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肺瘤平膏及其联合不同类别药物对肺转移微环境中PI3K/AKT/NF-κB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瑞;郑红刚;李卫东;花宝金;姚博;齐鑫;裴迎霞;张芸

    观察肺瘤平膏及其联合不同类别药物(塞来昔布、环磷酰胺)对肺转移微环境中PI3 K/AKT/NF-κB表达的影响,揭示中药干预时间对肺转移微环境中关键分子的作用优势.建立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分别在肺瘤平膏干预14,21,28 d收集肺组织,并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NF-κB的表达.14 d时,与对照组比较,各组PI3K表达无明显差别,塞来昔布(CLB)组、肺瘤平膏+环磷酰胺(FLP+ CTX)组、肺瘤平膏+塞来昔布(FLP+ CLB)组均可明显抑制AKT蛋白表达(P<0.05),其中FLP+ CLB组抑制AKT蛋白表达具有优势;FLP+ CLB组可抑制NF-κB蛋白表达(P<0.05).21 d时,与对照组比较,肺瘤平膏(FLP)组及FLP+ CTX组可抑制PI3K表达(P<0.05),FLP+ CLB组抑制PI3K表达的效果佳(P<0.001);仅有FLP+ CLB组可以明显抑制AKT蛋白表达(P<0.01);FLP+ CTX组抑制NF-κB蛋白表达的效果佳(P<0.001).28 d时,与对照组比较,FLP+ CLB组可抑制PI3K,AKT表达(P <0.001).肺瘤平膏联合塞来昔布在调控肺转移微环境PI3 K/AKT/NF-κB分子表达方面具有优势.

  • 基于内质网应激研究五子衍宗方对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娜;张长城;陈茜;马琼艳;尤旭;杨思琪;袁丁;赵海霞

    基于内质网应激(ERS)研究五子衍宗方对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将16月龄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自然衰老组(Ageing),五子衍宗方低剂量组(WZ,1 g·kg-1)和五子衍宗方高剂量组(WZ,4 g·kg-1),另购买2月龄SD雄性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Adult),每组10只.给予普通饲料或含药饲料喂养4个月后,处死大鼠,取出睾丸组织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睾丸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PERK,p-eif2α,ATF4,p-IRE1,XBP1,ATF6及其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CHOP,caspase 12,p-JNK的表达水平.HE结果显示,五子衍宗方能明显改善自然衰老所致的睾丸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自然衰老组相比,五子衍宗方能显著升高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PERK,p-eif2α,ATF4,p-IRE1,XBP1,ATF6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CHOP,caspase 12,p-JNK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五子衍宗方可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减轻自然衰老大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

  •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消渴病方剂“核心药物-作用靶点”关联性挖掘研究

    作者:王波;周荣荣;唐仕欢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消渴病方高频药物,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挖掘其核心药物及其组合;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挖掘药物-疾病关系,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并富集分析关键靶点的基因功能、代谢通路,对其“核心药物-作用靶点”关联性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探讨其防治消渴病的分子机制.收集、整理并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341首消渴病方剂,药物频次统计甘草常用,其次是麦冬、茯苓、人参、黄连等,药性偏于寒、温、平,药味偏于辛、苦、酸,归肺、胃、脾等经;其中17味药关联密切,人参、麦冬、茯苓、甘草为核心中药,麦冬是黄连、天花粉与核心中药联系的关键节点;应用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获得“人参、茯苓、甘草、麦冬”核心药物组合防治消渴病的10个关键核心靶点,包括已知疾病靶点(PLCD1,PIK3 R1,ENPP1)、潜在药物靶点(GNB1,ADCY1,AKT1,RAC1,PRKAA1,RHOA)、共同靶点(GCK).与“麦冬、黄连、天花粉”药物组合存在7个相同靶点(PLCD1,PIK3R1,ENPP1,ADCY1,AKT1,PRKAA1,GCK).这些靶点基因功能主要定位于胞质液、质膜等,参与三磷酸腺苷结合、蛋白质结合、血小板活化等;主要参与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代谢通路,推测这些基因与消渴病(糖尿病)有潜在的关联关系.该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与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挖掘获得其“核心药物-作用靶点”的关联性,为中医方剂防治消渴病的方剂筛选及其开发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 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作者:孙艺凡;张霞;王晓艳;贾伟

    人参作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有着广泛的药用和保健价值,目前人参作为药用食品的营养价值一直是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在机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肯定,该研究利用MiSeq测序平台对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的大鼠盲肠内容物样本进行宏基因测序,之后通过对肠道菌群数据结果分析,探究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大鼠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属如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Allobaculum,Clostridium等发生显著上调,而致病菌属如Butyricimonas,Parabacteroides,Alistipes,Helicobacter等发生显著下调,证明长期服用人参提取物有助于促进益生菌生长而抑制致病菌生长,该研究为长期服用人参提取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 基于川芎内生枯草杆菌初步研究川芎中川芎嗪的来源

    作者:尹丹丹;杨沫;王运来;刘浩坤;周敏;许钒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重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一直存在争议.药用植物内生菌可代谢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该研究从川芎内生枯草杆菌这一途径,体外将分离的内生菌接种至川芎基质进行固态发酵,初步研究川芎中川芎嗪的来源.采用组织研磨法分离川芎内生枯草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常规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RNA分子技术对内生菌株进行鉴定;筛选出在川芎基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的菌株,进行固态发酵,采用川芎发酵基质(40 g川芎细粉,100 mL无菌水,121℃,灭菌30min) 37℃发酵培养30 d;UPLC检测发酵基质、川芎药材中川芎嗪、乙偶姻的含量.结果显示,从川芎中分离出5株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编号为LB3,LB3-2-1,LB4,LB5,LB6-2.UPLC检测结果显示,川芎药材、空白川芎发酵基质中未检测到川芎嗪,接种川芎内生菌的川芎发酵基质中均检测到川芎嗪及其前体物质乙偶姻.该研究表明川芎内生枯草杆菌可利用川芎发酵基质产生川芎嗪,内生枯草杆菌与川芎中川芎嗪的积累具有一定相关性,川芎嗪可能来源于川芎中内生枯草杆菌的分解代谢.

  • 藏药喉毛花中1个新萘甲醛类化合物及其抗TMV活性研究

    作者:王小龙;李萍;李晶;陈建华;杨光宇;胡秋芬;张承明;李干鹏

    对藏药喉毛花Comastoma pulmonarium全株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喉毛花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到1个萘甲醛类新化合物,该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鉴定为5-甲氧基-2-甲基-7-(2-氧代丙基)-1-萘甲醛(1).对该化合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的相对抑制率为32.8%,接近对照宁南霉素的相对抑制率31.6%.

  • 基于特征碎片离子的质谱导向策略用于中药白鲜皮中喹啉类生物碱成分的追踪分离

    作者:郭茜茜;毕启瑞;汪哲;谭宁华

    白鲜皮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常应用于中药复方、临床以及实验研究中.喹啉类生物碱为其中一类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活性.该研究首先对白鲜皮中生物碱成分进行化学分离,得到8个喹啉类生物碱(1~8),发现常规化学分离手段已难以再分离得到喹啉类生物碱成分,期望通过建立质谱分析策略用于指导靶向性获得白鲜皮分离剩余部分Fr.8中更多喹啉类生物碱成分.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串联质谱(UPLC-ESI-MS/MS),以白鲜皮中分离得到的8个喹啉类生物碱为对照品,研究该类成分的裂解规律,基于其特征离子m/z 200建立母离子扫描策略,再用于剩余部分Fr.8中喹啉类生物碱的靶向分析与分离,终又得到2个喹啉类生物碱8-methoxyflindersine (9)和N-metilatanina(10),其中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快速、灵敏地对白鲜皮中喹啉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还能够有效指导目标化合物的分离.

  • 调节糖脂代谢的苦味中药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

    作者:卢方晋;丁丽琴;曹世杰;张德芹;张伯礼;邱峰

    苦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具有泄下、燥湿和坚阴的功效特点.在常用中药中苦味药物占有很大的比例,表明苦味药物存在的重要性.中医临床上有很多善于运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实例,通过利用苦味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特点,对应糖尿病阴虚燥热、痰湿内阻的病机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实苦味中药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的确切作用.目前围绕具有糖尿病治疗作用的中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关于调节糖脂代谢苦味中药的化学和生物学的综述性研究较少.该文总结了治疗糖尿病苦味中药的药性特征及配伍特点,重点分析了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紊乱苦味中药的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概况,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 难溶性中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内外行为研究进展

    作者:申宝德;沈成英;徐玲霞;朱卫丰;袁海龙

    纳米混悬剂(也可称为纳米晶体混悬剂或纳米晶)可通过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显著增加难溶性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改善其生物利用度,解决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递送难题.该文在简要概括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对难溶性中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内外行为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难溶性中药纳米混悬给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促进纳米混悬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发展和完善.

  • 松萝酸及其类似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沙娜·吾肯;焦顺刚;杨鑫瑶;高小力;曲昌海;张倩;刘春生;屠鹏飞;柴兴云

    松萝酸及类似物为地衣类植物的特征成分之一,是一类重要的有机酸类分子,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癌、抗炎镇痛、麻醉等药理活性,在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但也能引起皮炎甚至肝功能损坏.学者们通过化学分离类似物、有机合成衍生物或结构修饰等多种努力以寻找毒副作用更小或活性更好的类似物.该文对松萝酸及类似物的资源分布、分离鉴定、结构特征、合成修饰、药理活性及相关毒性研究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以期为松萝酸及类似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扶贫视域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作者:马楠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产品认可度的不断增加,中药材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有关中药材产业扶贫的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普遍关注的领域.该文在回顾中药材产业扶贫提出背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扶贫视域下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从中药材产业发展与扶贫、中药材产业扶贫政策设计、中药材产业扶贫效用、中药材产业扶贫风险防范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指出贫困人口增收并获得持续脱贫能力、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和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是进一步深入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研究的重点问题.

  • 林麝的人工繁殖新技术及麝香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玲;哈成勇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和四川,为我国主要药用动物之一.林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化学成分复杂,现代鉴定方法丰富,药理作用表现多样,临床应用广泛.由于养殖林麝的科学规范管理度不够,加上过度狩猎及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导致野生和养殖林麝的种群数量、质量长期未能得到提高,所以适时开展自然发情、人工授精等繁殖新技术有利于加快林麝的种群快速繁殖及增加麝香产量.该文针对林麝的人工繁殖新技术及麝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林麝物种的优化及麝香的研究梳理出一些可行的依据.

  • 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评价及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张慧;陈燕;汪佳楠;姜慧洁;沈潇薇;颜继忠

    指纹图谱技术能全面反映中药饮片或制剂的内在化学特征,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特点,适用于评价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及红外光谱(IR)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过程控制及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剖析.旨在加强多种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中的联合应用,优势互补,为实现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及整体质量评价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土壤容重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药材品质的影响

    作者:邹俊;刘丽;郭巧生;金林

    通过对活血丹生长、生理及活性成分的测定,探究土壤容重对活血丹生长与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0.8,0.9,1.0,1.1,1.2,1.3 g·cm-36个不同容重处理,测定活血丹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其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活血丹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均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活血丹干重在1.0 g·cm-3处理达到大值5.70 g;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适宜的土壤容重有利于光合色素的积累、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合成,丙二醛含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逐渐升高;活血丹药材醇溶性浸出物均达到药典规定不低于25%的标准,在1.0 g·cm-3处理达到大值40.66%,总黄酮含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逐渐增加,三萜酸和酚酸类物质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逐渐减少.土壤容重对活血丹生长和品质有显著的影响,1.0 g·cm-3容重处理有利于活血丹的生长和品质形成.

  • 小檗碱等7种中药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RC膜透过规律及机制初探

    作者:徐丽;李益群;姚薇薇;朱华旭;唐志书;邢卫红;黄莎莎;彭静;李博;刘红波;郭立玮

    为解析不同生物碱的膜透过规律,以典型中药生物碱类化学成分为代表,选用7种具有不同母核和取代基结构的中药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小檗碱、巴马汀、青藤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汉防己甲素,配制成相同摩尔浓度的模拟溶液,进行RC1K膜和RC5K膜的过膜实验.以各物质过膜的动态透过率、总透过率和总吸附率的值为指标,结合过膜前后膜表面的扫描电镜(SEM)图,预测、分析不同生物碱类成分动态透过率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生物碱类中药化学成分过2种膜的动态透过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对膜材料表面的污染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一个化合物在RC5K膜的透过率均大于RC1K膜,在一定范围内,膜的孔径越小对中药化学成分的选择性筛分作用越好;膜材料表面的污染程度均较轻;不同物质在同一种膜上的透过率差异表现出与结构复杂度之间差异的正相关性,这为控污染膜材料的表面改性设计提供实验依据.膜改性材料设计时,可以通过枝接不同极性基团改善膜表面性质,从而改变膜表面对化合物的吸附特性,针对性设计孔径,实现相应化合物的高透过率和低污染的目标.

  • 中药提取液化学成分与喷雾干燥黏壁现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佳璇;施晓虹;赵立杰;杜若飞;冯怡;王优杰

    探索中药提取液有机酸、小分子糖、蛋白质等化学组分与喷雾干燥黏壁的相关关系.该研究选取55种常用中药,测定中药提取液中柠檬酸、果糖等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将提取液喷雾干燥,观察喷干黏壁情况;通过主成分分析(PCA-X)、系统聚类分析(HCA)以及正交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各化学成分与黏壁现象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与黏壁有关的关键化学组分.结果表明3种统计分析法均可以将黏壁药材与非黏壁药材显著区分;从PCA-X得分图与HCA聚类散点图得到启示,小分子物质是主要致黏壁因素,部分中药提取液喷干表现为不黏壁但经醇沉后则黏壁,初步证实此推断;OPLS-DA结果显示L-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葡萄糖为中药提取液黏壁与否的差异性因素.中药材提取液中的小分子成分L-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葡萄糖为导致中药提取液热熔型黏壁的关键因素,而大分子成分可能起到改善黏壁的作用.

  • 葛根素注射液临床使用安全性的评价研究

    作者:解晓帅;董运茁;穆殿平;潘筱琳;张凤莹

    葛根素注射液临床常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各型心绞痛,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等疾病,评价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挖掘可能造成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ADRs)的相关因素,以便及时发现安全性用药警示信号,提出预警,做到早判断,早处理,确保用药安全.通过加强监控,确立佳用药方案,预防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人们对使用葛根素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重视.计算机全面检索与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相关的一次文献,排除一次信息缺失较多的文献,终筛选纳入文献62篇,共涉及129个案例.从中提取相关资料并通过Treeage软件进行决策树分析,x2检验对数据进行验证.葛根素ADRs多发生于50~79岁患者,以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占多数(88.3%),用药48 h后发生ADR多(61.1%),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葛根素的使用剂量无关,但与滴注溶媒的选择相关,葛根素注射剂中、重度不良反应居多(64.3%),129例病案中死亡病例13例(10.1%).葛根素注射液可致严重ADRs发生,因此,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把握适应症及使用方法,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加强用药监测.

  • 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支英杰;赵君;赵晖;于丹丹

    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全面检索国内外8大电子数据库及临床试验注册库,收集关于灯盏花素注射剂(以下简称“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2人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对终纳入的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定量分析和相应的描述分析.共纳入36个研究,涉及3058名患者,试验组为1552人,对照组为1506人,男性1846人,女性1212人,所纳入的临床研究总体质量偏低.Meta分析显示: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优于常规治疗(RR心绞痛疗效=1.29,95% CI[1.23,1.35],P<0.000 01;RRECG1=1.25,95% CI[1.12,1.38],P<0.0001;RRECG2=1.38 95%CI[1.27,1.49],P<0.00001),单个研究的描述性分析显示,中医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优于常规治疗.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的LBV,EAI低于常规治疗(MDLBV=-1.27,95% CI[-1.55,-0.99],P<0.00001;MDEAI=-0.38,95% CI[-0.60,-0.16],P=0.0006);单个研究的描述性分析显示,在WBV,HCT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低于常规治疗.在血脂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的TC,TG,LDL-C低于常规治疗(MDTC=-0.30,95%CI[-0.51,-0.10],P=0.003;MDTG=-0.32,95% CI[-0.77,0.13],P=0.16;MDLDL-C=-0.45,95%CI[-0.76,-0.14],P=0.004).在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高敏C-反应蛋白,提高运动耐量方面,常规治疗+灯盏花素优于常规治疗(MD,心绞痛发作次数=-3.30,95% CI[-4.06,-2.54],P<0.000 01;MD心率=-9.38,95%CI[-12.78,-5.98],P =0.0002;MDhs-CRP=-0.56,95%CI[-0.85,-0.27],P=0.0002;MD运动耐量=0.88,95%CI[0.41,1.35],P=0.0002).在研究过程中,2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腹胀、皮肤瘙痒和潮红、过敏反应,由于在原始研究中存在合并用药,以及报告的信息不全面,为此,灯盏花素注射剂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基于现有证据,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优势.由于研究存在合并用药问题以及报告的信息不全面,灯盏花素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探讨.另外,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及自身存在不足,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尚需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 中药材农药使用登记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吕朝耕;王升;何霞红;何林;杨婉珍;康传志;蒋靖怡;郭兰萍

    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在中药生态农业尚处起步阶段的当下,必要的农药使用仍难以避免.该文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面临严重的农药违规使用、农残超标,而现有中药材用农药登记匮乏,远不能满足实际用药需求等使用侧问题,结合迫切需要完善中药材用农药登记管理体系、进一步扩大中药材使用农药登记的管理侧需求,对中药材农药使用登记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当前中药材用农药登记使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截止2018年3月,登记用于中药材的农药共计10种药材,91个产品,46种成分.进一步结合我国农药管理现况与各国特色小宗作物用农药管理经验,提出采取特色小宗作物用农药登记形式管理,以群组化扩大使用范围登记方式作为进一步扩大中药材适用农药登记、研究的主要方向.并提出:①加强实际用药情况调研,编制中药材药效试验群组名录;②结合生产区划研究,编制中药材用药登记药效试验区域指南;③完善中药材残留试验群组分类,确定代表作物;④将符合条件的中药材编入水果、蔬菜群组中,加快其用药登记;⑤严格控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加强监管;⑥可考虑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开展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作物用农药登记等具体建议.

  • 丹参素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定分析

    作者:梅晓丹;王喻淇;王子健;赵文靖;尚展鹏;乔延江;张加余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遮阴对珠子参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和皂苷积累的影响

    作者:黄文静;孙晓春;李铂;史鑫波;岳正刚;蔡兴航;杨洁;唐志书

    为研究不同遮阴处理下皂苷合成关键酶表达对珠子参总皂苷合成与积累的影响,以全光照、30%遮阴和50%遮阴3种处理下的盆栽珠子参为材料,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珠子参叶和根茎中3个关键酶基因(CAS,DS,β-AS)的表达和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在开花期CAS,DS,β-AS均在珠子参地上部分高表达,30%遮阴处理显著抑制了叶中CAS的表达而促进了茎,叶和花中DS,β-AS的表达,推测在此时期皂苷合成的主要部位为叶.整个生长周期内,DS,β-AS的表达与叶中总皂苷含量的变化均呈现出“低—高—低”的趋势,相关系数分析表明,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关系.遮阴处理下DS,β-AS的总体表达水平和总皂苷含量远高于全光照处理,其中以30%遮阴处理对总皂苷积累的促进作用明显.因此建议在人工栽培珠子参时,采取30%的遮阴处理,以利于珠子参皂苷的积累和品质的提升.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牛蒡子药材与伪品药材混合粉末鉴定研究

    作者:邢艳萍;陈思有;许亮;梁勇满;王佳豪;王冰;刘涛;康廷国

    牛蒡子是我国传统中药,主要伪品为毛头牛蒡、水飞蓟、云木香、大翅蓟、紫穗槐等果实.传统鉴定方法或分子条形码技术可以对牛蒡子和其伪品进行鉴定,但是对牛蒡子与其伪品混合粉末的鉴定较困难.该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牛蒡子以及其5种伪品混合粉末ITS2序列进行测序,对混合粉末物种进行鉴定,为牛蒡子药材混合粉末的鉴定提供新思路.对药材混合粉末中的总DNA进行提取,并对总DNA中ITS2片段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群落DNA片段进行双端(paired-end)测序,利用FLASH,QIIME以及GraPhlAn等软件对序列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样品中共得到高质量的ITS2序列39910条,其中,样品中的物种ITS2序列共34935.进一步的进化分析表明样品中含牛蒡子、毛头牛蒡、水飞蓟、大翅蓟、云木香和紫穗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检测出混合粉末中含有牛蒡子及其伪品,为牛蒡子药材质量控制、安全用药以及中药混合粉末的鉴定提供参考.

  • 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释名考证

    作者:罗琼;顾漫;柳长华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有治六十病之方,每病之下收载1方至数方不等,共计106方.整理者根据其内容重在“合和制剂”,并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仓公所传医书的著录,将其命名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和齐汤法”义为“和调分剂得宜,以作汤液”之法;该书中保存了久已失传的古经方“汤液”“醪醴”“火齐”等剂型.从学术源流上考证,《和齐汤法》当为仓公所传,是专门记述合和制剂方法的文献,后世之《汤液经方》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皆上承《和齐汤法》,故其作为当时“经方”的代表性著作,在两汉医学之学术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 青蒿琥酯的药代动力学以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岑彦艳;赵祎博;李攀;李小丽;曾秀秀;周红

    青蒿琥酯(artesunate,AS),是一种青蒿素的衍生物,作为全新结构抗疟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不易产生耐受等特点,当前全球用于轻微到严重的疟疾感染的基础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显示AS与其活性代谢产物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除抗疟以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吸引研究者对其新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以期老药新用.然而对于AS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全面了解,将有利于AS的新药理作用的深度开发以及临床应用.因此,该文综述了AS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以及目前临床应用AS经静脉给药、肌肉注射、口服以及直肠给药等不同给药途径后AS和活性代谢物DHA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了AS在健康志愿者、疟疾患者、特殊人群(儿童、妇女)等不同人群中的AS和DHA的体内过程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时,也综述了AS和活性代谢物DHA在抗肿瘤、抗炎、抗脓毒症、抗血管生成、抗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作用新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AS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蒙药地格达-4味汤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研究

    作者:田香;丁瑞雪;巴根那;白玉霞;拉喜那木吉拉;饶小勇;罗晓健

    建立蒙药地格达-4味汤(DGD-4D) HPLC指纹图谱,测定秦皮乙素、栀子苷、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含量,为DGD-4D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采用Diamonsil (2)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建立15批DGD-4D 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隐藏信息.采用HPLC对DGD-4D色谱峰进行指认,并对特征峰进行定量分析.建立DGD-4D HPLC指纹图谱,指认出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以上.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样品大致分为4类.并结合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发现区分DGD-4D样品的4个标志性化合物,其中指认出栀子苷(9号峰)、胡黄连苷Ⅰ(14号峰)和胡黄连苷Ⅱ(12号峰).定量分析条件通过方法学验证,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91% ~97.31%.对HPLC指纹图谱和主要成分同时进行分析,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可作为蒙药地格达-4味汤质量控制有效方法之一.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