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Y-V血管延长法在岛状皮瓣移位术中的应用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谢庆平

    目的介绍岛状皮瓣移位术中延长血管蒂的方法,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自1994年2月~2001年10月行Y-V血管延长岛状皮瓣移位术的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45岁,平均26.8岁.皮瓣选取血管蒂有"Y"形血管分支者,将与皮瓣血管蒂共干的另一条分支("Y"形的另一臂)同时进行分离,在"Y"形分岔部的近侧结扎血管主干,以另一条血管为血供来源,血管蒂得以Y-V样延长,然后逆转修复创面.结果血管蒂长度平均增加6 cm,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16例皮瓣全部成活,色泽、质地与受区一致.结论 Y-V血管延长法不仅扩大了岛状皮瓣的应用范围,而且有利于移位皮瓣的成活,值得推广应用.

  • 肩胛骨骨折的分类及手术治疗

    作者:贾健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scapularfracture,SF)的分类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自1996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6例SF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前后位X线检查者16例,侧位及腋窝位X线检查者5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者12例.根据Hardegger的分型方法,体部骨折9处、肩胛颈骨折7处、盂缘骨折2处、盂窝骨折1处、肩胛冈骨折5处、肩峰骨折3处、喙突骨折2处.其中混合型骨折11例(68.8%),伴有合并损伤者14例(87.5%).通过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后上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分别对不同类型的SF使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等固定.结果 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18.6个月.根据Rowe的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2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1%.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1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结论 (1)SF多由高能暴力所致,常伴有合并损伤.三维CT重建有助于明确骨折类型和选择治疗方法;(2)盂窝骨折台阶样移位在3~5 mm以上、盂缘骨折合并肱骨头半脱位、某些体部爆裂骨折、肩胛颈骨折失稳及浮肩损伤等应行手术治疗;(3)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重SF至少需随访1年,才能确定功能预后.

  • 臀肌挛缩症的分级与治疗

    作者:贺西京;李浩鹏;王栋;王斌;刘晓刚;徐思越;陈磊

    目的探讨非手术的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治疗重度臀肌挛缩症的适应证和方法,提出该病的分级,分析分级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根据制定的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标准,将210名患者按病情轻重程度分为Ⅰ、Ⅱ、Ⅲ度.Ⅰ度采用非手术的物理疗法治疗;Ⅱ度及Ⅲ度患者全部采用经大转子内上方斜形小切口手术治疗.Ⅱ度患者手术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斜行切开关节囊后上方,行关节囊成形术.术后早期进行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防止粘连.结果Ⅰ度患者23例,经理疗、按摩治疗,所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有效率为100%,优良率为39%;Ⅱ、Ⅲ度患者187例,全部行手术治疗,优良率达97%.结论将臀肌挛缩症进行分级,更有利于准确的区别该病的轻重程度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非手术疗法治疗臀肌挛缩症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适用于Ⅰ度患者;手术治疗适用于Ⅱ、Ⅲ度患者,疗效满意.

  • 三维细胞培养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唐开;党耕町

    组织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 磷酸钙骨水泥作为骨形成蛋白载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及相关研究

    作者:孙明林;胡蕴玉

    目的制备CPC/BMP复合人工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参考有关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兔桡骨15mm骨缺损处,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染色分析、电镜扫描及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线摄片、无机质含量测定以及骨密度测量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同时以单纯的CPC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研究,综合评价CPC/BMP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术后CPC/BMP和CPC两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逐渐升高,尤以CPC/BMP组显著,提示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修复能力明显好于后者.CPC/BMP植入2周时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分化,在材料与骨端之间出现一层软骨细胞,4周时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16周时板层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24周时骨缺损初步修复,新骨密度明显高于CPC组,说明BMP的加入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同时也加速了新骨的钙化.24周组标本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CPC/BMP组力学指标接近正常,与CP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机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骨形成的同时伴随材料的降解,CPC组材料降解速度缓慢,CPC/BMP组降解速度优于CPC组,但24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残存.在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过程中可出现血清钙浓度的一过性升高.结论 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关节软骨修复的影响

    作者:王吉兴;孙炜;金大地;刘晓霞;冯岚;江建明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S-甲基异硫脲(S-methylisothiourea,SMT)对关节软骨修复的影响,探讨NO在软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髁间关节面制成全层软骨缺损,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12只,软骨缺损区旷置;(2)rhBMP组12只,缺损区充填rhBMP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3)SMT组12只,缺损区充填rhBMP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后,皮下注射iNOS抑制剂SMT.术后16周处死动物,按组织形态学分级标准,作修复组织质量评价;天狼猩红-苦味酸染色观察修复组织内Ⅰ、Ⅱ型胶原分布;化学比色法检测NO释放量和NOS活性;35S掺入法检测蛋白多糖合成率;RT-PCR检测iNOS和MMPgn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6周,形态学评分表明,SMT组和rhBMP组在缺损区充填程度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2.32,P>0.05),在边缘修复结合度、细胞形态和缺损区结构以及软骨下骨修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SMT组优于rhBMP组(P<0.05).化学比色法显示SMT组NO释放量(24.97±3.95)μmol/L和NOS活性(1.17±0.31)U/ml显著低于rhBMP组和对照组(F=21.287,F=15.932,P<0.05).SMT组Ⅰ型胶原明显少于rhBMP组和对照组,Ⅱ型胶原多于rhBMP和对照组.SMT组35S掺入量(48 276±5 791.58)cpm明显高于对照组(10 285±867.5)cpm和rhBMP组(37 624±5 217.34)cpm.对照组和rhBMP组均可检测到MMP9和iNOSmRNA的表达,但SMT组仅能检测到少量MMP9mRNA的表达,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4.29,P<0.05).结论 iNOS抑制剂SMT的应用能明显提高软骨修复的质量.

  • 骨外骨肉瘤一例报告

    作者:王晓滨;黄公怡

    骨外骨肉瘤是发生于软组织的骨肉瘤,临床上少见,现将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 髌骨交锁一例报告

    作者:符建兵;姚芒旭

    患者女,28岁.因右膝顶伤后剧痛,膝关节不能屈曲就诊.查体:膝关节前内侧轻度肿胀,压痛(++).行被动屈伸膝关节运动,剧痛难忍,患者拒绝活动.

  • 双侧肘后部瘤样钙化症一例报告

    作者:王立琴

    瘤样钙化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病,我院自1989年以来仅收治1例,随访12年,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

  • 关于脊髓损伤后修复研究的管见

    作者:胥少汀

    脊髓损伤患者常发生截瘫或四肢瘫,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 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影响

    作者:周一新;张洪;黄德勇;周乙雄;蒋毅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15日~2月15日间,门诊共随访保留髌骨TKA后患者44例59膝,所有手术均于1998年10月~2001年10月间施行,术前诊断均为骨关节炎,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19.1个月.依据目前较普遍认同的标准:股骨假体髌骨滑槽的深度、宽度、是否对称,髌骨滑槽的延伸范围,股骨假体前方向远端移行是否平滑等将股骨假体分为"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病例排除的标准:(1)膝关节屈曲小于80°者;(2)X线影像提示存在股骨假体屈曲大于3°、股骨前方皮质切迹(notching)、髌骨高位或低位等外科操作失误者.按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方法及患者自我感觉对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51膝分属上述两组,"髌骨友好"组21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1.58(0~8)分;"髌骨不友好"组30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3.32(0~6)分,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42,P<0.01)."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无膝前痛患者构成比分别为64%与9%,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5.457,P<0.01).结论股骨假体设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保留髌骨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行保留髌骨TKA时应选择"髌骨友好"假体,采用"髌骨不友好"假体行TKA时建议置换髌骨.

  •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变

    作者:罗从风;蒋垚;曾炳芳;腰野富久

    目的了解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及骨坏死的近期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手术要点.方法自1999年4月~2000年7月对20例患者行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男10例(12膝),女10例(12膝);其中骨关节炎18例(22膝),骨坏死2例(2膝);术后随访13~34个月,平均25.7个月.随访主要指标为站立位下肢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及JOA(日本骨科学会)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平均FT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随访时24膝平均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关节屈曲挛缩得到明显改善(P=0.002 5);随访时屈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术前与术后的屈曲度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0.742,P<0.001).结论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活动度恢复好的优点,近期效果相当满意.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对手术技术及手术经验也有较高要求,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徐宏光;王以朋;邱贵兴

    髌骨是人体大的籽骨,它是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的早、中期,髌骨的重要性并不为人们所重视.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未洗涤伤口引流血凝血功能的研究

    作者:关振鹏;吕厚山;魏威;田京;艾京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未洗涤伤口引流血回输在凝血功能上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5~7月间行TKA的患者30例46膝,男7例,女23例;年龄29~75岁,平均56.9岁;骨关节炎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单侧膝关节置换14例,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16例.术后常规使用Stryker公司的CBCⅡConstaVacTM型回输血器予以自体伤口引流血回输,同时检测患者和伤口引流血中凝血因子的变化.结果 (1)患者术后6 h静脉血及术后2~6 h伤口引流血中的纤溶酶原和抗凝血酶Ⅲ均低于术前静脉血,而术后2~6 h伤口引流血中的纤溶酶原和抗凝血酶Ⅲ也低于术后6 h静脉血,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术后2~6 h伤口引流血中的纤维蛋白原未测到,术后6 h静脉血中的纤维蛋白原低于术前静脉血,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以上所能测出的数值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未见到凝血功能异常及DIC发生;(4)D-二聚体术前多处于正常范围内(<200ng/ml),而术后2~6 h伤口引流血及术后6 h静脉血中几乎全部大于2000ng/ml.(5)性别、术式及病因对凝血因子的变化无影响.结论 TKA术后伤口引流血中凝血因子虽然有显著性变化,并有引起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但未经洗涤的伤口引流血回输给患者,在凝血功能上是相对安全的.

  • 应用关节镜诊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纤维束带反应

    作者:倪磊;吕厚山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的日益普及,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增多,假体松动和感染比较常见.

  • 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与否的比较

    作者:章波;娄思权;张克;刘岩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与否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自1994年1月~2000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6例(109膝).对髌骨置换和未置换的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的髌骨评分标准.随访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30°、90°轴位X线片.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置换组与未置换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髌骨功能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置换组部分功能(上下楼梯及从椅子上坐起)略好于未置换组,未置换组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高于置换组,但多为轻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髌骨不稳定和半脱位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髌骨不稳定的发生与术前畸形明显及术前髌骨外侧偏移倾向有关,是造成未置换组膝前痛的因素之一.未置换组髌骨不稳定与髌骨分型有关,建议如果术前拍摄髌骨轴位X线片时发现髌骨属于Ⅲ型者应置换髌骨.

  •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失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翁习生;李军伟;邱贵兴;赵宏;金今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失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1993年7月~200O年12月间治疗的423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2例,平均年龄64.4岁(53~77岁);女271例,平均年龄67.2岁(34~87岁).类风湿性关节炎(RA)142例,骨关节炎(OA)264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化脓性关节炎膝关节强直4例.均采用进口膝关节假体.结果 17例发生了手术中失误或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02%.术中失误包括股骨髁劈裂骨折1例,股骨干穿孔2例,胫骨上端穿孔2例,截骨不当5例,髌骨穿孔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术后早期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3例,膝关节强直2例.结论 TKA术中失误的原因在于配套器械使用不熟练,对膝关节变形的认识不足,综合外科技术不全面.感染涉及多个环节.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及正确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功能十分重要.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