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姜黄素可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

    作者:洪日;吴永强;吴越

    目的:探讨姜黄素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采用0,25,50,100,150,200μmol·L-1浓度的姜黄素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进行干预,采用MTT法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内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水平.结果:姜黄素可通过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抑制其增殖能力,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姜黄素可显著升高乳腺癌细胞内GRP78及CHOP表达水平.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凋亡.

  • 茵陈蒿汤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逆转作用

    作者:王永宏;赵晨曦;陈本美;贺敏;刘琳琪;李春艳;陈新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抗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1%DMN按照1mL给予大鼠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每周前3d每天1次,连续造模3周;造模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水飞蓟素(阳性对照组,50 mg·kg-1·d-1)、茵陈蒿汤(高、中、低剂量治疗组,20.0,8.0,3.2 g·kg-1·d-1),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连续干预5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水平;测定肝组织氨基酸代谢谱及羟脯氨酸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高、中剂量能显著逆转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茵陈蒿汤能剂量依赖性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γ-GGT,HA,LN,CⅣ及PⅢNP水平;茵陈蒿汤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并能改变大鼠肝组织中氨基酸代谢谱.结论:茵陈蒿汤具有明显逆转二甲基亚硝胺诱导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 西黄丸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清除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杰;王一尧;杨伟;关硕;曾常茜;高文斌;梁文波

    目的:探讨西黄丸对荷瘤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荷瘤机体免疫清除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256建立大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香菇多糖组、西黄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造模后连续治疗给药14d.腹主动脉取血,取瘤,计算抑瘤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及黏附分子B7-1(CD80)的含量;ELISA测定外周血IL-2,IFN-γ表达水平.结果:西黄丸高剂量组抑瘤率为33.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IL-2,IFN-γ水平及CD3+,CD4+,B7-1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高剂量组大鼠外周血中IL-2,IFN-γ水平及CD3+,CD4+,B7-1含量增高(P<0.05).结论:西黄丸可通过提高外周血IL-2,IFN-γ水平及CD3+,CD4+,B7-1含量,增强免疫清除功能,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 厚朴配方颗粒药效学评价方法初探

    作者:马露;邵利洁;唐方

    以传统水煎剂为参照、以厚朴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为代表,探讨中药配方颗粒药效学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首先应用红外光谱法,明确厚朴传统水煎剂、不同厂家配方颗粒药用成分相似度.采用UC大鼠模型,以水煎剂为参照,给予不同剂量、不同厂家厚朴配方颗粒,观察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结肠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通过比较其对UC大鼠的干预作用,探讨三九、天江2种厚朴配方颗粒药效学有无差异,来求证厚朴配方颗粒药效学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厚朴配方颗粒与传统水煎剂药效作用相近.不同厂家厚朴配方颗粒对UC大鼠药效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验表明以中药复方为基础,通过拆方明确各药物作用靶点,选取传统水煎剂为参照,对相应配方颗粒进行药效学等效性比较,此方法可避开有关配方颗粒单煎与共煎的争议,能够对配方颗粒的药效作用给予客观评价,证实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 丹参酮ⅡA对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不同成分表达量的影响

    作者:余良主;石春蓉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肥厚左心室肌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不同成分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两肾一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实验中,所有大鼠在手术前即被随机分为4组(n=15):假手术(Sham)组、高血压模型(Model)组、丹参酮ⅡA低、高剂量组.给药组于肾动脉缩窄术后第5周开始分别给予丹参酮ⅡA35,70 mg·kg-1·d-1.术后每周采用标准尾套法检测大鼠血压.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分离左心室,用于检测左心室重/体重、心肌胶原含量、心肌RAS不同成分表达量,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 R)和Mas受体的mRNA表达量,以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高血压模型组大鼠肥厚左心室中AngⅡ,Ang(1-7)含量(P<0.01)以及ACE,ACE2,AT1 R和Mas 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多(P<0.01).而应用丹参酮ⅡA治疗则剂量依赖性抑制了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减少了心肌AngⅡ含量,ACE,AT1RmRNA表达量(P<0.01),并且也进一步提高了心肌Ang(1-7)含量,ACE2和Mas mRNA表达量(P<0.01).但是,丹参酮ⅡA治疗并不影响高血压大鼠的血压.结论:丹参酮ⅡA治疗可抑制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发生,其机制可能至少部分与调节心肌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不同成分的表达相关.

  • 积雪草苷防治支架再狭窄的生化调节机制

    作者:侯士强;方明;陈莎莎;丛欣鹏;张大东;李新明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能否作为生化调节剂,有效减轻内皮细胞损伤,进一步抑制支架术后内中膜增生.方法:选取原代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主动脉成纤维细胞各1株,每株细胞设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组(Rapa)、积雪草苷组(At)、积雪草苷+雷帕霉素组.利用qRT-PCR检测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TGF-β1(转化生长因子1),Smad7,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通过ELISA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计算积雪草苷和雷帕霉素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另将16只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A,B2组,前降支球囊大压力预扩后,植入同型雷帕霉素支架1枚.术后A组予生理盐水30 mL·d-1静脉注射;B组予积雪草苷30 mg·kg-1·d-1(生理盐水稀释至30 mL)静注.术后7,14 d ELISA法检测2组血浆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水平;术后28 d复查冠脉造影,取支架血管段组织切片及染色,计算血管面积、支架内面积、管腔面积和新生内膜面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药联合组显著上调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Smad7基因,下调TGF-β1,显著抑制Ⅰ型胶原基因表达(P<0.01);平滑肌细胞中,两药联合组与Rapa组对Ⅰ型胶原抑制无显著性差异,CDI为0.83;成纤维细胞中,两药联合组优于Rap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DI为0.77.小型猪术后7,14 d,B组血浆vWF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28 d,2组血管面积和支架内面积无统计学差异;B组管腔面积显著大于A组(P<0.05),B组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A组(P<0.05).结论:积雪草苷通过上调Smad7蛋白表达,抑制TGF-β1表达,显著减少胞外基质合成与分泌,进一步抑制支架术后内中膜增生,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是雷帕霉素的有效生化调节剂.

  • 汉黄芩素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恺飞;庄媛;黄亦琦;刁勇

    目的:研究汉黄芩素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同时观察汉黄芩素对MDA-MB-231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汉黄芩素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影响;Ki-67法检测汉黄芩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黏附试验和侵袭小室法检测对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增殖和转移相关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汉黄芩素能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和增殖;低浓度情况下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黏附和侵袭能力;汉黄芩素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Survivin,Bcl-2,ICAM-1,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论:汉黄芩素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并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黏附、侵袭,其对MDA-MB-231细胞的侵袭和黏附影响可能与其降低ICAM-1,MMP-2,MMP-9表达有关.

  • 柱前衍生化RP-HPLC测定鸡内金中16种氨基酸的含量

    作者:梁琨;张丹;史辑;胡泓;修彦凤;贾天柱

    采用酸水解法制备水解氨基酸样品溶液,以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化后进行HPLC分析.采用Ultimate Prim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0.1 mol·L-1醋酸钠溶液(调pH至6.5)-乙腈(93∶7),流动相B乙腈-水(8∶2);流速1.0 mL· 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54 nm;梯度洗脱.氨基酸衍生溶液在36 h内保持稳定,16种氨基酸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加样回收率在98.01%~101.8%.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鸡内金中16种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青阳参中C21甾体成分研究

    作者:李祥;张敉;向诚;秦谊;何静;李宝才;李鹏

    该文用硅胶,ODS,MCI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对青阳参的氯仿萃取中含有的C21甾体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研究,并结合波谱数据对该类成分进行了结构确认.从青阳参氯仿萃取物分离到11个C21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青阳参苷乙(1),告达亭-3-O-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2),告达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3),告达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毛地黄毒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4),青阳参苷O(5),加加明-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6),sinomarinoside B(7),mucronatosides C (8),wallicoside J (9),stephanoside H(10),青阳参苷元-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毛地黄毒吡喃糖苷(11).除化合物1,4和5外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C21甾体类化合物.

  • 何首乌中一个新的色原酮糖苷

    作者:赵慧男;陈丽丽;黄晓君;王英;李药兰;叶文才

    综合运用各种色谱技术对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波谱数据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鉴定其结构为(S)-2-(2’-羟丙基)-5-甲基-7-羟基色原酮-7-O-α-L-岩藻糖基(1→2)-β-D-葡萄糖苷(1),为一个新的色原酮糖苷类化合物.

  • 硫磺熏蒸对杭白菊化学品质的影响

    作者:王珊;郝丽娟;朱晶晶;张启伟;王智民;张宪;陆兔林

    该文采用HPLC对硫熏前后杭白菊中的8种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比较,发现硫熏前后的杭白菊化学组成有较明显的差异,黄酮苷类及奎宁酸类成分的含量降低,而黄酮苷元的含量升高,酚酸类成分含量降低,进一步采用SMCAP+ 11.0软件对硫熏前后的杭白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小二乘聚类判别模式分析(PLS-DA);PCA分析结果显示,6批杭白菊样品分别聚成2组,分别为杭白菊热风干燥组和硫熏组;通过PLS-DA分析提取出对硫熏前后杭白菊分组贡献率大于1(VIP>1)的3个成分,分别为木犀草素,芹菜素,木犀草苷;同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相结合对硫熏前后杭白菊中硫,锰,铁,铜,铅4种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硫磺熏蒸后杭白菊中S含量显著高于未熏组(P<0.05).研究发现,硫磺熏蒸使杭白菊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硫残留量增加,因此,认为硫磺熏蒸对杭白菊的化学品质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化学成分定量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快速、直观地分析硫熏前后杭白菊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为规范杭白菊的加工工艺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杜仲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杨芳;岳正刚;王欣;张修朋;柴江;崔九成;宋小妹;梅其炳

    杜仲叶来源于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干燥叶.为了深入了解杜仲叶中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D-101大孔树脂,MCI树脂,反相ODS,Sephadex LH-20,Rp-HPLC制备柱色谱法和重结晶等方法,从杜仲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槲皮素-3-O-β-D-木糖基-(1→2)-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5),(2S,3S)-(-)-花旗松素-3-O-β-D-葡萄糖苷(6),4-羟基肉桂酸(7),(+)-环橄榄脂素(8),松脂素-β-D-葡萄糖苷(9),角鲨烯(10),其中化合物1,5~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化合物2表现出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为13.7 μmol·L-1),活性强于Vit C(IC50为59.9 μmol·L-1);化合物1,3,9显示中等强度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161,137,214 μmol·L-1),活性弱于Vit C,但强于2,6-二羟丁基对甲酚(IC50为236 μmol·L-1);化合物4,6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弱(IC50分别为264,299μmol·L-1);提示杜仲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黄酮和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具有能够体内清除体内活性氧及抗氧化成分有关.

  • 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姚冬冬;舒娈;杨蕾;贾晓斌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以口服西药为主,疗效迅速,但临床中多有不良反应以及未能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报道,不适于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中医理论所述的消渴症,历史悠久.近年来,不少学者以中药提取物或分离的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期开发出治疗、预防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因此,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中药栀子及其环烯醚萜类活性成分栀子苷有着显著的降糖效果,并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该文就栀子及栀子苷防治糖尿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栀子 栀子苷 糖尿病
  • 中药提取新技术及其在国内的转化应用研究

    作者:王赛君;伍振峰;杨明;王雅琪;王芳;柯刚;黄居敏

    提取是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提取新技术的发展是中药制造工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该文首先简述了国内研究报道较多的超声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半仿生提取法、酶法提取、动态逆流提取、减压沸腾提取等提取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与发展现状.在提取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方面,统计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提取新技术的资助情况及其研究成果概况,国家知识产权局上公布的提取新技术的专利,综合分析五大制药机械行业网站上提取新技术相关设备的供应情况.结果表明,当前的提取新技术在中药行业内还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转化困难、基础研究与应用脱节的问题,探讨加速基础研究转化可能的途径与方法,为中药提取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作者:邓晓威;谢宁

    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一直被作为一种抗感染、抗炎症的药物用于胃肠道的疾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调控糖脂代谢的作用,而这种活性已经被临床、动物以及体外细胞实验所证实.黄连素发挥治疗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抵抗的机制主要包括: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以及胰岛细胞的再生;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的作用;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减少能量的产生;可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糖的代谢;通过调控和转录因子如PPARγ,C/EBPα,SREBP-1c,LXR等的表达,进而调控糖脂代谢;具有抗氧化并抑制还原反应的作用,从而抑制机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干预糖脂代谢的信号通路.其作为调控糖脂代谢的药物在尽管已经从临床和动物实验获得大量的支持黄连素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的证据,但是,在循证医学的时代仍然需要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实验来评估黄连素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疗效.

  • 激素处理、光照、温度对北柴胡出苗特性的影响

    作者:李志飞;陈兴福;徐进;孟杰;蒋涛;张玉;杨兴旺

    “中柴1号”北柴胡种子播种在以大田耕层土作为育苗床的塑料盆中,并在温度15,20,25,15 ~25℃,光照8,12h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出苗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恒温温度(15℃)与较高恒温温度(25℃)均不利于北柴胡出苗,但对增强幼苗根系活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变温(15~25℃)较恒温显著促进北柴胡出苗;光照时间12 h时,能够提高北柴胡出苗速率、出苗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根系活力,但不能提高北柴胡出苗率;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水杨酸等对柴胡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柴胡种子的萌发及出苗.赤霉素能促进北柴胡出苗及幼苗根系活力的提高;水杨酸能够提高幼苗根系活力.光照、温度与激素处理对北柴胡种子出苗均有显著影响,且三者存在显著互作效应;气温在20℃上下5℃波动,光照每天在8h左右,并采用赤霉素10×10-6进行激素处理有利于提高北柴胡出苗率.

  • 引发条件对干旱胁迫下白花蛇舌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朱再标;卢魏魏;郭巧生;曹亚悦;冯杉;宁梓君

    为了优化白花蛇舌草种子的引发条件,提高白花蛇舌草种子和幼苗的抗旱性,采用均匀设计优化GA3,KNO3,PEG等引发剂的引发浓度和引发时间,引发处理后种子置于15% PEG干旱胁迫下发芽并在1/4 Hoagland培养液中培养30 d.结果表明,366 mg·kg-1 GA3引发1h显著促进白花蛇舌草种子萌发,提高干旱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并促进幼苗的生长;3.0% KNO3引发1h显著促进白花蛇舌草种子萌发,但对白花蛇舌草幼苗期的抗旱性没有显著影响;PEG对白花蛇舌草种子发芽没有显著的引发效果.适宜浓度的GA3引发处理,可以促进白花蛇舌草种子萌发并增强其幼苗阶段的抗旱性.

  • 我国唐古特大黄主产区资源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利用途径分析

    作者:李莉;刘凯;魏胜利;程小丽;刘娟;任广喜;王文全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是中药大黄的重要基原,然而,由于多年的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该文在查阅唐古特大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走访调查和现地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采用了本课题组提出的线路样方法和植被+土壤类型图面积估算法对青海、甘肃和四川3省区15个县的野生和5个县的栽培唐古特大黄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野生唐古特大黄分布范围与历史记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是种群的密集程度发生了较大改变,很多地区野生唐古特大黄药材的蕴藏量严重下降,部分地区的野生资源面临枯竭.根据调查估算当前全国野生唐古特大黄药材蕴藏量不足5 000 t,栽培唐古特大黄蓄积量约为1 607t.可见唐古特大黄野生资源以近枯竭,建议将唐古特大黄列入保护植物的名录;栽培唐古特大黄日后必将成为其药材资源的主要来源.因此,保护唐古特大黄种质资源,收集并建立种质资源圃和种子库,在此基础上开展唐古特大黄的良种选育研究已迫在眉睫.

  •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东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志刚;郜舒蕊;侯俊玲;王文全;许振光;宋嬿;张现明;李军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 ~ 100℃)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 ~60℃)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 ~60℃)烘干为宜.

  • 栽培金银花农艺性状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作者:张山山;黄璐琦;袁媛;陈平

    通过资源调查与收集,观察和测量了金银花栽培种质41个分类群共743份植物样本的株高、叶长、叶宽、花药长、单枝花蕾数、花蕾颜色等63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63个编码性状中筛选出6个主成分因子共16个关键性状,作为新的变量,采用Ward联接法和平方Euclidean距离对41个OTUs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遗传距离11.84为阈值,41个种质被分为5组.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叶形和株型、花蕾性状、被毛及新枝颜色等性状对金银花栽培种质内的分类鉴别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为进行金银花核心种质的筛选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 金线莲茎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

    作者:邵清松;刘洪波;赵晓芳;胡润淮;李明焱

    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分别测定不同培养温度、pH和光照条件对金线莲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状况和产孢量的影响;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金线莲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金线莲茎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产孢的适温度都为28℃,适生长的pH为6~7,且光暗交替可促进菌落的生长和产孢.在5种杀菌剂中,戊唑醇乳油的EC50为10.02 mg·L-1,为多菌灵的92.50倍;其次是腈菌唑和福星乳油,EC50分别为91.23,96.68 mg·L-1.戊唑醇乳油对金线莲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强,防治效果较好.

  • 乳糖研磨改性降低红景天提取物吸湿性的工艺与原理研究

    作者:张定堃;张芳;林俊芝;韩丽;伍振峰;杨迎光;杨明

    该文以强吸湿性的红景天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以乳糖为改性剂,考察研磨改性法对红景天提取物吸湿性的影响,并通过粒径分布、微观结构、红外光谱、表面性质等方面对改性物予以表征.结果表明,红景天提取物与乳糖UP2等比例研磨5 min制备的改性物的吸湿初速度、吸湿加速度及临界相对湿度均显著低于原提取物及物理混合物;研磨改性物的粒径小于物理混合物,微观结构也明显不同于物理混合物,其红外光谱及表面性质亦与乳糖UP2更为类似.研磨改性使得乳糖粒子附着于红景天提取物表面是吸湿性显著降低的重要原因.

  • 超微粉碎技术对三七药材粉碎效果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艳萍;刘宇灵;杨立新;徐亚;赵立;张晓丽;李慧

    该实验主要研究了超微粉碎技术对三七药材粉碎效果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三七微粉粒径大小为指标,利用马尔文粒径测定仪测定粉碎不同时间所得到三七微粉的粒径并采用HPLC-ELSD对三七超微粉碎前后,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超微粉碎2h的药材粉末粒径均一,达到了细胞级粉碎,D50约为9.599 μm,粒径分布为单峰,粉碎0.5,1,1.5h的粒径分布均为双峰;超微粉碎0.5,1,1.5,2h所得三七微粉中3种皂苷类成分总量分别为7.7%,7.5%,7.5%,8.3%,普通粉碎所得三七药粉中的3种皂苷总量约为5.0%,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超微粉碎与否对三七粉粒径均匀度及其主要成分含量有很大影响;与普通粉碎药粉相比,超微粉碎2h药粉粒径较为均一,3种皂苷含量明显增加,为临床减少三七用药剂量及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依据;但其皂苷总量与粉碎时间不成正比关系,可以结合粒径大小需求选择不同的粉碎时间.

  • 反渗透浓缩对四逆汤物料体系理化参数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金唐慧;张刘红;朱华旭;郭立玮;李博;鲁明明

    目的:通过研究反渗透过程对中药复方物料体系理化参数、渗透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索复方体系反渗透工艺设计新方法.方法:以四逆汤为模型药物,配成高、中、低3种浓度的物料,分别经5万相对截留分子质量超滤膜预处理后,过反渗透膜,测定各样品的黏度、浊度、电导率、盐度、TDS、pH及渗透压,考察各理化参数之间及其各自与渗透压的相关性.并以HPLC特征图谱考察样品反渗透前后主要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各样品电导-渗透压、盐度-渗透压、TDS-渗透压3组参数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 8,0.932 7,0.973 7;反渗透浓缩液与其超滤液的HPLC特征图谱相似度高达0.968以上(除低浓度组外).结论:各样品体系的电导、盐度和TDS 3种理化参数与渗透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盐度、电导、TDS三者之间亦显著线性相关.四逆汤物料体系经过反渗透过程后的浓缩液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化学组成.

  • 银杏内酯组分释药单元体外释药行为评价研究

    作者:刘丹;张振海;陈小云;贾晓斌

    中药组分多元释药系统是多组分、多成分制剂体系,如何评价其多元化的释药行为一直都是中药制剂现代化面临的考验.该文通过对银杏内酯组分释药单元中各代表性成分释药的研究、释药行为相似度分析以及采用权重系数法对多成分的释药曲线进行整合,希望可以为中药组分制剂的释药评价提供思路与方法.

  • 植物乳杆菌发酵转化人参皂苷的研究

    作者:陈旸;王义;孙亮;王康宇;蒋世翠;孙春玉;张美萍

    目的:探索植物乳杆菌对人参的发酵工艺,将人参中的部分人参总苷转化成活性更强的人参皂苷Rd.方法:采用静止暗培养法进行微生物发酵;索氏提取法提取人参总苷;香草醛-硫酸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参总苷含量;HPLC测定供试品中人参皂苷Rd含量.结果:植物乳杆菌对人参的发酵工艺为:发酵培养基为MRS培养基、培养温度35℃、培养pH为5.0、发酵时间2d;发酵后的人参,其发酵产物中人参总苷含量提高了32%,单体人参皂苷Rd含量增加4.864 mg·g-1.结论:建立的发酵体系工艺合理,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对微生物转化人参皂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20例抑郁症患者大脑多神经递质变化初探

    作者:池名;青雪梅;潘彦舒;许凤全;刘超;张成;徐振华

    鉴于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但有效机制不清,该研究试图从抑郁症的病因源头做起,在复杂系统下初探抑郁症的可能病因,为下一步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奠定基础.通过采集120例抑郁症患者和40例健康人群脑电波,利用脑讯息搜索(SET,search of encephalo-telex)系统分析抑郁症患者全脑及各脑区抑制性神经递质(INH)、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兴奋性神经递质(EXC)这6种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抑郁症组与健康组比较,各神经递质均值变化为①抑郁组全脑区DA降低(P<0.05),且双侧中央区,右颞区及右顶区DA降低较显著(P<0.01);②抑郁组右颞区5-HT升高(P<0.05);③抑郁组右中央、左顶区ACH降低(P<0.05),左后颞区ACH降低较显著(P<0.01).神经递质拮抗对及神经递质间相关性研究①3对神经递质拮抗对5-HT与DA,Ach与NE,INH与EXC在健康组和抑郁组2组均表现为中或强负相关性.5-HT与DA之间,除健康组右后颞区为弱负相关外,其余各区及全脑均表现出强负相关性(健康组除外右后颞区,|r|范围为[0.82,0.92],P<0.01)/(抑郁组,|r|范围为[0.88,0.94],P<0.01);Ach与NE间在全脑及各脑区体现出中负相关性(健康组,|r|范围为[0.39,0.76],P<0.01或P<0.05)/(抑郁组,|r|范围为[0.56,0.64],P<0.01);INH与EXC间体现出中强负相关性(健康组,|r|范围为[0.57,0.80],P<0.01)/(抑郁组,|r|范围为[0.68,0.78],P<0.01).②非拮抗对的两两递质组间,5-HT与EXC间,或Ach与IN-H间,或DA与INH间在大脑各区均呈现弱负相关趋势.5-HT与EXC间表现出弱负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右中央、左顶、双前颞和右后颞区|r|范围为[0.25,0.50],P<0.01或P<0.05)/(抑郁组,在全脑、双顶、双枕、右前颞、双后颞、左中央、左额区表现出弱负相关性(|r|范围为[0.18,0.37],P<0.01或P<0.05);Ach与INH间表现出弱负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双额、左顶、左前颞、右后颞区|r|范围为[0.31,0.46],P<0.01或P<0.05)/(抑郁组,在脑双后颞、右前颞、双枕、左中央区|r|范围为[0.20,0.32],P<0.01或P<0.05);DA与INH间表现出弱中负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左顶、右中央、左额、左枕、双前颞区|r|范围为[0.33,0.68],P<0.01或P<0.05)/(抑郁组,除左额,右中央外,在全脑及其余脑区|r|范围为[0.21,0.34],P<0.01或P<0.05).DA与Ach间,或NE与5-HT间在大脑各区均呈现弱正相关趋势.DA与Ach间表现出弱正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左额、右顶、左前颞和右后颞区|r|范围为[0.37,0.46],P<0.01)/(抑郁组,除去双中央区外,在全脑及其余脑区|r|范围为[0.23,0.35],P<0.01或P<0.05);NE与5-HT间表现出弱正相关性(健康组,在脑双前颞、双后颞、右额、左顶区|r|范围为[0.34,0.48],P<0.01或P<0.05)/(抑郁组,在全脑及各区|r|范围为[0.18,0.42],P<0.01).抑郁症组与健康组多神经递质主要差异为①抑郁组全脑、左额及右中央区6种神经递质全部正常减少(P<0.05).②抑郁组DA下降,或含有DA下降,或含有DA下降5-HT升高型增多.全脑、右额、右中央DA降低或含DA降低增多(P<0.01),表现为DA降低,5-HT升高DA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DA降低NE升高EXC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NE升高等等.③抑郁组ACH下降增多,或含ACH下降、或含ACH下降NE(β-受体)升高型增多.右额、双中央区ACH降低或含ACH降低增多(P<0.05或P<0.01),表现为ACH降低,ACH降低NE升高,ACH降低NE升高EXC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NE升高等等.该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大脑表现多种神经递质失常,多神经递质的同步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寻,但非简单的线性研究方法.证实了3对拮抗对5-HT与DA间,ACH与NE间,INH与EXC间在健康组和抑郁症组均表现出较强的拮抗关系,非拮抗对两两递质间也表现出弱的正关联或负关联,提示可能有间接的因果关联.并且,抑郁症大脑各区多神经递质变化颇为复杂,初步证实了右额、右中央表现为DA降低,ACH降低,5-HT升高DA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DA降低NE升高EXC降低,5-HT升高ACH降低DA降低NE升高,ACH降低NE升高,ACH降低NE升高EXC降低等等,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作者:贺福元;周逸群;邓凯文;邓俊林;石继连;刘文龙;杨岩涛;唐宇;刘志刚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化学,体现出分子间宏观作用的表观化学属性,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人体及中药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以自组装、自组织、自识别及自复制的形式形成超分子物质;中医的经络脏腑结构可能是基于细胞内外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有分子空间的孔穴通道结构;机体内及中药成分与中医经络脏腑是通过超分子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而产生相互作用.当小分子与经络脏腑产生印迹作用时,相当于人体在心脏搏血推动下,客体小分子物质在经络脏腑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脏象;当中药成分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通道产生作用时,宏观上表现出中药药性与药效规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特殊的表达形式正是基于机体内各种分子群与经络脏腑孔穴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规律宏观表达,宜用超分子化学进行诠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在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基于单分子特征作用规律所建立的现代医学为本质的地方.

  • 中药单体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和思考

    作者:代建宇;王永霞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而产生心律失常.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新的发展.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有明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单体,及其作用机制和有效部位、成分等.并进一步分析说明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优势及目前中药单体在抗心律失常研究及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GC-MS分析栝楼桂枝汤及其入脑的挥发性成分

    作者:李煌;许文;徐伟;张玉琴;褚克丹;陈立典;陈娴雯

    探讨挥发性成分在复方中的作用,寻找栝楼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物质基础.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栝楼桂枝汤及其组方药材天花粉、桂枝、生姜、白芍、大枣、甘草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栝楼桂枝汤及其组方药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及比较,同时分析灌胃给药复方后进入大鼠脑组织的挥发性成分.栝楼桂枝汤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依次来自桂枝、生姜、大枣、天花粉;入脑成分则主要来自天花粉的挥发性成分.与组方药材相比,经配伍后的栝楼桂枝汤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很大;灌胃给药复方后,入脑成分主要来自天花粉的挥发性成分,提示挥发性成分通过脑组织进而发挥治疗脑病作用,间接改善脑卒中后所引起的肢体痉挛等症状.

  • 怀牛膝“性善下行”对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作者:程健;狄留庆;单进军;赵晓莉;康安;毕肖林;李俊松

    为了探索怀牛膝对通塞脉微丸中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该研究建立了U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绿原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和甘草素4种成分的分析方法,色谱柱为BEHC18(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结果显示,通塞脉微丸组4种成分的Cmax和AUC0-∞均比通塞脉微丸加牛膝组高,其中绿原酸的Cmax差异显著(P<0.05),绿原酸和甘草素的AUC0-∞差异显著(P<0.05);2组间Tmax和CL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建立的UPLC-MS/MS方法特异、快速、准确和灵敏,可用于通塞脉微丸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表明怀牛膝对通塞脉微丸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常用傣药“傣百解”的基原考证

    作者:李海涛;康利平;郭宝林;张忠廉;管燕红;庞旭;彭朝忠;马百平;张丽霞

    目的:对常用傣族药“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进行分类学考证.方法:采用文献查证、形态解剖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傣百解历史学名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系误定,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傣百解”与苦绳从分布区、形态解剖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成分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与《Flora of China》中记载的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Moon特征相符.结论:“傣百解”原植物为萝藦科通光散M.tenacissima,《中国植物志》中收载的通光散的描述及插图有误,《Flora of China》中M.tenacissima的插图也有错误.

  • 关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点调查中药材名录的探讨

    作者:张小波;郭兰萍;张燕;周良云;黄璐琦

    基于《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道地药材、常用中药材、源于濒危物种的中药材及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统计数量的中药材名录,分析整理各类文献收载中药材的种类,并应用Excel对各类文献收载中药材种类的异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97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合计894种,《中国道地药材》、《生活中的300种道地药材》、《中华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图典》共收载道地药材495种,《中国常用中药材》、《常用中药材用法用量》共收载常用中药材32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红皮书、限制进出口等濒危中药材共280种,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统计数量的中药材有360种.由于各类文献编著的目的不同,在收载中药材名录方面,药典的一致性比较高,珍稀濒危的一致性比较低.85%以上的道地药材和常用中药材被药典收载过,80%以上的常用中药材为道地药材,药典和道地药材中有10% ~ 20%的需要保护.结合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实际,经过统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需要统计资源量的中药材563种,需要进行资源变化情况监测的中药材457种,需要进行濒危情况评价的中药材280种.

  • 浅析中药调剂发展的学术源流

    作者:赵学敏;张小娟;翟华强;金世元

    梳理中药调剂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中药调剂学的发展.搜集历代中医、本草文献以及律法中有关“合药分剂”、“合和”、“合剂”的内容,分别按照中药调剂理论、技术操作和法律规范整理归纳.《汤液经法》是早记载中药调剂的文献,标志着中药调剂的萌芽;中药调剂理论形成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详细地记载了中药调剂的技术操作,而《唐律》对调剂的规定是中药调剂发展成熟的标志.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