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妇产科学 >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

中华妇产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중화부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67X
  • 国内刊号: 11-214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fc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郎景和
  • 类 别: 妇产科学
期刊荣誉:
  • 口腔HPV携带者子宫颈病变的发病风险分析

    作者:何以丰;张梅莹;冯令达;殷怡华;张蓉;狄文

    目的 通过人群调查,分析口腔HPV携带者中宫颈病变[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上海地区3个临床中心(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和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200例门诊患者(包括行年度体检和门诊就诊患者)和50例术前诊断为CINⅢ、宫颈癌的住院患者,以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口腔HPV感染情况.对其中1200例门诊患者进行横断面队列分析,比较口腔HPV阳性和阴性者之间宫颈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口腔HPV感染患者的人口~行为学特征;另对125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比较宫颈正常者与宫颈病变患者口腔HPV感染的差异,分析宫颈病变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1200例门诊患者中,口腔HPV阳性71例,占5.9% (71/1200);50例住院患者中,口腔HPV阳性16例,占32.0% (16/50).横断面队列分析显示,1200例门诊患者中,共发现宫颈病变患者(包括CIN Ⅰ和CINⅡ)18例,口腔HPV阳性(71例)和阴性(1129例)患者的宫颈病变发生率分别为4.2% (3/71)和1.3% (15/11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HPV阳性者发生CIN Ⅰ和CINⅡ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9和4.0;口腔HPV阳性者口交频繁(包括口交频度为经常和一直者)及性伴侣数>3个者显著多于口腔HPV阴性者(P<0.01).病例-对照分析显示,125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宫颈正常者(1182例)口腔HPV阳性率为5.8% (68/1182),宫颈病变者(68例)口腔HPV阳性率为27.9%(19/68),其中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癌患者口腔HPV阳性率分别为2/13、1/5、31.4% (11/35)和5/15,CIN Ⅰ、CINⅡ、CINⅢ、宫颈癌患者口腔HPV阳性率分别与宫颈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腔HPV阳性者发生CIN 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的比值比分别为3.1(95%CI:1.6~10.1)、4.2(95% CI:1.7 ~ 28.4)、7.1 (95% CI:4.8 ~ 19.8)和10.1 (95% CI:3.2 ~ 32.1).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颈病变者和宫颈正常者的人口-行为学特征分析表明,口交频繁、多个性伴侣是HPV口腔-宫颈共同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 口腔和宫颈之间,HPV有复杂多样的传播方式,应对口腔HPV携带者的HPV相关性宫颈病变加以重视,并给予综合治疗.

  • 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甲基化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作者:胡元晶;曲芃芃

    目的 定位、定量检测位于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的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了解HPV16甲基化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HPV16阳性的无宫颈病变携带者、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和宫颈癌患者各30例,分别命名为携带组、CIN组、宫颈癌组,使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后剩余的细胞提取DNA,经处理后,扩增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HPV16 L1基因3’端和LCR基因的21个位点的甲基化状况,比较每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位于E6/E7启动子的5个位点31、37、43、52、58均存在随病情进展甲基化水平逐渐降低的趋势,宫颈癌组患者的甲基化水平低(分别为21.86%、28.15%、21.37%、26.15%、15.4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位于L1基因3’端的7032、7091、7136 3个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在携带组、CIN组和宫颈癌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032、7091位点携带组的甲基化水平低(分别为2.71%、6.95%),宫颈癌组甲基化水平高(分别为18.89%、27.72%);7136位点CIN组患者的甲基化水平高(66.45%),宫颈癌组次之(46.43%),携带组低(34.85%).结论 HPV16 L1基因3’端及E6/E7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HPV16甲基化状况有可能预测宫颈癌癌前病变或宫颈癌的发生.

  • 女性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卢一艳;郭爱桃;刘爱军;石怀银

    目的 探讨女性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2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探讨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别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临床病理特征:4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8岁(24 ~ 79岁);症状:以腹胀、腹部不适为主;影像学检查:多数提示腹盆腔有非特异性占位性病变.治疗:48例患者均行剖腹探查及外科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其中肿瘤切除的完整性(CCR)分级为CCR-1者15例(31%)、CCR-2者24例(50%)、CCR-3者9例(19%);6例(12%)患者术中行顺铂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20例(42%)术后行不同方案的辅助化疗.病理类型:分为3型,即腹膜弥漫性黏液性腺瘤病、腹膜黏液性腺癌病以及伴有中间型形态的腹膜黏液性腺癌病,分别为22例(46%)、9例(19%)、17例(35%);阑尾肿瘤类型:44例(92%)患者行阑尾切除术,其中阑尾肿瘤38例(包括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腺瘤20例、阑尾黏液性腺癌18例)、阑尾炎2例、不详4例,另4例(8%)未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分别于首次手术后1、11、32和85个月出现腹腔肿瘤复发并发现阑尾黏液性肿瘤;实质脏器累及:卵巢累及者34例(71%,其中右侧累及者15例、双侧均累及者13例、左侧累及者6例),卵巢以外的其他实质脏器累及者10例(21%).(2)预后影响因素:48例患者中随访期内(随访1 ~ 479个月),11例死亡、31例存活、6例失访,患者总生存时间为1~312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99个月,3、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3%、68.0%和46.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及其他实质脏器累及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手术次数、阑尾肿瘤类型、卵巢累及、CCR分级、术中HIPEC及术后辅助化疗均与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与年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宜行CRS联合HIPEC,并应常规探查双侧卵巢、行阑尾切除术.腹膜假黏液瘤的10年总生存率低,年龄、病理类型及卵巢以外的其他实质脏器累及与患者预后相关,且病理类型和年龄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菁华;鲁桦;张军;李斌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198例内异症患者,分成3组,腹腔镜组52例,单纯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亮丙瑞林组76例,腹腔镜手术后加用国产醋酸亮丙瑞林(其他名称:贝依)3.75 mg/28 d × 3;戈舍瑞林组70例,腹腔镜手术后加用进口醋酸戈舍瑞林(其他名称:诺雷德)3.6 mg/28 d×3.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妊娠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198例患者中13例失访,其中腹腔镜组3例,亮丙瑞林组6例,戈舍瑞林组4例.(1)有效率:临床有效率腹腔镜组为47%(23/49)、亮丙瑞林组为77% (54/70)、戈舍瑞林组为74% (49/66),亮丙瑞林组和戈舍瑞林组临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亮丙瑞林组和戈舍瑞林组间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率:复发率腹腔镜组33% (16/49)、亮丙瑞林组为13%(9/70)、戈舍瑞林组为12% (8/66),亮丙瑞林组和戈舍瑞林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亮丙瑞林组和戈舍瑞林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妊娠率:腹腔镜组、亮丙瑞林组、戈舍瑞林组中有生育要求者分别为28例、39例和35例.术后随访2年,亮丙瑞林组、戈舍瑞林组的总妊娠率高于腹腔镜组[分别为62%(24/39)、60% (21/35)、39%(11/28)],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低雌激素症状及初始效应(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亮丙瑞林组为21% (15/70)、戈舍瑞林组为20%(13/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腹腔镜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治疗内异症能提高总的临床有效率和妊娠率,降低复发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国产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内异症安全、有效,与进口制剂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

  • 不同方法检测HPV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程娇影;卞美璐;马莉;丛笑;陈颖;刘军

    目的 探讨宫颈癌筛查中,不同方法检测HP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8-1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424例,均行宫颈脱落细胞的液基细胞学检测(LCT)、第二代杂交捕获HPV检测(HC-Ⅱ)和核酸实时荧光PCR同时对HPV16和HPV18进行分型检测(PCR12+2).检测结果分两组进行评价:HC-Ⅱ组(LCT联合HC-Ⅱ),共计424例;PCR12+2组(LCT联合PCR12+2),剔除3例脱落病例,共计421例.两组均对LCT结果在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以上和(或)高危型HPV阳性者行阴道镜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此外,PCR12+2组同时还对LCT阴性,但HPV 16或18阳性者行阴道镜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两组患者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病变的筛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P>0.05).HC-Ⅱ和PCR12+2用于筛查≥CINⅡ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79.4%,20.4%,98.1%和96.3%,78.2%,23.2%,99.7%.(2)在PCR12+2组中,HPV16阳性34例,HPV18阳性5例(其中1例同时HPV16阳性),其他高危型HPV阳性74例,阴性309例.其中HPV16和(或)HPV18阳性比其他高危型HPV阳性导致组织病理学≥CINⅡ病变的风险更高,分别为51.3% (20/39)和8.1% (6/74).(3)在PCR12+2组中,HPV16阳性、HPV18阳性、其他高危型HPV阳性及HPV阴性者的致癌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8,P<0.01).结论 LCT联合PCR12+2检测用于筛查宫颈癌,可以鉴别出宫颈病变≥CINⅡ风险更高的患者.

  • 子宫颈黏液腺癌8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曾四元;钟美玲;梁美蓉;李凌;江维;于晓红

    目的 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88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8例患者中,宫颈管型70例、微小偏离型11例、肠型2例、绒毛管状腺癌5例;Ⅰ期38例(Ⅰb1期24例、Ⅰ b2期14例),Ⅱ期32例(Ⅱa期10例、Ⅱb期22例),Ⅲ期18例(Ⅲa期1例、Ⅲb期17例).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仅为28% (10/36).10例经反复细胞学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其中7例经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确诊:5例为宫颈管型,2例为微小偏离型;2例经诊断性锥切确诊:1例为Ⅰ b1期宫颈管型腺癌,1例为Ⅰ b1期微小偏离型腺癌;1例Ⅰ b1期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经宫腔镜下大块组织切除活检确诊.88例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60.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治疗方式与预后有关(P值分别为0.046、0.007、0.007、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治疗方式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13).11例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中Ⅱb~Ⅲb期占7/11,而5例宫颈绒毛管状腺癌患者中Ⅱb~Ⅲb期仅1例.88例患者总体HPV感染率为65%(57/88),不同病理类型宫颈黏液腺癌的HPV感染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意义不大;宫颈黏液腺癌早期容易漏诊,尤其是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宫颈管搔刮术、诊断性锥切及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其诊断.治疗方式是影响宫颈黏液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 医源性继发性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种轶文;韩劲松;朱馥丽;梁华茂;熊光武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disseminata,LPD)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表现为沿盆腹腔腹膜播散性生长的多发性平滑肌瘤增生,Taubert等[1]于1965年首先报道了这类疾病.LPD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2].截止到2010年,世界范围内有100多例相关病例报道[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至今共诊治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及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继发性LPD两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胎儿眼皮肤白化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唐琼秀;肖梅;陈湘漪;吴雪春;李敏;周训玺

    世界范围内白化病的患病率约为1/17 000,我国资料显示为1/20 000左右[1],人群携带白化病基因频率约为1/70.白化病分为眼白化病、眼皮肤白化病和白化病相关综合征,依据致病基因不同眼皮肤白化病分为4型:Ⅰ、Ⅱ、Ⅲ、Ⅳ型,我国至少存在Ⅰ、Ⅱ、Ⅳ型.致病基因的确定是眼皮肤白化病分型及诊断的根本依据.我院近期收治1例胎儿眼皮肤白化病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关键词:
  • Th17和Treg细胞在内异症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冯春蝶;王福玲;袁芳;赵允菲;林伟

    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其他部位.育龄期妇女发病率高达10% ~15%,且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1].Marana等[2]报道,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6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慢性盆腔痛或痛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内异症为良性疾病,却具有盆腔内广泛种植、转移和易于复发的特点,使其成为妇科难治之症.内异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的发病学说主要是经血逆流学说及免疫因素的影响等.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 helper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近几年新发现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已有研究认为,Th17和Treg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硬化症(MS)、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3].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和ELISA法检测内异症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水平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2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Th17和Treg细胞在内异症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

    关键词:
  • sFlt-1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联合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研究

    作者:李晓燕;鲁春;瓮占平;纪向虹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对全身各重要器官均可造成危害,为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2位[1].其不但严重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的健康,而且也增加了新生儿远期患内分泌及营养代谢性疾病的风险[2].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具有多重性,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广泛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发病的中心环节,但治疗上尚无控制其发生、发展的佳方法,故早期预测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多进行多因子的联合研究.本研究测定孕13~16周母体血清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以及孕22~24周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探讨sFlt-1与子宫动脉PI、RI联合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并期望建立一个联合预测因子的模型,提高阳性预测率,以早期评估子痫前期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
  • 自发型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轩;周祎;李满超;柴涵婧;石小梅;陈健生;方群

    几乎所有的单绒毛膜双胎胎盘均有双胎间血管吻合,其中绝大部分双胎间输血是平衡的,一旦平衡被打破,将出现单绒毛膜双胎特有的并发症——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1].TTTS诊断标准为一胎羊水过多伴另一胎羊水过少.TTTS通常被认为是由于慢性的双胎间不平衡输血所导致,然而,绝大多数的TTTS双胎间血红蛋白差值并不显著,推测体液因素也参与了其发病过程[2].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twin anemia-polycythemia sequence,TAPS)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单绒毛膜双胎并发症.2005年,有人发现单绒毛膜双胎间存在严重的血红蛋白不均等时可不伴有羊水量的不平衡;继而2007年有学者提出,TAPS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3-4].TAPS有两种类型:自发型和医源型,后者常继发于不彻底的TTTS激光治疗术后[5].无论哪种类型,胎盘血管吻合的特点均为数量少、直径细小且绝大部分为单向的动-静脉吻合[6-7].与TTTS不同,TAPS可能反映了一种纯粹的双胎间输血病理生理过程,双胎间通过少量极细小的血管吻合进行血液转运.为探讨自发型TAPS的产前诊断及围产期处理,本研究对7例TA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宫内轻度高糖暴露及出生后高脂饮食对子鼠体质量和脂代谢的远期影响

    作者:张凯;李鑫;杨慧霞

    目的 通过建立孕鼠宫内轻度高糖环境模型,探讨宫内轻度高糖暴露及出生后高脂饮食对子鼠体质量和脂代谢的远期影响.方法 21只Wistar孕鼠随机分为高糖组(14只)和对照组(7只),高糖组孕鼠一次性腹腔注射20%的链脲佐菌素25 mg/kg,诱导宫内轻度高糖环境模型;对照组孕鼠以同样方法仅行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将其子鼠分为高糖环境正常饮食(DN)组,高糖环境高脂饮食(DF)组,对照正常饮食(CN)组,对照高脂饮食(CF)组.记录两组孕鼠的血糖水平和4组子鼠出生后体质量变化,测定28周龄时各组子鼠肠系膜、附睾和肾周等内脏脂肪含量以及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结果 (1)高糖组孕鼠孕期平均血糖水平为(16.6±3.4)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 ±1.1)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CN组子鼠在出生时、3周龄、4周龄时的体质量分别为(6.6±0.5)、(35.6±4.4)、(71.5±6.8)g,DN组子鼠分别为(7.4±0.6)、(44.1±5.9)、(79.6±7.4)g,DF组子鼠分别为(7.4±0.2)、(43.9 ±6.9)、(76.1 ±5.8)g,DN组及DF组均明显高于CN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F组子鼠分别为(6.7±0.5)、(33.0±6.5)、(66.1±10.2)g,与C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超过4周龄以后,直至28周龄时,各组子鼠体质量增长均呈增高趋势,但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N组、CF组和DF组的子鼠肾周脂肪含量分别为(13.8±3.3)、(14.3±3.2)、(18.4±1.3)g,均明显高于CN组的(9.7±3.5)g,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F组和DF组的子鼠附睾脂肪含量均明显高于CN组,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子鼠肠系膜脂肪含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DN组、CF组和DF组的子鼠TG水平分别为(0.52 ±0.14)、(0.52±0.09)、(0.54±0.17) mmol/L,明显高于CN组的(0.41 ±0.09) mmol/L,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3组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子鼠HDL-C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内轻度高糖环境下,子鼠出生时和生后早期存在体质量增长过快的趋势,远期出现内脏脂肪含量增多和脂代谢紊乱的情况,出生后高脂饮食使这些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

  • 中国妇科泌尿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作者:朱兰

    以研究盆底功能障碍和损伤为主要内容的妇科泌尿学(urogynecology)是妇产科学中相对崭新的亚学科,这一学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200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成立,在学组组长郎景和院士的引领下,推进并引入国际相关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术式,使得中国在妇科泌尿学方面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 IFCPC 2011年阴道镜术语解读

    作者:赵昀;魏丽惠

    国际宫颈病理与阴道镜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ervical Pathology and Colposcopy,IFCPC)分别在1975年、1990年和2002年,提出3个阴道镜术语系统[1-3],代表着不同时期对于阴道镜检查的认识.随着对宫颈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建立一个涵盖宫颈疾病现代概念、简单明了、方便世界范围阴道镜专家共同使用的术语系统.2008年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的第13届IFCPC会议上,提出建立新的基于循证医学的阴道镜术语系统,并成立了由13个来自不同国家的阴道镜专家组成的术语命名委员会.委员们查阅大量文献,并以专家讨论、国家级阴道镜协会间讨论、会议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后,将新的阴道镜术语草案公布于IFCPC的网站上,继续征集建议,终于2011年7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14届IFCPC会议上通过[4].作为国家级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协会的代表实体,IFCPC建议用2011年阴道镜术语取代既往术语应用于临床诊治和研究中.

    关键词:
  • 经阴道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长期疗效

    作者:鲁永鲜;王佳;沈文洁;张迎辉;刘静霞;赵英;葛静;牛珂;王文英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骶骨韧带高位悬吊术(HUS)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长期主、客观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13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共对136例POP定量(POP-Q)分度法Ⅲ~Ⅳ度的POP患者行经阴道子宫切除及HUS,对获得随访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阴道前壁修补99例(79.2%,99/125),其中前壁Ⅲ度以上脱垂者中65%(53/81)加用了网片,后壁修补80例(64.0%,80/125),后壁Ⅲ度以上脱垂者中15%(5/34)加用网片.47例术前有压力性尿失禁者同时行耻骨后或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96.0%(120/125)的患者同时行肛提肌及会阴体修补术.术后5年对患者的主、客观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围手术期情况以及近远期并发症.手术客观治愈标准为脱垂器官远端与处女膜水平的距离<0 cm;主观改善情况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盆底疾病生命质量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评分.结果 1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4±1.2)年.术后5年中有4例患者阴道前壁轻度膨出,复发率为3.2% (4/125),但不需再次手术及子宫托治疗.术后5年客观治愈率为96.8%(121/125),主观满意度为94.4%(118/125),PFDI-20,PFIQ-7调查问卷中位评分分别为8、7分,均较术前(分别为62、64分)明显降低(P<0.01),提示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术中3例(2.4%,3/125)患者输尿管被缝扎.术前4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术后2例症状未改善,其中1例半年后好转.2例(1.6%,2/125)新发轻度尿失禁,但不需要治疗.结论 HUS用于治疗重度POP疗效持久,主、客观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

    作者:罗新;姚润斯;宋泓;蒋学风;蓝建发;帅翰林;王晓玉;李瑞满;刘秋英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治疗雌鼠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14只SD大鼠分娩后立即采用气囊压迫大鼠阴道壁4h模拟产伤,2周后行双侧卵巢切除,常规饲养2个月后建成12只SD大鼠SUI模型.建模2个月后,将转染pEGFP-N1质粒的HUCMSC注射于6只SUI大鼠尿道周围(移植治疗组),另6只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对照组),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指标后,获取泌尿生殖道组织,观察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和膀胱的形态学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SUI模型大鼠泌尿生殖道组织标本荧光细胞的分布.结果 成功建模的12只大鼠漏尿点压力值为(23.8±4.2)mm Hg(1 mm Hg=0.133 kPa).移植治疗组喷嚏试验阳性率为1/6,实验对照组为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治疗组漏尿点压力值为(30.6±2.8) mm Hg,实验对照组为(21.4±7.0) 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CMSC移植治疗后大鼠尿道壁肌层增厚,肌层和筋膜间结缔组织紧密,尿道及周围组织切片可见到荧光细胞分布.结论 采用气囊压迫分娩大鼠阴道壁模拟产伤并行双侧卵巢切除能成功获得稳定的SUI动物模型.HUCMSC可以在损伤的大鼠尿道周围组织中存活、增殖,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和喷嚏试验的阳性率;形态学上观察可修复尿道周围的支持组织.

  • 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在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中应用的初步观察

    作者:孙秀丽;杨欣;耿京;王建六

    目的 探讨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行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15例POP定量(POP-Q)分度法Ⅲ度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平均年龄59(39 ~82)岁.比较手术前、后POP-Q各指示点位置及生命质量相关问卷[盆底疾病生命质量影响问卷简表(PFIQ-7)、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及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31)]分数,评估患者主观满意率、复发率及生命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9.9(3 ~1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6(65 ~ 1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9(50~500) ml.术后未发现切口感染、补片侵蚀及暴露.患者主观满意率为14/15,脱垂复发率为2/15.患者PFDI-20评分由术前平均87(56 ~ 124)分降至术后30(22~48)分,PFIQ-7评分由术前平均129(85 ~ 158)分降至术后24(18~48)分,PISQ-31评分由术前平均48(32 ~55)分升高至术后79(66 ~89)分,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患者术后恢复性生活.结论 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行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POP近期随访疗效满意,手术后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提高明显,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尚待随访观察.

  • 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张晓薇;许丽;黎燕霞;淦亚萍;陈礼全

    目的 分析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盆腔器官脱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盆腔器官脱垂行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各指示点位置,评价总体客观治愈率及复发率.通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等相关问卷评分评价主观治愈率以及术后尿失禁相关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63例患者获得6 ~57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主观治愈率95% (60/63).术后POP-Q各指示点可达解剖复位,总体客观治愈率90% (57/63),总复发率10% (6/63).术后中位阴道长度为7.5 cm,较术前的8.0cm稍有缩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PFDI-20中位评分为21分,较术前的75分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2~≤3年、>1~≤2年、>0.5~1年患者间POP-Q各指示点及相关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压力性尿失禁与5例混合性尿失禁患者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同时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者15例,未行者13例,两者术后尿失禁治愈率分别为14/15、10/13.结论 改良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主、客观治愈率高,不仅能达到解剖学复位,还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术后疗效稳定.

中华妇产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