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8
  • 曾用名: 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肿瘤临床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郝希山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1526例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分析(附1996~200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随机抽样报告)

    作者:刘巍;郝希山;陈勇;李海欣;王士杰;王培忠;范倩;晋颖;关丽云;宋丽楠;平育敏;孟宪利;王瑞;刘俊锋;王小玲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探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996年1月~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 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选取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周围器官受侵和标本残端8个临床特征因素,对每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胸腔和腹腔;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和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P<0.0125).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高于胸段食管癌.贲门癌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食管癌组(P<0.05);贲门癌胸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发生转移,转移程度与胸段食管癌相似.食管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贲门癌和胸段食管癌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胸腔、腹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腹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出现转移.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应引起重视,胃左动脉淋巴结同样是清扫中需要关注的,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的清扫不容忽视.随着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脉管瘤栓和残端癌细胞的出现.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 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宇平;王闽;刘劲松;马杰科;吕扬成;王光辉;张虹

    目的:探讨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行外科治疗,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39例.手术入路的选择为颅面联合入路44例,眶内容物剜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3例,前额硬膜外入路5例,眶外侧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5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27例.术后45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损伤5例,伤口感染4例,其中局部加强换药愈合2例,清创缝合愈合2例,暂时性的脑脊液漏2例.术后放射治疗23例,剂量为45Gy~65Gy,术前或术后化疗15例,主要方案为DDP(顺铂)、5-Fu(5-氟脲嘧啶)、平阳霉素.经信访或门诊随访1年~9年,死亡11例,失访2例.结论: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颅面联合入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是可靠和安全的.此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肿瘤切除的"安全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需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PFL方案同步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前瞻性随机分组临床探讨

    作者:赵永军;焦会芝

    目的:对中晚期食管癌PFL方案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08例中晚期食管癌随机分成同步放化疗组(同步组)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均采用常规分割放疗,每次2.0Gy,每周5次,肿瘤灶总剂量为60~66Gy,同步组在放疗同时给予(CF,5-FU和DDP)化疗.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原发灶的近期疗效同步组好于单放组,单放组总有效率为66.67%,同步组为81.4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3、5年生存率单放组为42.59%,25.93%,9.26%,同步组为68.52%,40.74%,25.93%,同步组疗效明显好于单放组,1、3、5年生存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步组急性毒性明显增加(P<0.05),两组远期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能延长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151例下咽鳞癌的治疗方式与预后

    作者:徐韬;胡伟汉;伍国号;郭朱明;高远红;王芳;蔡修宇

    目的:探讨下咽鳞癌的,临床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151例下咽鳞癌临床资料.病理类型中高分化鳞癌63例,中分化鳞癌50例,低分化鳞癌38例;原发部位梨状窝122例,咽后壁16例,环后区13例;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17例,Ⅲ期28例,Ⅳ期104例;治疗方法中放射治疗组70例,手术冶疗组24例,单纯化疗组19例,放疗+手术综合治疗38例.累积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全组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0.81%和24-38%,Ⅰ~Ⅳ期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56.47%,27.68%及16.78%.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及初治是否完全缓解与预后有关,病理分级、原发灶部位与预后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初治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下咽鳞癌初诊多为晚期,预后较差,病理分级与预后关系不大.治疗采用手术+放疗为主的治疗方式能明显提高生存率,手术和放疗搭配时机还值得进一步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直接影响预后,初诊时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 18F-FDG PET/CT鉴别肺占位病变性质方法的研究

    作者:李红;徐微娜;张彩霞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肺占位病变性质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方法:发现肺部占位病变患者74例,不含有支气管阻塞性肺炎,所有患者均进行3-14个月的随访.恶性患者55例(包括1例假阴性)其中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2例临床诊断肺癌;良性患者19例其中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3~14个月随访病灶范围缩小或消失.所有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呼吸控制的CT扫描及重建1.25mm薄层图像.18F-FDG PET/CT诊断恶性的标准:1)肺病灶的SUVmax≥2.5;2)延迟显像SUVmax升高明显(≥20%~30%);3)1.25mm薄层CT图像典型形态学征象;4)从病灶中心至各个胸壁变化曲线SUVmax变化曲线.结果:74例肺部病灶患者中恶性55例,其中临床诊断肺癌32例,腺癌13例,鳞癌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小细胞肺癌2例;良性19例,其中慢性炎症13例,肉芽肿2例.炎性假瘤2例,结核2例.PET图像SUVmax、延迟SUVmax增高情况及薄层CT的典型征象综合终18F-FDGPET/CT诊断恶性病灶共57例,其中真阳性54例,假阳性3例;良性病灶共17例,其中真阴性16例,假阴性1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84.2%,94.6%,94.7%及94.1%.结论:PET/CT检查观察病灶SUVmax、延迟SUVmax、结合薄层CT图像典型的形态学征象,并从每个病灶中心至各胸壁做SUVmax空间变化曲线等,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3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潘毅;张连郁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ASP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其中20例做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30例ASPS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5~67岁,平均30.2岁;病变主要位于下肢深部骨骼肌组织内.临床症状在软组织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位于骨组织者均见骨质破坏.肿物呈结节状,部分为圆形、椭圆形,质实,切面黄白色到灰红色,常有大量出血和坏死.组织学可见具有特征性的腺泡状或巢状结构,其周围由薄壁样、窦隙样血管环绕,形成器官样结构;瘤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可见伊红色细颗粒状及红染的棒状结晶;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颗粒状,着色较淡,并可见明显的核仁;可见近包膜处血管内瘤栓形成,肿瘤穿透包膜浸润周围骨骼肌组织;间质内纤维组织较少,病程长者纤维组织较多,并可发生透明变性.免疫组织化学:desmin 10例阳性.actin 5例阳性,SMA 3例局灶阳性,vimentin 2例局灶阳性.CK、S-100均阴性.结论:ASPS多见于青少年和青年,生长缓慢,但多数早期出现血液转移,切除后易复发,终预后欠佳.结合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可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 IL-18基因转染人膀胱癌T-24细胞及其表达的研究

    作者:倪晓辰;刘爽;张爱莉;刘铁军

    目的:建立表达IL-18基因的人膀胱癌细胞系IL-18/T-24,探讨外源性IL-18基因对T-24细胞生长及其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将插入IL-18基因的质粒,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LXSN感染ψ2(ecotropic)和PA317(am-photropic)两种包装细胞,通过药物G418筛选获得表达IL-18蛋白的PA317阳性细胞克隆,用IL-18/PA317培养上清转染T-24细胞,获得表达IL-18的IL-18/T-24细胞.分别用RT-PCR、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IL-18/T-24细胞表达IL-18的mRNA和蛋白的水平,筛选出高表达IL-18的IL-18/T-24细胞克隆用于下层研究中;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用ELISA法检测IL-18/T-24细胞培养上清诱导脾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采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转染前后细胞增殖及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外源性IL-18基因转染的人膀胱癌细胞系IL-18/T-24,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可获得稳定表达;并且,IL-18/T-24细胞的培养上清可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P<0.01).IL-18/T-24细胞与LXSN/T-24和T-24比较,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8/T-24细胞的增殖率与LXSN/T-24和T-24细胞相比虽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立的稳定表达IL-18的IL-18/T-24细胞,既保持了肿瘤细胞原有的免疫原性,又具有分泌IL-18的功能,引起较强的免疫应答反应.IL-18/T-24细胞与LXSN/T-24和T-24细胞相比较,其生物学性状无明显差异,可进一步用于肿瘤相关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

  • 低频率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致兔VX2肌肉肿瘤血管栓塞的实验研究靠

    作者:苏静;王涛;陈文直;刘丽萍;龚晓波;李崇雁;鲁力;王琦;王智彪

    目的:探讨低频率(0.4MHZ)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辐照对兔VX2肌肉肿瘤血管的作用效应及其对实验性肿瘤局部生长的影响.方法:将VX2瘤块接种于56只新西兰大白兔股外侧肌内制成动物肿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c、D组)4组,分别给予HIFU假照和声强为1194、1592、1990W/cm2的HIFU辐照,随之于HIFU辐照后3、7天行二维超声测量肿瘤大小,并计算肿瘤增长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病理学检查,以观察肿瘤血供及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HIFU辐照后3天,D组增长率为13.4%±6%,明显低于A、B、C 3组(P<0.05),而A、B、C组间增长率无差异(P0.05),CDFI见D组肿瘤组织内血流信号较辐照前减少,A、B、C组无变化,病理学检查见肿瘤间质部分血管内血栓形成;HIFU辐照后7天,C、D组增长率分别为41.9%±15%和25.8%±6%,明显低于A、B组(P<0.05),CDFI见C、D组肿瘤组织内血流信号较辐照前明显减少,病理学检查可见C组部分血管肿胀、淤血;D组大部分血管栓塞和周围肿瘤组织坏死.结论:频率为0.4MHZ的HIFU,焦域声强为1990W/cm2时,可于HIFU辐照后早期(3天内)诱导兔VX2肌肉肿瘤血管内血栓形成,使肿瘤营养血供减少,从而促进肿瘤组织坏死,延缓肿瘤增长.

  • 前哨淋巴结识别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

    作者:李斌;吴令英;李晓光;鲁海珍;白萍;李淑敏;章文华;高菊珍

    目的:探讨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术中进行前哨淋巴结(SLN)识别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1例.术中将示踪剂亚甲蓝分多点注射于子宫浆膜下,进而追踪识别蓝染的淋巴结为SLN.切取SLN后再行其它淋巴结切除,SLN与其它淋巴结分送常规病理检查.结果:31例中4例(12.9%)在注射亚甲蓝过程中发生泄漏,无淋巴管着色.其余27例(87.1%)均有子宫浆膜面及双侧骨盆漏斗韧带内的淋巴管着色,其中22例盆腔内淋巴管同时着色.27例淋巴管着色的病例中23例(85.2%)识别出SLN,共计90枚,平均每例3.9枚(1~10枚).除1枚(1.1%)SLN位于腹主动脉旁区域外,其余89枚(98.9%)分布于盆腔的各组淋巴结中,主要为闭孔38枚(42.2%)、髂内19枚(21.1%).本组中27例(87.1%)患者接受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例(12.9%)行盆腔淋巴结取样术.31例中7例(22.6%)同期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手术共切除淋巴结926枚.平均每例29.8枚(14~55枚).3例(9.7%)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SLN转移,另1例转移患者无SLN检出.未发现与本研究相关的损伤及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亚甲蓝在子宫内膜癌术中进行SLN识别具有可行性,此技术简便、安全,值得进一步探讨.

  • 子宫内膜腺癌C-erbB-2 COX-2过度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朱正鹏;贾国凤;马健波;沈勤;杨微荣;王进

    目的:研究C-erbB-2、COX-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3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21例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43例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2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C-erbB-2、COX-2的表达.结果:C-erbB-2和COX-2在各实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单纯性增生组为4.5%和9.1%,复杂性增生组为4.8%和14.3%,低级别非典型增生组为30.0%和25.0%.高级别非典型增生组为60.9%和52.4%,腺癌组为92.0%和91.7%;C-erbB-2、COX-2在各实验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C-erbB-2与COX-2在各组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C-erbB-2、COX-2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Survivin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癌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晌辉;李力力;郭峰;贺智晶;翦新春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正常口腔粘膜、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及OSF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的表达在OSF癌变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0例正常口腔粘膜、40例OSF(早期10例,中、晚期各15例)及42例OSF癌变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正常口腔粘膜、OSF及其癌变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阳性表达率,并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Survivin蛋白在正常口腔粘膜、OSF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口腔粘膜上皮中无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OSF组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为47.5%(19/40),其中早期阳性率为30.0%(3/10),中期阳性率为46.7%(7/15),晚期阳性率为60.0%(9/15);42例OSF癌变组织中40例有阳性表达,阳性率高达95.2%.Survivin mRNA在OSF癌变组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OSF组(P<0.01);而OSF早、中、晚期三组间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率虽逐渐增高,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正常口腔粘膜上皮中无Survivin蛋白表达,OSF早、中、晚三期上皮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在OSF癌变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强.这与Survivin mRNA的表达基本一致.SurvivinmRNA的表达与OSF癌变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临床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在OSF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望成为OSF癌变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 肝细胞癌中磷酸化p27kip1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酉;陈莉;陆牡丹;李鹏;崔晓鹏;沈爱国

    目的:探讨p27kip1(p27)10号位丝氨酸(S10)和187号位苏氨酸(T187)磷酸化形式的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76例HCC及癌旁组织中T187、S10磷酸化p27(P-p27T187、p-p27S10)和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磷酸化p27和p27在6例HCC及癌旁肝新鲜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相比较.结果:Western blot显示,P-p27T187与P-p27S10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CC中磷酸化p27、PC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血管瘤旁肝组织(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HCC中两种磷酸化的p27与p27表达呈负相关,而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01).P-p27T187和P-p27S10在HCC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级,血清AFP值及坏死之间相关(P<0.05),此外,p-p27S10的表达还与转移相关.结论:P-p27T187、P-p27S10在HCC中高表达,与肝癌的恶性进展相关,在临床病理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南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与种族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作者:古扎丽努尔·阿不力孜;路玲;米日古丽·艾乃土;房新志;谌宏鸣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南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联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PCR-SSO)法对200例南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及200例正常妇女宫颈组织中检测HLA-DRB1的等位基因.结果:1)HLA-DRB1*15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OR1(χ2=10.890,P=0.001,OR=2.061).2)HLA-DRB1*08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OR<1(χ2=4.061,P=0.044,OR=0.463).3)HLA-DRB1的其他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及对照组中出现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LA-DRB1*15可能与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是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的易感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病率高的原因之一.而HLA-DRB1*08可能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保护基因,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易感基因及保护基因的检测可能在高危人群的检测及群体遗传干预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纵隔Castleman病1例

    作者:李凤玉;石军;刘秀芳;任成波;葛艳丽

    卡斯曼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疾病[1].亦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错构瘤等.临床上分为局灶型和多中心型.临床比较少见且表现无特异性.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

    关键词: Castleman病 诊断 治疗
  • 原发性食管间质细胞瘤1例

    作者:李纪远;马建群;郎耀国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作为一组独立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广泛定义为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空腔脏器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但发生于食管的间质细胞瘤很少见[1].我院于2007年5月收治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宋伟安;王伟;尚立群;李学昌;薛志强;李军;文锋;蔡伟萍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在组织病理学分类中是大细胞肺癌的亚型[1],发病率非常低,占原发性肺癌发病率的比重较小,资料报道占0.8%~3.4%[2].搜索国外文献,近十几年鲜有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报道.国内文献虽偶有病例报道,但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目前尚无总结.现结合我科近期诊治的1例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病例,复习国内文献,尝试总结该类型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

中国肿瘤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