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胸椎血管瘤合并截瘫一例报告
摘要: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岁,入院前3个月余出现胸背部酸痛不适,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行走.查体:第9胸椎棘突轻度后突畸形,深压痛及叩击痛(+),胸10神经节段(平脐)以下皮肤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3级,下腹壁反射减弱,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均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戈尔登征(+).X线及MRI扫描见:第9胸椎压缩变扁,其上下椎间盘完整,椎旁及前后缘均可见梭形软组织肿胀影,后方脊髓受压变窄,椎体骨质破坏,形态不规整.MRI诊断:第9胸椎结核.患者血沉100 mm/h,碱性磷酸酶测定149 U/L,二便正常.术前诊断:第9胸椎结核,截瘫指数2+,不除外肿瘤.术中见:第9胸椎椎体及右侧椎弓根缺如,被纤维肉芽组织及海绵状凝血块充填,椎管内亦有肉芽组织及凝血块,硬膜囊受压变形,但无侵蚀破坏.予以彻底清除病灶,并充分使脊髓减压,术中脊髓搏动良好.术中失血约300 ml,输血400 ml.术后标本病理检查报告:出血坏死伴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可见丰富血管及不规则骨针,病理诊断为椎体血管瘤.术后2 d,患者平脐以下皮肤感觉恢复正常,10 d后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病理反射消失.
-
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为进一步分析目前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特点及其占总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以提高对该病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诊治的78例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支原体感染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多见,其中婴幼儿20例(25.64%),学龄前儿童33例(42.30%);总体病情较轻,并发症少,胸部X线表现局部斑片状和网点状阴影占优势.与其他年龄组相比,3岁以下患儿喘息及肺部罗音发生率较高(P<0.05);6岁以上儿童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支原体IgM多在病程8~10 d被检出(69.23%).末梢白细胞总数正常率为80.76%;中性粒细胞分类>50%者占53.84%.C反应蛋白(CRP)升高率为51.72%.结论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年龄趋于小龄化、总体病情虽轻、但不同年龄儿童发病有其不同特点,抗体检出时间往往滞后于临床症状,外周血常规检查及CRP水平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子宫内膜癌HLA-DR表达与树突细胞浸润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HLA-DR表达及癌组织中树突细胞(DC)的密度,探讨两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6例子宫内膜癌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HLA-DR表达和S100阳性树突的浸润密度,并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HLA-DR表达率27.9%(24/86),表达率随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S100阳性DC丰富(≥10/HPF)的病例为46.5%(40/86),DC浸润密度在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HLA-DR表达与DC浸润程度密切相关(r=0.522,P<0.01).结论HLA-DR表达与DC浸润密度可能反映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抗肿瘤免疫状况,可能成为判断临床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40例,2型糖尿病无冠心病组48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其颈动脉IMT.结果2型糖尿病组颈动脉平均IM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颈动脉斑块率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平均IMT及颈动脉斑块率又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冠心病有明显关系,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合并症发生、发展的一个指标.
-
宫颈癌中p27和nm23-H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27和nm23-H1在宫颈癌中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宫颈癌中p27和nm23-H1的表达.结果40例宫颈炎组织中nm23-H1均表达阴性,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nm23-H1阳性表达与癌组织分化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40例宫颈癌组织中p27表达率为32.5%,而宫颈炎组织表达率为8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p27表达与癌组织分化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基因p27和nm23-H1表达异常是宫颈癌产生的机制之一,与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p27和nm23-H1可能是宫颈癌的重要预后指标.
-
基因表达谱数据缺失值的估计方法
目的探讨常用的基因表达谱数据缺失值填充方法对于提高目前流行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分类器--支持向量机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公开发表的酵母菌基因表达谱数据,及Ribo功能类作为类属性构成训练集.分别利用KNN法和类均值法对其缺失值进行填充后,基于完整的表达谱数据对SVMs模型进行训练.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避免训练中的过拟合问题,绘制CV准确率等高线图监控模型参数的迭代.采用检验对所得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KNN法填充下,SVMs模型的CV准确率维持在99.554%;类均值法填充下,SVMs模型的CV准确率从99.554%上升至99.635%.对于模型性能的统计学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模型性能的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种填充方法对于SVMs模型性能改善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验条件和基因表达谱数据的特点任意选取两种填充方法进行处理.
-
思美泰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胆汁郁积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思美泰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胆汁郁积症的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进行常规保肝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予思美泰胶囊及胆维他片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周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第2,4周分别为P<0.05,P<0.01).结论思美泰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随的胆汁淤积疗效优于胆维他片.
-
P16、P53、P21ras和C-erb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16、P53、P21ras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胃癌中P16、P53、P21ras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4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2%、45.1%、62.7%和23.5%.P16蛋白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53蛋白过度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21ras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erbB-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4种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有两种以上基因蛋白异常表达的比只有一种蛋白异常表达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化,多种基因异常表达在淋巴结转移中可能存在协同促进作用.
-
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对大鼠原代肝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组人类生长激素(rhGH)对大鼠原代肝细胞的分泌性蛋白质如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等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二步法制备肝脏单细胞悬液,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rhGH 0.4,4,40mU/ml,分别检测其分泌性总蛋白(TP)、Alb、Trf以及肝细胞内的IGF-I.结果各剂量组中TP、Alb、Trf、IGF-I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rhGH剂量越大上述各指标的定量值越大.(1)分泌性TP的各组数值(依次为对照组、0.4 mU组、4 mU组、40 mU组,以下同):(147.7±31.1)μg/ml,(184.0±39.2)μg/ml,(197.1±50.0)μg/ml,(247.2±42.4)μg/ml,P <0.01;(2)Alb:(25.83±4.55)μg/ml,(30.17±4.04)μg/ml,(31.59±3.57)μg/ml,(35.81±4.42)μg/ml,P <0.01;(3)Trf:(9.37±1.95)μg/ml,(11.23±3.86)μg/ml,(14.64±2.91)μg/ml,(16.94±7.31)μg/ml,P=0.007;(4)IGF-I:9 808±5 604,13 654±6 478,16 098±6 709,17 438±8 943,P<0.01.结论肝细胞的分泌性TP、Alb、Trf、IGF-I对rhGH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剂量越大合成和/或分泌增加越明显.
关键词: 肝细胞 重组人类生长激素 白蛋白 转铁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胃和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胃和胆囊良性疾病的可行性及其优越性.方法分析2001年10月至2004年6月间进行的10例腹腔镜联合胃良性疾病手术和胆囊切除术患者,并与同期进行的36例单纯性腹腔镜胃良性疾病手术和20例随机选取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对比.结果66例均成功进行腹腔镜手术,无并发症,术后患者疼痛减轻,均不用止痛剂,联合手术、单一性胃手术和胆囊切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48.5 min、113.6 min和40.8 min;术后平均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9 h、53 h和22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2 d、5.8 d和3.3 d.联合手术和平均费用与单一性胃手术相当.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联合进行胃良性疾病手术和胆囊切除术与单一的手术一样安全、有效.联合手术在不增加患者的手术时间的基础上,可大幅度减少患者分次手术的费用和在院时间.
-
针刺不敏感大鼠在诺维本损伤后的针效变化
目的观察针刺不敏感大鼠经诺维本损伤后的针刺镇痛效应变化.方法以针刺"后三里"穴的镇痛痛阈为指标,筛选出针刺不敏感大鼠,对针刺不敏感大鼠行诺维本损伤后再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结果针刺不敏感大鼠经诺维本损伤处理后针刺痛阈提高非常明显.结论损伤作用可能能激发大鼠的针刺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