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半夏毒针晶的致炎效应与巨噬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腾斐;张倩;张雯;吴皓;郁红礼;王慧珠

    目的:研究半夏毒针晶刺激性毒性产生的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以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为指标,研究半夏毒针晶致炎的量-毒,时-毒曲线;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经半夏毒针晶刺激后巨噬细胞表面形态学的改变;使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培养迁移模型,考察半夏毒针晶刺激巨噬细胞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半夏毒针晶刺激巨噬细胞,可引起TNF-α,IL-1β和IL-6含量显著升高,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扫描电镜显示,半夏毒针晶可被巨噬细胞吞噬,细胞膜表面皱褶明显,伪足数量增多,细胞膜完整性下降,并能显著诱导中性粒细胞迁移.结论:巨噬细胞在毒针晶的致炎过程中起关键的介导作用.半夏毒针晶的毒性机制是毒针晶刺入组织,激活组织中的驻留巨噬细胞,引起吞噬、促炎细胞因子释放、中性粒细胞大量迁移,终导致强烈的急性炎症反应.

  • 无患子皂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ngⅡ/p38MAPK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与心肌肥厚的影响

    作者:陈明;陈志武;龙子江;刘金林;高华武;王雅娟

    目的:通过观察无患子皂苷对AngⅡ/p38MAPK通路介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以论证高血压心肌肥厚与炎症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取16周龄SHR 32只,随机均分为4组,即SHR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卡托普利,27 mg·kg-1)、无患子皂苷低、高剂量组(27,108 mg·kg-1),另取8只健康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按剂量连续给药8周,检测指标如下:①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测定;②ELISA法检测心肌匀浆AngⅡ,hs-CRP的含量;③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AT1R,VEGF的蛋白表达;④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p-p38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无患子皂苷可抑制AngⅡ在心肌局部含量,减少AT1R以及p-p38MAPK的蛋白表达,使炎症因子VEGF,hs-CRP等表达减少,并可降低LVM Ⅰ,逆转心肌肥厚,上述指标与SHR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无患子皂苷对SHR心肌肥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调控AngⅡ/p38MAPK通路诱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 熊胆粉联合环磷酰胺用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作用的研究

    作者:崔巍;刘飒;杨敏;张婷;蔡伦;邱淑兰;郑娇;苗艳菊;赵莉敏

    目的:探讨熊胆粉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toxan,CTX)用药通过调节肿瘤炎症微环境对小鼠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肝转移模型的增免抑瘤抗转移作用.方法:脾脏原位注射SL4细胞制作小鼠CRC肝转移模型.随机分5组:模型组、CTX组(80 mg· kg-1)和CTX联合熊胆粉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 mg·kg-1).术后口服灌胃给药12d,于第13天取材,解剖肝脾称重,HE染色,免疫荧光分析;外周血、脾和肝转移瘤进行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CTX组及CTX联合熊胆粉各组肝脾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HE染色和免疫荧光分析表明,正常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较多,肿瘤组织周围有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外周血中,联合治疗组与CTX组相比,T淋巴细胞显著升高(P<0.05),CD4/CD8增加;脾细胞悬液中,联合治疗组与CTX组比较,淋巴细胞总数增加,以B细胞增加较为显著(P<0.05),CD11b,F4/80细胞明显降低(P<0.05);肝转移瘤中,联合治疗后比单独CTX治疗单核巨噬细胞下降(P<0.05).结论:熊胆粉联合CTX治疗不仅能保肝增免,还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减少对单核巨噬细胞等的募集起到抗炎进而抗肿瘤转移作用,其中熊胆粉低剂量与CTX联合用药组降低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为显著.

  • 牛膝多糖刺激的DC联合CIK细胞对SW480的杀伤作用研究

    作者:周智东;夏大静

    从中药材牛膝中提取牛膝多糖(ABPS),用ABPS和/或SW480肿瘤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进行杀伤试验,研究ABPS刺激的DC联合CIK细胞的抗肿瘤效果.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成DC和CIK细胞.①把DC分成4个组合:单纯DC组作为对照组,ABPS刺激DC实验组(ABPS刺激的质量浓度为50 mg·L-1),SW480肿瘤抗原刺激DC实验组,ABPS(50 mg·L-1)和SW480肿瘤抗原联合刺激DC实验组,流式检测比较各组DC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CD11c,CD40,HLA-DR的阳性率的差异(每组均为6例样本).②以上述4个组合的DC与CIK细胞以1∶5比例混合共同作为效应细胞;以SW480肿瘤细胞株为靶细胞,设置效靶比分别为30∶1,20∶1及10∶1,进行细胞杀伤活性试验,用CCK-8试剂盒检测、比较各组细胞杀伤活性的差异.③ELISA检测并比较上述细胞杀伤活性试验中效靶比为30∶1的实验组各反应孔(3个复孔)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IL-12p70,IL-17及TNF-α的分泌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①ABPS和SW480肿瘤抗原联合刺激的DC表面CD80,CD11c,HLA-D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的DC(P<0.05);CD86,CD40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DC实验组(P<0.05),与其他实验组无显著差异.②在效靶比分别为30∶1,20∶1及10∶1细胞杀伤活性试验中,ABPS刺激的DC+ CIK细胞组、SW480肿瘤抗原刺激的DC+ CIK细胞组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DC+ CIK细胞组(P<0.05);ABPS+ SW480肿瘤抗原+DC+ CIK实验组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③效靶比为30∶1的细胞杀伤活性试验中,ABPS+ SW480抗原+DC+ CIK细胞组上清液中IL-12p70,TNF-α的分泌水平高于其他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17的分泌水平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ABPS刺激的DC+ CIK细胞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显著提高,ABPS和SW480肿瘤抗原共同刺激DC能协同CIK提高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

  • 丁桂儿脐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和脾虚小鼠的影响

    作者:马建丽;赵思俊;王婷婷;朴晋华;李翔;高磊;王小青

    目的:观察丁桂儿脐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FD)和脾虚小鼠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规则进食加稀酸喂养制作大鼠FD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测定大鼠的体重、血清一氧化氮(NO)、胆碱酯酶(AChE)及胃窦部肥大细胞(MC).采用大黄造成脾虚小鼠模型观察其对胃排空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丁桂儿脐贴各剂量组体重显著增加(P<0.05)、丁桂儿脐贴中剂量组(含生药量1.34 g· kg-1)大鼠胃蛋白酶活性明显升高、丁桂儿脐贴高剂量组(含生药量2.67 g·kg-1)大鼠血清NO和胃窦部肥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AChE含量显著升高.丁桂儿脐贴使脾虚小鼠体重显著增加,胃排空加速,改善脾虚小鼠症状.结论:丁桂儿脐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清NO、升高血清AChE和降低胃窦部肥大细胞数,可能是其治疗FD的机制.

  • 抗糖性白内障候选Ⅰ类新药石斛滴眼液临床前质量控制、急毒及刺激性实验研究

    作者:易燕群;杨巧红;苏俊芳;陈健;戚辉;陈丹;魏小勇

    该研究旨在建立石斛滴眼液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刺激性及过敏性评价,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斛滴眼液的主要成分石斛酚和丁香酸的含量,石斛酚和丁香酸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是0.040 8~1.530 0 g·L-1(r =0.999 9),0.1008 ~0.504 0 g·L-1(r =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8%,99.84%,RSD分别为1.4%,1.8%(n=9),样品溶液在室温72 h内稳定.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石斛滴眼液对小鼠无毒性反应;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1周对家兔眼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及豚鼠过敏性实验结果显示石斛滴眼液无眼刺激性和无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表明石斛滴眼液安全、稳定,具有较好的成药性.

  • 丹参总酚酸及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龚婉;肖扬;张萌;王毅;王怡

    目的:探索丹参总酚酸及三七总皂苷配伍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缺氧复氧损伤H9c2细胞模型,MTT法测定丹参总酚酸、三七总皂苷配伍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评价丹参总酚酸、三七总皂苷配伍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药物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表达情况;定磷法检测细胞内Na+,K+-ATPase,Ca2+,Mg2+-ATPase的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丹参总酚酸、三七总皂苷分别在0.05 ~0.5,5 ~50 mg·L-1配伍时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协同保护作用;丹参总酚酸与三七总皂苷均能减轻缺氧复氧导致的心肌细胞的凋亡并且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配伍后作用更为明显.结论:丹参总酚酸、三七总皂苷配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改善能量代谢对抗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 玉屏风散抗OVA致小鼠过敏性哮喘的作用研究

    作者:王慧珠;洪敏;桂黎黎;华永庆;许惠琴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YPFS)抗OVA致小鼠过敏性哮喘的作用.方法:建立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第0,14天,分别腹腔注射20 μg OVA,自21 d时开始雾化吸入0.5% OVA溶液20 min,连续7d.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YPFS低、中、高剂量组每天分别灌胃给予玉屏风散生药3.25,6.5,13 g·kg-1,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阳性药组从雾化期开始腹腔注射地塞米松(DEX)1 mg·kg-1.后一次OVA雾化后24h取血,进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中IgE测定;收集支气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分类;取右侧肺组织研磨匀浆,检测细胞因子IL-4,IFN-γ,左侧肺上叶做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组血中Eos及血清中IgE显著增高,BALF中出现大量Eos,肺组织病理显示支气管浆液性渗出,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管腔狭窄或闭塞,且肺泡间隔变宽增厚,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肺组织匀浆中IL-4增加,IFN-γ/IL-4显著降低,YPFS各剂量组能降低血中Eos及血清中IgE含量,减少BALF中Eos,减轻上述模型的病理改变.同时降低肺组织匀浆中IL-4含量,提高IFN-γ/IL-4.结论:玉屏风散对OVA导致的过敏性哮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降低哮喘小鼠的血中Eos,IgE分泌,肺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降低肺匀浆中IL-4的水平,提高IFN-γ/IL-4,抑制Th细胞向Th2极化.

  • 药用真菌竹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殷志琦;陈占利;张健;叶文才;赵守训

    利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真菌竹黄菌Shiaria Bambusicola子座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它们的结构为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竹红菌丙素(3),hypomycin A (4),麦角甾醇(5),麦角甾醇过氧化物(6),(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1,9(11),22-三烯-3β-醇(7),麦角甾-7,24(28)-二烯-3β-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0-棕榈酸酯(10),(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0-棕榈酸酯(11),棕榈酸-α-单甘油酯(12),棕榈酸-α,α′-甘油二酯(13),甘露醇(14).其中化合物7~13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大洋纵列海鞘中的嘌呤和咔啉生物碱成分研究

    作者:赵树明;陆亚男;田晓清;杨桥;于慧娟;樊成奇

    从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的甲醇提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嘌呤和咔啉生物碱成分,采用包括HPLC在内的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学方法,主要是MS,1H-NMR和13C-NMR,结合文献对照确定上述化合物的结构为6-甲氧基-7-甲基-8-氧鸟嘌呤(1),2-甲基亚氨基-3-甲基-6-甲基氨基-9-氢-嘌呤(2),1,2,3,4-四氢-β-咔啉(3),1-甲基四氢-β-咔啉(4)和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5),其中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Symplegma属海鞘中获得,嘌呤、咔啉类是该种海鞘中生物碱成分的主要类型.

  • 阿胶酶解物抗氧化肽的分离与质谱分析

    作者:李笑尘;闫利华;王智民;张启伟;高建萍;陈两绵;王锦玉;仝燕;张贵锋

    采用阴离子交换纤维及Sephadex G-25柱色谱法对阿胶酶解物进行分离纯化,以DPPH,ABTS法对阿胶酶解物及其不同部位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从阿胶酶解物中筛选出体外抗氧化活性强的部位,命名为GFC-1.GFC-1质量浓度为2.0g·L-1时对DPPH清除率为47.95%,0.40 g· L-1时对ABTS清除率为97.20%;利用LC-ESI-MS/MS结合TurboSEQUEST检索软件及Swiss-Prot数据库从GFC-1中鉴定出9个小分子肽,并从中识别出高重复核心序列GPAGPP* GPP*(P*为羟脯氨酸).

  • 华南木姜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姜明;林生;郭庆兰;江志波;王素娟;杨永春;林鹏程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华南木姜子树枝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3,4-亚甲二氧基肉桂酰基-3-甲氧基酪胺(1),N-反式对香豆酰基-3-0-甲基多巴胺(2),N-顺式对香豆酰基-3-O-甲基多巴胺(3),(+)-芝麻素(4),(+)-松脂素(5),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木脂烷-7-酮(6),4-羟基-3,5′-二甲氧基-4′,7-环氧-8,3′-新木脂烷-9,9′-二醇(7),苯甲酸(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对羟基苯甲醛(10)和4-羟基-3-甲氧基苄醇(11).化合物1为一新化合物,化合物2~n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虎耳草乙酸乙酯部位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周美;陈华国;先春;黄志金;周欣

    目的:建立虎耳草药材的乙酸乙酯部位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以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mm,5 μm),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6 nm,柱温30℃.结果:建立了虎耳草药材的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确定了15个共有峰,并用对照品指认了7个峰,精密度和重复性实验中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小于3%,11批不同产地虎耳草相似度存在差异.结论:虎耳草药材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喙荚云实酚性成分研究

    作者:马瑞婧;杨巡纭;王吉华;唐洪波;王利勤

    对喙荚云实Caesalpinia minax枝和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喙荚云实枝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5,7,3′,4′-tetra-hydroxy-3-methoxyflavone(2),毛地黄黄酮-5,3′-二甲酯(3),thevetiaflavon(4),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bonducellin(6),7-hydroxy-3-(4-hydroxybenzylidene)-chroman-4-one (7),3-去氧苏木查尔酮(8),5-acetony1-7-hydroxy-2-methylchromone(9),4-(trans)-acetyl-3,6,8-trihydroxy-3-methyl-dihydronaphthalenone(10),4-(cis-acetyl-3,6,8-trihydroxy-3-methyl-dihydronaphthalenone(11),香草酸(12),ω-hydroxypropioquaiacone(13),丁香脂素(14)及尿嘧啶(15),化合物1~14为酚性成分.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喙荚云实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5,9~13,15为首次从云实属植物中得到.

  • 茯苓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Ⅰ)

    作者:冯亚龙;赵英永;丁凡;习志辉;田婷;周帆;杜晓;陈丹倩;魏锋

    茯苓皮是中药茯苓菌核的外皮,临床上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目前的研究发现,茯苓皮主要含有三萜(羊毛甾烷型和3,4-裂环羊毛甾烷型)和多糖(β-茯苓聚糖),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该文对茯苓皮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茯苓皮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连翘炮制工艺研究

    作者:姜涛;许佳;秦臻;陈廷贵;范圣此;张立伟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连翘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活性等指标的影响,为连翘的合理炮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浸出物测定法测定浸出物含量;用HPLC法分析比较不同炮制条件对连翘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用DPPH清除自由基法评价抗氧化作用;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评价抗菌作用.结果: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确定的佳水煮炮制条件为,加6倍水,沸水煮8 min.结论:不同炮制条件下连翘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活性等有明显不同.

  • 清开灵注射液中14种胆汁酸的HPLC-ESI-MS/MS快速鉴定

    作者:张加余;张倩;张红霞;董鲁艳;卢建秋;乔延江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胆汁酸类成分的ESI-MS/MS裂解规律及其快速识别方法.方法:采用HPLC-ESI-MS/MS技术研究5种胆汁酸类成分的ESI-MS/MS裂解规律,并对8个生产厂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胆汁酸类成分进行快速鉴别.结果:5种胆汁酸类成分具有相似的ESI-MS/MS裂解特征;利用这些特征从清开灵注射液中快速鉴定了14个胆汁酸类成分;其中11个为8个厂家注射液共有成分,3个存在于个别厂家产品中.结论:利用HPLC-ESI-MS/MS技术可以从复杂物质体系中快速鉴定胆汁酸类成分,并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复杂物质基础阐明与质量标准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主成分分析辅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胶囊的溶出度

    作者:张伟泉;郭怀忠;张小倩;刘前义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自身对照原理的用于评价双黄连胶囊溶出度的分析方法.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胶囊的溶出度.结果: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良好,校正样品(QA)和质控样品(QC)的平均回收率均不低于96.0%,不同厂家和同厂家不同批次双黄连胶囊的溶出曲线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该方法能较好地评价双黄连胶囊的溶出状况,同时也有望用于其他中药U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评价.

  • 新型两亲性分子的合成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

    作者:艾汝经;王向涛;赵静;李之韬;郭一飞

    目的:合成三分枝低聚乙二醇(TEG)为亲水部分和分别以6个碳(R1),8个碳(R2),12个碳(R3)的脂肪链为疏水部分的3种两亲性分子(TEG-R1,TEG-R2,TEG-R3),并对其作为难溶性药物载体进行研究.方法:通过苯磺酰化、取代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后形成酰胺成功合成3个化合物,通过核磁进行结构表征,应用芘荧光探针法进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透射电镜观察其自组装形态.自组装溶剂蒸发法制备载药鬼臼毒素胶束,对载药胶束进行粒径表征,并考察3种两亲性分子的溶血性.结果:核磁证明3种两亲性分子均成功合成,TEG-R1,TEG-R2,TEG-R3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50,50,10 mg·L-1.电镜观察呈20~50 nm的类球形状态.3种两亲性分子均能制备成载药胶束且粒径分布在100~200 nm.溶血性实验证明接枝6碳脂肪链的两亲性分子中TEG-R1不会引起溶血.结论:3种两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均具有胶束化行为,且均能作为难溶性药物载体;其中TEG-R1不会引起溶血有望成为新型的药物载体.

  • 基于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比较不同产地铁棒锤中总生物碱与乌头碱的含量

    作者:林丽;魏学明;王延惠;晋玲;贺正阳;杜弢;陈红刚

    目的: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铁棒锤总生物碱的佳条件,比较不同产地铁棒锤中总生物碱与乌头碱的含量,为进一步研究铁棒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选大孔吸附树脂对铁棒锤总生物碱的佳纯化条件,以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佳工艺条件对4个不同产地铁棒锤的总生物碱进行纯化,并用HPLC测定乌头碱的含量.结果:不同工艺条件对总生物碱的纯化有不同影响.佳纯化条件为树脂型号HPD-722,80%乙醇,乙醇洗脱量80 mL·min-1.HPLC测得青海、马衔山、宁夏、永登4个不同产地铁棒锤中乌头碱质量分数分别为0.493 5,0.883 5,1.527 8,1.664 4 mg·g-1.结论:该文的佳工艺条件可用于总生物碱和乌头类生物碱的纯化.不同产地铁棒锤中乌头碱含量以甘肃永登栽培高.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蝮蛇咬伤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的研究

    作者:方志美;胡国华;何宝祥;尹亦清;吴玲玲;何国产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蝮蛇咬伤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hs-PCR,IL-6,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西药组32例,中药组32例,中西医结合组35例.西医组用抗蝮蛇毒血清6000U,每天1次静脉滴注,连用5d.中药组用中药抗蝮蛇2号浓煎剂300 mL,每日分2~3次口服,5d为1疗程.中西医结合组即抗蝮蛇毒血清联合中药抗蝮蛇2号(用法同上).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集血标本,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炎性因子(hs-PCR,IL-6,TNF-α).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3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但中西医结合组比单纯中药与西药组明显降低(P<0.01);3组治疗后局部症状消退情况:与单纯中医组、西医组在第1天和第3天比中西医结合组局部症状消退情况为显著(P<0.05,P<0.01);临床总有效率分别是中西医结合组100%,单纯中药组84.37%,单纯西药组65.62%,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单纯中药与西药组(P<0.01).结论:蝮蛇咬伤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增高;中西药结合治疗蝮蛇咬伤能明显降低血炎性因子水平,增加临床疗效,比单纯用中药与西药临床疗效显著.

  • 中医药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动物实验规范化探讨

    作者:倪新强;张艳莉;韩新民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对ADHD的动物实验研究逐渐得到发展,但在研究设计、动物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医药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与认可度.该研究结合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有效推动中医药动物实验规范化,充分发挥实验动物科学在ADHD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 复方抗病毒制剂中贯叶连翘对莪术油药动学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银宇;贝煜;张卉;李健安;赵文;肖巧学;张敏静;黄亚东;项琪

    目的:研究莪术油及自制的复方抗病毒制剂给药后莪术油在新西兰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莪术油的标志性成分吉马酮的含量.结果:莪术油与复方抗病毒制剂灌胃给药后吉马酮的药时曲线符合开放二室模型.单方莪术油的药动学参数t1/2α,t1/2β,Vd,CL,AUC,Ka分别为(1.52±0.59),(1.97 ±0.27)h,(47.59±2.29)L·kg-1,(176.77±7.65)L·h-1·kg-1,(5.70 ±0.70) mg·h·L-1,(0.97±0.11) h-1,复方中莪术油则为(0.41±0.03),(1.47±0.35)h,(75.21±5.21)L·kg-1,(287.79±6.39) L· h-1· kg-1,(3.91±0.53) mg·h·L-1,(5.14±1.26) h-1.两者的t1/2α,t1/2β,Vd,CL,AUC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复方的吸收速率Ka显著高于单方(P<0.05).结论:复方抗病毒制剂中贯叶连翘没有影响莪术油有效成分在新西兰兔体内的分布和消除,但提高了莪术油的吸收速度,缩短了药物吸收的时间,有利于药物在体内迅速发挥作用.

  • 马钱子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作者:王冬月;陈军;蔡宝昌

    借助考察萃取溶剂、萃取次数、萃取剂体积对马钱子碱提取回收率的影响,马钱子碱血药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得到了优化.筛选得到优的血浆处理方法,即用氨水碱化后,用4 mL的萃取剂正己烷-二氯甲烷-异丙醇65∶ 30∶5萃取2次.将马钱子碱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应用于药动学研究,比较了静脉注射5 mg·kg-与经皮给药40 mg· kg-1马钱子碱溶液后的药动学性质,结果得到马钱子碱静脉注射和经皮给药后的药动学均符合二室模型,经皮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8.72%.可见优化后的血药浓度分析方法可以满足马钱子碱药动学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 马钱子碱 HPLC 药动学
  • 大鼠单向灌流模型研究田蓟苷的在体肠吸收

    作者:王婷婷;李伟;袁勇;王丽萍;王新春

    目的:研究田蓟苷的大鼠小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田蓟苷的浓度变化,考察加入维拉帕米、利血平、根皮苷及利福平对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2,papp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维拉帕米、利血平后,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有显著性增加(P<0.05);加入根皮苷后,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Papp显著性降低(P<0.05);加入利福平,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没有显著性增加.结论:田蓟苷是P-糖蛋白(P-gp)、乳腺癌多药耐药蛋白(BCRP)及Na+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1(SCLT1)的底物,P-gp与BCRP外排作用是田蓟苷小肠吸收的主要外排机制,田蓟苷能够依赖SGLT1实现在小肠的吸收转运;田蓟苷不是胆盐转运蛋白的底物.

  • 艾片经静脉和鼻腔给药的小鼠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赵静宜;杜守颖;陆洋;武慧超;李慧云

    目的:建立艾片中的主要成分龙脑在小鼠组织中含量测定的GC-FID法,并进行艾片静脉和鼻腔给药的小鼠组织分布研究.方法:小鼠给予30.0 mg· kg-1艾片,在给药后1,3,5,10,20,30,60,90,120 min脱颈椎处死小鼠,迅速分离出小鼠全脑、心、肝、脾、肺、肾,匀浆后以十八烷为内标,乙酸乙酯萃取,GC测定各组织中龙脑浓度.结果:龙脑浓度线性关系良好;萃取回收率、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艾片给药后分布于大部分组织,在心、脑、肾中的分布较多,在肝、脾、肺中含量较少.结论:建立的GC-FID法适用于组织中龙脑的含量测定及组织分布研究.小鼠静脉和鼻腔给予艾片后在血流丰富的组织中含量较高.在鼻腔给药中,脑的相对靶向系数和靶向效率均是大的.

  •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制定

    作者:郭兰萍;陆建伟;张小波;赵润怀;张本刚;孙丽英;黄璐琦

    文章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设计的过程,在明确普查目的和目标的基础上,按工作流程对普查任务进行了分解,指出各地中药资源组织管理、立地环境及中药资源分布、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积极性及能动性等区域差异是本次普查技术规范设计中大的难点,提出了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制定中强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野外调查和市场调查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文章在较详细分析了影响普查质量的关键环节技术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规范框架,包括3个组织管理规范,11个技术规范,合计14个规范.认为这些规范的下发使用,不但为本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了行动规范,也将对我国中药资源调查和普查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深远的影响.

  • 寒凉类中药材“形、色、嗅、味”特征初步分析

    作者:翟华强;王燕平;黄璐琦;金世元;王永炎

    目的:探讨寒凉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8味寒凉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寒凉中药包括20类,圆柱形占28%,共33例;片状、卵形和块状各有10例,各占8.5%;椭圆形和卷曲状各7例,各占5.9%;圆球形6例,占5.1%;其他形状分布较零散.在颜色方面,共有18种,其中黄棕15例,占12.7%;黄白14例,占11.9%;白13例,占11.0%;灰棕9例,占8.5%;黄绿9例,占7.6%;棕褐7例,占5.9%;黑褐7例,占5.9%;绿、灰褐、棕各有6例,各占5.1%.在气方面,气微的49例,占41.5%;无臭的31例,占26.3%;特异的共15例;占总数的12.7%.在味方面,微苦26例,占22.0%;淡25例,占21.2%;苦24例,占20.3%;甘16例,占13.6%.在质地方面,质脆的34例,占28.8%;质轻的26例,占22%;质硬的25例,占21.2%;质坚实与质韧的均为11例,各占9.3%;质地重、松、硬、滑以及其他的所占比例较小.结论:寒凉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黄色、气微、微苦、质脆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 对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的分析

    作者:姬航宇;陈欣燕;焦拥政;仝小林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药材和饮片的用量和用法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绝大部分饮片的用量范围.该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探讨药典中饮片的大剂量、小剂量及剂量阈值的分布,比较有毒和无毒中药的用量特点.《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录入药物617种,除16种未规定剂量,饮片常见的小剂量是3 g,大剂量是10 g,剂量阈值是6 g.经比较发现,对有毒药物用量的规定比无毒药物严格;与经方本原剂量和临床实际用量比较,药典中规定的剂量阈值较窄;药典规定可用于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剂量相差不大.

    关键词: 用量 药典 中药
  • 不同类型的桑螵蛸与其基原昆虫对应关系研究

    作者:温珑莲;万德光;任艳;李军德;国锦琳

    桑螵蛸为常用中药,因其入药部位为螳螂的卵鞘,无法直接判断其基原昆虫.同时螳亚科动物种类繁多,均产卵鞘,目前关于桑螵蛸对应的基原昆虫尚无一致的结论,而二者准确的对应关系是保证桑螵蛸质量的基础,也是桑螵蛸条形码研究的基础.文章采用人工孵化与捕捉活体螳螂2种方式,分别鉴定了药材及其原动物,系统地研究了桑螵蛸与基原昆虫的对应关系,发现基原昆虫为大刀螳属、斧螳属、污斑螳属的多种昆虫,该研究为桑螵蛸深入开发与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海马市场调查与基原动物鉴定研究

    作者:温珑莲;李军德;万德光;任艳;国锦琳

    目的:调查市售海马品种情,了解市售海马品种的鉴别点,为海马的质量控制及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海马临床药效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由于海马药材没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导致目前海马销售现状混乱,存在较为严重的掺伪、掺假现象.作者对海马商品药材进行市场调查,并经研究明确了市售海马目前主要有13个种,其中包括药典所收载的4个种(无小海马);进一步列出了市售的13种海马的主要鉴别点.结论:应加强对海马的基础研究以建立海马质量控制标准,改善海马销售混乱的现状.

  • 姜制对栀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作者:张村;李雨田;肖永庆;于定荣;麻印莲;顾雪竹

    目的:比较分析栀子姜制前后主成分的含量变化趋势.方法:UPLC同时测定4个二萜色素类成分(C-1,C-2,C-3,C)含量,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柱,流动相甲醇-0.5%甲酸水不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440 nm,流速0.4mL·min-1,柱温35℃;HPLC同时测定2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G-1,G-2)含量,Agilent TC-C18(2)柱,流动相乙腈-0.5%甲酸溶液(18∶ 82),检测波长238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结果:栀子经姜制后二萜色素类成分总量略有降低,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总量略有升高.结论:栀子姜制前后主成分含量略有升高,但总体上差异不大.

  • 鲤科鲌属药用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的DNA条形码研究

    作者:谢佳燕;李军德;黄钰淞

    目的: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研究我国长江流域不同地区鲤科鲌属药用鱼类的遗传特征,探讨利用该基因片段作为鲌属药用鱼类鉴定条形码的适用性.方法:扩增鲌属药用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5′端并进行测序,分析不同药用鱼类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变异,构建聚类树,探讨该序列片段在鲌属药用鱼类中进行鉴定的可行性.结果:鲌属药用鱼类COI基因片段的碱基组成中A+T碱基量明显高于G+C量,96%的遗传变异均发生在编码区密码子第3位点,但所有翻译后氨基酸组成均相同,表明COI基因编码在鲌属鱼类中的保守性;鲌属药用鱼类的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1%,种间遗传距离大于10倍的种内距离;NJ聚类树显示所有鲌属鱼类聚成独立的一支,其属内不同鱼种的个体又分别聚成独立的分支,不同分支具有较高的节点支持率.结论:鲌属4种药用鱼类的DNA分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对鲌属鱼类进行有效的区分.

  • 基于COI基因的龟甲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研究

    作者:刘晓帆;刘春生;杨瑶珺;李军德;徐佳;吴立洁;戴待;刘杰

    目的:利用COI基因对乌龟及常见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探讨快速、准确鉴定龟甲及其混伪品的方法.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龟甲的正品及其混伪品8种,共22份样品,提取DNA,得到其COI序列.用Contig Express,Dnaman,Edit Sequence,Mega 5等软件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并构建正品龟甲其混伪品的N-J树.结果:龟甲的正品来源乌龟与其混伪品种间存在较多变异位点.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图可以看出,同属聚在一起,且各物种又形成相对独立的支.结论: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很好地鉴定龟甲及其混伪品.

  • 数种蜥蜴亚目药用动物DNA条形码分类探讨

    作者:李晓玲;张月云;徐永莉;赵成坚;谷颖乐;李力

    该研究选取数种蜥蜴亚目药用动物为研究对象,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收录的共3科7属12种59个体的同源序列(564 bp)进行比对分析,采用邻接法、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分别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片段的G+C平均量为46.5%,低于A+T平均量(53.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所有个体的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1.7%,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35.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的21倍.无疣壁虎、疣尾蜥虎和大壁虎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均大于2%,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种的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可能均已达到亚种甚至种的水平,当然还需要结合形态、更多分子标记等分析才能定论.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DNA条形码在科、属和种水平的分类鉴定与传统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因此,DNA条形码用于蜥蜴亚目药用动物物种间的鉴定是可行的,特别是对于非专业人员鉴定相关类群药材真伪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丹参ERF转录因子SmERF1基因的表达分析和亚细胞定位

    作者:吴文燕;蒋喜红;刘春生;黄璐琦;申业

    目的:对前期已经克隆的丹参SmERF1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分析SmERFI基因在不同诱导子处理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方法:利用MEGA5软件对SmERF1基因及拟南芥ERF基因家族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SmERF1基因在不同诱导子处理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将SmERF1与GFP融合,在洋葱表皮瞬时表达,以确定SmERF1蛋白表达部位.结果:丹参SmERF1属于ERF家族第Ⅶ亚族;YE+ Ag+诱导对SmERF1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ABA和MeJA可以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而水杨酸诱导会出现先抑制,后随处理时间加长,SmERF1基因表达又恢复;亚细胞定位确定SmERFI基因在细胞核内特异表达.结论:SmE RF是一个AP2/ERF转录因子,属于AP2/ERF家族第Ⅶ亚族,其表达受ABA,SA,MeJA等激素调节控制.

  • 影响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因素及其研究热点和现状

    作者:李璇;岳红;王升;黄璐琦;马炯;郭兰萍

    植物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体内会产生活性氧,环境胁迫下的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增加,打破了活性氧的平衡,必须依靠抗氧化酶系统对抗其有害作用.文章介绍了抗氧化酶的种类和结构特点,综述了植物种类、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阶段等植物自身因素,以及温度、水分和无机元素离子等外界环境因子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后介绍了目前环境胁迫下抗氧化酶的研究热点领域,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