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8
  • 曾用名: 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肿瘤临床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郝希山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以逆转病毒介导对人脐血CD34+造血细胞进行人MDR1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邵晓枫;熊冬生;罗梅华;卓家才;姜蓉;韩明哲;许元富;杨铭;杨天楹;杨纯正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转导入脐血CD34+细胞的佳方法,为MDR1基因转导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人全长MDR1 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HaMDR1/A转到包装细胞PA317中,建立产病毒细胞系,以人脐血中分离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为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染,转导的条件为:与含病毒的上清液共培养12天,每天更换病毒上清液,上清液中加入IL-3,IL-6和SCF三种造血生长因子(HGF),转染后用集落培养法测定对COL的耐药性,用PCR检测14~17天所形成集落的MDR1 cDNA,计算转染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70的阳性程度,并观察不同时间间隔加HGF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和转染的影响.结果:脐血CD34+细胞转染阳性为86.4%,P170的阳性率为77.0%,77.1%的集落对6ng/ml的COL耐受,57.4%的集落对7ng/ml的COL耐受.结论:此转染系统既能有较好的转导效果,也有较好的扩增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因子与耐药相关基因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伟;王洁;刘叙仪;王曾礼;张毅;蒋薇;刘元林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耐药相关基因(MDR1、MRP、LRP)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96例NSCLC组织中VEGF、bFGF、MDR1、MRP、LRP蛋白表达,其中36例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上述基因mRNA表达.结果:VEGF、bFGF、MDR1、MRP、LRP mRNA表达率分别为69.5%(25/36)、52.8%(19/36)、33.3%(12/36)、52.8%(19/36)、50.0%(18/36);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1.0%(49/96)、58 3%(56/96)、45.8%(44/96)、59.4%(57/96)、64.6%(62/96),各基因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统计分析表明:VEGF表达与MDR1、LRP表达相关(P=0.025,P=0.022),与MRP表达无关(P=0 428);bFGF表达与MDR1、LRP表达相关(P=0.001,P=0.012),并与MRP+LRP共表达相关(P=0.001).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生成因子与耐药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组织蛋白酶D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腹膜转移的关系

    作者:冯众一;徐惠绵;罗涛;钟琦;张建军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腹膜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胃癌MMP-2和CD表达情况.其中45例行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MMP-2和CD与浸润深度、胃浆膜分型、腹腔脱落癌细胞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CD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MMP-2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但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MP-2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结论:MMP-2和CD高表达胃癌具有更强的侵袭、淋巴结转移能力及腹膜转移倾向. MMP-2和CD能较好的反映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助于判断预后。

  • 137Cs和192Ir近距离放射治疗宫颈癌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周桂霞;陈国雄;马德美;孙建平;马林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比外照射加137Cs与192Ir放射源后装治疗Ⅱ、Ⅲ期宫颈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外照射与137Cs源(A组)后装放射治疗宫颈癌427例;与192Ir源(B组)放射治疗宫颈癌156例;其中Ⅱ期170例,Ⅲ期413例;鳞癌524例,腺癌34例,腺鳞癌25例;两组外照射条件相同,8或10MVX射线照射,全盆照射DT 25~35Gy后,分四野照射至DT45~55Gy;腔内放疗每周1次,A组每次A点照射6~7Gy,总量40~60Gy/6~8次;B组每次A点照射5~6Gy,总量30~42Gy/5~7次.结果:Ⅱ、Ⅲ期5年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为A组82.1%、61.2%、67.2%;B组为85.1%、61.5%、69.2%;两组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每组Ⅱ期与Ⅲ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晚期放射并发症有直肠炎和膀胱炎,A组和B组发生率分别为7.3%、6.3%和9.6%、9.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照射加137Cs与加192Ir放射源后装治疗Ⅱ、Ⅲ期宫颈癌的远期疗效及放疗并发症相似.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作者:耿翠芝;范忠林;赵新明;魏兰秀;宋振川;王建方;张秀文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m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在乳腺癌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术前肿瘤表面或活检腔周围皮内注射99mTc-DX,进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显像、体表定位;术中r-探测仪识别SLN,先行SLNB,再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对SLN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淋巴闪烁显像和r-探测器联合应用检测SLN准确率为96 9%,敏感度为90.9%,假阴性率为9.1%,假阳性率为0.结论:SLNB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项新技术,能高灵敏度反应腋淋巴结状态.

  • 胃癌患者假尿嘧啶核苷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符雪松;白文元;姚希贤;孙泽明;宋光辉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胃癌患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尿及胃粘膜组织假尿嘧啶核苷(PU)的含量变化,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132例胃镜活检组织标本,其中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6例,不典型增生20例,胃癌46例;30例正常胃粘膜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研究对象的血、尿及组织中假尿嘧啶核苷水平变化.结果:胃癌患者血清、尿及组织中PU分别是4.96±2.72(μmol/ml)、17.01±4.53(nmol/μmol肌酐)、7 90±3 16(μmol/ml),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不典型增生组上述各值虽有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U值与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转移有关,而与Lauren's分型无关.结论:胃癌组假尿嘧啶核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且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并且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开始增高,因此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 OK-432与化疗剂联合腹腔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

    作者:王湘辉;柴福录;藤本敏博;磨伊正义

    目的:观察OK-432与MMC、5-FU联合腹腔给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并探讨这种联合用药的优势机理.方法:对34例腹腔恶性肿瘤合并癌性腹水患者采用MMC 6mg/m2、5-FU 0 5g/m2、OK-432 5KE腹腔给药,1次/周,观察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测定了荷瘤小鼠腹水中细胞因子在OK-432腹腔给药前后的变化.结果:OK-432联合5-FU、MMC腹腔给药治疗癌性腹水的总有效率(CR+PR)为70.6%,其中CR为41.2%、PR为29.4%;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4天;腹水中癌细胞消失率为35 3%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6例体温超过38.5℃),粘连性肠梗阻(3例).OK-432腹腔给药可使荷瘤小鼠腹水中IL-12、IFN-γ的浓度显著升高,IL-10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OK-432在腹腔内可诱导IL-12、IFN-γ的产生、抑制IL-10的分泌,从而增强化疗剂的疗效.与MMC、5-FU联合腹腔应用,能有效地控制恶性腹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骨形成蛋白-2(BMP-2)与雌激素敏感性的人类乳腺癌的关系

    作者:袁霞;刘国津

    目的:研究BMP-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骨形成蛋白-2)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评估其在乳腺癌基因治疗上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Molecuiar Bi0logy)检测6种人类乳腺癌细胞系中BMP-2的表达,并分析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治疗的关系结果:BMP-2在所有人类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其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主要抑制于细胞周期的G1期,其抑制作用与p21蛋白的诱导有关.结论:BMP-2是对雌激素敏感的人类乳腺癌细胞的强有力抑制剂,这有可能成为在分子水平上治疗乳腺癌的新方法.

  •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詹友庆;李威;徐立;孙晓卫;梁小曼;周中梅

    目的:探索新辅助化疗对人体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同期经病理确诊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100例,分成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进行配对研究.新辅助化疗组术前接受CMF或CAF方案化疗2个疗程,对照组术前不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手术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LSAB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I)和肿瘤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组CR 4例(8.0%),PR 28例(56.0%),SD 18例(36.0%),无恶化病例,总有效率为64.0%.新辅助化疗组AI(7.5%±2.9%),PCNA表达的阳性率(33.7%±6.8%);对照组AI(4.8%±2.1%),PCNA表达的阳性率(51.5%±10.2%).AI与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呈负相关,与化疗的疗效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总有效率(CR+PR)为64.0%:在人体乳腺癌组织中,新辅助化疗的作用机制除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外,还有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

  • p21WAF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系

    作者:谢海龙;苏琦;贺修胜;梁晓秋;罗招阳;周建国;李一琴

    目的:探讨p21WAF1基因缺失与多态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法分别检测胃癌中p21WAF1基因缺失与多态性和p21蛋白表达.结果:PCR扩增显示,30例胃癌和45例非胃癌标本均无p21WAF1第二外显子缺失.PCR-RFLP发现胃癌和正常胃粘膜p21第二外显子多态性分别为26.7%(8/30)和8.9%(4/45),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8例具多态性胃癌标本中的正常胃粘膜亦具有这种多态性.p21蛋白阳性表达率,胃癌为43.3%(13/30),非胃癌为100%(45/4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p21WAF1基因多态性胃癌为37.5%(3/8),与无多态性胃癌45.5%(10/22)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中p2WAF1基因无缺失,而存在多态性.p21WAF1基因多态性和p21表达与胃癌发生有关,但两者无相关性.

  • Tamoxifen体内外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研究

    作者:尤永平;浦佩玉;黄强;夏之柏;王春燕;王广秀

    目的:探讨Tamoxifen在体内外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amoxifen在体内外作用于C6大鼠胶质瘤细胞系,并用MTT法、TUNEL法、免疫组化及动态MRI来检测效果;结果:Tamoxifen能在体外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在体内抑制作用尚不确定;Tamoxifen可抑制PKC及IGF-1表达;结论:Tamoxifen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PKC及IGF-1活性.

  • 定量分析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游离EBV

    作者:张晓实;仝明;麦海强;高劲松;曾益新

    目的:分析外周血游离Epstein-Barr病毒(EBV)是否特异地出现于鼻咽癌患者.方法:收集鼻咽癌患者和非鼻咽癌肿瘤患者血浆各50例,正常人血浆30例,提取DNA,荧光定量PCR检测EBV拷贝数,比较游离FBV在上述人群的差异.结果:在25例(50%)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检测到游离EBV,其拷贝数波动于1×103拷贝/ml血浆~2.6×106拷贝/ml血浆,中位数为5.3×105拷贝/ml血浆.在50例非鼻咽癌肿瘤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浆中均未检测到游离EBV.结论:游离EBV出现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可能是一个较特异的鼻咽癌标志物.

  • 外阴上皮内瘤(VIN)研究进展

    作者:张兆祥;张忠寿;黄利鸣

    外阴上皮内瘤(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种潜在的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群构成的癌前病变[1].它包括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2].根据增生细胞的异型性程度,可分为VIN Ⅰ(轻度不典型增生)、VINⅡ(中度不典型增生)和VINⅢ(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Ⅲ级,部分VINⅢ可发展为外阴侵袭性鳞癌[3~5].现就近年来国外有关VI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宫颈偏离正腺癌1例

    作者:丘禹洪;刘素香

    患者,女,47岁.2000年10月始阴道接触性出血伴排液,2001年5月当地医院取宫颈活检,考虑为炎症,并按炎症治疗,无效.2001年12月将病理切片送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考虑为偏离正腺癌收入院.

  • 非骨髓清除性预处理方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近期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潘耀柱;欧英贤;王存邦;白海;魏亚明;徐淑芬;唐文茹

    近期我科用非骨髓清除性方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现报告如下.

  • 直肠小细胞癌诊断治疗1例

    作者:李琛;赵鹏;高红军;鲍云华

    我院肿瘤科曾收治1例直肠小细胞癌,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1999年9月发现左腹股沟肿物约1.5cm×1.5cm,未进行诊治,该肿物进行性增大.2000年6月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无便血及其它不适.

  • 原发性胆囊癌nm23-H1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景涛;范跃祖

    原发性胆囊癌临床过程隐匿,转移早,侵袭力强,预后不佳.如何准确判断其恶性程度和浸润转移倾向,倍受人们关注.nm23-H1、p53抑癌基因被认为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抑制作用,且与分级、分期及预后有关.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原发性胆囊癌及胆囊息肉样病变nm23-H1和p53基因蛋白表达及其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力尔凡加DA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

    作者:张慧莹;郭劲红;苗树馨

    力尔凡作为新型的α-溶血性链球菌株ZA-1经深层发酵、精制提取的多肽类物质,具有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保护骨髓、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效.为了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其抗肿瘤效果,提高缓解率和生存质量,我们在常规化疗方案中加用力尔凡,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冰冻切片检查在348例胸部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田铁栓;徐美林;赵福元;王嵩

    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诊断、决定手术方式.我院1984年1月~2000年12月,共348例胸部手术中行冰冻切片,占同期胸部手术的7.6%(348/4589),报告如下.

  • TNF-α和Ki-6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信涛;赵玉兰;王建秋;冯占军;张馥彬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1].

  • 自体肿瘤疫苗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结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德茂;王一理;李旭;胡宁丽;孟绍菁;张雷

    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手术切除肿瘤,对于减轻瘤负荷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及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均有重要作用.结肠癌肿瘤疫苗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作为预防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新的治疗手段已引起人们重视,且取得较好疗效[1~4].

  • 粘附分子CD44V6基因异常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孙慧;战忠利;李雯;吴洁;齐立强;宁连胜

    CD44V6是早被发现与肿瘤转移相关的CD44变异体,它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1].但有关CD44V6的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的相关性尚未明确.

  • 含胞嘧啶脱氨酶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佟惠春;李冬田;李芳芳;李光明

    目的:构建含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基因)重组腺病毒(AdE1CMVCD),并鉴定;用自杀基因治疗系统(AdE1CMVCD/5-FC)对肺癌进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体外实验:用不同稀释度的AdE1CMVCD转染人肺癌细胞H460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5-氟胞嘧啶(5-FC),用MTT法测OD570hm值,按公式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体内实验:建立T739鼠肺腺癌荷瘤模型,瘤体内导入AdE1CMVCD,腹腔注射5-FC,观察实验组及各对照组瘤体及生存期差异.结果:该系统转染的人肺癌H460细胞生长抑制率随前药5-FC浓度及感染重组病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大抑制率达61.29%,同时观察到了明显的旁杀伤作用;在体内实验中观察到AdE1CMVCD/5-FC对小鼠肺癌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结论:本文建立的AdE1CMVCD/5-FC系统体内外对肺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肺癌基因治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EB病毒在SCID小鼠体内诱发人B淋巴细胞肿瘤

    作者:甘润良;蓝柯;尹志华;王丽江;许亮国;姚开泰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试验研究EB病毒(EBV)对人正常细胞的致瘤性,并检测我国正常人群对EBV的易感性,试图建立EBV诱发人淋巴细胞肿瘤模型.方法: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即SC1D小鼠体内移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每鼠腹腔接种1×108个PRL.对接种VCA/IgA阴性献血员PBL的动物,移植后1周内经腹腔注射B95-8标准株EBV悬液作为实验感染,而接种VCA/IgA阳性献血员PBL的动物不再进行实验感染.结果:在接受12名健康成人PBL移植并感染EBV的19只SCID小鼠中,肿瘤诱发率分别为91.7%(11/12名)和84.2%(16/19只鼠).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具有侵袭性和致死性,患瘤小鼠平均存活时间65.5天.EBV诱发瘤是结节状实体瘤,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大裂-无裂混合细胞.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研究表明,肿瘤类型是人源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诱发瘤原位分子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小核酸分子EBER-1和人类基因组Alu序列.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颗粒.肿瘤细胞表达EB病毒BZLF1蛋白阳性.结论:SCID/人淋巴细胞嵌合体是研究EBV感染和致瘤性的敏感动物模型,且获得了EBV引起人类正常细胞在体内发生肿瘤的直接依据.因而证实了EBV对人类细胞的致瘤作用,进一步明确机体免疫缺陷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且初步发现中国南方个体对ERv感染和致瘤可能存在高度敏感性.

中国肿瘤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