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白跃宏;孙天胜;欧阳颀;杨远滨;张龙海;常红星;李放

    目的探讨由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慢性腰痛患者经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间隔内压测量诊断为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18~66岁,平均42.3岁.慢性腰痛时间2~42年,平均27年.采用微创方法行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术,术后进行腰、腹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下腰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15°±0.5°和7°±0.7°(P<0.05).术前腰骶部骨筋膜间隔内压在静息、运动中和运动后6min以内分别为(10.4±0.9)、(187.1±11.16)和(13.2±13)mm Hg,术后分别为(6.8±0.8)、(162.3±12.35)和(7.1±0.6)mm Hg(t值分别为2.035、2.320、3.211,P<0.05或0.01).竖脊肌病理改变为退行性变、灶状萎缩和坏死,电镜表现为散在性的骨骼肌纤维排列紊乱,多处骨骼肌纤维变性.超声多普勒结果表明腰骶部骨骼肌内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较术前分别增加(0.17±0.02)kHz和(0.09±0.01)kHz(P<0.05).结论应用临床检查及骨筋膜间隔内压测定的方法诊断由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的慢性腰痛是可靠的.治疗上可采用骨筋膜间隔切开减压术.

  • 脊柱侧凸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手术治疗

    作者:邱勇;王斌;朱泽章;吕锦瑜;俞杨;朱丽华

    目的探讨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52例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三类:(1)单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18例):对脊柱侧凸有手术矫形指征、伴发无明显神经损害的ChiariⅠ型畸形和(或)脊髓空洞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2)单纯颈枕部手术(12例):对脊柱侧凸尚无手术矫形指征者,无论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是否存在神经损害,均行后路枕大孔扩大、C1后弓切除、硬脊膜成形术和脊髓空洞分流术;(3)颈枕部手术加脊柱侧凸矫形手术(22例):对脊柱侧凸有矫形手术指征、伴发的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有神经损害者,先行枕大孔扩大、C1后弓切除、硬脊膜成形术和脊髓空洞分流术,术后6个月再行脊柱侧凸矫形术.结果34例颈枕部手术患者中24例术前存在明显的神经损害,术后6个月内仅6例有轻度的神经功能改善.40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中,Cobb角<90°者额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3%、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80%;Cobb角>90°者额状面平均矫正率为49%、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4%.随访6个月~5年,平均19个月,矫正率平均丢失6%.结论脊柱侧凸在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时不仅具有外科矫治性,而且可以获得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类似的矫形效果.

  •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

    作者:汤欣;黄辽江;吕德成;孙康;齐志明;李洪敬;曲巍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1998年10月~2002年5月收治的42例胫骨远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条件均衡.其中一组按AO操作原则及规范行切开复位有限接触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传统切开组),另一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组).对两组的手术过程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个月.MIPPO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3.4 d和8.7 d,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2.17和2.09,P<0.05);MIPPO组手术耗时1.7 h,骨折愈合时间为11.9周,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1.83和1.73,P>0.05).MIPPO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段骨折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符合美学要求,是一种疗效较好的生物学固定方法.

  • 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王非;瞿东滨;金大地

    下腰痛已成为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更高,多达80%的美国成年人于一生中的某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下腰痛.

  •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

    作者:郭钧;陈仲强

    1934年Mixter和Barr首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腿痛的观点.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椎间盘突出被看作是椎间盘疾病导致疼痛的先决条件和惟一原因.Lindblom及Wilson等[1]相继发现,即使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行椎间盘造影仍可诱发腰痛.

  • 双侧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一例报告

    作者:王西迅;诸葛天瑜;陈旭辉;孙捷;李恩典;郑高伟;吴晓军

    患者女,41岁.左髋疼痛伴跛行21个月.2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髋胀痛,活动时加剧,休息后缓解.偶有静息痛,无低热盗汗.无激素应用史,无外伤史.查体:左髋前压痛明显,内旋痛(+),"4"字征(+),Thomas征(-).

  • 腰椎椎间融合器移位三例报告

    作者:李东;李锦军;王炳强;赵易;杨雍

    椎间融合器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早一代的椎间融合器TFC、BAK等,理论上都具有自稳和稳定脊柱的作用.由于存在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并发症,因此这种稳定作用还值得怀疑.

  • 注重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提高远期疗效

    作者:贾连顺

    近年来,人们对颈椎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治疗方法也有重大进展.本期刊出了4篇关于颈椎病诊治方面的论文,分别对颈椎病的减压内固定疗效、Cage内固定术后翻修、颈椎不稳的治疗及颈椎手术并发症做了报告.但颈椎病病变较为复杂,其发病机制、病理基础、病变发展过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转归等一系列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甚至有许多基本问题仍然不甚明确.

  • 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楼才俊;陈其昕;李方才;王扬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的MRI表现与病理学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MRI相对信号强度评价腰椎间盘髓核退变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病例组标本取自腰椎间盘疾患手术患者,共91例101个椎间盘;对照组标本取自既往无明显腰痛史的年轻腰椎骨折患者和新鲜脑死亡患者,共6例16个椎间盘.所有标本均于术前测量MRI相对信号强度,并予以HE染色、Alcian blue临界电解质浓度(CEC)染色和水分含量测定,分析MRI相对信号强度与硫酸软骨素指数、MRI相对信号强度与水分含量、硫酸软骨素指数与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的MRI相对信号强度、硫酸软骨素指数和水分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而硫酸角质素指数差异无显著性.MRI相对信号强度与硫酸软骨素指数、MRI相对信号强度与水分含量、硫酸软骨素指数与水分含量均有明显相关性,其r值分别为0.659、0.752和0.592,P值均<0.001.根据髓核的水分含量和病理学改变,可将髓核退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MRI相对信号强度依次为:>0.82,0.73~0.82,0.64~0.72,<0.64.结论Mm相对信号强度不仅能反映髓核的水分含量,而且还能反映髓核退变过程中的病理特征.MRI相对信号强度四级定量分级法是一种评价髓核退变较好的方法.

  • 正确对待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评价

    作者:胡有谷

    1952年方先之、郭巨灵和周映清[1]首先在国内发表了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47例报告,对手术体位、手术器械、手术步骤、术中所见和术后处理等做了详尽的介绍.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卫生部委托天津医学院、天津市立人民医院(天津医院前身)举办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培养了一大批骨科专业人员,推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在我国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约为120人次/百万[2],低于美国700人次/百万和加拿大540人次/百万,高于英国80人次/百万.

  • 下腰椎椎间孔形态与椎间盘高度丢失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钱宇;范顺武;方向前;胡月正;顾传龙

    目的描述下腰椎椎间孔的形态及椎间盘高度丢失时椎间孔形态的变化.方法取正常的成年新鲜尸体下腰椎标本8具(L3~S1),观察标本在不同状态(椎间盘完整和椎间盘破坏)及不同加载条件(0、300、500N)下L4-5和L5S1椎间孔的形态及其和神经根的解剖关系,测量椎间孔的高度、大宽度、小宽度,于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间盘前、后高度.结果在未加载的自然状态下,椎间孔上大下小,呈倒置的泪滴形,神经根位于椎间孔上部.在椎间盘完整的状态下,加载500N时,椎间孔形态及其与神经根关系的变化不明显.摘除髓核,随着加载量逐渐增大,椎间孔逐渐缩小、变形,神经根被推挤向同位椎弓根的下缘;椎间孔高度、大宽度和椎间盘前高、后高逐渐减小,与未加载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椎间孔高度与椎间盘后高、前高呈线性相关.结论椎间盘高度丢失与椎间孔形态改变关系密切,椎间孔形态改变增加了神经根卡压的危险性.

  • 骨性结构参数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志钢;王沛;马信龙;张园

    目的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及退行性改变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40例(病例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1.35±9.91)岁;非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6例(对照组),男13例,女43例;平均年龄(57.27±10.00)岁.两组患者均划分为三个年龄段:45~54岁,55~65,≥66岁.在X线侧位片和腰椎CT或横断面MRI片上测量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L5椎体相对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骶角、椎弓根下关节突角、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段和总体的L5椎体相对倾斜角、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腰骶角、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系数、椎弓根下关节突角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左侧及右侧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骨性结构的异常不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

  • 体质指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关系

    作者:顾海伦;王欢;刘莉;周凤华;段景柱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住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48例.术前记录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BMI(体重/身高2,kg/m2).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BMI<24,超重组BMI为24~28,肥胖组BMI>28.根据北美脊柱协会制定的60项指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疗效评价量表,调查术后症状、体征、术后生活能力及术后恢复工作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8~5.16年,平均2.48年.正常组较肥胖组的术后改善率好,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三组间术后腰部疼痛程度和下肢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恢复工作能力方面正常组较肥胖组好(P<0.05);生活能力方面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患者在改善率、术后腰部疼痛和术后下肢麻木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BMI过高,即肥胖是腰椎间盘手术的不利因素,特别对于女性患者,减轻体重可能是术后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 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

    作者:侯树勋;李明全;白巍;商卫林;吴闻文;王韬;史亚民;罗卓荆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1~1993年在三家医院行髓核摘除术(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疗的1 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并对放射学资料保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共收到有效回信104封,随访率为10.4%.(1)临床疗效:开窗组(37例)的优良率为83.8%,半椎板组(44例)为77.3%,而全椎板组(23例)为43.5%.开窗组与半椎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窗组、半椎板组分别与全椎板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2)术后恢复工作情况:开窗组的平均恢复工作时间和恢复原工作率分别为4.3个月和84.6%,半椎板组分别为4.6个月和86.4%,全椎板组分别为4.4个月和77.8%.(3)影像学改变:全部病例的施术腰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后9年平均丢失36%,但绝大多数患者未出现局部不稳.结论(1)开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2)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3)髓核摘除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 直腿抬高试验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作者:宋沛松;孔抗美;齐伟力;欧阳甲;崔华中;韩伟

    目的研究直腿抬高试验(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 SLR)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椎间盘突出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例的SLR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男281例,女224例;年龄26~69岁,平均42.1岁.单间隙突出(L4-5或LsS1)337例,多间隙突出168例.321例行CT检查,184例行MR检查.结果SLR与急或慢性病程、椎间盘突出率、侧隐窝是否狭窄、椎间盘突出位置(中央型、侧旁型)、间歇性跛行距离等相关;而与年龄、性别、民族(汉族与维吾尔、哈萨克、回族比较)、椎间盘突出大小、单或多间隙突出、侧旁突出的根前、根腋、根肩型不相关;L4-5与L5S1椎间盘突出的SLR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SLR受诸多因素影响,临床上不能将SLR结果作为判定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相关因素为急或慢性病程、椎间盘突出率、侧隐窝是否狭窄、椎间盘突出位置及间歇性跛行距离.

  • 颈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作者:俞杭平;唐天驷;王以进;丁亮华;徐南炜;朱晓宇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随访研究,探讨对无明显后凸畸形和节段不稳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后是否有必要加用钛板内固定.方法采用1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测量单纯植骨组和加用钛板内固定组在2.0Nm纯力矩载荷下的运动范围;应用有限元力学分析计算出各时相两组的骨痂强度及与融合节段相邻部分的平均应力水平.临床随访同时期施行单纯植骨融合的27例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18例患者,比较3年以上疗效;同时随访行单纯植骨融合的33例患者,评价10年以上疗效.结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术后即刻加用钛板内固定组的稳定性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P<0.05).有限元力学分析显示:术后0.5年起单纯植骨融合组的骨痂强度和融合节段相邻的C5椎体平均应力水平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组基本相当;颈椎前部结构总体应力水平随植骨融合而增加,后部结构总体应力水平随植骨融合而减小.单纯植骨融合组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组术后3年以上随访疗效相当;单纯植骨融合术后10年以上随访总体疗效满意.结论对不伴明显后凸畸形和节段不稳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疗效相当.

  • 颈椎椎间融合器翻修术

    作者:谢宁;谭军;沈康平;刘铁龙;陈德玉;叶晓健;贾连顺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以下简称Cage)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颈椎Cage翻修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方法颈椎Cage翻修术27例,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脊髓型颈椎病21例;单节段Cage 8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4例.就诊时距原手术时间2~25个月,平均10.3个月.患者表现为颈肩部不适22例,颈肩部疼痛9例,脊髓压迫症状19例,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翻修术前颈椎曲度较原手术术后当时平均丢失7.1 mm、椎间高度平均丢失3.9mm,24例出现颈椎后凸畸形,多节段者均出现两个Cage交错咬合现象,植骨不愈合6例,动态X线片显示颈椎不稳9例,CT或MRI显示减压节段仍存在压迫19例.对23例(29个Cage)行前路Cage取出、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其中16例加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植骨融合术;4例(9个Cage)行后路椎板减压、矫形固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11.7个月.较翻修术前颈肩部症状改善率为81%,脊髓压迫症状改善率为58%,术后JOA评分平均14.2分.前路翻修中17例植骨块于术后3个月时愈合,6例延迟愈合.颈椎后凸畸形消失,椎间高度平均增加3mm.未出现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Cage手术失败原因包括减压不够彻底、Cage沉陷产生颈椎曲度的丢失和植骨不愈合.翻修的适应证为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颈椎不稳、畸形者.翻修时尽量采用前入路,取出Cage,彻底减压,植骨固定.注意保留原有的骨质和颈椎的活动节段,长节段融合时应加后路固定.

  •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及预防

    作者:徐侃;邱斌松;陈正形;陈其昕;陈维善;吴琼华

    上世纪60年代Bohier首先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治疗颈椎疾病,之后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有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常用的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该系统为植骨提供了可靠的固定,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避免植骨块脱出.我科自1999年12月~2002年5月应用带锁钢板螺钉系统治疗颈椎病86例,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7例.

  • 退行性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作者:姜建元;马昕;夏军;陈文钧;吕飞舟;黄煌渊

    目的应用手术治疗退行性颈椎不稳,观察其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自1998年4月~2001年4月,对15例影像学上有颈椎不稳、伴体位性症状、经1年以上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9例;年龄44~65岁,平均55.2岁.病程1.5~4年,平均28个月.体位性症状主要包括:随颈椎屈伸或旋转出现的神经根型、交感型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样症状.所有病例均采取前路颈椎不稳节段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自体髂骨植骨7例,其中单节段3例;双节段4例,双节段者行开槽植骨.应用椎间融合器(钛网)8例,其中单节段2例,植骨取自异体骨;双节段6例,行开槽植骨,植骨取自椎体切除部分.结果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25个月.15例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12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偶有颈背部酸胀感.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影像学上出现退行性颈椎不稳同时伴有颈椎体位性症状,且两者可相互解释者,通过行不稳节段的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退行性颈椎不稳有良性转归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