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妇产科学 >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

中华妇产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중화부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67X
  • 国内刊号: 11-214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fc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郎景和
  • 类 别: 妇产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明;周燕莉;廖莳;王春平;许可可;杜敏;龙隽;秦成路;罗光楠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而痛经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者常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目前,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妇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日臻成熟,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从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在腹腔镜下行骶前神经切断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2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绒毛膜癌细胞株JEG-3细胞中DLX4基因的表达

    作者:孙云燕;鹿欣;殷莲花;赵凤娣;易晓芳;丰有吉

    同源异型盒基因(homeobox genes, Hbx 基因)是控制细胞分化和发育的一系列转录因子[1,2].DLX4基因是Hbx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同其他Hbx基因功能类似,调节上皮和间充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LX4基因的表达异常与乳腺癌[3]、结肠癌以及白血病[4]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检测了DLX4基因在绒毛膜癌(绒癌)细胞株JEG-3细胞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绒癌发生的关系.

  • 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继云;李荣胜;吴为玲;佘守章;张玉洁;杨美英;邓玲红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止痛效果强的一种μ受体激动剂,其脂溶性是芬太尼的2倍,极易通过神经细胞膜和血脑屏障,静脉镇痛强度比芬太尼强7~10倍,而在鞘内镇痛强度是芬太尼的4~5倍,用于术后镇痛和分娩镇痛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佳剂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郑明明;胡娅莉;许争峰;王志群;史婷琦;叶晓东;崔恒宓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 85例唐氏综合征高风险的中期妊娠妇女的羊水和7例智残儿外周血标本中,21号染色体上特异区域基因片段(DSCR3)和管家基因片段(GAPDH),并计算两者的比值.同时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其染色体核型.结果 80例羊水细胞DNA检测DSCR3/GAPDH比值在0.46~1.30之间,染色体核型全部正常;而另5例羊水细胞和7例智残儿外周血DSCR3/GAPDH比值明显升高,达1.64~1.98,染色体核型均为21三体.5例中有3例核型为47,XY, +21; 1例核型为47,XX,+21;另1例为易位型[46,XY,-15,+t(15;21)].7例智残儿中4例为47,XY +21;3例为47,XX +21.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作为产前快速准确诊断唐氏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可控性树突状细胞活疫苗产生抗卵巢上皮性癌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作者:康玉;徐丛剑;刘惜时;张新华;吴超群;钟翠平;顾健人

    目的研究可调控存活状态的树突状细胞(DC)活疫苗在体内产生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 (1)将大鼠骨髓来源的DC与转导有自杀基因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1-TK)的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株NuTu-19细胞,以聚乙二醇法融合制成DC活疫苗.以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分析DC活疫苗的生物学特性;RT-PCR技术、蛋白印迹法鉴定DC活疫苗中TK基因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更昔洛韦(GCV)对DC活疫苗的杀伤效应.(2)在体内实验中,将大鼠分为活疫苗组、活疫苗+GCV组、死疫苗组、DC+NuTu-19/TK组、GCV组和对照组.各组大鼠经二次免疫后,或以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或再给予NuTu-19细胞攻击后观察肿瘤的发生与生长情况.活疫苗+GCV组在给予NuTu-19细胞攻击后1周开始腹腔注射GCV,将疫苗在体内灭活.结果(1)DC活疫苗高表达表面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OX6、共刺激分子B7-2、整合素OX6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其阳性率分别为(87.6±3.4)%、(71.1±9.3)%、(68.0±7.4)%和(77.1±2.0)%;DC与NuTu-19/TK细胞的融合率为(23±14)%;DC活疫苗中TK基因呈阳性表达.(2)活疫苗组大鼠脾T淋巴细胞对NuTu-19细胞的杀伤活性为(61.8±8.3)%,明显高于死疫苗组的(26.0±3.8)%(P<0.05).与对照组相比,活疫苗组大鼠的肿瘤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100%、80%),成瘤时间明显延迟[分别为(39±8) d、(70±16) d],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分别为(806±553) mm3、(89±53)mm3,(P<0.05].(3)活疫苗+GCV组中仅有部分未与肿瘤细胞融合的DC存活,总杀伤率达73%.结论携带有自杀基因HSV1- TK的 DC活疫苗,在体内可产生明显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并可通过HSV1- TK/GCV系统调控其存活状态.

  • 妊娠梅毒19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肖民;张荣娜;林淑钦;陈水仙;郑丽英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192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93例)及未治疗组(9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母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将192例梅毒孕妇分为≤1∶8组与≥1∶16组,观察血清滴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1)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3.6%(87/93),未治疗组仅为28.3%(28/99).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5.4%(5/93)和1.1%(1/93),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28.3%(28/99)和32.3%(32/99),且治疗组无死产及流产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3.0%(58/92),未治疗组仅占23.2%(13/56).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RPR滴度:≤1∶8组114例,≥1∶16组72例.≤1∶8组足月儿占78.1%(89/114),明显高于≥1∶16组的36.1%(26/72).≤1∶8组早产儿、先天梅毒患儿、新生儿及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5.3% (6/114)、21.9% (25/114)、2.6%(3/114)和19.3% (22/114),明显低于≥1∶16组的37.5% (27/72)、72.2%(52/72)、18.1% (13/72)和44.4% (32/7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3)治疗组孕妇其孕周与用药的关系显示,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1).应用青霉素孕妇50例、苄星青霉素30例及红霉素13例.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应用青霉素孕妇为26.0%(13/50),应用苄星青霉素孕妇为26.7%(8/30),应用红霉素孕妇为100.0%(13/13).结论 (1)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2)母血清RPR滴度高低、治疗开始时的孕周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晚期血脂水平变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作者:何冰;李书琴;王伟;韩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晚期血脂水平变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法测定4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组)、30例1型糖尿病孕妇(1型糖尿病组)、30例2型糖尿病孕妇(2型糖尿病组)及30例正常孕妇(正常妊娠组)妊娠晚期血脂水平.同时测定4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 (1)妊娠期糖尿病组、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及正常妊娠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4.0±1.4)mmol/L、(2.9±0.8)mmol/L、(4.1±2.5)mmol/L及(2.7±0.9)mmol/L ;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6.5±3.0)mmol/L、(6.2±2.8)mmol/L、(6.4±3.2)mmol/L及(6.0±3.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3.3±1.3)mmol/L、(3.2±1.3)mmol/L、(3.3±1.1)mmol/L及(3.2±1.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6±0.5)mmol/L、(1.4±0.5)mmol/L、(1.5±0.4)mmol/L及(1.6±0.4)mmol/L.妊娠期糖尿病组及2型糖尿病组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及1型糖尿病组(P<0.01).(2)妊娠期糖尿病组、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及正常妊娠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4108±544)g、(3323±457)g、(4111±263)g及(3463±516)g.(3)妊娠期糖尿病组、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39, 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孕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其甘油三酯水平变化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

  • 多学科联合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方素华;黄晓燕;蔡秀军;张大宏;刘志成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特点和应用前景.方法选择因妇科疾病合并普外科、泌尿外科疾病而需行多学科联合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因单一妇科疾病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也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7±91) 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0±8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0±10)h及(3.7±1.5)d,对照组分别为(19±10)h及(3.5±1.3)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多学科联合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妇科手术的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43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帝开;覃春容;杨冬梓

    目的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200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二、三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诊断时,距离初潮年龄平均间隔时间为4.6年,发病距离就诊时间平均为1年.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18例,占42%;痛经15 例,占35%;慢性腹痛10例,占23%;急性腹痛4例,占9%.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ASF-r)标准,23例(53%)为Ⅲ期,8 例(19%)为Ⅰ期,3例(7%)为Ⅱ期,9例(21%)为Ⅳ期.其中9例伴有生殖道畸形,占21%;12例(28%)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诊断和治疗.结论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初潮后的5年内,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和痛经.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成年人相似,腹腔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手段,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状态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毛愉燕;陈怀增;谢幸;叶大风;吕卫国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的状态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和Picture二步法,检测57例卵巢上皮性癌(恶性组)、3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组)及16例正常卵巢 (正常组) 组织中S-100蛋白、CD83标记的TIDC状态及其VEGF的表达.结果 (1)恶性组TIDC光镜下形态基本可分成两种,其分布有异质性.恶性组S-100+ TIDC中位数为4.3个/400高倍视野(HPF),分别与良性组(中位数为1.8个/HPF)和正常组(中位数为2.0个/HP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和0.015).恶性组中,早期(Ⅰ~Ⅱ期)肿瘤组织中S-100+ TIDC数量明显多于晚期(Ⅲ~Ⅳ期,中位数分别为6.0个和3.8个/HPF,P=0.026).恶性组中, CD+83 TIDC浸润肿瘤间质者极少,中位数为0个/HPF.(2)恶性组细胞中VEGF高表达(5.0分),分别与良性组(3.8分)和正常组(2.4分)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0).(3)恶性组中,S-100+ TIDC数量与VEGF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 (1)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可刺激TIDC的募集,但同时受VEGF的抑制.(2)卵巢上皮性癌中TIDC成熟严重受抑.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谢祝英;韩雪松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抑制物(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hibitor ,TIMPs)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病变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卵巢正常大小的癌综合征

    作者:汪丛敏;吴小华;王小玲

    在妇科肿瘤中,卵巢恶性肿瘤是对妇女生命威胁大的疾病.卵巢正常大小的癌综合征(normal-sized ovary carcinoma syndrome,NOCS)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术前误诊率几乎达100%[1].NOCS的预后较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差,5年生存率为10%,而卵巢癌为37%[2].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主要原因为以前对本病认识不够,手术机会少,随着对本病的逐渐认识, 确诊率增高,以至发病率上升.自1989年Feuer等[3]首次对本病报道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一些报道,样本量大的20例.本工作对NOC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

    作者:王建六;张晓红;冯静;崔恒;魏丽惠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ence,SUI)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患.大约5%的年轻妇女和近50%的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因患有SUI而受到影响[1].国际控尿学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将SUI定义为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被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2].有关女性SUI发病率的报道不一,据文献报道,有10%~80%的妇女有尿失禁症状,3%~10%重度患者的尿失禁的症状可持续存在[2].

  • 双子宫三胎妊娠成功一例

    作者:关秀丽;马萍

    孕妇 21岁,孕1产0,因宫内妊娠33周,头晕、头痛、视物不清,于2003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3年3月28日,预产期2004年1月5日.孕2个月时B超检查发现双子宫,三胞胎,孕4月+自觉胎动至今.孕期未行正规的产前检查.其丈夫的祖母曾孕三胞胎.

  • 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过去、现在与将来(之一)

    作者:郎景和

    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urogynecology and 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 URPS)业已成为新的学科,立于医学之林.它旨在研究由于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症状、疾患的诊断与处理,其主要问题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和盆腔器官膨出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据调查表明,50%以上的妇女会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和盆底功能障碍,50%~65%的妇女患有尿失禁.因此,SUI和POP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生活问题.临床上,SUI和POP紧密相关,50%的POP患者伴有SUI,80%的SUI患者伴有POP.在我国,虽然有大量的关于修补尿瘘及纠正盆腔器官膨出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但URPS作为亚学科尚属始创阶段,有关基础研究较少,临床诊治缺乏规范,专科学术队伍有待形成.因此,URPS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任务.

  • 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文建国

    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妇女的常见疾患,根据世界各地的报道,患病率为8 %~54 %,约有1/3的职业女性每月至少发生1次尿失禁[1].随着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患病率逐年上升.尿动力学检查的普及显著提高了女性尿失禁的诊断和治疗成功率 [2-6].本文就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介绍如下.

  • 微型腹腔镜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胡小良;徐宏里;李延河

    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不孕症的诊断与治疗,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更加微型的腹腔镜应用于临床将成为现实.我院自2002年7月起,对51例不孕症患者行微型腹腔镜检查与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光谱核型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染色体复杂核型异常中的应用

    作者:任宇珂;吕时铭;裘俭;吴莉莉

    如何对精细的染色体异常做出准确的核型分析,一直是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课题.应用传统的细胞遗传学G显带技术进行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已经成为染色体异常的常规筛选方法.但其费时、费力,对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分析很不理想,难以自动化操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它只能检测已知的染色体核型异常. 光谱核型分析 [1] 技术的出现,使应用荧光原位杂交进行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筛查成为可能.为此,我们建立了稳定的光谱核型分析技术(SKY)用于染色体复杂核型异常的产前诊断,并与G显带技术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第一届全国女性尿失禁与盆底功能障碍学术会纪要

    作者:朱兰;朗景和;宋岩峰

    第一届全国女性尿失禁与盆底功能障碍学术会,于2004年3月27日至29日在福州召开.会议的内容新颖,展示的技术前卫,显示了新的亚学科--妇科泌尿学在我国的兴起,妇科泌尿学已受到国内妇产科及泌尿科医师的普遍关注和极大兴趣.在来自全国各地近160名与会代表中,不仅有妇产科医生,也有泌尿科医生和从事流行病学工作的专家,使本次会议的内容成为多学科合作交流、研讨的交叉点.会议还邀请了我国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妇科泌尿学领域中从事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的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和手术演示.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交流、总结临床经验;演示新的手术方式;普及基本概念、理论,促进妇科泌尿学的建立和发展.本文对此次会议的重点内容,以及该领域的新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 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和阔筋膜尿道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作者:宋岩峰;黄惠娟;许波;郝岚

    目的对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TVT)术和阔筋膜尿道悬吊术的方法和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对1999年11月至2003年5月住院的6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自体阔筋膜带,经下腹、阴道联合切口行尿道近端和膀胱颈悬吊术19例(阔筋膜组);采用无张力聚丙烯网带,经阴道下腹微创切口行TVT术48例(TVT组).对两种手术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耗材费用、术后并发症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治愈率,阔筋膜组为95 %(18/19),TVT组为94 %(45/48).手术时间,阔筋膜组为(125±13)min,TVT组为(27±5)min;术中出血,阔筋膜组为(67±11)ml,TVT组为(27±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阔筋膜组为7.2 d,TVT组为1.8 d.两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阔筋膜组术中无膀胱损伤,TVT组发生1例.术后随访,阔筋膜组平均为37个月,TVT组为20个月.阔筋膜组疗效逐渐下降1例,TVT组发生膀胱过度活动症2例.结论阔筋膜尿道悬吊术和TVT术均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式,其中TVT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 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

    作者:杨欣;郑虹;廖秦平;陶瑞雪;付纯;彭向丽;王丹;栾艳秋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及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1000例,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提供的尿失禁问卷表对其进行电话访问,了解她们孕前、孕期、产后1年及近期排尿情况.根据病例记录的分娩方式及相关资料,共完成有效病例548例.通过SPSS软件包计算各分娩方式中发生尿失禁的比例和程度,及影响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548例患者中有尿失禁症状者167例(30.5%).(2)对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剖宫产及新生儿体重为产后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以阴道顺产发生尿失禁的OR为 1.0计算,剖宫产的OR=0.326,新生儿体重的OR=1.633.在阴道顺产及产钳助产分娩中,仅新生儿体重为发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P=0.013,OR=2.081).(3)阴道顺产、产钳助产和剖宫产3者中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38.6%(105/272)、43.8%(21/48)和18.0%(41/228),阴道顺产和产钳助产组间尿失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与剖宫产组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4)阴道顺产组中混合性、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 4.4%、33.8%和0.4%.产钳助产组中3种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 8.3%、35.4%和0.0%.剖宫产组中以上3种尿失禁的比例分别为3.1%、14.5%和0.4%.压力性尿失禁在阴道顺产组和产钳助产组的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P<0.05),且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例数在阴道顺产组中高于剖宫产组(P<0.05).(5)尿失禁发生的时间:167例患者中以产前即有、孕期出现并在产后1年内消失、产后1年内出现并在1年内消失、产后1年内出现并持续1年以上、产后1年以后或近期新出现等5种情况分类,其发生率分别为1.2%(2/167)、7.8%(13/167)、44.9%(75/167)、40.7% (68/167)和2.4%(4/167).结论 (1)与阴道顺产和产钳助产比较,剖宫产可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2)患者尿失禁的症状主要出现于产后1年内,其中部分患者症状可以持续1年以上.(3)新生儿体重增加使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风险增加.

    关键词: 尿失禁 接生
  • 腹腔镜下子宫骶骨韧带缩短固定术治疗子宫脱垂

    作者:梁志清;徐惠成;陈勇;熊光武;常青;张巧玉;何畏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子宫骶骨韧带缩短固定术治疗子宫脱垂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1年2月至2003年5月间,采用腹腔镜下子宫骶骨韧带悬吊缩短固定术治疗子宫脱垂患者32例.患者平均年龄55.2岁(45~67岁),均为经产妇、绝经期妇女.32例均有子宫脱垂和阴道前壁膨出,其中伴有阴道后壁膨出4例,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15例,合并子宫肌瘤4例.结果 32例患者子宫或阴道残端固定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平均为(32±11)min (20~80 min),平均失血量低于50 ml(30~90 ml).随诊4~28个月,23例为治愈,7例为有效,2例术后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子宫骶骨韧带缩短固定术是一种治疗有症状的子宫脱垂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适合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

  • 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支持结构雌激素受体的研究

    作者:朱兰;郎景和;冯瑞娥;陈杰

    目的探讨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支持结构雌激素受体(ER)与 SUI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14例SUI患者(SUI组)、7例盆底器官膨出(POP)患者(POP组) 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中ER阳性率,并选择同期10例非卵巢功能性肿瘤和宫颈病变患者作为对照 (对照组).结果 3组患者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中,ER阳性率均不高,仅为6.7%.ER细胞核染色阳性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及小神经细胞.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中,SUI组的结缔组织、平滑肌及小神经细胞的ER阳性率分别为1.1%、2.8%、2.7%,POP组分别为4.1%、9.5%、11.6%,对照组分别为1.4%、4.7%、5.7%.SU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UI组与POP组比较,差异也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绝经后SUI患者的盆底支持结构的退行性病变与雌激素受体水平低下有关;提示POP患者的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的ER减少,易发生SUI.

中华妇产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