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基于GPER2/MAPK/STAT1轴研究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分子机制

    作者:崔宇红;吴晶;蔡玮;杜娟;曹军民;吉秀家;巩子汉

    该研究基于GPER2/MAPK/STAT1轴研究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分子机制.采用异位移植造EMT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灌药治疗后宫腔组织病理变化;ELISA实验检测大鼠宫腔组织中TNF-α,IL-6的含量变化;qPCR检测宫腔组织中神经激肽受体(NK1)、GPER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宫腔组织中MAPK,STAT1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在病理水平上,与模型组相比,少腹逐瘀汤可显著改善异位宫腔组织炎症情况,导致异位宫腔组织中浸润的炎症细胞减少,抑制血管生成,使宫腔组织壁变薄,阻止其生长,这种抑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在分子水平上,少腹逐瘀汤降低宫腔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含量,减少NK1,GPER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导致宫腔组织中MAPK和STAT1蛋白表达降低.综上可知少腹逐瘀汤可有效抑制异位宫腔组织中GPER2 mRNA以及MAPK,STAT1蛋白的表达,降低TNF-α,IL-6相关炎症因子的含量以及疼痛介质NK1 mRNA的含量从而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炎症疼痛.

  • 肿节风中迷迭香酸成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作者:李宏;庄海林;林俊锦;张月芬;黄慧;罗霆;余文桃;倪峰

    迷迭香酸是中药肿节风Sarcandra glabra中抗肿瘤有效成分之一.该研究首先采用了CCK-8法和细胞划痕实验的方法观察了0,10,30,90,270,810μmol· L-1迷迭香酸给药24,48,72 h后对MCF-7和MDA-MB-231的作用,结果表明90 ~810μmol· L-1的迷迭香酸对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无显著影响,而90,270,810 μmol· L-1迷迭香酸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呈剂量效应关系,抑制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研究进一步采用了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V-FITC/PI染色后迷迭香酸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90,270,810 μmol·L-1迷迭香酸给药48 h即能诱导该细胞凋亡.为探究其原因,研究进一步采用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关键基因Bcl-2与Bax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上述剂量的迷迭香酸能显著下调Bcl-2的表达并上调Bax基因的表达.研究终提示,迷迭香酸对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作用的效果完全不同,其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诱导其产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内Bcl-2基因的下调和Bax基因的上调有关.以上结果对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治疗及相关中药药物研发具有一定意义.

  • 苦豆子中黄酮类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作者:肖东;庄改改;李元杰;柳全霞;高晓娟;雍婧姣;张霞;赵建军;王汉卿

    该实验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苦豆子黄酮类活性成分潜在的药理作用.借助反向药效团匹配的靶标识别服务平台PharmMapper预测苦豆子中11种黄酮类成分潜在作用靶点,通过DAVID和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注释分析,并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苦豆子黄酮类“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表明苦豆子黄酮类活性成分通过调控INSR,KDR,MET等62个靶点,干预B细胞受体信号转导途径、胰岛素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44条通路发挥抗炎、调节血糖等作用,这与该课题组前期以苦豆子黄酮类成分为基础进行的相关药理学研究所得结果相符合,初步证实了网络药理学的分析结果.该研究探讨了苦豆子黄酮类成分“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深入阐释苦豆子药用的相关机制及开发利用苦豆子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血瘀证对血小板活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史雅红;任建勋;刘建勋;黄婷婷;郝婷婷;王敏;李军梅;林成仁;任钧国

    运用睡眠剥夺法诱导大鼠血瘀证模型,检测中医证候宏观指标体质量、舌象及血液流变学确定中医血瘀证候,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小板α颗粒、致密颗粒释放及活化相关指标,为证候研究的血小板功能评价及相关药物影响提供实验基础.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舌象呈现紫暗的血瘀证特点,色彩分析舌面R,G,B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血液流变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黏度均高于正常组(P<0.01),血浆黏度未有明显变化;血小板α颗粒(GMP-140,β-TG,PF4)及致密颗粒(ADP,5-HT)释放明显(P<0.01).血浆TXB2和6-keto-PGF1α都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两者比值也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AF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上升(p<0.01).结果表明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血瘀证血小板功能存在明显改变,血小板活化增强,颗粒释放增多,并可能存在炎症及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 银杏酮酯抑制LPS/ATP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机制研究

    作者:刘富群;高崎;王丹丹;张志雄

    该研究利用原代小胶质细胞观察了银杏酮酯(Ginkgo biloba extract 50,GBE50)的抗炎机制及其对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机制.以LPS/ATP刺激小胶质细胞,筛选佳的刺激时间点及GBE50佳浓度;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GBE50对NLRP3,ASC,caspase-1,IL-1β炎症小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CO-IP检测GBE50对NLRP3炎症小体聚合的影响.GBE50(10 mg·L-1)预处理后可以明显抑制LPS(100μg·L-1,12h)、ATP(5 mmol·L-1,30 min)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NLRP3炎症小体聚集以及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以上实验结果表明,GBE50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后炎性因子的分泌,与其下调NLRP3炎症小体的蛋白表达及活性有关.

  • 二氢白屈菜红碱在不同溶剂的结构转化研究

    作者:邱博琳;王玲燕;夏桂阳;张景芳;武玉卓;李瑞;肖标兵;钟万超;林鹏程;林生

    利用色谱分离和重结晶法从延胡索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二氢白屈菜红碱,并且首次发现其性质不稳定.运用NMR,HPLC,LC-MS等技术发现二氢白屈菜红碱在极性氘代试剂中(如DMSO-d6和MeOD)会缓慢直接转化为白屈菜红碱;在低极性氘代试剂(CD2Cl2)中,除了白屈菜红碱,还会产生假碱和二聚体中间体,终被氧化为氧化白屈菜红碱.结构转化原因可能是由于二氢白屈菜红碱中C-6位对亲核试剂的高度敏感性,在不同溶剂中容易被氧化为不同的产物.研究结果为含有二氢白屈菜红碱及其类似衍生物药材的提取分离、活性筛选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 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结合一测多评法在广金钱草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亮元;程轩轩;唐晓敏;杨全

    采用Phenomenex P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甲酸水溶液(30∶ 70),体积流量0.8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35 nm,进样量10μL,建立了不同产地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0个共有峰,鉴定了其中5个共有峰:维采宁-1、夏佛塔苷、异荭草苷、异夏佛塔苷、异牡荆苷.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对21批广金钱草药材指纹图谱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了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上述5种黄酮苷成分,为广金钱草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 羚羊角与山羊角蛋白质类成分比较研究

    作者:刘睿;朱振华;吴佳;钱大玮;段金廒

    应用SDS-PAGE与LC-MS/MS技术对羚羊角与山羊角中蛋白质类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研究.采用胶内酶切制备羚羊角与山羊角酶解肽段,通过nano LC-LTQ/Orbitrap MS鉴定蛋白质类成分,从羚羊角中鉴定了101个蛋白质,山羊角中鉴定了140个蛋白质;羚羊角中共含有43个角蛋白(KRT)及角蛋白相关蛋白(KAP),占总蛋白数量的42.6%,山羊角中KRT与KAP共52个,占总蛋白数量的37.1%.羚羊角与山羊角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共性成分是以角蛋白为主的分子结构相关蛋白质,两者在蛋白质种类构成方面具有相似性.该文研究为羚羊角与山羊角系统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测定方法与实验数据,对角类动物药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等具有指导意义.

  • 绵毛马兜铃果实化学成分及杀南方根结线虫研究

    作者:卜淼淼;余森泉;董存柱

    采用甲醇冷浸提取,结合常压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从绵毛马兜铃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综合利用现代先进的波谱学分析技术(包括1H-NMR,13C-NMR,ESI-MS和EI-MS),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马兜铃酸Ⅰ(1)、马兜铃内酰胺Ⅰ(2)、马兜铃内酰胺W(3)、manshurolide (4)、马兜铃内酯(5)、saropeptate (6)、2-(1-oxononadecyl)aminobenzoic acid(7)、β-谷甾醇(8)、sitostanetriol(9)、胡萝卜苷(10)、熊果酸(11)、5-乙基-8,8-二甲基壬醛(12)、二十四烷酸-α-二羟丙酯(13)、二十四烷酸(14).化合物2~4,6~7,9~14均系首次从绵毛马兜铃中分离得到.针对鉴定得到的14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杀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活性筛选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3,6~7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尤其马兜铃酸Ⅰ(1)、马兜铃内酰胺Ⅰ(2)和马兜铃内酰胺W(3)活性好,96 h后的LC50分别为45.25,36.56,119.46 mg·L-1.

  • 1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A1693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刘志国;唐梦月;孟庆红;张村;孙奕

    该文对1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A169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研究,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手段(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从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5个丁烯内酯类化合物、2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和3个抗霉素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多种谱学(NMR,MS及ECD等)数据分析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S)-5-(11-hydroxymethyloctyl)furan-2 (5H)-one(1),(5S)-5-(11-hydroxy-11-methylheptyl) furan-2 (5H)-one(2),(5S)-5-(11-methyl-12-oxooctyl)furan-2(5 H)-one(3),(5S)-5-(11-hydroxy-11-methyloctyl) furan-2(5H)-one(4),(5S)-5-(11-hydroxy-12-methyloctyl)furan-2 (5H)-one(5),环(苯丙-缬)二肽(cyclo-Phe-Val,6),环(苯丙-异亮)二肽(cyclo-Phe-Ile,7),uranchimycin A (8),uranchimycin B (9)和deisovalerylblastomycin (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同时采用MTT法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肿瘤细胞抑制实验,结果显示以上化合物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均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IC50> 50 mg·L-1).

  • 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肥胖和炎症相关疾病的进展研究

    作者:桑婷婷;郭铖洁;郭丹丹;王兴亚

    中医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关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还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肥胖及相关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益生菌、降低致病菌等来抑制体质量增加、改善内毒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等,从而达到预防肥胖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该文将首先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以中药单体(或提取物)及中药复方分类来综述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在干预肥胖及炎症、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找到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并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 基于近红外分析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灵芝快速鉴别及多糖含量测定的研究

    作者:赖长江生;周融融;余意;曾雯;胡明华;范罗嫡;陈林;邱子栋;宋川;张水寒;郭兰萍;黄璐琦

    该文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灵芝进行判别分析,进一步构建了灵芝多糖含量快速预测模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来自4个产地的灵芝训练集预测准确率达到96.87%,独立测试集判别准确率达到93.33%;在多糖含量快速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采用5折交互检验优化参数,并对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比较,优模型的训练集相关系数R2cal=0.965 4,测试集相关系数R2pre=0.851 6;校正均方根差为0.018 5,验证均方根差为0.023 6.该文利用近红外分析方法和化学计量学算法成功判别了不同产地的灵芝样品,构建的快速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样品中多糖含量,为灵芝有效成分测定及质量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

  • 皂角刺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与槲皮素、总多酚积累动态研究

    作者:李建军;尚星晨;马静潇;张光田

    为研究皂角刺发育过程中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与槲皮素、总多酚积累动态,采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天平测量其发育过程中形态指标,并利用HPLC及比色法测定分析其槲皮素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皂角刺发育过程分为形成期(8月初-11月初)、休眠期(11月初一次年3月下旬)、萌芽期(3月下旬-4月中旬)、速生期(4月中旬-7月中旬)、褐变期(7月中旬-8月底)和成熟期(9月初-12月底)6个时期.形成期刺原基分裂,形成鳞芽;休眠期鳞芽处于休眠状态;萌芽期鳞芽芽鳞片脱落,皂角刺开始发育;速生期迅速生长直至大;褐变期由尖端开始发生褐化直至整体变为褐色;成熟期早期富有光泽,逐渐颜色加深光泽褪去.皂角刺槲皮素积累动态呈现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总多酚积累动态呈现先大幅降低后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速生期槲皮素质量分数从0.0004%缓慢增加至0.002 6%,多酚先从0.761 9%降低至0.049 1%又缓慢增加至0.286 9%;褐变期槲皮素持续增加至0.004 3%、总多酚持续增加至0.421 6%;成熟期槲皮素9月增至0.009 6%后开始大幅降低,多酚10月增至0.723 5%后开始降低.采用主成分分析结果:9月第一,10月第二,11月第三.该研究明确了皂角刺发育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和槲皮素、总多酚积累动态,将皂角刺发育划分了6个时期,确定了皂角刺佳采收期为成熟前期,为皂角刺开发利用和采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丹灯通脑软胶囊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周霖;孙志;薛文华;梁淑红;左莉华;丁娟;赵灵灵;姜晓芳;贾清泉;韦花;刘克锋;胡幼红;赵杰

    采用UPLC建立丹灯通脑软胶囊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质量评价.采用Waters 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R) 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6 nm,建立10批次丹灯通脑软胶囊的指纹图谱;同时通过相似度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丹灯通脑软胶囊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定77个共有峰,经对照品进行化学指认并鉴定了其中的15个色谱峰.10批供试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60,表明该药物总体质量较为稳定;但通过CA及PCA均发现不同批次药物质量之间仍然存在有微小差异,且主要分为两大类,后进一步采用OPLS-DA筛选出了导致批次药物质量差异的6个共有峰.该分析方法科学、准确、可靠且简便易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价丹灯通脑软胶囊的药物质量,同时为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白虎加桂枝汤单煎与合煎提取物质量表征特性分析

    作者:彭平;田瑞华;杜菁;段娟娟;李晋生;张蓓

    为研究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模式中药学质量表征及药效质量表征的同异性,该实验以相同工艺参数分别制备白虎加桂枝汤单煎和合煎提取物,基于两者HPLC图谱、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提取量比较分析其药学质量表征特性同异性,并基于两者在炎症模型和疼痛模型下的药效实验结果比较分析其药效质量表征特性同异性.研究发现两者HPLC图峰表征未见明显质的差异,但峰面积值表征反映出量的差异,主要表征特性为单煎提取物小于合煎提取物的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知母和桂枝;而单煎提取物大于合煎提取物的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炙甘草;指标性成分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高于单煎提取物,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低于单煎提取物,肉桂酸的含量及其提取量为合煎提取物与单煎提取物无明显差异.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抗炎、镇痛作用;但合煎提取物显示了较快速的抗炎药效作用,较快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镇痛作用.由此可知,白虎加桂枝汤方单煎与合煎具有相同的有效物质基础,且其合煎的模式有利于促进本方中知母和桂枝有效成分的溶出,继而可更有利于其相关疗效的发挥.

  • 基于多模块偏小二乘的中药制药过程系统建模研究

    作者:孙飞;詹书怡;郭宁;梁生旺;乔延江;王淑美

    中药制药过程系统建模是提高中药制药工艺精密度,确保质量在工艺各环节稳定传递的基础.以湿法制粒-压片成型工艺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三七总皂苷(PNS)为模型药物,应用多模块偏小二乘法(MBPLS)建立中药制药过程系统模型,解析过程质量传递规律,提高对中药制药过程系统的理解.根据工艺流程,将过程中采集的原料、颗粒和片剂质量属性参数划分为不同的数据块,采用MBPLS建立系统模型.MBPLS模型的R2Y和Q2Y分别为89.1%,65.5%,表明所建立的MBPLS模型性能较好.通过对MBPLS模型建模参数进行解析,确定PNS原料物理质量属性和颗粒质量属性是影响PNS片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PNS原料粒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变异是引起颗粒和片剂质量变异的关键来源.MBPLS通过对不同单元质量属性参数进行划分,量化了各个工艺单元对产品质量的贡献,有利于解析中药制药过程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推广应用于建立其他中药制剂过程系统模型.

  • 不同产地加工炮制方法对栀子质量的影响

    作者:梁献葵;王艳慧;雷敬卫;谢彩侠;唐维维;杜婷婷

    通过测定栀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考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药材质量的影响,确定栀子产地加工炮制佳煮制时间.测定不同产地加工炮制品存放前、存放半年后、存放一年后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在存放过程中:直接烘干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变化范围依次为1.68%,0.45%,6.45%;不同蒸制时间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变化范围依次为1.34% ~0.5%,0.28%~0.06%,6.09% ~ 1.59%;不同水煮(加明矾)时间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变化范围依次为1.42% ~0.41%,0.35% ~ 0.07%,6.40% ~ 1.65%.栀子采摘后直接烘干不能达到杀酶保苷的作用,栀子产地加工炮制蒸制的时间13 min、水煮(加明矾)8 min后,指标性成分降解的酶类基本被破坏,达到杀酶保苷的作用.

  • 黔产石韦排石作用活性部位的研究

    作者:王亚茹;杨武德

    筛选黔产石韦药材排石作用的活性部位并对活性部位进行研究探讨药效化合物.采用1%乙二醇和2%氯化铵喂饲法诱导的大鼠肾结石模型,观察黔产石韦药材不同极性部位排石的作用,检测各组大鼠尿液中尿钙、尿草酸的含量,肾组织中肾钙、肾草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肾组织中结晶沉积或结石形成的情况及血清中的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基于LC-MS技术对活性部位的提取物进行分析推断药效化合物.黔产石韦药材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组均能降低肾草酸和肾钙离子浓度,升高尿草酸和尿钙量,对大鼠肾结石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均能显著升高肾组织SOD,CAT活性,且还能明显减少MDA;基于LC-MS分析得出石油醚,二氯甲烷部位的化合物中咖啡因、柠檬酸和酒石酸具有排石作用.黔产石韦的石油醚部位和二氯甲烷部位均为中剂量组具有较好的防治结石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减少草酸钙结晶沉积、促进草酸钙结晶排出有关,且咖啡因、酒石酸和柠檬酸具有排石作用.

  • 基于数据挖掘和整合药理学平台的藏医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作者:贡保东知;罗晴方;余羊羊;文成当智;曾商禹;刚焕晨雷;张艺

    探索藏医治疗脾胃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其方剂可能存在的药物靶标及相互作用,揭示藏医治疗脾胃病的作用机制.收集藏医治疗脾胃病的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药物间的关联规则,挖掘核心药物及新处方;借助整合药理学平台V1.0软件的分析功能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并研究藏药五味石榴散治疗脾胃病各药物靶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相关通路.在藏医治疗脾胃病216首方剂中,石榴子出现的频次高(118次),其次是白豆蔻(107次)、荜茇(107次)等;利用关联规则(支持度≥34%,置信度≥0.85)演化得出藏医治疗脾胃病12首新处方;经典方藏药五味石榴散中的药物靶标5 242个,通路20条(FDR <0.01).提出藏医治疗脾胃病以增生“胃火”为思路,以理气健脾为主药,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消化液、质子泵、线粒体以及机体对微生物的免疫功能等多靶标、多通路共同干预实现.

  •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eta分析

    作者:王媛;刘春香;张俊华;奏艺珊;王辉;刘源

    该文通过系统检索相关电子数据库,中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英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9月.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由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采用Cochranc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对所纳入的研究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正清风痛宁治疗组294例,西药对照组2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单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相对于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能明显缩短晨僵时间、指地距,而枕臂试验数值、扩胸度、Schober试验数值、医生评分、患者评分SR,CRP指标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相对于西药对照组能明显缩短晨僵时间,明显增大Schober试验数值,而枕臂试验数值,指地距,扩胸度,医生评分,患者评分,ESR,CRP指标,2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清风痛宁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较少,单用不良反应以皮肤瘙痒或皮疹多见.该研究结果表明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可有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性较高,但尚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明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基于数据挖掘的历代医家痴呆相关病症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易亚乔;方锐;葛金文;成绍武;王国佐;刘林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 真实世界银花泌炎灵片用药人群临床特征

    作者:孙锦;谢雁鸣;刘峘;张寅;张永升;庄严

    为了解真实世界银花泌炎灵片用药人群的临床特征,该研究采集2006年2月-2015年12月全国16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银花泌炎灵片用药患者信息,数据规范化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5 312例患者中女性(63.67%)多于男性(36.33%).年龄中位数为49岁,18 ~65岁者占74.52%.入院科室主要为妇产科(28.71%)和泌尿科(28.43%).单次剂量中位数2 g,占49.55%;每日剂量中位数6 g;88.80%患者疗程在7d以下.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2 d,7~14 d多(41.70%).住院费用医保支付占80.22%,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2 211.47元.患者合并良性肿瘤(27.36%)和恶性肿瘤(15.56%)占较高比例,其次是泌尿系梗阻(15.49%)、泌尿系结石(10.52%).常见的中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32.46%)、肝肾亏虚证(15.33%)、脾虚湿困证(15.01%).临床多与抗生素、中药清热剂、补益剂等合并使用.出院结局,治愈者占44.22%,好转者占51.05%.可以看出应用银花泌炎灵片的住院患者多为成年人,女性较多,多合并肿瘤、泌尿道梗阻或结石.中医证候以湿热内蕴、肝肾亏虚及脾虚湿困为主.临床多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用法用量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基于HIS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为银花泌炎灵片进一步规范用药提供思路和参考.

  • 基于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与广义免疫组平衡监测的中医证候研究与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张翼冠;谭蕊蓉;任思冲;马欣;严志祥;华桦;鄢良春;戴瑛;赵军宁

    中医证候客观化与中药复方药效学评价标准一直是中医中药基础研究难以突破的关键环节.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是一个平衡体,免疫失衡是百病之源.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方式也是“平衡”,认为生病是因为人体“偏性”,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失衡所致.整合医学催生了广义免疫组学,免疫功能(免疫平衡)系统评价已是整合医学诊疗模式的重要依据,而平衡也是中医整体观核心思想.由此,可以预见,广义免疫组学整体或局部组织平衡原理为中医整体观与现代整合医学桥接理论基础之一,是中医症候客观化研究与中药复方药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由此,笔者根据动态、整体精准医学模式背景,根据新病因观,提出运用信息学、统计学方法构建基于广义免疫组学整体与局部组织平衡原理的中医证候客观化与中药复方评价体系.该体系将会深入揭示中医整体观理论科学内涵,为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亦可作为亚健康人群免疫力筛查,为中医分子治未病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等.随着临床样本量与数据量不断积累,该评价体系将更精准、更智能.

  • 藏药蓝、黑、杂色3类榜间品种考证研究

    作者:付林;古锐;马逾英;泽翁拥忠;降拥四郎;张静波

    “榜间”即藏药龙胆花,具有解毒及治疗各种热症、喉炎热闭的功效,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藏药常用药物及大宗药物,“榜间”在多个国药准字号的藏药复方制剂均作为主要原料,用于止咳平喘、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其商品药材在青海、四川、西藏等地药材市场和土特产门市均有出售.但由于藏医药文献对“榜间”常采用“分类式”的记载形式,如根据花色将其分为白、蓝、黑或白、蓝、杂色,导致品种复杂的问题依旧存在.该研究对蓝、黑、杂色榜间品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采用文献整理与医院、药厂、市场调研相结合考证其基原植物的方法,阐明其主流药材.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4个种、3个变种,市场主流品种则来源于多枝组华丽系龙胆,以蓝玉簪龙胆Gentiana veitchiorum为主,以同组同系的华丽龙胆G.sino-omata、线叶龙胆G.lawrencei var.farreri为辅.提出制定质量标准的建议,对“榜间”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参考,对该药的临床、科研和开发有实用价值.

  • 蒙古族医药标准化的现状解析与战略思考

    作者:朱翔慧;伊乐泰;李旻辉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该文讨论了加快蒙古族医药标准化建设在适应“一带一路”民族医药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蒙古族医药国际竞争力,推进蒙古族医药现代化等发面的重要意义.总结了蒙古族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分析了蒙古族医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蒙医药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推广应用;缺乏蒙古族医药标准化人才等问题;并提出积极开展蒙古族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完善蒙古族医药标准化体系及其支撑体系的建设;建立蒙古族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蒙古族医药标准“制定-实施-推广-评价-反馈”机制等相应措施.

  • 罗汉果角鲨烯环氧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作者:赵欢;郭娟;唐其;郭兰萍;黄璐琦;马小军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属于葫芦科藤本植物,可作食药两用,其主要活性成分和甜味物质同为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类甜苷物质.角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被认为是三萜和植物甾醇合成中共有的限速酶,催化生成共同前体2,3-环氧角鲨烯;然而在甜苷的生物合成中,前体物质为2,3,22,23-双环氧角鲨烯.该文为了挖掘罗汉果中特有的鲨烯环氧酶基因,克隆了SgSQE1和SgSQE2基因,对其进行保守域、跨膜域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表达模式,并在原核中异源表达,后通过分子对接预测蛋白和底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为甜苷合成中的鲨烯环氧酶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依据.SgSQE1和SgSQE2基因均编码524个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84%,但在N末端有较高的特异性.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为无活性的包涵体,这一现象可能由于跨膜结构引起.二者在果实中均有表达,SgSQE2表达较为稳定,而SgSQE1在15 d表达丰度高,与葫芦二烯醇合酶(cucurbitadienol synthase)具有完全一致的共表达模式.分子对接结果中SgSQE1和SgSQE2蛋白均能与配基2,3-氧化角鲨烯相互作用,作用位点为紧邻的氨基酸残基(R348,H349).结果表明二者在罗汉果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中起鲨烯环氧酶的功能,推测SgSQE1更可能参与了甜苷的生物合成,SgSQE2在其他葫芦烷型化合物或植物甾醇中发挥作用.

  • 低浓度双氢青蒿素对恶性疟原虫3D7株干预效应观察

    作者:郭媛;李凯;姜晓慧;杨婷;郑钟原;陈利娜;李玉洁;郑晓俊

    疟疾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病,非洲儿童死亡的头号杀手.既往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药物可选择性杀灭红内期疟原虫,且对环期影响较大.近年来其作用机制研究屡有新的发现,但这些研究中采用的青蒿素类药物的浓度可达体外实验半数抑制浓度的50~80倍.该实验采用恶性疟原虫国际标准株3D7体外培养,观察半数抑制浓度双氢青蒿素处置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形态特征的变化,进而探讨双氢青蒿素对3D7红内期生长周期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恶性疟原虫3D7株进行连续同步化3次以上,于末次同步化后6h给予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半数抑制浓度(10nmol· L-)1次,连续观察3个生长周期(132 h).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双氢青蒿素作用后,3D7生长显著抑制(P<0.001),环状体生成率显著降低(P<0.05),滋养体形态异常且不饱满,裂殖体内裂殖子数量显著减少(P<0.05),生长周期迟滞且紊乱.实验表明非杀灭浓度DHA可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的生长,对3D7的干预效应可能不止作用于环期,而是对疟原虫生长的各个环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