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骨科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중화골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2352
  • 国内刊号: 12-1113/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邱贵兴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的翻修手术治疗

    作者:肖睿;宋跃明;刘浩;龚全;刘立岷;李涛;曾建成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失败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至2004年收治的43例采用椎管减压、器械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翻修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男26例,女17例;年龄23~65岁,平均46.5岁.所有43例患者均因首次手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而再次入院,首次手术的术式为:单纯内固定(未进行减压、植骨)14例,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29例.翻修手术的原因包括:滑脱节段仍不稳定10例,滑脱加重11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20例,手术节段错误2例,植骨不融合1例,假关节形成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翻修手术治疗.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翻修手术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18.5个月的随访,手术总优良率86.1%,无术后感染并发症.19例横突间植骨及24例椎间植骨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未见到内固定物再松动或断裂,滑脱无复发.翻修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基本缓解,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或间盘切除术不适合于腰椎滑脱症患者,减压不够彻底、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未植骨或植骨不融合是导致内固定失败或滑脱加重的主要原因.翻修时彻底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复位内固定,手术的规范性操作及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腰部运动等是预防手术失败的关键.

  • 杠杆力矫正法治疗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

    作者:张国华;林建中;陈鸿昌;杜旻育;黄信雄

    目的 评估后路杠杆力矫正法(cantilever bending technique)治疗重度(Cobb角≥70°)及僵硬(柔韧性≤30%)的脊柱侧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杠杆力矫正法治疗的包括各种病因导致(包括先天性、特发性或神经肌肉性)的重度且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患者41例.依据患者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改良式脊柱侧凸研究学会(Modified SRS Outcomes Instrument)病患满意度问卷(SRS-24)评估临床效果及价值.结果 脊柱侧凸的主弯(major curve)平均Cobb角为98°(75°~133°),柔韧性为18%(2%~27%),术后矫正率为67.1%(51%~74%),手术前的冠状面失衡约2.5 cm,术后为0.8 cm,手术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除了1例需要做前路松解术外,其余患者均采用后路杠杆力矫正法矫治即可达到满意的矫正结果.无论脊柱侧凸畸形的病因是哪一种类型,均获得了满意的手术疗效.结论 杠杆力矫正法用以治疗矫正任何病因的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省略了前路脊柱松解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经脊柱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

    作者:丁江平;翁习生;王斌;吴文利;牛奔;王新安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 对123例脊柱结核患者,男71例,女52例;年龄20~86岁,平均39岁.经3~4周正规抗痨治疗后行病变椎体次全切除(或全切除)及周边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干酪样物等结核病灶清除,椎间大块髂骨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1.5年.结果 123例术后除2例死亡外121例获随访8个月~5年,平均21个月.2例脊柱结核复发.9例植骨未愈合(包括感染、复发、死亡病例),植骨融合率为92.7%,植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个月.脊柱后凸畸形较术前平均矫正70.1%,脊柱高度较术前增高15~30 mm,平均19 mm.94例有椎管狭窄者患椎椎管狭窄率较术前减少65.4%.术后并发手术切口感染形成慢性窦道、脊柱侧凸、内固定钢板松动各2例,气胸肺不张3例,并发ARDS、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各1例.其中34例多节段脊柱结核和10例既往术后结核复发者全部治愈,除前者1例植骨未愈合外,其余植骨全部融合.26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前Frank A级5例、B级11例、C级10例;术后FrankA级3例、B级3例、C级2例、D级8例、E级10例.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彻底进行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了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 双支撑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王义生;殷力;卢中道;吴学建;刘宏建

    目的 分析双支撑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方法 从1988年3月以来,采用双支撑骨柱移植术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366例466髋,获5年以上随访者186例206髋,平均年龄32.2(20~60)岁.按病因分类:激素性者60例68髋,酒精性者86例96髋,激素加酒精者30例32髋,外伤性者10例10髋.ARCO ⅡB、ⅡC、ⅢA、ⅢB、ⅢC、Ⅳ期患者分别为36、30、40、40、32、28髋.参照百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均获得明显缓解或消失,股骨头高度有不同程度增加,关节活动度有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0.5(5~16)年,手术前与随访时临床评价(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X线评价、总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 显示ⅡB~Ⅳ期优良率分别为83.3%、80.0%、75.0%、65.0%、40.6%、28.6%,总优良率为63.6%.Ⅱ期效果好(81.8%),Ⅲ期早期(ⅢA、ⅢB)效果较好(70%),ⅢC、Ⅳ期者效果差(35%).期别间疗效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0岁以内患者术后股骨头内植骨愈合较快,平均为3.2(2.9~3.5)个月.50~60岁患者植骨愈合需时较长,平均为5.5(4.4~6.4)个月.结论 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良好,治疗效果与股骨头坏死期别有关,尤其适用于股骨头坏死Ⅱ期和Ⅲ期的早期病例.

  •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范东伟;陈仲强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并非少见,是导致胸腰段脊髓及马尾神经压迫的重要原因.早在18世纪30年代,Key报告1例因胸椎间盘突出引发的脊髓损害病例.Teacher通过尸体解剖证实了胸椎间盘突出可以导致脊髓损害后[1],人们对此病的认识逐渐加深,但迄今为止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易与脊柱其他病变相混淆,手术有较大的危险性,并发症较多,目前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 经前路颈椎多节段椎管扩大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铁良;辛景义;魏万富;张晓林;王林森

    目的 设计颈椎前路椎管扩大术式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为颈椎管多节段狭窄症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标本实验:选用4具C1~T1尸体颈椎标本,去除前方肌肉,保留后侧肌肉及固有韧带,解剖出横突孔,沿椎动脉走行,穿入直径3 mm橡胶管,注入造影剂.沿C4~6椎体前正中纵行劈开,依次横向撑开3、6、9、12 mm,并用木块填塞,三维CT下观察椎管前后径、横径、截面积、两侧椎动脉的直径、间距,神经根管变化.动物实验:用4只成年绵羊,麻醉后暴露出C3,4颈椎前方,将C3,4椎体纵向劈开,横向撑开9 mm,取同侧胫骨9 mm×9 mm×15 mm骨块植入撑开区.术后观察四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标本在撑开3、6、9 mm后,椎管前后径平均增加1.14%、3.53%、5.15%,横径增加7.92%、14.62%、22.74%,截面积增加8.52%,17.99%,25.01%;在撑开3、6、9 mm时,两侧椎动脉走行间距平行,撑开12mm时,在C3,4和C6,7椎间椎动脉间距相差2 mm,但走行无折屈、受压.撑开前后神经根管各径及长度无变化.标本在撑开3、6、9 mm时未见骨折,撑开12 mm时2具左侧、1具右侧椎板靠近棘突部骨折,均为裂纹骨折,无移位.4只绵羊术后第2 d四肢可以自由行走,无神经、血管损伤征兆.结论 经前路颈椎体纵向劈开扩大术,可以增加椎管容积、不影响脊柱三柱稳定结构.动物实验表明椎体横向撑开一定范围内(≤9 mm)对颈髓及周围组织无损伤迹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经前路颈椎椎管扩大术安全有效.

    关键词: 颈椎 椎管 减压术 外科
  • 胸椎管内黑色素瘤一例报告

    作者:姜晓宇

    患者男,33岁.因胸腰段背部疼痛,双下肢乏力9个月,加重3周入院.查体:双下肢以腹股沟平面以下温、痛觉减退,双下肢运动功能正常,双下肢肌力均Ⅳ级,双侧提睾反射消失,双侧膝腱、跟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

  • 胸背动脉—腹壁下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联合供应超长皮瓣移植一例报告

    作者:康庆林;曾炳芳;柴益民;唐剑飞;潘尧

    患者男,18岁.梳棉机致右上肢外伤5 h入院.查体:右上肢从肩峰至手背桡侧纵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桡神经及肱三头肌桡侧半从肱骨中段至肘关节平面缺损,肱骨远段外侧皮质及外髁部分磨损,桡骨小头半脱位,桡动静脉、头静脉及桡侧腕长、短伸肌和肱桡肌从肘下3 cm至腕关节平面全长缺损,前臂指浅屈肌桡侧半缺损.

  • 共同努力,提高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治水平

    作者:陈仲强

    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导致胸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的常见原因,但是确切的发病率不清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OLF主要累及亚洲黄种人,白人和黑人很少见.我们发现位于人类第6条染色体上Runx2基因(控制成骨分化的关键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构象多态性和位于染色体21q22.3上的COL6A1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构象多态性与OLF的发病均具有相关性,表明可能是OLF的主要易感基因,这些研究进一步从基因学的角度上揭示了为什么OLF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

  • 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简介(下)

    作者:郑诚功;黄昌弘;魏鸿文;张宗维

    2.固定式与活动式衬垫设计的比较除了组成材料的分类外,胫骨组件依其锁合机构亦可分为固定式及活动式衬垫设计.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作者:李危石;陈仲强;曾岩;齐强;郭昭庆;孙垂国;刘忠军

    目的 回顾研究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991至2005年手术治疗胸椎OPLL 55例,男19例,女36例;年龄35~73岁,平均51.9岁.均伴有脊髓损害.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椎管后壁切除术34例、前方OPLL切除减压术15例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6例.结果 55例中36例(65.5%)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OLF),18例(32.7%)合并颈椎OPLL.单纯发生于上胸椎的OPLL 13例(23.6%),中胸椎12例(21.8%),下胸椎及胸腰段17例(30.9%),广泛分布者13例(23.6%).4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7.1个月(6~168个月).37例神经功能有改善,改善率为76.6%,无改善2例,加重4例.前方入路获随访者13例,其中3例症状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82.9%(42.9%~100%).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获随访者25例,1例无改善,1例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72.6%(22.2%~100%).前后路联合手术获随访5例,1例无改善,余改善率平均为83.9%.结论 胸椎OPLL常合并胸椎OLF及颈椎OPLL.上胸椎OPLL合并颈椎管狭窄可一期行颈后路单开门及上胸椎椎管后壁切除术.两个节段以内的OPLL且不合并有造成脊髓压迫的胸椎OLF可行前路OPLL切除减压术,否则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单节段的OPLL合并胸椎OLF可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 利用根黄通道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

    作者:雪原;王沛;姜建新;马信龙;崔成亮;郑永发;孙景城;郭世绂

    目的 描述骨化黄韧带的形态及根黄通道的结构,探讨利用根黄通道后壁减压治疗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脊髓病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31~73岁,平均51.9岁.所有患者以CT仿真内窥镜及三维同步定位像观察椎管内骨化黄韧带的形态,确定根黄通道的结构、测量根黄通道的小横径.采用层揭薄化法,将减压器械伸入到根黄通道内游离、孤立骨化组织进行减压.用JOA括约肌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率评估疗效.结果 CT三维重建下,骨化黄韧带呈"独轮车"样结构."车体"的终止部和"车柄"分别形成上、下根黄通道的上壁;根黄通道的两侧壁分别为骨化黄韧带和椎弓根;外口为椎间孔,内口与椎管相通.下根黄通道狭窄处宽度为(1.9±0.93) mm.术中见根黄通道的下壁被硬膜封闭,通道内无硬膜填充.全部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疼痛完全恢复56例,部分恢复15例.术后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2.599±0.4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9,P<0.01);术后运动JOA评分为(3.716±0.7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P<0.01),恢复率平均为89.7%.疗效优良率为95.9%.结论 上、下根黄通道上壁是骨化黄韧带组织与生理骨性结构间的连接点.根黄通道内空虚,器械进入根黄通道切断其上壁,孤立、游离骨化组织是相对安全、便捷的减压方法.

  • 下胸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和治疗特点

    作者:郑永发;张弢;王志钢;王沛

    目的 探讨下胸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86年6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37例下胸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韧带骨化29例:16例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13例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椎间盘突出症8例(Scheuermann病或非典型Scheuermann病);病变部位:T10,11间隙12例,T11,12间隙14例,T12L1间隙11例.观察病变节段和临床神经定位体征间的关系,评价并总结其病理特征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或经肋横突入路减压治疗,严格遵循"安全手术原则".结果 下胸椎T10,11、T11,2、T12L1病变间隙导致相应脊髓节段和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神经定位检查具有特异性:T12L1椎间病变患者不出现跟腱反射或膝反射亢进,无髌阵挛或踝阵挛,可出现Babinski征;T11,12椎间病变不出现膝反射亢进或髌阵挛,可出现跟腱反射亢进或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而在T10,11椎间病变上述体征均可能出现.21例患者获完全随访,根据改良JOA评分标准,21例效果均为优良.结论 下胸椎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多是韧带骨化或椎间盘硬突出,引起"一元化"脊髓病变,不同间隙病变有特异性表现,多数采用后路减压术可解除压迫,但应注意安全手术原则.

  • 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发生特点与手术治疗

    作者:王自立;陈军;乔永东;丁惠强;赵浩宁;袁海峰

    目的 探讨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特点以及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1978年5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3~70岁,平均47.8岁.X线片可见损伤终板后上或后下缘的骨赘、游离骨块、缺损;CT轴位片可见突向椎管的环形或块状骨化影,其内为低密度区;MRI可见脊髓受压,但无法分辨骨性终板与软骨终板.前20年的6例分别采用传统全椎板减压术、侧前方减压术、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各2例;后6年采用软骨结节切除术治疗21例、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治疗5例.结果 32例中31例发生于胸腰段、1例位于T8.共发生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37处,椎体上终板30处、下终板7处;单一椎体终板发病者27例、相邻椎体上下终板同时发病者4例、跳跃性两处发病者1例.32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者16例,7例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发生于同一椎间、9例发生于与软骨结节上下相邻及其以远椎间.黄韧带骨化按CT分型,棘状型与结节型11例、板块型与隆突型5例.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7年,平均3.8年.按Otanni分级方法,优22例(84.6%)、良3例(11.5%)、可1例(3.9%).结论 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多发于胸腰段椎体的上终板,且常常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软骨结节切除术与改良全脊髓减压术是治疗该病的安全、有效术式.

  • 后路减压矫形融合治疗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作者:张宏其;陈凌强;罗继;肖勋刚;陈静;向伟能;郭超峰;邓展生;胡建中;王锡阳

    目的 探讨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及其合并同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的27例上胸椎OLF病例,其中11例合并同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所有病例均采用"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进行减压;合并同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者中9例在减压的基础上行后路钉棒内固定矫形融合术,利用"弓弦原理"将胸椎生理后凸角度和骨化后凸角度减小,间接解除前方压迫.研究27例的病变分布节段,评估术后疗效,测量行内固定矫形术的9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随访时减压段胸椎后凸角度和骨化后凸角度.结果 术后27例随访12~78个月,平均35个月.行植骨融合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Epstein标准评定:优13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1.5%;伴有同节段脊髓前方压迫并行矫形手术的9例中,优5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77.8%.矫形的9例术后即刻的胸椎平均后凸角度和平均骨化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无显著的角度丢失.结论 采用"揭盖法"进行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弓弦原理"矫形融合可减小胸椎后凸角度及骨化后凸角度达到脊髓前方有效减压,避免再行前路手术.

  • 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吴起宁;贺增良;宋宗让;郭华

    目的 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1985年1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283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23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54例、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症19例、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14例.1996年以前均采用后入路,枪式咬骨钳切除椎板,咬除骨化的黄韧带或关节突的内1/2,为原始方法;1996年后,椎间盘突出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者采用经胸腔入路.黄韧带骨化、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采用后入路,应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板,在神经剥离子的保护下,应用骨凿切除关节突的内1/2,为改进方法.分别观察两组围手术期、中远期和供骨区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 随访254例,随访时间1~19年,平均6年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42.1%,原始方法(65.2%)明显高于改进方法(23.2%).各种并发症中脊髓损伤和硬脊膜损伤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导致症状加重是灾难性的并发症.采用改进方法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病历摘要

    作者:白人骁;王林森;王瑞琳

    患者 男,16岁.入院前2年出现左小腿疼痛,无红肿热表现,无活动障碍,未给予特殊治疗.1个月后疼痛未见缓解,先后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经X线摄片及实验室检查考虑为"代谢性骨病",治疗不详.入院前6个月余,患者左髋部出现疼痛,行走轻度受限.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饮食可,二便正常.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否认肝、肾疾病及外伤史.出生并居于原籍,否认原籍有代谢病、地方病流行.无烟酒嗜好.父母体健,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中华骨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