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microRNA-145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microRNA-145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解放军464医院62例宫颈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croRNA-145表达并将其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将microRNA-145表达质粒和无义对照质粒分别转染入宫颈癌HeLa中,分为过表达microRNA-145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细胞中β-catenin表达定位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细胞中TCF/LEF转录活性及与Cateninδ-1的直接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icroRNA-145对Cateninδ-1、C-MYC和Cy?clinD1表达的影响.结果:microRNA-145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41.28±2.00)个月,高表达组为(46.06±0.9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患者预后较差.过表达microRNA-145组HeLa细胞中的β-catenin主要分布于胞浆,对照组主要位于细胞核和胞浆;过表达microRNA-145组细胞中TCF/LEF转录活性受到抑制,伴随着Cateninδ-1、C-MYC和Cy?clinD1表达下调,microRNA-145与Cateninδ-1可直接结合发挥作用.结论:microRNA-145可通过与Cateninδ-1直接作用,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导,从而发挥抑制宫颈癌演进的生物学功能.
-
三药联合化疗和单药拓扑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顺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和单药拓扑替康二线治疗敏感复发型小细胞肺癌(smal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吉林省肿瘤医院就诊78例患者资料,筛选敏感复发型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36例患者给予顺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42例患者给予单药拓扑替康化疗.联合化疗组药物用法:顺铂25 mg/m2,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依托泊苷60 mg/m2,第1、2、3天静脉滴注;伊立替康90 mg/m2,第8天静脉滴注,连续给予5个2周方案的化疗.单药拓扑替康组药物用法:拓扑替康1.5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每3周1个周期.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及安全性.结果:联合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5.3个月(95%CI:4.3~5.8),拓扑替康组mPFS 3.2个月(95%CI:2.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联合化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mOS)16.3个月(95%CI:13.8~19.1),拓扑替康组mOS 13.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7).联合化疗组和单药拓扑替康组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主要有中性粒细胞下降[31例(86.1%)vs.28例(66.7%)]、白细胞下降[29例(80.6%)vs.21例(50.0%)]、贫血[26例(72.2%)vs.10例(23.8%)]、血小板下降[13(36.1%)vs.11(26.2%)].联合化疗组发生1例治疗相关死亡(发热性中性粒细胞下降合并肺部感染),拓扑替康组无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顺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比单药拓扑替康疗效更好,可考虑作为敏感复发型SCLC患者二线化疗的备选方案之一.两种化疗方案毒性均可耐受,但联合化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应进一步探索更为合适的化疗剂量.
-
mRNA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mRNA疗法以mRNA为制剂治疗疾病,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疗法,既可通过功能性蛋白的表达治疗基因缺陷性疾病或组织修复,又可通过抗原或抗体或受体的表达应用于免疫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编码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抗原、抗体或受体的mRNA进入细胞质后翻译成蛋白质,进而诱导特定免疫反应,实现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随着免疫治疗技术和mRNA的技术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和传染性疾病等的mRNA免疫治疗已步入临床应用阶段.本文将就mRNA的合成、纯化及修饰,基于mRNA的肿瘤免疫疗法、临床试验结果及开发新药所遇到的关键性机遇与挑战进行综述.
-
SVEP1 PKHD1 P5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VEP1、PKHD1与P5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0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ROC曲线为主要统计方法探究不同指标的免疫组化评分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根据其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以无瘤生存期主要研究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5(21~88)岁,中位AFP水平70.6(1.03~718840.0)μg/L,中位CA19-9水平22.89(0.6~1000.0)kU/L,中位肿瘤大小4.5(1.0~27.0)cm.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SVEP1、PKHD1、P5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表达水平使用免疫组化评分进行量化,三个指标免疫组化评分的ROC曲线中AUC面积分别为0.861、0.829、0.716,临界值分别为4、4、1分(P<0.001).SVEP1高危组(≤4分)与低危组(>4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和51.7%;PKHD1高危组(≤4分)与低危组(>4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3%和51.9%;P53高危组(>1分)与低危组(≤1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和27.3%,每个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3).PKHD1与SVEP1联合应用时,其ROC曲线的AUC面积为0.897(P<0.001),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94.4%.结论:P53预测原发性肝癌复发的准确性不足,不推荐首选使用.SVEP1、PKHD1预测原发性肝癌复发准确性较高,SVEP1特异性较高,PKHD1敏感性较强,两者联用效果更佳.
-
GCNT3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葡萄糖胺基转移酶3(glycosyltransferase enzyme 3,GCNT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记技术(Western blot,WB)检测GCNT3在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此外,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164例NSCL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评估样本中GCNT3表达,分析GCNT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究GCNT3表达与NSCLC患者OS及PFS的关系,通过细胞功能实验研究GCNT3对NSCLC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qRT-PCR与WB结果均显示GCNT3在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HC结果显示GCNT3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的性别、吸烟史、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GCNT3高表达NSCLC患者OS和PFS均差于GCNT3低表达患者(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GCNT3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抑制GCNT3表达后,NSCLC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GCNT3在NSCLC癌组织中高表达,GCNT3高表达的NSCLC患者OS和PFS较差,GCNT3有望成为评估NSCLC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及防控现状
癌症是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每年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占全球的23.7%和30%.由于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中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仍持续增加,癌症负担已不容忽视.癌症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除年龄因素外,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与癌症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癌症防控形势严峻,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实施系统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