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癌痛的上市后评价
目的:进一步验证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和无对照开放试验设计,对照药选用缓释吗啡,疗效评价标准为疼痛强度,疼痛缓解度.观察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剂量与疗程的关系.结果:共完成941例,其中自身对照试验169例,开放试验772例,开放试验组有7例因不良反应退出试验.结果显示经过剂量调整,芬太尼透皮贴剂可较好地缓解中度以上疼痛.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头晕、便秘等,临床表现与吗啡类似,发生率比吗啡低.随用药时间增加,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剂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患者的用药剂量在25~50μg/h.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癌痛具有与吗啡类似的疗效、不良反应小.我国患者每3日使用剂量多为25μg/h或50μg/h.
-
619例喉癌治疗方法的分析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优先选择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年1月~1986年12月收治的619例喉癌患者,将其分为3组.首选手术治疗组296例,包括手术失败后补救性放疗98例;首选放射治疗组232例,包括放疗失败后补救性手术41例:术前放疗加手术组91例.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为62.3%;首选手术组,首选放疗组和术前放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61.2%和63.7%,3组比较均P>0.05;手术失败后补救性放疗和放疗失败后补救性手术5年生存率分别为32.7%和53.7%,P<0.05.结论:对于喉癌患者可考虑首选放射治疗,放疗失败后再行手术治疗.
-
力尔凡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影响
目的:比较全身化疗加或不加力尔凡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0例晚期NSCLC患者以随机方法(开信封)分别分为并用力尔凡组(治疗组)和单用化疗组(对照组),分别接受NP方案(诺维苯、顺铂)加力尔凡或单用NP方案化疗.结果:1)治疗组部分缓解率43.3%,对照组33.3%(P>0.0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4.8个月及3.3个月.2)治疗组疗后和疗前相比CD4及CD4/CD8值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则相反,两组差异显著(P<0.05).3)不良反应:治疗组白细胞下降63.3%,对照组达100%(P<0.05).结论:力尔凡与化疗同时应用治疗晚期NSCLC,疗效有所提高,可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保护作用.
-
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中29例(80%)经新辅助治疗后病情缓解,可以手术.其中27例由化疗获得,2例由内分泌治疗获得.结论:大多数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在1~2个疗程的新辅助治疗后病情缓解,便于手术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
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预防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迈格尔(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预防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1例接受以卡铂或健择为主的方案化疗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自身交叉研究方法,比较rhIL-11和安慰剂对化疗后血小板低值的影响及毒性.rhIL-11在化疗药给药结束后24小时开始用药,25μg/kg皮下注射,连续用药7~14天,血小板高于300×109/L时停药.结果:rhIL-11可以明显升高化疗中血小板低值,减少输血的次数,rhIL-11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水肿,乏力及感冒样症状等.结论:rhIL-11对化疗所致血小板降低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以作为升血小板的有效、安全药物在化疗中推广应用.
-
99mTc-EC显像用于原发输尿管癌手术定位及肾功能初步评价
目的:探讨核素99mTc-EC显像在原发输尿管癌手术定位及肾功能评价方面的应用,为手术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就诊病例110例,静脉注射99mTc-EC后采集图像,根据影像资料判断梗阻位置,利用计算机处理所得肾图曲线获得两肾功能.结果:10例患者中,惠侧输尿管显影6例,其中伴对侧输尿管显影1例,肾图曲线示双肾功能受损3例,惠肾功受损5例,惠肾排泄不良2例,对侧肾功能受损2例,患侧肾及输尿管未显影5例.与MRI及IVP比较,MRI阳性9例患者中,ECT阳性6例,IVP阳性2例(另1例过敏),IVP阴性7例患者中有4例ECT阳性.结论:核素99mTc-EC显像可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提供受试者泌尿系的动态情况,与其它诊断手段互相补充,为受检者术前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10个家族27例报告)
目的:分析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个家族27例HNPCC患者(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设30例一般大肠癌为对照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50岁患者A组占59.3%(16/27),B组占23.3%(7/30),P<0.05.脾曲以上癌灶A组为40.0%(12/30),B组为16.1%(5/31),P<0.05.大肠多原发癌A组占10.0%(3/30),B组占3.2%(1/31).大肠外肿瘤A组6例,B组2例.结论:HNPCC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对HNPCC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得到较好的预后.
-
人胃肠道癌肝脏和卵巢及子宫颈转移的器官特异性分子病理学机制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人胃肠道癌倾向于肝脏和卵巢及子宫颈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特征,探讨其器官特异性转移的分子机理.方法:分别对12例人胃肠道癌肝转移和23例卵巢及子宫颈转移癌进行粘蛋白分泌功能检测,雌/孕激素受体(ER/PgR)和层粘蛋白(LN)及基膜型纤维粘连蛋白(FN)的免疫组化检测.另对其中26例胃癌及其肝脏、卵巢转移灶进行细胞功能分化分型及转移相关粘附分子(CD44v6)、突变型p53(m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和DNA倍体分析.结果:胃肠道癌肝转移灶90.0%癌细胞无粘液分泌功能,其LN和基膜型FN阳性率均较相应原发灶降低,且分布极性消失或倒置.胃肠道癌卵巢及子宫颈转移病例全部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粘液分泌功能分化,其ER和PgR阳性率显著高于相应原发灶.胃癌肝转移癌细胞以异倍体为主(75.0%),75.0%病例呈吸收功能分化,癌细胞LN、mp53、CD44v6均高于卵巢转移病例;胃癌卵巢转移癌细胞以二倍体为主,85.7%病例呈吸收-粘液分泌功能双向分化,雌激素依赖性显著强于肝转移癌(P<0.05).结论:人胃肠道癌向肝脏、卵巢及子宫颈转移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推测"LN-LN受体"连接纽带可能是人胃肠道癌肝脏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雌激素-雌激素受体"亲和纽带伴粘液分泌功能分化则可能在人胃肠道癌的卵巢及子宫颈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CML细胞和K562细胞诱导TCR 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CML细胞和K562细胞体外诱导CML细胞特异性T细胞的TCRVβ亚家族利用、克隆性增殖和杀伤性情况.方法:采用混合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培养法(MLTC)体外将CML细胞和K562细胞与脐血和成人外周血MNC混合培养和扩增,运用RT-PCR-基因扫描技术分析其TCR Vβ亚家族的利用和克隆性特点,以及应用间接荧光单抗标记技术和LDH法分析诱导增殖的T细胞免疫表型和杀伤性.结果:CML细胞和K562细胞可以诱导出呈寡克隆或寡克隆趋势生长的Vβ亚家族T细胞,并具有识别和杀伤CML细胞的功能.结论:CML细胞和K562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出异体CML细胞特异性CTL,该CTL可能为优势表达的Vβ亚家族克隆性T细胞.
-
术前术后介入治疗30例子宫颈浸润癌
目的:应用介入、手术、再介入的方法治疗子宫颈浸润癌30例,观察其消长变化,与以往的常规治疗方法相比较,评价该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子宫颈浸润癌Ⅰ b~Ⅲ期患者30例,术前常规行盆腔介入治疗.介入后14天,行子宫颈癌根治术,术后根据临床分期分别再介入3~6次.结果:30例患者经过介入、手术、再介入治疗后,分别追踪随访1~6年,未见复发.结论:子宫颈癌介入、手术、再介入治疗,效果肯定,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
肺癌骨骼肌转移的治疗
目的:对临床少见的肺癌骨骼肌转移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自1990年2月~2000年12月共收治肺癌骨骼肌转移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2~82岁.例1、例2和例3为肺鳞状细胞癌,骨骼肌单发转移,均采用转移灶广泛切除术加肺癌根治术.例4和例5为肺腺癌,骨骼肌多发转移,仅行转移灶广泛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例1和例2无瘤生存分别为16个月和22个月,例3无瘤生存12个月死亡.例4和例5分别带瘤生存6个月和8个月死亡.结论:以骨骼肌转移瘤为首诊的肺癌转移临床虽少见,但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可能有增多的趋势.采用转移灶广泛切除术加肺癌根治术,术后辅助综合治疗(化疗、免疫治疗、放疗)疗效满意,临床上应积极治疗
-
博宁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所致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选择理想的治疗骨转移癌所致疼痛的方法.方法:以博宁联合化疗或以153Sm-EDTMP内照射联合化疗治疗52例骨转移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26%.结论:治疗骨转移癌所致的骨病,以博宁联合化疗为主的方法优于153Sm-EDTMP内照射联合化疗的方法.
-
引物介导原位标记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PV16和18型感染
目的:探讨引物介导的原位标记技术(Primed in situ labeling,PRINS)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和18型感染的应用和了解HPV16和18型感染与人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引物介导的原位标记(PRINS)技术和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乳腺癌,10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性增生,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乳腺腺病,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HPV16 DNA,HPV18 DNA和HPV16、18E6蛋白.结果:乳腺癌纽中HPV16 DNA,HPV18 DNAH和HPV16、18E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导管上皮不典型性增生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组.中、重不典型性增生组中HPV18 DNA和HPV16、18E6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轻度不典型性增生组(P<0.05).癌组中HPV16,HPV18 DNA双阳性为45.0%(36/80),导管上皮不典型性增生组中HPV16、18 DNA双阳性为40.0%(4/10).结论:引物介导的原位标记技术可用于乳腺癌组织中HPV16 DNA和HPV18 DNA的检测,HPV16和HPV18型的混合感染可能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游离PSA/总PSA比值检测前列腺癌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121例患者血清F-PSA、T-PSA值,并计算F/T比值,评价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其中前列腺癌47例,前列腺增生46例,前列腺炎10例,前列腺癌术后患者18例.结果:T-PSA在4~10ng/ml范围内,应用F/T比值可区分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P<0.005).以F/T比值0.16为判断上限时,其诊断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8.5%,诊断准确性为89.8%,明显优于T-PSA和F-PSA单独测定结果.结论:F/T比值可用于区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
-
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DNA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DNA含量和S期细胞比例(SPF)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5例NHL患者(NHL组)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对照组)的新鲜淋巴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中DNA含量,并计算SPF.结果:35例NHL中异倍体出现率为37.10%(13/35).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无异倍体出现.NHL组SPF均值为22.39%,对照组为9.88%(P<0.01).NHL患者中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及高度恶性的SPF均值分别为9.10%、23.48%及29.16%.化疗有效者(完全缓解加部分缓解)SPF为25.63%,无效者为14.23%(P<0.05).结果表明NHL中SPF的表达有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肿瘤表现异倍体或高SPF者近期疗效好.结论:异倍体或高SPF有助于NHL的诊断并与疗效有关.
-
192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功能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静脉输注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rh-TNFα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复治或拒绝放、化疗的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静脉输注rh-TNFα,100万U/m2,每日1次,每周连续5日,连用4周为1个疗程.采用免疫荧光直标染色法染色,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变化,同时评价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免疫功能变化与抗肿瘤客观疗效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rh-TNFα给药后可提高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细胞亚群数量,但CD4/CD8比值变化不明显,NK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rh-TNFα的抗肿瘤客观疗效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rh-TNFα具有一定的改善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这种免疫增强作用可能不是其抗肿瘤疗效的主要机制.
-
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剂Glivec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细胞信号传导异常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抑制异常的细胞信号传导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又一新靶点.2001年5月10日美国FDA批准了一个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matinib,即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为Glivec.Glivec是第一个被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细胞信号传导的抑制剂.
-
多毛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
患儿,男,10岁,体重26kg.因自幼全身多处皮肤色斑10年,伴结节渐长7年,背部肿块反复破溃5年,再次破溃10天,于2001年11月13日收入我院肿瘤科.患儿智力正常,成绩优良.否认类似病家族史.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伴乳腺转移1例
患者,女性,35岁.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3周,进行性加重入院就诊.查体:双侧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水、胸腔积液;左侧乳腺外上象限有一直径约3cm的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B超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实性回声团,大小为2.5cm×2cm×1.5cm.遂行乳腺肿物切除术.
-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肝癌临床观察
金龙胶囊由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以鲜活动物(如鲜活守宫、鲜活金钱白花蛇等)为原料,运用低温冷冻干燥和生化技术精致而成的胶囊[1],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双重作用[2,3].我科于1999年8月至2000年5月以金龙胶囊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
泰索帝联合卡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泰索帝是紫杉类肿瘤化疗药物,具有抗微管作用,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抗癌新药.我院从1999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泰索帝和卡铂治疗32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
甲状旁腺癌4例
甲状旁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1909年Quevain首次报道了1例转移性甲状旁腺腺癌,其后Armstrong于1938年描述了1例伴有高钙血症的转移性甲状旁腺腺癌,1968年Holmes等分析了当时所有文献报告的50例患者,其中46例血钙平均水平3.97mmol/L正常值2.1~2.6mmol/L).根据他们的经验手术切除是甲状旁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
40例纵隔肿瘤再次手术的经验
纵隔肿瘤占肿瘤发病率的5%,以胸腺瘤为多,畸胎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次之[1].纵隔肿瘤一经发现,均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能否将肿瘤彻底切除的关键因素是手术切口的选择.总结我院1980年1月~2001年12月间,纵隔肿瘤再次外科手术的病例40例,报告如下.
-
半身交替照射及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
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白血病、恶性肿瘤,具有造血重建快,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减少期缩短[1],移植安全性大的特点,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移植前的全身照射(TBI)剂量较大,骨髓抑制强,部分患者不能耐受.
-
AdTK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含HSV-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TK,在两种肺癌细胞和鼠肺癌模型中对AdTK/GCV系统进行抑瘤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法构建AdTK,用MTT法测定AdTK/GCV系统对H460、PG49人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建立T739鼠肺癌模型,观察AdTK/GCV系统对瘤体大小及鼠存活期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AdTK,AdTK转染H460、PG49细胞后对细胞抑制率随AdTK、GCV及药物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高,有显著性差异,小鼠体内实验中观察到AdTK/GCV系统对鼠肺癌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且明显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期.结论:本文建立的AdTK/GCV系统在体内外对肺癌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为AdTK用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