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以及一氧化氮影响的研究

    作者:朱映黎;王林元;王成龙;赵丹萍;王莎;费文婷;张建军

    研究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以氟西汀及逍遥丸为对照,检测体重,糖水消耗量,并进行旷场行为学实验;格瑞斯比色法检测海马一氧化氮(NO)的含量;酶免法(ELISA)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RT-qPCR法检测海马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nNOS以及BDNF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30 mg·kg-1芍药苷、30 mg·kg-1芍药内酯苷明显升高穿行次数(P<0.05;P<0.0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明显降低NO水平(P<0.05,P<0.01;P<0.05,P<0.05);30 mg· kg-1芍药苷与30 mg·kg-1芍药内酯苷明显升高BDNF水平(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明显降低nNOS mRNA表达(P <0.01;P <0.05);30 mg·kg-1芍药苷、30 mg·kg-芍药内酯苷明显升高BDNF蛋白表达(P<0.05).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为白芍柔肝解郁功效的有效成分,其作用机制与调节海马NO含量以及BDNF的表达有关.

  • 木犀草素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贺兰芝;孟雅坤;韩延忠;张振芳;尹萍;桑秀秀;肖小河;柏兆方

    探讨木犀草素(luteolin,Lut)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L0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CCK-8法检测Lut对L02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APAP诱导L02细胞损伤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细胞形态学、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Lut对APAP诱导的L02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Lut在2.5~40 μmol·L-1不影响L02细胞活性;12 mmol·L-1 APAP作用于L02细胞12 h可用于建立肝细胞损伤模型.与模型组相比,Lut组细胞状态明显改善,胞体增大,贴壁能力恢复明显;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GSH和SOD活性显著提高(P <0.05或P<0.01),同时能够上调Bcl-2及下调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P<0.05或P<0.01).该实验证明了Lut对APAP诱导的L0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4种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

    作者:黄烁;刘建勋;李磊;杨斌;许晴;王琼

    对单纯结扎冠状动脉、控制饮食复合结扎冠状动脉、疲劳跑步复合结扎冠状动脉、控制饮食+疲劳跑步双因素复合结扎冠状动脉4种方法建立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进行比较.该实验选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结扎冠脉组(L)、控制饮食复合结扎冠状动脉组(DL)、疲劳跑步复合结扎冠状动脉组(EL)、控制饮食+疲劳跑步双因素复合结扎冠脉组(DEL).L组进行单纯冠脉结扎;DL组通过2周控制饮食造成脾胃气虚为主的全身气虚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结扎冠脉,术后继续控制饮食;EL组通过2周跑台运动造成大鼠全身气虚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术后以1次/2 d的频率维持力竭跑步;DEL组通过2周控制饮食、跑台运动造成大鼠全身气虚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术后继续控制饮食并以1次/2 d的频率维持力竭跑步;于术后4周观察大鼠宏观体征,分别采集大鼠超声心动检测指标、呼吸幅度对大鼠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主症进行评价;采集空场实验相关指标、力竭运动时间、足底图像色彩饱和度对兼症进行评价;采集舌面色彩饱和度对舌象进行评价;采集脉搏搏动幅度对脉象进行评价.同时对脑钠肽、内皮素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术后4周,通过疲劳运动复合结扎冠脉方法建立的模型与其他3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比较与临床病因学基础以及与中医相关理论体系的联系更密切,在完整体现中医证候的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更符合临床实际发病的原因与特征,是一种条件可控、重复性好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 博落回中1个新的6,6a-断苯菲啶生物碱

    作者:杨鹏;邹超兰;向锋;夏丽琼;曾建国

    研究博落回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博落回叶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个生物碱,鉴定为6'-羟基-2',3'-二甲氧基山椒酰胺(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鸦胆子蛋白质组成分析及其酶解物细胞毒性研究

    作者:冀会方;刘露;李开;张月圆;王灵芝

    对鸦胆子进行蛋白质组成分析,并对其球蛋白酶解物细胞毒性进行研究.采用顺序抽提法提取鸦胆子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4类蛋白组分,并用凯氏定氮法进行定量;采用不同种蛋白酶水解鸦胆子球蛋白,MTT法考察其小分子量(≤3 kDa)酶解物对人乳腺癌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鸦胆子总蛋白含量为17.47%,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残渣蛋白分别占总蛋白含量的15.01%,8.11%,2.47%,44.92%,23.62%;球蛋白的胃蛋白酶酶解物(≤3 kDa)对人乳腺癌MCF-7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且作用72 h后,IC50为(6.52 ±0.01)mg·L-1.鸦胆子蛋白质含量较为丰富,其多肽组分具有明确的体外细胞毒性,可进一步开发抗肿瘤活性成分.

  • 牡荆子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李月婷;庞道然;朱枝祥;霍会霞;任易;彭治添;郑姣;赵云芳;屠鹏飞

    研究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牡荆子70%丙酮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包括13个木脂素和6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3,4-二氢-2-萘醛(1),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5-甲氧基-3,4-二氢-2-萘醛(2),vitexdoin F(3),去四氢铁杉脂素(4),vitexdoin E (5),4-氧代芝麻素(6),L-芝麻素(7),(+)-beechenol (8),ligballinol(9),2-(4-hydroxyphenyl)-6-(3-methoxy-4-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 octane(10),松脂素(11),balanophonin(12),ther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 aldehyde ether(13),对羟基肉桂醛(14),松柏醛(15),5,7-二羟基色原酮(16),反-3,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17),覆盆子酮(18)和alternariol 4-methyl ether(19).化合物8~10,14,18,19为首次从马鞭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12,15~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炎和细胞毒活性评价,8个化合物(3,5,7,10,11,14,15,17)能够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0),其IC50在7.8~81.1 μmol·L-1;4个化合物(1 ~4)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IC5o在5.2 ~24.2μmol·L-1.

  • 栽培黄芩与其对照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及近红外图谱比较研究

    作者:赵建军;高晓娟;王英华;马玲;王汉卿

    黄芩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目前我国宁夏、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大面积栽培,供中药材市场及临床应用.该研究旨在通过12批栽培黄芩药材和黄芩对照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及近红外图谱研究,对4个产区的栽培黄芩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2批栽培黄芩药材与黄芩对照药材色谱指纹图谱和近红外图谱的相似度分别大于0.961和0.983,结合12批栽培黄芩药材与黄芩对照药材共有峰面积(近红外为对应点吸收值)的配对样本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验证了12批栽培黄芩药材与对照药材质量的一致性较高.该研究基于色谱指纹图谱与近红外图谱,并结合配对样本t检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避免了分析中因指纹图谱相似度阈值限定不明确而引起的误判,为分析结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对综合性较强的2种检测手段的比较研究,为完善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拮抗黄芪根腐病菌的根际促生菌的室内筛选与鉴定

    作者:高芬;郝锐;秦雪梅;雷振宏;王玉龙;王梦亮

    该文以黄芪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和牛津杯法对被筛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并测定了抑菌效果显著且稳定性良好菌株的促生性能,结果显示:菌株G10的活体和发酵液均表现出了明显且稳定的抑菌效果;同时,还具有溶磷能力、固氮能力、淀粉酶活性、产IAA和产HCN等5项促生长特性.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BBL CrystalTM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均表明:菌株G1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综上,枯草芽孢杆菌G10具备了多功能菌株的基本特征,是开发黄芪根腐病专用微生物农药的有效物质基础.

  • 不同浓度氮磷配比对丹参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作者:夏贵惠;王秋玲;王文全;侯俊玲;宋庆燕;罗琳;张豆豆;杨相

    以一年生丹参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浇灌营养液进行盆栽试验.于不同生长时期动态取样,测量丹参株高、地上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及活性成分含量等指标.研究氮磷元素对丹参生长、干物质积累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探寻兼顾产量和质量的氮磷配比及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①高浓度氮肥有利于丹参地上干物质积累,低浓度氮肥促进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N1P1配比使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的时间提前;②回归分析表明在丹参生长前期(7月初以前),将氮肥和磷肥分别按1.521,0.355 g·L-1的浓度作为基肥施入可促进丹参生长,在丹参生长后期(8月中旬以后),氮肥和磷肥按2.281,0.710 g·L-1的质量浓度进行追肥可促进根干物质积累;③丹参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均随氮肥浓度升高而降低,随磷肥浓度升高而升高.氮肥-磷肥2∶3配施较适合丹参酚酸类成分的积累,按1∶2配施较适合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 基于psbA-trnH序列DNA条形码技术的绵马贯众鉴定研究

    作者:蔡振娇;吴亚男;许亮;赵容;王冰;康廷国

    利用sbA-trnH序列对绵马贯众药材、基原植物进行真伪鉴定.对实验样本的sbA-trnH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及产物测序,为扩大研究范围,从GenBank中下载了3属8种植物的psbA-trnH序列.利用DNAMAN 8.0软件进行峰图的查看、拼接及比对,使用MEGA 6.0软件计算K2P遗传距离并建立系统聚类树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sbA-trnH序列可对绵马贯众、其基原植物粗茎鳞毛蕨,以及同科属植物进行鉴别,其中绵马贯众与其基原植物粗茎鳞毛蕨的sbA-trnH序列完全一致,并可与其他易混药材及植物明显区分.表明psbA-trnH序列对绵马贯众药材、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具有可行性,为后续蕨类药材的鉴定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 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作者:尹秀平;谢雁鸣;廖星;罗曼

    该研究旨在对中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查找中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制定纳排标准和数据提取表,采用AMSTAR量表、PRIMSA声明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报告质量评价.终纳入69个系统评价,涉及24种中药注射剂,其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疗效,主要结局指标有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等,所纳入系统评价均未报告结局指标随访时间,6个系统评价报道了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中医证型,44个系统评价中有1 335个研究提及4 137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的评分不高,大部分系统评价存在异质性资料和森林图标识处理不合理问题.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广泛且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系统评价质量偏低和系统评价再评价制作过程影响,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所获得的支持证据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高级的临床证据.

  • 试论“气-血-神”相关理论及冠心静胶囊的组方内涵

    作者:李瑞平;于国华;李俊芳;唐仕欢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以血为基础,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需要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的濡养.气血不和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气与血在神志病的诊疗思维中具有核心地位.冠心病多属胸痹的范畴,但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心理精神因素与躯体因素在其发生和发展中相互影响,属于一种心身疾病.“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与中医的认识基本一致.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心神失养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而冠心静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安神定志,气血并治,心身同调的特点,对当今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冠心静胶囊
  • 丹皮酚、丁香酚、胡椒碱经皮微透析体内外回收率的研究

    作者:杨畅;白洁;杜守颖;崔雅华;张勤帅;马军明

    建立活血止痛膏中有效成分丹皮酚、丁香酚、胡椒碱微透析体内外回收率校正方法,为其经皮药动学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中丹皮酚、丁香酚、胡椒碱的浓度,并计算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研究浓度、校正方法对3种成分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并考察探针吸附性、体内外回收率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以30%乙醇生理盐水作为灌流液时,探针对3种成分均无明显的吸附,短时间内即可从探针上被完全洗脱下来;在8h内,3种成分体内外回收率均能保持稳定;交替用含药溶液和空白灌流液灌流探针3次,3种成分体内外回收率基本不变.不同质量浓度丹皮酚(2.46~53.64 mg·L-1)、丁香酚(4.26~32.15 mg·L-1)和胡椒碱(5.75~45.87 nmg· L-1)体外回收率分别为(45.7±4.66)%,(41.3±3.96)%,(27.82±2.95)%,即3种成分的探针回收率对浓度没有依赖性;在相同条件下,零净通量法、透析法和反透析法所测得的探针体外回收率几乎相等.因此,采集部位药物的浓度可用体外测得的回收率或在体回收率进行校正.同时也证明了该研究建立的微透析方法可用于活血止痛膏的经皮药动学研究.

  • 尼莫地平/川芎嗪双载药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和脑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何雯洁;洪倩;梁静;何晓玮;朱逢佳

    制备尼莫地平/川芎嗪双载药纳米粒(NMD/TMP-NPs),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和脑组织分布情况,探讨双载药纳米粒用于提高药物疗效的可能性.该试验采用复乳法制备NMD/TMP-NPs,超速离心法测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法测其体外释放,并以NMD混悬液、NMD/TMP混悬液、NMD-NPs混悬液、(NMD-NPs+ TMP)混悬液为对照组,考察大鼠尾静脉注射NMD/TMP-NPs混悬液后NMD的体内药动学行为和脑内分布情况.所制备纳米粒中NMD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9.71±0.73)%,(1.74±0.02)%,TMP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40.26±1.51)%,(4.38±0.16)%;制成纳米粒后,其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特点.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主要参数:NMD混悬液、NMD/TMP混悬液、NMD-NPs混悬液、(NMD-NPs+ TMP)混悬液、NMD/TMP-NPs混悬液t1/2β分别为(1.097±0.146),(1.055±0.06),(1.950±0.140),(1.860±0.096),(2.497±0.475)h,CL分别为(0.778±0.098),(1.133±0.111),(0.247±0.023),(0.497±0.040),(0.297±0.024)h·L-1,AUC0-∞分别为(514.218±60.383),(352.916±33.691),(1 618.429±240.198),(804.110±75.804),(1 349.058±215.497) μg·h·L-1;各组脑内AUC0-t分别为0.301 9,0.624 8,1.068 6,1.313 0,1.046 5 mg·L-1.结果表明NPs延缓了NMD在体内的消除,加入TMP或制备为双载药纳米粒均可明显改善NMD体内药动学行为,并显著提高NMD脑内含量.

  • 常用蒙药“度格模农”(止泻木子)的本草考证

    作者:喜杰;周华蓉;乌查日拉图;布和巴特尔;李辉虎;钟国跃

    为了澄清常用蒙药材“度格模农”的基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该文采用文献考证,结合市场及临床使用现状调查和植物分类学方法.结果表明蒙药“度格模农”与藏药“杜模牛”为同一药材,早使用的均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的种子(止泻木子).约18世纪,蒙医以萝藦科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的种子替代,至近代则主要使用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e的果实,有关标准中也仅收载有地梢瓜c.thesioides,基本不再使用止泻木子.藏医目前仍主要使用止泻木子,但从古至今存在着多种替代品,涉及到夹竹桃科、萝藦科、柳叶菜科的多种植物的种子、果实或全草,目前实际使用的可能还有萝藦科植物大理白前C.forrestii和老瓜头C.komarovii(全草).应采用文献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不同替代品的药效物质及生物活性的比较等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加强对蒙药材的品种整理研究.

  • 丹参本草考证

    作者:邓爱平;郭兰萍;詹志来;黄璐琦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Salvia miltiorrhiza,并对丹参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总结,为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中药科技发展20年概述(1996-2015年)

    作者:《中药现代化二十年》编写组

    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20年来,在中药基础理论、物质基础、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体内过程、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医药科学内涵的诠释,支撑了中药产业发展,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进展.

  • 人参属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

    作者:邹丽秋;匡雪君;李滢;孙超

    五加科人参属中含有多种药用植物,其中著名的是人参,西洋参和三七.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转录组测序成为挖掘功能基因、筛选分子标记、阐明代谢途径的有力工具.人参等植物的转录组测序为其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信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参、西洋参、三七转录组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的代谢调控及候选基因的挖掘,以期为这3种药用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借鉴.

  • 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

    作者:乐亮;姜保平;徐江;胡克平;陈士林

    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有许多较为成功的实例.作者回顾了前人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建立一门专门针对中药研究的蛋白组学,即中药蛋白质组学.该文对中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和思考,希望为从事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者提供一点思路.

  • 中药体内代谢基因组研究

    作者:肖水明;白瑞;张小燕

    基因作为中药体内代谢及药效发挥的基础,以基因表达、调控及修饰为研究方向,进行中药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体内代谢研究,有助于中药体内代谢过程、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作为一个超级生物体,1%的基因遗传自父母,其余99%的基因来自分布人体各部位,主要源自肠道菌群的微生物,即人体自身基因组和“第二基因组”分别从遗传和“环境”角度对中药体内代谢产生影响.该文以典型研究案例为线索,探讨中药体内代谢基因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基因组和肠道宏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上述(宏)基因组个体差异引发的个体化医疗.

  • 龙骨马尾杉PcHDR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张志利;吕海舟;郭溆;何柳;宋经元;孙超;罗红梅

    该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龙骨马尾杉Phlegarirus carinatus (Desv.) Ching 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1-hydroxy-2-methyl-2-(E)-butenyl 4-diphosphate reductase,HDR1基因PcHDR1的编码区进行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根据实验室已获得的龙骨马尾杉转录组数据,从中获得1条编码HDR的转录本,采用RT-PCR方法获得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所克隆的PcHDR1基因编码区长为1 437 bp,编码478个氨基酸残基,GenBank登录号为JQ957845.PcHDR1与银杏Ginkgo biloba的HDR序列同源性高,达78%.生物信息学预测PcHDR1蛋白没有跨膜区,具有LytB保守结构域,不含信号肽.该研究克隆并获得了龙骨马尾杉PcHDR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序列分析及结构域预测,为进一步研究HDR的功能奠定基础.

  • 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苏新堯;薛建平;王彩霞

    中药功效成分是中药发挥防病治病等重要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大多数的中药功效成分都来自药用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衍生物.目前中药功效成分的获取主要是从源生物中直接提取,提取成本高,收益极低.中药微生物合成生物学,通过在微生物中导入目标产物的合成途径,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目标成分,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活性物质获取途径.通过异源宿主发酵大规模产中药功效成分,解决了中药功效成分含量低,提取分离困难,未来将极大缓解中药功效成分供需不足的局面.该文从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实例进展以及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策略2个方面对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进行综述.

  •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策略

    作者:邹丽秋;匡雪君;孙超;陈士林

    天然产物合成途径解析既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石.该文综述了近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天然合成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的一般策略:即首先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和化学反应原理、已分离鉴定的中间产物等信息推测出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然后利用共表达分析和/或基因簇发掘筛选出途径中的候选基因;后对所有候选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酶活性检测确定参与代谢途径的酶,并可在原物种中进行该酶基因的抑制或过表达研究,进一步确认该酶在原物种体内的功能.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将有助于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化合物来源,并可为中草药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功能性分子标记”,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动中药农业的发展.

  •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匡雪君;王彩霞;邹丽秋;李滢;孙超

    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癌效果的萜类次生代谢产物.作为有效的抗癌药物,目前生产主要依赖于红豆杉,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建立新的紫杉醇来源途径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紫杉醇合成途径基本框架已经确定;参与紫杉醇合成相关酶基因大部分已被克隆和鉴定;已经在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中异源合成了紫杉醇的前体物质紫杉烯和5α-羟基紫杉烯.该研究对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紫杉醇药物中间体在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工程细胞中的合成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生物合成紫杉醇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长春花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作者:李滢;匡雪君;朱孝轩;朱英杰;孙超

    以长春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以期为相关基因的异源表达、基因的预测、物种的进化研究提供指导.该研究以长春花的30 437条蛋白质编码序列为数据来源,对长春花密码子组成和密码子偏性的各项参数进行了计算和统计分析.计算了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TIAs)生物合成途径中25个关键酶基因含有大肠杆菌或酿酒酵母稀有密码子的比例.结果显示,长春花基因的平均GC量为42.47%,密码子第3位碱基平均GC量为35.89%.长春花中共有28个密码子的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大于1,其中26个以A或T结尾.25个关键酶基因含有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的比例明显高于酿酒酵母稀有密码子的比例.长春花主要偏爱使用以A和T结尾的密码子;相比于酿酒酵母,其密码子使用特点与大肠杆菌的差异更大,推测酿酒酵母可能是长春花基因更合适的异源表达宿主.

  •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段礼新;代云桃;孙超;陈士林

    代谢组学是全局性研究小分子代谢物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杂体系.代谢物是药用植物代谢合成的产物,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随着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中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将会迎来蓬勃发展.该文介绍代谢组学技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以及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用植物鉴别和质量评价,品种选育和抗逆研究,代谢途径解析,代谢网络、代谢工程研究及合成生物学研究.通过整合本草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等研究,终为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创新药物研发和质量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 基于454ESTs的麻黄转录组研究

    作者:闫海霞;罗红梅;李滢;孙永珍;孙超;钱忠直;陈士林

    该研究应用454 GS FLX Titaniu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年生草麻黄Ephedra sinica的草质茎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8 389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 sequence tags,ESTs),序列平均长度为373 bp.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麻黄的EST合并拼接,获得18 801条一致性序列(unigene).通过与公共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对所得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其中56.0%(10 531条)的unigenes与其他生物的已知基因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进一步分析获得了19条可能参与麻黄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序列(共编码9个关键酶),97条细胞色素P450序列,以及大量转录因子序列.该研究为麻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麻黄转录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海量数据,对于麻黄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邹丽秋;王彩霞;匡雪君;李滢;孙超

    黄酮类化合物是来源于植物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降低血管脆性等多种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途径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晰,即首先合成二氢黄酮类的柚皮素或松属素,然后进一步通过分支途径合成黄酮、异黄酮、黄酮醇、黄烷醇和花色素等.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为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已成功在大肠杆菌或酵母中合成了黄酮类化合物,如柚皮素、松属素和非瑟酮等.合成生物学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来源,将进一步推动黄酮类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发,使其在人类饮食和健康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

    作者:匡雪君;邹丽秋;李滢;孙超;陈士林

    结构复杂多样的天然产物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通过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来实现天然产物的异源合成,被认为是解决复杂、稀缺天然产物来源问题具前景的途径.DNA组装技术与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两大关键技术.前者可以将多个元件组装成超长DNA片段,实现代谢途径的重建,后者可以通过底盘基因组的改造,增加底盘与外源途径的适配性.该文综述了DNA组装技术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帮助.

  • 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与调控研究

    作者:匡雪君;王彩霞;邹丽秋;朱孝轩;孙超

    长春花含有多种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萜类吲哚生物碱(TIA).TIA的生物合成与调控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受到广泛关注.3α (S)-异胡豆苷是TIA生物合成的重要节点,由裂环马钱子苷和色胺缩合而成.前者通过环烯醚萜途径生成;后者通过吲哚途径生成.由3α(S)-异胡豆苷分别经过多步酶促反应生成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然后两者缩合生成α-3,4-脱水长春碱,进而生成长春碱和长春新碱.AP2/ERF和WRKY等多种转录因子参与了TIA合成的调控.长春花TIA生物合成途径的逐步解析为其合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在酿酒酵母实现了3α (S)-异胡豆苷和文多灵等的异源合成.长春花TIA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将为TIA类药物的生产和研发提供支撑.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