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Nephrology 중국중서의결합신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587X
- 国内刊号: 14-127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中药肾康灵治疗小儿频复发性肾病与尿RBP、α1-MG和NAG酶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肾康灵干预治疗小儿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对尿RBP、α1-MG和NAG酶的影响,探讨中医肾康灵干预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FRNS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药对照组(A组)30例、肾康灵+西药治疗组(B组)30例.观察A、B两组在治疗前后尿RBP、α1-MG和NAG酶的变化及疗效.并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结果:治疗前A、B两组尿RBP、α1-MG和NAG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治疗后A、B两组尿RBP、α1-MG和NAG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而B组比A组降低更为明显,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FRNS患儿治疗前尿RBP、α1-MG和NAG酶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说明FRNS患儿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临床表现.(2)中药肾康灵干预治疗能明显降低FRNS患儿异常升高的尿RBP、α1-MG和NAG酶,从而改善患儿肾小管间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糖尿病患者血浆瘦素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浆瘦素进行测定,并探讨血浆瘦素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1日~2003年4月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将其分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组1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5例,无糖尿病肾病组22例,另设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瘦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临床糖尿病肾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无糖尿病肾病组及对照组血浆瘦素分别为17.41±5.81、13.32±6.78、9.52±4.34、5.1±3.4.临床糖尿病肾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无糖尿病.肾病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临床糖尿病肾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分别与无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畀(P<0.01);临床糖尿病肾病组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各糖尿病组血浆瘦素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血浆瘦素水平与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浆瘦素参与2型糖尿病肾病致病的过程,并且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子.
-
连续性血滤与间歇性血滤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连续性血滤,CVVH)与间歇性血液滤过(间歇性血滤,IHF) 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sARF)的疗效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353例肾脏替代治疗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其中,4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sARF患者进入研究.16例行CVVH(CVVH组),26例行IHF(IHF组).结果:CVVH组与IHF组的APACHEⅡ平均值、病死率和低平均动脉压(MBPmin)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30.3±9.3 vs 26.6±8.6、81.3% vs 61.5%和(66.2±13.4)nmHg vs(69.6±15.6)mmHg.死亡患者的APACHE Ⅱ平均值明显高于存活者,分别为31.2±7.1 vs 20.9±8.6,P<0.01.APACHEⅡ分值与MBPmin的呈负相关,P<0.001.结论:与IHF相比,CVVH未能明显改善sAR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未能明显降低病死率.病情的危重程度是sARF患者预后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以低钾血症表现并发肾脏病3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肾脏病并发低钾血症的临床病例的诊治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以低钾血症为并发表现的肾脏疾病患者的血清钾含量、24 h尿钾和尿β2-微球蛋白的实验室指标.结果:24 h尿钾测定平均值(32.31±12.15)mmol/L,尿β2-微球蛋白平均(5 637.16±1 217.3)μg/L,二者之间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低钾血症和肾脏疾病肾小管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协同关系.
-
发病时的蛋白尿和足突融合在IgA肾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
目的:探讨发病时的蛋白尿>1.0g/d和广泛足突融合在IgA肾病预后判断上的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2005年1月间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局灶硬化性肾小球肾炎(IgAN-FSCN)9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广泛足突融合和蛋白尿>1.0 g/d与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性.结果:电镜下显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24例(24.2%),足细胞无明显改变(包括足突细胞部分融合)75例(75.8%).广泛足突融合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54.2%(13/24例)明显高于足细胞无明显改变组的28.0%(21/75例);临床表现尿蛋白>1.0 g/d组44例(44.4%),尿蛋白<0.5 g/d组23例(23.2%).尿蛋白>1.0 g/d组足突广泛融合的发生率为29.5%(13/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 g/d组的4.3%(1/23例),尿蛋白>1.0 g/d组的重度肾小球硬化发生率为40.9%(18/44例)明显高于尿蛋白<0.5 g/d组的13.0%(3/23例).结论:广泛足突融合或蛋白尿>1.0 g/d均与IgALN-FSGN肾小球硬化的加重呈正相关,广泛足突融合可作为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病理学标志,尿蛋白>1.0 g/d可作为反映IgAN-FSGN病变进展的一个临床标志.
-
初诊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初诊女性狼疮性肾炎(Iupus nephnitis,LN)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35例女性健康者为对照组(A组),68例女性初诊LN患者按B超所测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分成两组,即B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LN 35例)、C组(颈动脉粥样硬化LN 33例),用SPSS 13.0进行三组间资料的比较分析.结果:女性初诊LN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达48.53%,而在正常女性健康者中未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患者的CCA-IMT值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P<0.01),与24 h尿蛋白总量(UTP)和血尿酸(UA)呈正相关(P<0.01和P<0.05);A、B、C三组,CCA-IMT值呈渐进性增高,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诊女性LN患者已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GFR、UTP、UA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危险因素,防治冠心病.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尿毒症患者118例,以死亡患者为研究组.存活患者为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原发病、合并疾病和死亡原因,临床指标包括透析前及透析3个月时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结果:(1)糖尿病肾病(38.1%)是主要病因,死亡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原发病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存在合并症的比例更高(P<0.05);(3)47例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0例(42.6%),脑血管疾病11例(23.4%);(4)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年龄、透析开始时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血磷、钙磷乘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透析3个月时的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低血浆白蛋白、低总胆固醇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年龄、糖尿病、低血浆白蛋白、低总胆固醇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肾康1号片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湿清热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疗效.方法:按要求选择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湿清热治疗;对照组60例,只予以一般治疗.疗程均为半年,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血肌酐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康1号片可明显减轻慢性肾炎患者的尿蛋白及肾功能.
-
蔗糖铁注射液与口服琥珀酸亚铁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静脉用蔗糖铁(森铁能)与口服琥珀酸亚铁(速力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0例血透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30例)和口服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静脉组血红蛋白Hb上升幅度、速度均高于口服组(P<0.001).静脉组红细胞压积(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口服组无明显变化.静脉组血清铁蛋白(SF)上升幅度较口服组明显(P<0.001).静脉组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治疗后明显上升(P<0.01),口服组上升不明显.静脉组无不良反应,口服组2例(12%)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明显优于口服琥珀酸亚铁.
-
参芪消肾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CRP及肾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实验从验证糖尿病肾病(DN)炎症反应存在的角度,探讨参芪消肾汤延缓DN进展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侧肾摘除,STZ诱发糖尿病(DM),复制DN模型.参芪消肾汤分高、低剂量组灌服8周并设立贝那普利组、骁悉组为阳性对照组,同时空白组、模型组予以等量蒸馏水.观察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二步法观察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情况,利用半定量检测其在肾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参芪消肾汤能一定程度降低大鼠FBG、UAER、血清CRP,减弱肾组织MCP-1的表达水平.结论:炎症反应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在DM肾损害的进展中起促进作用.参芪消肾汤可降低蛋白尿,改善炎症细胞对肾组织的损伤,延缓DlN进展.
-
耳穴针刺加中药药浴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
目的:观察耳穴针刺加中药药浴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4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药浴组和针刺加药浴组,分别给予治疗,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结果:治疗后药浴组和针刺加药浴组瘙痒程度均减轻(P<0.05或P<0.01).针刺加药浴组效果明显优于药浴组与常规组(P<0.01).结论:耳针针刺加中药药浴对尿毒症合并皮肤瘙痒患者有较好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济实用.
-
CD146的研究进展
CD146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跨膜结构的黏附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Ig)超家族成员.CD146初是从黑色素瘤细胞上发现的肿瘤相关抗原,介导肿瘤细胞间、肿瘤-内皮细胞间的同型或异型黏附,促进肿瘤牛长、血行转移,是肿瘤进展和转移的标志.国外学者发现,CD146在所有人血管内皮细胞上组成性表达,在平滑肌细胞、活化的T细胞及小脑皮层等组织中均检测到表达.
-
TLR4与肾小球疾病
随着肾小球疾病研究进展,已经认识到其病因与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可导致肾小球内固有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发生相应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11种TLR成员相继被发现,不同微牛物成分通过不同的TLRs产生不同的效应分子对抗不同的微生物感染,进一步研究发现TLR4在肾脏组织中多部位表达,可参与多种肾脏炎症反应,本文拟对于TLR4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肾小球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从瘀论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成分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的增生.肾问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是导致慢性肾衰竭(CRF)的病理学基础.现代医学对于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已逐步全面,其中尤以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直被认为是肾纤维化治疗的靶点.
-
Rho/ROCK通路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G蛋白即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TP binding proteins)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为经典的信号分子,包含两类:一类是与膜受体耦合的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funmeric GTP binding proteins),介导了多数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等的跨膜信号转导;另一类称为小G蛋白,因其分子量在20~30 kD之间而得名,是单亚基蛋白.
-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肾脏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 antibody 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常累及的器官,常表现为急进性肾炎,死亡率高.尽管大多数AASV患者对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本病的高复发率、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高感染率等都导致AASV的预后不佳.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特异性针对CD20分子的基因工程抗体,能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结合,并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机制对B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清除,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
狼疮肾炎热瘀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狼疮肾炎热瘀证与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析30例狼疮肾炎热瘀证与30例狼疮肾炎非热瘀证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狼疮肾炎热瘀证多见于SLE活动期.热瘀证组抗dsDNA阳性率、SLEDAI积分明显高于非热瘀证组(P<0.01),而补体C3、C4明显低于非热瘀证组(P<0.01);除血浆tPA含量外,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在两组病人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热瘀证组明显高于非热瘀证组(P<0.01-0.05);热瘀证组肾脏病理的活动积分显著高于非热瘀证组;热瘀证组肾组织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FRA)沉积程度明显强于非热瘀证组.结论:狼疮肾炎热瘀证与临床及病理损害有一定相关性,狼疮肾炎热瘀证与狼疮活动、肾脏病理活动、全身及肾脏局部高凝和纤溶低下有一定相关.
-
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疾病转归的差异.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紫癜性肾炎(HSPN)的成人患者(≥18岁)36例,3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病人.分析比较二者的临床病埋改变及疾病的转归.结果:(1)所有患者均有血尿.成人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为单纯性血尿2例,血尿+蛋白尿23例,肾病综合征11例;儿童患者单纯性血尿6例,血尿+蛋白尿22例,肾病综合征1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人紫癜性肾炎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肾功能损害9例;而所有儿童患者均无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2)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28例、Ⅴ级2例、Ⅵ级1例,而儿童患者Ⅱ级31例、Ⅲ级7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27例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随访结果A组10例、B组14例、C组3例,3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随访结果A组15例、B组13例、C组2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以血尿+蛋白尿多见,与儿童患者相比,成人临床表现偏重,合并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多见.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以llI级多见,而儿童病理分级以II级多见,提示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较儿童严重.在本研究观察期内,我们发现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预后均较好,二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
外周血细胞P-gp、MRP2 mRNA检测在IgA肾病免疫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免疫抑制剂在IgA肾病应用中的耐药机制,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和判断预后的综合能力.方法:经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综合临床排除继发性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临床诊断和临床标准接受GC、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疗效.治疗前留取外周血,提取细胞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FCR(Real-Time RT-PCR)技术,测定IgA肾病患者外周血P-糖蛋白(P-glye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cciated protein 2.MRP2)mRNA表达,分析P-gP、MRP2 mRNA水平与GC、免疫抑制剂临床疗效和24 h蛋白尿(24 h UP)、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结果:缓解组、显效组IgA肾病患者外周血P-gp mRNA平均显著低于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又显著低于无效组.患者外周血P-gp mRNA与治疗前24 h UP、GFR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与治疗后24 h UP呈显著正相关,与GFR呈显著负相关.缓解组患者MRP2 mRNA显著低于有效组和无效组,显效组显著低于无效组.MRP2 mRNA与治疗前24 hUP、GFR均无显著相关性,与治疗后24 h UP呈显著正相关,与GFR无显著相关.结论:IgA肾病患者外周血细胞P-gp、MRP2的高水平表达可能参与了GC、免疫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影响了临床疗效.治疗前测定IgA肾病患者外周血P-gp、MRP2 mRNA表达对预测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抑制IgA肾病患者外周血P-gp、MRP2的高表达则可能为提高临床疗效开辟另一途径.
-
儿童紫癜性肾炎血清、尿液V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的血清、尿液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过敏性紫癜(HSP)患儿50例,按有无肾脏累及分为HSPN组(30例)和HSP无肾受累(NO-HSPN)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尿液sVCAM-1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主要临床指标(包括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关系.结果:IKSPN组和NO-HSPN组的血清sVCAM-1水平[分别为(809.79±173.32)ng/ml、(623.44±67.27)ng/m1]均高于对照组(494.79±59.84)ng/ml,P<0.01,HSPN组的血清sVCAM-1水平高于NO-HsPN组(P<0.01).HSPN组的尿液sVCAM-1水平(121.24±110.83)ng/ml高于对照组(20.61±16.76)ng/ml和NO-HSPN组(19.37±12.93)ng/ml,P均<0.01.NO-HSPN组的尿液s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SPN患儿中,蛋白尿组高于无蛋白尿组(P均<0.01),肾病蛋白尿组高于蛋白尿组(P均<0.05)和无蛋白尿组(P均<0.01);肉眼血尿组的血清sVCAM-1水平高于无血尿组,与镜下血尿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镜下血尿组的血清sVCAM-1浓度高于无血尿组(P<0.01);镜下血尿组和肉眼血尿组的尿液sV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血尿组(P均<0.05),镜下血尿组和肉眼血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SPN惠儿的血清和尿液sVCAM-1水平均与24 h尿蛋白量和尿红细胞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均<0.01).结论:VCAM-1可能参与了HSPN的发生、发展过程;尿液sVCAM-1的检测在监测肾脏损害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单侧肾切除后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茵素(STZ)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型糖尿病组及氟伐他汀治疗组(2 nag·kg-1 ·d-1).给药治疗6周后,检测各组动物血糖、血脂、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TP/24 h)等指标.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方法检测NF-κB活性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结果:小剂量氟伐他汀未影响血糖、血脂.治疗6周后,可明显降低2型DN大鼠肾组织中NF-κB活性,减少MCP-1 mRNA表达,并降低蛋白尿.结论:氟伐他汀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非依赖降脂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至少部分与降低肾组织中NF-κB活性,下调MCP-1基因表达有关.
-
肝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预防和治疗急性肾衰竭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真核表达达体对小鼠急性肾衰竭模型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入活体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肾脏中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通过化验小鼠的肌酐和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来验证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急性肾衰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ELISA法检测肾脏组织中人肝细胞生长因子有表达,血清肌酐水平降低,肾组织病理有一定的改善.结论:裸露HGF基因质粒直接注入活体内可获得表达,而且肝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对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
肾清饮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Ⅰ型胶原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肾清饮(SQY)对实验性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OY预防组、SOY治疗组和苯那普利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均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6周后采血分离血浆测定内皮素-1(ET-1)含量,处死大鼠,分离肾脏,应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Ⅰ型胶原(Col Ⅰ)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肾清饮及苯那普利各组可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及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显示各治疗组肾脏Col Ⅰ、TGF-β1岛的表达量和血浆ET-1含量均少于模型组(P<0.05).结论:肾清饮有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肾组织Col Ⅰ的沉积、减少血浆ET-1含量和降低肾组织TGF-β1表达而发挥作用.
-
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胶原分泌和PAI-1合成的影响以及黄芪调控作用
目的:体外研究高糖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时PAI-1和细胞外主要基质成分Ⅳ型胶原的表达,以及黄芪延缓糖尿病肾病与其的相关性.方法:将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于不同浓度葡萄糖中,不同时间段采用RT-PCR方法检测PAI-1 mRNA转录水平,westhem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的合成.随即用黄芪药物血清刺激细胞,观察二者的表达情况.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细胞PAI-1表达升高,并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说明PAI-1表达与高糖作用存在相关性.同时高糖诱导Ⅳ型胶原的合成增加.黄芪含药血清可以显著抑制细胞表达PAI-1和Ⅳ型胶原.结论:高糖可诱导PAI-1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黄芪通过抑制Ⅳ型胶原的产生,降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起到抗纤维化作用,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
柴芩肾安方对IgA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1和Smad 7的影响
目的:探讨柴芩肾安方对IgAN大鼠肾组织TGF-β1和Smad 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灌服并定时静脉注射BSA复合感染SEB的方法制成大鼠IgAN模型,并用柴芩肾安方治疗,以氯沙坦为对照.第15周末,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肾组织TGF-β1和Smad 7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轻度增生,伴见弥漫的IgA和少量IgG沉积;TGF-β1和Smad 7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柴芩肾安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减轻(P<0.01),且作用效果与氯沙坦类似.结论:抑制肾组织TGF-β1和Smad 7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可能是柴芩肾安方延缓IgAN肾脏病变进展的机制之一.
-
重症席汉氏症垂体危象伴心包炎和IgA肾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3岁.1992年4月因难产大出血休克入住内蒙占某医院,诊断为前置胎盘,输血3 000 ml后行紧急剖腹产术,挽救了生命.术后身体一直虚弱,4年后闭经伴毛发脱落,性冷淡,性厌恶,未加诊治.2000年7月初因全身乏力,畏寒肢冷,纳差食少,下肢水肿,在内蒙古某医院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予甲状腺片40 mg/d,2周后因上述症状加重,自行停药.
-
陈以平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症IgA肾病经验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指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赁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在我国,IgA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占30%~40%,并且在近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逐渐成为导致我国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病因之一.
-
碳酸氢钠水化对造影剂导致急性肾损伤的预防
造影剂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约占到院内发生的AKI总数的10%以上,而这种AKI导致的肾功能下降,增加了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糖尿病肾病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TZD)目前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曲格列酮(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质性肝损害,目前已经禁用).该类药物通过激活PPAR7(peroxisome prolifemtor-activated receptors)而起作用.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自1990年第1个PPAR(即PPARα)在小鼠体内被发现后,另2种亚型受体PPARβ/δ、PPARγ陆续被鉴定出.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