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桡动脉途径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一例
患者男,43岁。间断咯血17年,胸部CT见支气管扩张、肺大泡。2013年3月因大咯血经股动脉途径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见双侧支气管动脉增粗、紊乱,右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用710~1000μ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支气管动脉后出血渐停止,出院后未再咯血。2014年9月8日患者因再次大量咯鲜血2 h入院,咯血总量约100 ml。胸部体检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胸部X线片及CT检查示肺气肿、双侧多发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左肺膨胀不全并多发肺
大泡形成,双侧胸膜肥厚。入院后,给予内科治疗,症状无改善,遂转入我科行介入治疗。患者转入时表现为咯血及严重喘憋,24 h咯血量约600 ml,指氧饱和度波动在90%左右。关键词: -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MRI表现一例
患者女,49岁。肝功能异常18年,纳差、乏力、黄疸3个月。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1113 U/L(正常参考值0~40 U/L)、谷氨酰转肽酶76 U/L(正常参考值0~40 U/L)、碱性磷酸酶407 U/L(正常参考值32~92 U/L)、总胆红素139.9μmol/L(正常参考值1.7~17.1μmol/L)、直接胆红素114.5μmol/L(正常参考值1.7~7.0μmol/L)、间接胆红素25.4μmol/L(正常参考值1.7~13.7μmol/L)、免疫球蛋白M 5.26 g/L(正常参考值0.48~2.12 g/L)。抗核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
关键词: -
肌纤维发育不良致颈内动脉夹层影像表现一例
患者男,39岁。因口齿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2个月余就诊。体检:右侧鼻唇沟略浅,口角向左偏斜,鼓腮向右侧漏气。肌张力无异常,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外院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额叶脑梗死。
关键词: -
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61岁。以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1 h就诊。急诊头颅CT扫描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收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15 h后经右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右椎动脉V4段右小脑后下动脉开口远端夹层动脉瘤(图2),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极度迂曲,右椎动脉开口狭窄(图3)。检查结束12 h后患者诉头痛加重,体检示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患者意识水平下降,复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较急诊就诊时增多。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抗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代谢等治疗后患者意识好转,生命体征
平稳,于入院后第5天行介入治疗。关键词: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即刻疗效与长期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治疗的即刻疗效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介入治疗的产后DVT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造影结果及出院后3年内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必要时联合血栓抽吸术(MAT)及植入髂静脉支架。根据出院时静脉造影结果,将即刻溶栓效果分为3级评价(Ⅲ级:血栓清除>95%;Ⅱ级:血栓清除50%~95%;Ⅰ级:血栓清除<50%),血栓清除Ⅱ、Ⅲ级认为溶栓有效。将患者发病时间、分娩方式、患者年龄、是否合并髂静脉受压(IVCS)以及髂静脉是否植入架纳入统计分析,分析这些因素对即刻疗效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长期疗效采用生存分析计算血管通畅率。结果出院时30例患者中,血栓清除Ⅲ级14例、Ⅱ级12例、Ⅰ级4例。不同分娩方式、发病时间、患者年龄以及是否伴有IVCS对即刻疗效无影响(χ2值分别为0.88、1.28、1.15、3.08,P值均>0.05),18例伴有IVCS患者中,7例植入支架者均即刻有效,11例未植入支架者即刻有效7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随访1、3、6个月及1、2、3年显示:患者术后1、3、6月总体通畅率分别为86.7%、70.0%、66.7%,术后1、2、3年总体通畅率均为66.7%。伴有IVCS植入支架的7例均长期通畅与未植入支架者(长期通畅率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2,P<0.05);伴有IVCS未植入支架者与无IVCS者(长期通畅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7,P<0.05);伴有IVCS植入支架者长期通畅率与无IVCS者长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2,P>0.05)。结论产后DVT患者采用CDT联合MAT治疗快速、安全有效。对于伴有IVCS的产后DVT患者,植入支架者的长期通畅率显著高于未植入支架者。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介入综合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合并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LEDVT合并Ⅱ型HI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LEDVT患者采用介入和药物抗凝综合治疗。抗凝药物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确诊为Ⅱ型HIT后对介入综合治疗方法进行调整,停用肝素类药物,改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并行短期低剂量激素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不变。检测患者血小板(PLT)计数、HIT抗体,并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评估治疗效果,采用“4Ts”预测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治疗结束后评估介入综合治疗效果,分为优、良、中、差4级。结果416例急性LEDVT患者中8例符合Ⅱ型HIT诊断标准,发生率为1.9%(8/416)。男、女各4例,中位年龄24岁。急性LEDVT肝素治疗后3~8 d出现PLT减少,中位时间为5 d。HIT发生前PLT为(122~254)×109/L(中位值为218×109/L),HIT发生后低值为(20~51)×109/L(中位值为32×109/L),替代抗凝后3.0~7.0 d(中位时间为3.5 d)PLT开始回升。“4Ts”预测评分2例为6分,6例为8分。6例HIT抗体检测呈阳性,另外2例未测量。8例患者在初期应用肝素期间溶栓治疗效果不佳,7例出现血栓范围扩大,其中5例出现下腔静脉滤器以下血栓形成和(或)健侧(股静脉穿刺入路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新发肺动脉栓塞。替代抗凝治疗后随着PLT的升高,溶栓效果显现。8例介入综合治疗均有效,其中优3例、良3例、中2例。中长期随访(12.0~2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血栓无复发。结论急性LEDVT合并Ⅱ型HIT临床特征为PLT进行性下降和难治性静脉血栓。介入诊疗过程中运用肝素抗凝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识别有无Ⅱ型HIT发生。采用替代抗凝治疗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效果。
-
MR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MR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为此治疗方式在临床的广泛开展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已公开发表的有关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非灌注体积比(NPVR)、肌瘤收缩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SSS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纳入19篇文章、15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NPVR平均值为57.1%(95%CI 45.0%~69.2%);(2)肌瘤收缩率平均值为31.4%(95%CI 29.2%~33.6%);(3)SSS评分:术前基本评分为51.00(95%CI 41.61~60.40),3个月后评分为32.50(95%CI 25.90~39.10,),6个月后评分为28.62(95%CI 23.57~33.66),12个月后评分为24.46(95%CI 15.44~33.49),随着时间变化,SSS评分有降低趋势;(4)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且能自行缓解,较少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现有证据提示, 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可明显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
-
直径≤3 cm肺腺癌病灶实性成分及大标准化摄取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目的探讨直径≤3 cm肺腺癌的病灶大小、实性成分大小以及PET-CT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6例直径≤3 cm的肺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PET-CT检查。在病变大直径的CT横断面上测量其平均直径(大径和垂直径的均值),对表现为混杂性磨玻璃密度的结节在测量病灶直径后,找出实性成分大截面测量实性成分平均直径,记录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SUVmax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状态。以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以肿瘤大小、内部实性成分大小、SUVmax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再据Logistic逐步回归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36例肺腺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33例(2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实性成分大小[优势比(OR)=3.880,95%CI 1.788~8.421,P<0.05)]和SUVmax[OR=1.179,95%CI 1.024~1.357,P<0.05)]是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肿瘤大小为非独立因素(OR=1.238,95%CI 0.360~4.260,P>0.05)。根据Logistic逐步回归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38(P<0.01)。结论肿瘤的实性成分大小、SUVmax是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子,可以根据此对直径≤3 cm的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判,有助于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
-
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征象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肺腺癌CT及PET-CT相关征象预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患者影像资料。依据EGFR基因是否突变,将病例分为基因突变型组(89例)及野生型组(79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75例患者行PET-CT检查,包括突变型37例、野生型3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吸烟史)、CT征象[分叶、空洞、毛刺、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毛玻璃/肿瘤直径比(G/T)>50%例数及肿瘤的大直径(Dmax)]及PET-CT征象[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之间的差异。两组患者间年龄、Dmax、SUVmax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吸烟史、分叶、空洞、毛刺、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及G/T>50%例数比较采用χ2检验。SUVmax观察值与EGFR基因突变率之间的趋势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分析。结果分叶、空洞、毛刺、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9例基因突变型组Dmax为(2.53±1.39)cm,G/T>50%为21例;79例野生组Dmax为(3.00±1.77)cm,G/T>50%为5例,两组间Dmax、G/T>50%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4,P<0.05;χ2=9.538, P<0.05)。接受PET检查的37例基因突变型组SUVmax为(5.13±4.35)cm,38例基因野生型组SUVmax为(9.64±5.12)cm,两组间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4, P<0.05)。以G/T>50%判断EGFR基因突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24%和93%。以Dmax=1.85 cm为诊断阈值,其判断EGFR基因状态的诊断价值优,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及42%。以SUVmax=6.85为诊断阈值,其判断EGFR基因状态的诊断价值优,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1%及73%。χ2检验趋势分析提示SUVmax值与EGFR突变率之间有趋势关系(χ2=15.755,P<0.05)。结论 PET-CT中SUVmax判断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的诊断价值相对优。
-
低剂量CT肺癌筛查检出肺癌的影像特征
目的分析低剂量CT(LDCT)筛查检出肺癌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接受LDCT筛查受检者7141例,其中男4710例、女2431例,年龄40~88岁,中位年龄47岁,行9721次LDCT检查。≤39岁自愿参加筛查者1071例。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癌进行影像学分析,根据肺内病变是否含有磨玻璃密度影(GGO)、是否能够完全遮盖肺实质,将病变分为实性、部分实性和非实性3类。结果 LDCT检出肺癌患者31例,检出率为0.4%;32个癌灶中腺癌30个、类癌和小细胞肺癌各1个。31个非小细胞肺癌病灶中,实性结节共18个,其中实性结节经典型14个、不规则型2个、不典型结节型2个;部分实性结节12个,其中部分实性结节型8个、不规则型2个、囊腔型2个;非实性型1个。LDCT诊断肺癌或肺癌可能性大24个(77.4%)、不能定性或定性困难3个(9.7%)、诊断良性或良性可能大3个(9.7%)、基线筛查漏诊1个(3.1%)。结论 LDCT筛查检出的肺癌影像表现多样,可为LDCT肺癌筛查提供借鉴。
-
MR质子加权成像对翼状韧带损伤程度评价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MRI判断翼状韧带损伤程度,并以此作为制定治疗方案依据的可行性。方法(1)患者入组标准:有明确的颅颈交界区外伤史,并且受伤时间在1周以内。无颅底及颈部手术史,无MRI检查禁忌证。共计109例患者入组。(2)影像检查:采用3.0 T超导MR,在翼状韧带ROI内行高分辨率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e, PDWI)。根据MR影像特点将韧带损伤分3度。Ⅰ度损伤MR主要表现为韧带出现局限性条状或斑片状高信号,异常信号未及韧带边缘,Ⅱ度损伤MR表现为韧带内出现斜行或横行高信号,异常信号达韧带边缘,Ⅲ度损伤表现为韧带撕裂大于韧带横径的1/2或完全断裂。(3)治疗:Ⅰ度损伤采用保守治疗,Ⅱ、Ⅲ度损伤采取手术治疗。(4)随访:分别于治疗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随访,同时行影像复查。其间患者如有不适随时就诊。保守治疗者,随访期内临床症状渐进性缓解,6个月时MR成像病灶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认为恢复良好,随访期内临床症状渐进性加重,认为病情进展;手术治疗效果主要通过患者临床症状、颈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DR寰枢关节情况判定。临床症状渐进性缓解,6个月时DR成像寰枢椎关节对位良好,认为恢复良好。结果(1)高分辨MR PDWI成像显示78患者韧带无损伤,31例翼状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其中Ⅰ度损伤18例、Ⅱ度损伤9例、Ⅲ度损伤4例。(2)Ⅰ度损伤患者采取保守治疗,随访均恢复良好。6例Ⅱ度损伤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均恢复良好;3例保守治疗者,2例临床症状渐进性加重,于保守治疗3个月时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4例Ⅲ度损伤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1例术中出现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余3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高分辨PDWI是一种评价翼状韧带损伤程度的有效方法,Ⅰ度损伤建议采用保守治疗,Ⅱ度以上损伤建议早期手术治疗。
-
采用MR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值直方图诊断ⅠB期宫颈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MR DWI ADC值直方图诊断ⅠB期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经宫颈涂片组织检查诊断为宫颈癌,且未接受过治疗的73例患者作为宫颈癌组,依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收集经妇科体检、超声或CT检查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拟行子宫切除术,且宫颈涂片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良性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盆腔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后处理软件生成ADC值直方图。观察2组患者的直方图特征,记录直方图参数,包括ADC平均值(ADCmean)、ADC中位数(ADCmedian)、ADC第25百分位数(ADC_25th)、ADC第75百分位数(ADC_75th)、偏度值及峰度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齐)和Mann-Whitney检验(方差不齐)比较两组患者的直方图参数值,并采用ROC分析直方图各ADC值鉴别宫颈癌组和对照组的诊断效能。结果宫颈癌组中35例为FIGOⅠB期;对照组中5例手术病理结果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被剔除,共38例纳入研究。宫颈癌组的ADC值直方图以正偏度分布为主,对照组的ADC值直方图以负偏度分布为主。ⅠB期宫颈癌组ADCmean、ADCmedian、ADC_25th、ADC_75th、偏度值和峰度值分别为(1.10±0.21)×10-3mm2/s、(1.05±0.21)×10-3mm2/s、(0.90±0.19)×10-3mm2/s、(1.26±0.23)×10-3mm2/s、0.83(中位数)和1.25(中位数),对照组上述参数为(1.62±0.25)×10-3mm2/s、(1.64±0.24)×10-3mm2/s、(1.42±0.24)×10-3 mm2/s、(1.84±0.27)×10-3 mm2/s、-0.11(中位数)和0.29(中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693、-11.117、-10.255、-9.988,Z值分别为-6.360、-4.445,P均<0.01)。ADCmedian诊断ⅠB期宫颈癌的准确性高,ROC下面积为0.97,佳截断点值为1.21×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和89.3%。结论 MR DWI ADC值直方图诊断ⅠB期宫颈癌具有较大价值,可以准确区分ⅠB期宫颈癌和正常宫颈或宫颈良性病变。
-
采用MR波谱鉴别附件区良、恶性实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氢质子MR波谱(1H-MRS)鉴别附件区良、恶性实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114个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附件区实性病变为主的肿瘤患者资料,其中良性肿瘤44个,恶性肿瘤70个。术前均行常规MRI和1H-MRS检查。记录代谢物氮-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脂质峰(Lip)、乳酸(Lac)的峰值积分,以峰值较稳定的Cr峰为参照,计算NAA、Cho、Lac及Lip峰与Cr峰的峰值积分比值(分别为NAA/Cr、Cho/Cr、Lac/Cr及Lip/C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代谢物峰值积分比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峰值积分Cho/Cr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效能,并确定鉴别二者的阈值。结果114个病灶均测出Cho峰,112个可见NAA峰(良性43个、恶性69个),70例可见Lip峰(良性21个、恶性49个),16例可见Lac峰(良性7例,恶性9例)。良、恶性附件肿瘤的峰值积分Cho/Cr和Lip/Cr分别为(4.8±2.5)和(9.6±3.3)、(6.4±4.0)和(10.5±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26、-2.915,P<0.05)。良、恶性肿瘤的峰值积分NAA/Cr分别为(1.4±0.7)和(1.6±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523,P>0.05)。峰值积分Cho/Cr鉴别附件肿瘤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以7.2分为阈值进行鉴别诊断,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0%(56/70)、88.6%(39/44)和83.3%(95/114)。结论在体1H-MRS对附件区良、恶性实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其中Cho峰值意义大。
-
三维扩散张量成像融合轴面T2WI图像在前列腺周围神经血管束评价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前列腺三维扩散张量成像(DTI)融合轴面T2WI图像对提高医师评估前列腺周围神经血管束(NVB)能力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为前列腺肿瘤行前列腺常规MRI T2WI和三维DTI检查的69例患者。对DTI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三维DTI融合轴面T2WI图像。由4名医师同时独立对69例患者138侧NVB在轴面T2WI和三维DTI融合轴面T2WI上的显示进行评分。4名医师分别为有1年前列腺MRI诊断经验的低年资放射科医师(医师1)、有5年前列腺MRI诊断经验的低年资放射科医师(医师2)、有3年前列腺外科手术经验的泌尿外科医师(医师3)和有13年前列腺MRI诊断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医师4)。对每名医师T2WI与三维DTI融合轴面T2WI的评分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上述4名医师在T2WI上NVB的评分分别为(2.9±0.8)、(3.0±1.1)、(1.6±0.7)和(3.8±0.5)分,在三维DTI融合轴面T2WI上NVB的评分分别为(4.4±0.6)、(4.3±0.8)、(4.2±0.6)和(4.9±0.3)分,4名医师的三维DTI融合轴面T2WI评分均高于T2W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2.791、-9.737、-14.538和-14.901,P均<0.01)。泌尿外科医师评分提升大,高年资放射科医师提升小。结论三维DTI融合轴面T2WI能提高不同资历放射科及外科医师评估前列腺NVB的能力。
-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用于评价宫颈癌恶性程度和组织血供的价值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对宫颈癌恶性程度和组织血供的显示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前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癌(病灶直径≥1 cm)并进行IVIM检查的31例患者(31个病灶)。将患者病灶按照病理分级分为高分化(G1)、中分化(G2)和低分化(G3)3级,每组分别6、17和8例。患者均行盆腔MRI平扫、多b值DWI(b值分别为0、30、50、100、150、200、400、800、1000、1500 s/mm2)和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测量计算以下参数:肿瘤体积;肿瘤DWI单指数成像ADC值;IVIM成像参数,包括慢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和快扩散系数(D*)值;肿瘤DCE-MRI曲线半定量参数,包括曲线上升斜率(Slop)、大上升斜率(Maxslop)、对比增强比(CER)、对比剂清除率(Washout)和前90 s增强曲线下面积(AUC90)。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组间肿瘤体积、DWI参数和半定量DCE-MRI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 H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MRI扫描参数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绘制不同病理分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MRI定量参数诊断G3级宫颈癌的ROC曲线,计算诊断的佳截断值。结果G1、G2和G3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3.8±31.1)、(19.6±16.9)和(31.2±29.1)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47,P=0.332)。上述3组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03±0.11)×10-3、(1.00±0.10)×10-3和(0.90±0.05)×10-3mm2/s,D值分别为(0.80±0.11)×10-3、(0.77±0.06)×10-3和(0.69±0.06)×10-3mm2/s,f值分别为0.20±0.02、0.22±0.03和0.24±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19、5.272和3.524,P均<0.05)。不同病理分级组间其余MRI定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和D值与病理分级为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4和-0.493,P值分别为0.009和0.005),f值与病理分级为正相关(r=0.436, P=0.014)。ADC值、D值和f值诊断G3级宫颈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179、0.147和0.690。当f=0.22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6/8)和60.9%(14/23)。f值与Slop、Maxslop、CER和AUC90均为轻度正相关,r值分别是0.319、0.337、0.293和0.344,P均<0.01。结论 IVIM成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宫颈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和组织血供,具有一定价值。
-
MRI定量动态增强参数在宫颈鳞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参数诊断不同病理分级宫颈鳞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宫颈鳞癌,初诊未经过任何治疗的55例患者。依照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高分化组6例,中分化组28例,低分化组21例。患者均行盆腔常规MRI平扫和DCE-MRI检查。测量各病理分级组患者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DCE-MRI参数与鳞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宫颈鳞癌低、中、高分化组的Ktrans分别为(2.42±0.58)、(1.71±0.78)、(1.27±0.78)/min,Kep分别为(4.17±1.23)、(3.08±1.58)、(2.55±0.87)/min,Ve分别为0.60±0.12、0.60±0.19、0.43±0.17。不同病理分化组间的Ktrans、K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18、4.234,P均<0.05),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2, P>0.05),其中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间的Ktrans、K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分化组与高分化组间的Ktrans、Ke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与组织病理分级呈中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531、-0.446,P值分别为0.001、0.002),Ve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r=-0.220, P=0.141)。结论 DCE-MRI参数Ktrans、Kep可以反映不同组织病理分级宫颈鳞癌的血流灌注特征。
-
鼻腔鼻窦转移瘤的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转移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鼻腔鼻窦转移瘤患者10例,共12个肿块,原发肿瘤分别为肾透明细胞癌6例、肺腺癌2例、结肠腺癌和肝细胞癌各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其中9例行MRI增强扫描,5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形态、密度和信号特点以及强化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转移瘤位于蝶筛区3个、筛窦2个、上颌窦2个、鼻腔2个、额筛区2个、蝶窦1个。12个转移瘤均有骨质破坏,1例合并肿瘤骨形成。CT显示10个转移瘤呈等密度、1个呈等高混杂密度、1个呈等低混杂密度。MRI表现为T1WI与脑灰质相比呈等信号9个、等低混杂信号3个;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11个、均匀低信号1个。增强扫描肿瘤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出型4例、平台型1例。结论鼻腔鼻窦转移瘤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肾癌。典型影像表现是位于筛窦并累及周围多个窦腔的富血供软组织肿块伴明显骨质破坏。
-
积极规范地开展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
肺癌是全球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首位原因。众所周知,肺癌如果能在早期阶段(尤其是Ⅰ期)手术切除,预后将显著改善。因此,多年来国内外很多医疗或公共卫生机构致力于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终降低病死率。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表明[1],X线胸片虽能检出更多肺癌、提高手术切除率,但并未降低肺癌病死率,故目前不推荐X线胸片作为肺癌筛查工具。20世纪90年代,随着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技术的开发,日本、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陆续启动了LDCT肺癌筛查项目,标志着肺癌筛查研究进入了LDCT时代,并成为近20余年来肺癌筛查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目前LDCT肺癌筛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国际上已基本认同其在肺癌高危人群中的作用。
关键词: -
MRI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女性生殖系统是常见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在我国,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患病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前10位,分别为12.96/10万、8.77/10万和7.95/10万[1]。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除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及病理分级有关,还与肿瘤的术前分期密切相关。虽然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在临床上易获得刮片组织病理结果,但因取材有限,且肿瘤组织存在异质性,可能影响对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级)、肿瘤血管生成等病理特点判断的准确性。因术前难以取得卵巢癌病理证据而难以准确判断病理类型和分期等。MRI可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术前判断肿瘤分期、治疗后评估和预测疗效、监控肿瘤复发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价值[2-10]。笔者重点对MRI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中的价值进行阐述。
关键词: -
2014年中国云南医学影像学进展学习班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CARE继续教育项目骨肌系统培训班(昆明站)隆重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云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共同举办的2014年中国云南医学影像学进展学习班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CARE继续教育项目骨肌系统培训班(昆明站)于2014年9月12日至14日在昆明市连云宾馆隆重召开。云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卫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副校长冯晓源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流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关键词: -
《中华放射学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关键词: -
本刊2015年可以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缩略语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缩略语不得移行。对于放射学专业领域为大家熟知的部分专业名词缩略语可以直接使用,本刊2015年可以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如下(按照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
关键词: -
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和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目前肺癌5年生存率仅为15%~16%[1-3],预后仍无明显改观。众所周知,如果能在早期阶段(尤其是Ⅰ期)进行手术切除,则肺癌的预后将显著改善。因此,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终降低病死率。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表明,X线胸片虽能检出更多肺癌、提高手术切除率,但并未降低肺癌病死率,故目前不推荐X线胸片作为肺癌筛查工具[4-9]。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胸部低剂量 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技术的发展,肺癌筛查研究进入LDCT时代,并成为近20余年来肺癌筛查研究的热点。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X线胸片相比,采用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10]。基于NLST令人振奋的获益结果,美国多家权威医学组织陆续推出了肺癌筛查指南,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LDCT肺癌筛查。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已开展或拟开展LDCT肺癌筛查,但国内尚缺乏相应的诊疗规范,造成对LDCT肺癌筛查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实践不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参照国外新版肺癌筛查指南,并结合国外大型肺癌筛查项目经验及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起草了本共识。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5 | 09 |
1993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