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芩百清肺浓缩丸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修复作用的研究

    作者:姚琳;张俊威;王博;隋美娇;王伟明

    通过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给药前后的表达变化及分布,探讨芩百清肺浓缩丸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机制.取6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80~100 g,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芩百清肺浓缩丸高、中、低剂量组,采用滴鼻法造模;给药10 d后收集大鼠肺泡灌洗液、血清、左肺及右肺组织中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TGF-β及SP-A的蛋白表达及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肺组织中TGF-β,SP-A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SP-A的含量.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芩百清肺浓缩丸能够下调肺组织中TGF-β的表达,增加SP-A的表达,其中TGF-β主要分布于肺间质,SP-A主要分布于AEC-Ⅱ及部分肺泡巨噬细胞内;同时,能够降低血清中SP-A含量,增加BALF中SP-A含量.通过以上结果可知,芩百清肺浓缩丸通过降低TGF-β的表达抑制AEC-Ⅱ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并增加SP-A的表达,恢复肺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同时,对MP引起的肺组织毛细血管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 越南人参皂苷R7抑制LPS及TNF-α联合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C6的激活作用研究

    作者:王晓双;黄韬;秦力悦;李鸿丽;兰云意;吴辉;张蓓蓓;石海莲;吴晓俊

    该研究旨在探讨越南人参皂苷R7(R7)对LPS及TNF-α联合诱导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C6的激活抑制作用及机制.取对数生长的C6细胞,在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饥饿培养24h后,使用0.25%胰酶将其消化收集,按1.5×106个/mL密度接入培养板中培养过夜.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无药物处理),模型组(LPS1 mg·L-1,TNF-α 10 μg·L-1处理24 h),给药组(分别用6.25,12.5,25,50,75 μmol·L-1 R7,4μmol·L-1 L-NMMA预处理2h后,再经过LPS 1 mg· L-1,TNF-α 10μg·L-1刺激24 h).处理之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培养基中NO含量,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IL-6,TNF-α浓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相关炎症基因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细胞中NF-κB信号分子的激活.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对比,R7量效相关性降低C6细胞的NO释放水平,其IC50约为34 μmol·L-1;同时,R7减少LPS及TNF-α刺激造成的细胞增殖.50 μmol·L-1 R7可以显著降低iNOS (P <0.001),TNF-α(P<0.001),IL-1β(P<0.05)以及COX-2(P <0.001)的基因表达,不能下调IL-6的基因表达,但可以减少TNF-α (P<0.001)及IL-6 (P <0.001)的释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剂量R7(25,50,100 μmol·L-1)均可显著抑制NF-κB转录活性(P<0.05,P<0.01及P<0.001).研究表明,R7可以抑制LPS及TNF-α联合诱导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及分泌,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转录活性相关,提示其在神经炎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可能的治疗作用.

  • 决明子水提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的影响

    作者:许龙龙;汤响林;马增春;王宇光;梁乾德;谭洪玲;肖成荣;李桦;原梅

    该文研究决明子水提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酶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取SD大鼠,口服灌胃受试药物后,处死,用冰冷生理盐水灌流肝脏,提取大鼠肝脏微粒体、肝脏总RNA和总蛋白,采用Cocktail体外孵育法结合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大鼠肝脏中CYP1 A2,2B1,2C11,2D2,2E1,3A1各亚酶的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对上述亚型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酶活性方面,决明子水提液组与空白组比较可明显诱导CYP1 A2,2B1,2C11,2D2,2E1,3A1的酶活性,其中决明子低剂量组对CYP2D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高剂量组对CYP2D2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都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但对CYP3A1的诱导不呈剂量依赖性;mRNA表达方面,决明子水提液对CYP1 A2,2C11,2D2,2E1mRNA的表达具有显著诱导作用,其中对CYP1 A2,2D2,2E1诱导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酶活性水平具有一致性,对CYP2B1,3A1没有明显作用;蛋白表达方面,决明子水提液对CYP2C11,2E1的表达也具有诱导作用,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决明子水提液对CYP450同工酶不同程度诱导或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CYP2C11,2E1亚型酶,酶活性与mRNA,蛋白表达水平具有一致性,提示当与这些酶底物合并用药时,尤其是与CYP2C11,2E1代谢有关的药物合用时,应充分考虑到潜在的有益和不利的药物相互作用.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雷公藤药材中5个有效成分

    作者:胡峻;刘超;郭兰萍;郝庆秀;康利平;南铁贵;刘勇;詹志来;黄璐琦

    该文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同时测定雷公藤药材中5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并比较了不同产地及来源的雷公藤药材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别.以乙腈-2%甲酸铵水为流动相洗脱,Waters ACQUITY UPLC-CSH-C18S柱(2.1 mm×100 mm,1.7μm),以电喷雾离子源为接口,正离子模式扫描,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5种有效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 8),加样回收率在96.72%~103.2%,RSD为1.0% ~2.4%.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良好,适用于雷公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不同来源的雷公藤药材中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雷公藤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亟待提高,而对雷公藤药材实施多指标的含量控制是保证其临床药用安全可控的必要途径.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首乌藤中13种成分

    作者:罗益远;刘娟秀;王锋;刘训红;王胜男;华愉教;兰才武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首乌藤中二苯乙烯(二苯乙烯苷、虎杖苷、白藜芦醇)、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黄酮(表儿茶素、芦丁、金丝桃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及酚酸(没食子酸)等13种成分的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0.25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采用TOPSIS法对13种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3种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1 5,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5.24% ~ 102.3%,RSD均小于5%.TOPSIS分析显示广州产的样品综合质量较好.所建立的方法准确、专属性、重复性较好,可用于首乌藤中多元功效物质或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为首乌藤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 HPLC-DAD同时测定红花中4种亚精胺成分

    作者:李石飞;袁茂叶;张立伟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以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 mm×250mm,5μm)为色谱分离柱,流动相为47%甲醇/水等度洗脱,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70,280,290,300 nm多波长检测的色谱条件同时测定红花中4种亚精胺成分N1,N5,N10-(Z)-tri-p-coumaroylspermidine(1),N1,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2),N1(E)-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3),和N1,N5,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4)的含量,进样体积为10 μL.各成分之间分离度良好,4种亚精胺成分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02 1~0.041 6(r=0.999 5),0.0026~0.051 2(r=0.999 7),0.002 7~0.054 0(r=0.999 8),0.005 0~0.100 4(r=0.999 8)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8.61%~100.9%,RSD为2.3%~3.0%.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红花中4种亚精胺成分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 红花 HPLC 亚精胺成分
  • 川木通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与相近中药的鉴别

    作者:高姗姗;李建蕊;吴方斌;韦学敏;卞金辉;陈建波;程世琼;孙素琴;吕光华

    川木通为常用的利尿通淋药;因多来源于野生药材,性状特征差异大,有效成分及特征性成分不明,难以鉴别.为了建立准确鉴别川木通的方法,该研究收集了24份川木通和7份相近中药木通和关木通样品,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测定4 000 ~400 cm-1的一维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首先随机选取20份川木通样品为校正集样品,发现其红外光谱的峰形、峰位、峰强相似,相关系数大于0.994 3;以其模拟平均红外光谱为指纹图谱,其特征峰位于3 412,2 932,1 739,1 639,1 509,1 456,1 426,1 376,1 332,1 261,1 159,1 035,897,609 cm-1等.然后,根据统计学的“3σ规则”,计算用红外光谱相关系数判别川木通真伪的域值(Mean-3σ=0.992 6).再用另外4份川木通样品、4份关木通和3份木通样品检验该指纹图谱鉴别川木通的效果.结果表明,这4份川木通的红外光谱均与指纹图谱相似,相关系数也大于域值而判别为川木通;而关木通和木通与川木通的指纹图谱明显不同,相关系数均小于域值而判别为非川木通.进一步比较了川木通、木通、关木通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发现自动峰和交叉峰数目、位置、强度等特征均不同.由此可见,建立的川木通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可用于川木通的真伪鉴别,为川木通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鉴别的新方法.

  • 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快速分析

    作者:秦振娴;张瑜;齐梦蝶;张权;刘爽;李旻辉;刘永刚;刘勇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比较两沙棘叶中成分差异.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T3色谱柱(2.1 mm× 100 mm,1.7μm),以乙腈(A)-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5 mL·min-1;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离子源相关参数:毛细管电压为2000V,锥孔电压为40V,离子源温度为100℃,碰撞气体为氩气,鞘流气流量为900 L· h-1,鞘流气温度为450℃.结合质谱数据及文献数据,分析、推断出35个化合物,主要为黄酮类成分.其中,29个化合物为两沙棘共有成分,剩余的6个成分中,2个成分为中国沙棘特有,其余为西藏沙棘独有,研究表明两沙棘叶在成分组成上差异较小.采用UPLC/Q-TOF-MS技术,可有效地对中国沙棘和西藏沙棘叶中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栽培尼泊尔菊三七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作者:张志辉;陆瑶;邓安珺;马林;吴丰;李志宏;秦海林

    采用溶剂提取、萃取粗分离、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纯化技术,从采自北京郊区的尼泊尔菊三七栽培品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参考文献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7S,8R-9'-O-乙基-去氢双松柏醇-9-乙酸酯(1)、9'-O-乙基-去氢双松柏醇(2)、去氢双松柏醇-9,9'-二乙酸酯(3)和(+)-梣皮树脂醇(4).1为新的2,3-二氢苯并呋喃-8,3'-新木脂素型化合物,2~4均为首次从尼泊尔菊三七中分离得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对4个化合物在DMSO-d6溶剂中的1H-和13C-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 缬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作者:王茹静;黄青;雍妍;李鸿翔;张仕瑾;陈宝华;朱利霞;陈银;唐鑫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属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缬草属植物除含有一定的挥发油外,化学成分主要集中于单萜类、倍半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其中单萜类成分主要以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主,根据其结构是否裂环分为环戊烷环环烯醚萜和裂环环烯醚萜.药理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镇静、解痉、抗抑郁、抗肿瘤、抗A1阿糖腺苷受体性和细胞毒性,并对心血管有一定作用.鉴于目前缺少对缬草属研究的系统回顾和综述,该文对近年来发表的缬草属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溴氰菊酯残留测定方法及其在金银花中残留动态研究

    作者:王玉洁;薛健;顾炎;金红宇;马双成

    研究溴氰菊酯在金银花中的残留动态规律,为金银花安全监控及生产中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对照、喷施推荐剂量、高倍剂量共3个处理,重复3次.于喷施农药后2h,1,2,3,4,5,7,9,11,13,15 d,采集样品.建立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对田间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金银花中溴氰菊酯测定法,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溴氰菊酯回收率均在76.4% ~ 86.9%,RSD小于11%,在5~500 μg·L-1线性关系良好,符合农残测定要求;田间试验得到残留动态方程为高倍剂量C =5.992 2e-0.338t,推荐剂量C=1.536 9e-0.31t,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规律,农药半衰期为2.09 ~2.24 d.建议在蚜虫发生期按推荐剂量喷施溴氰菊酯乳油,距离采花至少间隔7d,以保证金银花药材安全.

  • 基于新疆紫草转录组的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GT)基因的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刘谈;吕朝耕;王升;杨婉珍;郭兰萍

    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GT)在紫草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新疆紫草转录组中获得6个PGT基因,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6个PGT蛋白序列均包含UbiA异戊烯基转移酶家族保守结构域及异戊烯焦磷酸结合位点NDxxDxxxD和可能的芳环的结合位点GX(K/Y)STAL;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GT与同源的对羟基苯甲酸多异戊烯转移酶(PPT)属于2个不同的进化枝;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紫草素类化合物产量较高的新疆紫草红色高产系悬浮细胞及植株的地下部分,其PGT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白色低产系及植株的地上部分,说明新疆紫草PGT基因的表达量与紫草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呈正相关.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对羟基苯甲酸香叶基转移酶(PGT)的功能及特性奠定了基础,并为紫草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代谢调控提供依据.

  • 白及种子萌发及原球茎发育过程的细胞组织学观察

    作者:聂宁;朱艳;田梅;华静雯;王龙;秦民坚

    为探讨白及种子发育成苗的机制,对组织培养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和原球茎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石蜡切片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白及种子吸水膨胀后,出现极性,远离胚柄端分化出绿色芽点,芽点发育成子叶,同时种胚突破种皮形成原球茎,另一端则出现成群的白色绒毛状假根.原球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发育遵循原套-原体学说,内部分化出多束维管束后,白及由原球茎过渡到根状茎阶段.其中根原基的发育始于根状茎维管束,为内起源.当根状茎逐渐膨大,内部基本分生组织分化为成熟薄壁组织后,假鳞茎开始形成.白及种子的发育共经过种胚、原球茎、根状茎和假鳞茎4个阶段.

  • 膜荚黄芪的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及其SSR位点信息分析的研究

    作者:常越;闫嵩;刘振鹏;任伟超;刘玠;马伟

    该实验采用Roche 454 GS FLX测序仪获得黄芪的转录组数据,使用454 Sequencing System Software分析软件进行转录组从头拼接;利用MISA工具筛选了黄芪转录组测序获得的9 893条unigene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测序所得的reads的平均长度为413 bp,约86%的reads参与了拼接,拼接的N50长度为1 205 bp,所测得的unigene数量基本涵盖了全部转录组信息;黄芪转录组搜索到1 729个SSR位点,SSR的发生频率为9.24%,SSR在黄芪整个转录组中出现的频率为13.42%,SSR的平均距离为7.97 kb.一共发现核心重复序列127种,占优势的是二核苷酸型中的TG/AC型,出现的频率占总SSR位点的4.25%.黄芪转录组的测序结果揭示了黄芪转录组的整体表达特征,并得到大量黄芪转录组unigene序列,并且黄芪转录组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多样,多态性潜能高.

  • 灰毡毛忍冬种子质量检验方法与分级标准研究

    作者:张应;徐进;李隆云;崔广林;佘跃辉

    参照《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研究扦样、净度、千粒重、真实性、水分、生活力、相对电导率、发芽等灰毡毛忍冬种子质量检验方法;对38份不同来源的种子做质量检验,采用K-均值聚类制定质量分级标准.结果表明:灰毡毛忍冬种子少试验量为7.5g,过20目筛进行净度分析,五百粒法测定千粒重,种子粉碎高恒温(130 ±2)℃烘干3h测定水分含量,0.1%TTC溶液25℃避光染色5h测定生活力,1.0g种子在25℃超纯水中浸泡12h测定相对电导率,4℃下沙藏层积80 d后置于15℃光照纸床进行发芽试验;不同来源种子按质量分为3个等级,初步制定了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生产上建议使用Ⅰ级和Ⅱ级种子.

  • 丹参雄性不育与可育近等基因系差异片段的发掘

    作者:梁文洁;卢聪宇;舒志明;周仔莉;叶嘉钰;张跃进;梁宗锁;郭宏波

    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新品种和生产杂种一代,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前期课题组已通过多代连续杂交获得丹参雄性不育与可育近等基因系.该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AFLP和BSA技术对378对引物进行筛选,发现7对引物和26个标记与丹参育性调控基因紧密连锁,由此构建出连锁遗传图谱.以前期发现的E11/M4-208标记为模板,运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在不育和可育系中分别扩增出2 028,2 027 bp的差异片段,发现4个突变碱基位点均处于内含子中.在所有差异标记中发现E01/M09-418,E05/M13-308,E05/M04-750,E01/M01-204 4个与丹参育性调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与拟南芥1,3,5号染色体相似性达100%.其中与育性调控基因距离很近(2.1 cM)的E01/M09-418与同处于拟南芥第3号染色体的核不育基因MS2相似度高达100%.不育系中获得的2 028 bp片段与MS2基因在两处相似度达100%.与拟南芥第5号染色体相似度100%的E05/M04-750,与杨树POP085-M05基因和拟南芥中低亲和力钙逆向转运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相似性,且E非常低.该文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功能性差异序列的发现,为后续准确锚定丹参基因组中育性调控基因及揭示其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 药桑Morus nigra在重庆的引种研究

    作者:曾其伟;张超;陈鸿宇;丁天龙;赵爱春;向仲怀;何宁佳

    药桑Morus nigra是新疆特有的黑桑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种群数量少,采用嫁接引种.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是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价值.为解决药桑引种难的问题,作者从2011年起成功建立了药桑组织培养快繁体系,随后将药桑组织培养苗移栽到田间进行引种实验.作者首次报道了药桑引种到重庆田间的生长和病虫害状况,发现组织培养药桑能形成发达的根系,其生长状况优于嫁接药桑,主要受到蓟马危害.该研究建立的药桑引种技术,为药桑的规模化栽培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 基于14758例HIS数据的真实世界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及联合用药分析

    作者:刘靖;姜俊杰;谢雁鸣

    依据20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IS数据库中的诊断信息及医嘱信息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及关联分析方法,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常见的合并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2 058例,占13.94%)、慢性浅表性胃炎(1 611例,占10.92%)、肠良性肿瘤(1 351例,占9.51%)、冠心病(1 346例,占9.15%)、慢性胃炎(1 044例,占7.07%)、腹痛(1 030例,占6.98%)、慢性胃窦炎(988例,6.69%)、2型糖尿病(956例,6.48%)、上呼吸道感染(816例,5.53%)及消化道出血(784例,占5.31%).蒙脱石散与黄连素片联合使用频率高(35.56%),其次是复方甘草与氨溴索(29.8%),云南白药与血凝酶(28.8%),黄连素片与阿司匹林(27.91%).研究提示炎症性肠病的合并疾病有其特点,应重视其合并疾病的治疗.同时,炎症性肠病的联合用药中医药占有相当比例,应注重中西药联合应用,以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龙脉宁方中葛根素在心肌缺血大鼠体内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林娟;张文娟;刘诗雨;王昌利;宋逍

    研究龙脉宁方中葛根素在正常及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及其与龙脉宁方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相关性.该文建立了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复制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FFLMN提取物溶液后不同时间点眼眶采血,HPLC-UV检测大鼠血浆中葛根素浓度,比较灌胃相同剂量FFLMN龙脉宁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体内药动学差异.同时,采用酶标仪测定各时间点血浆中IL-6及SOD活性,绘制药-效曲线.结果表明,正常组心肌缺血模型组大鼠血浆中葛根素浓度药动学均符合二室模型,比较2组主要药动学参数,葛根素在正常AUC0.∞=(11.451 ±3.228) mg·h·L-1,AUC0-t=(14.047±3.765) mg·h·L-1,Cmax=(5.623±1.40)mg·L-1.治疗组AUC0-∞=(68.849±50.396 9) mg·h·L-,AUC0-t=(58.312±45.802) mg· h· L-1,Cmax=(18.456±7.517) mg· L-1.血浆中SOD水平显著升高,IL-6浓度显著下降.表明与正常组相比,复方龙脉宁中葛根素在心肌缺血大鼠血浆中血药浓度高,消除速度慢,生物利用度高,血浆中葛根素浓度与龙脉宁方抗心肌缺血作用有关,能够升高SOD水平,抑制IL-6的释放.

  • 薄荷油与薄荷醇促进中药成分经皮吸收的对比研究

    作者:兰颐;王景雁;陶野;茹庆国;王逸飞;于竞新;刘艳;吴清

    该文拟探讨并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中药复杂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规律.选择系列不同logP(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有效成分作为模型药物,即蛇床子素(logP=3.85)、川芎嗪(logP=2.34)、阿魏酸(logP=1.26)、葛根素(logP=-0.35)、京尼平苷(logP=-1.01),简化并表征中药复杂成分体系,采用体外透皮试验,对比分析薄荷油与薄荷醇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同时,采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进一步比较薄荷油与薄荷醇对皮肤角质层内在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适宜浓度的薄荷油与薄荷醇均可促进不同logP药物成分的经皮吸收,薄荷醇作用下药物经皮促透倍数对数值与药物logP向于负线性关系,薄荷油作用趋向于呈抛物线关系,但都表现出对logP较低药物(即亲水性药物)具更佳的经皮促透效果,其作用趋势相似.红外光谱研究显示,薄荷油与薄荷醇主要通过影响角质层脂质而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且作用强度相近,与体外透皮试验结果一致.可知,薄荷油与薄荷醇的体外经皮促透作用特征相似,且对角质层内在分子结构影响相同,因此,作为经皮促透剂应用条件下,可以考虑选择成分单一的薄荷醇代替组成复杂的薄荷油.

  • 离体大鼠肠道菌群对类叶升麻苷代谢的研究

    作者:张文秀;杨彪;胡玉梅;孟兆青;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在离体培养的大鼠肠道菌群中加人类叶升麻苷进行厌氧孵育.采用HPLC监测类叶升麻苷在不同孵育时间点的变化,同时运用HPLC-Q-TOF-MS鉴定类叶升麻苷的代谢产物.结果表明离体的大鼠肠道菌群可以对类叶升麻苷进行代谢,代谢产物分别是3,4-二羟基苯乙醇、咖啡酸和3-(3'-羟苯基)丙酸.

  • 四逆汤中甘草减附子之毒的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李莹;傅超美;彭伟;李波;傅舒;张慧敏

    基于GC-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四逆汤和缺甘草四逆汤干预后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研究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1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分别灌胃药液(生药质量浓度为0.8g·mL-1),剂量为0.02 mL·g-1,每日1次,连续7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0.5h,收集血浆样本,应用GC-MS检测.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14个潜在代谢标志物(指认13个),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与缺甘草方组相比,四逆汤组对7个代谢标志物进行了回调.通过对这些代谢标志物的生理功能分析,推测四逆汤中甘草可以通过调节方中附子对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部分氨基酸等生物代谢途径的影响减低附子之毒性.

  • 基于1H-NMR技术的半夏厚朴汤镇静催眠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沈淑洁;郭春华;刘少磊;黄荣清;杨建云;肖炳坤

    失眠症在当今社会发生普遍,现代分子学已发现失眠症可能与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机制、细胞因子调节机制、兴奋性氨基酸机制以及-羟色胺(5-HT)受体机制调节有关,但这些独立的机制与病理表征之间的联系仍不明确.而半夏厚朴汤作为治疗失眠抑郁的名方,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为进一步探索半夏厚朴汤在治疗失眠过程中对已知或未知生物通路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基于1 H-NMR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观察给予半夏厚朴汤提取物后对戊巴比妥钠诱导大鼠睡眠实验中,大鼠体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通过采集大鼠尿液和血清进行核磁数据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大鼠尿液和血清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处理.并运用Simca-p 17.0(Umetrics,Umea,Sweden)和Chenomx NMR Suite 7.1(Chenomx,Inc.,Edmonton,Alberta,Canada)软件对核磁共振氢谱和相关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半夏厚朴汤组和茚地普隆组与空白组区别明显,载荷图中显示大变异代谢物,发现10个代谢物质在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证明,半夏厚朴汤组和茚地普隆组均可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大鼠睡眠时间,且半夏厚朴汤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经过代谢物差异性对比,推测半夏厚朴汤对戊巴比妥钠诱导大鼠睡眠实验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谷氨酰胺、磷酸肌酸、2-酮戊二酸的含量,减轻脑内神经兴奋性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

  • 大黄酸神阙穴给药经皮渗透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初步机制探讨

    作者:封玲;丁美红;沈勤;孙秋华;石森林

    采用V-C扩散池,分别以新鲜的离体大鼠、家兔、小型猪的神阙穴及非穴位区皮肤为渗透屏障,以20%乙醇的生理盐水为接收液,进行渗透试验,HPLC测定大黄酸含量,以累积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为指标;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视化观察大黄酸经皮吸收差异,考察大黄酸经神阙穴和非穴位以及不同种属动物神阙穴皮肤的渗透特性.结果显示,在24 h内大黄酸经大鼠神阙穴皮肤的累积渗透量为(102.63 ±9.60) μg·cm-2,稳态透皮速率为4.307 μg·cm-2·h-1,均高于经非穴位区皮肤;大黄酸经不同种属动物神阙穴给药的累积渗透量和稳态透皮速率为大鼠>家兔>小型猪,两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荧光吸收图显示皮肤中的药物含量为神阙穴>非穴位,大鼠>家兔>小型猪.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酸经皮渗透存在种属、穴位差异,经神阙穴位皮肤给药的透过量及速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大黄酸神阙穴给药的初步机制可能是神阙穴为药物传递提供通道、载体,可视化验证了临床贴敷神阙穴治疗疾病具有特异性和优越性.

  • 雪上一枝蒿总碱凝胶中雪甲素经皮药动学研究

    作者:吴玉梅;陈晓兰;刘文;杨芳芳;唐红艳;戴雅洁

    该研究结合UPLC-MS/MS联用技术,比较雪上一枝蒿总碱凝胶和雪上一枝蒿总碱微乳凝胶中雪上一枝蒿甲素(雪甲素)在小鼠皮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对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微乳制剂在透皮给药制剂中可行性.该试验建立UPLC-MS/MS同时测定血浆和皮肤中雪甲素的方法,灵敏度高,符合透皮给药药动学研究要求.微乳凝胶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37.62±14.31)μg·L-1,Tmax为(3.40±1.34)h,AUC0-∞为(1027.7 ±260)μg·L-1·h-1,MRT为(34.80±12.31)h,MRTlmaxt为(10.68±0.57)h,t1/2为(23.11 ±9.20)h;普通凝胶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52.23 ±15.90) μg·L-1,Tmax为(4.00±0.00)h,AUC0-∞为(728.60±280.80) μg·L-1·h1-,MRT为(20.69 ±3.98)h,MRTlast为(9.34±0.42)h,t1/2为(14.69±3.15)h.结果表明,微乳凝胶较普通凝胶透皮吸收较平稳,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显示微乳凝胶具有良好而稳定的透皮效果.微乳凝胶和普通凝胶中雪甲素在皮肤中的生物利用度差异不明显.

  • 基于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对中药材三七价格预测的讨论

    作者:王诺;程蒙;臧春鑫;杨光

    该文在分析三七价格波动的基础上,以2004年1月-2015年8月近10年120头三七的价格数据为基础,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p,d,q)],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120头三七的价格进行预测.在确定模型形式的过程中,对价格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定模型的p,通过自相关函数和篇相关函数识别模型的p和q,根据确定的模型形式,对模型进行检验,确定预测误差小的模型.该文采用ARIMA(2,1,3)模型预测三七未来一年的价格,供种植三七的药农、以三七为原材料的药企等参考.

  •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

    作者:陈士林;刘安;李琦;杉田享;朱广伟;孙奕;代云桃;章军;张铁军

    该文通过探讨国内外饮片标准汤剂相关研究状况,结合实验数据,提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经标准化工艺制备而成的单味中药饮片水煎剂,并规范了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建立原则,建立标准汤剂的药效物质基准与生物学基准,提出了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及质量标准流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能够用于标化临床用药,规范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包括配方颗粒在内的新型饮片形式,保障用药的准确性和剂量的一致性,解决目前饮片形式多样性带来的监管困境.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将为配方颗粒、经典复方标准汤剂和中药药对标准汤剂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中国中药杂志》第六届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中医药现代研究:多学科视角下的思考

    作者: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主办,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中药杂志》第六届中医药青年学者沙龙——多学科融合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于2015年4月2~4日在杭州召开.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澳门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包头医学院、河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解放军302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日友好医院、天坛医院、正大青春宝、江西天施康等20余家单位的60余名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关键词:
  • 999感冒灵浓缩过程蒙花苷热降解规律研究

    作者:邓海欣;潘红烨;陈周全;张跃飞;王龙虎

    蒙花苷为999感冒灵颗粒处方中野菊花代表性黄酮类成分,是感冒灵颗粒剂重要的中药有效成分.蒙花苷属于热敏性化合物,易受热降解,其热稳定性差是影响感冒灵质量控制的难题之一.该研究以成分保留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溶液浓缩温度、真空度和浓缩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浓缩过程蒙花苷受热降解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蒙花苷的热降解变化符合一级反应特征,浓缩过程只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可有效地避免蒙花苷损失.该研究成果对于感冒灵颗粒剂生产工艺有指导作用,中药水提液的浓缩温度宜控制在85℃以下,浓缩时间不超过9.3h,以保证蒙花苷损失率不超过10%;如果浓缩温度在85℃以上,要控制同样的蒙花苷损失率,浓缩时间则不能超过5h,以保证浓缩液中蒙花苷损失量小于10%.

  • 999感冒灵醇沉工艺得失均衡研究

    作者:潘红烨;邓海欣;陈周全;张跃飞;王龙虎

    醇沉工艺是现代中药生产中常用的精制方法,其目的是去除杂质而提高药品疗效.但是,由于包裹损失等原因,醇沉过程难免会造成有效成分部分损失.所以,判定醇沉工艺优劣的重要依据在于相关物质的得失均衡.作为感冒药,感冒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和良好的使用,其生产工艺的各环节需要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该文着眼于感冒灵水提液醇沉工艺过程的去除杂质和保留有效成分的平衡关系,选择了有效成分蒙花苷的保留率和干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前者反映有效成分保留,而后者反映杂质去除.研究工作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醇沉时间、初始乙醇浓度、终点乙醇含量及初膏密度等多种工艺因素对感冒灵醇沉的影响,在得失均衡的原则下确定了感冒灵醇沉工艺的优化参数是,醇沉时间为16 h,初始乙醇浓度为95%,终点乙醇含量为70%,初膏相对密度为1.10.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感冒灵醇沉工艺优化提供实验研究基础,同时对于其他中药口服剂的醇沉工艺优化也有借鉴作用.

  • 999感冒灵主要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徐启华;贺蓉;彭博;叶祖光;李建荣;张跃飞;代志

    观察999感冒灵全方中中药组分与化学药组分配伍后在药效学作用上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分别在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和酵母菌致大鼠发热模型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细菌生物被膜(Klebsiellar pneumonia,KPN)模型上,比较感冒灵全方、化学药组分和中药组分的抗炎、解热作用的异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感冒灵全方组小鼠伊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减少,小鼠的耳肿胀度明显减小,化学药组分和中药组分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感冒灵全方组、化学药组分组、中药组分组大鼠胸腔渗出液TNF-α和IL-1β浓度明显降低,感冒灵全方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8,化学药组分组大鼠血清TNF-α,IL-8和中药组分大鼠血清IL-8浓度明显降低;感冒灵全方组和化学药组分组大鼠分别于药后4~8h体温升高值明显减小,中药组分组大鼠的体温升高值无明显差异.感冒灵全方在55~13.75 g·L-1、中药组分在45 ~22.5 g·L-1、西药组分在10g·L-1时可显著降低细菌生物被膜的活菌量.扫描电镜显示,感冒灵全方(55 g· L-1)和西药组分(10g·L-1)可破坏KPN生物被膜,中药组分(45 g·L-1)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KPN生物被膜.结果表明,感冒灵全方具有明显的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成熟KPN生物被膜具有破坏作用.感冒灵化学药组分和中药组分在抗炎和抑制成熟KPN生物被膜内活菌量方面显示明显的协同作用,但在解热方面未观察到明显的协同作用.

  • 感冒灵提取过程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研究

    作者:陈国权;潘红烨;刘雪松;张跃飞;邵平;王龙虎

    中药材提取过程是感冒灵颗粒剂生产过程的首个环节,对药品质量影响显著.该文在线采集感冒灵中药材提取过程近红外光谱图,以高效液相色谱和差重法为参照方法,采用一阶导数法处理近红外光谱,运用偏小二乘回归法(PLSR)分别建立提取液中蒙花苷、绿原酸和固含量的定量校正模型.采用相关系数(r)、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校正集均方差(RMSEC)和验证集均方差(RMSEP)等指标优化建模参数,考察模型性能.3种质量控制指标的模型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以上,蒙花苷和绿原酸、固含量的RMSEC和RMSEP分别为0.010 4和0.009 47,0.009 34和0.142,0.055 5和0.008 42,在线分析所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7,其预测相对偏差(RSEP)分别为8.14%,8.17%,9.8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感冒灵中药提取过程多指标的在线检测和实时监控,该技术可用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缩小中间体批次差异性,保证药品质量稳定性,也为后续的产品质量回溯提供了实时生产数据.

  • 999感冒灵颗粒及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和饥饿状态下肝毒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郭秋平;徐婷婷;陈燕勤;甄滢滢;张跃飞;叶祖光;金若敏

    比较999感冒灵全方及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比较在饥饿和正常饮食状态下,感冒灵对小鼠肝毒性的影响.为临床安全性再评价及合理的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小鼠分别单次给予全方,化学药组分及中药组分,连续观察14 d,测定全方组与化学药组的LD50和中药组大耐受量;小鼠分为饥饿和饮食组,单次给予全方,观察14 d,计算LD50;小鼠分为饥饿和饮食组,单次给感冒灵后6h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指数,计算TD50,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全方组LD50为4.42g·kg-1,化学药组LD50为0.64 g·kg-1.中药组大耐受量接近24.24 g·kg-1.全方组与化学药组小鼠的毒性表现基本相似,体重、摄食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部分存活动物有肝、心组织病变;全方组表现程度较轻,恢复较快;饥饿组小鼠LD50为2.56 g·kg-1,饮食组LD50为6.93 g·kg-1;饥饿组小鼠肝TD50为1.29 g·kg-1,饮食组小鼠肝TD50为6.30 g·kg-1.999感冒灵全方毒性较小,可能与中西药组分配伍后有一定的减毒作用有关.正常饮食状态和饥饿状态相比,小鼠LD50及肝TD50数值明显变大,毒性减小.从安全性角度提示在不饥饿状态或餐后服用感冒灵更为安全,上述试验为全方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