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竹节参总皂苷通过调节AMPK/Sirt1/NF-κB通路抑制衰老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作者:宋亚男;袁丁;张长城;王烙佩;何毓敏;王婷;周志勇

    研究竹节参总皂苷(saponins extracted from Panax japonicus,SPJ)对自然衰老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自然衰老组、SPJ低剂量组、SPJ高剂量组,每组10只.自然衰老组、SPJ低、高剂量组从18月龄开始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SPJ 10,60 mg·kg-1·d-1,每周灌胃6d,持续6个月至24月龄处理动物.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形态;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Bax,IL-1β,TNF-α,AMPK,p-AMPK,Sirt1,Ac-NF-κB p65蛋白表达.SPJ能有效改善自然衰老大鼠心肌纤维的排列紊乱,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同时,SPJ能明显抑制自然衰老过程中心脏组织Bax,IL-1β,TNF-α,Ac-NF-κB p65的表达,促进Bcl-2,Bcl-2/Bax,p-AMPK/AMPK,Sirt1蛋白表达.SPJ可有效抑制自然衰老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MPK/Sirt1/NF-κB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 葛根芩连汤激活PPARγ上调脂联素和GLUT4表达改善脂肪胰岛素抵抗

    作者:罗新新;朱水兰;李冰涛;史秀明;涂珺

    该实验研究复方葛根芩连汤体内外改善脂肪胰岛素抵抗(IR)的药效及相关分子机制.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葛根芩连汤给药干预3个月,检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和糖化血清蛋白,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提取大鼠脂肪组织总RNA,qPCR检测糖尿病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联素(ADPN)、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乙酰辅酶A羧化酶α基因(ACACA)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β(ACACB)基因mRNA表达水平.1μmol·L-1地塞米松诱导建立稳定IR-3T3-L1脂肪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5%,10%,15%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干预24 h检测细胞培养液葡萄糖含量、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和外泌脂联素含量,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荧光定量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R-3T3-L1细胞PPARγ,ADPN和GLUT4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给药3个月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糖化血清蛋白(P<0.01),下调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葛根芩连汤可显著升高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ADPN,GLUT4,GLUT2,ACACA和ACACB基因mRNA表达水平.5%,10%,15%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均可显著性上调IR-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l);降低IR-3T3-L1细胞TG含量(P<0.01);一定程度下调NEFA含量但并不显著.此外,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剂量依赖上调外泌ADPN,15%含药血清上调ADPN非常显著(P<0.01);各剂量含药血清显著上GLUT4表达(P<0.01).该研究显示葛根芩连汤激活PPARγ上调ADPN和GLUT4调节糖代谢改善脂肪IR.

  • 广藿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雯;王楠;丁浩然;徐晶晶;瞿轶慧;蒲丹;修彦凤

    为了探讨广藿香对于湿阻中焦证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湿阻中焦证大鼠的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的测定以及对胃肠组织形态的观察,评价广藿香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湿阻中焦证大鼠血清中胃肠激素MTL,GAS,VIP及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的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胃和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3,AQP4,AQP8的表达,探究广藿香对于胃肠功能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高剂量广藿香(3.24,6.48 g·kg-1)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胃内残留率,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推进率(P<0.05),加快胃肠推进运动,增加胃液的分泌和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改善胃肠道损伤;不同剂量的广藿香可以升高血清中MTL和GAS的浓度,降低VIP,TNF-α,IL-10的浓度,下调胃和结肠AQP3的表达,上调结肠AQP4和AQP8的表达,中、高剂量的广藿香调节效果较好.所以广藿香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炎症细胞因子和水通道蛋白的水平达到保证胃肠功能正常的目的,该研究结果为阐明采用芳香化湿药治疗湿困中焦、运化失职适应证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补肾清肝中药配伍对间歇性低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干预效应研究

    作者:邬春晓;张京春;刘玥;马林沁;乔羽;雷舒雁;郑乔仙

    研究补肾清肝中药配伍对间歇性低氧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干预效应.实验采用改良的间歇性低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体外细胞损伤模型,以补肾清肝中药有效成分配伍(异钩藤碱、桃叶珊瑚苷及川芎嗪)作为干预药物,首先进行中药优配伍浓度体外筛选,然后选择优配伍浓度作为干预剂量,观察其对模型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干预效应.结果显示异钩藤碱、桃叶珊瑚苷及川芎嗪在0.01 mg·L“时具有佳的体外抗炎效应.间歇性低氧组NF-κB p65入核量及p-IκB较对照组与其他各组均显著增加,同时免疫荧光染色NF-κB p65可见间歇性低氧组出现明显NF-κB p65核移位表现,内皮细胞黏附程度明显增加;与间歇性低氧组相比,p38MAPK抑制剂组及补肾清肝中药配伍组p-p38MAPK,NF-κB p65入核量及p-IκB表达量均明显较少,内皮细胞黏附明显被抑制.该研究表明,补肾清肝中药优浓度配伍通过将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作为起始,继而阻断了NF-κB的核移位行为,抑制其转录功能,实现对间歇性低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效应.

  • 人工打洞沉香中1个新的倍半萜

    作者:邝彤东;陈惠琴;李薇;杨锦玲;周丽曼;蔡彩虹;董文化;梅文莉;戴好富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人工打洞沉香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相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共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selina-3,11-dien-9,15-diol(1)、aquilarone D(2)、5α,6卢,7α,8β-tetrahydroxy-2-[2-(2-hydroxyphenyl) ethyl]-5,6,7,8-tetrahydroehromone (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 ethyl] chromone (4)、syringin(5)、顺式对羟基肉桂酸甲酯(6)和4’-甲氧基肉桂酸(7),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7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7对全齿复活线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活性,化合物4,6,7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张慧;吴媛媛;黄晨晔;张晓静;颜继忠

    该文研究了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以PNPG作为底物测定戈米辛D的抑制率,戈米辛D的IC50为0.59 mmol·L-1,略高于阿卡波糖的IC50 1.95 mmol·L-1,其抑制类型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4.026g·L-1.通过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研究了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模式,结果显示,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能量值为-7.7 kcal·mol-1,优于阿卡波糖的能量值-6.6 kcal·mol-1,且戈米辛D作用的氨基酸残基数目超过了阿卡波糖.经紫外光谱分析,发现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之后改变了酶二级构象中的芳香族残基微环境,使其极性减小.

  • 基于不同栽培阶段金线莲的代谢组学分析

    作者:李瑞姿;林军;汪厦霞;俞晓敏;陈灿理;关跃峰

    金线莲是传统的中药及保健品,其人工栽培分为组织培养和土壤栽培2个阶段,但后者对于金线莲保健功能成分的积累是否必要尚缺乏定论.该研究以组培至壮苗及组培壮苗后再经3个月土壤栽培的金线莲为试验材料,利用GC-TOF-MS和UPLC-Q-TOF-MS对其代谢成分进行非靶向分析,找出了2个栽培阶段的差异代谢成分.结果表明,初级代谢产物中的醇类及有机酸等,在组培苗中含量较高.而寡糖、核苷类、酯类及次级代谢产物中黄酮类、萜类化合物含量在栽培苗中有明显提高.黄酮类和多糖被认为是金线莲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土壤栽培对其有益成分的积累十分必要,经土壤栽培金线莲药用价值更高.

  • 基于多波长HPLC-DAD比较栀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

    作者:肖日传;罗光明;董丽华;朱玉野;朱继孝;张风波;伍珊娜

    采用多波长HPLC-DAD,同时测定栀子不同部位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羟异栀子苷、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竹节参皂苷Ⅳa7种化合物的含量,比较各成分在栀子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栀子中各成分在各部位分布不同,且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栀子苷主要分布在果实和叶中,竹节参皂苷Ⅳa主要分布于根和茎中,西红花苷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果实中,绿原酸以叶和茎含量较高,羟异栀子苷在叶和根中含量较高,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在根和茎中含量较高.通过分析栀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为栀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 新疆一枝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万英洁;夏建新;唐丽

    新疆一枝蒿为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民间传统常用药材,主要分布于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地区、天山地区和昆仑山区,生长于海拔1 500~4000 m的草原和森林地带.随着对新疆一枝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逐步深入,新疆一枝蒿的活性部位及有效成分也为新药研发所重视.针对新疆一枝蒿的研究现状,该文从药用民族植物学角度对新疆一枝蒿植物分布、民族应用、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开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新疆一枝蒿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 脑型疟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建良;李凯;郭媛;赵正;陈利娜;姜晓慧;李玉洁;图雅;郑晓俊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CM死亡率高,生存的患者持续的脑损伤可表现为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CM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感染疟原虫红细胞(parasitised red blood cells,pRBC)在脑微血管中的滞留、脑实质中的点状、环状出血,以及广泛的脑内皮细胞活化、局灶性内皮细胞损伤和坏死等.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脑型疟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pRBC黏附、炎症反应级联、血管渗漏性损伤、脑部缺血缺氧等.研究表明,目前用作CM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有(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4,CX-CL4)、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等.该文梳理了近年来脑型疟基础及临床研究、药物研究的新文献,着重从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调控因子、相关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系统总结近3年脑型疟炎症及免疫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自噬调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玲燕;葛卫红;葛宇清;张光霁;程汝滨

    白血病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参与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发展,是导致患者耐药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噬作为一种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参与细胞内降解和循环途径,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和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化调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该文就自噬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敏感性和干细胞功能的调控进行了系统综述,为靶向自噬的抗白血病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

  • 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作用靶点预测、有效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探索中的应用

    作者:关宏炜;徐丽君;董慧

    中药现代化研究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反向对接技术也逐步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利工具,将一个小分子药物对接在一组临床相关大分子靶标的潜在结合腔中,通过对结合特征的详细分析,根据结合紧密程度对靶标进行排名,从而潜在地鉴定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或副作用相关药物的新分子靶标.近年来,为了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筛选中药有效成分以及寻找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反向分子对接技术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该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应用于中药作用靶点、有效成分筛选及中药潜在作用机制探索的情况,为中药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 桂枝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袁海建;李卫;金建明;陈靖靖;姜俊;王卉;贾晓斌;封亮

    桂枝汤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复方之一,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传统用于治疗发热头痛、汗出恶风等外感风寒表虚症.现代研究发现,桂枝汤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烯类、单萜类、有机酸类、黄酮类及三萜皂苷类等.相关药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桂枝汤对实验动物的汗腺分泌、体温、免疫功能、胃肠蠕动及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发挥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痛、降血糖及保护心血管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多进行加减化裁,用以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诸多疾病,其治疗范围涉及循环、免疫、泌尿、生殖、内分泌、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该文主要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三方面综述桂枝汤的新研究进展,为桂枝汤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中药抑制NADPH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青;周俪姗;董慧

    NADPH氧化酶异常激活生成过量活性氧介导的氧化损伤是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中药可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组织、血管、神经等损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高血压、高血糖等病理状态均有治疗意义.该文对具有NADPH氧化酶抑制作用的中药单体、复方与成药进行综述,以阐释、总结其可能的治疗意义与抑制作用的靶点机制.

  • 川西高原产生物碱暗紫贝母内生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的测定

    作者:陈静;它现此祖;曾红;李曾燕;王芳;刘松青

    为挖掘野生暗紫贝母内生菌资源,缓解贝母资源的紧缺,采集生长于川西高原的野生暗紫贝母为试验材料,取其健康鳞茎,通过纯培养法、插片法、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和牛津杯法观察内生放线菌菌丝形态,研究放线菌产生物碱的能力及其所产生物碱的抑菌活性.结果通过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得到14株内生放线菌,基于颜色反应筛选出5株能产生生物碱的菌株,利用薄层色谱技术进行生物碱的测定,5种株菌都产生了2个明显的生物碱斑点.抑菌活性测定表明有2株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为突出,抑菌直径高达11 mm.16S rRNA基因比对分析显示,5株菌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筛选出的内生放线菌产生的生物碱与暗紫贝母均不相关,但其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 水培条件下氮素对拟巫山淫羊藿产量和黄酮类成分的影响

    作者:张云风;郭宝林;杨相波;李砾;姜志海;莫玉敏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拟巫山淫羊藿产量和黄酮类成分的影响.氮浓度设7个处理组N0~N6,分别为0,2.5,5.0,7.5,10.0,13.0 mmol·L-1;氮形态设5个处理组T1 ~ T5,硝铵比NO3-N/NH4-N依次为5∶0,4∶1,2.5∶2.5,1∶4,0∶5,总施氮量为5 mmol·L-1.结果表明,随氮浓度的增大,拟巫山淫羊藿的生物量和叶干重均显著升高,N5组的生物量和叶干重分别比NO组和N4组高29%,23%和36%,23% (P <0.05),但与N6组差别不显著;根,茎干重变化不明显.净光合速率及各光合色素含量在N3 ~ N5组中较高.朝藿定A,B,C,淫羊藿苷及总黄酮含量在N3组低,N4组突然升高,N4~N6组变化不大,朝藿定C的含量高的N5组比含量低的N3组高131%(P<0.05).在不同硝铵比处理组中,生物量,单株叶干重,茎干重在硝铵比为2.5∶2.5时大,单纯施用硝态氮(T1)和铵态氮处理(T5)低(二者差异不显著);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在T3和T4组低,其他3组较高.氮形态对黄酮含量的影响远小于氮浓度的影响.朝藿定C的含量在T1组中高,但仅比T2~T5组高5% ~8% (P <0.05),其他4组间差异不明显.朝藿定A,B,淫羊藿苷及总黄酮含量在T1组中均较高,在T2组中低,T1组分别比T2组高41%,62%,27% (P <0.05).拟巫山淫羊藿为高氮耐受性植物,10.0 mmol·L-是其生长转向良好的拐点,适的氮浓度为10.0~ 13.0 mmol·L-1,喜好硝态氮和铵态氮混施,适的氮形态及配比为2.5 mmol·L-1硝态氮+2.5 mmol·L-1铵态氮.

  • 茜草炭不同极性部位化学成分组成及保护氧化损伤活性比较

    作者:肖林焱;王海丽;陈毅;张丽;程芳芳;单鸣秋;丁安伟

    采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评价茜草炭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损伤活性,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各极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与正丁醇部位均可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1),石油醚部位对细胞活力影响不大,水提取部位对损伤的HUVECs有一定的抑制作用.UPLC-Q-TOF-MS分析结果显示,从茜草炭4个极性部位提取物中共鉴定化合物32种,包括31种醌类及其糖苷类和1个烯萜(茜草哌唑嗪C),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提取部位分别鉴定出化合物23,32,26,15种.关联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茜草炭抑制ox-LDL诱导HUVECs损伤的有效部位,为阐明茜草炭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为茜草炭功效-物质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

  • 丹参酮ⅡA/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优化及体外溶出性能研究

    作者:吴妮;于洁;张峡;曾敏;张亚军;郑晓晖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丹参酮ⅡA(Tan-ⅡA)与卢-环糊精(β-CD)包合物,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β-环糊精与丹参酮ⅡA的配比、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为自变量,包合物的收率、包封率和总评“归一值”为响应值,使用Box-Ben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丹参酮ⅡA的包合工艺;采用红外光谱法(IR)、核磁共振法(NMR)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优制备工艺为:丹参酮ⅡA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7,包合温度为48℃,包合时间为3h;采用优选的工艺条件制备丹参酮ⅡA与β-环糊精的包封率为84.75%.丹参酮ⅡA与β-环糊精包合物可以明显提高丹参酮ⅡA溶出度.

  • 中药枳实中辛弗林存在状态与其纳滤传质过程的相关性

    作者:李存玉;马赟;刘莉成;陆茜;彭国平

    该文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理论,拟合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构建预测辛弗林传质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并验证其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辛弗林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在溶解-扩散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其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呈现幂函数相关,回归系数均大于0.9,发现解离状态下的辛弗林传质系数小于游离态及解离-游离共存态.建立的纳滤传质预测数学模型,通过枳实提取液验证发现辛弗林截留率与实验值接近,该模型实用可行.以辛弗林为例建立的纳滤分离预测模型,解决了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纳滤分离机制不清晰的问题,为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富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先秦至唐对附子的认识和使用——兼论中药材发展演变规律

    作者:杨凯;于赓哲

    先秦至唐对附子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了种种嬗变.从“凶毒之药”到“百药之长”,人们对附子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具体化.附子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出来.此外,附子还被广泛运用于酿酒技术、农业生产、佛教道教和节日习俗中,其功用日益多样化和日常化.借此可以窥见中药材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如药物与毒物、药与非药之关系;医书记载之传承与整合;中药材功用泛化、日常化等等.

  • UPLC-MS/MS同时测定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中7种活性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贡磊磊;原会俊;王岚;殷小杰;许海玉;梁日欣;杨洪军

    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大鼠血浆中槲皮素(QCT)、山柰酚(KMF)、异鼠李素(ISR)、银杏内酯A(GA)、银杏内酯B(GB)、银杏内酯C(GC)、白果内酯(BB)7种成分的分析方法.同时,探讨单次灌胃给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后上述7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7种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7 1),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的RSD均小于11%,基质效应和回收率分别为93.28% ~ 103.6%和72.43% ~95.77%,样品室温放置6,12 h,-20℃反复冻存和-20℃长期冻存后基本稳定,其RSD均在11%以下,方法学考察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大鼠灌胃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后,上述7种成分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45.02±11.28),(49.90±13.82),(27.85 ±8.38),(76.31 ±18.19),(76.54 ±15.43),(35.35 ±10.28),(48.70±12.34) μg· L-1;tmax(0.33 ±0.11),(0.50 ±0.23),(0.33±0.14),(0.75±0.29),(1.0±0.35),(1.5±0.23),(0.75 ±0.50)h;该研究建立的UPLC-MS/MS方法适于对大鼠口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后的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和白果内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如何撰写一份清晰透明的临床实践指南编制说明——实例分析

    作者:廖星;于丹丹;谢雁鸣;郭宇博;张霄潇;樊长征;陈薇;姜俊杰;王永炎

    临床实践指南以文本简洁、一目了然为其实用性的前提条件,故一份临床实践指南无法装载下整个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过程,这就需要依托编制说明加以展现.目前虽然有关指南制订过程的步骤和方法均已成熟且规范,但就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如何去体现,尚无明文规定.该文通过借鉴标准制作过程中编制说明的框架,就临床实践指南如何制作一份逻辑结构清晰,过程透明、可溯源的编制说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辅以实例加以展示,以期为将来临床实践指南制订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一份好的编制说明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到指南制订的“幕后”工作,且对整个指南的编制起到无形的监督作用,对提高指南编撰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燕窝DNA条形码的鉴定研究

    作者:陈月娟;刘文简;陈丹娜;詹贤福;蒋林

    应用Cytb6序列对燕窝进行DNA条形码(DNA barcodes)研究,为燕窝的溯源研究及全面评价燕窝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地的燕窝,共计39个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基因组DNA,扩增Cytb6序列并双向测序.采用MEGA 7.0软件,对39条样本序列及36条从Gcn Bank中下载5种金丝燕的Cytb序列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序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NJ和UPGMA系统聚类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9个样本共来源于3个不同的金丝燕物种.Cytb序列种间变异显著大于其种内变异,可以准确地区分不同种类的燕窝.所构建的NJ和UPGMA系统发育树,也能将全部物种区分开.表明基于Cytb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准确快速地鉴别燕窝的生物基原.

  • 基于COI与SRY序列建立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茸的分子鉴别方法

    作者:魏艺聪;蒋超;袁媛;赵玉洋;金艳;黄璐琦

    为了建立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茸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采集不同来源的梅花鹿、马鹿鹿及其杂交鹿的鹿角或鹿茸样品共48份,其中24份为市场流通的待测样品.分别利用COI与SRY基因序列作为其父母本的鉴别标记,对已知样品的COI与SRY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同源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特异鉴别引物,分别基于COI与SRY基因建立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的鹿茸的特异PCR鉴定方法,并随机对市场流通的24份待测鹿茸样品进行鉴别分析.该实验所构建双位点特异PCR体系,基于COI的鉴别位点,可通过PCR扩增获得232 bp的梅花鹿特异片段,而产生518 bp的马鹿特异片段;而基于SRY的鉴别位点,通过PCR扩增获得803 bp的梅花鹿特异片段,而产生425 bp的马鹿特异片段.随机抽取市场流通中的24个待测鹿茸样品,经鉴定有3个样品属于马·花杂交的鹿茸样品.该实验建立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的鹿茸的PCR鉴别方法简便、可靠.

  • 基于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的中药标准化体系研究思路探讨

    作者:董玲;孙裕;裴纹萱;戴俊东;王子禹;潘孟;陈江鹏;王耘

    药品质量源于设计,对药品生产整个生命周期的良好设计可使药品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针对目前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该文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以国际制造业质量控制理念为指导,结合中药产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基于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的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其内涵是建立中药以三性指标为核心的综合质量指标体系、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体系、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中药全程质量控制数据监控系统和中药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这相互关联的5个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系统整合”的工作流程实现中药产业的全过程系统科学研究.通过对各环节质量标准间系统关联性的分析,建立各环节及全程标准操作规程,构建高标准的中药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中药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示范,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提供系统性的参考和依据.

  • 羌活饮片生产加工工艺规范化研究

    作者:孙振阳;王英姿;聂瑞杰;张景珍;王思雨

    该研究以羌活醇、异欧前胡素、挥发油和浸出物(水、醇)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软化方法、切片厚度和干燥方法对羌活饮片质量的影响,采用归一距离评价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软化、切制、干燥工艺会对羌活中5种成分的含量造成影响,羌活饮片的佳加工工艺为羌活药材捡去沙石等非药用部位,除去霉变、虫蛀部分,用流动的饮用水抢水洗净,码放于润药池中,采用闷润法进行软化,每1 kg药材每隔2h喷洒1/8量水,药材上部用洁净湿润的棉布覆盖,闷润12 h至药材内外软硬程度适宜后切厚片(2 ~4 mm),于50℃鼓风干燥4h,期间翻动2次.该工艺切实可行,为羌活饮片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对羌活饮片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黄中14种成分的含量

    作者:刘月红;黄政海;董玲;裴纹萱;孙裕;高晓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番泻苷A、番泻苷B、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异莲花掌苷、44’-羟基苯基-2-丁酮、莲花掌苷、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2″-O-桂皮酰基-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4个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采用0.05%的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8 nm.结果表明在线性范围内14个成分线性良好(r >0.999 9);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1%;平均回收率在91.80%~104.1%.同时,对收集到的10个掌叶大黄和10个唐古特大黄合格样品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掌叶大黄中含量比较高的成分是芦荟大黄素,唐古特大黄中含量比较高的是4-4'-羟基苯基-2-丁酮,各样品中所有化合物的含量差异都比较大.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能同时测定大黄中14个成分的含量,为大黄药材多成分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

  • 基于中药质量树的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开发

    作者:余文康;董玲;裴文轩;孙志蓉;戴俊东;王耘

    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程涉及基地环境、种子种苗、采收加工等多个环节,因此准确识别中药生产过程可能诱发质量风险的因素,及其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非常重要.目前,质量风险理念主要集中在管理、法规等方面.尚无针对中药饮片质量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风险的综合分析及其切实的质量控制方案的分析总结.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中药质量树的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中药质量树这种过程分析方法与质量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在实现中药全程质量过程控制的同时可帮助管理者实时决策.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流系统通过提供个性化web界面.可实现面向用户的信息反馈,方便用户进行中药质量预测、风险评估和调控.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中药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将基地环境、栽培和饮片加工各环节质量相关因素标识出来,可依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扩展、修改现有的科学工作流,提供给不同的企业自己专属的质量体系,做到个性化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模式,该文可为提升中药生产质量,实现质量标准化提供参考.

  •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筛选大黄、羌活、秦艽的5-LOX、LTA4H抑制剂

    作者:谷宇;张栩;陈艳昆;赵博文;张燕玲

    5-LOX(5-lipoxygenase)和LTA4H(leukotriene A4 Hydrolase)作为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生成炎症介质白三烯(LTs)的重要支路,是抗炎药物研究的关键靶点.大黄、羌活、秦艽3味中药具有明确的抗炎活性.该文以5-LOX,LTA4H靶点为研究载体,利用DS4.0(discovery studio)中的Hiphop模块构建靶标抑制剂药效团初步筛选3味中药的成分数据库,获得5-LOX和LTA4H潜在活性成分.利用CDOCKER模块进行进一步筛选药效团初筛所得成分,基于原配体的打分值以及关键氨基酸建立筛选规则,终得到5-LOX潜在活性抑制剂12个,包括原矢车菊素B2-3,3'-O-双没食子酸酯、revandchinone 2在内的大黄成分6个,包括二十二烷酸在内的羌活成分4个以及褐煤酸甲酯、N-二十二烷酮-0-氨基苯甲酸乙酯2个秦艽成分;得到LTA4H潜在活性抑制剂7个,包括大黄中的revandchinone 1,revandchinone 4,羌活中的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以及二十烷酸甲酯,秦艽中的褐煤酸甲酯、N-二十二烷酮-O-氨基苯甲酸乙酯.该研究能够高效、低耗的筛选3味中药的5-LOX、LTA4H潜在抑制剂,为发现3味中药中发挥抗炎药效的化学质量指标提供助力,以推动对于3味中药的全程质量控制.

  • 当归饮片生产加工工艺标准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聂瑞杰;王英姿;孙振阳;王思雨;张景珍

    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的重要举措,而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的标准化是中药标准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当归饮片的加工工艺技术标准对其质量的提高和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优选当归的佳软化、切制和干燥工艺.以阿魏酸、当归多糖、挥发油、浸出物(水、醇)含量为指标,分析不同软化、切制、干燥工艺对当归中5种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归一距离评价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软化方法和干燥温度会对当归中5种成分的含量造成影响,但切片厚度对含量影响不大.当归饮片的佳制备工艺:当归药材捡去沙石等非药用部位,除去霉变、虫蛀部分,用流动的饮用水抢水洗净,码放于润药池中,采用浸润法进行软化,每1 kg药材每隔2.5h喷洒125 mL水,药材上部用洁净湿润的棉布覆盖,闷润15 h至药材内外软硬程度适宜后切薄片(1~2 mm),装盘厚度为1~2 cm,于55℃鼓风干燥6h,期间翻动2次.

  • 定坤丹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血清GPF2α,ET,PAF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马堃;陈燕霞;王艳英

    为观察定坤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定坤丹干预本病的可能疗效机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分别于经前3d予定坤丹、妇科再造胶囊口服,连服10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前列腺素(GPF2α)、血管内皮素(ET)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大小,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组治疗后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VAS疼痛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69.44%,愈显率分别为83.33%,30.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94.44%,愈显率分别为66.67%,2.78%,2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愈显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清GPF2α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2组都能明显降低血清ET水平(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PAF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患者左、右子宫动脉血流PI和RI(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定坤丹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GPF2α,ET,PAF水平,减少子宫动脉血流PI,RI,增加子宫血流灌注,纠正局部组织缺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 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血瘀”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马堃;李敏

    肾虚血瘀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肾虚是主要病理机制,血瘀是主要病理表现,是一直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补肾促卵冲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继承前辈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因病机特点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精选成方,既保持了中医辨证施治和“异病同治”的特色,又体现了“病证结合”的优越性.在“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系统研究中,该方无急性毒性反应,未测出LD50.其高、中、低剂量组在生殖遗传毒性和致畸及围产期实验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在药效学实验中发现,其对大鼠卵泡发育与成熟、黄体形成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以“肾虚血瘀”为切入点,对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黄体功能不足、卵巢早衰/卵巢储备功能下降6种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验证了其贡献度,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色,诠释了“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 从肾虚血瘀与心肾不交论治围绝经期睡眠障碍

    作者:马堃;陈燕霞;董美玲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围绝经期妇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中西医均在探索其病理机制和有效而安全的临床诊疗方法.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和不寐病,肾虚是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基本特点,无论是肾精、肾气、肾阴或肾阳不足均可导致瘀血内生,其中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在此基础上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心肾不交.在临床实践中以补肾活血,交通心肾法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提出肾虚血瘀与心肾不交是绝经前后出现不寐的关键因素.

  •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会仙;马堃;佟雅婧

    系统评价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补肾活血中药治疗DOR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2017年6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由于纳入研究的观察组补肾活血中药不完全一致以及对照组西药类型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后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终纳入11个研究,共计7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中药与西药相比,在降低FSH、升高AMH、增加AFC和提高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升高E2方面无明显优势;在降低FSH/LH比值和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与不同西药类型相比,分析结果不一致,尚不能确定其优势.纳入研究中均未报告补肾活血中药相关不良反应.补肾活血中药治疗DOR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但由于文献研究质量偏低,上述结论尚需规范性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 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用药特点

    作者:佟雅婧;张会仙;陈燕霞;董美玲;马堃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法,对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于门诊收集的成功妊娠患者的病案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方药组成及应用,探析其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用药特点.共筛选出684首处方,中药300味,药物总频次11 156次;挖掘出68个核心组合和8个潜在新方.结果显示,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药物以甘、苦、辛为主,使用频次≥100的药物有28味,前10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制香附、川芎、赤芍、川牛膝、桑寄生、菟丝子、党参、女贞子、白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如熟地黄-川芎、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续断等;对处方进行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新处方8个.分析结果可知,马堃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特点明显,以补肾为本,活血之法贯穿治疗始终,重视气血关系,临证中灵活运用补血活血法,并注重肝、脾、肾三脏的调摄.

  • 从肾虚血瘀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

    作者:马堃;佟雅婧

    不孕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与确切疗效,临床围绕女性所特有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进行辨证论治,多采用补肾之法,兼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痰等.排卵功能障碍是造成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肾虚血瘀是妇科疾病的常见证型,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也发现,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以肾虚血瘀较为多见,且通过一项单盲对照研究及科学评价证实了肾虚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内在根本,血瘀是一直贯穿其始终的重要因素.肾与气血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无论肾精不足,还是肾阴阳失调,都可以导致因虚致瘀的病机改变;肾虚与血瘀互为因果,关系密切.从肾虚血瘀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显著,通过补肾活血可以达到泌天癸、调冲任、促排卵和助孕安胎的目的.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