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儿科

中华儿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중화아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78-1310
  • 国内刊号: 11-214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maped.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锡强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获得性肾小球疾病肾组织中nephrin的表达

    作者:管娜;丁洁;张敬京;肖慧捷;刘景城;杨霁云

    目的探讨nephrin在蛋白尿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及图象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单纯性血尿患儿及对照组肾组织切片上nephri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 大量蛋白尿组的nephrin表达量为0.62±0.24,与单纯性血尿组(0.67±0.23)及对照组(0.82±0.17)比较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大量蛋白尿伴弥漫性足突融合组nephrin表达量为0.61±0.25,与大量蛋白尿不伴弥漫足突融合组(0.62±0.25)及对照组比较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弥漫足突融合微小病变组nephrin表达量为0.50±0.15,与非微小病变(0.65±0.27)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获得性肾小球疾病中,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未能检测到肾小球nephrin的表达变化.

  • 13 C呼吸试验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贾立英;董声焕;张艳玲;邹继珍;汪虹;徐辉;任桂珍;王华

    目的应用胃镜检查及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的检测结果对比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BT),评价13C-UB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可靠性.方法 1997年10月~1999年12月我院消化门诊具有反复中上腹痛、脐周痛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589例,年龄4~14岁、平均9岁;其中435例进行13C-UBT检查,检测当日早晨空腹口服一杯麦片饮食延缓胃排空,接着口服50 mg 13 C-尿素试剂,于服药前及服药后半小时取气样,应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检测,以DOB表示.检查前停服抗生素2周者247例,停服4周者188例.41例症状严重的患儿同时做胃镜,取胃窦粘膜行嗜银染色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两者均阳性者确定为HP感染.对比计算13C-UBT检测结果与胃镜检查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期有300例患儿行血清HP-IgG测定,其中146例测定了13C-UBT,观察与HP-IgG的符合率.结果 13C-UBT阳性率27.58%,随年龄增长感染率上升,7岁以后上升明显,儿童期感染率剧增,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类型.检查前停服抗生素2周与4周者阳性率分别为27.12%、28.19%.血清抗HP-IgG阳性率56.7% .胃镜检查阳性率39%,阳性染色切片中HP菌数量较少.13C-UBT与胃镜检查的符合率为90.24%,敏感性75%,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6.2%;13C-UBT与血清HP-IgG符合率为63.01% .结论 13C-UB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高度的特异性,作为非侵入性方法检测儿童HP感染是较可靠的.停服抗生素2周与停服4周13C-UBT阳性率无差别.

  •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人类巨细胞病毒基因的含量

    作者:何蓉;刘兰青;吕绳敏;阮强

    目的探讨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含量对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FQ-PCR方法与定性PCR方法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双标探针水解的FQ-PCR方法检测89例临床怀疑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病例组)尿液中的HCMV-DNA拷贝数,并以82例同年龄组健康婴儿做对照,比较两组阳性标本中HCMV-DNA含量.同时,在两组中随机选取94例(其中疑诊为HCMV感染的56例,健康儿38例),用FQ-PCR方法与普通定性PCR方法共同检测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阳性52例,称为症状性感染组,对照组阳性30例,称为无症状性感染组.症状性感染组52例,尿液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log10X)在3.81-9.93,平均为5.30;无症状性感染组30例,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在2.70-4.60,平均为3.46,两组均值差异有显著性(T=8.09,P<0.01),拷贝数大于105拷贝/mL高度预示症状性HCMV感染.FQ-PCR方法阳性率为60.64%(57/94),定性PCR方法阳性率32.98%(31/94),两方法一致率70.21%(χ2=25.30>6.63,P<0.01),FQ-PCR方法优于定性PCR方法(χ2=23.32>6.63,P<0.01).结论婴儿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密切相关,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HCMV症状性感染的一种快速、有效的实验室方法.

  • 洛沙坦延缓阿霉素肾病鼠慢性病理进展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志辉;易著文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肾病综合征的慢性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和洛沙坦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长期阻断效应,阐明肾病慢性病理进展的部分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2)肾病组;(3)治疗组.分2次(间隔20 d)自其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每次2 mg/kg)构建肾病慢性病理进展模型.第1次注药后1周,予以治疗组大鼠洛沙坦10 mg/(kg·d)灌胃,动物实验时间27周.7周后每4周每组杀鼠4只观察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肾脏重量/体重比值、肾脏病理,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胶原蛋白Ⅳ(Collagen Ⅳ)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TGF-β1和血管紧张素原(Ang)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1)整个实验期间,大鼠24 h尿蛋白量、血清肌酐及肾重/体重比值,均是肾病组>治疗组>对照组(P<0.01);(2)27周末,肾小球硬化分数:对照组为29±5,肾病组为261±39,治疗组为109±12;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分数:对照组为1.8±0.5,肾病组为13.0±1.4,治疗组为8.5±1.3.(3)11周末后,大鼠肾组织TGF-β1、Collagen Ⅳ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百分率,均以肾病组>治疗组>对照组(P<0.01).(4)7周末,肾病组肾组织Ang mRNA的表达水平开始显著升高,27周末对照组为0.64±0.07,肾病组为1.43±0.06,治疗组为1.07±0.10,差异有显著意义;11周末,肾病组TGF-β1的mRNA水平开始升高,27周末,对照组为0.71±0.07,肾病组为1.42±0.12,治疗组为0.94±0.09.结论洛沙坦通过阻断RAS而低调阿霉素肾病鼠肾脏TGF-β1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延缓肾病的慢性病理进展.

  • 环磷酰胺静脉冲击联合泼尼松治疗儿童激素耐药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分析

    作者:黄文彦;陈荣华;甘卫华;胡明昌;黄松明;丁桂霞;姜新猷

    目的了解大剂量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CTX-PT)治疗儿童激素耐药性肾病的近期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1991年9月~2000年3月接受CTX-PT治疗的激素耐药性肾病41例,并就其疾病类型、临床观察指标等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本组CTX-PT完全缓解11例(26%),部分缓解13例(31%),总有效率58%.完全缓解的患儿尿蛋白转阴发生在第3、4、5个疗程的累计百分率分别为63%、82%和100%.(2)治疗前Scr水平较低者效果较好.CTX-PT疗效与疾病的临床、病理类型以及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治疗前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免疫球蛋白、24 h尿蛋白排泄量等无关(P>0.05).(3)毒副作用:本组13例(31%)未见明显CTX毒副作用,28例(68%)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占51%,其次为轻度脱发(9%),7%的患儿表现为血小板下降,血白细胞减少和反复感染均各为4%,肝功能异常及出血性膀胱炎各1例(2%).这些毒副作用均为一过性,能自行缓解或通过对症处理后很快缓解.结论 CTX-PT治疗儿童激素耐药性肾病总有效率为58%;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为Scr水平,疾病的临床、病理类型、性别、发病年龄、24 h尿蛋白排泄量等与疗效无关.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肿瘤细胞的凋亡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高怡瑾;吴玥;陈笑韵;陆凤娟;吴长根

    目的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体内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22例初治ALL患儿化疗前后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与患儿的近期化疗疗效及DNA倍性、免疫表型等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化疗前无一例检出凋亡细胞,化疗后13/22例凋亡检测阳性.化疗后患儿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与其早期缓解、DNA倍性、免疫表型有关(P均<0.05),与WBC数、年龄、性别、髓外浸润情况无关(P均>0.05).结论 Annexin-V-FITC/PI 双标记法是一种简单、敏感的检测体内凋亡细胞的方法;化疗后体内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与近期化疗疗效一致;DNA指数1.16~1.6的ALL患儿预后好,与其白血病细胞易于凋亡有关;成熟B-ALL、T-ALL患儿预后差,与其白血病细胞不易凋亡有关.

  • 血尿患儿尿和肾组织中巨细胞病毒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栾江威;吴燕祥;熊嗣玉;鲁建生;李翠华;王筱雯

    目的探讨血尿患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状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55例血抗CMV-IgM阳性的血尿患儿尿中巨细胞病毒早期抗原(CMV-EA),并对其中6例行肾穿刺活检,进行肾组织中CMV-EA检测.结果单纯性血尿组患儿尿CMV-EA阳性率为80%(32/40).非单纯性血尿组患儿尿CMV-EA阳性率为20%(3/15).对照组尿CMV-EA阳性率为19%(10/53).单纯性血尿组尿CMV-E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性血尿组和对照组(P<0.005,P<0.05).6例肾组织CMV-EA检测5例阳性(83%).肾组织CMV感染细胞多为皮质区小管上皮细胞.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是单纯性血尿的主要病因.

  • 铁剥夺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对化疗药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玉峰;贾国存;曾利;伍学强;盛光耀;孙玲

    目的探讨铁剥夺对HL-60 细胞凋亡及对化疗药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HL-60细胞与不同浓度的铁螯合剂--去铁胺(DFO)、DFO加化疗药物、化疗药物、DFO加化疗药物及三氯化铁、三氯化铁共同培养6 h、12 h、24 h、48 h.通过测定细胞活力,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DNA凝胶电泳等方法观察细胞凋亡;通过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myc基因表达,从而确定DFO及DFO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HL-60细胞的作用.结果 DFO单用可降低HL-60细胞活力、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HL-60凋亡,并可使c-myc基因表达增加,其作用强度随培养时间延长及DFO浓度增加而增加.DFO与化疗药物联合时,可增加化疗药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该作用可被等摩尔的三氯化铁抵消.结论铁剥夺可影响HL-60细胞DNA的合成,诱导其凋亡,并提高HL-60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铁剥夺可作为临床上白血病治疗或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不适当补铁或升高血红蛋白将影响化疗疗效.

  • 获得性癫癎失语综合征四例

    作者:王建国;王云生;李德萍

    获得性癫癎失语(acquired epileptic aphasia)临床少见.我科收治4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是6、8、13、14岁,均有获得性失语和癫癎发作.脑电图检查均有性放电.癫癎发作的形式:全身性阵挛发作1例、简单部分性发作(运动性)1例、部分性运动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2例.失语形式:1例6岁男性患儿为发作性完全失语,起病迅速,恢复快,反复发作.表现为漠然,对语言无反应,不讲话,每次约持续数分钟至10余分钟,可自行缓解.如此反复发作约3个月后,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抽搐后有短暂完全性失语,随后逐渐恢复,但有语言缓慢、表达不准确.其余3例为缓慢进展的非流利性失语,表现语言理解力下降,语言缓慢,命名困难,词不达意等.均伴有书写困难.失语与癫癎发作的关系:1例于癫癎发作之前3个月出现,2例癫癎发作之后1月余出现,1例与发作同时出现.既往病史:4例均无任何神经系统及精神行为方面障碍,智力、语言、运动均正常.辅助检查:4例患儿颅脑CT及MRI均无异常.脑电图检查4例均可见样放电.治疗情况:4例均给予抗治疗及对症治疗.1例经抗治疗后未再有癫癎发作,亦未再有失语发作.2例癫癎发作迅速控制,但失语历经半年左右方基本恢复.1例随访7年,失语症已完全消失,但仍有癫癎发作.

  • Bartter综合征一例

    作者:陆萍;韩玲;金梅;丁文虹;李永青;梁永梅

    患儿女,12岁.因胸闷乏力1周,呕吐2 d入院.病初2 d曾发热、咽疼.入院前1周明显胸闷乏力、纳差,2 d来非喷射性呕吐5~8次/d,为少量胃内容物.患儿3岁起有间断手足搐搦史,曾口服钙剂治疗.平素体弱,易感疲乏,喜食泡菜,喜饮水,尿偏多.智力正常.父母非近亲婚配,体健.无遗传病家族史.体检:精神萎靡,心率72次/min,心律不齐,闻及早搏6~8次/min,心音低钝,无杂音.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700 nmol/(s*L)(42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433 nmol/(s*L)(26 U/L),血钾2.79 mmol/L、氯91.3 mmol/L.心电图:频发室前收缩、Tv3~5倒置、STⅠⅡ、V3~5下移≥1 mm,并出现U波.超声心动图:心腔大小正常,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射血分数为42%、缩短分数为20%.初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给予营养心肌、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持续泵滴独步催4 μg/(kg*min)辅助心功能.入院次日晨起因频发短阵室速持续泵滴利多卡因30 μg/(kg.min),2 d后短阵室速消失,室性早搏明显减少.入院第3天起予以甲基强的松龙(40 mg/d)静点1周.患儿精神好转,食欲恢复,尿量1 500~2 500 ml/24 h.入院第1天夜间患儿出现2次手足搐搦,持续2~3 min后自然缓解.第3天夜间再次出现手足搐搦,持续约15 min缓解.检查血钾后3.17 mmol/L、钙0.86 mmol/L,遂静脉滴注补钾(3‰浓度静点补钾:门冬氨酸钾镁20 ml)、补钙(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缓推).血钙很快恢复正常,1周内在充分静脉、口服补钾下,血钾范围在2.24~3.15 mmol/L,尿常规正常,尿钾405~760 mmol/L(正常95~315 mmol/L),尿氯385~626 mmol/L(正常80~270 mmol/L),连日血气分析示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pH 7.50~7.61、BE为+8.6~21.4 mmol/L,HCO-3为28~33 mmol/L.血浆肾素(卧位)7.15 ng/(ml*h)[正常(0.42±0.37)ng/(ml*h)]、血管紧张素Ⅱ为101 ng/L[正常(40.2±12)ng/L],醛固酮为379.4 ng/L[正常(86.0±37.5)ng/L].柯萨奇B组病毒抗体、支原体抗体Ig G、IgM均阴性,肌钙蛋白、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补体均正常.1周后复查心肌酶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好转:射血分数55%、缩短分数28%.肾脏B超、头颅CT、脑电图检查均正常.入院后2周确诊为Bartter综合征.

  • 脑性巨人症一例

    作者:李永库;王贞;文香淑;陈军

    患儿男,4岁6个月,因智力差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母孕3个月先兆流产,保胎治疗.足月时因B超示胎头过大,行剖宫产.出生体重4 800 g,身长60 cm.新生儿期无特殊.7个月会坐,9个月会爬, 15个月独走.1岁半会说"爸"、"妈",2岁半不能说成句话.任性,好动.自幼生长快,体格较同龄儿高大,近两个月身高增长2 cm.3岁时于某院诊为"脑瘫".4岁2个月因"泌尿系感染"于本院内科住院,治愈.4个月前因"感冒",发热40℃,惊厥1次.家族中无高大体型者,无糖尿病等遗传代谢病史.体检:神志清,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笨拙,反应较同龄儿落后.语言交流困难,表达不完整.身材高大、匀称,身高122 cm,体重26 kg.头大,前后径长,头围56 cm.面容特殊,前额突,颞部丰满,下颌尖小,眼距宽,鼻梁平,耳廓大.轻度外斜视.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心左界大,于左锁中线外1.0 cm,心音有力,无杂音.肝脾无肿大.脊柱无畸形.手足大,穿22 cm鞋.外生殖器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糖及肝功正常.头颅X线片示头颅大,脑回压迹深,蝶鞍不大.CT及MRI检查:脑实质饱满,脑室轻度扩大,垂体未见异常.胸片示心影大,心胸比例0.58:1.腕部骨龄与其年龄相当.肾脏彩超及静脉肾盂造影示左肾盂积水,左输尿管扩张.脑电图中度广泛异常,未见痫性放电.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双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血浆生长激素水平2.7 μg/L(正常参考值0~10 μg/L).学前韦氏智测:语言IQ74,作业IQ73,总IQ72.语言S-S法评价:语言年龄为2岁10个月.

  • 关于蛋白尿发生机制的一些新进展

    作者:丁洁;管娜;杨霁云

    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对血液的超滤作用,在超滤过程中小分子物质可以滤过,而大分子物质,特别是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基本不能滤过,即肾小球具有选择性滤过的特点.实现上述超滤作用主要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即肾小球滤过屏障.从结构上肾小球滤过屏障分为3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带窗孔的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GBM)以及位于上皮细胞足突之间的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正常情况下,蛋白质可以自由通过内皮窗口,在GBM分子量>200 000的蛋白质基本被阻止,而裂孔隔膜是滤过屏障中主要的部位,可以阻止绝大部分蛋白质漏出到原尿中.足细胞分为细胞体、主足突和足突.相邻的足细胞的足突交叉形成滤过裂隙,连接在该滤过裂隙上的结构即为裂孔隔膜.裂孔隔膜实际也是一种细胞外由蛋白成分组成的网状结构,但是长期以来未能明确其分子组成.1974年哈佛医学院的Rodewald和Karnovsky通过透射电镜首先观察到裂孔隔膜结构为一"拉链样"(zipper like)结构.拉链齿间的间隙很小,约为20~50 nm,略小于血白蛋白分子,因此大部分蛋白质不能通过,但足以允许水和糖分子通过.

  • Bardet-Biedl 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明;林燕;庞宁

    Bardet-Biedl 综合征(BBS)在国内外文献中常被混称为Laurence-Moon- Bardet-Biedl 综合征.现对Bardet-Biedl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做一综述.一、临床表现及诊断Bardet-Biedl 综合征(MIM 209900)至今世界上已报道多于500个病例.Bardet和Biedl分别在1920年和1922年首次阐述了BBS的五大主要特征:智力低下、视网膜色素变性、多指(趾)、肥胖和性腺发育不全[1,2].后来发现90%以上的病例有肾脏的异常,因此,肾异常也列为第六个主要特征.具有六大主要特征中四项的患者可诊断为BBS[3].BBS的次要特征有肝纤维化、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矮小、听力丧失、发育延迟和语言缺陷.由于一些特征延迟出现,婴儿期做出诊断较困难.BBS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阿拉伯半岛和北非沙漠地区从事游牧的阿拉伯贝督因人群发病率高,中东高发病率是1/13 500.BBS中心性肥胖的发生率是83%~91%,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生率是68%~93%,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是40%~80%,性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是60%~74%,多指(趾)的发生率是73%~75%[2].

  • 韧粘素与大鼠野百合碱性肺高压肺血管重建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捷;周爱卿;秦玉明;梁瑛;李奋;张文竹

    目前已知,肺血管重建是不同原因肺高压的共同病理特征.韧粘素(tenascin,TN)是一种大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它参与血管的重建过程[1].本研究通过快速竞争性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测野百合碱性肺高压大鼠肺组织及肺动脉中TN mRNA的动态表达水平和TN蛋白的沉积、分布情况及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关系,以期阐明TN在肺高压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均分为野百合碱(MCT)组和正常对照(CON)组.MCT组大鼠以2%野百合碱液按60 mg/kg剂量在背部脊柱旁皮下注射,CON组同法给予等容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第7、14、21、28 d测肺动脉平均压(mPAP).

  • 曲安西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郭立申;骆纯才;康国贵;俞红萍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是目前诱导肾病综合征(NS)缓解的主要药物,一般常选用泼尼松.有关文献报道,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一种合成的GC中效制剂)的治疗作用与泼尼松相仿而副作用较小[1].为此我们观察了曲安西龙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并与泼尼松进行了比较.对象和方法1.对象:116例INS均为本院1996年10月~2000年5月的住院患儿,男68例,女48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年龄(5.1±3.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81年全国小儿肾脏病协作组制订的标准[2],其中诊断为单纯性NS 95例,肾炎性NS 21例,在治疗前2~4 周内均未用过GC和免疫抑制剂.随机分为曲安西龙治疗组61例(单纯性NS 49例,肾炎性NS 12例)和泼尼松对照组55例(单纯性NS 46例,肾炎性NS 9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 正常儿童上呼吸道卡他布兰汉菌调查

    作者:许宏涛;陶凤荣;宣天芝;梁玉珍;张秀珍

    近年的研究表明卡他布兰汉菌(Branhemella Catarrhalis,BC)可引起临床的多种感染[1],儿童和免疫缺陷者更具易感性[2].我院对243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咽拭子培养及产酶情况调查,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菌株来自2000年1月,北京某幼儿园体检者共243例,年龄3~6岁,男122例,女121例,标本采集时无口腔,咽喉,气管与肺等相关感染性疾病.(2)培养基:血平板粉末购自OXIOD公司;含50 μɡ/ml万古霉素的兔血巧克力平板为本实验室自配;DNA平板粉末来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3)可疑菌株以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NHI条(奈瑟菌及嗜血杆菌的鉴定系统)进行确认.(4)β-内酰胺酶纸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5)菌株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置8% CO2环境中,于培养的24 h,48 h,72 h挑选可疑菌落作革兰染色,若形态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则作DNA酶,DNA酶阳性者进一步以API-NHI条验证.(6)β-内酰胺酶:被确认为BC的菌株,以OXOID公司提供的β-内酰胺酶纸片进行验证,变为粉红色者为产酶株.

  • 克隆测序鉴定柯萨奇病毒B3m诱导BALB/c小鼠急性心肌炎模型

    作者:王雪峰;王永梅;刘芳;郑菲;魏克伦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的逐年增高,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等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都需要一个可靠而稳定的动物模型[1].我们以质粒克隆测定BALB/c心肌炎模型小鼠的心肌组织中CVB3m序列,对测序结果与已知CVB3m cDNA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并配合病理观察,鉴定小鼠心肌炎模型.材料与方法1. 材料:(1)病毒:CVB3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沈茜教授惠赠),Hela细胞传代,TCID50为3.67×10-4.(2)动物:70只BALB/c小鼠,5~6周龄,雄性,体重18 g左右(中国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SPF级).(3)仪器:DNA测序仪(ABI PRISMTM 377X)、蛋白核酸分析仪(美国Beckman DU-600)、PCR仪(美国PE-9600),倒置显微镜(德国LEICA)、超薄切片机(LKB-V)、电子显微镜(日本HITACHI H-600)、低温高速离心机(德国Heraeus Biofuge 28RS)、电泳仪(上海天能EPS-300);CMIAS医学图像分析管理系统、天能凝胶分析系统.(4)试剂:TRIZOL总RNA提取试剂(GIBCO公司)、RT-PCR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AmpliTaq DNA聚合酶循环反应试剂盒(PE公司).(5)引物:CVB3m特异引物为软件设计所得,CVB3m上游引物(2458-2476)为 5'- GTG GAA GAC GCG ATA ACA - 3',下游引物(3286-3269)为5'- CAT TGT AGT GAT GCT TTG - 3',扩增片段计828 bp;测序用引物F(M13-47)与引物R(RV-M),分别为 5'- CGC CAG GGT TTT CCC AGT CAC GAC- 3'与5'- GAG CGG ATA ACA ATT TCA CAC AGG - 3'.引物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2.实验方法:(1)分组与小鼠CVB3m急性心肌炎模型的建立:7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模型组(B组).B组经腹腔注射接种0.2 ml含TCID50的CVB3m.A组予以等量不含病毒的Hela 细胞培养上清液.(2)取材:各组分别于感染后3、5、7、10、14 d随机活杀6只鼠,取心肌组织,分别用于克隆测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3) RT-PCR:①提取总RNA:取心肌组织加TROZOL制成匀浆,经超声破碎、提取,氯仿、异丙醇等分离、沉淀,后用适量的无RNase水溶解RNA沉淀.②合成 cDNA:将总RNA 反转录合成第一条cDNA .条件:65℃ 1 min、30 ℃ 5 min、15~30 min内匀速升温至 65 ℃、65 ℃ 15~30 min、98 ℃ 5 min、5 ℃ 5 min.③PCR扩增:将反转录的cDNA进一步扩增,扩增参数:94℃ 3 min,94 ℃ 30 s、56 ℃ 30 s、72℃ 1 min,30个循环后72 ℃ 5 min.④产物测定:选取模型组CVB3m引物RT-PCR扩增产物,再次扩增,以蛋白核酸分析仪测吸光度A值(曾称光密度)并计算DNA产量.⑤ RT-PCR产物检测: 5 V/cm电压电泳45 min,确定目标DNA,以天能凝胶分析系统拍摄、分析.(4) RT-PCR扩增产物克隆与测定序列:①回收目的DNA:切取目的DNA片段,加入Nacl溶液,加热融化,缓冲液反复洗,离心,回收上清液即得.②连接与转化:将DNA、载体(pMD18)及连接酶混匀, 16℃恒温1 h;与JM109感受态细胞冰浴1 h;加葡萄糖和SOB,37 ℃摇床1 h;取20 μl涂平板,培养过夜.③质粒扩增与纯化:将培养的质粒再次扩增,并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得到纯化的质粒.(5)序列测定与比较:应用DNA测序仪测定克隆序列,将测定序列结果与已知CVB3m cDNA全序列比较[2].

  • 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李建新;丁甫月;袁明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近年已有很多报道阐述了细胞因子在该病中的变化及作用[1].近一年来我院也对部分急性ITP患儿进行了血清白介素2、4、8、10(IL-2、IL-4、IL-8、IL-10)和干扰素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的检测.对象及方法ITP组所观察的儿童均为初次住院的,且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急性ITP诊断标准的患儿,共83例,男54例,女29例;1岁以下14例,1~3岁14例,4~6岁19例,7~9岁16例,10~12岁20例.对上述患儿作了血清IL-2、IL-4、IFN-α、TNF-α水平的检测(其中IL-4组1岁以下仅13例).此外还对22例8~12岁儿童的血清IL-8、IL-10水平作了检测.同时,选择相应年龄段与ITP组人数相同的正常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分别抽取所观察患儿(ITP患儿在初入院未用药前)的抗凝静脉血2 ml, 采用美国Hyperion MRⅢ型酶标仪,试剂盒由中美合资海南华美生化有限公司提供,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2、IL-4、IL-8、IL-10、IFN-α、TNF-α水平.试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将IFN-α、TNF-α、IL-2、IL-4的IT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均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多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对22例ITP患儿所测的6种细胞因子(IL-2、IL-4、IL-8、IL-10、IFN-α、TNF-α)各组数据间进行相关分析.以上计算,均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

  • 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的新动向

    作者:陈述枚

    1998年Eddy和Schnaper[1]在发表综述,题为<肾病综合征:从简单到复杂>,回顾了肾病综合征(NS)今昔概况.不难看出该文原意并不是说现今的NS较过去复杂,而是指随着对NS认识的深入,尤其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CNS)绝不像过去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弄清.就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而言,显然还滞后于另一些肾小球病,如狼疮性肾炎和IgA肾病等.由于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使NS治疗缺乏特异性和明确方向.皮质激素虽沿用已久,但治疗NS机制未能述明.免疫抑制剂治疗近年来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但用于NS多是从预防肾移植排斥反应借鉴而来,如甲基氢化泼尼松冲击疗法、环孢霉素A,FK506和霉酚酸酯等,另一些是从治疗狼疮性肾炎移用而来,如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这些药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NS治疗效果.可见要找到特异有效的治疗,还有待于深入研究NS病因和发病机制,弄清症结之所在.有关MCNS发病机制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肾小球滤过屏障,找寻致蛋白尿因子和遗传好发基础.

  • 必须重视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慢性病理进展

    作者:易著文;李志辉

    如何阻止或延缓终末期肾病的发生是当今医学研究领域里引人嘱目的课题,儿童肾病综合征(NS)的慢性病理进展在终末期肾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导致儿童NS慢性病理进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它不只是一种致病因素通过单一信息通路传递刺激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导致肾脏组织损害.在疾病不断进展的过程中,常常是多因素、多环节、多通路、多种炎症刺激因子互相交联、影响,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肾脏的病理损伤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细胞、一种组织、一个区域,病理改变上常有肾小球上皮、内皮细胞损害、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堆积、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细胞表型改变、单核巨噬细胞在肾脏局部的浸润、肾间质纤维化等先后或同时出现而构成非常复杂的图谱.

  • 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珉;宋红梅

    人类对脂质与肾脏疾病的关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但真正引起许多肾脏病学家的注意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从1982年Moorhead等首次提出脂质代谢紊乱加剧肾损伤的假说以后.众多的临床研究已经发现,许多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都存在不同类型及程度的高脂血症,如肾病综合征(NS)、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及肾移植术后等,其中以肾病综合征为突出.目前认为肾小球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持续高脂血症不仅可以引起血管病变,而且可以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基质增加等,终导致肾小球硬化.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肾脏病

    作者:徐虹

    血管紧张素Ⅱ (A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肾脏损害中作用重要.AⅡ与肾脏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结合后,既可通过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这一间接途径引起肾脏的损害,也可通过其他途径,如刺激肾脏细胞分泌TGF-β等各种淋巴因子,直接造成肾脏损害[1,2].近年来在几乎所有的肾脏病模型以及大多数临床研究中均一致证实阻断RAS的不同环节能延缓肾脏病进展,开发阻断RAS的各种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干预手段.

  • 全国儿科肾病综合征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1年6月20~22日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了全国儿科肾病综合征(NS)专题学术研讨会.到会的全国各地代表11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30余篇,涉及小儿NS的治疗、临床病理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等内容.一、学术讲座大会设立的专题讲座内容首先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中华儿肾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霁云教授就NS时因多种病因和机制伴发的急性肾衰竭及其相应鉴别方法和治疗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NS时显著的低白蛋白血症和胶体渗透压下降而致的低血容量状况、NS时高凝伴发的肾静脉血栓形成、NS治疗中一些药物的应用(如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环孢素A以及中草药等)均可引起NS时的急性肾衰竭;此外NS时也可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的特发性急性肾衰竭,或因原病变突然加重而发生急性肾衰竭.中华儿肾学组副组长、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述枚教授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NS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了NS时血容量增高及降低两种状况的机制;导致水钠潴留的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以及肾内存在的促进Na+吸收和抑制Na+排出的机制;大约1/3NS患儿GFR下降并加重了水钠潴留的可能机制.对于NS水肿的治疗,陈述枚教授着重介绍了临床常用的袢利尿剂呋喃苯胺酸应用中的一些认识,如由于呋喃苯胺酸在血循环中与白蛋白结合、在肾小管内与尿中白蛋白再次结合、以及呋喃苯胺酸药物动力学等问题,均影响并决定了临床应用的剂量和方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易著文教授的讲座主要论述NS患儿生长障碍的机制,认为NS时尿蛋白丢失、消化道吸收不良和厌食导致继发性营养不良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是NS发生生长障碍的重要因素,同时近年研究证实肾病本身导致GH/IGFs轴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1,25-(OH)2D等]也是导致或加剧NS患儿生长障碍的重要因素.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魏珉教授介绍了肾脏病时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不但概括并分析了NS及慢性肾功不全和透析移植时脂代谢异常的特征和可能成因,更强调了高脂血症可促进肾小球进行性的硬化,同时也介绍了高脂血症的治疗(如他汀类药物、血浆置换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徐虹教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其受体的合成和生理、病理作用,着重介绍了ACEI、AⅡ受体拮抗剂和肾素受体拮抗剂阻断RAS系统作用的主要方法和临床应用,在延缓肾脏病进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建华副教授介绍了肾脏病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包括环孢素A、霉酚酸酯、普乐可复(FK506)、以及雷帕霉素等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可能机制及临床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洁教授介绍了4种新近确定的由肾小球足细胞表达的分子:nephrin、α-actinin-4、podocin及CD2-AP分子,研究证实,这些分子对于蛋白尿的发生起着关键性作用.细胞分子研究将为NS研究开创新途径.

  • 对《肠道病毒感染与儿童1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一文的质疑

    作者:董永绥

    读了《肠道病毒感染与儿童1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一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38卷2期92页)后,对该文摘要中提出的"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病毒(EV)感染,特别是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关"的结论,认为是不能接受的.该文结论的取得主要基于下列2项实验结果,即:(1)糖尿病组(下称病组)45例患儿中EV RNA阳性17例(39%),对照组51例儿童中阳性3名(6 %);(2)病组35例CVB-IgM阳性14例(40 %),对照组40名中阳性2名(5 %).让我们来看看该文的上述2项实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1)EV RNA检测,作者取EV5′末端高度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在实验中没有以EV的标准毒株和非EV的其他病毒株作阳性和阴性对照,并对PCR扩增后所得的产物,是否进行过或应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分析鉴定都没有介绍,因此难以保证此检测的正确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CVB-IgM检测.CVB-IgM是机体对CVB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免疫反应,一般能反映急性感染.CVB组织的嗜性较广,较常见的可引起小儿上、下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心肌感染,甚至不少为无症状性感染[1].CVB-IgM阳性无定位意义,以上各种情况都可出现阳性.本文在介绍研究对象时说,"所有患儿近期均无发热及感冒等病毒感染史",似乎仍难以排除轻微呼吸道感染或无症状性感染引起CVB-IgM阳性的可能.病组患儿测得CVB-IgM阳性和EV RNA阳性,均不足以说明糖尿病与EV感染的相关,很可能是糖尿病患儿同时伴有EV感染.又本文中病组45例中EV RNA阳性17例、阴性28例,CVB-IgM阳性14例、阴性21例;这2种检测结果的相互关系如何?即EV-RNA和IgM双阳性多少例?各自单独阳性多少例?我们采用的EV-RNA法,也是在5′端非编码区设计的一对引物,至少能检测39个EV血清型(除CVB1-6外,还有CVA、EchoV及其他EV病毒)[2],并经临床检测标本病毒分离所证实[3].不知作者设计的引物是否非常特异,只针对CVB还是也可覆盖其他EV?作过类似检测没有?如果说,EV RNA阳性17例都不是CVB,而是其他EV,那么就超过反映CVB感染的CVB-IgM阳性例数,就不能得出"儿童1型……,特别是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关"了.后,作者在该文讨论中说"EV病毒与糖尿病的起病有明显相关性,病毒可以直接感染胰岛β细胞……;病毒感染也可作为直接免疫反应的起动因子……导致β细胞损伤".言下之意,无论何种致病机理,都必须是先有CVB感染,然而发生糖尿病.而作者的研究方法是从平均患病4.5月的糖尿病患儿身上查得CVB感染的实验室依据,来确定CVB感染导致糖尿病,这是十分牵强附会的.总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难能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奇病毒感染有关"的结论.

  •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

    [前言] 儿科肾脏病科研协作组于1979年制定、1981年修订的《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和治疗建议》,20年来为广大儿科同道采用,它对规范和统一临床分类、指导治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0年11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在珠海召开了研讨会.会上各地代表充分交流了20年来在临床、医疗、教学中应用上述"建议"的经验,并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对"建议"提出了一些补充和修订,同时,就常见的三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也制订了临床分类和治疗草案.希望广大同道在这些草案的应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对草案提出改进意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患儿.

中华儿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6 06
1992 04
1991 01 02 03
1989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