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橙皮苷改善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

    作者:蒲鹏

    该研究阐明橙皮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机制.40只雄性C57小鼠,根据饮食随机分为对照组、肥胖组、橙皮苷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喂养1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肝指数、内脏脂肪指数,评价糖代谢状况(葡萄糖糖耐量、血糖、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及血脂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IR,IRS1,Glut2,Glut4)、脂代谢途径(SREBP-1c,FAS,ACC,PPARα)关键基因及AMPK表达水平.经过16周喂养,肥胖组小鼠明显肥胖,体脂沉积显著(P<0.01),葡萄糖耐量降低(P<0.05).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橙皮苷干预后,无论低剂量组还是高剂量组小鼠体重、血糖、血脂均较肥胖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胰岛素水平及HOMA-IR亦显著下降(P<0.05).其中大剂量组获益明显(P<0.05).橙皮苷能够上调AMPK mRNA(P<0.05),继而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中IR,IRS1,Glut2/4的mRNA表达(P<0.05),同时降低脂代谢相关基因(SREBP-1c,FAS,ACC)的表达(P<0.05),并升高PPARα mRNA水平(P<0.05).大剂量组变化尤为明显(P<0.05).橙皮苷降低了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缓解了胰岛素抵抗,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活化AMPK继而调控胰岛素信号通路及脂质代谢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

  • 丹酚酸A逆转肺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关microRNA的筛选与鉴定

    作者:陈飞燕;毕蕾;钱磊;高静;江玉翠;陈卫平

    通过将人肺癌A54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给药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对MDR1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运用microR-NA芯片对给药组和对照组进行microRNA表达谱分析;采用Targetscan预测上调microRNA中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关的miRNA以及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筛选出的miRNA进行验证,研究丹酚酸A逆转肺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关microRN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MDR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microRNA芯片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给药组和对照组进行了miRNA表达谱分析,共筛出426个差异表达的miRNA;然后对差异表达上调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发现有4个明显上调的miRNA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关.对4个miRNA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一致.因此认为丹酚酸A下调肺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可能是通过影响miRNA表达进而调控靶基因,对进一步阐明中药逆转多药耐药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 葛根素减轻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认知障碍和tau蛋白过磷酸化

    作者:梅峥嵘;谭湘萍;刘少志;黄汉辉

    该实验利用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观察葛根素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选用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3个月龄后开始灌胃给药.给药3个月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留取脑组织标本,ELISA法检测皮层A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GSK3β及磷酸化GSK3β(Ser9)蛋白表达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逃避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原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葛根素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原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皮层Aβ水平增多,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磷酸化GSK3β(Ser9)蛋白表达降低;给予葛根素后,APP/PS1转基因小鼠寻台潜伏期明显缩短,Aβ水平减少,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磷酸化GSK3β(Ser9)蛋白表达增加.葛根素通过减少Aβ的生成,激活GSK3β信号通路,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改善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损害.

  • 万花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刘波;解玉珍;李晓秀;孙莹莹;许芳;吉腾飞

    对菊科蚂蚱腿子属植物万花木Myripnois dio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万花木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8-desoxyurospermal A(1),zaluzanin C(2),dehydrozaluzanin C (3),glucozaluzanin C (4),macrocliniside B(5),macrocliniside I(6),taraxinic acid-14-O-β-D-glucopyranoside (7),ainslias-ide B(8),洋芹素(9),木犀草素(10),洋芹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除化合物8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8的降血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8可较好地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 傣药决明子中一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

    作者:杨艳;王月德;邢欢欢;马航赢;周玲;董伟;周堃;周敏;叶艳青

    对傣药决明子Cassia occidenta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对NB4,A549,SHSY5Y,PC3,MCF75株人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从决明子中分离鉴定了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羟甲基-4-异丙基-7-甲氧基-1-萘甲酸甲酯,该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活性.

  • 不同品种枳实HPLC指纹图谱及成分含量差异性研究

    作者:曾鸿莲;刘振丽;宋志前;王淳;董运茁;宁张弛;赵思宇;舒一崧;何丹

    采用HPLC-DAD方法建立18个批次酸橙枳实以及10个批次甜橙枳实的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对照和紫外图谱指认了17个色谱峰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4.6 mm×100 mun,2.7 μmn),以流动相甲醇-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检测波长318 nm,柱温为3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软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通过SIMCA-P 13.0软件对17个确认的成分含量进行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确定区分酸橙枳实与甜橙枳实的差异性标记物.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为枳实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 山西产苦参种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资源化价值探讨

    作者:翁泽斌;段金廒;郭盛;朱振华;顾俊菲;雷振宏;李安平

    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及开发策略,以苦参种子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UPLC-Q-TOF-MS和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了苦参成熟干燥种子中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并与同属近缘植物苦豆子成熟干燥种子进行比较,以期发现苦参种子的潜在资源利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种子与苦豆子种子所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组成具有高度相似性;苦参及苦豆子种子中7种生物碱总量分别为11.203,15.506 mg·g-1.其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在苦参种子中的含量较为丰富,提示苦参种子可作为获取苦参碱类生物碱的重要原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研究结果为苦参种子的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创新苦参资源价值,提升苦参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支撑.

  • 中药何首乌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静娴;崔艳梅

    中药何首乌乙酸乙酯部位经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高效液相制备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D-NMR,2D-NMR和HR-ESI-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分得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2”-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1),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2,4,6,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3),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5),大黄素-8-甲醚(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天然植物色素染料在染发剂中的应用

    作者:胡玉莉;骆骄阳;赵鸿峥;张姗姗;杨世海;杨美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更加追求个性表现,染发剂作为一种毛发化妆品而倍受青睐.截止2012年,全球染发剂零销售额就已经超过15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持续增长.然而,长期使用染发剂所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引起大众的关注,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无毒或低毒的天然植物染发剂.该文总结了常用染发剂的种类及其原理,归纳了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植物染色剂,整理了其有效部位、成分及其应用现状,阐述了这类染发剂的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并提出了目前以天然植物作为染发剂原料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开发新型、绿色、生态的天然植物染发剂提供思路.

  • 潜在肝毒性中药的成分研究进展

    作者:吴豪;钟荣玲;夏智;黄厚才;仲青香;封亮;宋捷;贾晓斌

    近年来,中药在科研中所占的比例及其临床上的使用量逐渐增高.其研究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中药毒性研究逐渐深入,一些传统性的无毒中药也被发现有潜在的毒性.除了中草药的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之外.还包括以下原因:①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变质也会引起对机体的副作用;②临床上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对症用药,配伍得当的原则;③患者体质皆不相同,除了少部分品种中药是固有型肝毒性中药外,大部分中药的潜在肝毒性具有特异质型的特征.肝脏在药物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药物的损伤作用,因此中药潜在肝毒性及其毒性成分研究成为中药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该文在查阅肝毒性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肝毒性的临床分型,靶细胞损伤发病机制,并且系统的对中药潜在肝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 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姜东京;张丽;曹雨诞;姚卫峰

    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综述了近年来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有毒/刺激性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失调影响,中药对肠道菌群失调的转归作用,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的代谢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共代谢作用等方面,对中药特定生物效应与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内源性代谢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和展望,旨在为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药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推动中药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新的策略.

  • UPLC-Q-TOF-MS/MS快速分析苁蓉总苷胶囊化学成分

    作者:吴金凤;尹权微;潘有智;王雪;秦建平;李家春;黄文哲;王振中

    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苁蓉总苷胶囊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液相条件:Agilent SB-C18Rapid Resolution HD(3.0 mm×100 mm,1.8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30 nm;质谱条件:采用ESI源,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与对照品对比、数据库匹配分析及参考文献资料,共推测出苁蓉总苷胶囊中的41个化合物.该方法能快速检测苁蓉总苷胶囊的化学成分,为苁蓉总苷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也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丹参酮Ⅱ 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处方优化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作者:郑娟;沈成英;庞建云;徐方楚;廖卫波;胡春晓;徐平华;韩晋;袁海龙

    为研制丹参酮Ⅱ 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an Ⅱ A-NLC),并进行体外透皮研究.该文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TanⅡA-NLC,运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进行表征.采用Franze扩散池法评价Tan Ⅱ A-NLC体外透皮性能.结果显示,以优处方:脂药比为88、固液脂质比为2、稳定剂用量为1%,制得的Tan Ⅱ A-NLC粒径为(182 ±14)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90 6±0.024 5,Zeta电位(-27.8 ±±5.4)mV,包封率(EE)为86.44%±9.26%,载药量(DL)为0.98%±0.18%;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结果显示Tan Ⅱ A-NLC的24h药物累积透皮量低于溶液,但其在表皮中的滞留量是溶液的3.18倍.Tan Ⅱ A-NLC可有效提高Tan Ⅱ A在表皮层的滞留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响应面法优化PEG积雪草酸脂质纳米粒及促小肠吸收研究

    作者:黄夏樱;张雅雯;尹丽娜;梁泽华;朱亮;王胜浩

    溶剂扩散法制备聚乙二醇修饰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pegylated asiatic acid 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p-AA-NLC),并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得到p-AA-NLC的优处方工艺,其中PEG/脂质为8.0%,AA/脂质为22.0%,该条件下的纳米体系荷负电荷(-37.1±0.9)mV,粒径(111.2±2.9) nm,包封率大于90%,载药量适中(15.4±0.2)%.4个指标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相比偏差均小于5%,表明实验中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同时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对优化后的p-AA-NLC进行肠吸收考察,药物有效吸收系数(Peff)、吸收速率常数(Ka)等参数评价该亲水性修饰纳米粒的肠吸收情况,结果显示p-AA-NLC组的Peff,Ka较未修饰组有显著提高(P<0.05),提示积雪草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asiatic acid 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AA-NLC)经亲水性PEG修饰后其小肠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芫花氯仿萃取物对大鼠及人肝微粒体UGTs及UGT1A1活性影响

    作者:陈宁;苗培培;郭嫦娥;陈红影;马鹏凯;李红品;朱虹宇;高兴;张玉杰

    考察芫花氯仿萃取物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及UGT1A1活性的影响,为预测芫花致肝损伤可能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模型,分别以4-硝基酚和β-雌二醇为底物检测UGTs及UGT1A1活性;利用UV和HPLC测定底物或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HPLC测得氯仿萃取物中3种黄酮类成分芹菜素、羟基芫花素和芫花素质量分数分别为1.00%,6.40%,18.38%;UV法测得总二萜质量分数为37.39%.与空白组相比,在大鼠肝微粒体(RLM)孵育体系,氯仿萃取物能显著抑制UGTs活性,而在人肝微粒体(HLM)孵育体系,抑制作用不明显;对UGT1A1,在RLM和HLM孵育体系中,氯仿萃取物均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以芫花素计,IC50=8.76,10.36 μmol·L-1);抑制类型分别为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综上,氯仿萃取物对UGTs及UGT1A1活性均可产生抑制作用且存在种属差异性,推测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芫花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 “藋”、“芨”、“荲”、“蓨”、“苖”考证

    作者:吕晓雪;王育林

    《说文解字》中包含大量药名,后世注家对这些药名进行了训释,但在某些药物的名实关系方面存在分歧.该研究对存有较大分歧的“藋”、“芨”、“荲”、“蓨”、“苖”等药名进行考证.主要利用《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辞书与注家旧注,结合本草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将训诂专书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与本草文献的记载进行比对,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理清词义,说明药用功效.同时发掘训诂专书中所含本草学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 考证
  • 基于ArcGIS和Maxent的栀子生态适宜性研究

    作者:苗琦;袁源见;罗光明;魏春华;饶雅琪;龚雨虹;张兰;邵坚;董艳凯

    应用ArcGIS和Maxent模型分析栀子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以85批栀子药材为分析基点,选取适合栀子生长的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4月均降水量、11月均降水量和8月均温度等是影响栀子的生长关键的生态因子,栀子适宜生长区域相对集中,北至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南至海南省北部,西至四川省中部,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台湾东北部.

  •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黄连生长适宜性区划研究

    作者:柳鑫;杨艳芳;宋红萍;张小波;黄璐琦;吴和珍

    针对黄连种植适生地选择的迫切要求,该文在基于生态位理论模型MaxEnt和ArcGIS的黄连区划体系研究基础上,对黄连进行了生长适宜性区划的分析,并利用统计学分析的相关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对黄连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生长适宜性等级划分,生成黄连生长适宜性区划图.结果发现,黄连生长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重庆石柱、武隆、巫溪、湖北利川、恩施等地.海拔、9月降水量以及2月降水量等7个生态因子是影响黄连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与海拔的升高有利于黄连中总生物碱含量的积累.研究结果不仅阐释了适合黄连生长的自然环境,也为黄连的生产区划、也是抚育及规模化人工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 秦艽药材的品质区划研究

    作者:卢有媛;张小波;杨燕梅;马晓辉;朱田田;余晓晖;晋玲

    通过文献查阅,明确中药秦艽分布信息,实地采集秦艽药材79份.基于采样信息,利用秦艽药材指标成分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结合MaxEnt对生态适宜区的预测结果和指标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应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秦艽药材的品质进行空间分布估算.结果显示,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及西藏东南部秦艽药材综合品质较高.研究结果与秦艽药材的产区一致,可以为秦艽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以黄芪、丹参为例

    作者:詹志来;邓爱平;彭华胜;张小波;郭兰萍;黄璐琦

    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该文以黄芪和丹参为例,对各历史时期本草著作所记载的产地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变迁的诸多原因,从人文、社会、自然3个方面解释了道地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为优质道地产区的确立提供本草学依据,也为道地药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当归药材生产区划研究

    作者:严辉;张小波;朱寿东;钱大玮;郭兰萍;黄璐琦;段金廒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收集当归在全国的栽培信息.以当归药材主产区43个采样点为分析基点,分析当归各类功效性成分,综合气候、地形等相关生态因子,利用GIS技术和大信息熵模型分析当归适宜性分布.应用R语言构建当归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ArcGIS软件空间计算方法进行当归品质区划.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当归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土壤亚类、5月份降水量和暖月高温等4个生态因子,这与当归喜冷凉湿润气候,适宜于分布在土层深厚区域的生活习性相一致.此外,以当归功效性成分为指标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还提供了传统分布区以外的新适宜分布区,为开展当归合理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四川省猪苓适宜性分布范围研究

    作者:张优;王娟;张杰;彭文甫;徐新良;方清茂

    猪苓是我国重要的中医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猪苓的适宜分布区域进行研究,为确定其种植产区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TM,ETM+影像、DEM数据,提取林地、海拔高程、坡度、坡向、气温、降水、土壤等影响猪苓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利用GIS技术对四川省猪苓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并结合野外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猪苓资源适宜性分布面积为276.214 4 km2,主要分布在平武县、北川县、理县、盐源县、西昌市、德昌县、盐边县、米易县、会东县、攀枝花市等县市,适宜性分布面积占该区面积的0.143 3%;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与野外实地调研,通过GIS技术分析所得结果与猪苓资源的实际分布地区较符合,说明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猪苓资源的适宜性分布区域是可行的.

  • 马尾松生产适宜性区划研究

    作者:张小波;郭兰萍;赵曼茜;王慧;杨光;景志贤;卢有媛;叶亮;柯潇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获取马尾松分布、产量和样品等信息资料.基于全国12个省414个样地马尾松采样数据和全国环境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马尾松分布区划,结果显示:马尾松分布北端为北纬33.5°,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基于414个样地中马尾松株龄、株高和单株产量等生长指标,结合植被类型等数据,利用SPSS和ArcGIS软件相关功能,进行全国马尾松生长区划,结果显示:福建、贵州和广西马尾松分布面积较大,鲜松叶产量相对较高.利用SPSS的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莽草酸、原花青素、总木质素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ArcGIS空间计算功能,基于关系模型进行马尾松品质区划,结果显示:四川东部、贵州、重庆等地的松叶质量较好.在马尾松分布区划、生长区划和品质区划的基础上,进行马尾松生产适宜性区划,结果显示:马尾松种植基地优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贵州中东部和广西东部等地.

  • 基于生长适宜性和品质适宜性的川贝母功能型生产区划研究

    作者:蒋舜媛;孙洪兵;秦纪洪;朱文涛;孙辉

    该文基于对川贝母资源生态和品质质量的研究,在GIS平台上利用大信息熵对野生川贝母进行生长适宜性分析,并筛选出影响川贝母生长的主导因子;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插值生成基于药材品质适宜性的空间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与川贝母植株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模糊叠加,形成基于药材品质适宜性和植株生长适宜性空间相关联的川贝母生产适宜性区划;结合土地利用等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对川贝母生产适宜区进行功能划分,得到具有实际生产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川贝母功能型生产区划.该文采用的中药材生长适宜性、品质适宜性和生产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及构建方法,可克服现有中药材生产区划中由于缺乏生态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空间相关分析而导致的将生态适宜性与生产区划等同的误区,为川贝母的资源保护、野生抚育和产业化种植规划,提供理论支持与解决方法.

  • 薄荷的生境适宜性区划及品质区划研究

    作者:邵扬;叶丹;欧阳臻;黄璐琦;彭华胜;张小波;朱寿东;于一凡;蒋芳蓉

    利用大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结合生态因子数据、薄荷地理分布数据、薄荷挥发油含量数据,建立薄荷挥发油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我国薄荷药材品质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薄荷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年均降水量(45.87%)、湿季平均温(11.92%)、暖季平均温(7.84%)、5月平均温(6.80%)、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4.42%)、冷季平均温(3.47%)、海拔(2.92%).适宜薄荷生长的生态特征为:年均降水量在[530,1465] mm、湿季平均温在[24.5,29]℃,暖季平均温均在[25.5,29]℃、5月平均降水量(prec 5)在[67,133] mm、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在[8 333,9 643]、冷季平均温为[1.7,8.3]℃、海拔为[0,165] mm.薄荷品质佳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苏东部及西南部、安徽中部、山东东部、浙江北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区.该研究结果与江苏、安徽等地为薄荷的主产区,其中江苏太仓为薄荷的道地产区,安徽太和县是全国大的薄荷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该区划研究为更好地指导薄荷人工种植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 甘草药材生产区划研究

    作者:王汉卿;马玲;王庆;董琳;丁锐;狄天云;李明;张小波;王英华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收集乌拉尔甘草在全国的采样信息.以乌拉尔甘草药材生产区46个采样点为分析基点,分析乌拉尔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总黄酮含量,综合气候、地形等相关生态因子,利用GIS技术和大信息熵模型分析其适宜性分布.应用SPSS构建乌拉尔甘草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ArcGIS软件空间计算方法进行乌拉尔甘草品质区划.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乌拉尔甘草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7月平均气温,土壤亚类,12月降水量,植被类型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等5个生态因子,这与甘草喜光照充足、降雨量少、夏季酷热、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分布在北温带的平原、山区的生活习性基本一致.此外,以甘草苷、甘草酸、总黄酮成分为指标的乌拉尔甘草品质区划结果还提供了其品质适宜分布区,为开展乌拉尔甘草合理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于温度因子的贵州省艾纳香种植气候区划研究

    作者:郑开颜;王乾;侯芳洁;由会玲;郑玉光;张丹

    根据贵州省艾纳香栽培种植的气象指标,根据贵州省各县主要气象站点54年(1960-2014年)的气象统计资料,建立艾纳香可种植区域气候因子与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综合考虑气候及坡度、海拔高度等要素,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艾纳香的可种植区域.运用RS的图像分类技术,完成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将贵州省不适宜艾纳香种植的地块屏蔽,终将艾纳香种植气候区划划分为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可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黔南和黔西南.适宜种植气候区的面积共计76.98 km2,适宜种植气候区的面积共计156.04 km2,次适宜种植气候区的面积共计235.43 km2.

    关键词: 艾纳香 气候区划 GIS RS
  • 枸杞子药材生产区划研究

    作者:王汉卿;王庆;马玲;丁锐;狄天云;安巍;张小波;王英华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收集枸杞子在全国的采样信息.以枸杞子药材生产区29个采样点为分析基点,分析枸杞子中总多糖、东莨菪内酯含量,综合气候、地形等相关生态因子,利用GIS技术和大信息熵模型分析枸杞子适宜性分布.应用SPSS构建枸杞子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ArcGIS软件空间计算方法进行枸杞子品质区划.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枸杞子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土壤pH,土壤亚类,植被类型和8月平均气温等4个生态因子,这与枸杞子喜干燥凉爽气候,较耐寒,耐干旱、耐碱性土壤,适宜于分布在北温带平原的生活习性基本一致.此外,以总多糖、东莨菪内酯成分为指标的枸杞子品质区划结果还提供了枸杞子品质适宜分布区,为开展枸杞子合理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于空间分析的昭通天麻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作者:石子为;马聪吉;康传志;王丽;张智慧;陈骏飞;张小波;刘大会

    利用大信息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综合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相关生态因子,对昭通天麻的潜在分布区域进行了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昭通天麻的适生区(适宜系数>0.6)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昭通(镇雄、彝良和大关,总面积2 872 km2)和贵州毕节(赫章、毕节和威宁,总面积1 251 km2)境内.影响昭通天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海拔、11月平均降雨量、10月份降雨量、植被类型、3月平均降雨量、4月平均降雨量、土壤类型、等温性、6月平均降雨量等.昭通天麻适区环境参数为海拔1 450 ~2 200 m,年平均气温为11 ~13.0℃,冷月(1月)平均气温2.8 ~4.0℃,热月(7月)平均气温18.0~20.4℃,年均降雨量在900 mm左右,土壤为黄壤、黄棕壤,酸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研究结果可为昭通天麻的生产区划和仿野生栽培的选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秦艽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作者:卢有媛;杨燕梅;马晓辉;张小波;朱寿东;晋玲

    为了预测中药秦艽在我国的生态适宜区分布,寻找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及网络共享平台数据获取313份秦艽、186份麻花艽、343份小秦艽和131份粗茎秦艽的分布信息,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综合55项环境因子,分析影响中药秦艽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分析影响4个种的主要环境因子后认为,降水量和海拔对4个种生态适宜性分布均产生主要影响.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甘肃南部、山西全省、陕西中部和青海东部;麻花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及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小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南及南部、青海东部、山西全省和陕西北部;粗茎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四川和云南北部,西藏东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也有分布.秦艽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与每种来源的秦艽实际分布相一致.该研究可以为中药秦艽野生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