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jmit.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坤成 姜玉新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疗效

    作者:史学莲;时高峰;王小玲;王琦;刘辉

    目的 分析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15,胃内灌注甲磺酸阿帕替尼100mg/kg体质量)和对照组(n=15,胃内灌注无菌去离子水),治疗18天后行DCE-MRI,并定量测量Ktrans值.检查结束后,取出瘤体测量微血管密度(M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对比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VD值(x2=4.89,P<0.05)、VEGF水平明显减低(x2=8.69,P<0.01),治疗组Ktrans值[(0.63 ±0.0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66±0.23)/min;t=17.05,P<0.01].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可作为胃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疗效的评估指标.

  • 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的相关性

    作者:苗燕;张炎晶;刘利平;陈娟;赵育芳;鲁琴

    目的 探讨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CEUS定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测定CEUS定量参数和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移植瘤20个,终CEUS成功16个.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PI与MVD、PCNA呈正相关(r=0.635、0.514,P=0.008、0.042),而CEUS各定量参数与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均>0.05).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MVD与VEGF、PCNA表达呈正相关(r=0.680、0.650,P=0.004、0.006),VEGF与PC-NA呈正相关(r=0.611,P=0.012).结论 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瘤PI与MVD、PCNA呈正相关,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状态;MVD、VEGF、PCNA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表明肿瘤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促进肿瘤生长.

  • 超声联合微泡对不同凝龄富血小板血栓和富红细胞血栓的溶栓效果

    作者:王世飞;景远文;李海瑞;黄驰雄;卢永康;宾建平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不同凝龄富血小板血栓(PRT)和富红细胞血栓(ERT)的溶栓效果.方法 分别于体外和大鼠体内颈总动脉制备不同凝龄的PRT和ERT.离体及在体实验均分为4组,即离体PRT 3 h组、离体PRT24 h组、离体ERT 3 h组、离体ERT 24 h组及在体PRT 3 h组、在体PRT 24 h组、在体ERT 3 h组、在体ERT 24 h组;分别于体外循环装置和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中进行超声联合微泡溶栓实验,并采集超声图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血栓成分.离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及溶栓率,在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溶栓治疗后,离体及在体实验显示:PRT 3 h组与ERT 3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121.12±13.21)% vs (130.09±15.34)%]、溶栓率[(39.83±7.09)% vs (42.14±5.17)%]、血管再通率(83.33% vs 91.67%)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0.21±0.02)m/s vs (0.22±0.01)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T 24 h组与ERT24h组比较、PRT 24 h组与PRT 3 h组比较、ERT 24 h组与ERT 3 h组比较,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与ERT 24 h组比较,PRT 24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对溶解离体及在体大鼠颈总动脉PRT和ERT的效果随血栓凝龄的增加而下降,且以PRT为著.

  • 超声介导正己酰羧甲基壳聚糖载药纳米液滴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罗慕华;司徒冰;廖剑艺;李冰城;陈智毅

    目的 评价采用正己酰羧甲基壳聚糖制备相变型载阿霉素(DOX)纳米液滴的体外超声显像效果及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将羧甲基壳聚糖与正己酸酐发生酰化反应合成正己酰羧甲基壳聚糖,采用声振乳化法制备正己酰羧甲基壳聚糖载药纳米液滴,表征其表面形态、粒径、电位;评价其体外超声显像效果,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药物包封率,采用CCK-8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存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功制备正己酰羧甲基壳聚糖载药纳米液滴,镜下为大小均匀的球状物,平均粒径为(458.33±43.50)nm,包封率为(52.06±10.14)%.纳米液滴可增强超声显影效果.超声联合载药纳米液滴组的卵巢癌细胞存活率[(62.54±3.60)%]低于DOX组[(75.55±7.21)%]、载药纳米液滴组[(76.18±4.94)%]和超声组[(89.9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联合正己酰羧甲基壳聚糖载药纳米液滴可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在临床诊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靶向癌胚抗原载药纳米超声造影剂体外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

    作者:周航;黄晓玲;李攀;尚婷婷;朱蕾蕾;王志刚

    目的 制备靶向癌胚抗原(CEA)载药相变型PLGA纳米粒(Ab-PTX-NPs),探讨该纳米粒的体外寻靶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效能.方法 乳化溶剂挥发法联合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CEA载紫杉醇纳米粒(Ab-PTX-NPs),采用马尔文粒径分析仪检测其粒径大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杉醇包封率及载药量,恒温摇床透析法检测该纳米粒体外释药特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该纳米粒体外寻靶情况,CCK-8试剂检测卵巢癌细胞存活率.结果 制备的Ab-PTX-NPs粒径为(397.70±99.95) nm,紫杉醇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67.26±4.15)%和(6.31±0.39)%.抗CEA单克隆抗体与纳米粒连接率为(92.74±5.75)%.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靶向组卵巢癌SKOV3细胞周围见较多造影剂黏附,流式细胞术测得靶向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CCK-8试剂法测得靶向组在24 h时,细胞存活率高于纯药组(P<0.05),而低于无靶组(P<0.05),当48 h时,靶向组与纯药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制备靶向CEA载药相变型PLGA纳米粒,该纳米粒经低功率聚焦超声治疗仪(LIFU)致相变后可明显增强超声显影,且载药量高,释药快,靶向能力强.

  • 携Gelsolin单抗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作者:秦颢诚;武俊;周盟;张宇虹;宋宇;李洁明;温晓娜;唐建武;冉海涛

    目的 制备一种以肿瘤淋巴转移相关特异性膜抗原蛋白——凝溶胶蛋白(Gelsolin)为靶点的纳米级高分子造影剂,并观察其体外寻靶及显影能力.方法 通过改良的双乳化法制备高分子PLGA-COOH造影剂,以碳二亚胺法将造影剂与Gelsolin单抗连接,制备出GSN-PLGA靶向超声造影剂.检测该造影剂的一般性质,评估Gelsolin单抗与造影剂表面连接情况,评价其体外寻靶能力并进行体外显影实验.结果 GSN-PLGA靶向超声造影剂平均粒径为(575.67±4.71)nm,表面电位(一11.46±1.19)mV,造影剂表面GSN单抗结合率达96.93%.体外摄取实验显示细胞表面高表达Gelsolin抗体的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Hca-F细胞)可较多摄取GSN-PLGA靶向造影剂.体外显像实验显示靶向超声造影剂体外显影效果较好.结论 GSN-PLGA靶向超声造影剂可与高表达Gelsolin的Hca-F细胞特异性结合,且体外显影效果较好.

  • MRI分析阿尔茨海默病进程中海马头、体、尾部体积改变

    作者:徐玉玉;钱学华;邓玲;吕发金;陈清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进程中,海马头、体、尾部形态学改变.方法 对AD、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各30例(AD组、MCI组)及30名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行颅脑MRI扫描.基于MRI扫描图像将海马头、体、尾部进行分段,并测量其体积.比较AD组、MCI组、正常对照组海马体积整体差异及头、体、尾部体积差异.分析海马体积与各神经评定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组中,左侧海马总体积及头、体、尾部体积均大于右侧(P均<0.05).3组间左、右海马总体积比较,AD组小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及MCI组(P均<0.05),MCI组小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组左、右海马头、体、尾部体积均减小(P均<0.05),MCI组左海马头、体部及右海马头部体积减小(P均<0.05).AD组左、右海马头、体部体积均小于MCI组(P均<0.05).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与双侧海马头、体、尾部体积及总体积均呈正相关.除左海马尾部外,双侧海马头、体、尾部体积及总体积均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评分呈负相关,均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AD患者双侧海马体积明显缩小,MCI患者海马体部、尾部萎缩不明显,但海马头部体积明显缩小.

  •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与脑膜瘤的临床和MRI对比分析

    作者:蒋春秀;朱建彬;邹天宇;王显龙;于昊;任云燕;郭培;温志波

    目的 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瘤(HPC) MRI影像征象,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FT/HPC患者28例(SFT/H PC组)和脑膜瘤患者68例(脑膜瘤组)的临床及MRI征象,并比较各观察指标.结果 肿瘤形态、信号均匀性、瘤内血管流空信号、瘤内短T2信号强化结节、瘤内囊变坏死情况、脑膜尾征、骨质改变、性别、Ki-67%水平、术中出血量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FT/HPC及脑膜瘤临床及MRI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两者的影像征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血流彩色编码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军飞;畅智慧;刘兆玉

    彩色血流编码成像(CC-DSA)是在DSA基础上,通过相应软件(iFlow或Angioviz软件)对图像进行再处理,对比相应参数变化,定量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一种技术.CC-DSA具有空间及时间分辨率高、图像的生成耗时短的特点,且未增加对比剂的使用量及医患辐射剂量.本文针对近年该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 视神经脊髓炎MRI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作者:仇小路;苏壮志;刘亚欧;李坤成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多以严重的视神经炎(ON)和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为特征表现,常规MRI是检测NMO脑、脊髓及视神经病灶敏感的方法,客观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分布等情况.本文对NMO脑、脊髓及视神经病灶的MRI特征进行综述.

  • 肝脏T2值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作者:兰莲君;舒健;陆笑非;陈文;李芹

    目的 探讨肝脏T2值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对3组受检者行多回波梯度-自旋回波(M-GRASE)序列扫描,获得T2图,并计算肝脏平均T2值及T2弛豫率(R2).收集HBV-ACLF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MR检查前2天内肝功能血液生化指标.比较3组间T2和R2值的差异及T2值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T2值对HBV-ACLF的诊断效能.结果 3组间T2值(x2=19.074,P<0.001)和R2值(F=10.41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值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曲线下面积为0.86(P<0.001),诊断阈值为57.73 ms(R2=0.017).T2值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及透明质酸(HA)呈中度正相关(rs=0.65、0.67、0.39,P均<0.05),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呈中度负相关(rs=-0.67、-0.48、-0.37,P均<0.05).结论 T2或R2值可较好地反映肝脏功能情况,并与较多的肝功能实验室指标均具有相关性,对HBV-ACLF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IVIM-DWI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作者:何梦琪;许乙凯;张静;郑泽宇;雷李智;侯美蓉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鉴别肝细胞癌(HCC)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价值.方法 对407例临床疑似HCC或FNH的患者行常规上腹部MR平扫、动态增强及IVIM-DWI扫描,60例患者(40例HCC,20例FNH)入组.IVIM采用单、双指数模型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快速表观扩散系数(D*)及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结果 FNH组的ADC、D、D*及f值分别为(1.60±0.25)×10-3mm2/s、(1.12±0.17)×10-3mm2/s、(44.89±18.23)×10-3mm2/s和(34.80±9.68)%;HCC组分别为(1.32±0.21)×10-3mm2/s、(0.82±0.21)×10 3mm2/s、(49.82±20.11)×10-3mm2/s和(28.72±13.84)%.2组间的ADC、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D*、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值相应ROC曲线下面积为0.90,以0.96×10-3mm2/s为阈值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44%、90.02%.结论 IVIM-DWI有助于鉴别诊断HCC和FNH,其中双指数模型计算的D值诊断效能更高.

  •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克服肾囊肿伪强化的临床评估

    作者:刘宏;万泰虎;王永亮;赵卓;柳林;乔月;张孟超

    目的 评估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克服肾囊肿伪强化的价值.方法 80例肾囊肿患者接受能谱GSI模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共入组75个囊肿,按囊肿大小分为3组,A组(n=25)肾囊肿直径0.5~<1.5 cm、B组(n=25)直径1.5~<2.5 cm、C组(n=25)直径2.5~<3.5 cm.采用GSI Viewer分析软件生成碘、水基图,记录单能谱70 keV图像上各期肾囊肿的CT值及碘水基值,比较各组肾囊肿平扫和增强双期CT值、碘水基值、CT值和碘水基值差值的差异.结果 3组间实质期与平扫CT值差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128,P<0.001),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增强后A、B组实质期CT值增加均超过10 HU,出现了伪强化现象,C组CT值增加小于10HU,无伪强化现象.各组肾囊肿平扫、皮质期及实质期间碘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组平扫和增强双期之间碘基值的差值均在10(100 μg/cm3)内,且差值平均值A组>B组>C组(P均<0.05).A组肾囊肿皮质期及实质期水基值低于平扫(P均<0.05),但差值均在10mg/cm3以内.结论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测定肾囊肿各期碘、水基值时同样会发生碘水基值的“漂移”,肾囊肿越小其发生“漂移”的程度越大,碘基值发生漂移的程度受肾囊肿大小的影响较水基值更明显.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评估健康志愿者胰腺灌注的可行性

    作者:赵娓娓;任静;印弘;宦怡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量化评估胰腺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将68名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所有志愿者均行DCE-MRI,将数据传至Research-DCEMRI Tool诊断分析工作站,计算胰腺灌注的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间质-血浆速率常数(Kep)、间质容积(Ve)和血浆容积(Vp).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不同性别、年龄组和胰腺部位的灌注参数.结果不同性别志愿者Ktrans、Kep、Ve和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Ve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36、0.001);胰头区Vp高于胰体部和胰尾部(P=0.011、0.023).结论 DCE-MRI可无创、较稳定、定量评估胰腺灌注情况.胰腺DCE-MRI定量灌注参数不随性别差异而不同,但随年龄和胰腺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 宫内节育器异位致绞窄性肠梗阻并肠坏死1例

    作者:张国晋;王丹;张文娟;周俊林

    患者女,46岁,绝经3年.患者25年前于顺产60天后放置宫内节育器,1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腹痛,呈阵发性绞痛,腹胀明显,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右下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阳性.腹部X线检查:小肠局部积气扩张并多发小气液平;盆腔内见环形致密影(图1A).X线诊断:肠梗阻.腹部CT平扫:腹腔内可见游离于子宫外的环形节育器影,部分小肠及系膜穿过节育器,呈降落伞样改变,小肠壁明显水肿,周围脂肪间隙不清;腹腔及盆腔内见水样密度影(图1B、1C).CT诊断:宫内节育器异位致绞窄性肠梗阻,腹腔积液.行剖腹探查、肠切除和吻合术,术中见宫内节育器异位至子宫浆膜下,肠管嵌入节育器,距回盲部1 5 cm处的长约50 cm回肠呈黑色,腹腔内见血性腹腔积液约500 ml.病理诊断:肠管缺血性坏死(图1D).

  •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脂肪瘤1例

    作者:孙虹;孟媛媛;王志斌

    患者女,65岁,因心慌不适1周就诊.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内见一约3.2cm×3.0cm的不均匀回声团块,附着于房间隔顶部,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未见声影(图1),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室壁厚度正常,运动协调,各瓣膜形态及结构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右心房占位,脂肪瘤可能性大.行心脏肿瘤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右心房脂肪瘤.

  • 脊髓内原发小细胞性骨外骨肉瘤MR表现1例

    作者:陈晨;程敬亮;张勇;汪卫建

    患儿女,5岁,因排尿困难4周就诊.4周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无发热、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无明显好转,遂转至我院.超声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留置尿管,间断夹闭尿管,症状未见好转.MR检查:T9~L1椎管内脊髓增粗,可见混杂稍长T1稍长T2信号(图1A、1B),形状不规则,内可见片状更长T1更长T2信号;T4~9脊髓内可见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T9~L1椎管内病变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其内可见片状不强化区.MR诊断:室管膜瘤.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T9~12脊髓外观呈梭形膨胀增粗,无搏动,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见肿瘤位于髓内,灰红色,质韧,实质性,约3.0 cm×3.5 cm×2.0 cm,血供丰富,形状不规则,无明显包膜,与周围脊髓组织粘连较重,镜下分块切除瘤组织.

  • 胰腺淋巴管血管瘤1例

    作者:裴亚亚;马莉;王建花;孙鹏飞

    患者女,59岁,因“间断性下腹部不适、坠胀2年,症状加重2月余”入院.CT:平扫示胰腺头、颈及钩突部见约2.1 cm×1.0 cm×1.8 cm的不规则低密度区,其内见分隔、呈多囊状改变(图1A);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内见小血管穿行,病变与胰管相通,体尾部胰管略扩张,门静脉局部受压推移(图1B、1C);考虑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胰腺癌待除外.遂行胰腺中段切除术、胰一空肠吻合术,清扫胰周淋巴结.术中于胰腺中段见一大小约3.5cm×3.0 cm包块,质硬.免疫组化: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示CD34(++)、CD31(散+)、D2-40(散+)、MC(-)、CD8(-).病理诊断:胰腺淋巴管血管瘤(图1D).

  • 原发性子宫颈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作者:吴禹;梁治平;步军

    患者女,60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异常出血1周”入院.专科查体:官颈上唇见菜花样肿块.实验室检查:CA125为54.82 U/ml.超声检查提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盆腔阴道转移可能.MRI:宫颈不规则肿物,约5.2 cm×8,0 cm×6.5 cm,累及宫颈全部,宫颈基质环受压、变窄(图1A),向下累及阴道上段,向上侵犯子宫体,并见宫旁浸润,蔓延累及双侧附件,阴道中下段未见受累;肿块T1WI呈均匀等信号,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图1B);T1WI增强扫描肿物呈欠均匀强化(图1C),双侧附件区增厚,盆腔腹膜不均匀增厚、强化,右侧腹股沟区、右侧髂外血管旁见多发肿大、融合的淋巴结.肿物活检病理:局部表面可见黏膜鳞状上皮,黏膜下可见大量异型细胞弥漫性增生并浸润间质,异型细胞大小中等,形态较为一致,核染色质呈块状,可见核仁,异型细胞中见散在吞噬凋亡的巨噬细胞及细胞碎片.免疫组化:Ki-67(100%+),LCA(+),EMA(-),CD20(+),CD30(-),CD10(+),CD19(+),CD3(-),CD5 (-),CD21(-),CD23(-),CD79a(+),CD45RO(-),Vim(-),BCL 2(-),CD34(-).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符合Burkitt淋巴瘤(图1D).

  • 额部硬膜外交界区炎性假瘤MRI表现1例

    作者:刘亚南;程敬亮;薛康康

    患者男,28岁,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感持续性头痛,CT检查见右颡顶部椭圆形高密度影.后于我院行脑MR检查:右侧额、顶、颞、枕部硬脑膜不同程度增厚,以额部明显,局部呈不规则团块状长T1稍长T2信号,T2 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图1A),DWI可见不均匀轻度弥散受限(图1B).病变向内与邻近脑组织分界不清,向外局部侵犯颅板并部分突破颅板向头皮下生长.增强扫描见右额部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右侧额、顶、颞、枕部脑膜增厚强化(图1C).患者接受右额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额部硬膜外,侵蚀颅骨并长至骨膜下,基底附着于右额部硬膜.病理:(右额部)硬化的纤维组织背景上见较多以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病理诊断:(右额部)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

  • 增生性肌炎MRI表现2例

    作者:罗爱芳

    病例1,患者男,34岁,10余天前无意间发现右大腿外侧一肿块,偶有酸痛不适.MR平扫示右侧股外侧肌见一梭形结节,沿肌肉方向生长,约2.5 cm×1.6 cm,呈稍长T1混杂T2信号,边界不清,T2WI示病灶内可见低信号网状影(图1A),病变周围可见水肿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其内网状影不强化(图1B).MRI诊断为恶性肿瘤可能.行肿块切除手术.术中见右股外侧肌内一韧性包块,边界欠清,表面较光滑,活动性好.病理见梭形细胞与横纹肌纤维间穿插分布,似“棋盘”样,梭形细胞部分胖大,胞浆嗜碱,核梭形或类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间质血管增生扩张伴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SMA(+),Calponin(+),CK(-),Des(-),Myogenin(-),S100(-),CD34(-),Ki-67(约5%+).病理诊断:增生性肌炎.

  • 上臂毛母质瘤1例

    作者:管雪琴;方进;邹亚妮;周全

    患者男,22岁,主因“发现右上臂肿物6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右上臂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肿,于局部皮下可扪及肿物,并缓慢增大突起于皮肤表面,无疼痛及瘙痒不适.否认局部外伤史.查体:右上臂可扪及一突起肿块,约3.0 cm×2.0 cm,质韧,肿块与皮肤粘连,无压痛,表面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超声:右上臂皮下见低回声区,约3.2 cm×1.5 cm×2.5 cm,内见散在强回声,边界尚清,有血流信号(图1A).MRI:右上臂皮下组织内见一类圆形肿块,约2.2 cm×0.9 cm,边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图1B),内可见多个点状低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图1C).肿块表面皮肤隆起,呈长T1长T2信号.行右上臂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上臂皮肤表面3.0cm×2.5 cm×1.3 cm灰白色隆起,切面呈灰白色半透明状,质软.病理检查可见界限清楚的2种细胞团(嗜碱性细胞和无细胞核的影子细胞),病理诊断:(右上臂)毛母质瘤(图1D).

  • 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作者:李国雄;刘志军;张海捷;谢丽璇;李中泉;刘魏伟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18 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PSP的患者的临床及PET/CT资料.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病灶内部及边缘情况、代谢情况,测量病灶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其中6例接受18 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的患者,计算平均滞留指数(RI).比较早期与延迟期SUVmax的差异,并分析病灶直径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16例患者共16个病灶,位于右肺7个,位于左肺9个.病灶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97±0.61)cm,密度均匀,无囊变及坏死,CT值(29.87±4.71)HU.5个病灶可见钙化.14个病灶边缘光滑,2个病灶边缘可见短毛刺.2个病灶可见边缘磨玻璃影,12个病灶存在“血管贴边征”,3个病灶存在“空气新月征”.PSP病灶SUVmax值为2.71士2.13.6例双时相显像患者早期(2.44±1.57)与延迟期SUVmax值(2.74±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P>0.05),RI为(7.23士10.29)%.PSP病灶直径与SUVmax间无相关性(r=0.188,P>0.05).结论 PSP的PET/CT多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其放射性分布呈轻或中度增高,“血管贴边征”和“空气新月征”及周围磨玻璃影常提示PSP可能性.

  • 三维超声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事件及住院死亡的危险特征

    作者:左明良;尹立雪;李春梅;邓燕;罗玲;谭今

    目的 采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及住院死亡的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124例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分析其经胸二维超声、多平面和三维经食管超声特征.将手术前或后1个月内栓塞和死亡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将大赘生物、脓肿或瘘、腱索断裂、中重度瓣膜反流和瓣膜穿孔或严重瓣膜破坏各计1分,进行简单积分,对心脏受损累计简单积分、赘生物大小、瓣膜受损严重并失去正常形态结构采用Hosmer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栓塞和不良事件.结果 124例患者中,27例(27/124,21.77%)患者发生栓塞.与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比较,多平面和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识别赘生物的确切位置及其长度,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漏诊左心房和乳头肌赘生物.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血红蛋白显著低于非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P<0.05).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多部位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活动度和瓣膜严重受损并失去正常形态构成比均高于非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P均<o.05).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受损累计简单积分、赘生物大小、瓣膜严重受损并失去正常形态结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P=0.06)、0.60(P=0.19)、0.70(P=0.03).结论 多平面及三维经食管超声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位于不常见位置的赘生物诊断起重要作用.瓣膜严重受损并失去正常形态者与栓塞及不良事件有关.

  • CT评价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

    作者:李燕花;訾媛;宫凤玲;于鹏;陈伟彬;张惠英;马春梅;徐永平

    目的 采用CT探讨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我院拟诊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病例,将图像质量能满足主动脉弹性测量的111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分为钙化阴性组(n=43)和钙化阳性组(n=68),根据钙化积分值将钙化阳性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钙化3组.将原始数据每隔5%R-R间期进行全时相自动离线重建,测量各R-R间期主动脉横截面积及直径,计算评价主动脉弹性的4个参考指标:直径变化率(%A0)、动脉可扩张度(A0D)、动脉顺应性(A0C)及动脉僵硬度(A0SI).分析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结果 钙化阳性组的%A0、A0D、A0C小于钙化阴性组,而A0SI大于钙化阴性组(P均<0.05).钙化阳性组中轻度、中度、重度钙化3组间主动脉弹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A0、A0D、A0C呈负相关,与A0 SI呈正相关.结论 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有相关性,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为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依据.

  • 不同超声检查对直肠乙状结肠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牛旺;史铁梅;张原溪;宗璨;周铮;刘晨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经阴道增强超声(E-TVS)、经阴道超声(TVS)、经直肠超声(TRS)对直肠乙状结肠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1990年1月-2016年6月关于E-TVS、TVS、TRS诊断直肠乙状结肠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中英文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信息,采用Meta-disc 1.4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英文文献.E-TV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性比值比分别为0.92、0.96、16.64、0.09、227.95;TVS为0.83、0.97、16.95、0.17、112.97;TRS为0.94、0.96、14.43、0.08、208.72.3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 4、0.966 3、0.979 0.结论 3种超声检查方法对直肠乙状结肠DIE的诊断价值由高至低依次为E-TVS、TRS、TVS.E-TVS可作为超声诊断直肠乙状结肠DIE的首选方法.

  • 卵巢巧克力囊肿介入治疗前后血清CA125分析

    作者:樊秋兰;陈霰;徐丽伟;于春洋

    目的 探讨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影响因素及介入治疗对血清CA125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103例单侧卵巢单发巧克力囊肿患者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并依据治疗前患者血清CA125水平分为正常组(CA125≤35 U/ml)和异常组(35 U/ml<CA125≤200 U/ml).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囊肿超声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介入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间病程、痛经史、囊肿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生育史、流产史、盆腔手术史、囊肿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异常组治疗后3个月(P<0.000 1)及治疗后6个月(P<0.000 1)患者血清CA125减低.正常组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清CA125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痛经史、病程、囊肿直径均可影响巧克力囊肿患者血清CA125水平.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对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已存在异常的巧克力囊肿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具有干预作用.

  • 宽体探测器CT胰腺轴位灌注“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

    作者:邓锡佳;刘爱连;刘静红;朱姣姣;陈丽华;刘义军;陶奉明;方鑫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胰腺轴位灌注“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接受Revolution CT上腹部轴位CT灌注(CTP)扫描的患者13例(CTP组),测量胰腺的CTP参数,提取佳时期CTA及3期增强图像,并记录整个灌注期的辐射剂量.收集同期行全腹3期增强及CTA扫描者18例(对照组),采用螺旋扫描模式.2组患者胰腺均无病变.评价2名观察者测得各CTP参数和对胰十二指肠上动脉(SPDA)图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比较2组SPDA图像的主观评分和CTA图像SPDA以及3期增强图像胰腺的CT值、图像噪声、CNR和SNR.结果 2名观察者测得CTP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均>0.75).灌注期有效辐射剂量为(24.52±0.01)mSv.2名观察者对2组CTA图像SPDA的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29、0.769),2组评分中位数均为5分;CTP组SPDA的CT值、CNR、SN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TP组静脉期、平衡期的胰腺CT值、CNR、SN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Revolution CT胰腺轴位灌注“一站式”成像,在获得稳定的胰腺CTP定量数据的同时,可提取图像质量相仿甚至更佳的胰腺3期强化图像,并可获得更优质的胰周CTA图像,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颈部创伤性神经瘤的超声表现

    作者:彭艳;周伟;詹维伟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颈部创伤性神经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颈部创伤性神经瘤患者的资料,观察其超声表现,包括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是否与神经相连及病灶内血供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共26个病灶中,25个位于颈侧区,1个位于中央区.病灶横径(3.5±1.0)mm,纵径(9.1±2.9)mm.13个病灶呈椭圆形,另13个病灶呈圆形.13个病灶边界清晰,另13个病灶边界模糊.26个病灶均呈不均匀低回声,其中16个病灶内部可见高回声.20个病灶表现为明确与神经相连,余6个病灶与神经相连不明确.20个病灶内可探及少许点状血流信号,余6个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过程中21例患者均主诉针刺部位难以忍受的剧痛,当针尖移开后疼痛消失.结论 PTC颈部淋巴结清扫区域术后低回声病灶,且病灶两端呈现与神经纤维相连的典型声像图特征,同时结合穿刺时患者有剧烈疼痛的主诉,应考虑创伤性神经瘤的可能.

  • RS-EPI与SS-EPI序列在眼眶弥散加权成像中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俊;许晓泉;吴飞云

    目的 探讨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RS-EPI)在眼眶DWI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对照.方法 选取4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眼眶RS-EPI(RS-EPI组)和SS-EPI(SS-EPI组)扫描.对2组图像的正常解剖结构显示能力、脂肪抑制效果、伪影(主要眶尖和颞骨处)及图像综合质量进行评分;定量分析2组图像中玻璃体SNR、眼球前后和左右方向的几何变形率(GDR)、玻璃体和脑桥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EPI对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P=0.009 0)、减少伪影能力(P<0.000 1)及图像的综合质量(P<0.000 1)均优于SS-EPI.两者脂肪抑制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 9).RS-EPI的眼球前后和左右方向GDR(P=0.001 4、0.001 7)及SNR(P=0.004 0)较SS-EPI显著降低;而两组图像玻璃体、脑桥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3 8、0.126 2).结论 眼眶3.0T MR成像中,RS-EPI可提供较常规SS-EPI质量更高的DWI图像.

  • 剪切波弹性成像与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对比

    作者:郑立春;欧阳向柳;刘桂超;胡月明;王艳滨;张晓明

    目的 比较剪切波弹性成像与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小结节患者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计算并比较2种方法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48个甲状腺小结节中,37个为恶性结节,11个为良性结节,剪切波弹性成像与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分别为91.89%(34/37)、81.82%(9/11)、89.58%(43/48)、94.44%(34/36)、75.00% (9/12)和29.73%(11/37)、72.73%(8/11)、39.58%(19/48)、78.57%(11/14)、23.53%(8/34);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剪切波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优于18F-FDG PET/CT.

  • 头颈部Kimura病的CT和MR表现

    作者:李春风;纪元;王丽君;王海涛;刘爱连

    目的 分析头颈部Kimura病的CT和MR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20例,分析其累及部位、边界、大小、数量、CT密度、MR信号特征.结果 20例患者中,19例为多发病变,累及腮腺11例,累及颌下区6例,颊部2例、硬腭1例,上臂2例,腋窝1例,1例单独累及下颈部淋巴结,8例伴有耳前耳后皮下结节,1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8例腮腺区淋巴结肿大.肿物大径平均(3.09±1.08)cm,19例边界不清,1例边界清楚.CT平扫等密度16例,略低密度4例,均未发现钙化.CT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6例,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等强化10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MR扫描2例均表现为均匀信号,明显强化.结论 Kimura病CT和MR多表现为累及腮腺及皮下的多发病灶,伴多发颈部淋巴结增大且密度均匀,有助于诊断Kimura病.

  • 双能CT诊断颈部中央区甲状腺乳头状癌小淋巴结转移

    作者:郑凌琳;田扬;赵卫;杨亚英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颈部中央区小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且术前接受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资料.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淋巴结的短径、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应用碘浓度及NIC对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43例患者共119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55枚、非转移淋巴结64枚.2组淋巴结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3).动脉期转移淋巴结组及非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93±1.62) mg/ml及(2,17±1.09)mg/ml,NIC分别为0.33±0.21及0.19±0.12,曲线斜率分别为0.79±0.43及0.63±0.37.静脉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68±1.54) mg/ml及(2.17±1.01) mg/ml,NIC分别为0.51±0.18及0.43土0.15,曲线斜率分别为0.54±0.42及0.62±0.39.2组间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动脉期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碘浓度、NIC诊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73,静脉期碘浓度、NIC分别为0,61、0.63.结论 双能CT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及动脉期曲线斜率在不同性质的中央区小淋巴结间存在差异,双能量CT有助于鉴别中央区转移及非转移小淋巴结.

  • 多普勒超声监测新生儿窒息患儿肾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胡梅;李明星;叶帆;王世界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窒息患儿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等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出生时间在24 h内的新生儿,根据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将其分为重度窒息组(Apgar评分0~3分)、轻度窒息组(Apgar评分4~7分)和正常对照组(Apgar评分8~10分).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第3、7、10天,运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各组新生儿双侧肾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同时采样血液标本,测定血清胱抑素C(sCysC)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生后24 h内轻度及重度窒息组肾动脉PSV、EDV均不同程度降低(P均<0.05),RI不同程度升高(P均<0.05).轻度窒息组PSV在出生后第3天已基本恢复正常,EDV、RI在出生后第10天已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出生后第10天PSV、EDV、RI与正常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P均<0.05).3组新生儿随日龄增加sCysC均呈下降趋势.轻度窒息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第3天sCys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第7天、第10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日龄重度窒息组患儿sCysC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各组新生儿PSV、EDV与sCysC呈负相关;RI与sCysC呈正相关.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能早期准确地反映窒息新生儿肾功能状态.

  • 睾丸实性肿块的CT和MRI表现特征

    作者:贾承晔;张晓琴;杨署;刘丽君

    目的 分析睾丸实性肿块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实性肿块性病变的CT、MR影像资料,对病灶的部位、密度/信号、大小、形态、边缘以及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18例实性肿块性病变中精原细胞瘤5例,1例肿块巨大,伴点状钙化,4例T2WI可见低信号分隔;淋巴瘤4例,均为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2WI以低信号为主;孤立性纤维瘤1例,密度低于肌肉;内胚窦瘤1例,密度/信号不均匀,增强均呈明显网格状持续强化;非特异性炎性肿块4例,2例累及附睾,密度/信号不均;结核性肿块3例,1例边缘可见钙化点,2例表现为稍短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肿块.结论 结合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部分睾丸实性肿块可明确诊断.

  • CT诊断小儿腹腔型隐睾肿瘤

    作者:鹿连伟;徐文彪;吴慧莹;林文彪;田金生;胡悦林;肖伟强;周宁

    目的 探讨MSCT诊断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的MSCT表现.结果 8例小儿腹腔隐睾肿瘤6例位于右侧、2例(1例左侧隐睾肿瘤扭转至右侧腹腔)位于左侧.8例均表现为腹腔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瘤长轴与睾丸下行途径一致.6例畸胎瘤表现为囊实性肿物,其内可见脂肪、钙化(骨化);2例卵黄囊瘤表现为巨大囊实性肿块,其内见不规则液性坏死,可见丰富肿瘤血管.结论 与成人不同,小儿腹腔隐睾肿瘤多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其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史可做出定性诊断.

  • 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研究: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变化

    作者:葛玉林

    多发性硬化(MS)患者早期存在神经炎性改变和广泛神经变性,两者间的关系还有待研究.近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由于有效氧代谢和氧供应缺陷导致的能量衰竭可能是神经变性的原因之一.本文对能量代谢障碍的病理机制和相关MRI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