计算壁厚直径比(TDR)、支气管壁面积百分比(WA%),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评估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支气管壁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且随着级别的提高逐渐增厚,各级别的TDR、WA%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DR和WA%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实测值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r=-0.86,-0.86)]、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r=-0.89,-0.88)]、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r=-0.90,-0.87)]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r=-0.74,-0.75)]均呈负相关,与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RV/TLC)呈正相关(r=0.77,0.76),P值均<0.05.结论 各级COPD患者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的TDR和WA%与其肺功能指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以较准确、直观地评估其气道重构、气道直径与气流受限的关系,可作为评估气流受限较敏感的指标.

  • 全数字化乳腺点压摄影诊断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

    作者:杜牧;曹满瑞;赵弘;张方璟;朱志军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点压摄影对致密型乳腺的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8例致密型乳腺的乳腺癌患者经全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常规检查(首尾位及内外斜位)后,对触诊异常区域加摄无放大点压摄影,分别分析常规摄影和点压摄影的影像表现并进行对比.结果 点压摄影在肿块显示、毛刺显示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摄影.两种方法对钙化的显示率无显著差别,但在显示钙化数量、大小、形态及密度等具体特征方面,压点摄影优于常规摄影.4例常规摄影显示乳腺结构扭曲的患者,点压摄影可见小肿块;5例常规摄影显示乳腺局灶性不对称患者,点压摄影均可见肿块.点压摄影的诊断准确率(86.76%)高于常规摄影(63.24%),漏诊及误诊率(4.41%)低于常规摄影(14.70%).结论 常规乳腺摄影结合点压摄影能够明显提高致密型乳腺的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 甲型H1N1流感的胸部影像学表现

    作者:王卿;于铁链;叶宁;范勇;邢志珩

    目的 观察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片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实验室确诊47例,临床诊断4例)初始胸片及CT检查的病变表现形式、分布特点及病变程度.结果 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片及CT检查主要表现是双侧或单侧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单发或多发实变区.CT显示病变主要沿支气管血管周围中心肺区和(或)胸膜下区分布.结论 影像学诊断甲型H1N1流感时,结合病史非常重要.

  • 18F-FDG PET/CT在小细胞肺癌分期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孙蕊;陈秋松;蔡莉;高硕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初诊小细胞肺癌(SCLC)分期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5例经病理证实的初诊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其生存期.将患者按经典临床分期分为局限期与广泛期,并测定原发灶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其中位数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经典临床分期及SUVmax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15例患者中,18F-FDG PET/CT诊为局限期8例,广泛期7例,与经典临床分期方法相比,改变了3例(3/15,20.00%)的分期,其中2例分期提高,1例分期降低.局限期患者生存期高于广泛期(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和11个月,P=0.004);以SUVmax中位数12.40为界,高值组(SUVmax≥12.40)与低值组(SUVmax<12.40)患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和14个月,P=0.343).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初诊SCLC的精确分期、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SUVmax在SCL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 经胸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脱垂形态在诊断腱索断裂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小杉;哈斯;李治安;吴晓萍

    目的 比较TTE与TEE诊断二尖瓣脱垂合并腱索断裂的准确率,评价超声观察二尖瓣脱垂形态在诊断腱索断裂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证实的二尖瓣脱垂患者25例,应用TTE与TEE观察二尖瓣脱垂部位并进行比较,分析二尖瓣脱垂形态及其与腱索断裂的关系.结果 25例二尖瓣脱垂患者中,前叶脱垂10例,后叶脱垂15例.TEE在二尖瓣脱垂部位的分区中比TTE准确.TTE诊断二尖瓣腱索断裂的准确率为53.84%,TEE的诊断准确率为84.62%,TEE明显优于TTE(P<0.05).伴有腱索断裂的二尖瓣脱垂多表现为倾斜状脱垂(χ2=4.81,P<0.05).结论 TEE能较TTE更准确地诊断二尖瓣脱垂.应用此两种技术,可根据二尖瓣脱垂形态间接判断是否存在腱索断裂.

  •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

    作者:褚静洁;李玉宏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impson's法测量冠心病组(n=28)左心房大容积(LAVmax)、左心房小容积(LAVmin)、左心房P容积(LAVP),计算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和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应用2D-STI技术获取距二尖瓣环6~8 mm的左心房侧壁和房间隔处的应变率曲线,测定各房壁的左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计算其平均值(mSRs、mSRe、mSRa),并与对照组(n=30)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LAVmax、LAVmin、LAVP、LAAEF显著增高(P均<0.05),LAPEF显著减低(P<0.05);mSRs、mSRe均减低(P均<0.05),mSRa增高(P<0.05).检查者间变异系数为6.22%~7.91%,检查者内变异系数为5.31%~7.42%.结论 应用2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可行且重复性好.

  • 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张琳;张军;苏海砾;朱永胜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TAD)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4例,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T2DMⅠ组)19例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T2DMⅡ组)25例.另选正常对照组(NC组)28例.获取心尖四腔切面二维图像以及实时三维图像,将二维图像输入QLab 7.0工作站,获得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1)、室间隔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2),三尖瓣环连线中点收缩期峰值位移(Tin)以及右心室纵向缩短率(Tin%).将三维实时图像输入TOMTEC工作站,计算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 与NC组比较,T2DMⅠ组Tm%、LVEF、RVEF明显减低(P均<0.05);T2DMⅡ组T1、T2、Tm、Tm%明显减低(P均<0.05),LVEF、RVEF亦明显减低(P均<0.05);与T2DMⅠ组比较,T2DMⅡ组T1、T2,Tm、Tm%明显减低(P均<0.05);三尖瓣环位移各参数与RVEF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T1)、0.68(T2)、0.78(Tm)、0.94(Tm%),P均<0.01.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TAD能无创评价T2DM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

    作者:谢芳;黄宇玲;李海朋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检测急性肺血栓栓塞(APTE)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探讨VVI技术对右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APTE患者46例,按肺动脉压力分为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H)组和重度PH组;另选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常规测量右心室横径、右心室前壁厚度及运动幅度、主肺动脉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启动VVI模式,在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右心室面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SR),并计算右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随着肺动脉压力负荷增大,右心室及主肺动脉内径逐渐增加,右心室壁运动幅度及右心室射血分数在轻中度PH组增加,在重度PH组明显减低(P均<0.05).肺动脉压轻中度增高后,右心室部分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和SR代偿性增强;肺动脉压重度增高后,右心室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和SR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VVI技术可定量无创评估APTE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变化.

  • 多巴酚丁胺负荷组织速度成像与心肌SPECT诊断老年冠心病的对比观察

    作者:张妮;何青;汪芳;李靖;王海燕;尹东梅

    目的 以CAG为金标准,与ATP负荷99mTc-MIBI心肌SPECT对比,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DSE+QTVI)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98例入选者接受DSE+QTVI,其中40例接受ATP负荷SPECT检查,并均在2周内接受CAG.在DSE+QTVI检查过程中测定不同多巴酚丁胺负荷剂量时各室壁中段收缩期心肌运动峰值速度(Vpeak).结果 Vpeak在多巴酚丁胺20 μg/(kg·min)负荷量时其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分别为80.43%、81.58%;在多巴酚丁胺40 μg/(kg·min)负荷剂量时,敏感度和特异度低,分别为52.94%、69.57%.与ATP负荷SPECT相比,Vpeak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略低.结论 DSE+QTVI诊断老年冠心病是安全、有效、无创的方法.

  • 标准检查条件下非心脏病心脏标准摄取值与组织CT值的相关性

    作者:欧阳林;石荣跃;时昭胤;高琳

    目的 探讨标准检查条件下非心脏病患者心脏18F-FDG PET显像标准摄取值(SUV)是否受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排除心脏疾病,设立高血压组、贫血组、肿瘤组、正常组4个组,每组22例,观察不同机体状态下心脏组织SUV和CT值,测量左心室侧壁肌、室间隔肌、左心室腔的SUV和CT值,分析各组左心室侧壁肌、室间隔肌、左心室腔CT值和SUV的组间差异,进一步分析各组内不同组织SUV与自身CT值的相关性.结果 贫血组左心室侧壁肌、室间隔肌、左心室腔CT值低于高血压组、肿瘤组和正常组(P<0.05),而各组间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左心室侧壁肌、室间隔肌、左心室腔SUV与其身CT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 标准检查条件下非心脏病患者心脏组织18F-FDG PET显像SUV与组织CT值无相关性,SUV相对稳定.

  • 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右心室双出口

    作者:姜立新;沈国芳;胡兵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右心室双出口(DORV)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胎DORV胎儿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心尖四腔心切面示右心房及右心室腔明显增大,左心房及左心室腔较小.12胎均伴较大的室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血流可见左至右的分流信号.②左心室长轴切面示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侧,主动脉长轴与肺动脉长轴呈平行排列.③三血管切面示主动脉与肺动脉的解剖关系接近正常或出现空间位置排列舜常.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诊断胎儿DORV,结合染色体检查对围生期的监测和临床处理有重要意义.

  • 应用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结合CT与PET鉴别良、恶性肺结节

    作者:聂永康;赵绍宏;王瑞民;吴坚;蔡祖龙;杨立

    目的 利用肺结节CT、PET特征,开发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ANN)辅助诊断系统,评价其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能力.方法 连续收集112例肺内单发小结节(<3.0 cm)患者,均接受PET/CT及胸部CT检查,二者间隔小于1个月.112例患者中恶性肺结节52例,良性60例,均经组织学或临床随诊证实.利用结节的CT特征及PET特征开发计算机ANN辅助诊断系统.计算机ANN的训练及测试采用Round-Robin方法.采用ROC方法评价计算机ANN输出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计算机ANN程序采用20个输入单元,包括4个临床特征及16个CT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3;PET计算机ANN程序采用4个临床特征及1个PET特征作为5个输入单元,Az值为0.91;CT+PET计算机ANN程序采用临床特征CT及PET所有21个输入单元.Az值为0.95.与CT计算机ANN程序、PET计算机ANN程序相比,CT+PET计算机ANN程序输出结果明显提高(p=0.015、0.037).结论 CT+PET ANN计算机辅助诊断程序输出结果优于单纯PET或CT计算机ANN结果.当PET对肺结节诊断有困难时,结节的CT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 应用变速扫描提高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

    作者:夏平;郝敬明;王涛;胡春艾;赵宝忠;夏有生;徐青松

    目的 评价应用变速扫描克服多扇区重建算法引起的心率与球管旋转速度之间的谐振现象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66例接受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当心动周期与球管旋转周期比值为2:1与3:2时形成谐振点,为谐振组,共16例;其余50例为非谐振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 谐振组大部分图像质量评分为3级.非谐振组与谐振组心率相同、但选择不同球管旋转速度者图像质量评分全部为1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36.07,P<0.01).非谐振组50例,共显示540支血管,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分支515支,占95.37%(515/540).结论 通过变速扫描.可消除心率与球管旋转速度呈谐振状态而对图像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 SPECT及CT对首诊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于树鹏;刘军;辛军;徐微娜;王晓明;张彩霞

    目的 探讨SPECT全身骨静态显像、胸部CT及二者联合对首诊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肺癌患者首诊时的SPECT全身骨静态显像及胸部CT资料,比较各自及两者联合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SPECT确诊骨转移38例,CT确诊32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确诊44例,显著减少了不确定病例数.经综合分析.共确诊172处转移病灶,128处(128/172,74.42%)位于CT扫描范围内,44处(44/172,25.58%)位于CT扫描范围外;CT扫描范围内的128处病灶中SPECT显示阳性123处(123/128,96.09%),CT显示阳性106处(106/128,82.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PECT全身骨静态显像及胸部CT均为诊断肺癌骨转移的有效方法,综合分析两种影像检查结果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

  • 结节性筋膜炎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其超声表现

    作者:张静漪;邱逦;Shyam Sundar Parajuly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其相应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诊断结节性筋膜炎的价值.方法 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与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结节性筋膜炎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共有特征为皮下或肌层内弱回声团块,病变多数小于3 cm.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皮下型、筋膜型及肌内型,其中皮下型多与深筋膜关系密切;筋膜型具有特征性的沿浅筋膜和皮下脂肪小叶的纤维间隔伸展,呈"星状"突起的超声表现.根据病变结构不同可分为黏液型、细胞型和纤维型,黏液型团块内部可有小片状无回声区,边缘有血流;细胞型团块内部及边缘有血流,且边缘血流明显,而纤维型无明显血流.结论 不同分型结节性筋膜炎具有一定特征;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结节性筋膜炎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

  • 股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任国强;卢再鸣;潘诗农;陆晓梅;郭启勇

    目的 探讨股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DFB)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股骨DFB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X线平片显示,股骨干骺端见偏心性或中心性类圆形或梭形透亮影,病灶长轴沿股骨的长轴走向.CT可见股骨干骺端局部软组织肿块,邻近骨皮质缺损,骨质向内凹陷,边缘稍硬化,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MRI表现为肿瘤在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DFB具有侵袭性特征,手术时需要较大的切除范围;其影像特征与非骨化纤维瘤等相似,易导致误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 CT血管成像显示颈静脉球

    作者:盛波;吕富荣;肖智博;欧阳羽;吕发金;尤云峰;肖云华

    目的 探讨常规CTA及减影CTA技术显示颈静脉球的能力及优势.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先平扫再行CTA容积扫描,同期显示全脑血管,重建110名接受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者的颈静脉球图像,评价常规CTA及减影CTA显示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价值.结果 颈静脉球显示率为100%.颈静脉球形态分为平坦型(125/220,56.82%)、上突型(95/220,43.18%),颈静脉球顶至颈静脉孔下缘的高度右侧高于左侧(t=4.127,P<0.001),高位颈静脉球及颈静脉球憩室发现率分别为10.45%(23/220)、6.36%(14/220),左、右侧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的距离分别为(7.71±3.15)mm、(6.72±2.71)mm(t=2.48,P=0.02).结论 CTA可观察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诊断高位颈静脉球及颈静脉球憩室,是显示颈静脉球的可行方法.

  • fMRI数据去噪处理对FastICA检测精度的影响

    作者:张春勋;叶德荣;焦永红

    目的 探讨fMRI数据中白噪声及去噪预处理方法对于采用FastICA算法检测人脑激活区精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模拟和真实fMRI数据进行测试.实验重复50次,以比较未去噪、高斯平滑和两种正交小波方法去噪预处理后FastICA算法分离激活信号的能力.对不同阈值条件下检测的激活体素进行统计分析.用ROC曲线评价检测质量.结果 模拟实验显示,当fMRI数据的SNR为15 db时,去噪预处理能显著提高FastICA检测准确率;SNR为20 db时,去噪对提高FastICA检测准确率影响较小.采用不同的小波基及不同参数去噪处理结果差异较大,存在经db4小波去噪处理后激活区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反而降低的现象,但随着激活区减小.这种现象消失.结论 对于FastICA而言,小波去噪与传统的高斯平滑方法相比未显示出更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低SNR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去噪预处理;在高SNR情况下,不恰当的去噪方法反而可导致FastICA检测精度降低.

  • 胸部急性钝性损伤CT表现

    作者:王继琛;佟枫

    随着自动化交通工具使用的日益广泛,急诊胸部外伤、尤其是钝性外伤的发生率及其致死、致残率也明显升高[1].按照损伤由外向内的顺序,胸部损伤大致分为胸壁损伤、胸膜腔损伤、肺损伤、膈损伤及纵隔内损伤;其中纵隔内损伤又大致分为纵隔积气、气道损伤、血管损伤以及较少见的食管和心脏损伤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