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Nephrology 중국중서의결합신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587X
- 国内刊号: 14-127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BV-DNA阳性血清对系膜细胞增殖及其AT1RmRNA和AT2R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携带HBV无肾损害者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HBV-DNA阳性血清对体外培养系膜细胞增殖及AT1RmRNA、AT2RmR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为对象,分别用健康人血清、携带HBV无肾损害者和HBV-GN患者HBV-DNA阳性血清刺激,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各组系膜细胞增殖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系膜细胞AT1RmRNA、AT2R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携带HBV无肾损害者 和HBV-GN患者的两种HBV-DNA阳性血清可刺激系膜细胞增殖明显,其中48 h高浓度组及72 h 中高浓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携带HBV无肾损害者和HBV-GN患者的两种HBV-DNA阳性血清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单一指标来看,携带HBV无肾损害者 和HBV-GN患者的两种HBV-DNA阳性血清对系膜细胞表达AT1RmRNA和AT2RmRNA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而从AT1RmRNA/AT2RmRNA比值来看,携带HBV无肾损害者和HBV-GN患者的两种HBV-DNA阳性血清同时使AT1RmRNA/AT2RmRNA比值上调,尤其在HBV-GN患者中48 h中高浓度组和72 h组AT1RmRNA/AT2RmRNA比值较携带HBV无肾损害者显著增加.结论:HBV-GN患者含高滴度HBV-DNA血清可导致系膜AT1RmRNA/AT2RmRNA表达失调,可能参与系膜细胞增殖,促进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的临床初步探讨
目的:初探肾病综合征(NS)血清胆红素降低的原因.方法:受试对象分对照组(n=100)和NS(n=127)组,标本采集前禁食12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24 h尿蛋白指标水平.结果:NS组血清中TBIL低于正常对照组[(5.53±3.23)μmol/L,P<0.05],血清总胆红素与尿蛋白成负相关(r=-0.448,P<0.05),血清总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成正相关(r=0.675,P<0.05),尿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成负相关(r=-0.448,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血清胆红素降低,胆红素随尿蛋白丢失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
金匮肾气丸在脾肾阳虚型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血液透析的基础上,40例符合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脾肾阳虚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2.5%.结论:金匮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
调补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的临床研究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可产生一系列的全身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不断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调补泄浊方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下纠正腹膜透析管功能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终末期肾病的一种替代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PD导管功能障碍是PD治疗中较为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能否及时有效地得以纠正直接关系到PD治疗的顺利进行.据报道,除置管技术方面的因素外,PD导管功能障碍的常见的直接原因有腹透管移位、堵塞、网膜包裹等.2008年4月~2011年4月我院肾内科在普外科的配合下,对13例PD导管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复位及疏通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就手术情况及导致PD导管功能障碍的原因作一分析,供同道参考.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7天内血栓的处理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7 d内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术中立即形成血栓者可以柔性挤压瘘口,特别是近心端动脉侧,直至内瘘通畅.手术成功后已缝合内瘘皮肤再出现血栓者,可以打开皮肤切口,松解内瘘周围,柔性挤压瘘口,必要时向瘘口推注肝素钠注射液.结果:41例动静脉内瘘术后7 d内血栓形成患者,经上述处理,36例血栓再通,成功率达87.8%,5例患者处理后内瘘仍堵塞未通,另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后7 d内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处理是关键,术后抗凝,扩血管药物治疗很重要.
-
尿液电导率与肾脏远曲小管功能的相关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用尿液电导率反映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方法:用UF-10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尿渗透压仪对400例尿糖、尿蛋白阴性尿标本以及200例尿糖(++)、(+++)尿标本分别测定电导率和渗透压,并进行配对分析.在标本中加入红细胞、葡萄糖、白蛋白,评估这些物质对电导率、渗透压的影响.结果:电导率和渗透压高度相关,红细胞和蛋白质对电导率和渗透压的影响都不明显,葡萄糖可以使渗透压升高,但不影响电导率.结论:日常工作中使用UF-10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电导率也能够正确评估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避免尿糖的干扰,能够更准确的评判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远曲小管的功能.
-
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SOCS-1及NF-κBp65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SOCS-1及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及干预组(n=18),组内再分为成IR6 h、IR24 h及IR48 h组(每小组6只).采用夹闭双侧肾动脉的方法制作模型,干预组于术前1周给予阿托伐他汀钙(ATO)10 mg·kg-1·d-1灌胃.检测大鼠血清BUN、Scr水平,行HE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SOCS-1及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1)模型组中BUN、Scr浓度均于再灌注6 h起逐渐升高,24 h达高峰,48 h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干预组各时间点BUN、Scr水平也显著高于同期假手术组(P<0.01),但低于同期模型组(P<0.01),(2)干预组中IR24 h的SOCS-1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而NF-κBp65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且病理损伤减轻.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能通过调节SOCS-1及NF-κBp65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对缺血/再灌注肾组织有保护作用.
-
合成树脂和碳化树脂血液灌流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合成树脂和碳化树脂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84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在血液透析基础上联合碳化树脂血液灌流治疗和合成树脂血液灌流,观察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合成树脂和碳化树脂血液灌流在降低患者血清Scr、BUN、PTH水平,改善患者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血β2-MG上合成树脂优于碳化树脂.结论:合成树脂和碳化树脂血液灌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上基本相同.
-
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诊治进展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为两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CVD是CKD患者特别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首位致死病因,心血管事件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50%以上,其发病率比同年龄普通人群高出20~30倍[1].2007年发表的肾脏疾病早期评估计划显示,CKD患者发生致死或非致死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远超过肾病进展的危险[2].血管钙化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终影响CKD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早期发现CKD患者血管钙化,积极干预钙化危险因素,对于减少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终末期肾脏病血管钙化的机制
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血管钙化十分普遍,并且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相关.血管钙化的机制是多方面的,目前并没有完全阐明.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将有助于对其防治,减少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根据2006年K/DOQI指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贫血的诊断标准为成年男性Hb<13.5 g/dl、成年女性Hb<12.0 g/dl[1].贫血是维持性血透患者(MHD)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原因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对缺乏、造血原料缺乏(如:铁,叶酸,B12)、尿毒症毒素、炎症因子、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铝中毒、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寿命缩短、溶血和失血等[2].本文就MHD患者贫血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炎症细胞与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包括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生化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变化、氧化应激、细胞因子与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DN的发生与发展[1].DN长期被认为是一种非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炎症细胞的浸润及炎症因子的关系不大,不需常规应用抗炎及免疫抑制治疗.传统治疗主要集中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系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降尿蛋白及予他汀类降脂等,然而经上述积极治疗并不能有效延缓患者肾功能进展.
-
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综合评价检测四种尿蛋白排泄对早期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探讨尿白蛋白、α2-巨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4种蛋白排泄单独或联合检测对早期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肾小球疾病组患者22例,肾小管间质疾病组患者12例,非肾实质性疾病组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35例,检测患者晨尿白蛋白、α2-巨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4种蛋白的排泄量.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尿白蛋白和IgG的检测与肾小球疾病的诊断呈密切正相关(P<0.01,P<0.05),而α2-巨球蛋白、α1-微球蛋白的相关性不大(P>0.05),4种蛋白的联合检测诊断肾小球疾病的AUC为0.94,高于尿白蛋白和IgG的检测的AUC分别为0.861、0.856.结论:尿白蛋白和IgG的检测可作为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标志物,4种蛋白联合检测有较好的互补作用,可以显著提高诊断肾小球疾病的特异性.
-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是否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采用电子和手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国内相关中医期刊,搜集和比较中药结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ce协作网Review Manager 4.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RCTs 16篇,共1 305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比单纯西医治疗有提高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存在许多方法学上的问题,导致分析结果可信性降低.结论:中医药治疗能提高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但这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和系统评价来进一步证实.
-
中药联合苯那普利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探讨中药联合苯那普利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疗效.方法:将 60例CKD(3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简称1组)、西药(简称2组)、中西治疗组(简称3组),每组20例,采用双盲法给予中药、苯那普利、中药联合苯那普利治疗,疗程24周,对患者在投药初始以及12、24周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医症状积分:在24周,各组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其中,3组下降较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尿蛋白定量:在 12周,2、3组下降较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周,3组下降较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在24周,2、3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Alb):在24周,2、3组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2组较3组升高明显(P<0.05).血尿素氮(BUN):在24周,2组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肌酐(Scr):在24周,2组较1组及3组升高明显(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12周,2组较1组明显降低(P<0.01).总疗效比较:在24周,依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判定,3组有效率为89%、1组为65%、2组为40%,组间比较(P<0.01),根据西医疗效标准判定,3组有效率为94%、2组为85%、1组为75%,组间比较(P<0.05).结论:中药联合苯那普利较单纯中药或苯那普利能更好的改善CKD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减退.
-
慢性肾脏病肺动脉压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肺动脉压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67例(CKD 1期~CKD 5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并比较各组肺动脉压(PASP)和血浆脑钠肽(BNP)、血红蛋白(Hb)、甲状旁腺素(PTH)及钙磷乘积的差异,探讨CKD患者肺动脉压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从CKD1期起,肺动脉压随肾功能恶化逐渐升高,CKD 3期开始其变化更加明显.CKD 3期较CKD 2期、CKD 4期较CKD 3期、CKD 5期较CKD 4期之肺动脉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7.96% (30/167)CK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PHT,PASP≥40 mmHg),(2)与肺动脉压正常组相比,PHT组患者BUN、Scr、PTH、钙磷乘积和ln(BNP)均显著增高(P<0.05),而Hb却明显下降(P<0.01).肺动脉压与ln(BNP)、Scr、BUN、PTH、钙磷乘积呈正相关(P<0.01),与Hb水平负相关(P<0.01).ln(BNP)和Hb进入以肺动脉压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y=20.404+3.556 x1-0.103 x2,其中y代表PASP(mmHg),x1为血浆ln(BNP)(pg/ml),x2为Hb(g/L).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容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其严重程度及发生率与CKD严重程度相关.血浆脑钠肽水平和贫血程度与肺动脉高压形成密切相关.
-
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白蛋白尿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住院患者白蛋白尿与心血管疾病(CVD)的相关性,探讨白蛋白尿对非糖尿病CKD患者CV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245例非糖尿病CKD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心电图、胸部X线、心超及CVD的危险因素.结果:(1)1 245例患者中CKD1、2、3、4、5期分别为304例(24.4%)、281例(22.6%)、372例(29.9%)、157例(12.6%)、131例(10.5%),CKD1~5各期有蛋白尿者分别为208例(68.8%)、194例 (69%)、269例(72.3%)、117例 (74.5%)、106例 (80.9%).(2)与CKD1期患者相比,CKD2~5期患者年龄、SBP、DBP、Scr、UA明显升高,eGFR、Hb、Alb明显降低(P<0.05),CKD3期患者TG、LDL升高,HDL降低(P<0.05),CKD4、5期患者TC、LDL、HDL降低,TG升高(P<0.05).(3)与CKD同期非白蛋白尿组相比,白蛋白尿组CKD1~5期患者Scr、UA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P<0.05),CKD2~5期患者SBP、DBP明显升高,eGFR、Hb明显降低(P<0.05),CKD4、5期患者TC、HDL降低,TG、LDL升高(P<0.05).(4)CKD患者CVD发病率从CKD1~CKD5期逐步升高(P<0.05),白蛋白尿患者CVD发病率以及胸部X片、心电图、心超异常阳性率升高更加明显(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D与年龄、SBP、UA、TG、白蛋白尿呈现正相关,与GFR、Hb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非糖尿病CKD患者CVD发病率随CKD进展而增高,与白蛋白尿密切相关,白蛋白尿是CVD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标志.
-
营养不良和慢性炎症对肠炎相关性腹膜炎腹透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炎症状态和营养状况对肠道感染相关性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腹膜透析中心2000年~2010 年间收治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肠道感染相关性腹膜炎的患者(1组),其他原因导致的腹膜炎的患者(2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分析肠道感染相关性腹膜炎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等的关系.结果:1组12例,发生感染性腹膜炎23例次,2组31例,发生感染性腹膜炎53例次.与2 组相比,1组患者血压和水肿情况明显升高,CRP明显增加,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SGA评分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以上所有数据P<0.05).结论:与其他原因导致腹膜炎的患者相比,肠道感染相关性腹膜炎的患者的营养不良、慢性炎症和容量负荷较重.加强营养,积极治疗肠炎可能有助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
-
肾小球疾病患者尿沉渣足细胞分子podocin和podocalyxin分析
目的:以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podocin,podocalyxin排泌并观察其与不同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共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8月以来行肾活检证实为肾小球疾病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以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分子podocin,podocalyxin.结果:共40个患者,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8.27±16.33)岁,增殖性肾小球疾病患者19例:IgA肾病10例,新月体性肾炎2例,IgM肾病2例,Ⅳ(A/G)型狼疮性肾炎5例,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患者19例:微小病变型(MCD)5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 8例,膜性肾病(MN)6例,另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2例,对照健康自愿者10例.尿podocin分子排泌在正常对照组低,在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和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尿podocin排泌高于肾淀粉样变性患者(P<0.05).新月体肾炎的尿podocin排泌显著高于其他肾小球疾病(P<0.05),后依次FSGS,IgA肾病,狼疮性肾炎,MN,IgM肾病,MCD,尿沉渣podocalyxin排泌在正常对照组低,而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和非增殖性肾小球肾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月体肾炎尿podocalyxin排泄量高,其后依次为FSGS,IgA肾病,MN,狼疮性肾炎,MCD,IgM肾病,以肾淀粉样变性低.尿podocalyxin与podocin呈正相关,尿podocin与血C3呈负相关.结论:ELISA法检测尿沉渣足细胞分子检测可对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病理类型提供参考,以正常人尿podocin,podocalyxin排泌少,增殖性肾小球疾病和非增殖性肾小球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月体性肾炎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高于其他疾病患者,FSGS患者的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排泌量也较多,肾淀粉样变性患者的尿沉渣podocin及Podocalyxin低,血清C3与尿podocin的排泌呈负相关.
-
阿霉素注射次数及剂量对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影响
目的:建立阿霉素(ADR)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探讨相关影响因素,考察阿霉素的给药剂量与造模方法(一次性注射和分次注射),确立造模的佳条件.方法:利用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和分次注射阿霉素,构建大鼠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结果:阿霉素造模后大部分出现尿蛋白排出量增加、精神不佳等现象.B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ADR 7.5 mg/kg)死亡率66.7%,C组(分二次尾静脉注射ADR,共7.5 mg/kg),D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ADR 6 mg/kg)死亡率25%,F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ADR 5 mg/kg),尿蛋白含量相对于其他几组偏低,E组(分二次尾静脉注射ADR,共6 mg/kg)大鼠精神状态良好,能较快时间达到较高的尿蛋白含量(>250 mg/24 h),病理切片显示E组出现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和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结论:从精神状态、尿蛋白含量、死亡率、病理切片等综合比较,尾静脉注射ADR 4 mg/kg,1周后再注射2 mg/kg,4周后可以高效地复制出阿霉素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
-
黄芪、太子参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MP-2及TIMP-2-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太子参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芪、太子参对肾小球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1)应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取中药的药理血清.(2)采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作为刺激因子,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使其发生增殖.(3)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观察各组间MMP-2及TIMP-2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黄芪、太子参对TIMP-2有显著地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MMP-2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太子参通过抑制TIMP-2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
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高糖联合AngⅡ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高糖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 p38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MCs,第5代时,予高糖、高糖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并同时进行药物血清干预,48 h后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ColⅣ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检测MCs p-p38MAPK、p38MAPK、p-STAT3、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中药血清可显著减少细胞上清ColⅣ蛋白含量(P<0.01),且能明显抑制p38MAPK、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可能是通过下调p38MAPK信号通路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合成,从而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消瘀泄浊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消瘀泄浊饮及其化裁方痰瘀同治方对单侧输尿管(UUO)大鼠肾间质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采用UUO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洛汀新治疗组、消瘀泄浊饮组、痰瘀同治组.药物治疗14天后测定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肾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1的表达,RT-PCR检测肾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r、BUN、TGF-β1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消瘀泄浊饮、痰瘀同治方能够明显降低实验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能降低肾组织中TGF-β1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形态学观察也显示其肾脏损害轻于模型组.从实验数据来看,痰瘀同治方治疗组有优于消瘀泄浊饮治疗组的趋势.结论:消瘀泄浊饮、痰瘀同治方能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从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痰瘀同治方的作用可能优于消瘀泄浊饮.
-
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Kimura病报道
Kimura病又叫木村病,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淋巴结或(和)软组织包块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中度(2 000~6 000×109/L)增高,血清IgE水平显著增高.本病临床诊断需依靠标本做病理检查而确定,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皮下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和纤维化.本院于2008年12月17日收治1例木村病患者,现将其诊断与治疗过程报道如下,以积累科研资料,同时谈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临床体会.
-
韩履祺主任医师治疗肾脏病经验总结
韩履祺主任医师出身医学世家,其祖父韩玉辉先生,乃山西四大名医之一.自幼秉承庭训,耳闻目濡,后又师从于家菊教授,经长期系统学习,集家传与后学为一身,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主持参加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对各种肾脏病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慢性肾衰竭是由"水肿"、"癃闭"、"虚劳"等多种疾患日久不愈,或因反复感邪,逐渐发展而致,是一种脾肾衰败、气化无权、湿浊上泛,以下关上格为特点的本虚标实危重疾病,属于中医学"关格病"范畴.本病虽错综复杂,但大体以脾肾两亏为本,湿浊夹瘀为标,根据其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在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中,宜标本兼顾,如邪壅三焦,重在降逆泄浊,肾络痹阻,贵在祛瘀生新,新感外邪,急宜祛邪为先[1].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