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Biotherapy 중국종류생물치료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0.6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385X
  • 国内刊号: 31-172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57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曹雪涛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mTOR抑制剂FIM-A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罗鸿斌;刘蔚楠;林建华;程元荣;张俐;黄捷;吴朝阳;林金銮;蓝文彬

    目的:观察新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含磷西罗莫司衍生物FIMA对入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1x10-9 ~1 x10-5 mol/L) FIM-A处理MG-63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MG-63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MG-63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e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α,HIF-1)的分泌量,RT-PCR和Western blotring分别检测FIM-A对MG-63细胞中mTOR、p70核糖体S6激酶(p70S6 kinase protein,p70s6k)及4E结合蛋白1(4E-binding protein 1,4E-BP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人成骨hF-OB1.19细胞相比,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mTOR、p70s6k及4E-BP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FIM-A可有效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r=0.940,P<0.01).1×10-6 mol/L FIM-A处理24h后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MG-6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56.4±3.2)%vs (43.4±6.9)%,P<0.05],而MG-63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改变.不同浓度FIM-A作用24h后,MG-63细胞中HIF-1α和VEGF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HIF-1α,r=-0.988,P<0.01;VEGF,r=-0.998,P<0.01).同时,FIM-A对MG-63细胞中mTOR(r=-0.919,P<0.01)、p70s6k(r=-0.843,P<0.01)及4EBP1(r=-0.818,P<0.01)蛋白的磷酸化也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FIM-A能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其机制可能与影响mTOR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有关.

  •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孙运良;马建霞;吴红玉;满晓华;李淑德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和凋亡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其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以0、20、40、80 ng/ml的TPL作用于PANC-1细胞,MTr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PL对PAN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TPL作用后PANC-1细胞中TLR4和VEGF的表达.建立PANC-1细胞裸鼠荷瘤模型并随机分为TPL组、PBS组,测量移植瘤的体积变化,治疗35 d后摘取瘤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内TLR4、VEGF和CD31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与0 ng/ml组相比,PANC-1细胞经20、40和80 ng/ml的TPL处理24h后,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4.7±1.0)%、(10.5±2.0)%、(21.1±4.2)%vs(2.6±0.5)%,P <0.05或P<0.01];48 h后,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下降[(68.0±5.3)%、(59.6±5.0)%、(51.6±4.2)%vs(99.6±5.2)%,均P<0.01],并较相同浓度TPL处理24 h时显著降低(P<0.05或P<0.01).80 ng/ml TPL组处理后PANC-1细胞中TLR4蛋白[(20.2±4.7)%vs(57.5±6.3)%,P<0.01]和VEGF蛋白[(35.8±4.0)%vs(92.1±8.3)%,P<0.01]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未处理组.TPL治疗组第34天的裸鼠移植瘤体积显著小于PBS对照组[(510.9 ±79.8)vs(1 220.6±127.2) mm3,P<0.0l];TPL治疗组移植瘤组织内的TLR4、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PBS组[(3.2±0.6)vs(6.7±1.1),(3.7±0.7)vs(7.1±1.2);均P<0.01),其MVD也显著低于PBS组[(12.2±4.0)vs(22.7±5.6),P<0.01].结论:TPL能够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促进PANC-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PL抑制TLR4、VEGF表达及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靶向EGFR隐蔽表位的免疫毒素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作者:李雅婷;石必枝;孔娟;李宗海

    目的:制备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隐蔽表位(287-302)的免疫毒素,并鉴定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抗EGFR(287-302)的806单链抗体(806 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806scFv)基因经柔性肽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Pseudomonas exotoxinA,PEA)的截短形式PE38KDEL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2b-806scFv-PE38KDEL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纯化获得该免疫毒素融合蛋白806scFv-PE38KDEL,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与EGFR的结合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重组免疫毒索的内化作用,CCK-8法检测806scFv-PE38 KDEL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MG和U87MG-EGFRvⅢ、表皮癌细胞A431、乳腺癌细胞MDA-MB-468、舌癌细胞CAL-27的细胞毒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免疫毒素806scFv-PE38KDEL,诱导表达的蛋白806scFv-PE38KDEL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纯化后的纯度>95%,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为目的蛋白.806scFv-PE38KDEL能EGFRvⅢ胞外段蛋白结合,还能与外源性表达EGFRvⅢ的肿瘤细胞和高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相结合,而与表达低水平EGFR的肿瘤细胞不结合.806scFv介导了重组免疫毒素的内化.806scFv-PE38KDEL对靶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对过表达EGFRvⅢ的U87MG-EGFRvⅢ细胞IC50值为(5.85±0.03) ng/ml,对EGFR高表达细胞MDA-MB-468、A431、CAL-27的IC50值分别为(162.80±0.06)、(75.72±0.04)、(123.70 ±0.03) ng/ml.在1μg/ml的质量浓度下,相比PBS对照组,806scFv-PE38KDEL对U87MG-EGFRvⅢ、MDA-MB-468、A431和CAL-2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显著增高[(98.67±0.07)%锱(2.45±2.85)%、(86.26±1.01)%仍(0.48±1.76)%、(96.72 ±0.16)% vs (1.33 ±1.31)%、(96.29±0.30)% vs (2.00±0.60)%,均P<0.01],而对U87MG细胞几乎没有抑制作用[(3.59±2.09)% vs (0.19±0.95),P>0.05].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靶向EGFR(287-302)表位的重组免疫毒素806scFv-PE38KDEL能特异地结合并杀伤EGFRvⅢ或EGFR高表达的肿瘤细胞.

  • 慢病毒介导NDRG2基因过表达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作者:李瑞晓;于垂恭;张璟;王禾;武国军

    目的:观察N-Myc下游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 2,NDRG2)过表达对人膀胱癌T24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携带NDRG2基因的慢病毒Lenti-NDRG2感染T24细胞,构建稳定过表达NDRG2的细胞株.Western blotting检测T24细胞中NDRG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MMP-9的表达,Transwell体外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过表达NDRG2对T24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建立了稳定过表达NDRG2的T24细胞株.与Lenti-Lacz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Lenti-NDRG2组NDRG2蛋白的表达[(30.1±1.27)vs(9.9±1.24)、(8.2±1.28),P<0.01]明显提高;Lenti-NDRG2组MMP-2[(13.5 ±1.32) vs (30.7±1.29)、(28.8±1.30),均P<0.01]和MMP-9[(11.7±1.27)vs(25.2±1.28)、(26.4±1.31),均P<0.01]的表达明显降低;Lenti-NDRG2组T24细胞的侵袭细胞数[(18.1±3.4)vs (88.5 ±4.2)、(90.2±4.1)个,均P<0.01]和迁移细胞数[(20.1±3.5)vs(109.4±5.6)、(113.0±4.9)个,均P<0.01]明显减少.结论:慢病毒介导的NDRG2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降低MMP-2和MMP-9的表达而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的转移与侵袭.

  • 过表达CD133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马晓花;葛彦;陆婷;邓云;居颂光;张学光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人CD133基因的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并探讨CD133对U25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人CD133全长cDNA构建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EGZ-Term,包装成逆转录病毒pEGZ-Term-CD133,进而感染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及Real-time PCR检测感染后U251细胞CD133分子的表达.细胞计数法、神经球形成实验观察CD133过表达对U251细胞体外的增殖和神经球形成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法检测感染后U251细胞的体内致瘤性.结果:成功构建pEGZ-Term-CD133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表达CD133的U251细胞.相比U251-mock、U251细胞,U251-CD133细胞高表达CD133 mRNA [(7400.2±5003.4) vs(2.0±1.1)、(1.0±2.2),均P=0.0007)和蛋白.感染pEGZ-Term-CD133对U251细胞的体外增殖并无影响(P>0.05);但在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下,U251-CD133细胞所形成的神经球数量显著高于U251-mock和U251细胞[(34.0±7.5)vs(14.6±2.3)、(11.5±1.3)个,均P<0.01].接种量为1×105个细胞时,U251-CD133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时间(32 d)少于U251-mock细胞(38 d)、成瘤率更高(100%vs30%),在第41天时,肿瘤体积显著增大[(180.3±146.8) vs (4.0±0.0)mm3,P =0.003].结论:CD133分子不影响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体外增殖,但可促进U251细胞神经球的形成和致瘤性.

  • 重组p53腺病毒对人肺腺癌H1299细胞体内外的抑制作用

    作者:周小娟;司小敏;王云梅;吕建建

    目的:研究重组p53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p53,rAd-p53)在体内、外对肺腺癌H1299细胞(野生型p53基因缺失)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rAd-p53尾静脉注射治疗肺腺癌的可行性.方法:MTT法检测rAd-p53对H129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Ad-p53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500感染H1299细胞,24h后RT-PCR检测H1299细胞中p53mRNA表达,72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H1299细胞凋亡.H1299细胞皮下接种BALB/c裸鼠,建立裸鼠肺腺癌模型,尾静脉注射rAd-p53,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rAd-p53以MOI=500感染H1299细胞,24h后有野生型p53 mRNA转录,72 h后有P53蛋白表达;且rAd-p53感染可明显抑制H1299细胞增殖,72小时,rAd-p53组细胞增殖比显著低于对照组(2.8 ±0.4掷6.1 ±0.5,P<0.05).感染rAd-p53后,随时间增加H1299细胞凋亡率呈上升趋势,48 h时rAd-p53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7.6±0.05)%粥(4.9±0.09)%,P<0.01].成功建立H1299细胞荷瘤裸鼠模型,尾静脉注射rAd-p532周后移植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0.875 ±0.253) vs (0.479±0.215)cm3,P<0.05].结论:rAd-p53感染可上调H1299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抑制H1299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且尾静脉注射rAd-p53可明显抑制H1299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 IFN-α联合GM-CSF诱导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作者:牛超;许建婷;徐东升;李薇;崔久嵬;金浩范

    目的:探索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体外诱导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的可能性.方法:10例胃癌患者PBMC分别用GM-CSF 100 ng/ml联合IFN-α 500 IU/ml(命名为IFN-α DC)或GM-CSF 100 ng/ml联合50 ng/ml IL-4(命名为IL-4 DC)体外培养,然后用CD40L、LPS诱导DC成熟.Giemsa染色法观察IFN-α DC和IL-4 DC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IFN-α DC和IL-4 DC表面CDl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情况,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不同的成熟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IFN-α DC和IL-4 DC均呈现典型DC形态.IFN-α DC和IL-4 DC分别在诱导第3天和第5天时,细胞表面CDla、CD80、CD83、CD86和HLA-DR表达达到较高水平,成熟IFN-α DC表面CD83[(78.25±15.36)%vs (50.14±10.24)%,P<0.05]和CD86[(84.84±10.12)% vs (62.93±15.12)%,P<0.05]的表达均高于成熟IL-4 DC.成熟IFN-α 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强于未成熟IFN-α DC(P<0.05).在DC与T细胞数量比为1:40和1:20时,成熟IFN-α 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成熟IL-4 DC[(39.43±9.21)% vs (27.34±10.63)%,(60.31±7.86)%vs(48.63±6.25)%;均P<0.05].结论:相比常用的IL-4联合GM-CSF诱导方法,IFN-α联合GM-CSF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将胃癌患者PBMC诱导成具有更强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DC细胞,这可能与其表面CD83和CD86表达增高有关.

  • 红景天提取物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中CD4+CD25+Treg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敏;赵亚玲;孙芳云

    目的:观察红景天提取物(sachalin rhodiola rhizome extract,SRR)对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SRR组,紫杉醇(paclitaxel,PTX)阳性对照组和PBS组,记录各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变化,计算抑瘤率并观察小鼠生存期.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D4+ CD25+ Foxp3+ Treg的比例,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瘤组织中Foxp3和TGF-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建模第20天,SRR组小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PBS组[(719.6 ±2.4)vs (1030.5 ±3.1)mm3,P<0.05],但与阳性对照PTX组无显著差异(P>0.05).SRR组小鼠生存期较PBS组显著延长[(36.0±1.0)vs(22.0±2.0)d,P<0.01],而与PTX组无显著差异(P>0.05).SRR治疗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4+ CD25+ Foxp3+ 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PBS组[(8.5±0.3)%vs(11.2±0.2)%,P<0.01],但与PTX组无显著差异(P>0.05).SRR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Foxp3 mRNA[(1.2±0.2)vs (2.1±0.2),P<0.05]、TGF-β mRNA[(1.2±0.1)vs (2.1±0.2),P<0.05]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而与PTX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RR可能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CD4+ CD25+ Treg比例、Foxp3和TGF-β mRNA的表达,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 基于基因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惠夷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理念在肿瘤领域已被广泛接受,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是实施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步骤.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靶标基因研究为深入和广泛.在早期NSCLC中靶标基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术后辅助治疗效果预测、生存预测及复发预测等方面,相关的靶标检测目前尚未进入临床应用;在晚期NSCLC中,主要集中在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疗效预测等方面,部分相关的靶标基因检测已应用于NSCLC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化疗疗效相关靶标主要包括ERCC1、RRM1、TUBB3、STMN1、ERCC2和XRCC1等基因;靶向药物疗效相关靶标主要包括EGFR、ALK、Rosl、K-Ras、BRAF、PI3-KCA、HER2和MET等基因.靶标基因检测能够识别NSCLC患者的个体差异,预测早期NSCLC患者的术后复发、生存及其对辅助治疗的获益情况,可为晚期NSCLC患者的药物选择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

  • MicroRNA:一种新型的肺癌诊断、预测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关雅萍

    MicroRNA(miRNA)是非蛋白编码的短RNAs,可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调节mRNA的表达.大量研究表明,mi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参与了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信号调控.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已经检测到异常表达的miRNA,并且发现mi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关,因此,miRNA作为癌症诊断、预测和治疗的潜在标记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mi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包括在肺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促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调控肺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影响肺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等.因而,miRNA可以作为一种标志物,在血液或痰液标本中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在肺癌的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中成为疗效预测指标,还可能提示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患者预后,同时还可以作为肺癌治疗潜在靶点.

  • 固有免疫识别与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烨

    固有免疫是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适应性免疫的基础和启动者,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维持宿主免疫反应和保护感染组织间的平衡,该过程必须被精细识别与调控.近年来,固有免疫在分子水平上的识别及调控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哺乳动物的固有免疫识别及调控主要通过一系列胚系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病原微生物上表达的保守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来实现,这种形式让机体不但可以发现入侵的病原体,而且能够识别其类型,并通过一系列信号途径活化效应分子,识别自我与非我,激活与调控固有免疫应答,并且相互协同或互相调节以形成调控网络,从而控制并清除病原体,在固有免疫中发挥独特的功能.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固有免疫识别与调控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转化将对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目前对于固有免疫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信号通路中各个分子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 Hedgehog信号通路与肿瘤

    作者:黄高翔

    Hedgehog(Hh)信号通路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等许多过程,并且在胚胎发育时期起重要作用.根据Hh信号通路激活后是否依赖Gli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可分为经典的Hh/Gli信号通路和非经典的Hh信号通路.其中,非经典的Hh信号通路可通过小G蛋白Rho家族信号和钙离子依赖的信号通路调控细胞骨架形态、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经典与非经典的Hh信号通路形成相互联系的信号通路网络介导Hh信号的功能.Hh信号通路的异常持续的激活是许多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Hh信号通路还与肿瘤干细胞的调控、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对Hh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以Hh信号通路蛋白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对胃癌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狄剑士;关雅萍;毕经旺;王宝成

    目的:探讨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癌在临床疗效方面是否优于单独化疗方案.方法:全面收集2005-2012年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发表的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m,RCT),采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Meta分析.结果:共有14项RCT纳入Meta分析,与单用化疗相比,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P=0.000)、白细胞降低(P=0.000)、肠胃反应(P =0.000)、肝功损害(P =0.047)、周围神经系统损伤(P=0.000)、体质量降低(P =0.002)及疼痛(P =0.017)方面作用明显,而在临床有效率(P=0.093)及其他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癌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部分不良反应.

  • 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蔡凯;艾月琴;张闯;高艳荣;郭树霖;江龙委;张燕;贾绍昌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经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胰腺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以及临床疗效.结果:DC-CIK细胞治疗3个月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25+ 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均P<0.05),CD4 +/CD8+比值升高[(1.1±0.7) vs (1.5±0.9),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在治疗后1个月[(382.8 ±277.7)vs(213.8 ±214.6),P<0.05]和治疗后3个月[(213.8 ±214.6) vs(154.0±118.2),P<0.01)持续下降.24例患者无1例完全缓解,其中3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7例疾病进展;治疗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29.2%;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33%,9个月生存率为2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安全可行,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产生临床获益.

  • 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

    作者:郑雅文;李润美;魏枫;刘亮;张新伟;任秀宝

    目的:探讨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放化疗相比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至2012年9月发表的符合要求的随机化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led trail,NRCCT),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共计l 326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放化疗相比,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能够提高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OR =2.20,95%CI:1.44~3.36,P =0.0003)和2年总生存(OR =2.69,95%CI:1.92 ~3.78,P<0.00001).接受过继免疫治疗后,早期和进展期NSCLC患者都能得到较大的获益[(OR =3.24(1.65~6.35);OR =2.86(1.37~ 5.98)].过继免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多呈自限性,主要有发热、寒战、恶心、乏力等,未观察到严重毒性反应.结论: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能延缓NSCLC复发,提高患者生存期,且早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获益更显著.

  • EGR-1蛋白在人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冯飞;田辉;岳韦名;李林;李树海;高存;司立博;鲁铭

    目的:检测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1,EGR-1)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GR-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肺鳞状细胞癌83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中EGR-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EGR-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5年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EGR-1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肺组织[(4.12±0.35) vs (6.90±4.58),P<0.01];EGR-1蛋白低表达与患者年龄(P =0.912)、性别(P =0.429)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 =0.289)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吸烟史(P=0.025)、肿瘤大小(P=0.013)、淋巴结转移(P=0.003)及TNM分期(P=0.028)显著相关.EGR-1蛋白低表达的患者,其术后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EGR-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2.6% vs 15.9%,P=0.04);TNM分期(P=0.020)、EGR-1蛋白低表达(P=0.035)是判定肺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EGR-1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存在低表达,且与肿瘤进展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DC-CIK细胞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清池;张慧敏;张玉娜;庞宇慧;马传宝;杨会涛;王荣孝;熊建军;高习华

    目的:观察异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联合化疗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MRL)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8例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石家庄平安医院收治的达到形态学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但未达到分子学完全缓解(molecular CR,CRm)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或MRL阳性白血病患者,依患者意愿分为联合组和化疗组,各2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和疾病程度相当;联合组应用DC-CIK细胞治疗和巩固化疗,化疗组仅应用巩固化疗.采集健康供者(患者的父母或子女)单个核细胞,制备DC-CIK细胞,每位患者输注4~6次,每次间隔15 d.Real-time PCR检测患者白血病特异基因或相关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MRL免疫表型组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记录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至2012年6月.与化疗组相比,联合组CRm率显著提高[45.8% (11/24) vs 8.3% (2/24);x2 =8.55,P<0.01],四色流式细胞微小残留白血病免疫表型组合(four-color combination flow 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e of 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CFIM)转阴率显著提高(66.7% vs 25.0%;x2 =8.39,P<0.01),MRL清除显著提高(66.7% vs 25.0%;x2=8.39,P<0.01),3年以上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ed completeremission,CCR)率也明显更高(79.2% vs 45.8%;x2=5.69,P<0.05).联合组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上升(1.3 ±0.4 vs 0.8 ±0.4,P<0.05).DC-CIK细胞输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联合化疗能够抑制白血病相关基因,促进CFIM转阴、提高MRL清除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缓解期,DC-CIK输注无严重不良反应.

  • IL-3-LDM融合蛋白对CD123+白血病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

    作者:张砚君;李双静;姜琳琳;刘荣;高雪;袁向飞;齐怀丰;范冬梅;苗庆芳

    目的:构建以IL-3为靶向、力达霉素(lidamycin,LDM)为弹头的融合蛋白IL-3-LDM,观察其对多种CD123+白血病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原核表达IL-3-LDP(interleukin 3-1idamycin)融合蛋白,组装活性烯二炔(active enediyne,AE)发色团得到IL-3-LDM.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白血病细胞系(KGI-a、TF-1、M07e、HL-60、K562、Raji)表面CD123分子的表达,并检测融合蛋白IL-3-LDM与各白血病细胞的结合能力;CCK-8检测IL-3-LDM融合蛋白对不同CD123阳性率的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组装活性发色团得到的IL-3-LDM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KG-1a细胞表面CD123阳性率高(88.9%),其次为MO7e和TF-1细胞(>75%),再次为HL-60细胞(7.8%),而K562、Raji细胞CD123表达呈阴性.体外IL-3-LDM融合蛋白对CD123+白血病细胞(KG-1a、M07e、TF-1和HL-60细胞)的结合能力和杀伤效率与细胞表面CD123的阳性率成正比,对于CD123表达率高的KG-1a细胞,LDM的杀伤强度是多柔比星(adriamycin,ADR)的1 415.8倍,而IL-3-LDM的杀伤强度又是LDM的9.6倍.结论:IL-3-LDM融合蛋白可以有效携带细胞毒药物LDM并高效靶向杀伤CD123+白血病细胞.

  • CIK细胞治疗对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型的影响

    作者:罗光华;马鸣;郭莉莉;段玉青;王婷婷;贾云泷;韩恒利;苏镇军;刘丽华

    目的:分析接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后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型的变化,探讨CIK细胞治疗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12年3月7日至2012年8月30日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治疗科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肺癌25例、胃癌8例、直肠癌6例、食管癌11例、黑素瘤7例和乳腺癌3例)外周血及对照组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方法体外扩增CIK细胞,分3次回输患者体内,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经1次CIK细胞治疗后,CD3+ CD4+T细胞比例升高(P=0.016)、CD4+/CD8+细胞比值升高(P=0.013)且均达到正常水平,CD3+ CD8+细胞比例降低(P =0.109)但仍高于对照组(P =0.048);3次CIK细胞治疗后相比1次治疗后无显著变化(P>0.05).CD4+ CD25+ Treg比例经1次CIK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07),达到正常水平;3次治疗后持续下降(P=0.005).CIK治疗对CD3-CD19+B细胞和CD3-CD56+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CIK细胞治疗能够降低肿瘤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升高CD3+ CD4+T细胞比例及CD4 +/CD8+细胞比值,从而减轻或消除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 基于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作者:王艺;赵颖颖;韩双印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T细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新手段,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诱人的应用前景为肿瘤生物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舞台.CAR将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细胞的活化基序相结合,通过基因转导赋予T细胞肿瘤靶向性、更强的杀伤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自1989年Eshhar等首次提出CAR以来,CAR已从第一代发展至含有共刺激分子的第二、三代,CAR的Ⅰ/Ⅱ期临床试验在白血病、淋巴瘤、黑素瘤等恶性肿瘤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面临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风暴、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潜在的安全性问题,未来研究将集中于设计更安全的第四代CAR、甄选具备佳治疗潜质的T细胞亚群、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完善临床前试验模型等方面.相信随着免疫学、基因治疗和细胞工程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CAR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的障碍将会逐一扫除,CAR有望成为主流的肿瘤治疗方法.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