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儿科

中华儿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중화아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3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78-1310
  • 国内刊号: 11-214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maped.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锡强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柯萨奇B3病毒VP1序列变异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关系的探讨

    作者:陈宗波;付振荣;吴福玲;隋爱华;杨堃;刘小梅;钱娜;赵娜;陈真真

    目的 探讨柯萨奇B3(CoxB3)脑炎和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病毒VP1段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变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关系.方法 肠道病毒通用引物扩增阳性的脑脊液标本再用VPl分型引物进行扩增、克隆、测序,VP1基因序列(450 bp)结果通过NCBI网站上的BLAST程序进行翻译及比对.结果肠道病毒通用引物扩增阳性的73例患儿中,分型引物检测21例为CoxB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例引起重型脑炎的CoxB3 VP1段第856氨基酸位点上由谷氨酰胺变异为组氨酸;而引起轻型脑炎的其他3例CoxB3和引起脑膜炎的14例CoxB3的VP1基因序列均未发现规律性的氨基酸变异.4例重症脑炎患儿改良的Glasgow昏迷评分均小于7分,3例意识障碍时间均小于3 d,1 例脑萎缩明显的患儿,Glasgow昏迷评分4分,昏迷13.5 d,留有严重的癫(癎)发作.结论本地区2005年夏、秋存在着CoxB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局部小流行,肠道病毒VP1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可能是导致病毒的毒力增加及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μ重链基因突变一例

    作者:张志勇;赵晓东;王墨;张宇;赵耀;杨锡强

    目的 探讨1例μ重链(μHC)基因缺陷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患儿为男性,1岁10个月,临床诊断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TK基因分析未见突变.采用PCR方法 扩增患儿及父母μHC基因组DNA.采用RT-PCR扩增患儿μHC mRNA.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序列测定.结果患儿生后8个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咳嗽.11个月出现右侧偏瘫,1岁零8个月出现左髋关节和右膝关节疼痛肿胀.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细胞总数18×10~6/L[参考值(0~15)×106/L],白细胞7×10~6/L[参考值(0~15)×10~6/L],生化示蛋白0.14 g/L(参考值0.15~0.45 g/L),糖4.68mmol/L(参考值2.44~4.44 mmol/L),氯化物116.3 mmol/L(参考值120~132 mmol/L).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IgG 181 mg/L,IgA 22 mg/L,IgM 28.8 mg/L,IgE 4.6 U/ml.淋巴细胞分类示T淋巴细胞(CD3~+)67%,B淋巴细胞(CDl9~+)为0,NK细胞(CD16~+ CD56~+)32%.基因分析患儿为μH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一条等位基因在第4外显子剪接位点发生突变(1956 G>A),患儿父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一条等位基因在第1外显子核苷酸插入导致移码突变(170-175insert C,L11fs60X),患儿母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第1外显子插入突变为首次报道的突变类型.患儿μHC cDNA经半巢式PCR扩增并测序,发现第4外显子潜在剪接位点活化导致转录产物插入第4内含子136个核苷酸,导致仅合成分泌型μHC蛋白.结论通过临床筛查和基因分析,在我国首次报道μ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956 G>A和170-175insert C)患儿,并且发现1个第1外显子的新的突变位点.

  • 苦参素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作者:郭春艳;汪翼;方艳妮;李倩;陈瑶

    目的 初步探讨苦参素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CVMC)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柯萨奇病毒B3株重复增量感染小鼠建立CVMC模型,正常对照组1及正常对照组2同期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2 d取模型组8只及正常对照组1小鼠评估CVMC模型制备情况.后将CVMC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CVMC对照组、卡托普利干预组及苦参素干预组,卡托普利干预组及苦参素干预组按100 mg/(kg·d)灌胃给药28 d;同期给予CVMC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2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随后杀死各组小鼠.以苦味酸天狼猩红行心肌胶原组织特异性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蛋白及基因水平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水平的表达;并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心肌组织中的胶原容积积分(CVF,%)、Ang Ⅱ及TGF-β1阳性面积百分率.结果 42 d CVMC组小鼠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3.95±0.31)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3.13±0.26)mm较正常对照组1[(3.61±0.26)mm、(2.33±0.20)mm]均明显扩大(P均<0.01);射血分数[(42.1±5.3)%]、短轴缩短率[(20.3±2.4)%]及主动脉血流峰值速度[(61.1±6.7)cm/s]较正常对照组1[(72.9±7.3)%、(36.8±4.1)%、(83.3±9.2)cm/s]均显著降低(P均<0.01);心率[(375.3±32.2)次/min]较正常对照组1[(343.4±31.3)次/min]明显增快(P<0.01).42 dCVMC组小鼠心肌组织CVF[(13.95±1.08)%]较正常对照组1[(6.52±1.31)%]显著增加(P<0.01).70 d CVMC对照组小鼠心肌组织CVF[(14.88±1.11)%]较正常对照组[(26.77±1.32)%]、卡托普利干预组[(9.83±1.15)%]及苦参素干预组[(9.94±1.35)%]均显著增加(P均<0.01);卡托普利干预组AngⅡ的蛋白[(5.05±1.80)%]及基因(0.248±0.035)表达较CVMC对照组[(26.92±3.21)%、(0.598±0.049)]明显减少(P均<0.01),但苦参素干预组小鼠心肌组织AngⅡ的蛋白[(23.94±4.58)%]及基因(0.56±0.033)表达较CVMC对照组[(26.92±3.21)%、(0.598±0.049)]无明显差异(P均>0.05);苦参素干预组小鼠心肌组织TGF-β1的蛋白表达[(7.925±2.082)%、(0.254±0.036)]及卡托普利干预组TGF-β1的表达[(8.138±2.058)%、(0.222±0.038)]均较CVMC对照组[(24.86±3.813)%、(0.544±0.044)]明显降低(P均<0.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素可抑制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的纤维化,下调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儿童先天性右下支气管-食管瘘伴反复呕血一例

    作者:应爱娟;黄先玫

    患儿,女,9岁,发热伴腹痛、黑便5 d于2009年7月14日入院.无咳嗽、气急.既往史:G1P1,孕32周早产.患儿生后至今共患肺炎4次,均表现发热,无咳嗽和气喘,均经胸片诊断肺炎.出生4个月时患儿首次患肺炎合并胸膜炎,此后常出现反复发热,均需静脉用抗生素治疗6~7 d以上方好转.入院前2个月患儿曾再次出现发热,无咳嗽,当地胸片和胸部CT提示右下肺炎.2岁时患儿曾呕血1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4岁时曾因贫血待查住外院,经胃镜、骨穿等检查未明确诊断.

  • 新生儿颅骨陷窝症二例

    作者:韦义军;程广;陈继昌

    颅骨陷窝症为新生儿少见的颅骨发育异常,其主要为间胚层发育不良引起的颅骨膜性化骨障碍,颅骨的内板和板障薄如羊皮,病变以顶部和枕上部常见,亦可遍及整个头颅,有时累及外板可伴有颅裂、脊柱裂、脑脊膜膨出、脑积水等畸形,但颅底和蝶鞍形态多正常,常在出生后4~6个月内恢复正常~([1]).本院经治2例,报道如下.

  • 重组人生长激素长效剂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玲;巩纯秀

    1985年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的问世,彻底解决了尸源性人GH来源稀少和潜在脘病毒感染而致Creutzfeldt-Jakob病的问题,为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患者提供了治疗途径.

  • 癫(癎)性痉挛的临床诊治进展

    作者:刘晓燕

    自1841年West首次报道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tas)以来,儿科及癫(癎)学界对痉挛发作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迄今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现对近年来有关癫(癎)性痉挛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简介,供临床参考.

  • 生长激素缺乏并垂体柄中断13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高良;傅君芬;王春林;梁黎

    目的 分析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3例PSI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PSIS患儿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均以生长迟缓为主诉,身高81.5~135.0cm,均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以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峰值均低于5μg/L;其中1例合并性发育迟缓,1例合并中枢性尿崩症;1例伴垂体性甲低,1例伴垂体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结论 PSIS以生长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性或完全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磁共振检查特点为垂体小,垂体柄缺如,垂体后叶异位.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七例分析

    作者:刘金荣;彭芸;周春菊;钟礼立;江载芳;赵顺英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类型以及预后.方法 对2003年12月-2007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7例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型,临床、影像以及病理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1)在7例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3例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OOP),3例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1例为普通型问质性肺炎(UIP);(2)7例均有慢性咳嗽,6例伴有呼吸急促.除2例COP外,其余患儿肺部有中、细湿啰音和(或)爆裂音,1例UIP和2例NSIP有杵状指(趾);(3)胸部影像学改变:3例COP/BOOP肺CT表现为双肺多发实变阴影,位于肺外周,2例伴有小叶中心性结节和细支气管壁增厚,1例有细支气管扩张.3例NSIP肺CT均表现为弥漫磨玻璃阴影,伴有线状和网结状阴影,其中1例存在局灶性蜂窝肺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1例UIP肺CT表现为双肺散在小片实变,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蜂窝肺以及小叶间隔增厚;(4)病理改变:2例COP/BOOP患儿肺泡腔、肺泡管及细支气管内有肉芽组织形成,1例COP/BOOP患儿病理表现不典型.3例NSIP肺泡间隔增宽并见淋巴细胞聚集以及少量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例UIP肺泡间隔增宽,明显纤维化、慢性炎症病灶以及少许相对正常肺组织共存;(5)7例患儿均采用泼尼松治疗,经4~12个月治疗,3例COP/BOOP患儿病情完全控制;2例NSIP患儿联用甲氨蝶呤或6巯基嘌呤治疗,症状消失,肺CT遗留少许肺囊泡;另1例NSIP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1例UIP患儿病情未控制.结论 COP/BOOP,NSIP,UIP可见于儿童.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型应结合临床、影像以及病理表现进行.激素是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首选药物,治疗反应因不同类型而异.

    关键词: 肺疾病 间质性 儿童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巯嘌呤耐受性研究

    作者:马晓莉;王彬;郭海英;张永红;朱光华;段彦龙;杨菁;张大伟;金玲;张蕊;张莉;解谨;吴敏媛

    目的 调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e leukemia,ALL)患儿,维持化疗期间巯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的耐受性,为进一步研究6-MP耐受性差异的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规范应用北京儿童医院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3年化疗方案(BCH-ALL-2003),随访至2008年9月30日的患儿.全部患儿处于骨髓缓解期,且维持化疗≥13个月.详细记录患儿6-MP服用情况,包括服用剂量以及恶心、呕吐、皮疹等用药反应,以调查6-MP的耐受性.所有患儿每周复查血常规,间隔4周复查肝功能,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6-MP毒性分级.记录6-MP停止时间和剂量减少程度.结果共133例,男81例,女52例,中位年龄67个月(18~188个月),中位缓解时间26个月(6~47个月).6-MP维持化疗(13.5±7.4)个月(3~25个月),其中6-MP标准剂量、全疗程者72例(54%),剂量46 ms/(m~2·d),白细胞(WBC)(3~4)×10~9/L,中性粒细胞(ANC)(1.5~2.0)×10~9/L,肝脏毒性小于Ⅱ级,4例(3%)患儿ANC持续在3×10~9/L以上,6-MP剂量增加为标准剂量125%.余61例患儿均为严重不耐受6-MP者,其中骨髓抑制48例(同时伴肝毒性9例),单纯肝脏功能异常12例,反复皮疹1例.平均毒性反应出现时间为2.5周.19例患儿平均停用6-MP 7 d,42例患儿平均6-MP实际剂量25~30 ms/(m~2·d).结论 ALL患儿个体间6-MP的耐受性差异很大,46%ALL患儿对6-MP的标准治疗剂量表现为明显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等不耐受反应,临床需要根据血常规不断调整6-MP的剂量,以避免较大的毒性反应的发生,而3%患儿给予标准剂量6-MP,表现为无轻度骨髓抑制等化疗反应,临床需要增加6-MP剂量以减少复发危险性.但如何更准确地进行6-MP剂量调整是临床研究的难题之一.选择6-MP严重不耐受患儿进行6-MP代谢酶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以明确ALL儿童6-MP耐受性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进行个体化药物剂量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ited2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杨晓菲;吴晓云;李谧;李勇刚;代江涛;白永虹;田杰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Cited2基因编码链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20例非同源多种种类的特发性CHD患儿和100例健康儿童血液样本进行DNA抽取、目的 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并与GeneBank进行比较以识别基因突变,对伴有突变者行家系调查,并用ClustalW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在4例CHD患儿发现3个新的Cited2编码链突变,首次在1例镜面右位心伴法洛四联症、1例主动脉瓣狭窄患儿各自发现1个新的点突变(c.550G>A;c.574A>G),首次在1例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及1例主动脉瓣狭窄伴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发现相同的缺失突变(c.573-578de16),这3种突变均导致了相应蛋白质的结构改变(P.Gly184Ser;p.Serl92Gly;P.Ser192fs),这些突变均未在对照组发现.结论在不同类型的CHD患儿中发现了新的Cited2基因突变,丝氨酸-甘氨酸富含区(SGJ)是突变的热点区域,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人类CHD发生的原因之一.

  • 应用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肺不张的探讨

    作者:孟晨;于华凤;倪彩云;王兆壮;段春红;刘霞;张忠晓;马静;韩晓蓉;刘文静

    目的 对支气管镜介导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支原体肺炎肺不张患儿4~5级气道炎性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对30例支原体肺炎所致的气道炎性狭窄并肺不张患儿,实施支气管镜介导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和后一次球囊扩张术后胸部CT检查,对肺不张的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儿均接受了1~6个月的随访.结果(1)30例气道狭窄的患儿分别接受球囊扩张1~3次.经过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后,25例患儿狭窄段管径增大,球囊扩张部位远端肺组织复张;5例狭窄段扩开不明显,其中3例病变部位有肉芽组织形成,经球囊联合冷冻治疗后,球囊扩张部位远端肺组织复张;另2例患儿病程超过3个月,扩张治疗无效.(2)经1~6个月随访,肺复张的28例患儿胸部CT显示扩张治疗部位影像正常,2例扩张治疗无效的患儿胸部CT显示的肺不张范围较前无变化.(3)30例接受此方法 治疗的患儿,20例扩张时出现扩张部位的支气管黏膜轻微出血,5例术后轻微胸痛,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气管镜介导下的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儿童肺部感染后气道狭窄有效、安全.

  • 儿童恶性肿瘤单中心院内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王晓霞;汤静燕;顾龙君;薛惠良;陈静;潘慈;沈树红;董璐;周敏;叶启东;江华;罗长缨

    目的 总结和分析我院恶性肿瘤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采集1999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血液与肿瘤科住院期间所有在院内死亡病例的相关临床信息,共84例.对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相关性并发症死亡73例次(86.9%),其中感染相关死亡为首位,发生51例次(60.7%),出血相关死亡33.3%(28例次),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相关死亡占2.4%(2例次),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死亡占4.8%(4例次);原发病相关死亡占35.7%(30例次).(2)本组资料中,白血病(56例)、淋巴瘤(9例)以及非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7例)这3组死亡患儿在治疗各阶段的死亡比率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84,P=0.310).(3)本组资料中,当患儿白细胞计数<1.0×10~9/L时,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与白细胞≥1.0×10~9/L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86,P=0.000).(4)在26例明确病原菌的死亡病例中,各种不同的病原菌发生感染36例次,占首位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15例次(41.7%),其次为真菌感染14例次(38.9%),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次(19.4%).结论应重视儿童恶性肿瘤的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感染是导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占主要地位.积极、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并及时联合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特别在化疗的诱导缓解期或第一疗程以及粒细胞缺乏期,对于降低恶性肿瘤/血液病患儿的死亡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 重视食物过敏在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洁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的定义为机体对一种或多种食物蛋白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根据免疫介导途径的不同,食物过敏分为IgE型和非IgE型.前者发病机制较明确,即食物中抗原激活肠固有膜的IgE浆细胞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结合,固定在这些细胞的表面,当食物中的抗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胃肠黏膜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使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参与过敏反应的炎症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后者确切发病机制不明,食物抗原物质可能选择性地与IgG、IgM、IgA或T细胞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局部和(或)全身性变态反应.食物过敏原主要来自食物蛋白、食品加工储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品.临床上超过90%的过敏反应由以下8类食物导致:奶、蛋、花生、坚果、鱼、贝类、大豆和小麦.

  • "儿童晕厥诊断指南"解读

    作者:廖莹;杜军保

    晕厥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从而使患者意识丧失、肌张力不能维持而摔倒的一种症状,一般能够很快完全恢复正常.晕厥是儿童的常见急症,约有15%的18岁前儿童及青少年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1],反复发生的晕厥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引起家长的极度焦虑;部分晕厥的发生还与猝死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儿童晕厥的诊断尚缺乏规范的检查手段以及诊断流程,有近80%的患儿不能获得明确诊断.

  •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

    作者:叶礼燕;聂晓晶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订的"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已在<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第8期发表,现解释"共识"中的3个主要内容,希望对读者理解"共识"有所帮助.

  • 对"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的一点疑问及答复

    作者:叶礼燕;金英姬;张亚明

    金英姬 张亚明 医师(22530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问:<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第8期刊载的"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很好地反映了当今国际上腹泻病研究的新成果,推荐使用新ORS("低渗"ORS)配方,强调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锌,为儿科临床工作者以及卫生保健工作者提供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的新方案,对更好地开展我国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 第一届《中华儿科杂志》"纽康特杯"食物过敏诊治优秀病例征集获奖名单

    作者:

  • Cajal间质细胞在胃动素受体激动剂ABT-229促进胃肠动力中的作用

    作者:王春晖;王玲朝;江逊;兰莉;刘莉;孙阳;王宝西

    目的 研究Cajal间质细胞(ICC)在胃动素受体激动剂ABT-229促进肠道动力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家兔十二指肠和结肠,将肌条分为4组:分别为十二指肠正常ICC组(a组)和损毁ICC组(c组),结肠正常ICC组(b组)和损毁ICC组(d组),每组20条;损毁ICC组肌条利用美蓝培养+光照的方法 特异性损毁肠道平滑肌中的ICC,对比a组与c组,b组与d组收缩频率及幅度;分别观察加入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衍生物ABT-229)前后收缩幅度、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镜下美蓝培养+光照处理组的ICC被损毁,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元形态正常.a组收缩频率为(17.89±1.88)次/min,与加入ABT-229后[(18.76±1.18)次/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振幅[(343±28)mg]较加入ABT-229后[(597±68)mg]低(P<0.001);b组收缩频率(5.89±1.03)次/min,振幅(724±85)mg,加入ABT-229后b组频率(8.45±0.69)次/min、振幅(897±89)mg均较加入药物前增加(P<0.001或P<0.05).这一作用不受河豚毒素(TTX)的影响,但能被硝苯地平显著减弱.而c组和d组收缩活动几乎消失:c组频率(1.06±0.24)次/min,振幅(50±10)mg;d组频率(0.71±0.10)次/min,振幅(45±10)nag;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P均<0.001).加入ABT-229后c组频率(1.17±0.25)次/min,振幅(58±11)mg;d组频率(0.78±0.11)次/min,振幅(57±8)mg,加入ABT-229前后收缩活动无明显改变(P>0.05).加入乙酰胆碱100 μmol/L,c组、d组均能产生显著收缩.结论 ICC在肠道节律性收缩的形成中有关键性作用;ICC介导了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对肠道的促动力作用;人类缺乏ICC亦可出现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在ICC数量减少至一定程度或ICC网络不完整情况下即使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亦不能产生良好效果.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多导胃电与胃排空的关系研究

    作者:徐彰;胡丹元;蒋晓燕;潘彤彤;贺孝良;徐辉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儿的胃电图异常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Polygraf ID 四导胃电分析系统和核素法固体胃排空测定51例FD患儿和25例健康体检儿童的胃电活动和胃排空情况.结果①FD组与对照组相比,正常慢波百分比(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D组患儿有较高的胃电异常发生率,主要表现为餐前餐后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共32例,占62.7%.②FD组与对照组相比,4个导联餐后/餐前功率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FD组餐后主功率不增加.③FD组患儿餐前主频不稳定系数,餐前与餐后主功率不稳定系数增高;FD组患儿餐前、餐后慢波耦联率(%)分别为26.95±13.69,26.93±12.63,对照组为69.02±5.15,70.18±4.68,FD组慢波耦联率低于对照组(P<0.01).④FD组患儿胃排空延迟占23.5%,经Logistic多因素相关分析胃排空延迟与餐前、餐后慢波耦联率存在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13,-0.296).结论 FD患儿有较高的胃电异常发生率,主要表现为胃电节律紊乱和餐后主功率不增加,餐前主频不稳定系数,餐前与餐后主功率不稳定系数增高,慢波耦联率降低;胃排空延迟与慢波耦联率存在负相关.提示胃电异常在FD的发病中有一定意义.

  • 乳糜泻在中国慢性腹泻患儿中的发病情况

    作者:王歆琼;刘伟;徐俊杰;梅红;彭罕鸣;高原;袁岚;许春娣

    目的 研究乳糜泻在中国慢性腹泻患儿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济南、武汉、成都等地的慢性腹泻住院患儿进行临床多中心研究.详细记录所有患儿的病史、营养发育情况及相关辅助检查.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结果共收集慢性腹泻患儿199例,纳入研究者118例,疑似乳糜泻的患儿14例(12%),其中1例确诊.去麸质饮食治疗有效.疑似病例男女比为12∶2.年龄6个月~12岁.14例疑似患儿中6例伴随营养不良,4例伴有贫血.内镜诊断十二指肠黏膜绒毛萎缩4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a期7例,Ⅲb期3例,Ⅲc期1例.结论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慢性腹泻儿童中进行乳糜泻的筛查,研究发现疑似乳糜泻患儿14例,占慢性腹泻儿童的12%,确诊1例.乳糜泻确实在中国儿童中存在,应该引起中国儿科医师的重视.

中华儿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6 06
1992 04
1991 01 02 03
1989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