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当归多糖联合阿糖胞苷诱导人白血病KG1α细胞株衰老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春燕;耿珊;刘俊;朱家红;张先平;姜蓉;王亚平

    作者实验室新研究发现,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s,ASP)对延缓造血干细胞衰老有明确的调控作用.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水平的恶性血液肿瘤,ASP对白血病细胞有无调控衰老的作用却未见相关报道.该研究以对数生长期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株KG1α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当归多糖组(ASP组),阿糖胞苷组(Ara-C组),当归多糖与阿糖胞苷联合组(ASP+ Ara-C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SP,Ara-C和ASP+ Ara-C,作用不同时间,旨在研究当归多糖联合阿糖胞苷诱导人白血病细胞株KG1α衰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结果显示,ASP,Ara-C,ASP+ Ara-C在体外能明显抑制KG1α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呈现衰老形态学特点;衰老染色阳性细胞率显著增高;并能显著上调衰老相关蛋白P16与RB的表达,ASP+ Ara-C组的上述指标更加显著.综上所述,ASP与Ara-C诱导KG1α细胞衰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提示ASP与抗肿瘤药物联合用药在白血病治疗中可起到更好作用.

  • 当归超临界提取物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安静;李晓宁;赵博琛;王琼;兰颐;吴清

    采用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雄性小鼠结肠癌模型,研究当归超临界提取物对诱发小鼠结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给予雄性Balb/c小鼠单剂量皮下注射AOM(10 mg· kg-1),1周以后,给予2% DSS饮用7d,诱导结直肠癌.分别按照15,30,60 mg·kg-1灌胃给予药物组当归超临界提取物至第17周.当归超临界提取物组肿瘤发生率、小鼠的荷瘤数及荷瘤体积均低于AOM/DSS模型对照组.这可能与当归超临界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中PCNA,COX-2,iNOS的表达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归超临界提取物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可进一步用于人类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研究.

  • 麻黄汤处方剂量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作者:何昱;盖玉权;周惠芬;孙燕雯;金伟锋;万海同

    目的:多目标优化麻黄汤处方剂量配比,为定量优化中药复方的处方剂量提供借鉴.方法:以大鼠汗点数、豚鼠气管解痉率、小鼠醋酸致痛扭体次数作为麻黄汤发汗、平喘、止痛效应的评价指标,依据麻黄汤16个正交组合配比方的实验结果,分别运用支持向量回归(SVR)和二次响应面回归(RSR)建立反映复方量效关系的数学模型,结合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和熵权TOPSIS法进行麻黄汤处方剂量的多目标优化.结果:SVR建模优化得到的麻黄汤发挥整体药效的优剂量为:麻黄17.71 g,桂枝9.57g,苦杏仁11.75 g,炙甘草4.39 g;RSR的优化结果为麻黄13.37 g、桂枝11.61 g、苦杏仁11.98 g、炙甘草5.67 g;SVR在预测能力与优化结果上均优于RSR.结论:SVR-NSGA-Ⅱ-TOPSIS法可用于麻黄汤等中药复方剂量的多目标优化,确定发挥疗效的佳组方,为中药复方处方剂量的确定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 黄独素B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及其机制

    作者:牛成伟;陆宾;季莉莉;王峥涛

    目的:观察黄药子中的二萜内酯类成分diosbulbin B (DB)诱导的急性肝毒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肝脏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一次性灌胃给药DB(0,113,150,200 mg·kg-1),通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来观察DB诱导的急性肝损伤,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HO-1的表达.结果:血清ALT,AST,ALP结果显示,DB 113 mg·kg-1灌胃后24 h,DB没有引起肝毒性;在150 mg·kg-1时,DB引起微弱的肝损伤;到200 mg·kg-1时,DB诱导明显的肝损伤.ELISA结果显示,DB能够剂量依赖性的增加血清中TNF-α的含量(P <0.05,P<0.01,P<0.001),DB(200 mg·kg-1)能够降低IL-4的含量(P<0.01),而不同剂量的DB对IL-1β的含量均没有明显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B (200 mg·kg-1)能够明显诱导肝组织中HO-1的表达(P<0.01).结论:由TNF-α介导的炎性肝损伤以及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DB所诱导的急性肝毒性的主要原因.

  • ERK/FoxO3a信号轴在牡荆脂素VB-1抑制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郑星星;张韧硕;周应军;王建刚

    目的:探讨ERK/FoxO3a信号轴是否介导牡荆脂素(VB-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观察不同浓度VB-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系和永生化人胚肝L-02细胞系增殖的影响,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生长,Westernblot检测ERK1/2,FoxO3a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VB-1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HepG2细胞增殖活性,对L-02细胞作用微弱.VB-1有效抑制HepG2细胞锚定依赖生长,并降低p-ERK1/2,p-FoxO3a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MEK抑制剂PD98059增强VB-1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ERK1/2,FoxO3a磷酸化的作用.结论:VB-1通过阻断ERK/FoxO3a信号轴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活性.

  • 龙胆泻肝汤不同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俞丽华;陆克乔;施高翔;严园园;何亮;邵菁;汪天明;汪长中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提取物体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XTT法和微量稀释法筛选龙胆泻肝汤各提取部位的抗菌活性并检测各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量.结果:龙胆泻肝汤用石油醚、水、正丁醇、甲醇及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白念珠菌浮游菌的MIC分别为>1000,>1 000,>1 000,125,125 mg·L-1;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500,500 mg· L-1;SMIC80分别为>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 mg· L-1;1 000 mg· L-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抑制黏附相关基因ALS1和菌丝形成基因SUN41的表达.结论:龙胆泻肝汤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提取部位.

  • 川芎嗪对泡沫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影响

    作者:祝骥;滕耀红;王萍儿;杨贞;卢德赵

    目的:从胆固醇逆转运角度探讨川芎嗪对ox-LDL诱导泡沫细胞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RAW264.7,以20 mg·L-1 ox-LDL诱导其转变成泡沫细胞模型,并用川芎嗪进行干预.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堆积情况和酶比色法定量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变化,并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PARγ,LxRα,ABCA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川芎嗪能降低泡沫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抑制脂质积累,并提高PPARγ,LXRα,ABC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川芎嗪通过增加PPARγ,LXRα,ABCA1基因表达,促进胆固醇逆转运.

  • 基于选择性剔除的红花抗氧化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王林艳;唐于平;刘欣;葛雅辉;李淑娇;尚尔鑫;段金廒

    目的:建立一种从整体角度研究中药效应物质的方法.方法:以红花为例,利用制备液相色谱剔除其主要成分,然后分别对剔除后的样品进行抗氧化效应评价,进而比较分析得出红花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效应物质及各成分的贡献度.结果:从红花样品中分别剔除了7个主要物质,并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和对照品对照鉴定了其中6个成分.通过对包括剔除物质在内的所有样品进行抗氧化效应比较评价,结果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脱水红花黄色素B,6-羟基山柰酚-3,6-二氧葡萄糖-7-氧葡萄醛酸苷是红花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效应物质.结论:该研究探索了一种较新颖而有效的中药效应物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从一定程度上阐明不同成分对中药效应表达直接或间接的贡献以及贡献度,使得中药效应物质表达更加明晰.

  • 中药鉴定方法学发展历程

    作者:陈科力;黄林芳;刘义梅

    该文回顾了中药鉴定学科及其方法学的产生历史,并依据在中药来源、性状、显微、理化以及生物鉴定等各种方法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方法学结合自身特点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发展的进程,进而描绘了中药鉴定方法学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 PMI基因作为选择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白花丹参体系的建立

    作者:陶如;张友灿;方茜;史仁玖;李艳玲;黄璐琦;郝岗平

    目的:构建含有大肠杆菌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6-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I)基因并替换潮霉素抗性(hygromycin,hyg)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5-PMI,同时建立以PMI/甘露糖为筛选标记的白花丹参转基因体系.方法:首先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中克隆PMI基因,然后以PMI基因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5中的hyg基因,构建了以PMI基因为选择标记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5-PMI,并用电击转化方法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LBA4404中,用叶片浸染法转化白花丹参.结果:在白花丹参MS +6-BA 1.5 mg·L-1 +NAA0.1mg·L-1固体分化培养基中附加20 g·L-1-甘露糖和10g·L-1蔗糖为碳源的选择压力下,pCAMBIA1305-PMI的转化率为23.7%,对再生植株用PCR检测证实了PMI基因的导入.结论:建立了以PMI-甘露糖为选择系统的白花丹参转基因体系,可应用于后续目的基因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 丹参转录因子SmWRKY1蛋白的表达和纯化条件优化研究

    作者:刘玉忠;申业;荣齐仙;吴文燕;李瑞博;吴志刚;陈敏

    WRKY转录因子是一类含有高度保守的WRKY结构域的锌指蛋白,是植物所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该研究将已克隆的SmWRKY1 cDNA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该蛋白的大小约36 kDa,与预测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一样,说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对影响蛋白表达的4个因素:诱导时间、诱导温度、IPTG浓度及诱导前菌液的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当A600达到约1.0 ~1.5时,加入0.2 mol·L-1的IPTG,在20℃诱导培养12h后SmWRKY1蛋白的表达量较高.原核表达产物SmWRKY1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采用尿素提取包涵体蛋白,用Ni2+亲和色谱法纯化表达蛋白,纯化后蛋白的质量浓度为2.454 g·L-1.经蛋白质印迹检测,His-Tag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的识别SmWRKY1蛋白,进一步证实丹参SmWRKY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SmWRKYI基因的表达与丹参酮类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相关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础.

  • 金银花日不同时间和年不同茬次指标成分含量变化趋势

    作者:李建军;贾国伦;王君;梁建强;杨丽;张重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d不同时间和1年不同茬次的金银花指标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采用SPSS法对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d不同时间金银花指标成分含量有差异,且随时间而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年不同茬次指标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绿原酸质量分数为2.059% ~3.593%,木犀草苷质量分数为0.110% ~0.171%.因此,早上7点前和晚7点前后采摘的金银花指标成分含量较高,春天和秋天采摘的金银花指标成分含量较高,夏天采摘的金银花指标成分含量较低,为金银花的全程质量监控和科学合理采收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灯盏花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分析及其多态性研究

    作者:陈茵;李翠婷;姜倪皓;杨生超;陈军文;杨建文;张广辉

    目的:通过对灯盏花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的分析,设计SSR引物,为开发新的SSR标记奠定了基础.方法:利用MISA工具筛选灯盏花转录组测序获得的52 060条unigene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了分析;Primer3设计SSR引物,随机选取36对引物对13株采自不同地方的灯盏花进行多态性扩增分析.结果:灯盏花转录组搜索到3 639个SSR位点,分布于3 260条unigenes上,SSR位点出现频率是6.99%.其中,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类型,占总SSR的34.41%,其次是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分别占总SSR的31.41%,30.04%.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以AT/AT和AC/GT为优势重复基元,占总SSRs的28.71%,三核苷酸重复基元以AAT/ATT为主,占7.94%.随机选取3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34对(94.44%)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19对(52.78%)表现出多态性差异.利用UPGMA作图,将13个材料分为2类.结论:灯盏花转录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丰富;大量的SSR为其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

  • 苦豆子总生物碱冻干粉针的制备及其抑瘤作用考察

    作者:闫家福;仝燕;蒲纯;王锦玉

    目的:考察苦豆子总生物碱注射用冻干粉针的成型工艺并观察其对小鼠肝癌H22移植性肿瘤的抑瘤作用.方法:以颜色、澄明度、水溶性及成形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充填剂的种类和用量,确定苦豆子总生物碱注射用冻干粉针的佳处方;选取药液质量浓度及pH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苦豆子总生物碱注射用冻干粉针的制备工艺,测定低共熔点并绘制冷冻干燥曲线.通过在小鼠右腋皮下无菌接种小鼠肝癌H22腹水瘤瘤株,观察苦豆子总生物碱注射用冻干粉针对该移植性肿瘤的抑瘤作用.结果:选取80 g·L-1甘露醇为填充剂,冻干前药液中苦豆子总生物碱质量浓度为25 g· L-1,pH6.5~7.5时,冻干效果好,复溶速度快.苦豆子总碱注射用冻干粉针高(120 mg·kg“)、中(60 mg·kg“)剂量组对小鼠肝癌H 22移植性肿瘤的平均抑瘤率分别为56.08%,35.49%.结论:苦豆子总生物碱冻干粉针制备工艺合理且重复性好,质量稳定,对小鼠肝癌H22移植性肿瘤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并呈明显量效关系.

  •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尤佳;戴东波;何雯洁;李刚;宋述程;魏颖慧;李范珠;徐秀玲

    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和抗肿瘤等多重药理作用,但其水溶性差、体内消除快,半衰期短的缺陷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将姜黄素制备成长循环脂质体(Cur-LCL)可望改善其水溶性差的问题并有效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该研究以乙醇注入法制备Cur-LCL,考察其理化性质,并以姜黄素原料药(Cur)和姜黄素普通脂质体(Cur-Lips)为对照组,通过体外释放和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药动学行为考察Cur-LCL的长循环作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ur-LCL呈类圆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110 nm,Zeta电位-5.8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0.25%,2.06%;体外释放结果显示Cur-LCL在7,24h内累积释放率分别达到48.95%,88.92%,与Cur和Cur-Lips相比具有明显缓释特征;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药动学研究表明,与Cur和Cur-Lips相比,Cur-LCL的AUC显著增大(P<0.01),CL显著降低(P<0.01),且t1/2β延长至2.45 h,分别是Cur的13倍(P<0.01)和Cur-Lips的1.8倍(P<0.01).结果表明,Cur-LCL体内代谢消除显著减缓,具有长循环的作用.

  • 黄芪多糖口服吸收促进剂的研究

    作者:陈小云;谭晓斌;孙娥;刘丹;贾晓斌;张振海

    该实验利用黄芪多糖中引入的仲氨基与FITC中氰基发生亲核反应,得到FITC荧光标记的黄芪多糖,并采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了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鱼精蛋白对黄芪多糖的吸收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该荧光标记方法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鱼精蛋白对细胞毒性作用均较小;2种吸收促进剂对黄芪多糖的吸收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吸收促进剂的比例越大时,作用越明显,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的作用略强于鱼精蛋白.实验前后细胞跨膜电阻(TEER)的变化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吸收促进剂能暂时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增加了膜的流动性,从而提高药物的透过性.

  • 不锈钢膜乳化法制备PLGA微球的初步研究与评价

    作者:戎堃;刘彬丽;李木子;许凉凉;伊辛;蔡程科

    目的:以水飞蓟宾药物为主药,利用不锈钢膜制备粒径均一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方法:采用不锈钢膜乳化法,结合单因素考察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等理化性质进行考察.结果:所得微球圆整度好,表面光滑,平均粒径(4.961±0.56) μm,径距(1.75±0.18),包封率(54.997±4.05)%,载药量(23.16±1.70)%.结论:不锈钢膜乳化法可用于制备中药难溶性成分水飞蓟宾PLGA微球,且所制备的微球粒径均一可控,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 UPLC指纹图谱技术结合毒性成分含量优选苍耳子的炮制工艺

    作者:韩燕全;洪燕;夏伦祝;高家荣;汪永忠;孙艳华;易进海

    通过16个不同工艺炮制样品水提取部位的UPLC指纹图谱和毒性成分含量比较,优选苍耳子炒制的佳工艺.U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为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 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毒性成分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为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35∶65);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03 nm.实验建立了16个不同工艺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分别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SPSS16.0软件和SIMCA13.0软件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16个炮制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7;聚类分析表明炮制样品可大致聚成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认为影响明显的3个成分分别是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咖啡酸;毒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炮制后毒性成分明显降低,炮制可起到减毒作用;该实验方法可用于优选苍耳子的炮制工艺.

  • 软指标的等级处理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影响

    作者:邵明义;魏明;闫博华

    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点.临床实践中,确切的临床疗效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但目前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很难客观的评价中医药的真实的临床疗效.因此,其如何客观的评价中医临床疗效,获得确切的证据是中医学疗效评价的关注的重点.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中医学更关注在疾病演变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对于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活动为主的软指标是疗效评价常选择的指标,在软指标的等级化处理后,疗效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在疗效评价过程中较为常见.为了更好的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软指标在疗效评价时,要明确其作用特点,突出了干预措施对疾病作用的特点,应尽量避免把软指标等级化处理,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效果.

  • 红花注射液对冬眠心肌血运重建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昌柱;鲜玉琼;陈静;徐迎辉;施倩;王玉华;居海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红花改善心肌灌注作用日益引起关注.该研究采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诊断冬眠心肌,共93例患者入选,分为红花治疗组(n=34),介入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26).3组均于试验前和随访3个月后查静息超声心动图,比较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ESV)、舒张末容积(EDV)、左室壁阶段运动积分指数(WMS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判断3组冬眠心肌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中药红花注射液对冠心病冬眠心肌血运重建的作用及心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红花组和介入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而ESV和WMSI显著降低,同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治疗后红花组与介入组ESV,WMSI以及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认为红花注射液有效改善冬眠心肌功能.

  • 苗药头花蓼及克淋通胶囊组方的临证解析

    作者:胡楠;唐仕欢;成龙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和对处方进行分析,多角度剖析苗药克淋通胶囊在治疗热淋证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优势.贵州苗药头花蓼在资源和临床等多方面具有优势.头花蓼具有解热和利尿等方面的药理活性,与黄柏配伍后清热泻火,利尿通淋,尤适用于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的热淋.苗药头花蓼和黄柏的复方制剂克淋通胶囊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活血止痛之功,可有效治疗淋证,热淋证是其佳证型,在提高综合疗效和改善患者整体症候的方面具有优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 血压难控因素的中医认识及辨治体会

    作者:熊兴江;王阶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控制血压可以大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心脑血管风险的发生.然而,临床上依然存在即使增加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降压疗效依然不佳的现象.究其原因,除常见的药物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等之外,常可找到严重干扰降压的诱因,即“血压难控因素”.近年来,血压难控因素备受关注,包括失眠、便秘、情绪、外感等.临床发现,诱因一旦找到,给予恰当的辨证论治,血压往往能迅速下降,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也随之减少.近年来,“血压难控因素”的防治逐渐受到业内关注,这与当前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不谋而合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策略不应仅仅着眼于“患者的高血压”本身,而应更加关注“高血压的患者”.加强对“血压难控因素”的认识及治疗,可能正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所在.

  • 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刘洋;翟华强;赵保胜;王晶娟;邓巧虹;汪国鹏;张雷;项佳媚

    多成分药物代谢可以界定为以多成分中各成分间转运蛋白及药物代谢酶相互影响为核心,以多成分同时测定为原则,以多成分环境影响每一成分代谢变化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完全区别于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创新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贯彻,将中医临床药学的整体辨证思维与药物代谢化学的具体分子思维结合,通过多成分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过程的阐述,可从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角度证明多成分药物代谢与中医临床药学的密切关联.因此多成分药物代谢可发展成为中医临床药学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

  • 古今附子加工方法的沿革与变迁

    作者:刘潺潺;程铭恩;段海燕;彭华胜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为了确保附子的疗效和安全用药,多以加工品的形式入药.历代医家对附子加工方式的记载多不相同,且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附子加工方式与古代本草所记载的也存在差异.该文回溯核查汉代至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附子加工方法内容加以归纳整理.结果表明,历史上附子的加工方法和入药方式随着朝代的变迁发生改变,且古今加工方法存在差异.唐代之前附子加工多为炮和浸法,唐代至明代期间多为炮、浸、煮和炒法,清代主要为浸和煮法,现代加工方法为煮和浸结合.附子在唐代之前多以整枚和劈破的方式入药,面现代入药方式多采用切片.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附子的毒性影响很大,建议对古今附子加工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 20(S)-原人参二醇奥克梯隆型差向异构体大鼠排泄研究

    作者:吴祥猛;王莉;倪莹莹;王慧;王文艳;孟庆国

    20(S)-原人参二醇奥克梯隆型差向异构体为20(S)-原人参二醇的主要代谢产物,前期研究发现,该差向异构体在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均有一定的立体选择性.该文建立了HPLC-MS/MS测定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的24R-差向异构体和24S-差向异构体,考察口服灌胃给予大鼠24R-差向异构体或24S-差向异构体后,在尿液、粪便和胆汁中的排泄情况.结果显示,24R-差向异构体和24S-差向异构体在口服给药后48 h内粪便排泄累积量分别为给药剂量的17.69%,17.09%,基本不经尿排泄.口服给药后48 h内,24R-差向异构体和24S-差向异构体胆汁排泄累积量分别为给药剂量的8.01%,1.47%,前者是后者的5.4倍,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

  • 当归挥发油给药大鼠尿液比较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李锦霞;张蔓;孙立博;张玲;张文泉;赵海福;李朋玲;华永丽;纪鹏

    为了分析当归挥发油(Angelica sinensis volatile oil,ASVO)对正常大鼠尿液代谢产物的影响,揭示ASVO影响大鼠体内代谢的可能途径.该实验将50只雄性Wise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SVO高(0.352 mL·kg-)、中(0.176 mL·kg“)、低剂量(0.088 mL·kg-)组和阿司匹林(aspirin,ASP)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高、中、低剂量的ASVO及ASP各0.2 mL,连续给药3d,并利用大鼠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12,24,36,48 h的尿液,应用GC-MS检测不同时段的大鼠尿液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和正交偏小二乘分析方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和T检验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ASVO中剂量组在36 h时对大鼠尿液代谢物影响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SP组与ASVO给药组大鼠尿液中7种代谢物有显著变化(P<0.05),其中乌头酸、琥珀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甘氨酸、苹果酸的含量呈升高趋势(P<0.05),前列腺素含量呈下降状态(P<0.01),认为ASVO与ASP的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它们对体内代谢的影响可能主要集中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脂质代谢途径.大鼠灌胃ASVO后可提高机体的能量代谢,抑制炎性物质的产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该结果为进一步阐释ASVO药理作用提供了依据.

  •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g1,Rb1在心肌缺血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研究

    作者:詹淑玉;邵青;李正;王毅;范骁辉

    该文研究生脉注射液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和Rb1在心肌缺血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及其诱导体内NO释放效应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以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制备心肌缺血模型.模型大鼠静脉给予生脉注射液(10.8 mL·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清,测定血清中人参皂苷Rg1和Rb1的浓度,绘制药-时曲线,拟合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同时测定血清中NO代谢产物NO2-和NO3-水平,绘制时-效曲线,采用Sheiner等提出的效应室理论建立PK-PD结合模型,计算药效学参数.研究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1和Rb1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人参皂苷Rg1在体内表现出快消除的特点,人参皂苷Rb1表现出慢消除的特点.生脉注射液诱导大鼠体内NO释放效应与人参皂苷Rg1和Rb1的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效应与人参皂苷Rg1和Rb1的效应室浓度成良好的相关性,符合Sigmoid-Emax模型.该研究成功建立了生脉注射液在心肌缺血大鼠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可较有效地用于预测生脉注射液的血药浓度和效应.

  • 中药初级品及中间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钱韵旭;张中朋;杨悦;赵伟;毕开顺

    利用2000-2011年我国对东盟各国出口的面板数据,建立中药初级产品与中间产品出口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中国GDP、人均GDP比值、平均出口价格、国企总资产贡献率显著增加中药初级产品出口额,而人民币升值、三资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东盟GDP、“早期收获”计划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显著减少其出口.东盟GDP、人均GDP比值对中药中间品出口具有显著作用,前者促进,后者抑制.该文建议稳步扩大初级产品出口,并积极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度更高的中间产品出口来调整中药出口商品结构.具体政策建议是:提高医药制造业外资质量、发挥国企科技示范作用、强化出口贸易中的议价权、增加对外直接投资.

  •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

    作者:郭兰萍;张燕;朱寿东;王桂华;王秀;张小波;陈美兰;何雅莉;韩邦兴

    该文旨在总结中药材GAP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中药材GAP的进一步推行提出建议.作者认为中药材GAP推行10年取得了很大成果,包括①颁布了中药材GAP认证的一系列管理办法;②中药材规模化面积不断扩大;③农民及企业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的意识增强;④形成了一批中药材GAP基地;⑤中药材栽培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⑥培养了一大批中药材GAP生产及认证的专家和学者.GAP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对GAP及其认证的认识和理解亟需深化;②GAP认证基地布局不够合理;③地缘经济及小农经济耕作是中药材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的瓶颈;④比较效益偏低限制了GAP的发展;⑤优良品种选育基础空白;⑥栽培技术不成熟导致生产过程风险较大;⑦土壤微生态恶化及连作障碍制约了中药材GAP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中药材GAP健康有序发展,作者提出以下建议:①改变生产模式,全面推动中药材GAP生产;②建立健全中药材标准体系,推行中药材优质优价;③充分考虑地缘经济文化,大力推行中药材定向培育;④强化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为中药材生产提供技术保障;⑤深化对GAP的理解,大力推行生态种植和精细农业克服连作障碍.作者认为,虽然仍面临大量管理和技术问题,但中药材GAP早已深入人心,并展现出巨大的前景.未来时日,随着人们对GAP认识理解的不断加深,以及科技的巨大进步,GAP生产将会不断与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理论、方法及技术融合,并展现出更大的潜力和更广阔的前景.

  • 中药资源普查中影像资料的采集与储存技术方法

    作者:李莉;魏胜利;王文全;郭争争;李永杰;张晓芹

    影像资料的拍摄与存储是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记录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和过程的重要资料和佐证,收集包括中药材产地生境、基原植物(或动物)、药材产地加工、商品药材形态以及调查过程中相关环节和工作场景照片资料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束后编写新版《中国中药资源彩色图集》、建立中国中药资源数字化分布图、中国药用植物数字化标本馆、拍摄中药资源普查纪录片的重要资料.该文论述了中药资源调查中影像资料收集的内容、流程和技术规范,旨在为中药资源普查中相关资料的收集提供参考.

  • 藏药“佐太”的粉末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分析

    作者:王维恩

    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对藏药“佐太”、朱砂、轻粉的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进行比对分析,明确了藏药“佐太”中汞主要以黑色的立方晶系β型HgS形式存在,建立了“佐太”粉末X射线衍射法指纹图谱.“佐太”粉晶主成分黑辰砂和硫的X射线衍射花样以强线d-(I/I0)%分别表达为:黑辰砂3.356 4/100,2.061 4/55.0,2.911 8/35.0,1.760 1/37.0,1.339 5/12.0.1.304 5/10.0,1.192 0/10.0,1.683 4/7.0,1.458 0/5.6;硫3.824 4/100,3.197 5/40.2,3.442 2/38.1,3.095 6/19.7,5.690 9/16.8,2.851 0/16.3,2.414 4/11.3.这16条衍射谱线可作为“佐太”粉末X射线衍射法指纹图谱的主要参考值,对“佐太”的快速、无损分析和“佐太”质量标准的补充具有现实意义.

  • 藏药镰形棘豆毒性及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晓晶;刘伟霞;魏鹏;格桑罗布;确生;张梁;张庆英

    将镰形棘豆全草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分别用不同溶剂提取得到地上水溶、地下水溶、地上脂溶、地下脂溶4种提取物.各提取物以大剂量(以生药量计为50 g·kg-1·d-1)连续灌胃小鼠15 d,各组小鼠外观和行为未见明显异常,但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切片等分析表明地上和地下脂溶性提取物对小鼠肝脏有轻中度损伤,地上和地下水溶性提取物及地下脂溶性提取物对小鼠肾脏有轻度损伤.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地上和地下脂溶性提取物含有丰富的黄酮苷元,尤以地上部分含量较高,而多糖和蛋白含量较低;地上和地下水溶性提取物则含有较多多糖和蛋白,黄酮苷元含量较低.

  • 藏药翼首草UF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高燕;李文婕;李聪颖;范刚;张艺

    建立不同产地藏药翼首草的UF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实验采用UFLC-PDA检测法,使用Agilent Proshell 120SB-C18色谱柱(4.6 mm× 100 mm,2.7 μm),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38 nm.建立了21个批次翼首草药材的共有图谱,提取了15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结合对照品对其中的5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分别为绿原酸、马钱苷、獐芽菜苷、吴茱萸苷、大花双参苷A;21批药材中第13,18,20批次与对照指纹图谱比较相似度小于0.9,其他批次的相似度均大于0.9.该研究首次采用UFLC-PDA建立藏药翼首草的指纹图谱,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为翼首草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 藏药余甘子药材及其鞣质部位的指纹图谱评价研究

    作者:孙雪飞;张鸿雁;夏青;赵海娟;吴玲芳;张兰珍;石任兵

    建立不同产地藏药余甘子药材及其鞣质部位HPLC指纹图谱.采用Diamonsil C18(4.6 mm ×250 mm,5μm)色谱柱,甲醇-0.2%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60 nm.提取13个色谱峰为药材指纹图谱共有峰,11个色谱峰为鞣质部位指纹图谱共有峰,采用对照品指认了5个主要色谱峰,运用相似度评价软件对所收集的8个不同产地藏药余甘子药材及其鞣质部位进行系统比较与归类,8个余甘子药材相似度在0.763~0.993,鞣质部位相似度在0.903~0.991,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将不同产地的余甘子药材和鞣质部位分别聚为3类.该法重复性好,简便可靠,为不同产地藏药余甘子药材及其鞣质部位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 藏药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研究(Ⅲ)

    作者:李艳茸;李春;王智民;杨立新

    对藏药甘青乌头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分析(1D,2D-NMR和MS)及与文献比对的方法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是5-羟甲基糠醛(1),5-乙酰氧基甲基糠醛(2),pyrrolezanthine{5-hydroxymethyl-1-[2-(4-hydroxyphenyl)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 (3),lichiol B (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3,4-二羟基苯乙醇(6),3,4-二羟基苯乙醇-β-D-葡萄糖苷(7),红景天苷(8),对羟基苯乙醇(9),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苷(10),对羟基苯甲酸(11),天麻苷(12),1-(3,4二甲氧基苯基)-1,2-乙二醇(13),对羟基苯甲醛(14),对羟基苯乙酮(15),3,4-二羟基苯乙醇乙酸酯(16),丁香醛(17),乙基-β-D-吡喃果糖苷(18),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9).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9~1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藏药多刺绿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郭志琴;郭强;朱枝祥;张水英;李春;柴兴云;屠鹏飞

    研究藏药多刺绿绒蒿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13C-NMR等理化数据及与文献相对照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评价.从多刺绿绒蒿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齿苋酰胺E(1),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2),金圣草黄素(3),芹菜素(4),大风子素(5),对羟基肉桂酸葡萄糖酯(6),stigmast-5-ene-3β-ylformate(7),3β-hydroxy-7α-ethoxy-24β-ethylcholest-5-ene (8),β-谷甾醇(9).化合物6~8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获得,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 藏药甘扎嘎日化学成分研究(Ⅰ)

    作者:热增才旦;利毛才让;刘斌

    为了阐明藏药甘扎嘎日药效物质基础,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甘扎嘎日(秀丽莓)Rubus amabilis干燥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别鉴定为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咄酮(1),1-羟基-3,7,8-三甲氧基咄酮(2),l,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咄酮(3),山柰酚-3-O-(6"-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5),山柰酚(6),金丝桃苷(7),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异牡荆素-7-O-葡萄糖苷(10),原花青素B4(11).化合物1~6,10~11首次从甘扎嘎日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首次从悬钩子属中分离得到.

  • 紫堇属藏药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尚伟庆;陈月梅;高小力;普尺;屠鹏飞;柴兴云

    我国有紫堇属植物约298种,其中特有10组219种,广泛用于藏医藏药.紫堇属藏药主要用于感冒发烧、肝炎、水肿、胃炎、胆囊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其化学成分主要为异喹啉生物碱.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堇属植物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抗菌、镇痛、抗炎、保肝、抗氧化等,皆有明显的作用.该文对我国紫堇属藏药的种属、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进行系统综述,并对其相关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紫堇属藏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藏药药性理论探析

    作者: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邵爱娟;伊力哈木·阿不都米吉;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刘春生

    藏药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理论较系统,富于宏观辩证,独具藏特色,部分理论极具科学性,具备了形成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要素.然而藏医药典籍及文献中,尚未独见有藏药药性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而限制了藏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该论文以藏药理论的三大基本核心——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产生、衍生、相互作用关系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梳理了五源学说与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了藏药性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的联系和类似之处,提炼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及科学性,以期为藏药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