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关系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钟世镇;刘景发;徐达传

    目的研究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侧块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并通过临床应用评价其可靠性.方法取50套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寰椎椎弓根和枢椎侧块的内缘、中点(内、外缘中点)、外缘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计算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的内缘间距、中点间距和外缘间距,建立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1岁.其中游离齿突1例,齿突发育不良3例,齿突陈旧性骨折2例.结果寰椎椎弓根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在枢椎侧块的内缘、中点、外缘的内侧(1.37±0.51)mm、(1.60±0.61)mm、(2.15±0.60)mm处.确定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为:经枢椎侧块内、外缘的中点作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交点的正下方3.Omm处.6例患者共放置寰椎椎弓根螺钉12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X线及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侧块与寰椎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侧块可作为术中确定寰椎后弓显露范围和判断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标志,可简化术中繁琐的定位操作.

  • 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作者:丁立祥;邱贵兴;王以朋

    先天性脊柱侧凸分为椎体形成缺陷(Ⅰ型)、分节缺陷(Ⅱ型)和混合型(Ⅲ型)三类[1].Ⅰ型包括半椎体(完全性)和楔形椎体(部分性),其中半椎体是指一侧椎体发育形成障碍而引起的椎体畸形.这种椎体畸形可导致脊柱侧凸、后凸、前凸等,可单独存在、也可多个并存,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根据与脊柱的关系可以分为嵌合的或非嵌合的,根据与相邻椎体的关系可分为未分节、部分分节和完全分节等亚型,此外还有蝴蝶椎、同侧半椎体等特殊类型.

  • 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长骨干缺损的成骨研究

    作者:樊征夫;杨志明;解慧琪;彭文珍;秦廷武

    目的研究仿生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修复长骨干缺损的成骨性能、修复效果及可能的修复机制.方法采用人工合成双相羟基磷灰石(HA/β-TCP)为支架材料,与聚-DL-乳酸(PDLLA)复合后再复合Ⅰ型胶原及重组合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与兔骨膜成骨细胞及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培养.将仿生制备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移植到日本大耳白兔桡骨完全骨膜-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观察、HE染色及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扫描电镜、X线能谱分析,研究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4周可见新生板层骨;第8周植入物与自体骨呈皮质骨融合,有新骨髓长入;第12周植入物外周被新生皮质骨完全替代,组织学新生骨呈数个连续过渡的条带样分布区.新生骨定量4周组与8周组及12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8周组与12周组差异无显著性.随植入时间延长,植入体中钙/磷比值趋向于自体皮质骨.结论仿生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植入体内修复长骨干缺损,修复效果好,其骨再生机制为软骨内化骨.

  • 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神经根病的特点

    作者:刘洪;Hirokazu Ishihara;李淳德;马忠泰

    目的研究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中,受累神经根及其致压因素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伴有神经根病的DLSS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岁.通过疼痛分布区、神经学检查及神经根造影确定受累神经根,并通过术中所见及术后症状的改善证实.致压因素通过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CT造影或CT椎间盘造影、MR检查以及神经根造影确定.在正位X线片上确定上、下端椎,Cobb角及椎体的侧方移位.将椎体的侧方移位分为两组:移位组(≥10mm)和无移位组(<10mm).结果受累神经根为L3神经根5个(14%)、L4神经根15个(42%)、L5神经根12个(33%)、S1神经根4个(11%),其中L3和L4神经根以及L5和S1神经根同时受累者分别为5例(23%)和4例(18%).L3和L4神经根压迫多由椎间孔或其外侧狭窄引起,而L5和S1神经根多由侧隐窝狭窄引起(χ3=10.08,P<0.01).L3和L4神经根多在侧凸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多在凸侧受压(χ2=8.92,P<0.01).L3和L4神经根受压者的Cobb角和侧方移位大于L5和S1受压者(t=8.843,P<0.01;χ2=8.23,P<0.01).结论DLSS中神经根的压迫不仅可以发生在脊柱侧凸的凹侧,也可以发生在凸侧.不同受累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不同.

  • 后路椎体截骨矫正僵硬性脊柱侧后凸

    作者:史亚民;侯树勋;王华东;李利;韦兴;刘汝落;孙彦

    目的采用顶椎截骨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58例,男21例,女37例;年龄4~27岁,平均14.1岁.其中先天性侧凸31例,特发性侧凸26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既往有脊柱矫正手术史者9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83.7°,悬吊位71.1°,脊柱柔韧度12.4%;脊柱后凸角平均78.2°,悬吊位76.3°,脊柱柔韧度23.8%.伴神经压迫症状者14例,CT或MRI显示椎管内骨性或纤维性分隔6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后路顶椎凸侧楔形截骨,截骨平面Ts~L1,截骨后应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或Luque器械固定.结果49例随访5~69个月,平均26.7个月.侧凸Cobb角平均30.0°,矫正率64.2%;后凸角平均21.3°,矫正率63.5%.术前有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11例、明显减轻2例,1年后仍无改善1例.术后发生肺炎2例(3.4%),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3.4%),一过性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功能障碍5例(8.6%).术后1年以上畸形矫正丢失率平均1.8%.结论对重度先天性混合型侧后凸、青春期后的中重度特发性僵硬性侧后凸和手术后畸形加重的脊柱侧后凸患者,采用顶椎楔形截骨,可使畸形得到一次性矫正,降低了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通过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配合支具外固定,患者可在术后3周离床活动.

  • 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固定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

    作者:江毅;肖联平;杜欣建;尹庆伟;刘智;田永刚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 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捧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

    作者:仉建国;邱贵兴;刘勇;王以朋;徐宏光;杨新宇;任玉珠

    目的评价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近期疗效.方法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5~16岁,平均11.8岁.半椎体T4 1例,T5 1例,T6 1例,T10 3例,T11 2例,T12 1例,L2 1例,L3 3例,L4 1例,L5 1例.均行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M8)5例,TSRH3例,儿童TSRH 1例,Isola 1例,儿童Isola 2例MossMiami 3例.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并记录脊柱融合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7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170~520min,平均395 min.术中出血量180~1600ml,平均805 ml.固定融合节段为2~9节椎体,平均4.3节.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1.2°矫正至15.9°,矫正率为68.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16°,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7mm矫正至1.9mm.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皮肤压疮1例,术中椎弓根切割1例.术后出现侧凸和后凸弧延长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大程度地矫正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早期手术可明显缩短融合范围.

  •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作者:仉建国;邱贵兴;杨波;王以朋;翁习生;沈建雄;徐宏光;杨新宇;任玉珠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Ⅰ a型1例、Ⅰ b型8例、Ⅰ 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 16例、Moss Miami 8例、CDH 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 ml,平均255 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 b型、Ⅰ 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 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 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力,可明显改善顶椎旋转,并可缩短融合节段,适用于下胸弯、胸腰弯、腰弯以及部分双弯脊柱侧凸.

  • 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作者:李明;刘洋;朱晓东;赵新刚;白玉树;倪春鸿;石志才;侯铁胜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7年7月~2003年1月应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13~39岁,平均17.2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33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85°~116°,平均96.2°;矢状面异常20例.前路行凸侧松解、椎间植骨后,同次麻醉下再行后路CD(4例)、CD-Horizon(5例)、TSRH(10例)或Isola(17例)脊柱内固定器械三维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其中31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0°~65°,平均47.6°,平均矫正率48.5%;80.6%的患者术后维持或达到矢状面平衡.未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脱钩、断棒及深部感染.术后气胸2例,创伤性胸膜炎1例,术后2年假关节形成1例,术后11个月躯干失平衡1例.随访1年后矫正度丢失大于10°者2例,平均丢失5.2°.结论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应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三维矫形的方法矫形满意.正确选择病例、术前仔细评估、术中应用SEP及唤醒试验可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支具治疗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李卫国;朱丽华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适应证,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77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Milwaukee支具或Boston支具矫正,男15例,女62例;年龄10~15岁,平均12.7岁.胸腰双主弯26例、单胸弯37例、单胸腰弯或腰弯14例.原发弯Cobb角22°~62°,平均35.9°;20°~35°者37例,>35°者40例.Risser征0度38例、Ⅰ度19例、Ⅱ度13例、Ⅲ度7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复查时均摄佩带支具前、后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初次就诊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4~60个月,平均30个月.29.9%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进展率低,但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Risser征越小,初诊支具矫正率越大、侧凸进展率越高,且Risser征Ⅰ度组(包括0度)与Ⅱ度组之间、Ⅰ度组与Ⅲ度组之间初诊支具矫正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弯Cobb角20°~35°组的初诊支具矫正率大于Cobb角>35°组(P<0.05);而侧凸进展率低于Cobb角>35°组,但差异无显著性.21例因出现侧凸进展而采用手术矫形,支具治疗使其中13例的手术时间推迟了12~20个月.结论Risser征可作为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矫正成功率的一个指标.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的支具治疗失败率低.原发弯Cobb角越大,侧凸进展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支具能减缓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进展速度、推迟手术时间,也应认定其有效.

  • Hangman骨折

    作者:贾连顺;李国

    Hangman骨折是指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在暴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常伴周围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继而出现枢椎椎体不稳或脱位.如果暴力很大,则可导致严重的枢椎脱位,上颈髓受压,甚至造成死亡.据统计Hangman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4%~7%[1],枢椎骨折的23%~27%[2],颈椎骨折致死的21%[3].国内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报告Hangman骨折,之后由交通伤所致Hangman骨折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其病理解剖特点、致伤机制、分型、临床表现和现代外科治疗有再认识和再讨论的必要.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